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旗下剑指苍穹-献身根据地建设:陆升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陆升勋(1907-1942),山东省昌邑县人,出生在卜庄乡陆家庄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7岁人本村私塾,后人于家郜私立高等小学和昌邑育秀中学学习。

    1924年,陆升勋考入青卅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学校就读期间,他受到学校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影响,参加了“读书会”,阅读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书籍和共产党人办的《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受到进步思想的启迪,思想境界逐步开阔。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任教,对学生进行爱国救国的教育。同时,他组织起贫民协会,发动群众同地主豪绅作斗争,并在庙会、集市上进行宣传演讲,揭露官府的残暴统治和压榨农民的罪行。他曾带领农协会员扣押了昌邑县第五区中队长王某,当众揭露他压榨农民、鱼肉乡里的罪行,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也引起昌邑反动当局的嫉恨。他们到处抓捕农协会员,制造白色恐怖。面对严峻的形势,陆升勋和几位进步同学一起转移到潍县,改变了斗争策略,通过办平民学校作掩护,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宣传革命,开展斗争。

    1929年,寿光地下党组织遭到敌人破坏,县委成员赵一萍为躲避敌人的追捕,到昌邑、掖县一带活动,认识了陆升勋。通过数次交谈,两人志同道合。从此,陆升勋在赵一萍的指导下秘密进行工作。1935年,经赵一萍介绍,陆升勋到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学习。学习期间,陆升勋在赵一萍和中共山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长鹿省三的影响、帮助下,思想觉悟提高很快。1936年夏天,经赵一萍、鹿省三两人介绍,陆升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时,陆升勋返回昌邑县大陆村,重新恢复了青年夜校,为组建地方抗日武装培养骨干。10月,中共山东省委在济南召开紧急会队,决定立即发动山东各地抗日武装起义,并部署了山东各地起义部队的番号。随后,省委宣传部长林浩到博山传达省委紧急会议精神,并宣布成立鲁东工作委员会,由鹿省三任工委书记,负责领导淄川、博山、寿光、潍县、昌邑等十几个县党的工作,组织各地的武装起义。11月,工委书记鹿省三在潍县北的牟家温庄、牟家院、华疃、高里等村,向部分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传达省委和鲁东工委关于发动武装起义的决定,要求恢复建立党组织,积极筹备枪支。然后又到集东村找到昌邑县委书记张智忠和刚从延安回乡的李福泽,向他们传达了省委和工委对武装起义的安排,要求昌邑县委在大力开展抗日宣传的同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搜集枪支弹药,秘密成立游击队上来,并告知上级已给起义部队规定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的番号。此时的陆升勋已在家乡招募青壮年集中练武,为参加民族抗战大业积蓄力量。每天都有几十人在他家练武、议事、就餐,有时多达百人以上。11月中旬,昌邑县委在城东天成店召开全县党员会议,具体落实武装起义的各项工作。会议决定以昌北地区作为武装起义的根据地,以瓦城孙汉三等人领导的“民先“和卜庄陆升勋掌握的武装游击小组为起义的骨干力量。会后,张智忠到卜庄向陆升勋传达了会议精神,帮助他扩大充实了游击小组。

    1938年1月中旬,鹿省三在昌邑同县委研究决定:下旬全县各股抗日武装到瓦城集结,与潍北同时举行武装起义。27日拂晓,潍北各起义分队共300余人先后赶到蔡家栏子村集结,公开亮出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的大旗。支队共编为三个中队,编队后立即召开了军民大会,并张贴布告,一广泛宣传。2月24日,昌邑各股抗日武装共约100余人在瓦城集结,宣布起义,公开打出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的旗号。起义部队编为两个中队,一中队长陈龙飞,政治指导员瞿瑞符;二中队长陆升勋,政治指导员董振才。随后,潍县蔡家栏子的起义部队来到瓦城与昌北起义部队会合,并进行了整编。潍北起义部队仍保持原来三个中队的建制,昌北起义部队改编为一个特务中队,陆升勋担任中队长。

