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大雅》,《诗经》二雅之一,共三十一篇。《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文王之什

    【题解】

    文王之什,是一组赞颂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周先王文治武功和修德敬贤的诗。计有:文王、大明、绵、棫朴、旱麓、思齐、皇矣、灵台、下武、文王有声10篇。内容思想非常统一,这在杂编中是不多见的。此外,该组诗对研究西周开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文王

    【原文】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1]文王,令闻不已。陈[2]锡哉周,侯文王孙子。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3]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於缉熙[4]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

    商之孙子,其丽[5]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6]将于京。

    厥作祼将,常服黼冔[7]。王之荩臣[8],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9]殷自天。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10]。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注释】

    [1] 亹亹(wěi):形容勤勉不倦。[2]陈:一再的。[3]犹:同“猷”,谋划。[4]缉熙:光明。[5]丽:数目。[6]祼(guàn):古代一种祭礼,在神主前面铺白茅,把酒浇茅上,像神在饮酒。[7]黼(fǔ):古代有白黑相间花纹的衣服。冔(xǔ):商朝的礼帽。[8]荩(jìn)臣:忠臣。[9]虞:审察、推度。[10]臭:气味。

    孚:信服。

    【译文】

    文王神灵升上天,照耀天下显光明。周朝虽是老邦国,承受天命万象新。

    周朝光辉真荣耀,上天意旨全遵照。文王神灵升天庭,上帝身边来侍候。

    文王勤勉知进取,美名永远传人间。上帝厚赐兴周邦,子孙百代福无边。

    文王子孙后裔多,世世代代蕃衍盛。凡是周朝贤德卿,累世都光显荣尊。

    累世都光显荣尊,深谋远虑谨恭谦。贤良优秀众人才,都在这个王国生。

    王国得以长发展,他们都是栋梁臣。众多人才聚一堂,文王可以心安宁。

    文王庄重而恭敬,行事光明又谨慎。伟大天命既已定,商朝子孙成周臣。

    商朝子孙和后代,人数众多算不清。上帝既已降意旨,臣服周朝顺天命。

    商的子孙服周朝,天命无常会改变。归顺贵族服役勤,在京祭飨作陪伴。

    灌礼助祭献美酒,身穿祭服头戴冕。为王献身之忠臣,必须感念你祖先。

    感念祖先的意旨,修养自身之德行。长久来把天命循,才能求得多福分。

    商未失去民心时,也能与天意相称。应该以殷为镜鉴,天命并非不会变。

    天命并非不会变,自身不要绝于天。传布显扬好名声,依据天意慎恭虔。

    上天行事无法测,没声没气不能辨。效法文王好榜样,天下万国信永远。

    【评析】

    这是《大雅》的首篇,歌颂的是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诗歌的内容表达了重大的政治主题,对西周统治阶级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全诗七章,每章八句。除了对文王功业和德行的歌颂,还以深谋远虑、富有政治经验的政治家的识见,向时王和全宗族的既得利益者,提出敬天法祖、以殷为鉴的告诫,以求得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全诗恳切叮咛,有劝勉,也有鼓励,有引导,也有启发,理正情深,充分表现了老一辈对后生晚辈的苦口婆心。

    大明

    【原文】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1]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適[2],使不挟四方。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3]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大任有身[4],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5]天之妹。

    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6]女维莘。

    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7]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马原>;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凉[8]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注释】

    [1]忱:信任。[2]適(dí):通“嫡”,嫡子。[3]嫔:妇,指做媳妇。[4]有身:有孕。[5]伣(qiàn):如,好比。[6]缵:续。[7]会(kuài):借作“旝”,军旗。[8]凉:辅佐。

    【译文】

    皇天光辉照人间,光彩卓异显于天。天命无常真难测,国王做好也很难。

    天命有意立殷王,终又让他丧威严。挚国好女有太任,来自殷商诸侯国。

    远嫁来到我周原,成为王季的好新娘。太任王季在一起,推行德政好主张。

    太任怀孕生儿郎,生下就是周文王。伟大英明我君主,小心翼翼恭谦让。

    勤勉努力奉上帝,赐我无数之福祥。德行光明又磊落,因此继承做国王。

    上帝明察人世间,文王身上天命现。在他年轻的时候,给他缔结好姻缘。

    文王迎亲到水北,就在渭水河岸边。文王筹备婚礼喜,殷商有位美姑娘。

    殷商这位美姑娘,长得如同天仙貌。卜辞显婚姻吉祥,文王亲迎渭水旁。

    造船相连渡河去,婚礼隆重显荣光。上帝有命天而降,降给这位周文王。

    周原之地京都中,娶来莘国姒姑娘。长子虽然早离世,幸还生有我武王。

    皇天保佑令武王,前去讨伐那殷商。殷商调来大批将,军旗繁多像树林。

    武王誓师在牧野,只有我们最兴旺。上帝监视众将士,不要有二心妄想!

    牧野地势广无边,檀木战车真鲜明,驾车驷马真雄俊。还有太师姜太公,

    就像雄鹰展翅飞。辅佐伟大的武王,讨伐袭击那殷商,一朝就使天下平。

    【评析】

    这是周王朝贵族为歌颂自己祖先的功德、为宣扬自己王朝的开国历史而作的一首具有史诗性质的颂诗。诗八章。诗人以“天命所佑”为中心思想,以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相继为基本线索,集中突现了周部族这三代祖先的盛德。其中,武王灭商,是本诗最集中、最突出要表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武王的三句誓师,显得十分坚强和有力。这首诗详略得当,前呼后应,给人以跌宕起伏、气势恢宏而重点突出的感觉。诗中的“小心翼翼”“天作之合”等句也早已成为著名的成语,在如今我们使用的现代汉语中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绵

    【原文】

    绵绵瓜瓞[1]。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2]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3]。

    周原膴膴[4],堇[5]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6]以载,作庙翼翼。

    捄[7]之㨎㨎[8],度之薨薨[9],筑之登登,削屡冯冯[10]。百堵皆兴,鼛[11]鼓弗胜。

    乃立皋门,皋门有伉[12]。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13]土,戎丑[14]攸行。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15]拔矣,行道兑[16]矣。混夷駾[17]矣,维其喙矣!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18]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注释】

