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故事·趣事·逸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不占公款

    1883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张謇经赴朝平乱磨练,凯旋而归,过第一个春节后,壮志满酬,为居室题“壮复斋”,日记中记下“志三十后努力自新也”。四月十五日奉吴长庆之命二上朝鲜抵汉城吴营中,仍不忘刻苦学习,挤时间练字,读《诗经》、《周礼》,撰读书札记。因上年朝鲜爆发“壬午兵变”,张謇受朝廷之命随吴长庆赴朝平乱,张謇运筹策划,一举全胜,表现出一介书生所难得的干练才能。他还主张三路出师,征伐日本,乘势归复为日本所侵占的琉球,并写有《朝鲜善后六策》,高见震动朝野。吴长庆对建策速定其乱者张謇,曾有酬赏三千之诺言,故吴托人寄银1000两至常乐。而张謇认为自己赴朝平乱保家卫国乃为公也,吴此做法有违公意,所以再三声明作为无息贷款,暂度家贫之急。日后果悉数归还。

    严处侄子

    张謇不谋私利,不徇私情,对亲属决不护短,姑息养奸。凡有吸(毒)喝嫖赌、仗势欺人、无理取闹等不规者,必受家训、家法严厉处罚。

    张謇对两个侄子特别关注。因自己长期没有孩子,其中一个还有嗣为儿子之意。但他们喜欢吃喝玩乐,游手好闲,赌博成性,张謇多次找其谈话教育,却仍屡教不改,张謇恨铁不成钢,才将嗣儿之事作罢。可他们不仅不改,反而变本加厉,故在百姓中流传有“仗了张三吃白四”之言。

    长房侄子念祖仗势欺人,作恶甚多,妨碍乡民。1916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敦裕堂宅肆蛮无礼。初二,张謇给海门县知事写信,令警所送念祖于海门习艺所管教改造。初三,许聘三来,知道张謇送押念祖,盛赞此事必令镇人称快。但张謇对念祖的2个儿子仍安排上学,一个女儿由承祖抚养之。

    长房侄子承祖,自恃叔父张謇状元的声望,不仅在本地胡作非为,竟胆大妄为闯至崇明县闹公堂。知县碍于张謇,不敢得罪承祖。但因知张謇为人清正,不徇私情。崇明知县小心翼翼地将此事禀报张謇,张謇闻讯,明告知县:“依法惩处”。

    张謇严处二侄,为民除害,周围群众奔走相告,对“张四先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无不称颂。

    由于张謇处处以身作则,管教家人极严,敢从自家人先开刀,故威信不言自高。所以周围谁也不敢违法乱纪,有纠纷闹事,只要“张四先生”出来一句话,谁都听从。

    改进作风

    张謇勇于修改旧的规章制度,把封建衙门式的盐垣等所有病商病丁之弊,力为革除,以调动盐民生产、交售和投资人的积极性。制定了《整顿通章》、《整顿垣章禀场立案文》及银钱、修理、垣友、书禀、灶友、治下、雇工、头长、煎丁等专章,第一条开章明言:“盐业为商务之一,凡执事人概称先生,不得沿老爷之旧。”《灶友专章》首条是:“灶友下灶,雇有常车,不得乘轿,不特节费,亦防惰习。”《书禀专章》规定“写信不用客套,只叙实事。”以改变作风、文风。

    打铁必先自身硬,张謇身先士卒立榜样。1894年高中状元回家,人们都改口称他“张状元”、“张大人”、“张殿撰”,他感到浑身不舒服,十分认真地说:“别改口称呼。还是原来怎么叫就怎么叫的好。”于是,人们都仍叫他“张四先生”。他来回于常乐与通海垦牧公司、二厂,或上海回来从三和港上岸到二厂、公司,都是步行或乘独轮小车,从不坐轿子。到达垦区荒滩,常坐牛车下去察视。

