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智慧书-韩非子的美德智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名韩非,战国晚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原为韩国王室的储公子,师承荀子,精于“刑名法术之学”。相传韩非子口吃,不善言辞,但文章出众。韩非子以其学说进谏韩王,但韩国实力弱小、政治腐败,因而无法施行。秦王嬴政看到韩非子的著作后,十分赞赏,因而急攻韩国,韩王被迫派遣韩非子出使秦国,秦王得以留任韩非子。秦相李斯出于嫉妒,与姚贾等人陷害韩非子,致使韩非子入狱,最终自杀于云阳。

    韩非子继承了荀子的哲学和政治学说,并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刑名法术之学。同时借鉴老子的哲学思想,将“道”赋予了“法术”的内涵,主张刚强有为。他还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法、势、术,并将三者冶为一炉,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

    韩非子的思想集中体现于《韩非子》一书中。据考证,《韩非子》大部分出于韩非子自著,但也有少量托名之作。

    奋勇无敌

    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

    —韩非子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奋勇拼死,就可以对付十个人;十个人奋勇拼死,就可以对付一百个人;一百个人奋勇拼死,就可以对付一千个人;一千个人奋勇拼死,就可以对付一万个人;一万个人奋勇拼死,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韩非子认为,只要严格执法,赏罚分明,让战士们有立功的责任感,他们自然就会奋勇争先、拼死杀敌,从而达到以一当十、所向披靡的效果。

    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共同反对秦朝的暴政。

    秦将章邯打败了项梁,认为这时的楚军元气大伤,根本不足为患,于是便把起义军放到一边,挥师北上,向赵国发起了进攻,不费吹灰之力就攻下了赵国的首都,赵王歇逃往巨鹿。

    章邯派秦将王离把巨鹿围得水泄不通,自己则率领大军在巨鹿南面的棘原上驻扎。为了迅速给部队补充给养,他还派兵在棘原和巨鹿之间建造了一条粮道。

    陷入重围的赵王不断向楚怀王求救,此时,楚怀王的部队经过休整,已经渐渐恢复了元气,正准备向咸阳发动进攻。项羽报仇心切,得到消息之后要求带兵进关。

    楚怀王身边的一些老臣却有不同意见,他们对楚怀王说:“项羽的性子急,脾气暴,杀人太多;相比之下,刘邦性情宽仁,是一个忠厚的人,派他去更好。”楚怀王听取了老臣们的意见,于是派刘邦攻打咸阳,另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带领二十万大军到巨鹿去救赵王。

    宋义上任后下了一道命令:“将士们虽然求战心切,但是如果有谁不服从指挥的话,就依军法处斩!”这道命令分明就是针对项羽的。这时已经是冬季,军营里的粮草渐渐接济不上,兵士们受冻挨饿,纷纷找项羽诉苦。

    项羽说:“现在军营里已经没有粮食了,但是上将军却仍然按兵不动,自己整天喝酒作乐,像这样不顾及国家和士兵的人,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呢?”第二天,在众人议事的时候,项羽与宋义发生了争辩,项羽一怒之下,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

    随后,项羽派英布率领两万人为先锋部队,渡过漳水,将秦兵打得落花流水,占领了对岸,切断秦军的补给线,把章邯和王离的军队分割开来。项羽对将士们说:“咱们这次打仗,已经没有了退路,所以,三天之内,一定要大败秦军。”项羽勉励大家英勇杀敌,立功受奖,如果临阵脱逃,便军法处置。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深深鼓舞了将士们。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将士们个个士气振奋,越战越勇。一个楚军的士兵能打败十个秦军的士兵。最终,经过多达九次的激战之后,楚军终于活捉了王离,继而又打败了章邯。秦军将士死的死,逃的逃,巨鹿之围就这样解了。

    项羽看上去是在自绝后路,但其实这恰恰是一个聪明的选择。断绝了自己的后路,将士们就没有其他的选择,因此,所有将士都必须拿出百分之百的勇气与决心投入战斗。由于没有退路,他们只能拼尽全力向前冲,这其实就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

    虽然现在已经是和平年代,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依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仅仅因为遇到了困难就畏缩不前的话,那么,你的人生之路就将无法继续向前延伸。人的一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在困难面前同样需要有勇气和信心,需要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百当千的勇敢精神去挑战自我,去解决各种难题。有一句话说得好:当你知道了自己真正的梦想时,拿出勇敢的行为,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良药苦口

    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

    —韩非子

    这段话的意思是:用最聪明的才智之士去说服最圣明的人,未必一开口就被接受,伊尹向汤进言就是这种情况;用聪明的才智之士去说服智力一般的人,必定不被接受,周文王向商纣进言就是这种情况。

