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智慧书-庄子的美德智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的身世不可确考,从《史记·本传》和《庄子》一书的记述中,可以大略知道一些。庄子曾做过漆园吏,官职微小,生活困顿。由于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他拒绝了楚威王给的官位,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

    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其哲学基础和最高范畴,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庄子》一书是庄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共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

    志向高远

    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庄子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很穷,但并不消沉。读书人有道德有抱负不能实行,那才是消沉;家徒四壁,衣食堪忧,仅仅是贫穷,而不是消沉,这就是所说的“生不逢时”。

    庄子认为贫穷和消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非一回事。他认为人可以“贫”但不能“惫”,即人不能消沉,尤其是心灵上消沉。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簟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实不仅是颜回这样,老、庄、孔、孟、墨、荀,都经历了长时期的贫穷生活。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辨证法因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不消沉,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说,尤其善用寓言、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有一次,庄子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和用麻绳绑着的鞋子来拜访魏惠王。魏惠王见了庄子之后,便问:“您怎么会这么贫穷?”庄子说:“我的确很贫穷,但不潦倒。读书的时候怀才不遇,有自己的报负却不能实行,那才是潦倒。而我只是穿得破而已。您有没有看见过那些猿猴?它们在楠、梓、樟等树上攀援树枝时,在树林间称王称霸时,就算是善射的后羿、蓬蒙也不能小看它们。可当它们跳落在多刺的柘、棘、枳、枸等树丛中时,它们就变得非常小心地爬行,战战兢兢,十分警惕。这并不是由于它们的四肢不灵活,而是因为它们处境不利,无法充分施展自己敏捷灵巧的本领。现在我的处境就是如此啊!”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他主张修身养性,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他强调贫穷不可耻,认为人要志向高远,正直廉洁。

    传说孔子被困于陈蔡的时候,连续七天没吃上饭,只是靠喝野菜汤勉强维持生计,但是孔子仍然坚持在屋里弹琴唱歌。颜回在外摘菜,子路、子贡在一起讨论:“先生两次被驱逐出楚国,在卫国同样站不住脚,在宋国树下讲学的时候也遭到伐树人的羞辱,在商周也是郁郁不得志,现在被困于陈蔡之间,可他唱歌弹琴,乐声不断,君子不知耻辱就是这样吧?”

    颜回听了之后并没有回答,而是进屋把话告诉给孔子,孔子听了之后,放下琴长叹一声道:“子路、子贡都是浅见之人,把他们叫进来,我有话告诉他们。”子路、子贡进屋之后,子路对孔子说:“咱们现在算是穷途末路了吧!”

    孔子说:“何出此言?君子通达于道叫‘通’,不理解道的叫‘穷’。如今我信仰仁义之道,遭逢乱世,自我反省却不离其道,遇到困难而不失其德。当天寒霜雪降落的时候,我看到了松柏茂盛的特性,陈蔡的困厄对我来说正是一个非常好的考验机会!”

    古代有道之君在论德的时候,不管是处在穷困之时还是通达境况,都非常淡定。他们视富贵名利为浮云,他们具备仁义德行,穷困、通达对他们来说只不过像寒暑中风雨的变化而已。

    有一次,孔子对颜回说道:“颜回!你家里很穷,而且地位卑下,你为什么不去做官呢?”

    颜回说:“我不想当官。我在城外有五十亩地,在地里种粮食已经足够我吃了;我在城内也有十亩地,如果种丝麻的话,也足够穿的。除了弹琴自娱,从先生您这里学来的道理与知识已经足够我自乐的了,所以我不愿意做官。”

    孔子听了之后,对颜回说:“你的想法很好。我听说,知足的人并不以利禄来连累自己,淡定自得的人就算是有所失也从不忧惧,讲究自我修养的人就算是没有任何官位也从来不感到羞愧。此前我一直在讲这个问题,今天你终于做到了这一步,这是我的收获。”颜回虽然是孔子最穷的学生,却最被孔子看好,就是因为颜回虽贫却知乐!

    人穷志不穷,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贫穷”的人,只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总有一天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无论何时何地,“贫穷”的人,都应该忘记自己暂时的“贫穷”,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成就未来的辉煌!

