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时分,温州江心屿小径上,他撑着我那把欧式小骨伞在前头走,一米八几的瘦长个子,着深色呢子修身大衣,佝偻着背,伸长脖子指点着身旁的英国驻温使馆说,这是1894年所建,颇具文艺复兴风格。蒙蒙细雨中,背影像极了外国传教士。
对了,那一年《寻找·苏慧廉》一书刚出,力推声中就有他,以及同是温州人的绿茶。作者沈迦当然也是温州人,他从《温州日报》走出来,到各地考证收集苏慧廉的传教印迹。传教士苏慧廉的寻找,让全国人民知道了温州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苏慧廉定居温州二十余载,设立禁烟所,修医院建学堂,学习温州方言,编撰《四千常用汉字学生袖珍字典》,贡献多多。苏慧廉之后的继任者,正是陈寅恪(因二战未成行)。苏于1935年去世,他的女儿长大之后回到中国,继续他的宏愿创办了培华女校,这是林徽因的母校。苏慧廉生前还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英方代表,是让英国庚子赔款最终退还中国的有力推手。
因了苏慧廉,方韶毅带我们去看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城西街78号的基督教城西堂。春节,教堂没有对外开放,门房处有几位看门人正喝茶聊天,方韶毅用温州话嘀咕了几句,她们很热心地同意我们进到教堂里。这是一座始建于19世纪的古老教堂,苏慧廉当年以此为基地,开始了他在温州地区长达25年的传教生涯,其后发展教徒万余人,建立了270余处分堂。整个大堂为哥特式建筑,高13.46米,尖卷长窗,立柱挺拔,以无花果图案装饰,甚庄严圣明。
此前没有去过温州,对这座城市的最早印象源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温州鞋匠、温州打火机、温州蛤蟆镜,他们的小商品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远销海外,以至于国人对整个温州人的评价是会做生意,脑子好使,中国的犹太人。后读胡兰成《今生今世》,孤傲的张爱玲竟说,“我从诸暨丽水来,路上想着这是你走过的,及在船上望得见温州城了,想你就住在那里,这温州城就含有宝珠在放光。”胡兰成在温州中学教过书,那段时间写下了《山河岁月》。由此温州的形象开始放光。
认识方韶毅是在新世纪之初,当时网络论坛兴起不久,有些著名论坛如万科的“雕刻时光”“物质生活”,天涯的“闲闲书话”等群聚了很多同好书友,大家舞文弄墨,跟贴评论互动,后在福州书市相见。如此这般,我们竟有十多年的交情了。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方韶毅”是他的网名也是他的真名,不论走到哪儿,都是“方韶毅”三个字真身打天下,跟他个人的性格一样,一条路走到黑,换个名词讲,“执着”。这些年,执着让方韶毅颇出了一些成绩,他写出了《温州评判》(合著),后又写出了《民国文化隐者录》,所收隐者实际上是他选择的二十多个现代温州文化人,纳之于风云变幻、时代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来进行观察,通过讲述他们的传奇故事,于小处见民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他咬定书早已寄来,但我至今从未见过。
最让人敬佩的是,他以一己之力编了一本以书代刊的杂志《瓯风》,一年出版两期,公开销售。他既是编辑部主任也是刊物编辑还是审稿兼校对,最后负责发行并上邮局邮寄,像极了《今天》当年林道群一个人的编辑部。不过方韶毅乐在其中,尽管如今已离开温州报界,前往中华书局上海分部主事一个编辑部,但《瓯风》还在继续,这是他的兴趣所在,只要投资不中断,杂志就不会停刊。每期《瓯风》我倒是如期收到,《夏鼐与张纯一》《刘廷芳博士早年在温州》《瓯隐园中汪如渊》《〈夏鼐日记〉中的陈梦家》《美总使人忧伤——我所认识的徐朔方先生》《未曾谋面的岳父——刘叔扬先生百年纪念》《名高北斗心系温州——记与黄宗江先生交往的那些事儿》,这些有分量的独家文献就是在里面到的,把每期《瓯风》集齐,大可以当作一部温州的近现代文化史来阅读、收藏。去年他还为海豚书馆编了一本刘廷芳著的《过来人言》,书中收集了作者对基督教教义的阐述和中国基督教建设发展的主张,有让人可借鉴的地方。