    韩非子这段话表现出了在封建时代臣子向君王进言时的困难。臣子向君王纳谏,很少有一次就成功的,就算是一个明君,也要经过几番劝说才能最终达到目的,而如果对方是一个昏君的话,甚至还有可能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夏朝最后的君王是夏桀,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当时,商只是黄河下游的一个部落,在首领汤的统治之下,商的势力渐渐得到壮大。原是商汤妻子的陪嫁奴隶的伊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走上了历史舞台。

    一天,伊尹在做菜的时候故意把几样菜做得没有味道,商汤立刻召伊尹前来问话。伊尹对商汤说:“大王,烧菜既不能过浓,也不能太淡。过浓则难以下咽,太淡则毫无滋味。治理国家就好比做菜一样,绝对不能操之过急,急则生乱;但是也不能过于懈怠,懈怠必然导致国事荒疏。现在,夏王桀十分暴虐,荒淫无度,使得民心尽失,天下大乱,老百姓都深受其苦,对他恨之入骨。而大王您不一样,您一向都是以仁德治国,伸张正义,取信于民,所以,您才是众望所归。如果大王看得上我的话,我愿跟随大王统一天下。”

    在这之后,经过伊尹的谋划,商汤大力推行德政,体恤百姓,发展生产;同时不断招兵买马,扩展势力,国力日渐强盛,最终,推翻了夏王朝,建立了商朝。

    伊尹虽然只是商汤家里的一个奴隶,但是他在商汤面前谈论起治国之道来却有谋有略,这让商汤感到非常惊讶,从此,商汤不敢小看身边的人。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小人物,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他们是小人物而把他们的话当作耳旁风,甚至看不起他们,那就大错特错了。有些小人物,的确身价与地位都不算太高,但是他们的经历却不见得比你少。所以,在生活中,如果有人肯提出意见,不管对方是谁,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如何,只要他是真心实意的,我们就应当仔细听取。尽管有些不一定是对的,但至少能让你的思路变得更加开阔;而如果你总是盲目自大,听不进他人的意见的话,那么最终等待你的也必将是失意与失败。

    纣王是个暴君,为镇压诸侯国的反抗,他命西伯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授予他们特权,让他们讨伐那些敢于反抗的诸侯国。

    九侯有个女儿,极为标致。纣王听说了之后,便强行索要。九侯畏惧纣王的淫威,只得将女儿送入王官。九侯的女儿是一个品行端正、举止庄重的女人,她对纣王荒淫的生活非常厌恶,宁死也不与纣王一同寻欢作乐。纣王大怒,竟下令将她杀死。并迁怒于九侯,下令将九侯也处死。

    鄂侯得知此事,连忙出面劝阻纣王说:“九侯身为朝中的大臣,怎能随意处死?大王就看在我的面子上,宽恕了他吧!”纣王非但不听,反而更加生气,下令将鄂侯押出宫外与九侯一同斩首,并将二人的肉割下来,做成肉酱和肉脯送给朝中的大臣及各路诸侯。西伯姬昌知道后,便称病不上朝,整日足不出户,把自己关在家里。

    然而,西伯姬昌的举动引起了纣王心腹大臣崇侯虎的注意,他向纣王告密说:“姬昌极善于以假仁假义收买人心,骗取他人的信任。他假装养病,实则是对大王心怀不满。西伯姬昌担任要职,网罗天下豪杰贤士,授予官位,周围邦国诸侯纷纷与其结交,他的名声现已超过大王您。这样危险的人物,大王不可不防。”于是纣王立刻下令将西伯姬昌拘捕。

    后来,姬昌被赦免,历经磨难,终于返回家乡。他广行德政,招揽天下贤能之士,发展生产,壮大国力,诸侯纷纷摒弃纣王投奔西伯姬昌,姬昌的势力迅速扩大,为日后周武王推翻商王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纣王在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有为君王,传说他力大无穷,精通兵法。但是,当他平定天下之后,便开始坐在自己昔日的“功劳簿”上尽情享受,不思进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更听不进他人的意见,最终弄得民心尽失,天下大乱。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只愿意听好话,而不愿意听别人的批评意见或反面意见。其实,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要学会容纳、珍惜那些肯于指出你缺点的人,因为他们才是你生活中真正的良师益友。

    执法必严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没有永远强大的,也没有永远疲弱的。执法者强,国家就强;执法者弱,国家就弱。

