任弼时交往纪实-战略转移善运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是在中央苏区时期认识任弼时同志的,这时期我听说,他在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总书记期间,曾以团中央名义起草了《致党中央政治意见书》,并在一次中央紧急会议上批判右倾机会主义种种谬论,以及他们隐瞒共产国际指示的错误。在党中央召开的“八七”会议上,他积极拥护党的决议,主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在接触中,我感到弼时同志不仅对政治问题有深邃的见解,而且关注军事斗争。尤其是在1933年5月,他来湘赣苏区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之后,我在他的领导下工作和战斗了3年。在这患难相从、生死与共的3年中,我们胜利地进行了西征、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和长征。艰苦转战的岁月,他给我留下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他善于洞察战略大势,能够驾驭战争发展变化的趋势,正确地选择战略方向,确定战略方针。

    在那戎马倥偬的年月里,每当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弼时同志往往以凝练的语言,把战略全局展现在人们的眼前。1934年7月,蒋介石以31个师的重兵,从6个方向,加紧对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区进行“围剿”。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领导,中央苏区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湘赣苏区的红军也屡遭失利,苏医被分割,红军回旋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苏区如何坚持?红军如何行动?大家都在思索着。一天,弼时同志对我说:“中央红军可能要向西,到湖南方面去,我们湘赣苏区红军也可能转移。”这几句话对我既有震动,也有启示。按照我们原来的部署,湘赣红军主力转到遂(川)、万(安)、泰(和)地区活动,并恢复井冈山地区,没有想过中央红军可能向西,也没有想到湘赣红军可能进行大的战略转移。不久,中央来电,指令湘赣红军转移到湖南中部,发展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弼时同志根据这个动向,对中央红军向西的估计就比较肯定了。当红6军团进到黔东,中央红军果然开始了长征。正是由乎他综观全局,看到了红6军团西征的先遣作用,因而,我们在历时78天的西征中,跨越白区5000余里,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进入黔东根据地,于1934年10月24日在印江木黄与贺龙同志率领的红3军(后恢复红2军团番号)胜利会师。

    2、6军团会师后,战略方向应指向哪里?这是两军领导人面临的一个大课题。弼时同志及时主持讨论,认为黔东根据地范围不大,山多田少,人口不多,不利于大兵团的回旋与发展;向四川及贵州的中部发展也不利,最好是向湘西进军。湘西虽然经济落后,但敌人不强,只有土著军阀陈渠珍3个旅和3个保安团及黔军4000余人。经过研究,决定挺进湘西。由于战略方向选择得当,2、6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和关向应的统一领导与指挥下,所向披靡,克酉阳,占永顺,特别是取得了十万坪大捷。这为我们在湘西创建根据地及向东发展战略攻势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

    十万坪大捷后,我军乘势东进,在澧水中段及沅江中下游,发展了大规模的游击战、运动战。5月,我军进入湘西北,发现鄂敌驻地分散,指挥不大统一,湘鄂两方以鄂方较弱。于是,采取了对鄂敌取攻势,对湘敌取守势的作战方针。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忠堡一战,给敌41师以毁灭性的打击,生俘敌师长张振汉;板栗园之战,全歼敌85师,毙敌师长谢彬,从而取得了湘鄂川黔苏区第二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1936年2月下旬,我们撤出黔(西)、大(方)、毕(节)游击根据地后,进入了乌蒙山区,并准备南下到盘县建立根据地。当红6军团在宣威与追敌孙渡纵队作战时,任、贺、关率红2军团先期到达盘县一带。这时,总司令部来电,要2、6军团向西、北渡金沙江,到西康与四方面军会师北上。宣威战后,我和王震、张子意同志亦从资孔去盘县研究军事行动。弼时同志从全国形势考虑,认为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向华北进逼,全国人民特别是华北青年学生,群情激奋,要求抗战。一方面军已到了陕北,四方面军在西康,现在又要我们北进与四方面军汇合北上。可见,全国革命大势转向北方。讨论结果,决定执行总司令部的指示。这次会议,对红二、四方面军会师甘孜及尔后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北,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弼时同志胸怀全局、洞察战略大势的才能。