    张謇一贯主张轻车从简,反对兴师动众的迎来送往,拦路扰民。几次去常熟、无锡为恩师翁同龢、赵菊泉扫墓,当地文武百官闻讯,上车站、码头迎接,都被张謇一概谢绝,悄悄入住。

    接受监督

    张謇不追逐名利,不图升官发财,一心只为救国救民而弃官还乡从事实业教育、地方自治、建设模范县。因而他十分注重廉洁奉公的制度建设,无论是办垦牧公司、盐业公司、大生纱厂,还是办学校、养老院等,他都紧紧抓住规划设计、选人用人、资金筹集、制度建设四大环节。而且常常亲自动手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俱十分详尽、周全、实用、严格。为自己办的几十所学校都针对性地制定、书写校训。所办实业,财务上每年定期组织审计,向股东大会公布,自觉接受民主监督。还时常亲自查账核对,谁也不敢乱来。

    张謇的常乐镇老乡、同学黄士高,原是张府门馆,为人忠厚,善强记诗、传,能背诵《康熙字典》,还有一手写方块字似铅字的绝技,张謇称他“两脚书橱活字典”,故函电公文由其誊写、校对居多。后转入南通师范任教兼任舍监。学校规章制度由校长张謇亲订,教导主任于敬之,顾公毅负责教育,舍监负责执行监督制度,黄士高执纪十分严肃认真。有一次张謇到校了解教育情况,听取于、顾及几个教师汇报,大大超过了熄灯时间,黄挨屋进门去将灯熄灭,并对张謇说:“这个规章制度是你订的,你们自己不遵守,下边的事就不好办了。”汇报工作就此停止。事后大家都批评黄士高太没有礼貌了。到了学期结束,按惯例开会讨论调整教师、任课时,于、顾两人认为黄太固执呆板,不懂人情不通世故,特别是对张謇太不尊重了,提出对黄士高不可再任用,大家也一致同意。张謇听到后发表了不同看法:“黄士高为人不能圆通活变,十分呆板是其所短,但也有长处,就是尽忠守则,对工作负责,这一点上大家都要向他学习,这就是取长补短呀!再说制度既订,学生、老师、校长也都该一样遵守。”由此黄士高仍被留用。

    适然亭

    张謇夺魁之后,昔日的同窗好友于南通建造一亭,取名“果然亭”,寓意“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功名到手”。可后来修葺时,张謇自改为“适然亭”,暗示着不在沽名钓誉上下功夫。

    屈身求借

    为了大生纱厂早日开工,张謇不惜屈身向一切愿意赞助的人求借,而且不论多少。唐家问有家杂货店,拿出20块钱入股,张謇很高兴地收下。有位老奶奶仅6块银元,怕状元公嫌麻烦。张謇看出老人的真诚情意,连连作揖,感谢她的支持。

    张謇的陪葬品

    1966年8月,一些人打着“破四旧”的旗号,挖开张謇坟墓。当年外界一直谣传棺内有大量殉葬的珍宝,但是开棺后仅发现礼帽一顶,眼镜一副,折扇一把,另有一对金属小盒,一只内装了张謇出生时的胎发球,另一只内装了张謇的一颗尽根牙。这就是这位状元资本家所有的陪葬。

    捍卫民族尊严

    民国初年,由张謇积极倡导,为南通地区在明朝嘉靖年间抗击倭寇、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曹项塑了一尊跨马提刀、威风凛凛、气度非凡的铜像。一次,有几个日本人游至曹项祠前,看到这尊塑像,心中感到不快,特意向张謇提出,以一笔巨款买回去。张謇兴办实业,经济上很需要资金,但对此等关系国家尊严的大事却毫不苟且。他面带笑容婉言回答说:“各个民族有各自倡导的精神,各个国家有各自的尊严和骄傲。我们尊重日本兄弟的崇尚和习惯,亦望朋友以同等态度以对我。”几个日本人听罢面面相觑,不再开口。

    悔!悔!

