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台建设
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互联网建设为基本手段,打造金融、贸易、投资、产业合作、创新等五大平台,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推动上海经济融入“一带一路”,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桥头堡。一是金融创新平台建设。二是发展“一带一路”贸易平台。三是国际投资平台建设。四是产业合作平台。五是创新创业平台。
二、产业走出去
目前,中央企业已成为中国“走出去”的名副其实的主力军,由做大向做强转变。央企的海外动作彰显了国有经济在“走出去”过程中的体制优势,而这正是上海经济的特色优势所在。首先是基础设施的对接。第二,推动本地相对过剩产能有序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转移。第三,要以产业合作为抓手,不断拓宽产业合作领域。第四,在产业合作发展过程中,注重加快上海企业集团的国际化进程。
三、制度建设
上海要成为“一带一路”重要的桥头堡,必须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因此,必须借鉴欧盟、东盟和京津冀、长三角一体化经验,梳理现有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产业、投资、贸易政策与区域合作互动机制,尽快建立上海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下上海工业4.0的功能定位
一、平台建设的有力支点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建设为平台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一方面,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将这些数据处理、分析和妥善运用。另一方面,将平台信息与上海工业互联网相连,能发挥巨大的网络效应,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信息的利用率和上海工业互联网的信息反馈效率。
二、产业合作的重要阵地
(一)上海与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在工业软件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二)上海与德国、美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充分借鉴欧美标准;
(三)进一步壮大上海智能装备制造实力;四是发展上海工业4.0可以迅速满足海外合作者和客户的短期、特殊和小量需求。
三、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前沿
工业4.0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产物,代表了新产业革命的演进方向。未来,掌控工业4.0,既可以通过智能系统集成提高生产效率,形成新的产业主导力;同时,通过满足个性化需求,深度开发市场潜力和增长空间,可以为地区经济提供增长动力。
第三节 “一带一路”背景下上海发展工业4.0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上海推进工业4.0所面临的机遇
(一)积极支持国家部委实施政策落地
(二)国际市场开放利好
(三)国际合作前景向好
(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将为上海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创造机遇
二、上海发展工业4.0面对的挑战
(一)国内合作仍需加深共识
(二)国际技术壁垒依然坚挺
(三)自主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
(四)上海大型企业海外布局尚需进一步引导
第四节 上海工业4.0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尽快出台实施意见
上海应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
(一)明确“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路线中对上海工业4.0影响较大的领域。
(二)深入考察了解和掌握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状况、经济水平、基础条件、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诸方面的情况,并准确把握国内省市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部署和具体行动。
(三)以“问题导向”为先导,同时坚持“创新发展导向”和“市场导向”并重,在把握上海工业4.0模式构建的瓶颈问题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和国际国内市场开发。
二、积极打造工业4.0国际产业合作平台
(一)依托上海自贸区发展中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机制体制平台,加大引进外资力度,鼓励外方以技术入股,促进上海智能制造产业引资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引资效率。
(二)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境外产业园区合作平台,推动形成跨境智能制造产业链条,实现境内外产业良性互动,同时也有利于开展跨国技术合作,有效抵御风险和减少贸易摩擦。
(三)高度重视海洋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海洋合作,推动海洋资源共同开发。
(四)支持智能制造重点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到国外设立合作研发中心,出台专项基金予以扶持。
(五)成立智能制造国际产业合作信息平台,定期发布国外智能制造产业项目最新信息,为上海本地企业服务并惠及全国。
三、引导上海企业“走出去”
(一)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二)着重培育跨国经营主体
(三)改善政策与服务环境
四、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在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基础上,建立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加强研发链各个环节的沟通与互动,破除阻碍研发投入、专利申报、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激励等现存的体制机制障碍。
(二)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利用现有孵化器、创业园和高科技园区,加大创新优惠政策宣传力度,引导企业集聚,培育创新文化。
(三)加大政府采购的支持力度,扶持新产品走向市场。
(四)设立进口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重点企业引进国际最新技术与设备,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集成创新与再创新,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
五、加强国际交流
(一)深化与友好城市的联系。
(二)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三)在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民间往来的基础上,加强科技人才交流,积极培育既懂科学技术、又熟悉经营管理和国际规则与惯例、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和领军人才。
六、完善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积极引进稀缺的国际化人才。
(二)建立定期培训与交流机制。
(三)引导上海企业建设后备人才梯队,注重加强人才储备。
(四)加强本地高校与高职的国际化建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