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看半开-水墨中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一直喜欢“墨戏”这词,二字脱口而出时,恍若墨跳、色空、韵飞,感觉笔墨之下,山水活起来,人鸟动起来,一幅水墨点染的画,全然散出中国士子须髯飘动、襟袖风扬的精魂。所以,我看中国画,轻松,淡然,清净,还偷藏了一份窃喜和狡黠,不费一文,便洗濯了身心,不亦乐乎?

    中国画简称“国画”,也叫“水墨画”,题材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画、花鸟画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达到兴盛。水墨画则流行于元、明、清和近现代。

    中国画用毛笔、水墨、颜料在宣纸或绢上作画,以墨调色,笔简意工,笔有尽而意无穷,象有限而意无边,笔墨积微,物我俱化,从此臻至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之境。中国画以诗入画,以书入画,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千山万壑,市井街巷,花鸟虫鱼,牛马珍禽,将相仕女,千姿百态,风情万种,浓缩于尺幅之间,蔚为大观,构成中国艺术的瑰丽长卷。

    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论三度空间,不重块面刻画,不涉物理重心,和西方油画重写实不同,中国画重写意,纯然境由心造,正如元代画家倪瓒所说:“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中国画家作画,或重彩或减笔,或全景或一角,或工笔或泼墨,开合有势,取舍随我,线由意飞,墨从心出,不过是轻薄的素绢白纸,转眼间便风云际会,气韵横流。这正是因为中国画家胸中涵蕴了儒道思想,处穷达用舍、水清水浊之间,有意无意,若即若离,以形写神,神与物游,物我合一,物我两化,天地相契,真正是将人生与诗画合而为一,山水花鸟遂成水墨风景,纸上风月即是心灵映射。书画不仅是中国画家怡情养性的风雅寄托,也是他们言志抒怀的现实借喻。

    所以,中国画多梅兰竹菊,多渔樵耕读,多琴棋书剑,轻描淡写、浓墨重彩下存一怀隐逸超脱的自我人格,呈现的就是中国画家的中庸平和之道、隐仕两兼思想。而单纯的自然物象折射成人格、品质、抱负、情感,便铺染成一种哲学意味,构图取景自由随意,“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以当黑”,“得意忘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无画处皆成图画”。这就是中国画的“写意”:以风情解之,是半推半就;以文字赏之,是含蓄蕴藉;以书画品之,是形神兼备。

    中国画也是文人画,满纸流溢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墨趣情致。纸砚涵蕴书者风华,书墨尽染时光风流。景物无心,人有闲情,没有生命的物质因文人画家赋予其灵魂,而生出雅趣和气节,愈显得生动灵澈起来。自唐代王维始,中国画开始脱离匠气,诗、书、画、印渐渐地融为一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印是风骨,书为风流,相辅相成,完善了中国画的形式,完美诠释了中国画的丰富内涵。

    中国画家大都存士子情怀、书人雅致、闲野气度。那时没有电脑,纯是靠纸墨代言,因此,他们才练得一手好字,写得一卷好文章,绘得一幅好丹青,洗砚墨成池,废笔堆为冢,真正享受到“笔耕”之趣。而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了快捷和方便,却疏淡了传统文化的情致与兴味,能写一手好字、作一纸佳画、描一篇锦绣文章的人是愈见式微了。蓦然回首,灯火阑珊,魏晋风骨、大唐气度、两宋尚意、明清浪漫,都已成了旧时月色,洇晕在绢素纸屏上,供我们想象和回味了。

    怀想从前,温文儒厚的读书人伫立在水墨风景中,墨香笔韵泛起,把纸上风月幻化成一种中国情怀。如今,我们不再冷落案上纸笔,也不再仅仅关注字画收藏的价格,心手相合时,到底会生出一种文化乡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