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经被古代大家闺秀的纤纤玉指缠绕;也曾经被现代的女子四四方方地叠在衣袋里。每一方手帕都会扯出一段故事,或伤感,或忧戚,或甜蜜,或浪漫……
手帕,更多地称它为手绢儿。手绢儿,舌尖翘起、抵住上腭而发出的声音,带着一股优雅,挟着一缕俏皮。丝丝絮絮的情愫,随着尾音淡远散去。手绢儿,大多用质地柔软的材料,或棉布,或丝绸。经经纬纬的线儿织就,密密横横,却也织成一段段金玉良缘。手绢儿,无疑成了千年爱情的道具,又将每一段爱情擦拭得温润沁香。
员外家的小姐到郊外的寺里进香,裙裾拂尘,飘然而来。蓦然瞥见寺外有一俊朗儒雅的书生,一袭白衫,一柄折扇,好不风流倜傥。小姐芳心乱跳,秀目顾盼。书生也眼波流连,双目交叉的一瞬,迸出的光亮,灼得寺内那株桃花也艳艳生辉。小姐偷偷将捏在手里的丝帕扔到地上。书生捡起丝帕,握在手里,眼中心底全是小姐娇羞面容。望着小姐迤逦远去,才将目光收回。摊开那方手帕,白色的丝绸莹莹泛光,像小姐射来的目光。手帕上斜角绣着一枝红梅,冷峭,端丽,散出若有若无的凝香。书生立在阳光下,不禁一阵晕眩,梦里梦外,不知身在何处。
那方手帕虽然早已化尘为土,飞散在空中,可是还有许多的手绢儿绾系了情窦初开的两颗心。就在二三十年以前,女孩子都有一块手绢儿,大多是从商店里买来。式样花色虽然相同相近,但折进的情思却是迥异。有的女孩子用它包上一些花生瓜子糖果之类的小食品,趁无人注意,便偷偷塞到自己喜欢的男孩子手里。男孩子也心领神会,揣起它,寻一僻静处,展开,凑在鼻下深嗅,幽香撩起心里的点点朦胧爱意。还有的女孩用它拢住头发,扎成一个马尾。看似随意,却深蕴一番用心。那垂下的绢角和发丝一起风中轻拂,细细痒痒,搔动着不羁男孩的心。
日本有一部电影《幸福的黄手帕》,结尾是这样的:男主人公千里迢迢从狱中归来,为了履行和心爱女人的约定,他赶往家中。忐忑中,渐渐地走近那个熟悉的房屋,突然他望见门前的树上飘舞着无数条黄手帕。象征爱情的黄手帕,在风中呼呼作响,分明说着“回家,回家”。此时,男主人公静静伫立,眼中已是一片模糊。所有的坚强、所有的沧桑被这柔软的手绢儿击溃成滴滴泪水,慢慢流淌……风中的手绢儿是一面爱情的旗帜,飞在树上,系在了爱人的心中。
手绢儿似乎从开始就和情感拧扯在一起。小时候,小朋友围坐成一个圈,哼着“找呵找呵找朋友”的歌谣,玩着丢手绢儿的游戏。一个小朋友将花手绢儿丢在另一个小朋友的背后。如果这个小朋友发现了,就会站起来追他,抓到了,就算找到了朋友。儿童用无瑕的纯真把最初的朦胧情谊叠进了手绢儿中,那上面绽开的花儿就是稚嫩的童心。
手绢儿摊开在平常平时的生活里,扑散着朴实家居的脉脉温馨。而飘荡在舞台上,却浓溢出另一番风韵。东北的二人传中,手绢儿几乎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道具。演员将手指顶住丝绒手帕,旋转起来,上下挪移,像一柄柄伞儿撑在雨中。有时,演员将手帕甩出来,划出一轮弧线,手帕又飞回来,接在演员的手中。这种功夫称作手绢功,演员是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练就的。手帕翻飞,缭乱眼目,关东人火辣辣的感情也就从手帕的舞跃腾转中释放出来。
小小的手绢儿演绎了怎样的风情,也许如此道来并不能尽如人意。因为爱情裹在柔软的手绢儿里,才能保持了一份娇羞,拥有了一怀温情。没有了手绢儿,爱情就干巴了;没有了手绢儿,爱情也没有了呵护;没有了手绢儿,爱情变得没滋没味。
手绢儿,捻在女人的手里,也将爱情揉进了纵纵横横的布纹中。然后撕扯成一缕缕的相思,在月华如水的夜晚里静静咀嚼。那是一种享受,一种韵致。而如今手绢早已不知尘封在何处,女人们从精致手袋里掏出的是一沓沓整齐的纸巾,没有个性,没有爱情,一次性淘汰,实用而廉价。爱情离开了手绢儿,还会娇媚,却缺少了纯朴。而手绢儿的韵味只能飘在旧梦里,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想起。此时,手绢儿的那份诗意已化在手中的一杯白开水中,淡了,白了,远了。
那枚偷偷扔在身后的手绢儿,那方扎在发上的手绢儿,那条舞在树间的手绢儿已经丢失。那股曾经被手绢儿撩起的热情也已消散。留下的只是对昨天简单淳厚生活的怀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