    [1]瓞(dié):小瓜。[2]复:窑洞。[3]胥:视察。宇:住地。[4]膴膴(wǔ):肥沃的样子。[5]堇(jǐn):旱芹。[6]缩版:用绳子捆束筑墙的木板。[7]捄(jū):盛土于筐。[8]㨎㨎(réng):众多的样子。[9]薨薨(hōng):人多嘈杂的声音。[10]冯冯(píng):削平墙头的声音。[11]鼛(gāo):大鼓。长一丈二尺。[12]伉:高大的样子。[13]冢:即大社,祭祀社神的地方。[14]丑:众人。[15]棫(yù):白桵,与柞皆丛生灌木。[16]兑(duì):通畅。[17]駾(tuì):突逃。[18]蹶(guì):感动。

    【译文】

    延绵不绝大小瓜,就像周初的民众。沮水迁徙到漾水,古公亶父始创业。

    掘地挖穴筑居处,挖了窑洞来作屋。古公亶父创业初,骑马率领周民迁。

    沿着西方水边走,一直来到歧山下。带着妃子姜氏女,察看选择定居处。

    周土山肥地又美,堇茶苦菜甜如糖。于是谋划又商量,又灼龟壳占凶吉。

    封说周原可定居,从此筑土安下家。安下心来住在此,划分左右和东西。

    又分田界治土地,开沟挖渠种田地。从西一直走到东,周民忙碌建家园。

    召来司空管土地,召来司徒管役工。命令周民筑家室,拉绳筑墙直又直。

    捆好夹板把墙筑,建成宗庙真威严。众人忙着装泥土,一同填入夹板中。

    筑墙捣土登登响。削平墙头声呼呼。百堵高墙筑起来,大鼓不敌筑墙声。

    于是修建外城门,城门高高入云天。于是修建宫正门,正门高大又严整。

    于是修建大神社,周民遇事把神祭。虽未断绝对敌恨,礼尚往来不间断。

    拔除柞树和棫树,道路畅通无拦阻。混夷惊恐落荒逃,早已疲惫又困顿。

    虞芮争端已平息,文王善政真高明。我有贤臣来依附,我有贤臣来相助。

    我有贤臣为我奔,我有贤臣来御敌。

    【评析】

    这是周部族的史诗,追述了周王族十三世祖古公亶父自豳迁岐,定居渭河平原,振兴周族的光荣业绩。全诗共九章。首章以“绵绵瓜瓞”起兴,开首八字简洁地概括了周人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漫长历史。以下至第八章,全叙太王率族迁岐、建设周原的情况。全诗语言热情奔放,情景一体,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棫朴

    【原文】

    芃芃棫朴[1],薪之槱[2]之。济济辟王,左右趣[3]之。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4]。奉璋峨峨,髦士[5]攸宜。

    淠[6]彼泾舟,烝徒楫[7]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倬[8]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追[9]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注释】

    [1]棫(yù)朴:二者均为灌木名。[2]槱(yǒu):聚积木柴以备燃烧。[3]趣(qū):趋向,归向。[4]璋:即“璋瓒”,祭祀时盛酒的玉器。[5]髦士:俊士,优秀之士。[6]淠(pì):舟行摇荡的样子。[7]楫:划桨。[8]倬(zhuō):广大。[9]追(duī):通“雕”。

    【译文】

    棫树朴树多茂盛,砍作木柴祭天神。周王气度无人比,群臣簇拥左右跟。

    周王气度无人比,左右群臣捧璋瓒。手捧璋瓒仪容壮,国士得体是贤俊。

    船行泾河波声碎,众人举桨齐划水。周王出发去远征,六军前进紧相随。

    宽广银河漫无边,光带灿烂贯长天。万寿无疆我周王,培养人才谋虑全。

    琢磨良材刻纹花,如金如玉品质佳。勤勉不已我周王,统治天下安四方。

    【评析】

    这同样也是一首赞美周王的作品,历来学者多认为赞美的对象非文王莫属。全诗五章,每章四句。首章是总述,总述周王有德,众士所归。而士分文、武,故二、三篇又分而述之,以补足深化首章之意。末二章直接赞颂文王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并且勤于政事,德行美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首诗开合承启不着痕迹,错落有致,读之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旱麓

    【原文】

    瞻彼旱麓,榛楛[1]济济。岂弟君子,干[2]禄岂弟。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鸢[3]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瑟彼柞棫,民所燎[4]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莫莫葛藟[5],施[6]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注释】

    [1]榛楛(hù):两种灌木名。[2]干:求。[3]鸢(yuān):鸷鸟名。即老鹰。[4]燎:焚烧,此指燔柴祭天。[5]葛藟(lěi):葛藤。[6]施(yì):伸展绵延。

    【译文】

    瞻望那边旱山底,榛树楛树多茂密。和乐平易好君子,求福和乐心欢喜。

    圭瓒酒器金光闪,金勺之中酒满溢。和乐平易好君子,天降福禄人欢喜。

    老鹰展翅飞上天,鱼儿摇尾在深渊。和乐平易好君子,怎能不去育贤才。

    清醇甜酒已满斟,红色公牛作牺牲。用它上供来祭祀,用它求取大福分。

    柞树棫树多茂盛,百姓砍来焚祭神。和乐平易好君子,神灵来把你慰问。

    葛藤一片到处长,蔓延缠绕树枝干。和乐平易好君子,求福有道不邪奸。

    【评析】

    这是一首赞美周文王的乐歌,赞扬其善用贤人,因此备受福禄恩宠,不愧为一代贤王。本诗全篇共六章,每章四句。首章前两句以旱山山脚茂密的榛树棫树起兴,赞美文王平易近人;第二章开始写到“祭祖受福”的主题;第三章从祭祀现场转为飞鸢与跃鱼,比喻文王善于起用各种贤才;第四章继续写祭祀的隆重场面;第五章接写燔柴祭天之礼,将世人对神灵虔诚的崇敬之意、祈求之愿上达;末章则以生长茂密的葛藤在树枝树干上蔓延不绝比喻上天将永久地赐福给周邦之君民。诗歌章法结构独特,内容丰满,颇具特色。

