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交往纪实-师生·同窗·战友——任弼时与萧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同是三湘子弟

    任弼时孕育在汨罗江畔,萧三出生于涟水中游,同是三湘子弟。1917年第二学期,从一师毕业后在湘潭附近的“黄氏族学”任教的萧三,同长沙楚怡、明德等学校派出的一行7人到上海、苏州、无锡等学校学办童子军。不久,返回长沙。经王季范介绍,一师校长孔昭绶即聘萧三做了附属高小教员,教英语、音乐两科并兼办童子军。这时,年仅13岁的任弼时恰在一师附小读三年级,转年就要高小毕业了。在这里,他们以师生关系相识并相交了,尽管萧三长弼时8岁,但他们之间却有一种忘年之感。

    萧三读书时就曾以自己的方式抵制封建主义的教育方式,不甘做考试的奴隶,当了教师就更推崇民主主义教育,不拿考试逼人,不搞突然袭击,不出怪题,多靠学生平时的成绩。学生轻轻松松地就学会了,考完了。萧三又是长沙城里童子军第7团团长。他办童子军,以“为社会服务”为口号,灵活运用旧规,教学生学习生存本领,如:目测、游泳,两根火柴点燃一堆火等。萧三更注重平时做好事,教学生认清人群及社会对自己的帮助和为社会服务是责任和义务,尤其主张要为劳苦人做好事。年轻教师颇受学生欢迎。

    尤其是任弼时,从小受思想比较开明的父亲的影响,很关心国家大事,课余时间读书阅报,兴趣广泛,音乐、丹青样样上手,同时对封建的足不出户庭的封闭教育同萧三一样深恶痛绝,曾专门写作文进行抨击,因此,对萧三的教学非常适应。他从富有诗人气质的萧老师的课堂上不仅学得了知识,又汲取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思想。他是附小的好学生、萧三的好学生,他更是萧三的好童子军团员。萧三非常喜欢活泼又有思想的弼时,为了鼓励他,特意送给他一个墨盒作纪念,上面刻着“赠二南[1]贤弟”。

    1918年4月,萧三成为“新民学会”的首批会员,不久即投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北上京城进留法预备班。任弼时也于是年夏考取了长沙私立明德中学,离开了一师附小。

    师生成为同窗

    为振兴中华,1920年5月9日,萧三等130名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乘坐法国邮轮从上海启程赴法。同年8月,年仅16岁的少年弼时中学尚未毕业,但为寻找“造成大福家世界”的道路,也牺牲了学业,作出了赴苏留学的抉择,由毛泽东等创办的俄罗斯研究会推荐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俄文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上海,任弼时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我国最早的青年团员之一。1921年7月,经过近3个月的长途旅行,任弼时等抵达莫斯科,8月3日,正式搬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成为中国班的首批学员。

    这时期,在法国的萧三,既是学生,又兼做新闻记者,写《我们一路怎样到的法兰西》,向国内报道旅途情况;写《遣回勤工俭学生之真相》,揭露中法反动派无理监禁、遣送104名中国留学生的丑行。1922年夏,萧三在巴黎参加了由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等领导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工作。秋,经胡志明同志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后转入中国共产党。

    这一阶段,任弼时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开始了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生活在世界第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里,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那么富有吸引力。尽管物质生活颇艰苦,吃黑面包穿粗呢衣,但他的精神是亢奋的。他勤奋学习,并很快地掌握了俄语,不但可用俄语听课,还会用俄语做笔记。1922年年底,瞿秋白奉调回国,年仅18岁的弼时就接替他担任了中国班西方革命史的课堂翻译。同时,任弼时还和华林、王一飞轮流主持旅莫青年团的日常工作。12月7日,任弼时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生活在“东大”的弼时,时时挂记着“萧老师”。1922年春,他曾专门写信给萧三,向他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他在“东大”学习的情况,并问萧三“有无意思前往苏俄一游”。萧三在柏林收到从巴黎转来的信,经过一番奔波,欲谋赴苏不成。直到年底,萧三才得以只身前往莫斯科,成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早期转入莫斯科“东大”学习者之一。

    在莫斯科,任、萧异国重逢,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萧三先在“东大”法文班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转入中国班。在尔后的一年半里,萧三与弼时从五四运动前的师生变成了寻求革命真理的同窗学友。他们在一起学习、生活。

