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唤起“前世今生”的记忆
陈蓉的专业是心理咨询,之所以会选这个专业,那是因为陈蓉想解决自己的一些心理问题。可是她觉得学校开设的心理学专业课实在太无聊了,像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都让她无聊得想睡觉。在大二的时候,学校开了一门新的课程——催眠术。
陈蓉以前看过许多关于催眠术的电影,在那些影视作品中,人在接受催眠师的暗示之后,进入催眠状态而变得意识模糊,听从催眠师的指挥,甚至还能够完成清醒状态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催眠的这些神奇作用都让陈蓉想成为一名催眠师。
有一次,陈蓉在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说,在催眠状态下,人们失落的记忆是可以重现的。老师还说,有些时候,人们之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那是因为幼年时期受到某些事件的影响。而有些人会忘记幼年时发生的这些事件,这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是非常不利的。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催眠课还是很无聊的。因为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一些理论知识,这让本来对催眠术很感兴趣的陈蓉也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不过,在快下课的时候,老师说,我们下节课带大家做一个“前世今生”的催眠。陈蓉和班里的同学们一听,马上就来了精神。他们都在想,难道真的有前世吗?那我的前世是什么样呢?大家都在期盼着下节课的到来。
催眠课终于来了,就连那些经常逃课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通知下,也带着好奇心来上课了。老师首先让同学们在自己的座位上放松下来,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舒服的方式坐下来。
老师轻柔地说:“现在,让自己很放松地坐在椅子上。有戴眼镜的人把眼镜摘下来,有戴手表的人把手表取下来……眼睛闭起来,眼睛一闭上,你就会感到很轻松,很舒服……”
要想进入催眠状态,就必须让被催眠者的身心完全放松下来,越放松越好。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使被催眠者更好地进入到催眠状态,还可以使被催眠者进入更深的潜意识层次,甚至可以有效地避免催眠时意外发生。
研究表明,人在连续和反复的刺激下,会把自己意识和潜意识的防御机制大幅降低。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比平常更容易接受暗示。
而这些连续和反复的暗示性刺激,实际上就是让被催眠者完全放松,把平时紧绷的自我意识放下,好让大脑内的潜意识登上舞台的中心,而平时的主角——自我意识在这个时候当个观众就好了。
所以,在整个催眠的过程中,被催眠者都清楚地知道内心发生的事情,甚至有时候,被催眠者也会惊讶,为什么催眠师的一个简单的指令,自己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答案。
老师继续说:“现在注意你的呼吸,你开始深呼吸,慢慢地把空气吸进来,再慢慢地把空气吐出去。在深呼吸的时候,想象你把空气中的氧气统统吸进来,让你的身体充满了新鲜的活力,然后,在吐气的时候,想象着你把身体中的二氧化碳通通吐出去,让身体完全排除疲劳和不舒服的感觉。每一次的深呼吸,都让你进入到更深沉、更轻松、更舒服的状态。”
这时,有许多同学已经进入了很放松的状态,但是陈蓉还是能被教室窗外的声音吸引。
其实,注意呼吸是一种古老的禅定技巧,当人们的意识完全集中到呼吸上的时候,人们就不会被外界的事物干扰了,这是进入催眠状态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般需要被催眠者进行大致三次的深呼吸,催眠师就可以开始给出新的指令了。如果催眠师这时发现被催眠者还是无法进入放松状态,或者觉得被催眠者的放松程度还不够,可以让被催眠者再多做几次深呼吸。
因为缓慢而悠长的深呼吸,可以有效地降低人们大脑脑波的频率,增加人体血液的含氧量,进而刺激人的大脑中某个部位分泌一种叫做脑内啡的物质,使人进入更深的潜意识,从而产生一种宁静、舒服甚至是幸福的感觉。
