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军事家、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武装部队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旅参谋长、师一级参谋、军二级参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陆军总参谋长,再到1951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最高司令部副总司令,以及他在两次大战中任参谋学院的主任教官,戎马一生可谓是沿着“参谋之路”步步高升、逐级走过来的。是什么原因使他能够在二战将士如云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军人的佼佼者?是什么动因使他这样稳步高升、获得如此的辉煌?历史学家们见仁见智,但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是他良好的参谋素质,超群的聪明智慧和不同凡响的军人品格。
从艰苦的童年构起辉煌的人生
蒙哥马利在他的《回忆录》的开头部分,引用了丘吉尔论述马尔巴勒公爵的如下几句话:“某些人的早年生活处境艰难,厄运带来的痛苦,蔑视和嘲笑的刺激,形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天赋的智慧。没有这些品质,就很难完成伟大的事业。”接着,他继续写道:“的确,我可以说,我的童年是不幸的。”可见,蒙哥马利在回忆他一生的时候,首先想到了童年。总结他一生取得成就的同时,很自然地与童年的不幸联系在了一起。在某种意义上,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的辉煌,首先得益于童年的不幸。是不幸的童年铸就了他一生的性格,奠定了他后来成为参天大树的根基。
蒙哥马利于1887年11月17日生于伦敦。1889年随父母离开伦敦来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蒙哥马利的童年就是在这里渡过的。
塔斯马尼亚地处偏僻,远离城市,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是印度关押和流放犯人的地方。小蒙哥马利除了得不到伦敦同龄人应有的欢乐和充足的食物之外,到了上学的年龄也不能上学。严格而教徒式的乏味的生活,使他幼小的心灵倍受痛苦,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在非常艰苦的折磨人的环境里长大的”。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生活、长大,才使他养成了“贫民的性格”,使他能够吃苦耐劳,有着坚定不移的宗教信念和对自己职业的完全献身精神。
1907年,20岁的蒙哥马利考入桑赫斯特英国皇家军官学校。1908年12月毕业,被派往英军驻印度部队服役。以后,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负伤两次。1916年为一个师的旅参谋长。1917年担任某师的二级参谋,同年晚些时候担任某军的二级参谋。1918年担任伦敦师的一级参谋。
1920年1月,蒙哥马利正式跨进了参谋大学之门,同年12月毕业后,被分配到步兵第17旅,参加了爱尔兰战争。1926年1月,被调回参谋大学任教官。1930年,陆军部选派他担任步兵教令的重编工作。1938年10月,奉调到巴勒斯坦,统编叛军为新的第8师,任该师师长,升为少将。
1939年8月,奉调回国,接任远征军第3师师长职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英军横渡海峡,出征西欧,参加了在法国和比利时的战斗。战事失败后,随英军从敦刻尔克撤退,于1940年6月回国。随后,在英国本土担任第5军和第12军军长,及东南守备区司令。
1942年8月在危难之中被任命为英国驻北非第8集团军司令,该集团军在阿拉曼战役中(1942年10~11月)打败德、意军队,尔后转战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在阿拉曼战役中,因挫败纳粹名将隆美尔而闻名。
1943年9~12月参加意大利战役。1944年1月被任命为盟军21集团军群司令,曾参与制定诺曼底登陆计划工作。同年,晋升元帅,后被封为阿拉曼子爵。6月,英、美军在法国登陆时,任盟军副总指挥,率英、加军队转战法、比、荷、德等国。
1945年,德国投降后,任英国驻德国占领军司令和联合统帅部副统帅。
1946~1948年任英国陆军总参谋长。1948年~1951年任西方盟国防务会议总司令委员会主席。1951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最高司令部成立,任副总司令至1958年。
