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小中见大的管理智慧-先求其平淡,再求其聪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常吃山珍海味的人,往往觉得家常便饭更合胃口。所以,刘邵在《人物志》中这样探讨人的“质量”:他认为对一个人来说,“中和”最为珍贵。而中和的特质,就在于“平淡无味”。最近也常会听人这样讲,“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句话,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想要经历辉煌,没有平淡的心境是不能达到真正的辉煌,这似乎和一些畅销的武侠书中所描述的剑客的层次有一定相通之处,比较低层次的剑客能做到“举重若轻”,稍高的达到“举轻若重”的境界,而最高层次则是“无剑胜有剑,剑不在气在”的境界。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能做真正意义上的返璞归真,那才是一个真正具有大智大慧的人。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和”是最难能可贵的。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什么样的管理者,用什么样的部下。什么样的部下,跟什么样的管理者。”管理者和部下似乎一卵双生,不可分割。也有一个这样的比喻:“养恶犬咬人的主人,也一定是一个恶人。”历史上其实真正的所谓“暴君”并不多,往往倒是凶恶的爪牙,到处作恶多端,才使主人不明不白地蒙上暴君的恶名。

    那么,什么样的用人标准才是比较合适的呢?当然这样的标准是不一而足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个普遍要注意的问题是:先求其平淡,再求其聪明。平淡的人多半是聪明的人,这种聪明是一种大智慧,有着无限的蕴藏能量。

    而聪明的人却未必平淡,所以这种聪明也至多只能称其为小聪明。作为管理者,当然更倾向于雇用聪明的人,这样办事才比较有把握。

    但是,并非所有聪明的人都能甘于平淡,若是聪明人不能平淡,就很容易偏执一端,并且只要稍有不满,便兴风作浪,弄得管理者苦恼万分。

    平淡的人多半是聪明的人,这种聪明是一种大智慧,有着无限的蕴藏能量。而聪明的人却未必平淡,所以这种聪明也至多只能称其为小聪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