    思齐

    【原文】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1],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雍雍[3]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4]亦保。

    肆戎疾不殄[5],烈假[6]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7],誉髦[8]斯士。

    【注释】

    [1]徽音:美誉。[2]恫(tōng):哀痛。[3]雍雍:和谐的样子。[4]射(yè):不明显,隐蔽。[5]殄:残害,灭绝。[6]烈假:指害人的疾病。[7]斁(yì):厌倦。[8]髦(máo):俊,优秀。

    【译文】

    仪态端庄的太任,就是文王之贤母。德高敬重的太姜,做了王室的主妇。

    太姒继承好名声,养育子孙王室兴。

    文王孝望先祖宗,神灵不把他怨恨,从此不使他伤痛,为了家人做表率。

    自己兄弟也守法,以此治理国和家。

    文王在家很和睦,宗庙祭祀也恭敬。国家大事亲视察,隐微小事不懈怠。

    古今大难已断绝,大病灾难不再有。听到善言就采用,下臣进谏常采纳。

    故今成人德高尚,年纪虽小有作为。文王诲人永不倦,乐于选拔好人才。

    【评析】

    这是首赞美诗,颂扬了周文王修身、齐家、治国的美好德行。诗五章。首章是全诗的引子,通过赞扬文王家有贤妻良母来表明他的圣德是家族的优良传统;二章赞美文王善于齐家治国;三章以文王在家庭与在宗庙为典型环境,言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四章说文王能够从谏如流,保育国民远离灾难;末章则赞扬文王勤于培养人才,使周人有所建树。这首诗全方位的赞扬了周文王的圣德,正如学者薛瑄所云:“《思齐》一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备焉。”

    皇矣

    【原文】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

    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1]之,憎其式廓[2]。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3]。修之平之,其灌其栵[4]。启之辟之,其柽[5]其椐。

    攘之剔之,其檿[6]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7]。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

    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8]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

    王[9]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10],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11]无然歆羡[12],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

    以笃于周祜[13],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

    度其鲜[14]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15]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帝谓文王:询[16]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17]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18]安安。

    是类是祃[19],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

    临冲茀茀[20],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注释】

    [1]耆:考察。[2]式廓:规模。[3]翳:通“殪”,指死而仆倒的树木。[4]栵(lì):斩而复生的枝杈。[5]柽(chēng):木名,俗名西河柳。[6]檿(yǎn):木名,俗名山桑。[7]路:通“露”,败。[8]貊(mò):传布。[9]王(wàng):称王,统治。[10]帝祉(zhǐ):上帝赐予之福。[11]畔援:犹“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12]歆羡:犹言“觊觎”,非分的希望和企图。[13]祜(hù):福。[14]鲜(xiǎn):犹“巘”,小山。[15]夏:夏楚,刑具。[16]询:商议。[17]崇:古国名,在今陕西西安、户县一带。墉:城墙。[18]馘(guó):古代战争时将所杀之敌割取左耳以计数献功,称“馘”。[19]祃(mà):师祭,至所征之地举行的祭祀;或谓祭马神。[20]茀茀:强盛的样子。

    【译文】

    上帝伟大又辉煌,洞察人间慧目明。监察观照国四方,发现民间疾苦灾。

    唯独殷商这国家,朝政实不符民望。想到天下诸侯国,认真研究细思量。

    上帝经过慎考察,憎恶殷商作恶多。怀着宠爱向西望,就把岐山赐周王。

    砍伐山林清杂树,去掉立卧枯草木。将它修齐剪平整,灌木丛丛枝杈簇。

    将它挖去将它芟,柽木椐木都除尽。将它排除将它剔,桑黄桑杂生四处。

    上帝迁来明德君,彻底打败犬戎族。皇天给他选佳偶,受命于天国稳固。

    上帝省视周岐山,柞树棫树都砍完,苍松翠柏种山间。

    上帝为周兴疆域,太伯王季将功建。就是王季这祖先,顺从父亲爱兄弟。

    友爱他两位兄长,致使福庆不断添,上帝赐予大荣光。

    承受福禄永不减,天下四方我占全。

    就是王季这祖宗,上帝度其心胸广,将他美名广传扬。

    他的品德真端正,是非类别分得清,师长国君一身兼。

    统领如此泱泱国,万民亲附百姓从。到了文王依如此,他的德行永光荣。

    已经受到帝赐福,延及子孙福无穷。

    上帝亲对文王说:“不要徘徊莫动摇,也不要去非分想,渡河要先登上岸上。”

    密国之人不恭敬,对抗大国太狂傲,侵阮伐共气焰嚣。

    文王对此勃然怒,整顿军队奋勇剿,痛击敌人把国保。

    大大增加周国福,天下四方乐陶陶。

    密人凭借地势险,出自阮国侵我疆,登临我国高山上。

    “不要陈兵在丘陵,那是我国之山冈;不要饮用那泉水,那是我国之山泉。”

    文王审察那山野,占据岐山南边地,就在那渭水之旁。

    他是万国之榜样,他是人民好君王。

    上帝告知周文王:“你的德行我欣赏。不要疾言和厉色,莫将刑具来依仗。

    要做到不声不响,上帝意旨莫要忘。”

    上帝还对文王道:“要与盟国好商量,联合同姓常来往。

    用你那些爬城梯,和你那些攻城车,讨伐攻破崇国墙。”

    临阵战车轰隆出,崇国城墙高高耸。抓来俘虏结成队,割取敌耳表战功。祭祀天神求胜利,招降崇国抚民心,四方不敢侵我国。

    临阵冲车多强盛,哪怕崇国墙高耸。

    坚决打击坚决攻,把那顽敌杀一空,四方不敢抗我威。

    【评析】

    这是周朝多篇开国史诗之一。它先写西周为天命所归及古公亶父(太王)经营岐山、打退昆夷的情况,再写王季的继续发展和他的德行,最后重点描述了文王伐密、灭崇的事迹和武功。全诗八章,章十二句。内容丰富,气魄宏大,笔力遒劲,条理分明。前四章重点写太王,后四章写文王,将一部周部族的周原创业史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灵台