1958年秋退休,获英国、美国和苏联等颁发的多种荣誉勋章。
蒙哥马利还撰写过《蒙哥马利回忆录》、《一种趋于明智的态度》、《走向领导的途径》、《战争史》等多本带有自己直接观感和经验总结式的著作。
20世纪60年代,蒙哥马利元帅怀着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同时也想考察一下二战中东方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以弱胜强的奥秘,带着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许多不解之谜,两度访问中国,为加强中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缓和国际形势、促进世界和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76年3月25日,蒙哥马利病逝。
把军人职业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蒙哥马利自20岁考入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起,便一直把军人职业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无论是派他上炮声隆隆的战场去作战,还是留他在不露山水的参谋学院任教官;他不管是在顺境的时候,还是在恶劣的环境中,都努力恪尽职守,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
一次大战结束后,许多军官都忙着谈恋爱,建筑家庭小巢,而蒙哥马利却认为:“结婚对军官不是一件好事,你不可能既当好军人,又当好丈夫。”于是,他一个心眼地效忠于军队。
他通过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切身感受到军事理论素质的重要性,并得出结论:“笔比剑更有力”。许多听过他的课的后来的将军们在回忆蒙哥马利时,都说蒙哥马利能够极其清晰地说明复杂的情况,并能够不用一页草稿就总结出一次长时间的演习。他讲话时两眼注视着听众,他具有抓住问题实质的惊人本领,以及异常明确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本领。为了使教学更正规,他结合战争经验,为陆军部编写了《步兵训练教范》、《训练教范》等教材,获得了成功。同样,在以后的师长、军长、陆军总参谋长等各级任职中,都以最大的热情去进行工作,并一直成为英军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带领部队辗转欧洲各地:从敦刻尔克到克罗、阿拉曼,到非洲海岸;再从西西里到桑格罗河、马雷斯;从指挥“霸王”军事行动到诺曼底登陆,从塞纳河到莱茵河,以及接管柏林等,都有着杰出的表现。而如果没有献身精神,没有把从军作为终生职业的思想,是不可能有如此表现的。
像苦行僧一样研究军事
蒙哥马利认为,军事是一门需要毕生研究的学问。他常常躲在一间混凝土的阴暗内室里,静坐在腓特烈大帝的画像下思考。在参谋学院学习时,学校把他看成是一个好争吵和好辩论的人,“有点布尔什维克的味道”。在部队任职时,从不忽视收集军事资料,不忽视沙盘模拟演习。不少认识他的人说,蒙哥马利专心研究战争并进行实践,简直像一个苦修的僧人。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所指挥的战役,总是连最小的细节都预先构想好了。他的许多部属从营长到将军,都感到在蒙哥马利指挥下有一种安全感,因为他们是按照蒙哥马利规定的“均衡”论在作战。这种理论强调,绝不能被打得措手不及,绝不能没有预备队就实施攻击,绝不能因补给不足而影响部队战斗和机动的自由。这些要诀往往能迫使敌人失去平衡,而使己方保持常态。
他还把夜战作为他的军事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经常采用夜战战法,并一般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因之,德国和英国的军人都懂得“蒙哥马利月夜”是什么意思。他还有许多思维成果与军事理论直接被运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因此,英国许多人对蒙哥马利评论道:一个半世纪以来,英国军队中实际上没有一个人能像蒙哥马利那样精通军事,战功卓著。尽管他有不少弱点和不足,但人们完全有理由承认,他不愧为威灵顿的继承人。
官兵中间的一团火
有人说,蒙哥马利是一团火,他走到哪里,就被哪里的官兵紧紧地围着;也有人说,蒙哥马利是块磁铁,他不管在哪里,哪里的官兵都被他紧紧地吸引着。这是为什么呢?
