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附录一:演讲在口才中的地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人才竞争和口才竞争

    由于改革开放形势的迅猛发展,口才变得重要了。在商务谈判中,在行政管理上,在各个生产部门及各个社会阶层进行业务交流的过程中,光凭书面语言的严密和精练已经远远不足以应对社会生活的挑战。大量的公关人员、行政秘书乃至经理、厂长,甚至政府部门的领导都不得不像文学家、演员、教师那样有意无意地以自我训练的方式来提高自己语言的魅力。一切公关人员、厂长、教师、书记等等,都处在市场经济的无情竞争之中,生活每一天都在向他们提示,实力、策略和工作质量等方面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在关键时刻,在势均力敌、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所谓人才之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往往就是口才之争。也许非常辉煌的前景,因一言之失而前功尽弃;也许在山穷水尽之时,因一句惊人的妙语而柳暗花明。善于辞令者,委婉得体的话语化解了上下级之间可能产生的对抗;拙于口舌者,因措辞不当,可能导致眼看有望的投资化为泡影。老师在课堂上用嘲弄的语调批评不争气的学生,也许只是表现了自己的愚蠢;公共汽车上互相谩骂的乘客怪就怪在乐于展示自己的野蛮。这一切自然可以从文明道德的角度加以研究,但其深刻的规律只能在口才学中揭示。

    在公共关系空前发达的今天,每一个人都更加重视自己的公共形象,正因为如此,除了衣着化妆之外,还有什么比口才更重要的呢?衣着、化妆重在人的肢体和面部的外在形态,是可以用物质条件来改善的;而语言、口才却有如心灵肖像,它更清楚地传达出人的文化、教养和内在素质。尤其是在人际关系紧张、个人或团体利益受威胁的时候,衣冠楚楚却没有修养的暴发户或缺乏文化的官僚,一张口,其灵魂上的污斑就暴露无遗;有时,面目姣好、体态婀娜的公关小姐,虽笑容满面却掩不住语言的贫乏。所有这一切,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

    只要到高档时装店、化妆品公司去浏览一下牌价,就会惊叹,人们为了美化自己的外部形象是多么不惜工本,可是在美化自己的心灵肖像方面却又是多么的吝啬。也许,用吝啬来界定这样的现象并不确切。因为时装和化妆品有它们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口才、语言的美化却非一朝一夕之功。多少有志于美化自己口语的朋友孜孜不倦,虽积年累月,仍然收效甚微,究其根本原因,却是我国口才理论的贫乏和训练体系的缺乏。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演讲、口才、交际、公关的杂志和教材虽然如雨后春笋,但总的说来还比较幼稚,基本上还处在初级的、零碎的、感性材料的收集整理阶段,观点零碎,不完全归纳的幼稚痕迹比比皆是,不但没有自己系统的理论,而且缺乏有序的范畴。在宏观上,一些作者缺乏学科开拓者所必须具备的对中国口才历史和世界口才历史材料的系统占有;一些口才学的著作建立在相当零碎且相当狭隘的、人所共知的、有限的、流行的经验上。在微观上,一些学者通常满足于一个观点加几个例子的简单、片面论证,而完全不知反证、反例的巨大作用。长期的积习,使他们失去了从细微的具体材料中分析出多层次的内在矛盾的能力。占有材料的不全面,本来也不注定就无所作为,如果有了直接从材料抽象出观点的能力,将之概括、巩固在内涵更加稳定的范畴之中,用归纳和演绎统一的方法,引申出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观点范畴的体系,像自然科学那样达到高度的自洽性,从这些观点体系中演绎出来的派生观点,恰恰与经验的归纳相符。这是建立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的起码的逻辑方法,拿这个标准衡量,就不能不承认,我国的口才学(包括其分支——演讲学)还处在摇篮之中。

    我们不但没有理论体系,甚至连衡量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准则也没有普及,因而就产生了一种误解,那就是把一些教材式的讲义当成了学科理论建设的专著,其实教材并非理论创造的形式,而是学科理论的高级普及形式,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连百科全书也只是高级通俗读物。