老师接着说道:“从现在开始,你什么都不会想了。你只会对我的声音和指示有反应,其他外界的杂音都不会干扰到你。”
老师继续说道:“继续保持深呼吸……让你的注意力转移到你的头上,让你的头皮放松,让你的头骨放松……现在,注意你的眉毛,让你眉毛附近的肌肉也进行放松……注意你的眼睛,让你的眼皮放松,让你的眼球放松……注意两边的耳朵,让你耳朵两边的肌肉完全放松……注意你的下巴,让你下巴附近的肌肉也放松……注意你的脖子,让你的脖子完全放松……注意你的肩膀,让你的肩膀完全放松……注意你的双手,让你的左手和右手完全放松……注意你的胸部,让你的胸部完全放松……注意你的背部,让你的背部肌肉放松……注意你的臀部,让你的臀部放松……注意你的双腿,让你双腿的肌肉完全放松……”
学生们越来越放松,大部分都已经瘫坐在了椅子上。可是陈蓉的脑袋还在胡思乱想,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是无法接受老师所下达的指令。
老师继续说道:“现在,你全身都放松了。你感到全身轻飘飘的,很舒服的感觉。你可以再注意看看,身上还有什么地方不够放松,让它慢慢放松下来。”
这时,班里的同学大部分都已经慢慢地把头低下了,同学们的呼吸开始变得缓慢而均匀。
老师继续说道:“现在,当我从一数到十的时候,你会比现在更放松。”
这个时候,大部分被催眠者会迫不及待地去完成催眠师的指令,也有被催眠者不会相信催眠师的指令。
老师慢慢地数着数,从一到十。在老师数到十的时候,就说:“你现在会看到一个楼梯,你沿着楼梯慢慢地向下走去。现在,你来到了楼梯的尽头。楼梯的尽头是一扇木门,这时,你慢慢地推开……慢慢地……推开门……你会看到一束强烈的白光。”
其实,当被催眠者打开这扇木门的时候,就是打开他潜意识的大门,也就是与潜意识对话的时候。
老师:“现在,时光倒转,储存过去所有记忆的潜意识之门已经被你打开了。你可以唤醒任何你想唤醒的记忆,你的大脑会很清醒,思路也很清晰。你会在催眠结束的时候,依然还记得这些场景。”
老师:“现在,我开始从一数到十的时候,你开始时光倒流,回到你中学时代印象最深刻的记忆。”
在老师数完后,继续说道:“看看你中学时期的校园,看看你最要好的同学,看看你的中学老师……”
其实,一般说来,人们中学时代的记忆是储存在大脑潜意识的中层阶段,只要催眠师稍加提示,被催眠者立刻就能回想起来。唤起中学时代的回忆实际上是为被催眠者进行下一步——唤起潜意识深层的早年回忆而做准备。
后来,老师就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小学时代、没有上学之前、牙牙学语时、出生不久吃奶的时候都进行了回忆。
这个时候,被催眠的人一般都会回忆起那些早已经被自己遗忘的事情。大部分人在这个时候都会处于一种缅怀童年时期愉快生活的情境之中,会产生一种温馨、愉快甚至幸福的感觉。
但是,如果有些人在童年时期受过一些创伤,那她在这个时候就会被一种痛苦的感觉所笼罩。因为童年时代的某些事件在心智尚未完全发育的孩子眼里,有可能会产生扭曲的印象和感受。有好多人的心理问题之所以一直无法解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童年时期受到的创伤。
童年时期的创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潜意识而被埋藏起来。慢慢地,记忆偏差以及成长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会让幼年时留在脑海深处的扭曲印象以及感受被成倍地放大,大到甚至在人们成年后还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老师接着引导:“接下来,你的时光继续倒流。现在,你回到了妈妈的子宫里,你现在只是一个胎儿。”
老师:“现在,当我从一数到十,你就会回到你出生之前。”
这是“前世今生”催眠中最为关键的阶段。这个时候,催眠者有的会感觉到全身的重量好像完全消失了,身体轻飘飘的,好像一根羽毛,只剩下纯意识存在。
在这个时候,有些受暗示性强的被催眠者,不用再接受催眠师的其他引导,就可以看到自己前世的景象。但是,大部分的被催眠者还是得进一步接受催眠师的引导。
老师这个时候把自己的语速放得很慢,说:“现在你正进入一所巨大的博物馆,博物馆里摆满了许多古典的东西。你现在置身于博物馆之内,你慢慢地走着,你的面前出现了一道墙壁,在墙壁上挂着一幅人物的画像。你走近一看,发现画中的那个人就是你自己……而那就是前世的你。”
这个时候,被催眠者回到了自己的前世,但是会发生许多意外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催眠师为了让被催眠者比较舒服地进入更深的层次,会选择先引导被催眠者进行一段比较愉快的前世回忆。
老师:“现在,回到了你前世最快乐的时光……发生了什么事情,是让你印象最深刻的?”