从文化文学传承角度讲,方韶毅做的类似“传教士”的工作,打捞温州已被遗忘或将被遗忘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扬再光大。问他是温州政协委员吗,他嚅嚅,特聘委员吧。也就是,可以提提建议,发发声。不过这些于他,似是浮云。他习惯于沉静处捣鼓自己的兴趣,再怎么天响,别人也可能觉得寂寥。
温州四天,方韶毅充分体现了他“传教士”的执着风格,设计好的线路,铁定会按这个执行。比如第一天茶馆喝茶时,他先询问了我们意见,然后安排,名人故里、人文风景、书肆书楼……我们只要跟着走就是了。而他挂在嘴上最多的,是“谁谁谁也是温州的”。我们也就跟着知道了谁谁谁也是温州的,这一路填了很多空补了很多漏。
夏鼐是温州的。故居是一定要去的,《夏鼐日记》10卷本440万字,我曾从头看到尾,跟着这位考古学家经历了54年的风风雨雨(起始于1931年元旦,终止于1985年6月17日,即去世前两天)。在鹿城区仓桥街102号,夏鼐故居四个大字赫然在目。这座初建于19世纪末的庭院,坐北朝南,由4处院落组成,属典型的近代风格民居建筑。只是来得不巧,大门紧闭,巷口闲站着的邻居热心解释,刚刚还有人在,现在走了。末了还补了一句,拍拍照也算是来过了。方韶毅曾在温州日报待过,比较关注新闻事实。他告诉我们,夏鼐的写字台、老式牡丹短波收音机、沙发、望远镜、相机、量尺、铅笔等陪伴夏鼐夫妇近80年的400件物品于2009年由其家属捐赠给了温州博物馆。我想,这可能也是最好的归宿吧。
从江心屿过江后,我们直奔朱自清故居。朱自清当年在温州待的时间不过半年有余(1923年9月至1924年3月),并不长,但因与马孟容、马公愚昆仲的交情,也因了美文的源远流传,让这座城与他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后人在温州为他建了朱自清故居,开馆时还请来了他八十多岁的儿子朱闺生。方韶毅指着墙上“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这是朱自清的名文。当年,马孟容为他画了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那低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1924年2月,朱自清写了这篇文章。据称,他把写好的文章给马孟容看,说以文换画,自是文雅之事,只是你的画是传神妙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写的仅得其万一,贻笑大方了。1925年马公愚请朱自清为他的一幅推山石画题诗。朱应允,揣摩画意后,给马信说:“旧体诗非所素习,颇畏其难”,“搜索枯肠,勉成一绝”。诗是这样写的:“文采风流照四筵,每思玄度意悠然。也应有恨天难补,却与名山结善缘。”
朱自清在温时,为描写瑞安仙岩梅雨潭景色,曾先后两次去仙岩游赏。马公愚便是他第二次游仙岩的同伴。回来后他写出了著名的《绿》,如今梅雨潭边建有“自清亭”,石碑上镌着《绿》的全文。我们参观了故居中的起居室,前有一小院,种着各式花卉,树干粗壮健硕。方韶毅说,这是当年朱自清种下的,究竟是哪一棵,记不得。
对于温州马家,方韶毅似乎更有荣耀感,他说这个家族不得了,自明末清初以来,马氏家族十几代人不懈砥砺,文风昌盛,业绩煌煌。马炅中、马昱中、马元熙、马祝眉、马孟容、马公愚、马味仲、马大韶、马亦钊等皆以书画篆刻著称;马骅、马大康等以文学学术著称;马大正、马一公等以医学著名;其他领域的佼佼者还有中美贸易问题专家马大恢、图书馆专家马大任等。而马氏兄弟与朱自清的情分,还在朱自清离开之后,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留温的朱家家眷无处可逃,随同马公愚家去永嘉楠溪枫林避难……朱自清后给马公愚信中对他“于荒乱之际,肯兼顾舍间老幼,为之擘画,不遗余力”表谢意,称其“真为今日不可多得之友生”。
