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师永刚。说起邓丽君,不得不说师永刚。
十年前,师永刚推出《邓丽君画传》,他对我说,市面上有很多有关邓丽君的传记都是未经过细心查证,东抄西抄,歪曲事实的文章,这是唯一一本得到邓丽君家人授权的作品,将邓家家藏的近千幅图片与海报结合各种相关影像资料编写成书,首次披露了邓丽君生前七段情史主角图片,首度曝光了邓丽君日记手迹、秘藏衣装首饰、以及邓丽君私家地图等独家解密图片。
画传甫一上市,反响热烈。这本书是师永刚与台北作者昭君,历时一年,遍访邓丽君家人与相关人士,撰写完成的。台北邓丽君文教基金会执行长、邓丽君五弟邓长禧在序言中坦言,“终于有一本能完整代表邓丽君的著作问世了”。
有一次在北京见面,问起貌似千军万马的师永刚工作室如何运营,师永刚哈哈大笑,就一个人,外加几个学生。
那时师永刚还没有成家,也没有恋爱对象。他精力旺盛,脑子转得快,点子多,兴趣面广泛,像一只紧绷绷的足球,能跃得很高,甚至飞了出去。
我忍不住想为他张罗女朋友。迄今为止,在朋友圈中,我只主动想过为两个人吆喝婚恋对象,一个是上海的陆灏陆公子,一个便是从深圳走出去的北京师永刚了。陆公子是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岸巾谈笑满腹诗书。师永刚胆识过人迂回有度,桀骜不驯冲劲十足。有时我甚至为周围女孩子顿足可惜,眼前这么优秀的才子,怎么就无动于衷?
师永刚肯定不缺女朋友,他当然也没有想到与他更多的做书与荐书关系的我,会想到为其找女朋友。好像当时我对一个可爱的女孩讲过,像师永刚这样的青年才俊,你夫唱妇随,悉心照顾其起居生活,让他在事业上有更大的腾飞,不行吗……女孩可能觉得我这一套三从四德的纲常伦理过于老朽,当面嗤之以鼻,此事就不了了之……师永刚至今都不会知道。哈哈。
出了《邓丽君画传》后,师永刚又乘胜追击,《邓丽君私家相册》接着出版。他早在2003年6月便与邓丽君文教基金会签订了出版发行合约。2012年8月,他又推出《邓丽君全传》,由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品。不久就传来邓丽君之兄状告出版社的消息,言《邓丽君全传》一书使用邓丽君姓名及肖像并披露邓丽君7段情史,造成侵权。被告出版公司则回应,涉案的《邓丽君全传》一书实为《邓丽君私家相册》的再版,只不过改了名称,重新做了包装。尽管如此,一审开庭被判停止侵权并赔偿12万元,出版公司遂提出上诉。2015年1月,该案在市二中院开庭二审,双方同意庭下调解。
此事我问过师永刚,他说,邓家弟弟授权过的。一副胜券在握风清云淡的自信。后看专题片,这位授权的邓丽君五弟邓长禧已经过世。
如果说,出版《邓丽君画传》是师永刚作为一位新闻从业者的敏感,他看到公众的需求和畅销书必备的条件,那撰写《邓丽君画传》,则是他内心深处多年情感积淀后的一次完美圆梦。
师永刚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曲,是《小城故事》,当时便呆站在尘土中,如听天籁。那一年,他13岁。倔强又年少的他,望着与台湾的距离,两千公里。懵懵懂懂中便盘算着,此一生中,会有某件事情与她相关。此后,他有意识地寻找几乎所有能收集到的关于她的资料,试过用那种破破的嗓子去唱她所有歌曲……1995年,邓丽君意外去世,师永刚在卡拉OK中狂唱了几乎一晚上。在歌声中怀念一个人,这是他唯一的可以想起的方式。
在邓丽君去世六周年纪念日,师永刚在他所供职的《凤凰周刊》上,刊发了对邓丽君弟弟邓长禧先生的采访。随后,用笔去为她撰写一本书的愿望开始踏上了征途。“其实运作这本书的过程就是真正认识她的过程。我想告诉这个时代,一些声音可能永远都不会消失,因为它们就是我们成长的标志或者路牌。”
做一样事物,一定要把它做大,做深,做透,做全。从《邓丽君画传》到《邓丽君私家相册》到《邓丽君全传》,便可以看出他的行事脉络。
他做《宋美龄画传》,也会延伸到相关的其他,如《蒋介石图传》《蒋介石自述:1887—1975(上下卷)》《蒋介石与宋美龄:民国第一家庭传奇》《蒋介石后传:蒋介石台湾26年政治地理》《蒋经国画传》……几乎把蒋家一网打尽,放在社会学范畴上,叫延伸拓展。
还有一本书,也具同样的风格——研究《读者》杂志的专著。他先后以《读者时代》、《读者传奇》(图文版)、《读者故事》(杂志版)、《解密读者》四个版本发行,创下媒体研究类专著发行量超过30万套的全新纪录。
《读者》现象颇值得研究,它创刊至今近三十五年,从双月刊到半月刊,发行量近上千万册,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被喻为“中国人的心灵读物”,现在还有很多人习惯性地阅读《读者》。当然,在资讯碎片化的今天,在与《读者》一起成长的这一批人已步入中年后,《读者》的影响不似当年,但它的历史价值和作用却不容忽视。