    【原文】

    经始灵台,经[1]之营之。庶民攻[2]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3],麀鹿[4]攸伏。麀鹿濯濯[5],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虡[6]业维枞[7],贲[8]鼓维镛[9]。於论鼓钟,於乐辟廱[10]。

    於论鼓钟,於乐辟廱。鼍[11]鼓逢逢。矇瞍[12]奏公。

    【注释】

    [1]经:测量规划。[2]攻:建造。[3]灵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名。[4]麀(yōu)鹿:母鹿。[5]濯濯:肥壮的样子。[6]虡(jù):悬钟的木架。[7]枞(cōng):崇牙,即业上的载钉,用以悬钟。[8]贲(fén):借为“鼖”,大鼓。[9]镛:一种大钟。[10]辟廱(bì yōng):离宫名。[11]鼍(tuó):即扬子鳄,一种爬行动物,其皮制鼓甚佳。[12]矇、瞍:古代对盲人的两种称呼。当时乐官乐工常由盲人担任。

    【译文】

    开始计划造灵台,先来测量后来造。庶民百姓齐努力,不多几天就建成。

    开始计划本不急,百姓如子齐出力。文王亲临灵囿中,母鹿安静躺伏着。

    母鹿毛色多润泽,白鸟洁净羽毛白。文王来到灵池旁,鱼儿满池欢蹦跳。

    钟鼓支架崇牙耸,挂着大鼓和大钟。依次轮流击钟鼓,君民同乐在辟廱。

    依次轮流击钟鼓,君民同乐在辟廱。鳄皮大鼓声和谐,盲人乐师把歌奏。

    【评析】

    这是一首记述周文王建成灵台和游赏奏乐的诗,表现出了周文王与民同乐、深得民心的美好德行。全诗共四章。第一章写建造灵台;第二章写灵囿、灵沼;第三章、第四章写君民同乐在辟廱。诗歌充满了游乐的欢快气氛和对君王的赞美之情。此外,《灵台》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提到园林的作品之一,对于今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下武

    【原文】

    下武[1]维周,世有哲王[2]。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3]。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4]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兹来许,绳[5]其祖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

    【注释】

    [1]武:继承。[2]哲王:贤明智慧的君主。[3]孚:使人信服。[4]媚:爱戴。[5]绳:承。

    【译文】

    后能继前惟周邦,世代都有圣明君。三位先王灵在天,武王配天居镐京。

    武王配天居镐京,德行能够匹先祖。上应天命真长久,成王也能令人服。

    成王也能令人服,实为人间好榜样。孝顺祖宗德泽长,德泽长久法先王。

    爱戴天子这一人,能将美德来承应。孝顺祖宗德泽长,光明显耀后世人。

    光明显耀后世人,遵循祖先之足迹。周室兴旺千万年,天赐洪福无限享。

    天赐洪福无限享,四方诸侯来祝贺。周室兴旺千万年,何愁没人来辅佐。

    【评析】

    这是一首祭祀宗庙,赞美武王的颂歌。全诗共六章。第一章先说周朝世代有明主,武王继承了先辈的祖业;二章上二句赞颂武王,下二句赞颂成王;第三章赞颂成王能效法先人,继承祖先美德;第四、第五章赞颂康王能继承祖德,第六章以四方诸侯来贺作结,表明周朝世代不乏贤人辅弼之臣。本诗篇章结构非常严谨,层层递进,修辞手法高明,让人眼前一亮。

    文王有声

    【原文】

    文王有声,遹[1]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2]哉!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3]。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

    筑城伊漻[4],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追来孝。王后烝哉!

    王公伊濯[5],维丰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维翰[6]。王后烝哉!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

    镐京辟廱,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7]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丰水有芑[8],武王岂不仕?诒[9]厥孙谋,以燕[10]翼子。武王烝哉!

    【注释】

    [1]遹(yù):语助词。[2]烝(zhēng):美。[3]武功:征伐之功。[4]淢淢(xù):通为“洫”,即护城河。[5]濯:本义是洗涤,引申有“光大”义。[6]翰:主心骨。[7]龟:指龟兆。[8]芑(qǐ):同“杞”。芑、杞都是己声字,古音同部,故杞为本字,芑是假借字,释为杞柳。[9]诒:遗留。[10]燕:安定。

    【译文】

    文王声望传四方,如雷贯耳大名享。但求天下能安宁,终见功成国运昌。文王真个是明王!

    受命于天我文王,建功赫赫气势旺。举兵攻克那崇国,又建丰邑真漂亮。文王真个是明王!

    挖好城壕筑城墙,作邑般配实在棒。不贪私欲品行正,用心尽孝为周邦。君王真个是明王!

    文王功绩自昭彰,犹如丰邑那垣墙。四方诸侯来依附,君王主干是栋梁。君王真个是明王!

    丰水奔流向东方,大禹功绩不可忘。四方诸侯来依附,大王树立好榜样。大王真个是明王!

    落成离宫镐京旁,从那西方到东方,又从南面到北面,没人不服我周邦。大王真个是明王!

    占卜我王求吉祥,定都镐京好地方。依靠神龟定工程,武王完成堪颂扬。武王真个是明王!

    丰水边上杞柳壮,武王任重岂不忙?留下治国好策略,庇荫子孙把福享。武王真个是明王!