蒙哥马利在1958年写的《回忆录》中这样说道:军队与钢铁不同,她是一种最敏感的工具,很容易损坏。这个工具的基本成份是人。要把部队带好,就必须懂得人的本性。人们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而情感力量应当通过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式予以发挥,这种方式应使人感到温暖,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如果对人的因素保持冷漠无情的态度,就将一事无成。这可谓是对上述问题最好的注脚。
蒙哥马利正是按照他对人所分析的那样努力实践的。他一直认为并始终这样做:在任何单位中,不管是一个排,还是一个集团军群,都必须使每一个士兵感到他起到一个人的作用,而他的上司也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加以关心,必须使每一个士兵都清楚地懂得他应当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后来成为集团军司令的时候,他的习惯做法是尽可能地让部队官兵多看见他。他把许多具体工作都交给参谋人员去做,而把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消磨在前线,和士兵及指挥官在一起。他抓住每一个显示自己的机会,去会晤士兵们,使他们感到他是他们的领导者。他当师长时,当高级指挥官来视察他们师时,师里没有参谋陪着高级指挥官,而是由蒙哥马利亲自陪同到处巡视,他对他所指挥的各个单位都了解得清清楚楚,以至于谁也不可能提出什么问题来难倒他。
把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选拔人才
蒙哥马利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军官。他在抓军队工作中,把三分之一的时间放在选拔优秀人才上面,在实践中考察他们,并发挥其特长。他一直自己控制着各级主要指挥员的任命权,甚至是营连主管军官,他也是事必躬亲地挑选。
他把功绩、统御风格和本职学识能力作为选拔各级主要指挥员的三大基本条件。具体地说,就是必须具备统御风格的品质,独断专行的主动精神,将事情办好的魄力,激发部属信心的能力性格。最要紧的还必须具备在敌我相持不下的状况下,依然能使自己保持坚定不移的胆识、理智和决心。蒙哥马利认为,指挥员的最珍贵的资产之一,是信心和感召力,特别是当他在作战失利的时候,依然能“辐射”出一种使人向上的力量,使部属们对作战具有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付出很多精力来抓陆军的训练,以各种方式来物色、选拔人才。在战争期间,军队里的人形形色色,蒙哥马利能在形形色色的人中选拔很合适的人来在各级担任职务,并看准一个就知人善任,这是难能可贵的。
蒙哥马利还认为,高一级的指挥员一经选定,就必须对之深信不疑,并予以全力支持。假如全力协助和支持后,仍不见做好工作,这就是用人的失败,必须坚决撤换。
诚实、严谨、简单、冷静
蒙哥马利在任各级司令部参谋时,以认真缜密的工作作风而著称。当他任师长、军长、总参谋长之后,自己不但继续保持了过去良好的作风,还要求他的部下也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他认为这是建功立业的重要因素。
一定要对部属讲真话。使部属了解为有效地完成任务所必须知道的一切事情,在讲真话中建立起彼此间的相互信赖之情。
一定要深谋远虑,周密细致。蒙哥马利认为,只有深谋远虑,才能使自己不被眼前的某些现象所迷惑,才能计划未来的情况,构想可能的结果,并权衡利弊,果断决策。周密细致,是每位参谋人员必备的工作作风,任何粗枝大叶都可能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办事利索,说话简单明了,这是对参谋人员素质的又一要求。蒙哥马利认为,战争期间,分分秒秒都很重要。为此,在平时,参谋人员和指挥员应养成抓住要害、简明扼要、干脆利索的习惯,说话办事绝不可罗罗嗦嗦,颠三倒四。在战时更应该如此。作战进行中的会议,次数要少,时间要短,内容要精。指挥员要在会前进行缜密的思考,和参谋人员进行讨论,经常访问部队,和下级单位保持密切接触等,以求得对会议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全面精确的了解。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一律不开。若认为有必要召集部属举行会议时,那么会议也应该是到前方的下级部队里去开,并亲自主持会议,下达命令。唯有低能的指挥员才召集部属到后方举行所谓的“集思广益”会。