    缺乏体系性的理论,又缺乏全面的经验性材料,我国的理论界对于渴望提高口头语言魅力的群众就不能提供可靠的回答。

    二、公共交流的现场性和演讲

    从进入世界知识经济的时代,在口语交流方面是日益受到重视了,但是这种重视,至少是迟到的。如果和高度商业化的美国相比,则更是如此。在美国中学有说话课,也就是演讲课,或者叫作公共演讲(public speaking);在大学里有两门课是必修的,不管你是学文学的,学物理的,学农学的,学工商管理的,学医学的,还是学军事的,第一门,是写作。这个没有问题,大学毕业出来总得要有书面交流的能力吧。第二门课程,就是说话,或者叫作演讲,有时,就叫作交流,叫作communication,有时还加上一个形容词,叫作understandable communication,易于理解的交流。这门课程很神气,在许多大学里,有演讲系,有演讲博士,有演讲教授。从中学到大学都要修这门课程。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的素质不但表现在书面语言上,而且表现在口头交往的能力上。从职业市场的竞争来看,口头交往十分关键。因为,光看书面的求职材料不能解决问题,那些可能有虚假,有自我包装、自我推销的片面性。所以美国人在录用人才时,看了你的履历,还要和你对话一下,这在英语中叫作interview。面谈,在我们中国,最近几年人们也学会了,我们把这叫作“面试”。从你的口头表达,从你瞬间的应对,看你的智慧,衡量你的素质,看你的学历是不是货真价实。看你会不会在困难的情势下,缓和矛盾和心理对抗,把话说得委婉中听而又不失原则,就是带着进攻性的话,能否让人家觉得好听、好玩,发出会心的一笑。口头语言,现场即兴的对话,是人际交流中最大量的。而在计划经济时代,忽视对于口头交流的训练,却过分依赖于书面的文件、档案。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口头交流是人才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这方面的重大缺失,还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学语文从理论上说,是阅读、写作和口语交流的三位一体,但是目前的高考制度,阅读和写作都有考试,就是口头表达不考试,无法量化,因而被严重忽略。

    当然,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上也有口头交流,也有演讲的内容。但是,大多是把它弄成了普通话练习,有的则更糊涂,把口头交流弄成了朗诵,其实朗诵可能不是口语,而是书面语,有些很拗口的诗歌,甚至是古典诗歌都是可以朗诵、朗读、吟诵的。更重要的是,朗诵不是交流,而是表演,基本上是单向传达。口语交流的特点,却是现场互动的,演讲和朗诵的最大区别就在此。

    三、演讲与作文之不同

    国人在口语教育方面的落伍,造成了很大损失。许多政府官员、企业经理、作家、教授,在出国交流时,也许在许多方面并不亚于他们的西方对手,但是在口头即兴的表达方面却大多相形见绌。在许多场合,本来只要简单即兴的三言两语,而我们却拿着个讲稿照本宣科。这些在政坛、在商界叱咤风云的大腕,等到拿出讲稿来的时候,就好像变成另一个人,变得很幼稚,好像离开了讲稿就不会说话了。他们把眼睛藏在讲稿后面,暴露出他们对于演讲完全是外行。

    他们不会演讲,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明白演讲和书面作文不同,它是一种现场的、全身心的交流,而写文章则是单向的传达。所以,演讲之大忌就是念讲稿。因为交流不仅限于有声的语言,而且包含着无声的眼神和表情姿态。念讲稿就把眼睛挡住了,就阻断了相当重要的一种交流渠道。卡内基的演讲术认为,演讲者要让在场的每一个听众都觉得你的眼睛在和他交流。严格地说,演讲是一种现场的、集体的、多向的交流,而写文章则是非现场的、单向的传达,读者是单独一人。一个人阅读,可断断续读,不受他人影响;而听演讲,则多人共聚一室,情绪受周围气氛的制约。他人的笑声或嘘声、会场的活跃或沉闷都会同化听讲者甚至是演讲者的情绪。而阅读者的情绪、反应是不会影响作者的情绪的。演讲与作文的不同,归根到底是现场与听众相互交流,共同营造现场的氛围。当然,演讲者和听众的交流,不仅仅凭借有声的话语,而且要借助无声的体态、表情、手势等等,这叫作身体语言。总之,演讲是有声语言和身体语言全方位的交流。