    张謇中了状元后,颇自负。他闻说康有为善对对子,很有些不以为然,一日见了康有为,便徐徐吟出一联来:“四水江第一,四方南第二,先生来自江南,是第一还是第二?”吟罢暗喜,想康有为未必能工对。哪知康有为很快便悠悠地念出了下联:“三教儒为首,三才人居后,小子本为儒人,不敢居前不敢居后。”张謇一听始知康有为确有真才,不由得心悦诚服,连说“悔!悔!”。

    板子头上出状元

    有一次,张謇与儿子的老师一起吃饭。刚入座,他就对塾师说:“您教书教得好,科举考试却不顺利,我替您查到了原因,恐怕是因为屁股没有红肿的缘故。”塾师吓了一跳,心里很不愉快。张謇却自顾自说下去:“先生不要不高兴。您没有听说过‘板子头上出状元’的话吗?我小时候喜欢登山远眺,一玩就是一天。老师骂我逃学,每次都要我脱下裤子打屁股。如果算个账的话,挨打的板子数目恐怕比庚子赔款还要多得多!”

    张謇的幽默

    袁世凯一心想要做皇帝,张謇苦口相劝。袁世凯说:“我做皇帝你们反对,找一个明朝皇帝的后裔来做皇帝,你们就不会反对了。”张謇笑着说:“这样一来,现在做官的总长朱启钤、将军朱瑞、巡按朱家宝,唱小生的演员朱素云,唱青衣的演员朱幼芬,唱武旦的演员朱桂芳,都有做皇帝的资格啦!”袁世凯只好说:“你这人真幽默!”

    状元的机智

    相传,张謇中了状元之后,苏州知府王某很是不服。

    一日,张謇到苏州游玩,正巧遇到苏州王知府。他们一起饮酒作乐。席间,王知府道:“通州是个偏僻的地方,张先生能考中状元,岂不有点偶然?”张謇笑着说道:“堂堂通州,自古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上至八十岁的老翁,下至五岁的小孩,无不通文能诗,擅长书画。我张謇考中状元,岂有偶然之理?”

    过了数月,王知府来到南通微服私访。他来到南通的文峰塔下,忽见迎面跑来一个小孩,赶忙拦住小孩说道:“小娃子,我出个对子你对对怎么样?”说着,王知府指着文峰塔说出了上联:“独塔巍巍四面五层六角。”那小孩一听,太难了,连忙摇摇手跑走了。

    王知府再次见到张謇时,把上面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最后问道:“张先生,你不是说通州无论老少无不通文能诗,这事该如何解释?”

    张謇一听,知道王知府是借机报复,但他慢条斯理地说道:“王先生,你不明白,我们通州人擅长哑对,就像猜哑谜一样。那个小孩把手摇摇,实际上已经对了一个绝妙的对子。”

    王知府莫名其妙地问道:“对了什么来着?”

    张謇伸出左手,边摇边说:“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王知府听罢,对张謇的机智和学问心悦诚服,拍手叫道:“高!高!状元公果然才高八斗,通州果然人才辈出啊!”

    艰苦耐劳

    张謇弟兄5人,以农耕及靠父亲串乡收破布兑糖换钱度日。他从小体贴父母,热爱劳动,经常跟着三哥下田干活,从不叫苦喊累,即使是中了秀才和举人后都是这样。当时,有钱绅士华服翩翩,而张謇夏天只有一件旧沉香蓝袍,冬天只有一件棉套。他认为“穿得绸儿缎儿有何用?要考得好,做得事,才算光荣”。他将“艰苦耐劳”四字作为一生的座右铭。

    当以劳死,不当以逸生

    张謇从小一边求知一边养德,24岁时,因家境艰难,外出谋生,后由老师推荐于庆军中做幕僚。他立下了“此后之皮骨心血,当为世界牺牲,不能复为子孙牛马”;“当以劳死,不当以逸生”的鸿鹄大志。