    在韩非子的眼中,国家的强弱是与执法的严宽成正比的。一个国家兴亡的关键在于国君对国家秩序的态度。宽与严的结果是不同的,这不仅仅是执法者个人的问题,执法者执法的宽严还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命运与前途。

    战国时期,魏文侯死后不久,他的儿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是一个胸无大志、安于现状的平庸君王。他听信谗言,不信任曾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吴起,甚至将吴起西河守将的职务也免去了。吴起无奈,便去了楚国。

    楚国虽然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大权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里,所以吏治非常腐败,经济落后。那时的中原各国都瞧不起楚国,称其为“荆蛮之地”。

    楚悼王即位前后,楚国先后两次受韩、赵、魏的进攻,丧失了很多土地,最后不得不用重礼请出秦王,让他出面调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楚悼王非常想进行改革,吴起这时前来投靠,楚悼王自然高兴万分。他亲自率领满朝文武,出城迎接吴起。

    随后,楚悼王问吴起:“我们国家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人口,都非常多,但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还是这么落后呢?”吴起沉吟了一下,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分封太多,王公贵族的势力太大。他们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上逼大王,下虐平民,削弱了中央集权。”楚悼王着急地说:“我想让自己的国家尽快变得富强,你说我现在应该怎么办?”吴起不慌不忙地说:“推行新法,实行改革!现在楚国不劳而获的人太多了,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要紧的是明申法令,赏罚分明,奖励耕战。”

    楚悼王听了之后连连称是,于是任命吴起为楚国令尹,主持变法。随着各种措施的推行,一方面减轻了民众的负担,发展了生产;另一方面打击了贵族的势力,加强了国家统治的力量。吴起更是在变法中身体力行,亲自负责军队的训练和整顿。

    不久,楚国的变法成功了,渐渐强盛起来。此时,吴起也展现出自己的军事才能,他率兵南收百越,北并陈蔡,击溃魏、赵、韩的进攻,一直打到黄河边上,使楚国在军事上成为仅次于魏、秦的强国。

    韩非子生于战国七雄纷争之际,他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主张变法。当然,他的学说也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我们在学习时也要批判性地加以借鉴。

    不偏不向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韩非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法令不能偏袒权贵,墨绳不能迁就弯曲。

    韩非子认为,木匠以墨绳划线为标准开始制作家具,治理国家也应当以法律为准绳。执法者不应偏袒权贵,而要按照既定法规严格执法,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董宣做官时,经常发生豪强地主随便杀人的案子。

    湖阳公主是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有一次,湖阳公主家里的管家杀了人,触犯了刑律。当时正是董宣在洛阳担任县令,杀人犯害怕董宣治他的罪,就躲在湖阳公主家里不敢露面,靠着公主的庇护,逍遥法外。董宣知道这件事后很是气愤,决心要把杀人犯抓出来,依法治罪。

    有一天,湖阳公主因事外出,带了一大群家奴同行,那个杀人的管家也在其中。董宣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急忙守候在湖阳公主必经的夏门亭一带。当公主的车马前呼后拥地来到夏门亭时,董宣挡住了去路,大声对公主说:“禀告公主,您的管家横行不法,杀了人,应当判处死罪,请您把杀人犯交出来!”

    湖阳公主斥责董宣说:“董宣!你有什么真凭实据吗?”董宣说:“您的管家杀人,是许多人亲眼所见的。您要不相信,我可以找人来作证!”公主说:“董宣,我的管家是我最信任的人,就算他真的杀了人,你看在我的面子上,就饶了他这一回吧!”

    董宣说:“公主!难道您家里的管家就可以不遵守皇上的法律吗?”湖阳公主看到一个小小的县令竟然这么不给自己“面子”,便去了皇宫,找到光武帝,诉说自己的委屈,要求光武帝给她做主。光武帝听说董宣对姐姐这样无礼,也非常生气,立刻下令把董宣抓来,要用乱棍打死。

    朝堂之上,董宣对光武帝说道:“皇上要打死我,我当然不敢违抗。不过,臣在临死之前有话要讲!”光武帝问:“你想说什么?”董宣说:“汉朝之所以能够复兴,都是因为陛下的英明。现在公主的管家杀了人,这是无视皇上国法的表现,我只不过是公正地执行了法律,却要命丧黄泉。陛下连自己制定的法律都能够破坏,还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我看您不必杀我,我自己在这里撞死好了。”