    严格地说,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之间的三角信息的相互全方位的交流。

    每一个方面的信息,都在时时刻刻对演讲者发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或者打击其信心,使其神志沮丧,把会场搞得冷冷清清;或者鼓舞其激情,使其妙语连珠,创造一种心领神会的现场交流。

    读者阅读文章的时候,只是阅读你思想的结晶,而听众在会场中,却是在和你一起领受你的思想、情结形成发展、寻求表达的过程,也就是你的思想感情结晶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线性单向的,而是多元复合的,其中包括着理念和感觉,有声和无声。有你驾轻就熟的,也有你临时即兴的灵感;有你准备有素的,也有一时语塞而豁然开朗的。你和听众交流的,是你灵魂的冒险,智慧和情感升华的曲折经历。这就叫作全方位的交流。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之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互相沟通,自由、自然、自发的共享,从而构成一种浓郁的、心领神会的现场情绪氛围,有了这种氛围,哪怕是无声的体态语言,都能引发满场欢笑和掌声。即便是平常的一举手、一扬眉,都能引起听众的热烈反应。如果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之间不能顺畅沟通,则任何美妙的语言都难以得到起码的感应。听众无动于衷,对于演讲者的情绪无疑是一种消极的刺激,最坏的是,造成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对立,不管多好的演讲词都难以形成交流的氛围。

    正因为要达到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之间心领神会的交流,演讲者就要尽一切可能抓住会场上每一个听众,不让任何一个人走神。要尽可能防止任何一个人做小动作,发出细微的声音,因为,任何这类的动作声息,都可能影响自己或者其他人的情绪,构成对会场情绪贯通的威胁。

    四、演讲的个性化和情绪化

    为了创造最佳效果,就不能以传达一般的思想和情绪为满足。演讲词的第一要义就是必须是自己特别的、有个性的思想和情绪,是你多年来人生体验的结晶,是听众没有体会、体会不深或者迷迷糊糊的,是你感到最值得在大庭广众之间讲一讲的。你在演讲中,肯定要碰到一些老生常谈,人所共知的大话、套话、空话,你一定要将之横扫出去。演讲词的第二要义,就是你必须记住,在台上讲话是代表你自己和听众交流,听众感兴趣的是你个人的感觉,你的现场感觉。你不是代表校长、不是代表官员、不是代表人民日报,没有你个人感觉的话语要越少越好,你必须努力把你在生活中最为精彩,最能代表你自己个性和心灵特点的话讲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在你的脑海里,现成的话语具有天然的优势,不用动脑筋就会冒出来。这样的话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管什么人讲出来都是一样的,没有一点儿新鲜感。没有新鲜感就没有吸引力。把没有吸引力的话语在大庭广众之间滔滔不绝,叫人昏昏欲睡,就是对听众的不尊重,浪费人家的时间。时间就是生命,鲁迅讲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人家都开始讨厌你了,还谈得上什么交流呢?

    有效交流的关键,就是个性化的姿态。

    在这方面,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早就明确了,演讲要感动人,不光凭语言,而且要凭人格。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中,三大修辞体裁其实都是演说:其一为:审议/政治演说(deliberative speech);其二为:庭辩/法律演说(forensic speech);其三为:表现/仪典演说(epideictic speech)。三类修辞资源为:诉诸人格的说服手段(ethos);诉诸情感的说服手段(pathos);诉诸道理的说服手段(logos)。