后看朱闺生文章,他说朱家原住四营堂巷34号王宅,因市政改造,整体往东北迁二百米按原貌重建。复原后旧居完整地保留晚清民国时期温州的民居风格,占地六百多平方米。朱自清种的是玉兰树,经过房东几代人的维护,繁衍至今。朱家与马家两家居所只相隔百步之遥,往来方便至极。应证了以上所说。
朱自清故居不远处,可以信步走到位于市区信河街飞鹏巷98号的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此处展示了马氏家族千余件藏品,包括书画、印章、画稿、手稿、信札、书籍、照片等,还有一组马孟容、马公愚昆仲与朱自清在一起的蜡像。
当天路过温州第十中,校门开启,我们侧身而入,建筑保留当年的模样,90年前,也就是1923年2月,26岁的朱自清经北大同学介绍,携家小往温州的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任国文教员。学校空无一人,唯我们在操场闲逛抚今追昔。
到温州而不到雁荡,相当于没到过温州。大侠曾在山景与书坊之间放弃前者,被方韶毅拒绝了。他口口声声提及“蒋叔南”,言明到温州则必须到雁荡,必须知道蒋叔南。对此人,我们略知其名,却闻之不多。方韶毅发急,你们知道蒋叔南怎么死的吗?失足石门潭而亡,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是意外还是事故,至今成谜未解。蒋叔南?从温州去雁荡的路上,全是这个人的传奇。
蒋叔南当然也是温州的。他1915年解甲归雁荡,我们脚下通往雁荡的山道,即是他修建而成,1917年他有感于雁荡山“开始于晋,极盛于宋,迄无佳本,良固以为游者导,游客入山,如瞽无相”,着手草成游程一览,于当年由上海吴承江印书局发行《雁山新便览》。后又发现了新景观,如“仰天窝”,1927年于此修筑登山石径,在山顶种植树木,筑起平房三间,隐居窝中,著书自娱,自号“雁荡仰天窝人”,并亲撰楹联:五岳归来,看山不厌;万方多难,避地亦佳。康有为也为其撰一联云:瓢饮唯三径,岩栖在百层。蒋叔南在雁荡那些年,先后出资募资修建道路,并使寺院恢复北宋古刹面貌。仰天窝先后接待了黄宾虹、丁辅之、王福庵等社会名流,这些名家日后创作了大量关于雁荡的诗画。1934年4月蒋又编撰《雁荡山一览》付梓。这一年夏天,在雁荡二十年的蒋叔南,失足石门潭而亡。
我们沿着蒋叔南小山径登至龙鼻洞看摩崖题记,宋刻中7处有纪年,13处有干支纪年或题名,其中“沈括”二字尤为珍贵。元代1处,明代23处,清以来9处。另有宋以来碑刻7通。洞口岭旁巨石上镌“天开图画”四大字,为明代朱晦翁书。一路资深书友季米和马哲全相陪,他们是本地人,讲解起来头头是道。季米早前曾任天涯“闲闲书话”版主,实际是浙大化工专业的高材生,任职某大型国企常驻香港,有着大哥般的雍容和温厚,他太太温婉可人,一路无语,却于高速上超车狂飚,胆识可嘉。
在方韶毅的“传教”规划中,还有两项重要的安排,即访乐清旧书肆桃源书院和瑞安孙诒让玉海楼。“桃源书院”主人郑金才,也是个搜书藏书雅士,著有《桃源书事——乐清乡邦著作见闻录》,所开办的三家书店在乐清算是文化一景。从雁荡山下来,谈及蒋叔南,郑金才言,蒋叔南生前还多方收集雁荡山资料,编有《雁荡山志》54卷。此书稿现存只51卷,有3卷已散佚。郑兄寻找《雁荡山一览》数年,后看到南京薛冰兄《纸上的行旅》对此书有记载,更坚定了收书的决心,后以竞拍价觅得,言为藏书一乐。在桃园书院,大侠觅得苏俄丛书第一辑《史达林与杜洛斯基》,蒋维乔《因是子游记》等。他的购书目录在方韶毅的“猎书账”中有详细的记录。
瑞安玉海楼,为浙江四大藏书楼之一,清光绪十四年(1888)孙衣言所建,为儿子孙诒让读书之所。阴雨天中,我们一路搭着公交前往,过节缘故,路况甚好,畅通无阻,很快抵达目的地,大门有清李文田书“玉海书藏”匾,左右嵌以郭沫若所书“玉成桃李”、“海涌波澜”青石联,居中有孙诒让手迹“颐园松菊,玉海图书”。庭台楼榭绿树环绕,整座藏书楼保存完好。