同学们这时大部分都出现了微笑和愉快的表情。
老师:“现在,开始回想一下,你的前世发生了哪些重大的事情?”
这时候,大部分同学的脸上都浮现出了复杂的表情。有的同学依然还是很舒服的样子,但是有的同学却显得痛苦起来。
老师觉得到了让同学们结束催眠的时候了,就继续说道:“现在,我开始从一数到十,你们会慢慢地醒来。你们在催眠结束之后,依然还会很清楚地记得催眠时所看见的情境。”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引下渐渐醒了过来,大家的反应都不一样。有的同学很愉快;有的同学一脸怀疑的表情,似乎是在怀疑刚才所看到的一切是否是真的;有些同学却很痛苦,似乎是在催眠时看到了让自己不愉快的情境。但是陈蓉却是一脸的茫然,因为她不明白,自己为何什么也没看到,难道自己根本就没有进入催眠的状态?
老师说:“希望大家可以分享一下自己在催眠时的状态或者所看到的景象。”
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穿过那道白光,到了另一个世界,我到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那里有河流、瀑布,鸟语花香的,好像到了仙境一般。我依然穿着现在的衣服。那里就我一个人,我就走啊走,希望可以找到一个有人的地方。后来,我看到一个洞穴在发着光,我就好奇地进去了。但是,我在洞穴里什么也没有看到,我就失望地出来了。”
“我就乱走,可是到了天黑,我也没有看见一个人影。我觉得自己好孤独,我就大喊大叫了起来,可是除了我自己的回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连只虫子的叫声也没有。周围死一般的寂静,我感到很无聊,就干脆躺在地上睡觉。可是,天还没亮,我就睡不着了。我就在树林里瞎走一通。大约在天快亮的时候,我忽然走出了树林,在树林的前方有一个村落。我的直觉告诉我,我的家就在那里,我赶快奔跑过去,我想,我一定能在那个村落里找到我的家人和朋友……”
接着,又有几个同学进行了分享。后来,老师又问有没有谁根本就进入不到催眠的状态。陈蓉马上把自己的手举起来,她说:“不论我怎么努力,还是进入不了状态。我总是能听到教室外面的声音。”
老师解释道:“这其实很正常。催眠的确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有效果的,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是无法被催眠的。这说明,你的潜意识的保护机制很强大,也可能是你受他人的暗示很弱。而且,我们这一次进行的是集体催眠,有许多必须具备的催眠条件我们是不具备的。虽然在催眠状态下,周围的环境对被催眠者来说影响并不大,但是催眠必须选择一个安静且不被打扰的环境。”
二、测一测你能否被催眠
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不少人是因为对催眠很感兴趣或者是好奇,而去体验催眠的感觉。这种情况下的催眠很难成功。因为催眠并不是人们随便想起来就催个眠,图个好玩儿的事情。换句话说,催眠如果没有主题的话,就很难成功。
如果仅仅是出于好奇心去接受催眠,基本上是不会成功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催眠首先是一种质疑的态度,也就是对催眠师不信任,在接受催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阻抗的心理。而且在这个时候,人们的警惕心理会非常高,根本无法做到把自己意识的防御机制降低或取消。
如果被催眠者是出于要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的目的,在接受催眠的时候更容易一些。但是,有些人比较难以接受他人的暗示影响,也会很难接受催眠。
有不少人会产生这样的误解:聪明的人是无法被别人催眠的,只有那些蠢货才会被催眠师轻易地控制。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事实证明,我们是无法对一个低能儿进行催眠的。因为催眠是一个被催眠者和催眠师的合作过程,而低能儿是无法理解催眠师对他下达的催眠指令的,他自然也不知道应如何与催眠师进行合作。唯有在被催眠者和催眠师进行合作的时候,催眠才有成功的可能。
