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中心,有一座优雅多姿,布满花荫草丛、竹林小径的公园,人称炎帝园。前些年,在炎帝园里,新建成一座凝重、浑厚巍峨的炎帝祠。海内外中华儿女,每逢春节、清明和7月7日炎帝节,都来这里祭拜。
我们来到了炎帝园,楚图南先生写的“炎帝祠”,赵朴初先生书写的“华夏始祖”几个大字,高悬在炎帝祠门上方。祠门两侧对联,在颂扬着炎帝的历史功绩:耒耜开辟天地浑沌,嘉禾结出华夏文明。炎帝祠的顶端,紫铜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光流金。
宝鸡古称陈仓,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我国最早记载炎帝出生地的地方。春秋末年左丘明写的《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此后,东汉的许慎、晋代的皇甫谧、唐代司马贞、北宋刘恕等编撰的史书,也都有炎帝“长于姜水”、“生于姜水”、“成于姜水”的记载。近代学者郭沫若、范文斓、翦伯赞、白寿彝、周谷城先生出版的权威性中国通史,一般都认为宝鸡的姜水之畔是炎帝的诞生地。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史稿》中说:“炎帝生于姜水”,“主要是从事农业的氏族部落”。
我们步入炎帝祠,迎面是古朴、雄浑的壁画,整个画面展示了华夏始祖炎帝率领先民征服自然,创造古代文明的丰功伟绩。我们走近一幅画前仔细观赏。画面上,一位披发女郎,花作云肩,身着用兽骨制作的项链、耳环,窈窕俊秀,神采飞扬,修长的五指弹着五弦琴。膂力雄健的男子跳着狩猎舞,头顶花环的姑娘伴唱着丰收歌。历史文献记载,在炎帝时代就出现了歌舞艺术。这幅画,是先民在耕作、畜牧之余,弹琴歌舞,抒耕作之辛苦,歌丰收之快乐生活的真实写照。
炎帝开辟了中华民族史上的耕作文明,极大地丰富了华夏文明的宝库。这里的8幅壁画,概述了炎帝在8个方面的主要历史功绩:始做耒耜,教民耕作;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制麻为布,试做衣裳;首辟市场,互通有无;削桐为琴,结绳为弦;弦木为弧,剡木为矢;融合华夏,凝聚四方。
我们观赏完壁画,穿过祠院,拾级而上。最高处是广阔的平台,平台中部耸立着富有秦汉风韵的大殿。两旁建有阙楼。我们崇敬的炎帝雕像,巍然站在大殿中央。炎帝雕像高18米,加上基座共22米,在大殿内,仰视才能看清全貌,显得身材异常高大魁伟。
那天,人们蜂拥进入大殿,敬献花篮,烧香磕头,顶礼膜拜。
站在炎帝祠南望,逶迤秦岭,横卧眼前。秦岭天台山的余脉常羊山,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炎帝的传说。《史记·封禅记》明确记载,早在公元前422年(秦灵公二年),就在宝鸡吴山之阳“设下畤,祭炎帝。”古代先后在宝鸡建起三座较大的炎帝庙宇,有九龙泉上的神农祠、姜水边的姜氏城以及市区北坡的先农祠。为顺应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愿,宝鸡市神农乡政府和宝鸡桥梁厂联合投资数百万元,在常羊山重修了炎帝陵。
从古到今,这里关于炎帝的传说多不胜数。传说炎帝生在这儿的蒙峪沟,长在瓦峪堡,在九龙泉洗过澡,卒于天台山莲花顶。宝鸡师院张序民副教授当年向我介绍说,民间传说少典氏的妻子叫“女登”(即有氏)。有一天,她在天台山玩耍,看到一条巨龙向自己扑来,回家后便怀了孕。第二年正月十一生下儿子(当地人便以此为炎帝生日,老百姓年年上庙会祭祀)。这孩子是人的体形,龙的容颜,头上长二角,满身脓包、疥疮,似人非人,非常丑陋,以为是不祥之物,要把他抛弃,但他母亲舍不得,把孩子抱出去放在石窟中。刚要转身走去,石缝中猛然冒出水来。只见九条龙喷水不止,为他洗澡。洗完,婴儿立时长高数寸,身上的脓疮也好了,头上角也不见了。炎帝降临的第二天就会说话,第五天能走路,第七天嘴里长满了牙齿。炎帝洗过澡的那泓水就被叫做“九龙泉”。他140岁高龄时不顾年老体迈,登上天台山采药,因误食断肠草,死于天台山莲花顶上。以后人们在九龙泉建有炎帝神农祠。
张序民连续讲了许多传说。相传炎帝以前人们以狩猎为生,不会种庄稼。一天,有个青年来清江河捕鱼,在河畔发现了一种长得像猫尾巴的植物。秋后采回籽粒,不料被喜鹊吃了。不久那喜鹊又从天台山飞到清江河畔,穗粒纷纷落地。那青年赶紧把子粒埋进土中,这就是今天人们种植的嘉谷的来历。传说又一年,天不下雨,气候干燥,老百姓都染上了伤寒病,许多人相继死亡,炎帝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又想不出办法,就亲自上山尝百草,结果在蒙峪沟九十九道沟岔间,闻到了一种植物有清香味,挖根一尝,怪辛辣的。他顿时心情轻松舒畅,认为此物能治病,采回为病人服用,发一身汗病就好。这就是炎帝发现生姜的故事。生姜之名,也因炎帝姓姜而来。炎帝部落发明了五谷庄稼,又能治病,人口不断繁衍,越来越多,粮食也有了富裕,于是发生了物物交换。但交换时要走好多路,费工费时,炎帝想出一个办法,在附近的嘉陵江畔开设集市,让人们在太阳到中午之前来交换,还规定每年七月初七为集市日。这就是炎帝设立太阳市的传说。直到如今,炎帝故里宝鸡市神农乡的人们,农历七月初七都要过古会,平时3日一小集,每月初一、十五为大集。
张先生最后还给我们讲了“黄炎联姻”的故事。他说,上古时候,黄帝和炎帝各自领着一个氏族部落,分别居住在渭河南、北两边。河之南是炎帝的农业部落,河之北是黄帝的畜牧部落。姜姓部落的人越来越多,地不够种,炎帝号召百姓迁徙。一天,他叫来自己的孙子柱儿,让他出外谋生。柱儿砍几根树木,用绳子捆成木筏,漂流到渭河北岸,在黄帝部落的地盘里搭窝棚住了下来。黄帝的孙女姬罗,年方十七,长得非常漂亮,会织丝绸,手艺超群。姑娘在那儿放羊采桑,姜柱儿在那儿开荒种地,两人产生了爱情。一天,姬罗把自己织的手绢送给柱儿,柱儿把自己烧造的陶乐器回赠姬罗。他俩分别向炎帝和黄帝禀告,两帝都非常高兴,选一良辰吉日为他们完婚。从此以后,炎帝部落向黄帝部落学习缫丝织布,黄帝部落向炎帝部落学习农耕制药,两个部落联合起来了。
张先生还说,以炎帝为首的姜炎族在宝鸡渭水流域繁衍壮大,其后裔向东、向西、向南发展,因而在中华大地上的多处地方留下了炎帝的遗迹和传说。东汉以后有一些地方志书也就出现了炎帝在当地的记载。这与“炎帝以姜水成”的史料并不矛盾。相反,这正说明了炎帝功德的伟大,也说明了世代炎黄子孙对这位中华民族始祖的怀念、崇敬之情。(刊登于新西兰中文《先驱报》2004年7月1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