    在希腊经典的理论中,演说要交流,要达到感染对方的效果,不仅光凭诉诸道理(logos),还要诉诸人格(ethos)和诉诸情感(pathos)。我们在进行演讲性质的交流时,念讲稿,就是忘记了演讲感人,除了道理以外,还有人格。什么是人格呢?至少包括人的个性、情绪。现场演说时,人的躯体、仪表、姿态、表情也是交流的信息。拿着稿子念,首先就把眼睛挡住了。而眼睛,恰恰是灵魂的窗子,最主要的交流渠道。美国的卡内基演讲术,甚至要求演说要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觉得,你看到了他,你的眼睛在和他作无声的交流。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其间隐含的道理很值得深思。

    古希腊的交流主要诉诸口头,这是由于印刷术不发达,没有太多书面化的可能,公共演说便成了主要手段。而我国先秦游说之士,在这方面似乎更注重言辞的雄辩。当然,我们的记录往往只限于文字,故游说之士的无声的表情等等,绝大多数是失落了。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可重复的存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与众不同的思绪,只要把其中百分之一的东西拿出来,就能出彩。但是,多数人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这是因为,人们常常有两种不由自主的冲动:第一,就是从最为省力的地方说起;第二,不由自主地跟别人讲一样的话。但是,演讲要有个性,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试想,一次演讲比赛下来,近20个选手,大部分参赛者讲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有个别的选手别出心裁。如果你做评委,你会把高分评给什么样的人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演讲要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充分表现个性,用最大的努力把你特有的观感提炼出来;最忌把流行的观念、话语拿出来重新炒一次冷饭。

    韩愈说:“唯陈言之务去。”说的是写文章,对于演讲,更是这样。因为听众比之读者有更少的耐性。

    但是,演讲的个性与一般写文章相比,还有一个特别的要求,那就是要有现场感。所谓现场感就是,你要有一种强烈的意识,每一句话都是讲给那些带着不同的思想情绪、怀着不同的关切度的听众听的。他们都很可爱,除了一点,那就是:随时随地可能走神、开小差。要知道,那些听众,表面上以同样的姿势在洗耳恭听,实际上他们还沉浸在来会场之前的影响着他们命运的不同心情中,各不相同的焦虑,各不相同的得意、愤怒和悲伤,还主宰着或者说骚扰着他们的心绪。而要和他们交流,就得把他们从各自的情绪中吸引出来,集中到你的话题上,你不但要用话语而且要用一切无声的体态把他们集中到现场的焦点上来,这就要求你语言和动作的吸引力要胜过那些对于他们的命运有影响的思绪。

    要把他们从来会场的路上还在困扰着他们的事务中争取过来,一般的官样文章,大话、套话,不能排除现场的干扰,激起他们的兴奋。所以演讲稿的语言一定要明快,明快到有一种面对面的感觉。像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那样:“今天是中华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虽然所用的词汇很平常,但是却很有力量。成功的关键在于:不管说什么,都以引起交流效果为目的。这就要求演讲者善于运用现场现象引起共同感受。福建省在2001年举行大学生演讲比赛,福建师大中文系的卢佳音获得了第一名,她的演讲题目是《假如没有改革开放》,本来准备的开头是:

    今天我做了一个小小的统计,刚才上台的18位演讲选手当中,穿着14种款式的衣服,10种颜色,9种发型,除了性别,一如既往的只有两种之外,我们的色彩变得丰富了,选择变得多元了。这就是改革带给我们的真真切切的变化。可是假如没有改革呢,这些丰富的色彩就将退出今天的画面,而大家呢,则不分男女统一着装,先背毛主席语录,再喊政治口号,想想吧,这样的日子多么枯燥。

    但是,到了临场,她觉得这样引起共鸣的力度还不够,就临时把稿子改动了:

    谢谢大家的掌声。我分析了一下,掌声这么热烈,有三个原因——一是我是师大的学生,鼓掌的都是我的拉拉队;二是,大家都听累了,累坏了,精疲力竭,终于是最后一名选手上台了,可以松一口气了;三是,我今天穿的还算漂亮。我之所以这样穿着打扮站在这里,实际上是改革的功劳。

