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看半开-郑板桥掀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段时间,我天天浸在书画里,在故纸残片中,捡唐代杨贵妃舞时遗下的簪子,拾宋代书家雅聚泼墨丢掉的纸屑,嗅唐寅纸上桃花余味,指染王冕的墨梅和印石颜色,心上萦留的都是山水、花鸟、墨砚、金石、舞袖、折腰、古琴、霓裳、羽衣、百戏、瓦舍、勾栏、清吹、散宴这些词。原来旧时月色这般地韵味斜逸,恍如张爱玲沉在她的30年前的上海月夜里,冥想着那夜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球,陈旧而迷糊”。这样的想象本身就是诗意十足,且透出书画的雅致,正衬她的艺术气质。朵云轩是上海南京路上一家老字号笺扇店铺,经营笔墨纸砚、古玩字画、金石玉器等。据说唐代的韦陟善草书,署名时和“陟”字若五朵云彩,因此后来以“朵云”作为对人及书信的敬称,“轩”为小室,“朵云轩”一名由此而来。张爱玲在《金锁记》一开头就用这样的笔致悠悠讲述一个并不轻松的故事,让这部小说点染了陈墨旧砚的忧郁。我想,她一定是自小沉浸于旧书画里,所以,一出口就是这般的清寥,恰如文人画,一笔一抹都是峭然。

    而我翻捡古代画作书品,无意间也浮在纸屏上,心底升起的是满满的苍凉和寂寞。

    像看扬州八怪画时,肃然于郑燮墨竹的“清癯雅脱”。郑板桥擅画兰、竹、石,尤精墨竹。他画竹长达50多年,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艺术三段论,据说他笔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性情气质的化身,有一种“倔强不驯之气”。齐白石一柄楠木折扇上,一面是书,一面是画,“画是疏疏一簇青翠的水仙,字是款款几句密腻的寄托”,齐白石见郑板桥有“楼上佳人架上书,烛光微冷月来初,偷开绣帐看云鬓”诗,俏皮戏谑:“予戏为更‘看云鬓’三字为‘加鸳被’,承‘烛光微冷’,何如?”作家董桥评此道:“从看云鬓攀升成加鸳被,那是阅世的体念,更是文人推敲笔底品味的历程。人间冷了,人情还是温的好,白石老人写出那样的旧梦,解构的正是人文掀帐人心头的千千结。”所以,“板桥的境界纵然跌宕,到底输给齐璜那一念的品味。”真是让人意外,原来风骨卓然的板桥也是一介风流公子,像董桥所说,“郑板桥掀开绣帐悄悄细赏美人浓美的秀发,动的是绮念;齐白石轻轻给她加盖一幅绣着鸳鸯的锦衾,动的是深情。”

    艺术有通感,诗画无分别。沉默似诗,喧嚣如画,又是另一番意境。为文,须独辟蹊径,才至胜境。为文者,必登顶俯瞰,才是高人。醉于花间雪夜,才是风雅,才是洒脱。唱,舞,鼓,是士子真性情也。语言所达之境亦喜亦悲,亦怒亦嗔,亦危亦险,总在各人胸襟宽窄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