另外,被催眠者对催眠师的信任也很重要。如果你不信任催眠师,你是不可能被他催眠的。有些人很难对他人产生信任,这样的人被催眠的成功率也是很低的。
因为,在催眠的过程中,你会处于无意识的状态,这个时候你的意识的防御机制会降到很低的程度,你不知道在你失去意识的时候,催眠师会对你做些什么。有人就做过这样的实验,西方的女人比东方的女人更容易被催眠。因为东方女人比较传统一些,她们非常害怕在自己失去意识的时候,催眠师会对自己做一些不轨的事情。而西方女人在这方面就没有太大的顾忌,自然也就很容易被催眠。
值得一提的是,人格分裂和精神分裂的人也是无法被催眠的。因为他们总是会扭曲或无法理解催眠师下达的催眠指令,也就是无法与催眠师进行合作。只要你不与催眠师进行合作,就算是催眠的鼻祖麦斯麦尔来为你进行催眠,也无法成功。
对某件事情有罪恶感的人也很难接受催眠。因为有罪恶感的人会把自己的这种罪恶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对那些会泄露自己罪恶的行为警惕性很高。他们怕在被催眠后,自己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把这些罪恶交代出来。尤其是那些犯过罪的人,警惕性更高,他们就很难被催眠。
如果你有些秘密不想向他人透露,只想深深地埋在自己的心底,也是不容易被催眠的。因为催眠师会让你的潜意识完全敞开,他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你,也可以把你想隐藏的一些秘密完全读取出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确定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被催眠呢?可以通过以下的小测试来判断一下。
1.请你在家找一个比较宽敞合适的地方。一般来说,客厅比较适合。首先,背对着墙站立,记住不要把你的背部靠着墙壁,双脚的脚跟和脚尖并拢在一起。然后双手自然下垂,腹部微微地收起,抬头挺胸。接下来,深呼吸三次,使你的心逐渐平静下来。
然后,让你的身体保持笔直的状态,慢慢地往后倾倒,直到你的肩膀碰到了墙壁。再保持身体挺直,恢复到原来的姿势。然后再往后倾倒,反复做十五次这样的动作。
直到你已经确定你往后倾倒的时候是完全安全的,这时你保持直立,收腹,抬头并把眼睛闭上。在心里反复地默念:我一定要向后倒!我一定要向后倒!而这时,你真的会毫不犹豫、不自主地向后倾倒过去。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测试催眠敏感度的实验。如果被测试者第一次不能获得成功,一般情况下,经过几次的练习之后50%的人会有向后倒的感觉,20%的人,会真的向后倒过去。也有极少数的人在第一次练习的时候,就能达到不自主地往后倾倒的状态。这说明,这个人的催眠敏感度很强,不仅比较容易接受催眠师的催眠,还很容易达到自我催眠的境界。而且,这样的人也具备做催眠师的潜质。
2.“手臂升降”测试想象力。这个测试被运用得非常广泛,也是测试人们催眠敏感度的重要方法之一
首先,你要平稳地站好,将自己的双手平举到胸前,左手掌心朝上,右手掌朝左并竖起拇指。然后想象着,你的左手正捧着一本很厚的大字典,你的左手会感觉到越来越沉重……
想象着你右手的拇指绑着一个大气球,这个大气球正在往上漂浮,把你的右手逐渐拉上去,你的右手会感觉越来越轻,你的右手也会举得越来越高。
尽可能地在你的脑海里想象上述的画面。如果你想象的画面不够清楚,你也可以假装真的有一个大气球绑在你的右手拇指上,并不断地往上飘,一本厚厚的大字典则压在你的左手上。
想象着,你的左手越来越重,越来越往下沉;而右手越来越轻,越举越高……经过一段时间后,你觉得双手已经有明显差距,就可以停止了。
现在,暂停你的动作,把你的双手固定在这个位置上不要动。然后睁开你的眼睛,看看你的双手距离有多远。
你双手的距离越远就说明你的催眠敏感性越好,而你也就越容易被催眠。
这个测试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因为这个测试的过程需要你闭着眼睛进行想象。需要注意的是,被测试者在测试的过程中,如果手臂有规律地逐渐升降,表示他的敏感度很好。如果被测试者的手臂升降的速度过快的话,可能是被测试者在假装。
3.“双手紧握”测试接受暗示能力。这个测试需要在催眠师的指导下完成。
