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国际化:相关理论概览
1.货币国际化的条件
一个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首先,无论是有限自由还是完全自由,该货币发行国制度上要允许该货币对外自由兑换;其次,经济体要有雄厚的经济和政治的综合实力做保证,其中包括经济规模和前景、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与其他经济体的联系紧密程度、政治影响力和政权稳定性;再次,这种货币的购买力必须相对稳定。
2.国际货币产生的机制
(1)国际媒介货币的产生机制
国际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主要体现在商品与服务的进出口,以及金融资产的跨境交易。货币交换的交易成本随交易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随汇率波动浮动的增大和固定交易成本的增加而增加,而交易量和汇率波动是内生于最优交换模式的,因此交易量越高、汇率波动越小的货币越能够成为媒介货币。
(2)国际计价货币的形成机制
除了针对国际交换媒介的产生机制的研究外,国际货币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能——价值尺度形成的机制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在国际贸易的计价方面,可以用贸易结算情况代表。
(3)货币替代理论
货币替代是一国货币替代另一国货币执行三大职能:交易媒介、保值和贮藏、记账单位;主要体现为一国居民对本币币值的稳定性失去了信心,或本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外币在货币职能方面全部或部分地取代本币,并且不需要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目前,学术界对货币替代动因的解析最早是从货币替代的发生机制开始的,并形成了货币服务的生产函数理论、货币需求的边际效用理论、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和货币的预防需求理论4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1)一是货币服务的生产函数理论
2)二是货币需求的边际效用理论
3)三是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
4)四是货币的预防需求理论
3.货币国际化的度量
货币国际化过程中,按照其所承担的职能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部分国际化和完全国际化。有些货币在成为职能健全的国际化货币之前,通常要经历一个先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计价货币,再成为投资和储备货币的过程。
4.货币国际化的影响
(1)货币国际化的收益
艾里博通过讨价还价机制把价格引入了货币搜寻模型,在分析货币购买力和汇率问题时发现,国际货币在国内比国外有更大的购买力,可接受性和流动性给予了模型中货币的价值,在国外可接受性和流动性增加了其在国内的价值。
(2)货币国际化的成本和风险
特里芬最早指出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承担的两个责任即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与提供清偿力(即美元)之间是相互矛盾的。
(二)国际收支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览
1.国内外机构和学者对国际收支的概念界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收支的概念关注,从强调“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转向“交易汇总统计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对国际收支的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对其他国家的居民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2.国际收支的重要性
国际收支对于宏微观经济和政策都很重要。国民收入核算和国际收支核算是重要工具,后者不但有助于了解和追踪一国对外负债、出口竞争产业以及进口竞争产业的状况及变动,还可显示出一国对外贸易和本国货币供给的联系。
3.关注经常账户及其跨时分析
西方认为通过国际间商品流动进行消费的跨期配置以实现居民福利最大化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目的。
4.国际收支失衡与再平衡
新常态下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受到广泛关注。易纲在《通过汇率变化平衡国际收支》中指出,长期离开均衡点是不可持续的,会积累风险,只有国际收支接近平衡才是中国人民福祉最大化的区域。
二、货币国际化与国际收支结构演变关系:相关理论概览
如前文所述货币国际化理论,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主要取决于人们对该货币的信心,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是该国经济实力强弱的一种外在表现,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了货币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和作为国际货币周期的长短。作为一国居民与非居民经济交易系统记录的国际收支结构是一国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国际收支状况及其变动趋势能影响和反映出该国货币国际化进程。
三、英镑、美元和日元国际化与各国国际收支结构演变的经验借鉴
(一)英国通过金融机构输出借贷资本促进英镑全球流通
(二)美国通过美联储贴现国际商业汇票和“马歇尔计划”逐步建立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
1.美元国际化源于美联储支持下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的发展
2.马歇尔计划为美元国际化加速
(三)日本通过“黑字还流”计划提升日元国际地位
(四)经验借鉴
梳理英、美的经验和日本的教训,货币国际化与国际收支结构演变的共同点:都是在高贸易顺差、国内产能和资本过剩的背景下推动的;都置于国家战略高度,以政府(央行)出资撬动私人资本杠杆;都是紧扣实业资本的输出,创造出口需求,带动国内低端产业链输出和产业结构升级,增强本国在全球或区域范围内的产业主导地位,形成有利于本国资本收益最大化的国际收支格局。
进一步,上述英镑、美元及日元国际化及其国际收支结构演变规律也可提炼为货币国际化与国际收支结构演变的两阶段模式。
在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该国经济实力上升,贸易总体顺差,货币仅是在有限区域的部分国际交易中发挥有限的作用,充当支付手段、记账单位或价值贮藏手段。
在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高级阶段,该国货币已经发展成为国际货币,在一个相当大的市场范围内被他国或地区的参与者普遍接受,充当一般等价物,发挥货币的各项职能。
四、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与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演变新前景
(一)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周小川在《金融改革发展及其内在逻辑》指出全球金融危机后期,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中国也是有巨大好处的。因此,应该根据自身经济实力,顺应实体经济需求,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
从长远来看,仅仅依赖现有的货物出口等经常账户途径,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商品交易,并不能破解中国当前的外贸困局,而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产业园区,推动中国企业在当地批量投资建厂,才是在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账户层面寻求对外贸易发展的突破口。
(三)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与中国国际收支
从货币国际化与中国国际收支之间关系的内在逻辑来看,孙国锋在《资本输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中指出,货币国际化本质上需要货币发行国出现国际收支缺口来实现,当一国经常项目是顺差时,要实现本币国际化,必须是资本项目逆差,这就关系到一国国际收支格局演变。对于国际收支“新常态”,林楠在《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6)》中“2015年的中国国际收支”部分指出,作为非成熟对外债权人,在“一带一路”以及国家发展大战略下,以非居民持有、贸易融资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人民币外债可能将会继续增长,中国对外净资产将从主要集中于公共部门向民间部门对外净负债进一步扩张转变,外汇形势从持续净流入向趋于基本平衡转变,外汇储备将从增长放缓向“有增有减”的新常态转变,人民币国际化也将从“贸易项下输出”向“资本项下输出”转变。中国国际收支和外汇供求关系“新常态”将与人民币国际化形成良性互动的正向循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