    生死坦然

    死生如昼夜。

    —庄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生死就像昼夜交替一样平常。

    天有昼夜交替,人有生老病死,这是最最自然的客观规律。人和万物一样,都是一气之聚散,因此,没有必要害怕死亡。生死观是人生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庄子是中国古代系统论述生死观的一位哲人。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的好朋友惠子来吊唁,庄子却在一旁坐着,一边敲瓦盆一边唱歌。惠子看见了,便批评他:“你跟妻子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她为你生儿育女。如今她去世了,你不哭就已经够无情的了,居然还敲盆唱歌,你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分了!”

    庄子说:“不是这样的,她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也非常悲痛。但是仔细想想,人的生命其实就像昼夜一样,她生了,就有了生命,如今她死去了,就好像四季在运行一样。她现在安息在天地之中,而我却还‘呜呜’地在旁边哭,这样跟生死的道理是不通的,所以我才停止了哭泣。”

    庄子认为,生死是最自然的客观规律,死是人根本无法回避的,所以与其整日怕死,倒不如让自己在活着的时候快快乐乐,享受生命带来的幸福。这样,到死亡真正来临的那天,人就能坦然面对。

    庄子临终前,他的弟子们商量着该如何厚葬他,庄子却说道:“我拿天地当作棺材,拿日月做双璧,拿星辰做珠玑,拿万物当陪葬,我的陪葬品还不够多吗?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

    弟子们说道:“我们担心乌鸦、鹞鹰这些动物会啃食你。”

    庄子答道:“空中有乌鸦、鹞鹰啄,而土葬有蝼蛄、蚂蚁啃,无论是被乌鸦、鹞鹰啄食,还是被蝼蛄、蚂蚁啃咬,不都是一样的吗?”

    在庄子眼中,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庄子》一书还记录了“庄周梦蝶”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带有一定的虚无主义性质,但是并没有完全走向虚无。它的超越反映到生死方面,也体现了庄子“知天乐命”的思想。

    一次,庄周睡觉时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他醒来后十分困惑,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是非常好的朋友。子桑户死了,还没有下葬,孔子听说之后,派子贡去帮忙处理葬事。子贡赶到的时候,看到孟子反、子琴张或者唱歌或者弹琴,他们唱道:“哎呀,桑户啊!哎呀,桑户啊!你算是已经返璞归真了,而我们却还在人间做人呢!”

    子贡疑惑地上前问道:“你们临尸而歌,这合乎礼仪吗?”

    孟子反、子琴张笑着说道:“你哪里知道礼的真意啊?”

    子贡回来后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孔子,问孔子:“他们是些什么人呀?既没有道德也没有修养,而且把形体置之度外,对着尸体唱歌,还脸色不变,真是叫人不理解。”

    孔子说:“他们是游走在方外的人,而我们是游走在方内的人,方外方内不一致。我派你去吊唁,看来是我的疏忽啊。他们与这造物主结伴,遨游在天地之中。在他们的心中,早已把生死看成了循环往复的变化,没有开端和结尾。他们在尘世之外彷徨,却在无为的原野之中逍遥。所以他们根本就不会盲目地遵行世俗的礼节去取悦众人的耳目。”

    人的生命观,是人如何对待生命的一种态度。一个人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庄子的生命观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乐观地面对生死的思想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识人依德

    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庄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只要有好的德行,形体方面的不足就会被人忘掉。而许多人,太注重应该忘掉的形体,而忘掉了不该忘掉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遗忘。

    庄子此论探讨的是内容和形式的问题,也就是本质和形式问题。世间万事万物没有十全十美的,内容好的时候,形式往往有所欠缺;形式完美,内容有时又略显不足。所以,人们应该注重真正的内容,而不要总是计较形式的问题,更不能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只是一味地盯着形式而忽略了真正的内容,就像丢了西瓜去捡芝麻,得不偿失。

    庄子去拜见鲁哀公。鲁国是孔子的家乡,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所以鲁哀公很看不起庄子,说:“鲁国有很多儒士,因此,我们很少学习先生您的学说。”

    庄子说:“鲁国的儒士很少。”

    哀公说:“全鲁国的人都穿儒士的服装,怎么能说儒者少呢?”

    庄子说:“我听说儒士都戴圆顶帽,表示知天时;都穿方形靴,表示知地形;都身系玉佩;还遵从儒训,用以推断事物。其实,君子具备这种知识修养的,未必都穿这样的衣着;穿这样衣着的,未必都懂得知识。您既然不相信我的话,为什么不在国中下道命令—凡是不懂儒学而穿儒服的定为死罪,看看结果如何?”