首先,请把你的双手往前伸直,手掌打开,十根手指交错地紧紧握在一起。尽量把你的手往前伸,好像在推前方的墙壁一样。
把你的手指握得紧紧的,现在,开始想象你的双手紧紧地黏在一起,就好像被强力胶黏住一样。你的手被黏得越来越紧,就连你的指关节也越握越紧。
接下来,由催眠师开始从1数到3,被测试者会在催眠师的引导下,试着拉开手。
如果,被测试者试着拉开自己的双手,却发现怎么也无法拉开,它们就好像被强力胶水紧紧地黏在一起了。这就说明被测试者接受暗示的能力很强,也就很容易被催眠。
最后,催眠师要求被测试者停止尝试,慢慢地放松下来,试着渐渐地把自己的双手分开。
4.“苹果观想”测试图像观想能力。这个测试需要在催眠师的指导下完成。
催眠师首先让被测试者进行一些放松的准备活动,等到被测试者进入放松的状态后,催眠师可以接着指示被测试者。
“现在,开始想象着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苹果。”
“现在,请你看清楚这个苹果的颜色和大小。当你看到的时候,请告诉我。”
这是一个很简短的测试,但是得到的测试信息却是很有价值的。
如果对方可以很清楚地看见苹果的颜色,并说出所看见苹果的大小,而且脑海中的情境很稳定、清晰,那就表示被测试者的图像想象能力很出色。那么,这样的人将是一个很容易被催眠的对象。在催眠的过程中,催眠师会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
如果被测试者的回答不是那么理想的话,催眠师也可以选择给他一些正面的指令来提升他对图像的想象能力。比如催眠师可以向他下达这样的指令:“每一次的催眠,都会使你越来越容易进入催眠状态,你也越来越能够在脑海中看见清晰的画面。”
如果被测试者的图像想象能力实在不佳,那也没有太大的关系。虽然这样的人不像其他人那么容易接受催眠,但是催眠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措施让情况得到改善。
催眠师只要在诱导的时候,不再用视听的线索为主要引导语就可以了,改用对方较为优势的感官系统刺激即可,例如听觉或触觉。
5.“酸柠檬”测试法。主要测试被催眠者的专注、想象与接受暗示的能力。这个测试需要在催眠师的指导下完成。
催眠师首先要让被测试者进行一些放松的准备活动,等到被测试者进入放松的状态后,催眠师可以接着指示被测试者。
“现在,开始想象,你的舌头上放了一片切好的柠檬。柠檬皮是很新鲜的翠绿色,柠檬的果肉是白色透明的,很诱人的样子。现在,想象着,这诱人的柠檬的汁液正在缓缓地滴在你的舌头上,你甚至可以闻到柠檬的清香……”
一般情况下,当催眠师说到这里的时候,大部分被测试者都会感觉到口水的分泌明显地增加。
催眠师在这个时候,要一边说一边注意观察被测试者的具体反应。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对柠檬测试有较大的反应,当催眠师说到这里的时候,被测试者应该已经开始吞咽口水了。有的人甚至会因为柠檬太酸了而挤眉弄眼的,样子很有趣。
另外,需要催眠师注意的是,在实际测试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北方人并没有太大的反应。那是因为有些北方人对柠檬并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他们并不知道柠檬是什么味道,甚至在有的人印象中柠檬是黄色的。
所以,这就要求催眠师在进行这项测试的时候要做到,因时因人而改变引导语。比如,对没有柠檬印象的北方人就可以把柠檬换成山楂等一些酸溜溜的食物,来引起被测试者的唾液分泌反应,效果也是一样的。
6.“身体摇晃”测试接受暗示能力。这个测试需要在催眠师的指导下完成。
这种测试方法一般是催眠师比较偏好的方法,尤其是在进行集体催眠的时候,会特别管用。
首先,请被测试者站好,身体放松,简单的诱导后,就可以开始指示被测者。
“现在,观察一下你的身体,你会发现你的身体在轻微地晃动。很好,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那是因为你的身体为了保持平衡,所以会轻微地晃动。然而,等一下当我从1数到5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身体开始出现明显地前后晃动。请你仔细地观察一下,只是你的身体自己在晃动,而不是被你的大脑所控制……”
“1、2、3、4、5!”