    1923年,国内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大罢工。二七惨案的消息很快传到“东大”,传到中国留学生中间。同学们无不义愤填膺,恨不得立时回国和反动军阀决一死战。喜爱文学的萧三按捺不住诗人的激情,与另一同学共同创作了剧本《二七罢工》。早在五四时期就走上街头宣传抵制日货、反对帝国主义、参加表演文明戏的任弼时,又在“东大”俱乐部的舞台上、在老布尔什维克疗养院里演出了这部话剧。

    1924年1月,莫斯科一个极其寒冷的冬月。22日,列宁逝世的噩耗传来,“东大”中国班的学员也和全苏人民一样悲痛万分。不满20岁的任弼时捡拾起搁置数年的画笔,注满崇敬、爱戴与痛悼之情描摹领袖肖像,放在自修室和宿舍楼梯口。当日,萧三尚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疗养所养病,闻讯后便顾不得自己的病体,冒着严寒赶回东大参加悼念活动,后来写了纪念长诗《列宁》。

    最使他俩终生难忘的是他们有幸一同参加列宁葬仪活动中心的“荣誉护灵”。

    列宁逝世后,为了满足人民对伟大导师沉痛哀悼之情,苏共中央决定将列宁遗体移至莫斯科工会大厦大厅,3月之内机关、厂矿、学校等各界人民瞻仰遗容,向列宁告别。由于任弼时的俄文学得好,与“东大”其他民族的同学相处即消除了语言障碍,关系很好,加之他曾担任中国班团支部执行委员,与“东大”党支部局的人也很熟悉。因此,他得到了一个可以随“东大”党支部局一起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机会,不用排队。这可真是在极悲痛中的一件安慰人的事。

    任弼时得到信息时,已是深夜10点多钟了,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邀萧三一起去。那几日中国班大宿舍里的灯总是通宵不熄的。同学们谁也没有睡,谁也睡不着。萧三和衣而卧,陷入沉思。这时,任弼时从外面进来,径直奔向萧三床头,用手捅捅他,低声道:“萧老师,起来看列宁去……”萧三高兴极了,蓦地起身,穿上军大衣,换上毡靴,随弼时下楼,会合到东大支部局队伍中,打着旗子走向工会大厦。

    通往工会大厦的各条街道及广场上到处是等候向列宁告别的人。他们都是普通老百姓,有城市工人、居民,也有乡下来的农民;有分散的群众,也有各机关、厂矿、学校等有组织的队伍。人们有的散聚在广场上为御寒而燃起的堆堆篝火边,有的则站在长长的队列里。寒夜中,瞻仰的队伍像一条河,不见源头地流向灯火通明的圆柱大厅。人们为了最后看上一眼他们的领袖,不怕冻坏耳朵、冻麻手脚,有的人甚至要等候整天整夜才能轮到,就是“东大”支部局100多人的小队伍“不要排队”,也还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获准进入大厅。

    任弼时和萧三随着缓缓行进的队伍,几乎是下意识地移动着双脚,目不转睛地望着安卧在鲜花丛中的伟大导师,多么想稍稍停留片刻。然而,后面的人们也以同样的心情拥着前面的人。他俩不得不含泪离去。

    沉重地步出大厅后,在走廊里,这支队伍荣幸地被指派代表东方民族参加“荣誉护灵”。这是葬仪中一种特殊荣誉性的任务。参加护灵的人分若干批,每批四人,每次5分钟,四人分别站在距列宁遗体周围大约六七米远的四角。任弼时和萧三刚好轮在同一批。萧三是第三个,位置是列宁的右脚方向;任弼时是第四个,位置是列宁的右肩方向。5分钟,只有5分钟,但又是多么珍贵的5分钟!他们激动的心情难以诉说。60多年后,萧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不无激动地说:“在短短的5分钟内,感想千千万万。我低着头,眼睛望着安详静睡的列宁,5分钟内没有眨一下眼。”是的,今天的人们的确无从得知他们想了些什么;然而,他们却用毕生的实践告知后人,他们无愧于东方民族的代表,他们接过了列宁的旗帜,并把它高高地擎起了。

    这一年,中国国内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迫切需要大批干部。为此,在“东大”学习的青年革命者,响应党的召唤陆续回国参加实际斗争。7月,任弼时代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出席了青年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不久即启程回国,萧三也随即奉调回国。