    鲁哀公按照庄子的建议下了这道命令,五天之后,全国几乎没有敢穿儒服的人了。只有一个男子仍穿着儒服站在哀公的宫门前,哀公立即召见他询问国事,无论什么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庄子说:“整个鲁国真正的儒士只有他一个人。”

    大多数人都有盲目从众的心理,社会流行什么,他们就会跟着赶潮流,因而社会上常常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作为儒学发源地的鲁国,人人都穿着儒服,以显示自己儒学深厚,以致鲁哀公误以为他的臣民普遍“文化素质高”,其实不然。大多数人,甚至十之八九的人都是在“随大流”。因此,当哀公下令判不懂儒学而穿儒服的人死罪时,“冒牌货”们便纷纷露出了真面目,只剩下一个真正的儒士。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讲了类似的故事:

    战国时期,齐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好吃懒做的南郭先生想办法混进了乐队,他不会装会,摆出一幅行家的样子,混在队伍中抱着竽假吹。

    不久,齐王死,湣王继位,湣王喜欢听吹竽独奏,要求一个人一个人地给他吹竽,南郭先生立刻心虚了,害怕被湣王治罪,连夜逃出王宫。

    很多事物的外在形式与内容本质往往不一致、不统一。有些事物有明显的形式而无深刻的本质,有些事物有深刻的本质而无明显的形式,形式、内容俱佳的事物并不多见。即使是同一个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内容占上风而忽略形式,有时形式占上风而影响内容,能两全其美者,实在是少之又少。

    人们在判断事物时,不能只看其表面形式,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像观察人,要察其言观其行,再观其心,千万不要被漂亮的外表所迷惑。

    想要认请一个人并非易事,孔子曾不无感慨地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宰予不以言词胜过他人,平日显得木讷少言,但他实际上是很有思想的;子羽长得很一般,在孔子众弟子中不显山不露水,但子羽的内心最美。

    因而,当我们在跟人交朋友的时候,绝不能只看重对方外表的好坏,最重要的是看重对方内心的修养及其品格。如果只注重其外表而不注重其内在品质的话,那么最终“吃亏”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各司其职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厨师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祭祀官也绝不越位来代替厨师去做饭菜。

    这就是成语“越俎代庖”的由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和相应的职责,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不要代替他人去做不属于自己分内的事。

    诸葛亮一生都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他对于很多事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甚至连士兵受罚挨军棍之类的小事也要亲自监督,整个国中大小事务几乎一人包揽,这就难逃“越俎代庖”之嫌。其实,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诸葛亮只需分配给大小官员办理即可。诸葛亮死时年仅54岁,与他事事亲力亲为有很大关系。

    《庄子·让王》中有一个“屠羊说不受赏”的故事。

    吴国先后五次发动战争攻入楚国的郢都,每次楚昭王都会带领自己的大臣逃难,靠杀羊为生的屠羊说每次都跟着一起流亡。后来,楚臣申包胥从秦国搬来救兵,于是吴王班师回朝。

    楚昭王回国后,对跟着他一起逃难的人大加赏赐,但是屠羊说却不接受封赏,他说:“大王失去了国家,我也失去了自己的饭碗,现在大王返回了自己的国家,我也能继续杀我的羊,这有什么值得奖赏的呢?”

    楚昭王执意要赏屠羊说,屠羊说又推辞道:“大王失去了国家,并不是我的罪过,现在大王回来了,受赏赐的也不应该是我,按照楚国的规定,有大功的人才能被赏赐。但是我的智慧不足以保住国家,我的勇气不足以击退敌人,我并不是要显示自己的忠心才跟大王跑的,而是因为我真的害怕敌人,所以,大王赏赐我是没有理由的。”

    楚昭王听了之后,觉得屠羊说虽然地位卑微,但是却深明大义,便想让他担任三公的职位。

    连封赏都不接受的屠羊说自然也不愿接受楚昭王的授官,他对昭王说:“三公之位高居朝廷之上,不知要比杀羊尊贵多少倍,俸禄也远比杀羊所挣的钱多得多。但是如果我接受了您的封赏,便会留下一个贪图名利、地位的恶名;最重要的是,我只是一个杀羊的,对于治国的道理完全不懂。所以,如果我接受了封赏,肯定会误国的。这样的重任,我实在是不敢担当。”在生活中,负责任是人的重要品质,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小心谨慎”这四个字,确定自己的确有能力的时候再去做,如果盲目地“越俎代庖”,一旦出了差错,那就是害人害己,不仅帮不了他人,还会拖累他人,严重者,误大事。