催眠师在这个时候,可以观察到被催眠者在前后摇晃的时候,很多人会一边笑着一边欣赏自己身体摇晃的样子。这个时候,被催眠者可以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催眠了,于是一场有趣的催眠体验就可以由此展开了。
7.“白光观想”测试图像观想能力。这个测试需要在催眠师的指导下完成。
当催眠师引导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后,可以指示被催眠者:
“现在,想象着天上有一道白光射下来,经由你的头顶,注入到你的身体里。”
“现在,开始进行深呼吸。慢慢地把空气吸进来,再慢慢地把空气吐出去。在深呼吸的时候,想象你把空气中的氧气统统吸进来,让你的身体充满了新鲜的活力。然后,在吐气的时候,想象着你把身体中的二氧化碳通通吐出去,让身体完全排除疲劳和不舒服的感觉。”
“在你每次吸气的时候,都会看见白光正在源源不断地从天上下来,然后就进入到你的身体里了。后来,白光慢慢地流向你身体最需要的地方……”
这个时候,催眠师就可以引导被催眠者渐渐恢复正常的状态。然后询问被催眠者是否感觉到了白光,有什么样的感觉……
催眠师在进行这项测试的时候,也可以根据人们对光束的不同反应,来改变光束的颜色,不一定非得是白色的光束。例如,有的人对粉红或金色的光束比较感兴趣,催眠师就可以换成“粉红光观想”、“金光观想”等。
如果被测者能通过这个测试的话,那就说明他的图像观想能力很强。
在实际催眠中,“白光观想”一般被用来提高被测者的能量感。例如,催眠师可以引导被催眠者把这道从天而降的白光想象成是一股来自天上的高等能量。在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可以把这股高等能量想象成注入到了自己的身体里。这样,在被催眠者结束催眠状态后,就会觉得自己拥有了很多能量。对那些丧失信心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三、神秘的水晶球
在催眠师对被催眠者进行以上的几个测试后,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被催眠者的感受性和受暗示性了。但是,在催眠的过程中,有些人是很难进入深度催眠状态的,这对被催眠者心理问题的解决是非常不利的。
小可是一名初三的学生,今年16岁了。正是准备迎战中考的时候,小可却患上了一种怪病—一看见书,就忍不住想要吐口水。这对一个正在上学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怪症,因为她每天都在接触书籍。
刚开始的时候,小可总是戴着口罩上学,在拿起课本的时候也戴着口罩。因为在自己忍不住要吐口水的时候若被同学们看见,同学们一定会嘲笑自己。可是,她的怪病的程度好像变得越来越严重了,现在已经发展成不看书,也忍不住要吐口水的程度。小可的妈妈带着小可去了很多医院看病,可是医生都说小可的身体没有问题。但小可的这种怪病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学习和生活了。
小可妈妈的同事建议她带着小可去做一次心理咨询。小可的妈妈想,去那么多的医院进行检查,都检查不出来什么,可能真的是心理问题。小可的妈妈带着最后一丝希望,陪女儿来做心理咨询。
可是,在咨询师对小可进行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发现引起小可吐口水的真正原因。心理咨询师决定对小可进行一次催眠,让小可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对着书本吐口水的经历。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自然形成心理防御机制,对外界的一切保持着警惕,尤其是面对陌生人或者陌生的环境时,警惕性会更高,同时也会封闭自己的内心。
在心理学中,通常把这些屏障称作“逻辑防御、道德防御和情感防御”。所以,在进行催眠的时候,必须突破这三道防线,否则催眠就无法进行,也就无法发现问题的根源了。
刚开始的时候,小可对催眠术表示了质疑的态度。因为小可认为,催眠术就是从西方一种古老巫术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歪门邪道和不科学的东西。催眠师对小可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告诉小可,催眠术是一门挖掘人们已经遗忘的记忆的科学以及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怎样来实施催眠。
催眠师为此花了好长的时间,但是这个过程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小可不仅消除了对催眠术的误解,还在多次的交流中对催眠师产生了一种信任感。渐渐的,小可的警惕性降低了。被催眠者对催眠师的信任决定着催眠是否可以顺利进行。