    她一说听众就笑了。这是交流的成功。

    凭什么成功呢?凭的是现场感,幽默的现场感。因为,从不同方位来的听众,带进会场的是自己的忧虑和欢欣,这是各不相同的。而现场所听到的却是共同的内容。前者会构成一种分心的、三心二意的趋向,而后者却要求一心一意地全神贯注于演讲者言辞和姿态。如果不加控制,就可能会对演讲者与观众、观众与观众的共鸣和交流产生消极影响。演讲者必须在最短时间把这种三心二意的非现场感消灭掉,创造一种共同的感觉焦点,利用共同的感觉焦点,发挥出有趣的道理来。卢佳音最突出的趣味,就是把听众给予演讲者的掌声作了负面的解释,也就是全面的自我调侃。这是很高尚的幽默手法,轻而易举地使听众和她的心理距离缩短,全场会心而笑。

    笑是心理最短的距离,最容易创造共享氛围。

    幽默并不一定要有充分的道理,有时则相反,来一点非理性的语言更能产生一点自我调侃的幽默感。福建师大的孙彦君抽到1号,第一个上台,这是很不利的,她就离开了早已准备好了的讲稿,即兴发挥了一下。她说:

    很不幸,今天,我抽到了第一号,第一个上台,碰巧上次参加系里的比赛,抽签的结果也是我第一个上台。看来上帝执意要让我做先行者、牺牲者。如果我能把教训留给后来的同学们,让他们发挥得更好的话,我的牺牲无怨无悔,下面的同学发挥得越是超过我,我就越感到欣慰。

    她这么一说,台下马上就报之以热烈的掌声。

    自发的掌声更是心理距离消失、情绪汇合的表现。

    即兴发挥的幽默,能造成一种现场沟通,其力量远远要比脱离现场的美丽的文字大得多。

    为了充分调动听众的注意力,你的话不能空泛,你发出的信息要有一点想象的刺激力。

    五、雄辩事例和情绪化高潮

    在演讲中,论点尤其要集中,这不仅因为时间的限制很大,而且因为听众的注意即使高度集中了,也不可能太持久。因而事例和语言要有比书面语言更强的力度。

    比如,在福州市的一次演讲比赛中,许多参赛者都讲到了一些英雄事迹。但是,作为评委的我,很快就忘得一千二净了。只有一位参赛者所讲的一位优秀民警的事迹却使我久久不能忘怀。这个民警值岗很认真。一般的驾车者经过他那里,都不敢掉以轻心。但也有一个小痞子不买账,违反了交通规则。这位民警向他敬了一个礼,就开罚单。那小痞子二话不说,挥手就是一拳,把民警的帽子打在了地上。这位民警不慌不忙把警帽从地上拣起,从容地把罚单递给了小痞子。这一下把小痞子镇住了。他不得不佩服地说,“我算服了你了。再经过这里,再也不敢放肆了。”这个演讲的事例很少,但是画龙点睛,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就说明,演讲事例不一定很多,但要有足够的强度。

    在一般文章中,你反对一种观念,只要说这是不对的就成了,但在演讲中,就要带一点情绪。带情绪的法门,就是让你的论断极端一点。你可以说:“这是荒谬的!应该粉碎的!”如果你说:“没有爱心,就不可能有人资助希望工程。”这样说对于写一般文章可能就足够了,但是对于演讲就有点不够味道,你最好说:“如果大家没有爱心,那么希望工程,就可能变成失望工程。”这样说可能好一点儿了。但是对于调动现场听众的情绪可能还是不够到位。这时,你就可以在情绪上再加一点码:“希望工程可能变成失望工程;失望工程,可能变成绝望工程!”这样的效果就更好。如果你在论述环保问题,说到地球臭氧层上的空洞已经和美国的国土面积差不多了。这也许比之简单地引述一下抽象的统计数字要好一点。但是,你要考虑一下,你的听众都是中国人,与其说,和美国国土面积一样大,不如说,比中国面积还要大一点更好。如果你说,每年因水污染而死的人有多少多少,还不如说:就在我讲话的时候,就在3分钟之内,已经死去了多少人。