    学问高深,不看对象

    张謇在大生纱厂缺少周转资金时,经常上街卖字。由于他是状元,所以买字的人很多。写的内容一般由张謇根据求字者的用途自撰。张謇读的古书太多,所撰对联太雅,有时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有一次,有一富翁新构华屋,以八尺珊瑚金笺求张书。张为书:

    庭兼唐肆难求马

    室类尸乡爱祝鸡

    下联“尸乡”,“祝鸡”乃《列仙传》仙人故事,“尸乡”乃仙乡之名。岂知富户财多识陋,看到“尸乡”二字,勃然大怒,认为有意侮辱,立将联字扯得粉碎,掷于案上,扬长而去。

    才子佳人的故事

    才子配佳人是中国戏文里常见的故事。在张謇身上有没有这样的故事呢?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无。

    远在中状元之前,张謇就有了一位贤惠的徐夫人。但由于没有为张謇生下子嗣,徐夫人先后多次亲自出面,为他选纳了四位妾。一妻四妾,在普通人看来称得上是心满意足了。可是在张謇的心中,始终隐藏着一份遗憾。这份遗憾是江南才女沈寿带给他的。

    沈寿原名沈雪君,江苏吴县人,自小跟姐姐学习刺绣。她心灵手巧、悟性极高,在她17岁的时候,被许配给了当地的一位举人余觉。婚后的沈寿和余觉共同研究刺绣艺术。1904年10月,沈寿和余觉在慈禧太后七十寿辰的日子进贡了《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两幅绣屏,深得慈禧欢心。慈禧大笔一挥,赐给沈雪君、余觉夫妇“福”、“寿”两个大字。于是沈雪君便改名为沈寿。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沈寿绣的耶稣像荣获金奖,当时被人誉为“绣圣”。刘海粟在看到沈寿的《蛤蜊图》以后,曾赞叹道:“中国第一个画素描的应该是沈寿。她是以针代笔,用针画出来的素描。”

    1912年,清帝退位,沈寿到天津自立门户,成立绣工学校,靠传授绣艺维持生活。这时,久闻沈寿盛名的张謇便把她请到南通任女工传习所所长,为自己的实业培养刺绣人才。

    在事业上,沈寿是很成功的;但是她在婚姻上却非常不幸。沈寿体弱多病,再加上专心刺绣,养成了她清心寡欲的性格。而余觉呢,却是个风流才子,难耐寂寞。当沈寿难以满足他的欲望后,他一连娶了两房姨太太。生性好强的沈寿无法容忍,两人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4

    沈寿到了南通后,张謇与沈寿心灵相通,非常谈得来,很快两人就成了心心相印的知己。张謇对沈寿的关爱与呵护,超越了一般的雇佣关系:沈寿多病,他经常亲伺汤药;沈寿外出,他又心急上火,生怕沈寿累坏身体。为了把沈寿的刺绣技艺发扬光大,张謇动员沈寿写一部刺绣的书,并且亲自帮沈寿记录整理。《绣谱》完成后,张謇亲自作序。序中写道:“积数月而成此谱,无一字不自謇书,更无一语不自寿出也。”张謇多次在日记里面写:“一日不见雪君,总感觉到有一些什么事没做。”

    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沈寿在病中向张謇学诗。沈寿学得很快,两人很快就能互相唱和了。张謇在给沈寿的诗中用“比翼鸟”、“比目鱼”和“鸳鸯”这些情人间常用的词汇大胆而直露地表达了自己对沈寿的爱慕之情。而沈寿惧怕外间悠悠之口,在诗中写到:“本心自有主,不随风东西”,可见在内心也是真心爱慕张謇的。沈寿长期卧床养病,后来她开始慢慢地掉头发。她当时正住在张謇的一所叫“谦亭”的别院里,于是就收集自己掉的细柔的长发绣张謇的手迹“谦亭”两字。落发不够用,她就用剪刀剪下自己的头发,以此绣品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张謇看到这幅绣品,专门做了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感遇深情不可缄,自梳青发手掺掺,绣成一对谦亭字,留证雌雄宝剑看。