    3月初,陆升勋率领所属起义部队到达昌邑县夏店区李家扶宁村,包围了当地的地主武装,向他们宣讲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要求他们献出枪支弹药,为抗日大业出力。狡猾的地主李华丰阳奉阴违,表面上答应了起义部队的条件要求,但提出让起义部队暂时撤退到肖家营村宿营,第二天再去送交枪支弹药。起义部队撤到肖家营村后,李华丰暗地派人到昌邑城,为驻城的;日伪军送去情报。驻昌邑城日伪军半夜赶到肖家营,偷袭起义部队,陆升勋等率七支队仓促应战,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分散突出重围,但部队也遭受了一些损失。

    3月中旬,在寿光县牛头镇起义组建的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的先头部队,离开寿光,开进到昌邑北部的龙池村,遭到当地反动地主武装的突然袭击。。陆升勋得知消息后迅速率领特务中队前去增援,打败了地主武装,收缴了他们的枪支弹药。3月27日,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和第八支队在瓦城会师,并在瓦城学校操场上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会师后两个支队合编。4月6日,第七、八支队联合指挥部在昌邑。夏营组建成立,马保三任指挥,鹿省三任政委。同时成立了指挥部直属特务大队,陆升勋担任大队长。两天后,部队从夏营移驻柳疃庄。昌邑城的日军闻讯,纠集兵力,前来突袭。面对这一紧急情况,陆升勋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日军的炮火率部登上南围墙,猛烈地反击日伪军,并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打退了敌人,使部队转移到安全地带。

    经过数月的艰苦战斗,部队得到了战争的考验,迅速扩大到5000余支枪、6000余人。为了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上级决定对部队进行统一整编,建立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军政委员会,张文通任主席,马保三、王云生、赵修德等任副主席。第七、八支队完全合并,同时加强指挥部机关建设,统一指挥部队。指挥部下辖一、三、五3个区队(团)和直辖特务大队,陆升勋任特务大队长,薛绍庚任政委。7月中旬,张文通传达了省委关于创建沂蒙山中枢根据地的指示,命令该部西下清河,越过铁路挺进鲁南,协同省委直接组建和领导的四支队在沂蒙山根据地坚持斗争。随后,部队便开始南下沂蒙山区,执行创建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任务。在南下沂蒙山区的过程中,。数次遭到日伪军的袭扰。陆升勋率领特务大队百倍警惕地保卫着马保三等部队首长,机动灵活地指挥部队通过了敌人的封锁线,顺利到达沂蒙山区。

    1938年12月27日,山东纵队在沂水王庄正式成立,这是抗战以来除开赴华北太行山区的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以外,诞生在沂蒙山区的又一支八路军劲旅。陆升勋被任命为山纵直属特务团团长,率部驻在距王庄8华里的蒙阴县坦埠镇,担负着警卫山东纵队司令部的重任。原第七、八支队合并为第八支队,直属山东纵队领导。

    1939年6月,日军调集两万余人,兵分十路侵入沂蒙山北部地区,进行大“扫荡”,企图围歼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指挥机关。陆升勋率特务团与其他支队协同作战,内外线配合,声东击西,转战南北,打击敌人的薄弱点,与敌人进行巧妙的周旋。期间,陆升勋随山纵机关保卫着徐向前、朱瑞、张经武、黎玉等首长从王庄转移到沂水北部的上、下胡同峪,前卫特务团进驻山前梭峪。在转移途中和日伪军遭遇,陆升勋立即命令侦察连将敌人引向山西方向,他率领其他部队南出山口,抄敌后路,痛击敌人。战斗从上午9点一直打到下午5点,终于将敌人击退,使山纵领导机关得以安全转移。

    1940年1月,山纵第一支队另建后方司令部,调陆升勋任一支队后方司令员。当时沂蒙山区的斗争形势十分严峻,日伪军到处建立据点,、设立封锁线;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郑小隐之流也对抗日根据地不时地进行骚扰破坏,制造摩擦。面对敌伪顽的夹击,陆升勋亲自率领特务连,将驻在临朐山区的兵工厂、被服厂和医院,搬迁到沂南马牧池一带的中心根据地。他还率部在沂水、蒙阴山区机智而又巧妙地打击敌人,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帮助指导地方党委和抗日政府发展地方武装,扩大和巩固根据地。蒙阴的坦埠,沂水北部的一、四、六、七区,沂南的岸堤、依汶、横河、隋家店一带都留下了他战斗的足迹。由于陆升勋率领部队机智勇敢地打击敌人,拔除了一个又一个敌伪据点,夺取了一系列重大胜利。他的名字时传遍沂蒙山区,有的还戏谑地把他列为山纵军事干部“八大活宝”之一,称他是擅长游击战的“活宝”。

