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爱国侨领陈嘉庚-诚信为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陈嘉庚的一生最令人钦敬的是他为人处事无不以诚信为怀。他对亲属、对朋友、对家乡、对祖国、对商业、对政治、对教育、对公益事业等等无不抱持诚信的态度去面对、去处事;他之所以能成为海外千万华侨公认的领袖,就在于此。

    “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成家立业基石,做人失了“诚信”,就会寸步难行。陈嘉庚一生洁身自爱、严于律己,以诚信铺路,行得光明坦荡。他说:“余以为历史上凡能成伟大领袖者,总不能离去‘诚’、‘信’二字。就普通平民而言,若无诚信,已失其做人之资格。我国古云,‘不诚不物’,又云人无信不立。自数千年前创造中国文字即有此意,如诚拆开则为信与成,意谓所言成行谓之诚。又信字拆开,即人与言,谓人言必信是也。”陈嘉庚这段精辟话语是对自己一生待人以诚、言出必行、诚信做人的绝好总结。

    1904年,陈嘉庚父亲所营企业破产,欠印度债主哈利20多万元巨款。按照新加坡的法律“父债子免还”,况且陈父当年便因破产而抑郁成疾不幸去世,但以信誉为重的陈嘉庚虽然经济拮据,却宣布“立志不计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白手创业的陈嘉庚艰苦奋斗了4年时间,终于有些盈利,他便不顾亲友反对,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找到债主,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债务。当时曾有人说他“傻”,但他说:“中国人取信于世界,决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陈嘉庚“一诺万金”的信誉迅速传遍了东南亚。此后,人们十分相信陈嘉庚的商业道德和信誉,都愿意与他做生意。可以说,陈嘉庚之所以能在家业衰败后艰苦创业10年左右成为百万富翁,与他“一诺万金”的诚信商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46年3月,尼赫鲁访问新加坡,陈嘉庚在欢迎会上致词,题为《领袖与诚信》,指出无论商界政界,“诚信”都是无价之宝,是成功的保证。

    陈嘉庚的“诚”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他无论政治环境如何都绝不指鹿为马,论人论事,是即是,非即非,绝不口是心非,绝不沽名钓誉,绝不畏强权而作谀辞。这就是政治上的诚实,尤其是政治上的诚实更是他爱国热情的突出体现和深层的根源。

    抗日战争期间,他在陕北访问视察时亲睹陕甘宁边区军民抗日热情高涨,社会秩序良好,还有一次亲见八路军押解所俘日本兵前往战俘营,令他非常感动,说是到了陕北才相信中国人真的打过胜仗。后来他在各省视察时,许多次大会上都实事求是地报告他在陕北的所见所闻。他在重庆“国民外交协会”(国民党设立的社团)演讲中指出“重庆传闻无一不谬”,事实上延安“无失业,无盗贼,无乞丐,治安亦极良好”,重庆方面说共产党“共产共妻”根本是胡说八道。有人劝陈嘉庚不要替共产党讲好话,陈嘉庚说:“我不能指鹿为马”。此事蒋介石闻知后大为震怒,但亦无可奈何。

    “诚”在陈嘉庚身上的体现是实事求是、敢说真话。

    1954年,中央根据陈嘉庚的建议决定修筑鹰(潭)厦(门)铁路。当时在角尾—集美路线设计上他同负责相关设计的苏联专家发生分歧,但他没有屈从苏联专家的专业理论,自己亲自到集美、杏林等地实地勘测。最终他的提案被党中央接受,杏林—集美海堤顺利施工,周边百姓受益无穷,郭沫若曾称赞陈嘉庚:“陈嘉庚先生为什么这样伟大呢?因为他做的事情不是为他自己,是为老百姓。”

    在陈嘉庚的故乡集美到处能看到一些以“诚”命名的庭院或店铺,如诚园、谦诚书屋等等,还有不少商家打出“诚实经营”、“诚信是金”等标语。

    陈嘉庚回国定居后,也常常教诲身旁的人要诚实守信。

    1956年10月,星马工商贸易考察团里的一些乡亲回到集美,陈嘉庚请他们第二天早上到家里一起吃地瓜稀饭,并叮嘱总务主任叶祖彬多做一些饭。结果叶祖彬忘了通知,让客人们饿了肚子。尽管事情不大,陈嘉庚却认为,叶祖彬在这件事上对他失了信,同时也让他失信于客人,因此,要求叶祖彬写出检讨,并给予停薪一个月的处罚。展现了他奖罚分明的性格。

    1958年,当时集美各校要筹办农场,但校区土地有限,学校有人建议,把几年前赠给农业厅的天马农场的大片土地收回一部分。他的秘书张其华认为有道理,便请示陈嘉庚,结果受到陈嘉庚的严厉批评。陈嘉庚说,已经赠送给别人的东西又要讨回,出尔反尔,是不诚实之举,并责怪张其华没有当场批评学校的这种错误主张,还要照搬来提什么建议。

    “君子必诚其意”,陈嘉庚无论经商还是做其他事,历来铁骨铮铮,永不毁诺。1918年,陈嘉庚和胞弟陈敬贤亲自将“诚毅”二字定为集美学校的校训;如今,集美的不少商铺都在讲求诚信,集美的学堂也在讲授诚信,陈嘉庚一生崇尚的诚信美德,正在集美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