即便如此,也并不能确定小可就可以接受催眠。催眠师对小可进行了一个敏感度的测试。因为被催眠者的催眠感受性,对催眠是否可以正常进行,是至关重要的。
催眠师首先让小可将手掌相对平举到胸前,让手掌保持相距30厘米左右的姿势。等到小可的手放平之后。催眠师就开始慢慢地对小可进行暗示:“你的手逐渐地向内收,收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能再收进去了,你双手之间好像有一个皮球的感觉。你的两只手永远都碰不着。而且,你的两只手慢慢地固定好之后,就再也分不开了。”
小可在做这项敏感性测试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双手不能够接触,但是双手之间的距离并不明显。而且,小可在越用力的情况下,并不能感觉到越无法接触的状态,或者越分越分不开的状态。
这就说明,小可的催眠感受性并不敏感,也就意味着在对小可实施催眠的过程中,随时有失败的可能。而且,小可还很难进入到深度催眠的状态。所以,在催眠的过程中可能无法发现引起小可吐口水的心理问题到底是什么。
经过再三的考虑之后,催眠师决定在对小可的催眠中使用一种道具——水晶球。
我们经常在许多影视剧中看到,当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的眼前晃动一个球状的物体时,那个人就会变得目光呆滞,并听从这个人发出的指令。其实,这是一个有些扭曲实际的运用道具催眠的过程。
较早的时候,英国的一位医生布雷德对催眠术的鼻祖麦斯麦尔运用催眠术治疗人们疾病的方法非常怀疑。后来,布雷德就决定亲往瑞士看看麦斯麦尔式的骗术。
由于布雷德认为麦斯麦尔催眠术是一种骗术,所以当布雷德观看一个瑞士的医生对患者实施麦斯麦尔催眠术的时候,他就想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来揭穿这个谎言。
在布雷德非常专注地观察这名瑞士医生对患者进行催眠的过程中,他变得非常沮丧和失望。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布雷德没有发现一点儿破绽。但是,患者的病症就是奇迹般地好了。这对布雷德的触动非常大,所以他决定好好研究研究麦斯麦尔催眠术。
在布雷德进行研究的时候,他做过一个关于亮点注视的实验。通过反复几次的实验证明,人们在长期注视亮点之后,居然会丧失身体上的痛感,进入一种类似于睡眠的状态——也就是催眠状态。
而催眠过程中使用的道具——晶莹剔透的水晶球,就是根据布雷德的这个亮点理论而来的。
实际上,晶莹剔透的水晶球散发的光泽会对我们的视网膜产生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使我们的视觉产生疲劳。另外,在人们凝视的过程中,有一些人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时在水晶球里面就会出现一些与人们想象的情景类似的画面或者内容。
在催眠师使用水晶球作为催眠凝视物的时候,一般会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让水晶球在被催眠者的眼前由高到低地移动,或者由远到近地慢慢接近。这样的话,会让被催眠者产生一种自然的上眼皮下垂的感觉。
催眠师这时要注意观察,在催眠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被催眠者的面部肌肉已经开始松弛,眼睛已经不能睁开,手已经无法动弹,而且呼吸呈现很平稳的状态,那就说明被催眠者已经进入了催眠的状态。这个时候,被催眠者会有一种很轻松和舒服的感觉。但是,被催眠者只是进入了浅催眠的状态。
尽管进入了浅催眠状态,人一旦被催眠之后,首先还是会无法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活动,这就是催眠状态下的动作支配期。比如,我们看过许多的舞台催眠秀,那些被催眠的人们在催眠师的指令下经常会做一些搞笑的动作。
但是,这也是一个比较浅度的催眠期。随着催眠的进一步加深,被催眠的人将会进入一个知觉支配期。比如,在有些催眠舞台秀的表演中,催眠师会让一个被催眠的人脱下自己的鞋子,放在自己的鼻子前,并告诉他说,这是一朵散发着清香的鲜花。我们会发现,这个人不由自主地地闻起自己臭烘烘的鞋子来,这就是典型的处于催眠知觉支配期的表现。
小可在水晶球的移动之下,逐渐产生了一种很放松的感觉。催眠师发现,小可的眼皮在渐渐地下垂,脸部肌肉也开始放松,双手无力地垂在了沙发上,呼吸非常平稳。催眠师知道,小可已经进入了催眠的状态。
催眠师:“现在,时光倒流,你正在慢慢回到自己的童年时期。你现在在花丛中,花丛里的花散发出清香。”
小可:“嗯,是有许多的花。花的味道好香,一种清香。”
催眠师:“很好。你再感觉一下,现在灿烂的阳光照射在你的脑袋上。你的心情很平稳,你感到非常地轻松,有一种轻飘飘的好像羽毛一样的感觉。你正在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这时,催眠师发现,小可几乎快要瘫坐在宽大的沙发里了。催眠师知道小可已经进入更加轻松的状态了。