整趟温州行,有了“传教士”方韶毅的文化导游,足足做了一次春节深度游。至今有三个书友的婚姻生活令人艳羡:方韶毅、绿茶和孤云。当年我们同在一个论坛混出来的,后各奔东西。网络结下的情谊,竟可以耐日月之磨。绿茶生了小茶包,扎根北京;孤云毛丫神仙般地在杭州过着天堂的日子;方韶毅曾北漂,后回温州结识了湖南妹子朱曙辉,两人从相识到领证,三个月时间。2007年他们去香港途经深圳,我们见过一面,如今再见,小朱已从短发留到长发飘飘,她率真无邪,只以三四年时间,拜师并自学,凭良好天赋练得一手古琴,抵温当晚在茶馆她抚琴而弹,我们盘腿而坐,焚香煮茗,只听得屏气凝神。相处几天,才知小朱虽在外是“女汉子”在内完全是“小女子”,家里各种小物件如多宝格上的肉类植物、茶壶、香炉、石杯、瓷碗,甚至墙角不经意处的一簇干花枯草,经她稍一摆放,便艺术灵动,大气磅礴。她兴趣广泛,乐于尝试,家里单古琴便有四张,还喜阅读爱绘画,日常练写毛笔字。最关键的,是支持方韶毅买书。去雁荡一路是小朱当司机,因早起,路途辛苦,午后方韶毅令其在桃源书院郑兄孩子的床上小憩,关爱之意溢于言表。夜晚回温途中,方韶毅当导航,指令不甚明确,又路况复杂,小朱差点上了歧道,有些着急,方韶毅立马表示“闭嘴”,两人一唱一和让后座的我们哑然而乐。看某天方韶毅“猎书账”记录:“回旅馆稍作休息,又访紫藤庐,哈耶克弟子、台大周德伟教授旧居,著名茶馆。购老德化杯一只及马俊国古琴CD。路过温州街、泰顺街,此一带闹中取静,路边居家均有雅风。遇华欣二手书店,面积不小但书很新。”那个老德化杯和古琴CD,便是小朱的礼物。在方家,小朱排第一位,女儿第二位,而方韶毅,永远的末位。这于方韶毅而言,也是永远的快乐。
回深圳后,看到方韶毅的“猎书账”,有关我们温州行的记载,抄录如下:
二月二十日 星期五 雨
胡洪侠、姚峥华下午抵温,下榻奥林匹克酒店。与曙辉一起在天一角为胡姚接风,都市报在那儿举办活动,嘈杂。饭后到吴极中在下吕浦新开的石上清泉喝茶。这几年春节都在外旅游,选一个没有去过、不是旅游热点、不是一线城市、有朋友有风景有书店的地方,去年在南宁过。
二月二十二日 星期日 雨
上午陪胡洪侠夫妇游雁荡灵岩景区,曙辉开车。季米、马哲全已在景区门口等了。下雨,人多,未过小龙湫即回。蒋叔南墓二〇一一年重修,立碑多块。午季米做东,在香喷喷酒店吃饭。下午访桃源书店,金才新租一幢楼,展示线装书及民国书等,胡洪侠购《史达林与杜洛斯基》《国立北平图书馆图书展览会目录》《蜗牛居士全集》《因是子游记》,费一千八百元。赞桃源书店难得,“一个县级市有这样一家书店确实难得。”为金才在《书情书色二集》签名,题所编《董桥七十》:“给金才兄:此书写得好,编得更好。希望将来有机会请董桥先生签名。”重庆瓯溆草堂主人杨济为在乐过年,慕名前来,购《书情书色二集》《书中日月长》请胡签名。晚棉书堂用餐,金才招待。乐清遇谢敏、卓永、海春及倪德西等。
方韶毅说,这些年他开始做减法,尤其是搬到上海后,书更要慎入,免得为书所累。春节前他们一家台湾行,他除了购得一套书寄上海外,其余的无一本入手。“猎书账”记载:“整理2014年生活账,购书款27000多元。”这是减法后的购书款,之前加法时期的数目呢,令人遐想。
我曾寄《书人小记》,他读了,有天嘟囔着,刘再复的书入北京书展十大新书,是他在微博上说的。呵?我惊诧。回深,翻开旧报纸,2011北京书展后,我们在阅读版上曾对书展的消息做了综合报道,有些内容是从书友微博上汲取并集纳的,原稿上“@方韶毅我眼中的2011北京书展十大新书:刘再复《师友纪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陈巨来《安持人物琐记》(上海书画出版社)、章君榖《杜月笙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顾颉刚全集》(中华书局)、乔纳森·芬比《蒋介石传》(中国青年出版社)。”他私人视角,我们综合发布,在刘再复先生的新书推荐上,至少同样做的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吧。呵呵。这里算是还他一个清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