    【评析】

    这是一首赞颂文王、武王迁都功德的诗歌。全诗共八章。前四章主要赞颂文王作都丰邑的历史功绩,并强调建都继承了祖先的遗烈;后四章颂美武王营建镐京的功绩,点明他对子孙后代所做的贡献。诗歌运用叙事与抒情结合的修辞手法,加强诗的形象感染力,使之成为歌功颂德的一篇杰作。

    生民之什

    【题解】

    生民之什,包括生民、行苇、既醉、凫鹥(yī)、假乐、公刘、泂酌、卷阿、民劳、板10篇。生该杂编可以看作是“文王之什”的姊妹篇,其中前八篇俱是描写周先王文治武功和修德敬贤的诗;后两篇据称是讽刺周厉王刚愎自用、信谗用奸的诗。尤其前八篇,对研究西周开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生民

    【原文】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1]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2],攸介攸止,载震[3]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4]厥月,先生如达。不拆不副,无菑[5]无害。以赫厥灵。

    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6]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讠于>;[7],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8]克嶷[9],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10]唪唪[11]。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

    实方实苞,实种实褎[12]。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13]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14],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

    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15]。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车犮>;[16],载燔[17]载烈,以兴嗣岁。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18]时。

    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注释】

    [1]禋(yīn):祭天的一种礼仪,先烧柴升烟,再加牲体及玉帛于柴上焚烧。[2]歆:心有所感的样子。[3]震:怀孕。[4]弥:满。[5]菑(zāi):同“灾”。[6]腓(féi):庇护。[7]<;讠于>;(xū):大。[8]岐:知意。[9]嶷:识。[10]瓞(dié):小瓜。[11]唪唪(běng):果实累累的样子。[12]褎(yòu):禾苗渐渐长高。[13]邰:当读作“颐”,养。谷物丰茂,足以养家室之意。[14]秬(jù):黑黍。秠(pī):黍的一种,一个黍壳中含有两粒黍米。[15]蹂:以手搓余下的谷皮。[16]<;车犮>;:剥去羊皮。[17]燔(fán):将肉放在火里烧炙。[18]亶:诚然,确实。

    【译文】

    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姜嫄能产子。如何生下先民来?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

    踩着上帝大脚印,悠悠停下来休息。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怀胎十月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利。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无患体健康,已然显出大灵光。

    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来祭享,庆幸果然生儿郎。新生婴儿弃小巷,爱护喂养牛羊至。

    再将婴儿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又置婴儿寒冰上,大鸟暖他覆翅翼。

    大鸟终于飞去了,后稷这才哇哇啼。哭声又长又洪亮,声传道路强有力。

    后稷很会四处爬,又懂事来又聪明,觅食吃饱有本领。不久就能种大豆,大豆一片茁壮生。

    种了禾粟嫩苗青,麻麦长得多旺盛,瓜儿累累果实成。后稷耕田又种地,辨明土质有法道。

    茂密杂草全除去,挑选嘉禾播种好。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细细往上冒,

    拔节抽穗又结实,谷粒饱满质量高,禾穗沉沉收成好,颐养家室真是宝。

    上天关怀赐良种:秬子秠子既都见,红米白米也都全。秬子秠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欢。

    红米白米遍地生,扛着背着运仓满,忙完农活祭祖先。祭祀先祖是怎样?又舂谷来又舀米,又簸粮来又筛糠。

    沙沙淘米声音闹,蒸饭喷香热气扬。筹备祭祀来谋划,香蒿牛脂燃芬芳。

    大肥公羊剥了皮,又烧又烤供神享,祈求来年更丰穰。祭品装在碗盘中,木碗瓦盆都装满。

    香气升腾满厅堂。上帝因此来受享,饭菜滋味实在香。后稷始创祭享礼,祈神佑护祸莫降,传承至今仍这样。

    【评析】

    这是周朝的开国史诗之一。诗歌描述了后稷的出生传说、发明种植,获取五谷丰收以及在邰地建邦立业的有关情况,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同时歌颂了先祖后稷的伟大创造,也真实地反映了远古社会人类生活和生产状况。

    本诗内容比较丰富,它将神话传说同真实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得诗歌既充满神奇的色彩,又有生活的气息,末二章描写丰收之后举行祭祀活动,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祈福与展望,更增加了庄严的气氛,展示了现实与未来,人间与上天的联系。诗中关于农业生产的具体描述,可以说是人类生产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劳动创造的伟大。

    行苇

    【原文】

    敦[1]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

    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或肆之筵,或授之几。

    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2]。或献或酢[3],洗爵奠斝[4]。

    醓醢[5]以荐,或燔或炙。嘉殽脾臄[6],或歌或咢[7]。

    敦弓既坚,四<;钅侯>;[8]既均,舍矢既均,序宾以贤。

    敦弓既句[9],既挟四<;钅侯>;。四<;钅侯>;如树,序宾以不侮。

    曾孙维主,酒醴维醹[10],酌以大斗,以祈黄耇。

    黄耇[11]台背,以引以翼。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注释】

    [1]敦(tuán):草丛生的样子。[2]缉御:相继有人侍候。[3]酢(zuò):客人拿酒回敬。[4]斝(jiǎ):古酒器,青铜制,圆口,有銴和三足。[5]醓(tǎn):多汁的肉酱。醢(hǎi):肉酱。[6]臄(jué):牛舌。[7]咢(è):只打鼓不伴唱。[8]<;钅侯>;(hóu):一种箭,金属箭头,鸟羽箭尾。[9]句(gōu):张弓。[10]醹(rú):酒味醇厚。[11]黄耇(gǒu):年高长寿。

    【译文】

    芦苇丛丛生一块,别让牛羊把它踩。芦苇初茂长成形,叶儿润泽有光彩。

    同胞兄弟最亲密,不要疏远应友爱。铺设竹席来请客,端上茶几面前摆。

    铺席开宴上菜肴,轮流上桌一道道。主宾酬酢共畅饮,洗杯捧盏兴致高。

    送上肉酱请客尝,烧肉烤肉滋味好。牛胃牛舌也煮食,唱歌击鼓人欢笑。

    雕弓拽满势坚劲,四支利箭合标准;发箭一射中靶心,较量射技座次分。

    雕弓张开弦紧绷,利箭四支手持定。四箭竖立靶子上,排列客位不慢轻。

    宴会主人是曾孙,供应美酒味香醇。斟满大杯来献上,恭祝高寿贺老人。

    龙钟体态行蹒跚,侍者帮扶身前站。长命吉祥是人瑞,请神赐送大福分。

    【评析】

    这首诗讲述了周室贵族与兄弟族人宴饮祈福的活动。全诗共四章。第一章先从诗人不让牛羊践踏路旁芦苇起兴,暗喻兄弟骨肉之间应相亲相爱;二章正面描写宴会,先写摆筵、设席、授几,次写主人献酒、客人回敬,再写菜肴丰盛,美味无比;第三章写宴会上一项重要活动——比射;第四章仍写宴会,重在表明对长者的尊敬之意。本篇既有大的场面描绘,又有小的细节点染,转换自然,层次清晰,洋溢着一种融洽欢乐的气氛。