这个时候,在催眠师的引导下,小可的催眠很快就进入了知觉支配期。在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在催眠师的指引下闻到了不同的味道,那只是被催眠者过去经历当中的一些感受或者记忆。催眠师可以通过催眠让被催眠者的这些记忆和感受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改变。然后,让被催眠者进入一个由自己想象的时间或者空间当中,催眠师就可以调取他过去的已经被遗忘的记忆。
一般情况下,在催眠动作支配期和知觉支配期结束以后,如果使被催眠者的催眠深度进一步加深的话,就会进入一种记忆支配期。所谓记忆支配期,就是催眠师可以把被催眠者以前被意识遗忘而保留在潜意识里面的记忆调取出来。
可是,令催眠师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小可在进入催眠记忆支配期的时候,再也无法前进。在小可回忆的过程中,她出现了一种痛苦的状态,这就使得小可潜意识记忆的调取工作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催眠师觉得小可心理问题的症结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暴露出来的,中间需要一个逐渐探究的过程。于是,他结束了对小可的催眠,希望通过后续的催眠来继续探究小可的症结所在。
其实,这也是在催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记忆的提取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如果真的无法发现引起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心理咨询师一般会建议来访者接受催眠。因为,引起来访者心理问题的一些记忆可能连来访者自己都已经忘记了。但是,这些记忆却被隐藏在潜意识里,催眠师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记忆提取出来。
但是,如果被催眠者无法进入深度催眠状态的话,那么潜意识里的记忆工作提取就会受到极大的阻碍。催眠师也就无法发现引起被催眠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就无从下手了。
延伸阅读:适合催眠的人群
(一)容易被催眠的人的基本特征:
1.本人的主观自愿,相信催眠并愿意配合催眠师。如果是在他人的逼迫下或者对催眠存在质疑的人,是不可能接受催眠的。
2.心智正常的人,即可以明确接受、理解并回应语言交流者。比如,脑瘫患者就无法接受催眠。
3.有明确目标的人,即有要解决的心理问题。如果只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接受催眠,你在催眠的过程中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催眠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而不是关注“我的问题怎么解决?”因而也就不容易被催眠。
(二)哪些人不会被催眠?
1.人格分裂患者。因为人格分裂患者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重意识,在接受催眠的时候,他的多重意识会阻挠他对潜意识的接触,而催眠正是对潜意识的一种接触。
2.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3.中度以上生理性精神病患者。
4.理解与语言表达方面有障碍的人。
5.脑部受到过严重创伤、损坏或者脑细胞组织已经坏死、病变的人。
6.偏执狂,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或怀疑一切的人。
7. 6岁以下的儿童。
8.好奇心太强的人。
9.恐怖心太重的人。
(三)催眠与年龄的关系。
1. 6岁以下,不适合被催眠。
2. 7~18岁,比较容易接受催眠。
3. 18~36岁,接受催眠的黄金阶段,催眠接受度绝佳。
4. 36~55岁,比较容易接受催眠,催眠感受性开始减低。
5. 55岁以上,不适合接受催眠。
(四)从事哪些职业的人比较容易被催眠?
1.不容易被催眠的人群:喜欢分析问题的人、思考者,比如数学家、科学家、哲学家、会计师等。
2.一般可催眠的人群:白领、单一环境工作者,因为其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
3.比较容易被催眠的人群:打工族、军人、高智商者,因为其接受语言命令的能力较强。
4.很容易被催眠的人群:迷信者、宗教信仰者、气功师、瑜伽师、禅修师等。
5.特别容易被催眠的人群:高情商者、特异功能者、高僧、艺术家、幻想家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