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楼上一叹留千古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庆历四年(1044年)二月,范仲淹的好友滕宗谅任岳州知府。滕宗谅和范仲淹二人为同科进士,志同道合,自相识后就建立了长久的友谊,曾经在西溪修堤筑坝过程中并肩作战,稳定了军心。此次赴岳州(今岳阳)任知府,也是受了当年范仲淹被打击的牵连。但是将才到哪里都会有用武之地。滕宗谅来到岳州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遍访当地老者,倾听百姓呼声,寻求治城良策,仅仅一年时间,他励精图治,偌大的岳州城被治理得井井有条,经济繁荣,人心向善,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显示了滕宗谅的管理才能和执政水平,当地居民都十分敬重这位父母官。

    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岳阳楼相传是三国时期鲁肃为观望敌阵所修的一座“谯楼”(古代城门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楼,周祈《名义考》云:“门上为高楼以望曰谯……为楼以望敌阵,兵列于其间,下为门,上为楼,或曰谯门,或曰谯楼也。”)盛唐时,张说贬守岳州。此时张说饱经风霜,年近半百,乃借扩修岳阳楼,以寄情消愁。竣工后,因其在天岳山之南,遂定名为岳阳楼。岳阳楼耸立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

    滕宗谅贬职岳阳虽愤郁满怀,却励精图治,治城有方,社会一派繁荣景象。闲暇之余,滕宗谅到岳阳楼参观,看到张说时期改扩建的岳阳楼也已经年久失修,于是他产生重修岳阳楼的想法,也是想寄情托志于土木建设之中。滕宗谅先在岳阳迁建文庙,维修南湖紫荆堤,并筑偃虹堤,以防止洪水冲击岳阳楼。欧阳修曾写《偃虹堤记》赞之。新修的岳阳楼扩大了原来的规模,楼上镌刻了历代名人诗歌辞赋,并于楼北建燕公楼,专祀张说。滕宗谅犹觉不足,以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请名家作画《洞庭晚秋图》,裱于楼上。画作有了,还应该有人写一篇文章来记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他猛然想起了一同被贬邓州,并且才华横溢、妙笔生花的好友范仲淹,不如让范兄写一篇文章赞美新改建的岳阳楼。于是滕宗谅将《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求记书》一并寄给好友范仲淹。

    此时的范仲淹贬居邓州。庆历新政失败后,多年的官场争斗,连年的边关战事,范仲淹的身体和心情都处于一个十分糟糕的境况,每天处理完公事后就在家读书静养,与诗书琴画为伴。庆历六年(1046年)六月的一天,他忽然接到了昔日好友滕宗谅从湖南岳阳的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看到《洞庭晚秋图》,想象着洞庭湖的美景,浮现出滕宗谅在岳阳的励精图治及岳阳城经济繁荣的景象,胸中不由翻江倒海,往事历历在目,感触万千:西溪大坝的激流勇进,朝野之间的尔虞我诈,杭州城内灾民叫苦连天,金戈铁马,阁中书卷,仁宗皇帝忽而挥袖将他贬,忽而笑逐颜开手诏亲见,还有妻子牵衣滴泪的阻劝,那边关的羌笛声声,父子边关上阵一马当先……此情此景范仲淹心中万分激动,顿来灵感,在花洲书院欣然命笔,一气呵成,遂有《岳阳楼记》千古名篇。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用简炼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但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隘,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寓景抒情,寓景言志,升华了文章的境界。全篇看似闲笔漫叙,实际上却大有深意。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好友滕宗谅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不仅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从《古文观止》到中学课本,《岳阳楼记》常选不衰;从政府官员、学者教授到中小学生,无人不学不诵《岳阳楼记》。范仲淹为我们写了一篇千古美文,留下了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政治财富。同时,范仲淹也以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载入史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