    为人民解放事业共同奋斗

    1924年秋,在上海,他们又见面了。中央决定派萧三去湖南长沙,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湖北省委书记。任弼时则先在上海地方团工作并在上海大学教俄文,随即参加团中央的领导工作,积极筹备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

    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任弼时被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担任组织部主任。同年5月,因张太雷调广东而代理团中央总书记,7月正式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总书记。

    萧三在长沙常写信给弼时。昔日的老师成了团省委书记,旧日的学生成为团中央总书记。在轰轰烈烈的五卅反帝运动和北伐革命中,他们并肩在同一条战线上,成为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运动的带头人。

    1926年秋,萧三调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主任。不久,任弼时代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出席青年共产国际第六次扩大会,再度赴莫。萧三则代理总书记,接替任弼时的工作,大约半年时间。这期间萧三常写信到莫斯科,向任弼时汇报国内情况。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萧三是为武装起义成立的中共特别委员会和工人起义总指挥部成员之一。

    1927年4月,任弼时回国。这时,团中央已搬到武汉。不久,他们共同参加了中共“五大”。不料,萧三突然患病,病情日重。于是,中央决定送萧三去莫斯科疗养。当时,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不久,武汉也沉于白色恐怖前夜,形势非常危急。在任弼时和瞿秋白的精心安排下,萧三得以在汪精卫叛变前安全地从武汉到上海,乘船到海参崴……此去10余载,直到1938年他们才又在异国相见。

    1938年3月,任弼时第三次赴苏,担任中国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10月19日,当萧三再次到共产国际要求回国时,两个老战友第二次重逢于异邦,互诉别后的一切,激动兴奋之情可以想见。

    这时,任弼时才知道,原来那年萧三刚到海参崴准备赴莫时,便因为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苏绝交,因而进退不得,只好暂留海参崴疗养,并在远东大学任教,做华工教育工作。本打算疗养一段时间即回国,不幸又摔成脑震荡,遽成残废。此后,又到莫斯科疗养。1930年开始同苏联和旅苏外国著名作家交往,登上国际文坛。曾负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苏联的通信联络工作,代表“左联”出席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并经中共组织批准,参加过苏联共产党,担任过两届苏联作协党委委员。其间,他还写过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及报告文学等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及革命领导人。他的作品被译成俄、英、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抗战爆发后,萧三曾向共产国际提出回国参加工作,拖了一年多也没有回音。

    这次见面,萧三也从任弼时的叙述中得知,自“八七”会议后,任弼时即走上了中共中央的领导岗位,从上海白色恐怖下的秘密斗争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设,从敌人残害革命者的监狱到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从艰苦卓绝的长征路到硝烟弥漫的山西抗战前线,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的战斗岗位涉于党、政、军。他担任过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江苏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等。在白区,他两次被捕,机智坚强地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在党的营救下战胜敌人。他还曾担任苏区中央局组织部长、湘赣苏区省委书记、湘鄂川黔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他成为红二方面军创始人之一。抗战爆发后,他又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政治部主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主任……今日的任弼时早已不是1917年时小小童子军团员了。

    促膝长谈后,在任弼时的支持下,萧三想回国参加斗争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实现了。1939年3月6日深夜,萧三离开莫斯科回国。一年之后,任弼时也从共产国际返回延安。

    在延安,萧三先后担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编译部主任、陕甘宁边区和延安文协常委、文化俱乐部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委委员等职。任弼时担任党中央秘书长,协助毛泽东处理日常事务。1943年3月,中共中央调整机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3人组成书记处,任弼时成为中央核心领导成员之一。

    这年,为庆祝毛泽东50岁生日,任弼时要萧三写一部《毛泽东传》。后来,因为毛泽东坚决不肯做寿,萧三的书也只写成片断。但从此以后,每逢毛泽东和萧三谈话,萧三还是记下些内容,逐渐地,萧三收集了不少毛泽东讲的自己的故事。就这样,萧三写出了《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等书。

    1950年10月27日,任弼时不幸病逝。白发苍苍的萧三悲痛地赶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向学生、同窗及战友作最后的告别。

    (钱漠岸)

    注释

    [1]二南:任弼时的乳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