    既醉

    【原文】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

    既醉以酒,尔殽既将。君子万年,介尔昭明。

    昭明有融[1],高朗令终,令终有俶[2]。公尸嘉告。

    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朋友攸摄[3],摄以威仪。

    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类维何?室家之壶[4]。君子万年,永锡祚胤[5]。

    其胤维何?天被尔禄。君子万年,景命有仆。

    其仆维何?釐[6]尔女士。釐尔女士,从以孙子。

    【注释】

    [1]有融:犹“融融”,连绵不绝的样子。[2]俶(chù):始。[3]摄:辅助。[4]壶(kǔn):宫中之道,引申为齐家。[5]祚(zuò):福。胤(yìn):后嗣。[6]釐(lí):赐。

    【译文】

    甘醇美酒喝个够,你的恩德我饱受。祝你主人万年寿,天赐洪福永享有。

    甘醇美酒喝个够,你的佳肴我细品。祝你主人寿不尽,天赐成功永光明。

    幸福光明乐融融,德高望重善始终。善终自然当善始,神主良言愿赠送。

    神主良言怎么说?祭品丰美放盘里。宾朋纷纷来助祭,增光添彩重礼仪。

    隆重礼仪合时宜,主人尽孝得孝子。孝子永远不会少,上天赐你好后嗣。

    赐你后嗣什么样?善理家业有良方。祝你主人寿绵长,天赐福分后代享。

    传到后代什么样?上天给你添厚禄。祝你主人长生福,自有天命多奴仆。

    奴仆众多什么样?天赐男女真美满。天赐男女真美满,子孙不绝代代传。

    【评析】

    这是周代统治者祭祀祖先时候所唱的祝福之歌。全诗共八章,前二章是宾客对主人的祝福之词;三章承接上文由祝官之口传达神灵旨意;四章赞美助祭者祭品美好,宾客举止庄重;五章称赞祭主有孝道;六章祝颂主祭者将善道推广天下;七章祝福主祭者子孙多福;末章祝颂主祭者将有贤妻从而后代绵延不绝。全诗内容丰满,有条有理,章法成熟,艺术表现力极强。

    凫鹥

    【原文】

    凫[1]鹥在泾,公尸[2]在燕来宁。尔酒既清,尔殽既馨。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尔酒既多,尔殽既嘉。公尸燕饮,福禄来为。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尔酒既湑[3],尔殽伊脯[4]。公尸燕饮,福禄来下。

    凫鹥在潨[5],公尸来燕来宗,既燕于宗,福禄攸降。公尸燕饮,福禄来崇[6]。

    凫鹥在亹[7],公尸来止熏熏。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尸燕饮,无有后艰。

    【注释】

    [1]凫(fú):野鸭。[2]公尸:祭祀中代表神灵受祭的活人。[3]湑(xū):过滤。[4]脯:肉干。[5]潨(zhōng):水流会合之处。[6]崇:高,此作动词,加高,增加。[7]亹(méi):对峙如门的山峡口。

    【译文】

    野鸭沙鸥河中游,公尸入宴心宽慰。你的酒浆真清冽,你的菜肴真香美。

    公侯之尸来宴饮,福禄双全永伴随。野鸭沙鸥河滩行,公尸入宴心欢畅。

    你的美酒量真多,你的佳肴味真鲜。公侯之尸来宴饮,福禄双全永增添。

    野鸭沙鸥河渚行,公尸入宴心安舒。你的酒浆滤得清,你的肉脯煮得酥。

    公侯之尸来宴饮,福禄齐降永佑助。野鸭沙鸥河汉聚,公尸入宴心欢洽。

    设宴酬尸到宗庙,福禄所降就在那。公侯之尸来宴饮,福禄祥瑞齐降临。

    野鸭沙鸥在峡口,公尸入宴乐悠悠。美酒斟酌味芳醇,肥肉烧烤香浓厚。

    公侯之尸来宴饮,永无祸殃永享福。

    【评析】

    这是一首宴饮公尸的乐歌。周代帝王在祭祀的次日,往往设宴酬谢公尸,成为“宾尸”。全诗五章,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陈述酒肴之丰富,公尸之满意,因此将为主人带来福禄。诗歌每章均以“凫鹥”起兴,通过对祭祀物品的描写来借物寄意,同时又通过对公尸“来燕来宁”“来燕来宜”“来燕来处”“来燕来宗”“来止熏熏”的表现,从侧面赞美了主人的虔诚。全诗结构富于变化,手法十分成熟。

    假乐

    【原文】

    假[1]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千禄百福,子孙千亿。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2]不忘,率由旧章。

    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群匹。受禄无疆,四方之纲。

    之纲之纪,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不解[3]于位,民之攸塈[4]。

    【注释】

    [1]假(xià):通“嘉”,美好。[2]愆(qiān):过失。[3]解(xiè):通“懈”,怠慢。[4]塈(xì):安宁。

    【译文】

    君王冠礼行嘉乐,美德高尚传四方。德合庶民与群臣,所得福禄皆天成。

    保佑辅佐受天命,上天常常关照您。千重厚禄百重福,子孙千亿无穷数。

    您既端庄又坦荡,理应天下称君王。从不犯错不迷狂,遵循先祖旧典章。

    容仪庄美令人敬,文教言谈条理明。不怀私怨与私恶,诚恳遵从众贤臣。

    所得福禄无穷尽,四方以您为准绳。天下以您为准绳。您设筵席酬友朋。

    众位诸侯与百官,爱戴天子有忠心。从不懈怠在王位,人民安宁国永昌。

    【评析】

    这是一首为周宣王行冠礼的冠词。其中“假乐”一词点出诗的主题或用途,据王闿运《诗经补笺》说:“假,嘉,嘉礼也,盖冠词。”所以这应是宣王行冠礼之词。全诗仅四章,充满了赞美之情:首章赞美周王有抚慰人们的美德;二章赞美周王遵循祖宗法典,善为君主因而子孙众多;三章颂扬周王善于用人,政德美好;四章赞美周王不负众望,深得民心。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了周朝宗室,尤其是急切希望振兴周王朝的中兴大臣对一个年轻君主的殷切期望。

