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夜阑话韩柳-灯檠与蒲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灯在古代的一般家庭,妇女大多用于缝织,男子大多用于读书。宋晁冲之《夜行》:“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读书灯。”周密《夜归》:“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皆写夜不虚度,人不负灯。黄仲则《题洪稚存机声灯影图》:“楼风刮灯灯一粟,书声机声互相逐。”这是写母子两人在书声机声中过着夜生活,而起支持作用的是灯火。

    灯的架子叫檠,檠有长短之别,韩愈有一首《短灯檠歌》,却以常见的事物而深寓社会内容:

    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黄帘绿幕朱户闭,风露气入秋堂凉。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频挑移近床。太学儒生东鲁客,二十辞家来射策。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一朝富贵还自恣,长檠高张照珠翠。吁嗟世事无不然,墙角君看短檠弃。

    这是一首七古,却发挥长话短说的效果。先写短檠灯不仅便于裁衣,也便于看书,所以远胜于长檠。裁衣的代表女子,妻,频频用玉搔头挑灯。看书的代表男子,夫,通宵苦读未眠。女的将灯移近床前,男的提携当案,两种动作,一样用意。长檠灯以“空自长”开始,以“照珠翠”结束,最后还是长檠灯受主人重用。

    全诗逐步深入,富于逻辑色彩。由帘幕至户堂,由风露至裁衣,由思夫而流泪,由泪眼模糊而频频以簪挑灯。末句收到本题,悬崖勒马,不再添一句,何焯所谓“骨节俱灵,字无虚设”。

    朱彝尊以为“裁衣二句是女子事,于前后语意不伦,删之为净”。恐怕没有透视此诗命题。全诗没有这个女主人,就像有灯而无火,有火而不明。短檠、长檠只是用途上的不同,并不意味身份上的差异,首句“长檠八尺空自长”,意谓长檠对裁衣看书不及短檠。看第三句的“黄帘绿幕朱户闭”,东鲁客似非寒士,只是这时年纪还轻,功名未曾到手,离开富贵尚远。

    但这首诗的主题思想究竟应当怎样理解?

    一派是讽刺东鲁客的厌旧恋新,遗弃糟糠之妻,“照珠翠”即喻新人,短檠比喻裁衣的旧人。这是最简便的理解。

    另一派是“长檠高张照珠翠”的仍指原来的裁衣人。这或许出于某些读者的意外,但全诗的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就在这里。

    那么,东鲁客岂非很有情义,可共安乐,并不是一个薄幸人,诗人作此诗还有什么讽世意义呢?

    不知这正是诗人的《春秋》笔法:男的功名富贵到手了,女的自然叨了妻财子禄的光,也即妻以夫贵,身上的首饰也多起来了。戴在头上的珠翠是需要长檠照,才能使光彩炫人双目,短檠自然被弃在墙角,这样,本来不存在身份、等级之别的短檠、长檠,也有前卑后尊的区别了。所以,“长檠高张照珠翠”这一句,实是全诗之魂,概括了多少新贵暴发的富贵骄人的势利面目,观“吁嗟世事无不然”而尤明。苏轼谪黄州时作的《侄安节远来夜坐》,有“免使韩公悲世事,白头还对短灯檠”句,则是反用韩诗原意。

    韩愈咏自己夫妇之情的,则有《青青水中蒲三首》: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陇上去,我在与谁居?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这是他年轻时,代他夫人卢氏作的闺思诗,用乐府体。

    第一章的君指鱼;我,蒲自称。此以蒲、鱼起兴。但蒲和鱼在一起,而君与我分离,所以何焯说是“反兴”。第二章是比,意谓蒲不能移动,不如浮萍尚能相随。第三章是兴,以叶短不出水起兴,比喻古代妇女不能出门。

    此诗语浅意深,炼藻绘以入平淡,也见韩愈当年少年夫妻的恩爱。但无论是《短灯檠歌》或《青青水中蒲》,说到底,还是反映古代妇女人格上没有独立性只有依附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