    一般的演讲者最易受到一些抒情的、华丽的语言的吸引。但是实践证明,这种语言只能有限度地使用,虽然这种书面语言有不可否认的好处,但是也有其局限,那就是不利用现场交流。一来,书面语言由于日常使用率低,大脑皮层的反应不如口语那么快,很难在现场产生瞬时沟通的效应;二来,它不如口语响亮干脆,稍不留神,就会造成听众与演讲者之间交流的阻隔。最好是在大量使用了书面语言以后,在论点的要害处,加上一些具有鼓动色彩的语言,这时口语就有用武之地了。在一次公安部门的演讲会上,一位公安干部讲到他在一次执行公务的过程中,被歹徒打瞎了一只眼睛,歹徒弹冠相庆说:这下子他成了“独眼龙”。他伤愈之后又重返第一线工作了。讲到这里,他拍了一下桌子,大声说:

    我‘独眼龙’又回来了!

    会场里立即卷起雷鸣般的掌声。响亮的口语即使在开始只鼓舞了并非全部听众而只是部分敏感者,但他们一鼓掌,就意味着心灵的交流渠道在最敏感的人士那里已经沟通了,相对不够敏感的听众就自然地被他们唤醒,跟着鼓起掌来,使局部的沟通变成全面的沟通、听众的沟通和演说者的沟通。演说家要珍惜这种最敏感者的带动与次敏感者响应的契机。这时,最好停顿一下,让次敏感听众觉悟过来,加入鼓掌者的阵营。这说明,演讲者要善于驾驭二者,使之达到自己和他们之间互相创造沟通氛围的默契。

    口语有它的直接共鸣性,其效果和书面语言是大不相同的,这一点往往被许多演讲者忽略了。有一次,我替110的创建者郭韶祥修改演讲稿,他颇有英雄气概,在他讲到自己对歹徒有一股情不自禁的拼命精神时,我想到,他那种拼命精神最初不被人们理解,有些人叫他“郭疯子”,我就替他加上了几句:

    干我们这一行,就得有一股拼命精神,有人叫我‘郭疯子’,我想,和害人精斗争,没有股疯劲哪行!案情一发,就横下一条心,老子今天就跟你疯上了!

    对我的修改,这位英雄十分赞成,他说:“你这么改,我才觉得来劲,要不然,总是讲不出心里的那种辣乎乎的情绪来。”

    我对他说:“其实,这种话,你平时经常讲,只是你一想到上台演讲,就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指挥着你不往平时口语这边想,而是往书本上那些看似美丽的词句那边想,总以为书本上的话总比口头上讲的漂亮,这么一来,不但把本来很生动的话丢掉了,而且把你本来很生动的个性歪曲了。一旦你歪曲了自己,听众和你之间的情绪就挡上了一堵透明的玻璃墙,你和听众、听众和听众之间交流的渠道就不可能畅通了。”

    在交流的基本观念上不清楚,就造成了我国人才素质上的重大缺陷,最明显的,就是我们不太会说话。不是说在一般场合,主要是在开会的时候,越是规模比较大的、比较正规的会议,就越是不会讲话。连开个晚会,发个言都要拿个稿子。当然,如果是国家或者地方行政长官的总结报告或政策方针、法律的文件,拿着稿子念是必要的。因为,那基本上不是交流,而是单方面的宣告,那上面每一个字都有严格的含义,不能随便改动。一般的做报告、讲课、演说,应该是交流。讲得不到位,还可以当场改正、补充。主要是,交流是全方位的,不但有语言,而且有躯体姿态。

    但是,演讲语言的强度往往被误解。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把高级形容词,尤其是诗化的书面的形容词当成交流的强度。许多演讲者至今不明白书面语言在演讲中的局限。这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演讲的最起码的现场交流的性质。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上,往往出现一些幼稚的错误。例如有一本语文课本上讲到口头即兴,将《在毕业生离别晚会上的即兴讲话》作为范例,其中的一段是这样的:

    三年的时光,匆匆地流逝了,相聚不知珍惜,别离才显情重。此刻离别的晚会为我们而开。再回首,张张熟悉的面孔像朵朵彩云一一掠过,多姿多彩的生活如童话般的梦境,在你、在我心头重播。可这一切,都将如轻烟一缕,缓缓地飘向白云深处。