    1921年6月,在与张謇神交9年后,沈寿与世长辞,时年48岁。年逾古稀的张謇扑倒在沈寿的遗体上嚎啕大哭,老泪纵横。沈寿去世后,张謇按照她的遗愿把她安葬马鞍山南麓,以便她能望见长江和苏南家乡的土地。墓门石额上镌刻着张謇的亲笔楷书: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墓后立碑,碑的正面镌刻着张謇撰写的《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灵表》,碑的背面雕刻着沈寿的遗像。

    这就是张謇和沈寿之间“发乎情、止乎礼”的一段不是爱情,胜似爱情的才子佳人的故事。

    众说张謇

    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到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到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毛泽东

    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胡适

    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

    ——杜威急难忆良朋,伤心鸿雁分行,风雨曾无相并影;解悬辜大愿,回首龙蛇起陆,乡关犹有未招魂。

    ——黎元洪

    惟公(张謇)独居南通,拥江北之区域,所怀之理想,数十年始终一贯,表面以分头于实业交通水利之建设,里面则醉心于教育及慈善事业之学理,乃惟一主新中国之创造者,诚可谓治现今中国社会之良药,而非过言者也。

    ——驹井德三

    通州是一个不靠外国人帮助、全靠中国人自力建设的城市,这是耐人寻味的典型。所有愿对中国人民和他们的将来作公正、准确估计的外国人,理应到那里去参观浏览一下。

    ——戈登·洛德

    张謇似乎是一个结束两千年封建旧思想,最最殿后,而值得注意的大人物,同时亦是走向新社会,热心向社会服务的一个先驱者。

    ——刘厚生

    今者于中华国家,不问朝野,为开发中华抱一志愿而始终不改者,殆无一人。惟公独居南通之地,拥江北之区域,献身于实业之振兴,尽心于教育之改革,卓举效果,此世人之所以称伟也。

    ——驹井德三

    如果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是怎样进行的,就要研究张謇,因为他是现代中国企业家中伟大的先驱者。

    ——野泽丰先生

    张謇先生经营的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

    ——吴良镛

    张謇是前清状元,后来转向共和。任孙中山政府实业部长。办了许多实业和教育事业,很了不起。

    ——江泽民

    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

    ——章开沅

    张謇感动中国……而且其影响持续之久,事业经营之难,泽惠地区之广,都为时人所难以企及。

    ——章开沅

    张謇的生平志趣只在做事,做一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后代的事。他数十年如一日,办实业,办教育,办社会公益,办各项革新与改良,孜孜不倦,精益求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章开沅

    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之英雄。

    ——梁启超

    物则棉铁,地则江淮,盖其自任天下之重如此,远处着眼,近处着手,凡在后生,宜知勉矣。

    早岁文章,壮岁经济,所谓不作第二人想非耶;孰弗我有,孰是我有,晚而大觉,尚可憾乎。

    ——黄炎培

    一位出生于一个半世纪前的历史人物,能够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怀念,并且能够从他留下的丰富精神遗产中不断发掘出新的对我们今天有益的启示,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状元办厂,是张謇一直被传为美谈的盛事。但单说这一点自然远远不够。当时,状元办厂并不只有张謇一人,苏南的陆润庠也是一个。但陆润庠几乎已被人遗忘,就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也很少提及。张謇就不同了,他确有许多独到的地方。

    ——金冲及

    张謇是近代中国实业救国的领军人物,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前驱。同时,他也是近代中国制度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人物。

    ——樊刚、姚勇

    (张謇)是一位多方面的历史人物。从社会活动方面说,他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也是教育家;从社会地位方面说,他是官绅阶层,也是民族资产阶级;从他的事业给予社会的影响方面说,他是改革家,也是开拓者。

    ——茅家琦张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基地在南通,但其影响和意义是超越地区和时代的。