    公刘

    【原文】

    笃[1]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

    乃裹糇粮[2],于橐于囊[3]。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4]扬,爰方启行。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

    陟则在<;山献>;[5],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6]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7]于京。

    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8]。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9]。

    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其军三单[10],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11]乃理,爰众爰有。

    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12]之即。

    【注释】

    [1]笃:诚实忠厚。[2]糇(hóu)粮:干粮。[3]于橐于囊:指装入口袋。有底曰囊,无底曰橐。[4]戚:斧。[5]<;山献>;(yǎn):小山。[6]鞞(bǐng):刀鞘。琫(běng):刀鞘口上的玉饰。[7]觏:察看。[8]庐旅:此二字古通用,即“旅旅”,寄居之意。[9]曹,祭猪神。一说喂养牲口的地方。[10]单(shàn):单,通“禅”,意为轮流值班。[11]止基:打下基础。芮:水边向内凹处。[12]鞫(jū):水边向外凸处。

    【译文】

    忠厚我祖好公刘,不图安康和享受。划分疆界治田畴,仓里粮食堆得厚。

    包起干粮备远游,大袋小袋全装满。和睦团结威信高。

    佩起弓箭执戈矛,盾牌刀斧都拿好,向着前方阔步走。

    忠厚我祖好公刘,察看豳地谋虑周。

    百姓众多紧跟随,民心归顺舒畅透,没有叹息不烦忧。

    忽登山顶远处望,忽下平原细细察。

    身上佩带什么宝?美玉琼瑶般般有,鞘口玉饰光彩柔。

    忠厚我祖好公刘,沿着溪泉岸边走,广阔原野漫凝眸。

    登上高冈放眼量,京师美景一望收。

    京师四野多肥沃,在此建都美无俦,快快去把宫室修。

    又说又笑喜洋洋,又笑又说乐悠悠。忠厚我祖好公刘,定都京师立鸿猷。

    群臣侍从威仪盛,赴宴入席错觥筹。宾主依次安排定,先祭猪神求保佑。

    圈里抓猪做佳肴,且用瓢儿酌美酒。酒醉饭饱情绪好,推选公刘为领袖。

    忠厚我祖好公刘,开辟新地广义大。

    丈量平原和山丘。山南山北测一周,勘明水源与水流。

    组织军队分三班,勘察低地开深沟,开荒种粮治田畴。

    再到西山仔细看,豳地广大真非旧。忠厚我祖好公刘,豳地筑宫环境幽。

    横渡渭水驾木舟,砺石锻石任取求。块块基地治理好,民康物阜笑语稠。

    皇涧两岸人住下,面向过涧豁远眸。移民定居人稠密,河之两岸建满房。

    【评析】

    这首诗上承《生民》,下接《绵》,构成了周人史诗的一个系列。通过描述公刘带领族人迁居豳地,初步安定并且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活动,集中展示了周朝社会的风貌。诗共六章。整篇之中,突出地塑造了公刘这位人物形象。他在邰地从事农业本可以安居乐业,但他“匪居匪康”,不敢安居,仍然相土地之宜,率领人民开辟环境更好的豳地。这说明他深谋远虑,极具开拓进取的精神。此诗的特点是在具体场景中刻画人物形象,无论是行进行列还是勘察情景,都将人与景结合起来描写,栩栩如生。

    泂酌

    【原文】

    泂[1]酌彼行潦[2],挹[3]彼注兹,可以锛饎[4]。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罍。岂弟君子,民之攸归。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溉[5]。岂弟君子,民之攸塈[6]。

    【注释】

    [1]泂(jiǒng):远。[2]潦(lǎo):路边的积水。[3]挹(yì):舀出。[4]锛(fēn):蒸。饎(chì):制作酒食。[5]溉:洗。或谓通“概”,一种盛酒漆器。[6]塈(xì):爱戴。

    【译文】

    远舀路边积水潭,把这倒入水缸中,可以蒸菜可蒸饭。

    君子品德真高尚,好比百姓父母般。

    远舀路边积水坑,舀来倒进我水缸,可把酒壶清洗净。

    君子品德真高尚,百姓归附心向往。

    远舀路边积水洼,舀进水瓮抱回家,可以洗涤和抹擦。

    君子品德真高尚,百姓归附爱戴他。

    【评析】

    这首诗的主旨是颂扬周代统治者爱护人民,因而得到了人民的归附和爱戴。诗分三章,均从远处流潦之水起兴。流潦之水本来浑浊,且又处于远方,原本易被人弃之不用,如若能“挹彼注兹”,舀来倒入自己的水缸,就可以用来作为蒸煮食物,洗濯酒器的有用之物。这正如远土之民,只要君王施以仁义,便自然可以使他们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附。此诗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兴,颇有风诗的特色。

    卷阿

    【原文】

    有卷[1]者阿,飘风自南。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

    伴奂[2]尔游矣,优游尔休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似[3]先公遒矣。

    尔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百神尔主矣。

    尔受命长矣,茀[4]禄尔康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纯嘏[5]尔常矣。

    有冯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岂弟君子,四方为则。

    颙颙[6]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

    凤凰于飞,翙翙[7]其羽,亦集爰止。蔼蔼[8]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媚于庶人。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9]萋萋,雍雍喈喈[10]。

    君子之车,既庶且多。君子之马,既闲且驰。矢诗不多,维以遂歌。

    【注释】

    [1]有卷(quán):形容山体弯曲。[2]伴奂:无拘无束的样子。[3]似:同“嗣”,继承。[4]茀:通“福”。[5]纯嘏(gǔ):大福。[6]颙颙(yóng):庄重恭敬。[7]翙翙(huì):鸟展翅振动之声。[8]蔼蔼:众多的样子。[9]菶菶:草木茂盛的样子。[10]雍雍(yōng)喈喈(jiē):鸟鸣声。