    这么多书面化甚至拗口的形容词,还有对称的句法,绝对不是即兴的,口语词汇少得可怜。几乎可以肯定是事前书面准备、推敲的结果。如果这一段还不够清楚的话,请看下面这一段:

    时光老人依然脚步匆匆,历史长河仍旧波涛汹涌,那,就让美丽的回忆与幸福的感觉伴我们翩翩起舞,让激动的心弦和着自然的风韵随我们歌唱。歌唱青春,歌唱友谊,歌唱每一个难忘的时光。请珍惜这稍纵即逝的时光,让天真的心灵踏上生命的历程,祝福你也祝福自己,祝福每一个人,以及我们生存的这块小天地。愿这深情,能宽慰曾经有过的苦难与忧伤;愿这告别,昭示着幸福和欢乐。

    这么丰富的、华彩的形容词,这么强烈的诗化的语言,这么明显的刻意求工的痕迹,一点即兴的智慧都没有,有意做文章的追求溢于言表。稍微有一点语感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其中毫无瞬时心灵的活跃,更谈不上激起和听者的互动和沟通,居然把它拿来当作“即兴演讲”的范文,这只能说明,编写者自己对于即兴、口语,连起码的直觉都没有。说得不客气一点,某些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者,对于口语交流,真是像刁德一到了沙家浜,两眼一抹黑。为什么?连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的起码差别都不懂,就不要讲口语的句法的特点如何了。就是懂得了口语句法的特殊性,也还不一定会现场对话。这里还有许多学问,是我们还没有清醒地意识到的。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从中学、大学毕业出来的人,到西方国家跟人交流的时候,也许什么都不比人家差,就是不大会讲话,讲出话来不大有趣,干巴巴的,有的甚至只会念讲稿。为什么要讲稿?就是拿来把脸遮住。要不然,就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如今政府各部门逐渐有了新闻发言人,这样的人,不能念讲稿的,最起码的工夫就是脱稿,即兴讲话,因而可以把话说得有趣、机智、幽默,哪怕是不同意你的人听了也不反感。也就是说,虽然我理性上不能认同但情感上却可以接受。

    我们国家之所以出现口语交流的匮乏,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来,从先秦游说之士之后,由于纸的发明代替了比较笨重的竹简,比起古希腊、埃及运用和传播的文字载体便利多了,纸质媒体的普及,形成了重书面文字而轻口语的传统。“巧言令色”,不但是语言上的贬义,而且是道德上的低级。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汉语里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但是,难道交流可以不看对象吗?交流,作为一种学问,从其的有效性来说,对象是很重要的。所以美国的演说术里,就有很大部分是研究听众的。你必须根据听众的种族、性别、社会身份以及现场的情绪来决定自己演说的内容和风格。

    就是最个人化的爱情,也不能光凭情书,还要多次的面谈,所以汉语里才有一个非常精彩的词语,叫作谈恋爱。恋爱,在古代那种男女授受不亲的限制下,是不能谈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家长去谈,而当事人最多只能看一下,叫作相亲。相亲这个词,也很意味深长。就是只用眼睛,不用嘴巴。现代社会婚姻自主了,光是用眼睛看就不够了,还得谈。谈,就是口语交流,用什么样的语言,是很有讲究的。在传媒发达的当代,如果一味用情书的语言,把书面语言的抒情拿到口语中来,就显得太夸张,不真实,不诚恳,甚至虚假、滑稽了。而谈就是口头的交流。交流得好,叫作谈得拢,最高境界叫作谈得“人港”,但是,口头的交流也有风险。因为,它不像书面语言那样是事先有准备、可以修改的,口头交流,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往往是比之书面语言更具有风险性,弄不好就后果严重,叫作“谈不拢”,或者“谈崩了”。其实不光是谈恋爱有风险,就是商业和外交上的谈判何尝不是如此。即兴应对,不能念讲稿,不能拖延时间,只能是随机应变,对人的口才的挑战是很严峻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