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研究国际理论前沿-中央银行货币互换的理论分析和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货币互换:简单的历史回顾

    (一)中央银行货币互换的基本概念

    所谓互换原意是指调换,传统的互换是外汇掉期和货币互换,它们是一种外汇交易,前者是交易双方通过合约对某种外汇的期限进行互换,后者是对外汇的币种进行互换,或者在互换币种的同时也进行期限的互换,无论是外汇掉期或者是外汇的货币互换,主要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外汇汇率和币种的风险。

    (二)央行货币互换的历史回溯

    中央银行货币互换的滥觞可以追溯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联储与法国中央银行于1962年2月28日宣布并与3月1日生效的货币互换协议。当时,美联储为了维持美元汇率的稳定,需要欧洲国家货币干预市场。于是法国中央银行通过互换协议为美联储贷记5亿法郎,而美联储则为法国央行的账户贷记5000万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成为经常的现象,金融危机也频繁爆发。

    (三)次贷危机后美联储货币互换的发展

    新一轮央行大规模货币互换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启动的,而且规模和期限都超过了历史上的货币互换。2007年12月,在美国次贷危机刚刚爆发初期,美联储就与欧洲中央银行、瑞士国家银行分别签订了200亿美元和4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当时主要是为了让他们有足够的美元干预市场。该协议于2010年2月到期,此时由于国际金融市场恢复了相对稳定,该协议到期后就没有再续签。

    (四)其他央行的货币互换发展

    央行货币互换的另一个例子是东盟的货币互换。东盟5个成员国该5个ASEAN成员国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早在1977年就曾经签订了货币互换协定,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备市场动荡,通过区域的货币互换增加干预市场的外汇储备来源。

    二、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与西方央行美元货币互换长期化

    (一)美联储与西方央行货币互换长期化的各种观点评析

    美联储是货币互换的积极开创者和推动者,其毫无疑问地为本身的行动寻找了很有说服力的依据。美联储的学者认为,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金融市场都发生了美元资金突然收缩的情况,美联储通过互换渠道为当时与美国签署货币互换协定的国家央行提供了及时的美元流动性,缓解了这些国家的金融收缩和冲击;而且根据美联储学者的研究,在市场出现收缩的时候,使用美联储提供的货币互换渠道提供的美元资金成本低于在市场上筹措美元的成本。

    美国主流经济学家、学者对于央行的货币互换也持欢迎与积极鼓励的态度。对于美联储为核心的西方央行货币互换所起的作用,西方学者也有一些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这种货币互换的实际意义并不大,因为当一个国家外汇储备接近枯竭,动用货币互换对于维护本国货币汇率的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在遇到大危机冲击时,央行货币互换有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将其长期化、机制化,就会有问题。

    (二)美联储货币互换的基本判断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西方学者对以美联储为核心的美元互换机制构建以及长期化的分析,笔者可以得出以下判断:

    1.西方的主流观点为美联储与西方6国中央银行货币互换的长期化提供了理论与舆论支持。

    2.西方央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并不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取代,而是西方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本身有着无法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资金的其他资金需求,因此他们需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外构建获得流动性的渠道。

    3.西方央行互换机制长期化、固定化存在缺点,其透明度、互换启动的原则、条件都可能引发道德风险。

    4.以美联储为核心的央行货币互换存在包容性、选择对象上的问题,新兴市场国家未能参与可能引发新的问题。

    5.多数观点并不认为货币互换是改革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途径,更没有明确的看法认为通过央行货币互换可以构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三、西方央行货币互换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一)西方央行货币互换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

    西方6国央行没有期限、没有限额的货币互换,本质上是为维持现存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服务的,因为随着美国经济实力和金融实力的相对下降,紧靠美国一家已经无法维持现存体系的稳定。因为当市场不稳定时,除了美国,其他国家干预市场的主要货币仍然是美元。

    目前国内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比较肯定的看法,主要以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些学者,比如管涛、马骏等为代表,认为这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外由发达国家央行通过自身的努力构建的一个补充流动性的安排,对于稳定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而对全球金融体系也是积极的。

    另一种观点相对比较负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认为西方6国央行货币互换是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雏形,未来将形成以全球多层次货币互换为基础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二)西方央行货币互换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双重“影响

    国内学者认为央行的互换网络如果不断扩大,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互换网络,那么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就可以按照这种互换网络构成一个新的体系。

    国内学者还期望新兴市场国家也参与美元互换的网络,或者通过建立自己的货币互换网络来构建新的货币体系。

    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人民银行的本币货币互换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进展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当前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国际社会认识到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十分必要,G20峰会机制也因此诞生,在全球经济治理,尤其是推动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改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取得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最有价值的进展。

    (二)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货币互换的发展

    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不断增加,人民币已经成长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第七大交易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人民币的离岸市场也从香港向伦敦、法兰克福、新加坡、首尔扩展,一个覆盖全球的人民币支付结算网络正在形成。不过由于人民币尚未完全自由兑换,要获得人民币的途径是比较狭窄的,目前主要是通过与中国的贸易途径获得人民币资金。

    中国目前已经与33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人民币与这些国家本币的货币互换协定。这对于中国而言,主要意义不仅在于有了备用信贷可以应付不时之需,而且是将人民币国际化的水平和国际可接受程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打破美元为基础的多重货币互换网络形成的美国国际货币体系固化的格局。

    (三)人民币货币互换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中国人民银行与外国央行的货币互换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它打破了以美元为核心的货币互换网络的排他性,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维护自身利益具有重要影响。

    2.中国人民银行的人民币货币互换虽然在规模上不及西方6国央行的货币互换,但是在对象和国家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西方央行货币互换参与的国家数量,这种包容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需要满足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需求和利益这一正确的方向提供了诠释,将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3.中国人民银行的人民币货币互换与中国积极推动成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库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相互呼应,将从竞争的层面推动整个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步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