如果说出版邓丽君,是缘于儿时的偶像情结,那么做《读者》也是一种机缘。“上世纪90年代初,在我人生的困惑和关键期,因为被一期《读者》杂志的封面画所深深吸引,毅然决定来甘肃当兵。”那一期《读者》上刊登着明晃晃的高原图片,年少的师永刚开始了对这个地方的向往。当他被选拔入伍、坐着三天三夜的火车到达兰州,并驻扎在黄河边上时,竟发现《读者》的编辑部也在黄河边,这个巧合曾经让他兴奋不已。“兰州军区的办公室与《读者》办公楼又可相望,总觉得夜空里‘绿色的小蜜蜂’很打眼。此后在一次更加巧合的情况下,与《读者》杂志的胡亚权、彭长城在去边防送书的途中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并有机会写了《读者时代》。”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是《读者》鼎盛时期,说成“人手一册”也不为过。这本刊物的读者群让人目眩,从中学生,到作家,到学者,几乎涵盖了各种阶层,形成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读者》宗教般的、庄重的、真诚的、优美的文字,符合了人们对于心灵制高点“真、善、美”的追求。师永刚历时8年,遍访《读者》的读者群体,角度多元,深入揭示了这本发行量超千万册的杂志成功的真相与秘密。
连作家贾平凹也忍不住说,世上有为某一人物作传的书,也有为某一事件作传的书,但为一本杂志所作的传记却是罕见。有《读者》是时代的一桩幸事,有《解密读者》又是读者的另一桩幸事了。他记录和评述着《读者》,何尝不是记录和评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呢?这样的书,一般说来是容易枯燥的,但《解密读者》激情淋漓,笔法灵动,翔实的记录中充满了诗质。
据说当年,新兵师永刚在军营时,黄土高原的辽阔令他想入非非,他写诗抒情,写文达意,疯狂阅读,从《读者》《读书》开始,再到后来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它们,都曾经默默塑造过我的精神形状。”不信邪的他真的写出了长篇小说《天苍茫》《西北望》,还有诗集《仰望灵魂》……
后来,师永刚被借调参与央视直播澳门回归的报道,在澳门大街上溜达时,一眼发现了《凤凰周刊》,似他乡遇旧知,翻读了几本后,脑子一发热,连夜给当时的副主编邓康延写信说:我发现贵刊有十大缺陷,而能弥补这十大缺陷的唯一人选——就是我。
不消说,这深深打动了老哥邓康延。邓康延年纪比师永刚足足大了一茬,在热血程度上,也比师永刚高出一茬。他是理想挂帅的人,人跟着热血走,热血跟着理想走。他把师永刚招进了《凤凰周刊》,从一般的记者,到编辑部主任,极短的时间内步步向上。平日跟邓哥聚会时,几乎没聊过这本他打拼过的杂志,也忘了聊师永刚,下次有机会一定要补补课。倒是前不久,《凤凰周刊》创办者、时任社长的周志兴写了一本《我创办了共识网》,提及当年邓康延、蓝艺就是应他之约进了杂志的。他离开后,邓康延也随着离开,师永刚接替成为执行主编,一直至今。
崇尚切·格瓦拉的师永刚,身上热血沸腾,热爱的东西太多了,于《凤凰周刊》之外,他又捣鼓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让人咋舌。比如他一个人的师永刚工作室,作品累累。他既是策划人,又是采访者、撰写者、排版者、校对、出版人、发行推广者,又是企划宣传人员……每本书出来后,他会第一时间与众媒体好友联系,寄书,发宣传资料,把出书的“前世今生”交代个一清二楚,记者拿到资料,编一编就可以直接发稿。师永刚本身就是一名优秀的记者,他也太懂了记者需要什么口味的信息。
可能正是痴迷于各类画传和解密的策划编撰,师永刚成了内地这一领域的策划人与发起者。所编著的画传,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切·格瓦拉画传》《三毛私家相册》《雷锋1940—1962》《红军1934—1936》《传奇·李小龙映画》《样板戏史记》;解密性质的传记有研究美国花花公子杂志的《兔子先生》、研究美国《时代周刊》的传记《中国时代(上下卷)》;明星传记有王宝强自传《向前进》。2008年他又涉及新领域,出版博物馆馆书《国人到此低头致敬》,开拓创新了博物馆的表达方式;其后,又推出一本分量很重的书,《移居台湾的九大师》。通过多年收集和地域之利,第一次全面解读胡适、钱穆、梁实秋、林语堂等九位大师移居台湾的前因后果,以及他们之后在台湾的境遇,其中有不少情节属于首次在大陆披露。甲午年,他切合时宜地推出《首败:甲午年的中日决战》……这些年他马不停蹄,哪里有热点哪里便有他的身影。“首次披露”“第一次解密”这样的标签,经常出现在他的书封上。他是营销高手,也是台前幕后的推手,在市场面前,他根本不屑于自端清高。
他说,当年就是他做了金庸的第一本散文集,他还用100万买下《莱温斯基自述:我的爱情》的出版权,比克林顿《我的生活》还早……
想起2007年苏州冷冰川画展,名人云集。冷冰川及夫人关关,李陀和刘禾,李文及其男友,董秀玉,宁成春,王鲁湘,许戈辉,祝勇……师永刚也在列,大家品茗游园赏景听曲,无不悠哉乐哉。转眼又近十年过去,那个时候,大家还真年轻。
现在,师永刚成了家,生了娃,往返于国内外。这只放飞的风筝,终于落地了。有时微信聊起来,他淡然说,既然结婚了,就得多陪陪家人。到北京,一定联系,一起吃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