    董宣说完,一头向宫殿上的柱子撞去。光武帝赶快叫太监把董宣拉住,经过考虑,光武帝觉得董宣的话很有道理,但是他也不想让自己的姐姐丢“面子”,于是便让董宣给自己的姐姐赔罪道歉,希望将事情了结。他对董宣说:“你按照法律办事,的确是有道理的,但是你冒犯了公主,让公主受到了惊吓,也是不应该的。你现在去给公主磕个头,赔个不是,我就饶了你。”

    董宣听到叫他给公主磕头赔罪,心里非常不服气,就是不肯答应。湖阳公主对光武帝说:“陛下贵为天子,难道连一个小小的县令也处治不了吗?”光武帝苦笑着说:“天子和老百姓不同,董宣是个强脖子县令,是为了维护皇家的法律才这样做的,我不能处治他。你再找一个能干的人做管家吧!”说完,他下令把董宣放了,还赏赐给他一顿酒饭。

    董宣把酒饭吃个精光,将盘碗倒扣于桌上,正色言道:“皇上赐给我饮食,我不敢剩下一丁点儿;皇上叫我办事,我也要拿出全部力气,这就是我把酒饭吃个精光,并且把杯盘翻转过来扣在桌子上的意思。”光武帝听了,点点头说:“这样很好!”从此,“强项令”董宣的名气就传开了。

    古时候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样的说法,在今天也是同样的道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是针对每一个人的,它并不会因为谁的地位高而失去效用。

    在军队中,纪律是“铁”做的,无论多大的官,只要触犯了纪律,都会被停职拿问。同样,存在于社会中的法律更是“铁”做的,不管你是谁,不论你有多高的地位,只要碰到法律“红线”,那就是在用鸡蛋碰石头。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敬畏法律,遵法守法,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遇到不公正的时候,让法律帮自己换取公平与正义。

    事出有因

    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然木虽蠹,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

    —韩非子

    这段话的意思是:木头之所以折断是因为里边有虫子,墙之所以损坏是因为中间有空隙。虽然木头里有虫子,但是如果没有强劲的风,木头也不会折断;墙虽然有空隙,但是如果没有大雨,墙也损坏不了。

    韩非子认为,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有原因的,内因是根源,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国家的兴亡也是同样的道理。韩非子曾经列举了47种可能导致亡国的征兆,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外交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对历史上许多政权的兴衰存亡进行了总结。

    韩非子善用比喻,他以木和墙做比喻,分析了亡国的内因和外因:木头因蛀蚀而折断,墙壁因缝隙而倒塌。然而木虽有蛀蚀,没有急风不会折断;墙壁虽有裂缝,没有大雨不会倒塌。木有蠹,墙有隙,是木折墙坏的内因;疾风和大雨则是外因。最后韩非子得出结论:只有推行法治,消除“亡国之征”,才能使国家政权得以巩固。

    周朝传到第10代厉王姬胡时,国内政治非常腐败,各种各样的矛盾也变得尖锐起来。奴隶们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生活也没有丝毫保障,随时都有可能被冻死、饿死。此外,奴隶们也没有人身自由,甚至连他们的孩子都是奴隶主的财产,奴隶主随时可以将奴隶卖掉或者赠送给他人。

    周厉王姬胡贪财爱利,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暴君。荣夷公是周厉王最信任的人,他教唆厉王对一些重要的物产实行“专利”,直接归天子掌管。这种巧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的做法,不但遭到了老百姓的反对,就连一些官吏也不赞同。但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不同意见,他一味宠信荣夷公,任用他为卿士,甚至把国家的经济大权交给他掌握。

    大臣召公规劝厉王说:“如果再这样下去,就会把老百姓逼上绝路。”厉王却派了一个卫国的巫师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议论自己、咒骂自己,就格杀勿论。这样一来,虽然没有什么人“公开咒骂”厉王了,但是,人们在路上相遇的时候依然会互相传递一个眼色,用眼神来表示对厉王的仇恨,就连那些诸侯大官们,也都不愿意和厉王亲近。

    周厉王以为自己的方法取得了效果,便沾沾自喜地对召公说:“你看,现在天下的百姓谁还敢说我!”召公听了不以为然,对厉王说:“你这就相当于用筑堤的方法去堵住洪水,壅塞的洪水一旦冲决堤防,淹死的人将会更多。堵老百姓的嘴,同样是堵不住的。”

    三年之后,也就是共和元年,“洪水”终于冲破了“堤防”,起义爆发了。无数的奴隶和平民冲向王宫,袭击厉王。周厉王慌忙逃出皇宫,逃往彘地,勉强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愤怒的老百姓们哪里肯罢休,便要抓住太子来顶罪。太子那时还是一个小孩子,他吓得赶快躲到召公家里,请求保护。起义队伍包围了召公的家,让召公将太子交出来。召公心想:“周厉王以前不听我的劝告,才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如果我交出了太子,厉王一定以为我怨恨他,可如果我不交出太子,这些起义的人就不肯答应,这如何是好呢?”他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把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交出去,这才使太子躲过了这场灾难。