    同心协力

    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虽有至知,万人谋之。

    —庄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即使是神仙,也有其能力达不到的地方;人纵然有极高的智慧,但终究会有力不能及的时候,因此,做大事时需要众人来一起谋划。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能够靠一己之力成就事业的人,所以每个人都要谦虚,戒骄戒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在现代社会,“独行侠”之类的个人英雄主义已行不通,团队精神才是最为重要的。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学会集思广益,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某个国王有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他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都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本事,相互之间明争暗斗。

    国王见状,很是担心,便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来教导儿子们要团结友爱。儿子们却把父亲的话当作耳旁风,私下依然争来斗去。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国王预感到“死神”就要降临,便把儿子们召集到病榻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

    儿子们虽不知何故,但还是照办了。国王又对自己的弟弟说:“你随便捡一支箭折断它。”弟弟随手捡起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断了。国王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捡起来,把它们捆在一起,再试着折断。”

    弟弟捡起19支箭,捆在一起,然后去折,但他折腾得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国王语重心长地对儿子们说:“你们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你们兄弟也是如此,只有20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才能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

    儿子们终于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为,都悔恨地流泪说:“父亲,我们明白了,您就放心吧!”

    国王见儿子们真的懂了,欣慰地点了点头,闭上眼睛安然离去。

    每个人都有不足,也各有所长,这是毋庸置疑的。当自己有不足、有短处时,就需要靠别人的长处来补充。一个人只有公正客观地审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做到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逐步完善自己。

    勇者无敌

    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庄子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水上行进不躲避蛟龙,这是渔夫的勇敢;在陆地上行走不怕犀牛、老虎,这是猎人的勇敢;白刃相见,视死如归,这是烈士的勇敢;懂得不幸是由命运造成的,得志是由时机决定的,遭遇大难而不畏惧,这是圣人的勇敢。

    古人论述勇敢有很多的说法,一般而言,勇敢分为“力勇”和“心勇”两大类。“力勇”说的是物质层面,而“心勇”则是指精神层面。像力大无穷、徒手格杀猛兽,凭手中武器而无所畏惧,就是“力勇”之人。“心勇”之人则为机智之勇,表现的是一种在精神上无坚不摧的勇敢,这也是一种英雄气概,具有顶天立地大无畏的精神。

    《庄子》中有一则《论剑》故事,讨论的就是勇气。

    赵文王非常喜欢剑术,门下聚集了三千多剑客。他们没日没夜地在赵文王的面前对击,死伤达上百人,但赵文王喜之无厌。三年之后,赵国的国势逐渐走向衰弱,其他诸侯国便想来讨伐赵国。太子对此非常忧虑,对大臣们说:“谁能说服君王,让他不再收容剑客,我就赏他一千两黄金。”大臣们说:“庄子能胜任。”太子便派人带上金子找到了庄子。

    三天后,庄子穿着一身剑士服来见太子,然后两个人一起去见赵文王。

    庄子说道:“我听说大王非常喜欢剑术,所以我便带剑来晋见大王。”

    文王说:“你的剑术很高明吗?”

    庄子说:“只要我使起剑来,一步就能杀十个人,千里之内无人能够阻挡。”

    文王说:“那你和剑士进行对抗,你用的是什么剑?”

    庄子道:“我有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

    文王好奇地问:“天子之剑是什么样的?”

    庄子答道:“天子之剑,用燕溪石城做剑端,用齐国泰山做剑刃,用晋国、卫国做剑背,用周国、宋国做剑环,用韩国、魏国做剑把,用四夷包着,拿四时围着,以渤海为环绕,用常山做剑穗,用五行来控制天下,用刑德来评判是非,用阴阳来锻造,用春夏温和之气来维持,用秋冬肃杀之气来施行。这种剑天下无敌,一旦挥动起来,没有人能够靠近它,上可斩浮云,下可断地基。这种剑一旦使用,整个天下都能够顺服。”

    文王闻言,非常惊讶,接着问道:“那诸侯之剑又是怎样的呢?”