    在战略转移中,弼时同志重视打仗、创造根据地和扩大红军这3件战略大事,无论走到哪里,都摆在重要地位。

    弼时同志到湘赣苏区时,尽管时值第三次“左”倾路线的统治,但他节制了肃反扩大化,保护并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积极性,加强了地方武装的建设,使苏区减少了损失。他很关心红军的扩大与巩固,刚到湘赣苏区,就提出以12天扩红,“在8月完成少共国际团和两个工人营,准备在八一动员模范赤少队整批加入红军”。这个计划实现了,红军势力大为加强。次年夏季,又一次掀起扩红高潮,除补充原来的4个团外,又增编两个团。当时,青年踊跃参军,永新花溪村一次就组建一个新兵连。为了表彰这个村扩红的模范行动,即命之为“花溪连”,加入正规建制,一时传为佳话。

    当6军团奉命准备西征时,弼时抽了250名地方干部随军行动,以备开创新区。2、6军团会师后,弼时同志立即提出了巩固和开辟根据地的方案。在他主持起草的“关于2、6军团集中行动”的请示电中,明确提出:“我们决定加强苏区党和武装的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发展原有苏区,主力由松桃、秀山间伸出乾(城)、松(桃)、凤(凰)地区活动,建立新的根据地。”此后,我们向湘西进军,随即在黔东建立了黔东特委和黔东独立师,坚持黔东根据地。十万坪大捷后,湘鄂川黔省委及时决定49团分散到永顺、保靖一带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不久就建立了郭亮、永保、桑植、大庸4县的县、区、乡党的委员会和政权及工、农、青、妇等组织,以及两个军分区。湘鄂川黔根据地初具规模后,弼时同志又提出:号召新区广大工农群众为着反对国民党军阀的进攻,保卫分田胜利而积极起来参加主力红军和独立团、营、游击队、赤卫队的组织。弼时同志亲自过问扩红的宣传内容、方式及注意事项。他还让爱人陈琮英参加扩红工作。他说:“女同志下去,对发动妇女有好处。”在弼时同志的倡导和组织下,红军得到了补充和壮大,地方武装也很快地发展起来,各县、区普遍建立了游击队和赤卫队。地方武装的迅速发展,既保卫了人民利益,又使红军有了强大的后备军。在弼时同志的领导下,我们更加懂得有人就有枪,有枪就有力量,就有政权。

    1935年11月,2、6军团退出湘鄂川黔根据地,敌人以重兵围追堵截。在边走边打中,弼时同志从来没有忘记开辟根据地和扩大红军。我军由湘中转至石阡,沿途扩军800余人。当看到在石(阡)、镇(远)、黄(平)不能立足时,弼时同志和军分会又决定到黔、大、毕建立游击根据地。在这个地区,我们成功地组织了两路口、黄家坝和将军山之役,沉重地打击了敌人,赢得了20多天时间,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颁布省革委会的7条施政方针,号召武装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积极进行统战工作,在黔西、大定、毕节3县及较大的乡镇成立了“抗日救国会”、“人民抗日大同盟”、“贵州抗日救国军”等抗日组织,并邀请西南社会名流、思想上同情马克思主义的周素园先生担任抗日救国军司令员;还派出了大批抗日工作队和宣传队,宣传党的政策和抗日救国的道理,扩红工作热火朝天,2军团5师14团就是在这次扩红中新组建的。

    我曾经想,2、6军团会师之前,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干扰,根据地受到严重损失,红军大为削弱。两军会师后,在弼时同志的领导下,不到一年时间,就建立了有百万人口的湘鄂川黔根据地,打破了敌人两次“围剿”,红军达到两万之众。退出湘鄂川黔根据地,虽然转战万里,但由于弼时同志能正确地选择战略方向和立足点,注意扩大红军,加强政治工作,因此,才能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保存了有生力量。抢渡金沙江时,两军还有18000余人,到甘南还1万有余。这在当时极为严重的形势下,堪称奇迹。

    在与弼时相处的日子里,我深切地感到,同我党其他杰出的政治家一样,在领导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中国革命运动中,他的军事谋略及其建树,同他的政治斗争艺术与业绩一样,是中国革命史上辉煌的一页。

    (萧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