    ——王光英讴思淮海三千里,关系东南第一人。

    ——王毓祥

    张謇言论选粹

    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

    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求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异。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开始,尤须从师范始。

    道路交通为文明发达之母。

    交通利,则商农事业、文化灌输无一不利。

    进德之积兮,则不在与世界腐败之人争闲气,而力求与古今上下圣贤豪杰争志气。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今日我国处于列强竞争之时代,无论何种政策,皆需有观察世界之眼光、旗鼓相当之手段,然后得与于竞争之会。

    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

    爱国当先爱身,爱身当先爱学,爱学当自爱其可贵之光阴。

    夫勤者乾德也,乾之德在健,健则自强不息。俭者坤道也,坤之德在啬,啬则俭之本。

    有勤而不必尽苦者,未有苦而不出于勤者。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凡事不能通于齐民,不能无阻;凡利不能及于妇孺,不能大有功。

    上溯三代,旁考四洲,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理有固然。

    实业之命脉,无不系于政治。

    政治能趋于轨道,则百事可为,不入正轨,则自今以后,可忧方大。

    实业、教育二事有至密至亲之关系。

    实业教育,富强之大本也。

    国所与立,以民为天;民之生存,天于衣食;衣食之原,父教育而母实业。

    夫课程之订定,既须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又须顾及本国之情势,而复斟酌损益,乃不凿圆而枘方。

    水旱之灾在天,而防护责任在人。

    天幸不可屡邀,人事终于必尽。

    治水必资学识,然后可成计划,有计划然后可冀效果。学识不足,则计划不能正确,即效果不能良善也。

    治百里之河者,目光应及千里之外;治目前之河者,推算应在百年之后。

    实业亦必有的。……所谓农工商者,犹普通之言,而非所谓的也。无的则备多而力分,无的则地广而势涣,无的则趋不一,无的则智不集,犹非计也。的何在?在棉铁,而棉犹宜先。”

    钢铁事业为各种工艺之母。

    欲兴实业而无制造农工器之铁,则凡营一事,无一不需购自外洋,殊非本计。

    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士大夫先之

    吾财用缺乏,则取之于外国;吾人才缺乏,则取之于外国。彼以其资本、学术以供吾之用,吾即利用其资本、学术以集吾事”

    各国之兴大利、除大害,无一不借外债。亡不亡,视用债还债如何,而不在借不借也。

    必政府与国民均有用债之能力,而后可以利用之以为救时良药,否则饮鸩自毙,势必不救。

    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不蓄而求,岂可悻致?

    国待人而治,人待学而成。必无人不学,而后有可用之人;必无学不专,而后有可用之学。

    苟欲兴工,必先兴学。

    一国之强基于教育。

    所谓大学者,养成可以为官之国民,不必尽为官也。……与其得多数无意识之官,不如得少数有意识之民。

    家可毁,不可败师范。

    世界的进化、国际的竞争,中国要富强,决不是旧理论、旧法子可以办得到的。

    中国恐须死后复活,未必能死中求活,求活之法惟有实业、教育。

    有礼教有学问之国,即亡亦必能复兴。

    地方自治云者,人各有其地方,人各有一治,先明白自何事,地方何在。欲治与否,则在各人。如果欲治,自一人一家一村一镇始,治之而已。国无大,一家无小,视吾力所能,大不足矜,小不足馁也。

    地方果人人执自治之心,实不必依赖省长。今日之省长即贤,亦恐其无救济民生之力;不贤也,我更不必萌望空祈祷之贪痴。

    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

    失教之民与失养之民,苟悉置而不为之所,为地方自治之缺憾者小,为国家政治之隐忧者大也。

    事有所法,法古,法今;法中国,法外国。亦不必古,不必今;不必中国,不必外国。

    不歆人之高且大,不慕外之新且异,不强人以就我,不贬我以就人。

    惟事贵有恒,非一蹴可几,得寸积尺,得尺积丈,各本固有之地位,以谋发展之机会,必能有济。

    为众谋利者,士之责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