    庄子说:“诸侯之剑,用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做剑端,用清廉的人做剑刃,用贤良的人做剑背,用忠心的人做剑环,用豪杰做剑把。这种剑,同样没有人能够抵挡得住,它可以和睦民意以安顿四方。此剑一出,如雷霆震耳,四海之内没有不向它臣服的。这就是诸侯之剑。”

    文王接着问:“那庶人之剑又是怎样的呢?”

    庄子说:“持庶人之剑的人头发非常乱,鬓毛突出,铁冠下垂,脖子上围着粗糙的长缨,身上穿着短短的上衣,怒目而视,互相责难。这种剑只能用在搏斗上,上斩对方的头,下刺对方的心肝肺。这种剑跟斗鸡打架没有什么区别,一旦结束了性命,对国家就没有丝毫用处了。今天,大王坐在天子的位置上,却喜欢庶人之剑,我都替大王感到浅薄。”

    赵文王听后,接连三个月没有出宫,从此不再招纳剑客。

    事实上,庄子并不是什么“剑神”,庄子的“剑”,就是他的“舌剑”,这把看似最软弱的“舌剑”,却是锋利无比,因为铸成这把“剑”的并不是钢铁,而是思想与智慧,这比任何尖兵利器都要厉害。这把“剑”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勇气,让国君在与别国的战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庶人之剑”其实就是逞匹夫之勇,是最低层次的“勇敢”;“天子之剑”是把整个天下看作一把剑;“诸侯之剑”则是把天下的贤能之士看作一把剑,正所谓“大剑不剑”。“天子之剑”和“诸侯之剑”都是道义之勇,以天下为己任。所以,庄子劝赵文王用“天子之剑”和“诸侯之剑”,而舍弃匹夫之勇的“庶人之剑”,因为“庶人之剑”不但对国家没有丝毫益处,反而会使国家日益衰落。

    在生活中,提倡勇敢,不仅要力勇,而且要心勇。真正的勇敢,不仅包括勇气和信心,同时还包含智慧和文化素养,只有把这些全部结合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大勇”,而这也恰恰正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

    随机应变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

    —庄子

    这段话的意思是:水上行走,没有比船更便利的了;陆地上行走,没有比车更方便的了。船可行于水上,但若想把它推到陆地上让其行走,那恐怕它一步都走不了了。

    任何事物都有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一旦离开了其用武之地或其赖以生存的环境,那它不仅无法施展其才能,甚至还会失去本来作用。环境变了,事物的形态自然得跟着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发挥作用。

    水上行船没问题,但要是在陆地上就必须靠车,如果不学着转换交通工具的话,水中走车,陆地行船,那么车在水上、船在陆地都会寸步难行。

    孔子西游来到卫国,孔子的弟子颜渊问师金:“你认为老师这次卫国之行怎么样?”

    师金说:“不好啊,你的先生会屡遭困境。”

    颜渊说:“为什么呢?”

    师金说:“在水上行进,不如坐船,在陆地行走,不如用车。古和今的差异不就像水和陆地的区别吗?周鲁之不同不就像船和车的区别吗?劳而无功,身必遭殃。人只有学会随机应变才不至于陷入困境,你看见过打水的辘轳把吗?人们牵引它就俯下,放开它就仰起,它是被人牵引的,而不是牵引人的,所以,不论是俯还是仰都得靠人力。

    三皇五帝的礼仪法度,不是因为相同才可贵,而是贵在能使天下太平。这就好像楂梨橘柚的果实,它们味道不同却都可口。西施因有心疼病而在邻里面前皱眉头,东施是个丑女,看见西施这样觉得很美,回去也捂着心口在人们面前皱眉头。可是,人们看见东施便关紧门户不出来。那个东施光知道西施皱眉头美丽,而不知道西施为什么皱眉头。所以啊,你的先生要遭到窘境!”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随时注意外界环境随时发生的变化,要懂得随机应变,如果只是一味地沉醉于旧有形式,而不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的话,最终将被环境所淘汰。

    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一只海鸟。鲁王从未见过这种鸟,以为是神鸟,就命人把它捉住,并亲自供养在庙堂里。

    鲁王为了表示对海鸟的爱护和尊重,吩咐宫廷乐手演奏最美妙的音乐给它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它吃。可是鸟却被吓坏了,一片肉也不吃,一滴水也不沾,只三天便活活饿死了。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待事物,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象不同,应对方法也要不同。否则,若只是主观愿望良好,而不随机应变,人也会走入失败的绝境中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