遇事要冷静,决心要果断,这同样是对参谋人员的另一要求。罗纳德·卢因在《蒙哥马利》一书中指出:不知是因战争的锻炼还是因上苍赋予蒙哥马利的天资,他具有沉着冷静、稳重、果断并存的性格。他能置身于战斗之外考虑问题,这在阿拉曼战役时尤其明显,在诺曼底时也是如此。他从不受外来干扰,能对复杂的情况作出判断。特别是能够临危不惧,遇事不慌,并很快又能作出决断。这固然反映了他冷静沉思的内向性格,同时也是由于他长期从事参谋工作养成的良好习惯。
指挥阿拉曼战役
蒙哥马利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多级指挥官。他指挥过若干场战役战斗,表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阿拉曼战役是他指挥过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战役,通过这次战役情况,可窥视蒙哥马利在组织战役欺骗、战役机动、战役进攻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指挥艺术和水平。
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于1942年10~11月在埃及阿拉曼地区对德、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0年12月,意军在北非为英军击溃。翌年2月,E·隆美尔率德国非洲军增援,击败英军。到1942年7月初,英军被“沙漠之孤”隆美尔的德国非洲军团击败,第8集团军被逼到利比亚与埃及交界的阿拉曼地区。英军在隆美尔的连续打击下军心涣散,全军面临崩溃的边缘。
英军在北非战场所面临的危难,令英国首相丘吉尔十分紧张,丘吉尔在大规模向埃及增调军队的同时,他还借去莫斯科之机,于1942年8月4日,专程飞抵开罗,并对驻北非和地中海军队的高级指挥官进行了重大调整,决定由亚历山大接替奥金莱克任中东总司令,戈特任第8集团军司令。但糟糕的是,戈特的座机在飞往开罗途中突然被德机击中,机毁人亡。在这种情况下,蒙哥马利才被选中并接替了戈特的职务。
受命于危难之时的蒙哥马利认为,英军不能再后退,而必须把德、意军驱逐出北非。首要的是打一个胜仗,这对英军,甚至对整个盟军部队将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于是蒙哥马利走马上任后,一方面立即对其军队进行了整顿,解除了一些作战不力的军官的职务,将陆军和空军统一由联合参谋部指挥。撤销了以前全部有关把第8集团军撤往中东的命令和计划,决定要在阿拉曼就地坚守,实施反攻。他明确规定坦克和火炮只能集中大量使用,各部队只能以部队为单位进行作战,不准再用过去分散兵力的做法。
蒙哥马利在对部队进行整顿的同时,还制定一个代号为“捷足”行动的反攻作战计划。他决定于10月下旬月圆时,从阿拉曼对德军实施大规模进攻,在突破德、意军的防御地域后,迅速向西挺进,占领昔兰尼加、塔尼亚和的黎波里全境,配合即将在北非登陆的美、英联军,将德、意军全部逐出北非。另一方面着手补充兵员和装备,加强部队训练,为实施大规模进攻作准备。
德军元帅隆美尔指挥的非洲军团由4个德国师和8个意大利师组成,其中包括4个装甲师和2个摩托化师,共有坦克540辆、火炮1219门、飞机350架,8万余人,在阿拉曼西南从地中海沿岸到卡塔拉盆地之间设置一条正面宽60公里,纵深为15~20公里的防御地带防守。
此时,位于阿拉曼东部的英国第8集团军的情况却与德军恰恰相反。大量的新式坦克、飞机和技术兵器正源源不断地运到开罗。第8集团军经过补充后,已拥有3个步兵军(第10、第13和第30军),共11个师又4个独立旅,其中包括3个装甲师和2个装甲旅,装备坦克1100辆、飞机1200架,总兵力已达23万余人。
面对与英军巨大的兵力差距,隆美尔——这名以善长机动作战、出奇制胜的将领,不得不组织部队实施他最厌弃的阵地防御。他命令在阵地前布满了大量的地雷,企图以被称为“魔鬼的花园”的巨大地雷阵阻止、破坏英军的进攻。
为了隐蔽战役企图,达成战役的突然性,蒙哥马利采取了一系列伪装欺骗措施。他在阿拉曼战线的南段后方,设置了假的辎重卡车、军火站和输油管,并在那里频繁使用电台,还把建造这些模型的工程放慢速度,造成英军将于11月初在战线南段发起主攻的假象。与此同时,则对其战线北段的阵地和部队进行了严密的伪装,并出动航空兵掩护,使德军的侦察机无法在其上空活动。
蒙哥马利所采取的伪装措施,成功地欺骗了德军,使他们认为英军的进攻将会推迟到11月初开始。于是隆美尔便借此机会于9月底回德国治病,他的军团暂由施登姆将军指挥。