    群众起义平息了,但是周厉王依然躲在彘地不敢回来,太子因为有了替身捡回一条命,暂时也不能公开露面。可是没有君王,国家大事由谁来做主昵?召公和周公商量以后,决定由他们两人出面代行君王职权,管理国家大事。

    周公、召公联合执政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共和时期”。共和十四年,周厉王过世,太子也已经长大。周公、召公决定让太子继承王位,交还了政权。

    韩非子认为,得人心者得天下,古代君王要想君临天下,必须赢得人心;要想赢得人心,就必须真诚待人。一个国家要想变得强大,不光要靠百姓辛勤地工作,更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好的领导人把握方向,告诉百姓前进与努力的方向。

    所以,领导者要高曕远瞩,能够鉴常人之所不能鉴,选贤任能,带队育人。否则,种下祸乱之根,必然得到恶果。

    是非分明

    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

    —韩非子

    这段话的意思是:真正有功的人,即使不起眼或地位卑贱,也一定要赏赐;确实有罪的人,即使是自己亲近、喜爱的,也一定要惩罚。这样,那些被疏远的、地位低下的人才不会懈怠、偷懒,亲近的人也不敢骄横、枉法。

    韩非子认为,信赏必罚是贯彻法治原则的重要手段。如果身行一致,立了功勋就要赏;如果名不副实,犯了罪就必须受罚,不论与自己的关系是近是远、是亲是疏。正确对待法律,不随便拿赏罚作为人情礼物;如果随意赏赐,功臣就会居功自傲,无视法律;随意赦免惩罚,奸臣就会有侥幸之心,胡作非为。

    有一次,唐太宗问几个大臣:“我的才能比不上古代圣贤,却比古人成绩大。这是为什么,你们大家说一说。”

    大臣们有的说是唐太宗威望高,有的说是唐太宗本事大,说的都是些好听的话。唐太宗不以为然,说:“你们说得不对,关键是因为我尊重有功劳的人,也原谅犯错误的人。”

    有一次,唐太宗要给功臣们封官赐爵。他让人宣读事先写好的名单。

    这时,唐太宗的叔父李神通大声说:“当初,我率先起兵响应您,东征西讨,因此在所有受赏的人当中我的功劳应该最大。可您却把我的名字排到最后,这究竟是为什么!”

    唐太宗笑了,说:“叔父虽然率先举兵起义,可您后来还打了两次大败仗呢!而房玄龄、杜如晦他们出主意,定计策,帮我取得天下,因此,论功劳应当排在您的前面。您虽然是我的至亲,但我也不能徇私情啊!”

    大臣房玄龄说:“您昔日的一些旧部也没有升官,估计他们会有些怨言。”

    唐太宗说:“设立官职,为的是选拔有才能的人,替百姓办事,所以只要有才干,就算我不认识也照样提拔。而一些老人虽然认识我,但是如果不思进取,没有才干,我也不能提拔他们,要不然,国家的事情怎么能办好呢?”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虽然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了一兄一弟,但是,丝毫不影响他在历史上的好名声。他立下了不少战功,在军事上指挥有方;他对自己的父亲恭恭敬敬,尽到了为人子应尽的责任;他在即位之后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开创了大唐盛世,名扬海外。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能把国家治理得这么好呢?一方面是因为他虽然身为皇帝,但是在平时总能够听取臣子的意见;另一方面是他很擅长用人之道。

    在战乱年代里,李世民还只是秦王,论起战功,在三兄弟当中最多,这也要归功于他率领部下浴血拼杀。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大胆启用太子的旧部,因为他心里清楚,论治国之道,自己的那些武将与旧部不一定是最佳的选择,虽然这会引起自己旧部的不满,但是在李世民心中,最重要的是大唐王朝的繁荣与昌盛,所以,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对大唐的建设做出贡献,李世民就一定会重用。魏征本不是李世民的原有部下,但李世民不计前嫌,对其委以重任。相反,对于那些危害到大唐江山的人,李世民该罚就罚,就算昔日交情再深的好友旧部也不例外。事实证明,李世民在是非选择上是正确的。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来说,作为领导,既要大胆启用那些有能力、有胆识的人,又不能让“裙带关系”牵制住自己,否则,将永远陷入人情世故的“漩涡”中,最终一事无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