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徐光启的来信,汤若望很嗨皮,立马就启程准备奔赴京城,面见这位年轻的帝国之君。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汤若望喜极而泣,终于等到今天,如何不感动呢?
亚当约翰,改名为汤若望,不远万里,来到大明初是在葡萄牙登陆的。而汤若望来大明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被指派来传教的,仅此而已。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汤若望到澳门以后,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劲,因为澳门当地人并不欢迎他们这些长毛鬼子。
没有记足之地的汤若望绞尽脑汁的想,终于想出来了一个办法,称自己为“火器专家”,有了这样一个身份于是便得到了前往内地的机会。
话说汤若望在收到徐光启的信后,便匆匆赶路了,光是书籍就装了好几大箱子。一路上还不忘对当地的民俗民风进行详细的记载,包括气候、水纹、地理、并且还向当地百姓学习,什么都学,也肯学。
对天文的了解,使得汤若望有机会进入明王朝上层社会,同样对天文颇有兴趣的徐光启对这个长毛鬼子颇有兴趣,于是两人一来二去便成为了好友。
徐光启让汤若望到京来,汤若望其是慌的一笔的,因为汤若望对于造炮并不怎么非常了解,对于打炮,如何打炮倒是还清楚一些。不过已经夸下海口的汤若望只能硬着头皮上,谁让自己曾经说过那话呢!
“学好物理化走遍天下全不怕!”
有着扎实功底的汤若望,也并非是一个愣头青,对于火炮的结构还是非常了解的,只是毕竟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搞起来还是有些费劲的。
带着几个仆人,汤若望拿着皇帝颁发的路引,一路吃香的喝辣的,畅通无阻。但汤若望并不想那么早就到京城,他还想多玩几天。
美其名曰:考察风土民情。
从南方出发的汤若望,一路慢悠悠而来,每到一处必定细细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加上汉话说的还可以,汤若望一路而来结交了不少朋友。
造炮不是一个简单的活,需要一定的工业做基础,而明王朝的工业非常薄弱,造铁造零件都比较麻烦。特别是对于铁矿的开采技术,也还是比较落后的,故此何年何月能造出炮来,是很难说的。
崇祯也知道造炮不容易,把汤若望召来,也并非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他的身上。
那个神奇的宝盒,此刻就充分凸显出价值来了。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崇祯合理的选用了几种造炮的书籍。
有了系统的理论基础为依据,造炮的难度无形中就降低了一大半。
长途漫漫,汤若望一时半会还到不了京师,造炮的工作不能停下来,想要造炮就必须先要有矿,毕竟采矿也是一门大学问,这矿怎么采,在哪里采。
汤若望的进京之路可以说的上是春风得意,一路上还不忘施展施展自己那一身的才华。
汤若望一路上游玩的同时,也不忘救济几个病人,帮助几个贫民,传教的事情也并没有停止,虽然大明的百姓听不懂,但看在他真诚善良的那张脸的情面上也就糊里糊涂的相信了。
大明的百姓善良且淳朴,相信因果报应,对于帮助自己的人怀着感恩的心。
一日,汤若望在赵家村的小村短住,此刻正直暮春时节。
因天气有些湿闷,当地不少村民因此而感染了皮肤病,村民们瘙痒难忍,得病的百姓全身红肿。郎中们一时有些束手无策,于是便有人去求救巫医来治疗。
赵家村,人口不多,虽然名为赵家村,却大多都是黄姓人家居多。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可就在这几日,突然便有村民开始全身瘙痒起来,瘙痒程度难以忍耐,孩童纷纷用手去挠,病状愈发严重。
以往每到春夏之交,总会有一些村民出生这样的状况,但却并没有大面积扩散开来。而这一次,严重程度大大的超过了百姓们的预计。
一进到村子,汤若望便觉察出异样,见村民们个个抓耳挠腮,便觉情况不太对。
长毛鬼子的到来,本就是一件稀罕事,而此刻又恰巧碰上了村里闹了这么一桩事。于是便有人把村民得的病与长毛鬼子的到来联系在了一起。有些事情是说不清楚的,汤若望长着一张长毛鬼子面孔,且说着不太流利的汉话,一张嘴怎么抵挡的住村民们轮番的轰炸。
洋鬼子也是人啊!汤若望极力解释自己与他们不同完全是因为人种不同的原因,不同地区的人种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也是不同的。
谁都不喜欢这个长毛鬼子,纷纷都排斥他,加上巫医的推波助澜,汤若望更是说不清楚了。
“你来这里究竟有何目的?”
面对着来自灵魂深处的拷问,汤若望知道自己再也解释不清楚了。
质问汤若望的是一个年老的长者,他每日就那样一动不动站立在村口,没有人知道他在看什么。他本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儿子,后来妻子得病死了,儿子也去了远方,再也没有回来。此后,这个长者就每日站在村口,望着来来去去的旅客,日日如此。
对于长者的质问,汤若望有些默然了,竟然不知道自己为何来这里了,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我要去大明的京城,去见大明的天子,为皇帝陛下造大炮!”汤若望昂起头,掷地有声的回答。
老者在风中的怒笑,似乎在嘲笑眼前这个家伙的狂妄和自大。
“你这是在说我大明没有人就吗?皇帝陛下要你进京,这实在是一个天下最可笑的谎言!”
落日余晖之下,三十八岁的汤若望缓缓展开那张皇帝的诏书,铺在地上。斜阳余晖之下,每一个字都被染成了金色。
“这便是凭证!”
“请你还是快些赶路吧!赵家村里不少村民发了病,就不好留你了!”
“老者,我愿为百姓治病!”
“呵呵,你可以吗?”老者用怀疑的目光望着汤若望。
“汤若望愿意试一试!”
自从来大明十多年以来,漂泊在他乡的汤若望早已经把大明当成是自己的国家,对大明的百姓也如自己的同胞一般。这种情感,是时间愈久而愈发浓烈的。
“不错!看来,你与那些骑马的草原野人还是有所不同的,再你的身上比他们多一些东西。”
“什么东西?”
老者从口中缓缓吐出两个字:“仁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