    1940年秋,陆升勋获得一份敌情通报:盘踞在临朐、沂水交界处的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部,乘日军大举“扫荡”、主力外线出击之机进犯抗日根据地,抢粮抓人,驻沂南侍郎宅的刘四郎部与号称“猴子队”的顽军也进入沂南,杀害中共地方干部、革命家属。陆升勋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气愤异常,便立即考虑消灭这伙顽固派的作战方案。根据上级决定,陆升勋从一支队与山纵独立团抽调人员,组成一支精悍的小分队。他亲自带领这支小分队,从沂水出发,经一夜急行军,于次日拂晓前到达侍郎宅,将刘四郎部与顽军“猴子队”紧紧包围,随后发起猛攻。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解决了外围之敌。残敌龟缩在筑有炮楼的大院里,负隅顽抗。陆升勋果断组织人员挖地道,将炸药包送到炮楼底下,迅速将炮楼炸塌,全歼守敌,同时乘胜击溃了顽军“猴子队”,取得了这次奔袭战的胜利。

    1940年9月,一支队改编为山纵一旅。一支队后方司令部改编为山纵沂蒙支队,陆升勋任支队副司令员。在此期间,他经常带领机关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指导和帮助地方抗日政权的建设,动员青年参军,组织民兵练武和参加生产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蒙阴县的坦埠、坡里,沂水北部的二、三、四区和沂南县依汶一带的许多村庄,先后建立起青救会、妇救会、自卫团等群众组织,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关系,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促进了根据地的抗日斗争。

    1941年10月,陆升勋被调往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学习。在党校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毛泽东、党中央关于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一系列论述,认真仔细地阅读马列著作。1942年5月,学习期满后,陆升勋被分配到沂蒙专署任专员,并兼任党组书记。他到任不久,正值日伪军对沂蒙山区进行大规模地“蚕食”和拉网“扫荡”,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战斗。他经常身着便衣,暗携短枪,与警卫人员一起到农村考察村政,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指导群众坚壁清野,开展艰苦的反“蚕食”、反“扫荡”斗争。

    1942年10月10日,陆升勋奉山东军区命令,去胶东军区工作。他与山东分局组织部长李林、省战工会公安处长刘居英、财经处长冯平等100多名干部从沂蒙山区启程奔赴胶东。途经清河军区,听取了杨国夫司令员关于平原游击战术的报告。此后,李林等留清河区检查工作,陆升勋和李厚坤、陈华堂等率部分干部继续向胶东进发。此时,正值日军对胶东地区进行拉网合围大“扫荡”。12月7日,陆升勋等在行进途中抓获了两个伪军,要他们当向导。这两个伪军故意拖延时间,深更半夜带领陆升勋等在栖霞县南山地区盘桓旋转,延误数小时的行程。次日拂晓,陆升勋等宿营在莱阳城东北的孙家夼,两个伪军也以到达宿营地完成任务而被放走。两个伪军被放走后,立即向驻蛇窝泊据点的日军报告了陆升勋等的行踪。日军得知这一情报后迅速出动;包围了孙家夼。面对突如其来的敌情,陆升勋果断地带领第五旅的一个工兵连与日军激战。由于不熟悉地形,加之敌众我寡,陆升勋和35位战士在突围中壮烈牺牲,牺牲时,他年仅35岁。

    陆升勋生前在战地曾收到家书,告知他母亲和妻子相继去世;父亲因悲伤过度和思儿心切,病倒在床。家书中还言及父亲的嘱托:“父望在有生之年,再见儿一面,将家事和两个孩子交付,就了却心事了。”陆升勋阅罢来信,心如刀绞,泪如雨下。最后他含泪写了给家人的回信,信中表示:“国难当头,忠孝难以两全!”最后,陆升勋为了抗日救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英雄形象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胶东地区的英灵山烈士陵园铭刻着他的英名。山东省革命烈士英名录中也记载着陆升勋的姓名、籍贯和他担任胶东军区副司令员的职务。

    2014年8月29日,陆升勋被列入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