正当隆美尔在塞梅岭疗养院休养治病时,蒙哥马利精心策划的“捷足”行动于10月23日夜提前开始了。
英军在经过3天航空兵火力准备后,于10月23日21点40分,集中1200门火炮首先突击了德军的炮兵阵地,使德军炮兵遭到毁灭性打击。22时英军炮兵又对德军的地雷区“魔鬼的花园”进行猛烈轰击后,英军第13和第30军同时对德、意军发起进攻。第13军以其第7装甲师攻击德、意军阵地南部,以牵制德军第21装甲师。第30军在北部实施主要攻击,但由于德军地雷阵和火力的阻击,英军进展缓慢。
但蒙哥马利决心不变,依然挥师猛攻。24日,英第13军在对敌军阵地进行猛烈炮火准备后,在160辆坦克的支援下,再次发起进攻,并越过了第一道雷区,但在第二道地雷区前又被敌火力阻止。英第30军经过一昼夜苦战,到25日凌晨,终于攻占了德军北部第28号阵地(基德奈岭)的制高点,并打退了德军第15装甲师的反扑。
28日夜间,英军向北部海岸发起猛攻,将非洲军团的4个营包围在袋形阵地里,使德、意的北部防线面临被突破的危险。在此关键时刻,隆美尔立即将其最后的预备队第21装甲师和第90轻装师调到滨海地段投入战斗。于是双方在此展开了一场为时2天的恶战。
经过5天的激战,英军虽然没能突破德军防线,但已使德军部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后勤补给进一步恶化,隆美尔翘首期待的3艘油船分别于10月26日和28日被英国空军击沉,再也没有足够的油料来使用坦克部队进行大规模的反击了。隆美尔的心情极为忧虑,但他仍企图控制战场态势,最大限度地保存实力。这时,他再次想把部队“西撤50多英里的富卡阵地去”,并命令对富卡阵地进行侦察,以不使部队被全歼于阿拉曼。
就在隆美尔派人侦察富卡阵地时,蒙哥马利的“超级冲锋作战计划”开始了。10月30日晚至31日晨,经1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后,澳大利亚师取得较大进展,到31日拂晓,其第30重型坦克师已抵达海岸公路,切断了德军整个北部突出阵地。11月2日1时,英军突破了对方阵地,撕开了一个宽达2.5英里突破口,德军调集了全部残存的坦克对英军反击,到2日中午终于顶住了英军的大规模突入。这时战役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
隆美尔知道,他的防线再也顶不住英军的强大攻势了,该是退出战斗的时候了。正当意大利人按隆美尔指令开始西撤时,3日中午,希特勒给隆美尔来电,电报中明确指示:“只能坚守阵地,不后退一步……你只能领导你的部队取得胜利或走向死亡,别无它路。”
面对希特勒的电令,隆美尔感到好像挨了一记耳光。在非洲作战期间,他第一次感到不知所措。但是,他还是十分沮丧地执行了希特勒的命令。
蒙哥马利清楚地感到,“沙漠之狐”已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了。他决心不给德军以喘息之机,一举摧垮其防御。11月4日早晨,英军在航炮火力支援下对德军展开了强大攻势。虽然德军全力抗击英军,但终因力量太弱,到4日11时,德军北部防线被突破,与此同时,英军第13军的部队也在战线南部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并向纵深推进了8公里,使德、意联军的滨海集团面临被包围的威胁。
隆美尔见大势已去,他再也不能顾忌希特勒的命令了,它果断地再次下达了西撤的命令。11月4日天刚黑,非洲军团便开始了大撤退。在撤退中,隆美尔将意军的淡水储备和汽车全部带走,结果4个意大利师只有立即投降,9名意军将领成了俘虏。
蒙哥马利见德、意军队大势已去,成溃逃之势。决心不给德、意军队以喘息之机,果断命令英军全线出击,对德、意军队展开了大追击,11月5日追至富卡,6日占领麦特鲁港,13日进入了托卜鲁克,20日前出到班加西,26日到达阿格拉地区。
隆美尔再也无力阻止英军的追击了,他只得带着疲惫不堪的军队一路溃逃,直到1943年1月23日退到的黎波里,2月上旬退到利比亚与突尼斯交界的马雷斯防线。
至此,阿拉曼战役的硝烟散尽。艾森豪威尔将军率领的同盟国远征军已于1942年11月8日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尔登陆,正由西向东逼进,隆美尔又面临着两面夹击的更大灾难。
此次战役中,德、意军伤亡约2万人,被俘3万多人,英军伤亡1.35万人。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非洲战局的转折点,从此,战场的主动权完全转到英军方面。蒙哥马利在这次战役中所表现出来的指挥才能,深得首相丘吉尔的称赞,蒙哥马利也因此而名声大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