    【译文】

    曲折丘陵风光好,旋风南来怒声号。和气近人的君子,到此遨游歌载道,大家献诗兴致高。江山如画任你游,悠闲自得且暂休。和气近人的君子,终生辛劳何所求,继承祖业功千秋。

    版图和封疆广而多,一望无际遍海内。和气近人的君子,终生辛劳有作为,主祭百神最相配。你受天命长又久,福禄安康样样有。和气近人的君子,终生辛劳百年寿,天赐洪福永享受。

    贤才良士辅佐你,品德崇高有权威,匡扶相济功绩伟。和气近人的君子,垂范天下万民随。贤臣肃敬志高昂,品德纯洁如圭璋,名声威望传四方。和气近人的君子,天下诸侯好榜样。

    高高青天凤凰飞,百鸟展翅紧相随,凤停树上百鸟陪。周王身边贤士萃,任您驱使献智慧,爱戴天子不敢违。青天高高凤凰飞,百鸟纷纷紧相随,直上晴空迎朝晖。周王身边贤士萃,听您命令不辞累,爱护人民行无亏。

    凤凰鸣叫示吉祥,停在那边高山冈。高冈上面生梧桐,面向东方迎朝阳。枝叶茂盛郁苍苍,凤凰和鸣声悠扬。迎送贤臣马车备,车子既多又华美。迎送贤臣有好马,奔腾熟练快如飞。贤臣献诗真不少,为答周王唱歌会。

    【评析】

    这是一首赞美诗,讲述的是周王出游卷阿,群臣陈诗歌功颂德的场景。全诗共十章。全篇规模宏大,结构完整,赋笔之外,兼用比兴,比如,以“如圭如璋”比贤臣之“颙颙卬卬”,以凤凰百鸟比喻“王多吉士”“王多吉人”,都很贴切自然,为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民劳

    【原文】

    民亦劳止,汔[1]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2]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

    式遏寇虐,憯[3]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4]。无纵诡随,以谨惛怓[5]。

    式遏寇虐,无俾民忧。无弃尔劳,以为王休。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无纵诡随,以谨罔极。

    式遏寇虐,无俾作慝[6]。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7]。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

    式遏寇虐,无俾正败。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8]。

    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注释】

    [1]汔(qì):庶几。[2]绥:安。[3]憯(cǎn):曾,乃。[4]逑:聚合。[5]惛怓(hūn náo):喧嚷争吵。[6]慝(tè):恶。[7]愒(qì):休息。[8]缱绻(qiǎn quǎn):固结不解,指统治者内部纠纷。

    【译文】

    百姓已经够辛苦,应该可以稍安康。抚爱这方众百姓,安定四方诸侯邦。

    不要听从欺诈语,谨慎提防不善良。遏止暴虐与掠夺,怎不畏惧天朗朗。

    安抚远地使亲近,我王心定福安享。

    百姓已经够辛苦,应该可以稍休息。抚爱这方众百姓,百姓安乐聚一起。

    不要听从欺诈语,谨慎提防喧争事。遏止暴虐与掠夺,不使百姓过忧急。

    不要抛弃旧功劳,来为王家谋利益。

    百姓也已经辛苦,应该可以稍喘息。抚爱京师老百姓,安定四方诸侯地。

    不要听从欺诈语,谨慎提防无法纪。遏止暴虐与掠夺,不使作恶太得意。

    恭敬庄重保威仪,亲近仁人与志士。

    百姓已经够辛苦,应该可以稍安宁。抚爱这方众百姓,使我百姓除心病。

    不要听从欺诈语,谨慎提防有奸佞。遏止暴虐与掠夺,不使政事败难成。

    您虽是个年轻人,光耀祖先作用大。

    百姓已经够辛苦,应该可以稍安定。抚爱王畿众百姓,国无残酷无酸辛。

    不要听从欺诈语,谨慎提防内乱生。遏止暴虐与掠夺,不使我国政颠倒。

    仰慕大王如美玉,大声谏诤诉衷肠。

    【评析】

    《民劳》一诗,《毛诗序》以为“召穆公刺厉王也”,即西周贵族召穆劝谏周厉王要安民防奸臣的诗。本篇共五章,每章十句,均为标准的四言句,句式整齐,结构谨严。全诗始终围绕着劝诫周厉王不要姑息养奸,要以京畿为重,抚爱国中百姓来叙述。国民的生活已经够辛苦,应该得到安宁,因此周王一定要谨防奸佞,其中的利害关系在诗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表现出来诗人的拳拳爱国忠心。

    板

    【原文】

    上帝板板[1],下民卒瘅[2]。出话不然,为犹不远。

    靡圣管管[3]。不实于亶。犹之未远,是用大谏。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4],无然泄泄[5]。

    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6]矣,民之莫[7]矣。

    我虽异事,及尔同寮。我即尔谋,听我嚣嚣[8]。

    我言维服,勿以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9]。

    天之方虐,无然谑谑。老夫灌灌[10],小子蹻蹻[11]。

    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12],不可救药。

    天之方懠[13]。无为夸毗。威仪卒迷,善人载尸。

    民之方殿屎[14],则莫我敢葵[15]?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

    天之牖[16]民,如埙如篪[17],如璋如圭,如取如携。

    携无曰益,牖民孔易。民之多辟,无自立辟。

    价人[18]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19]。

    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

    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20]。

    【注释】

    [1]板板:指违背常道。[2]卒瘅(cuì dàn):劳累多病。[3]管管:任意放纵。[4]蹶:动乱。[5]泄泄(yì):通“呭呭”,妄加议论。[6]怿:败坏。[7]莫:通“瘼”,疾苦。[8]嚣(áo)嚣:同“聱聱”,不接受意见的样子。[9]刍:草。荛(ráo):柴。此指樵夫。[10]灌灌:款款,诚恳的样子。[11]蹻蹻(jiǎo):傲慢的样子。[12]熇熇(hè):火势炽烈的样子,此指一发而不可收拾。[13]懠(jī):愤怒。[14]殿屎(xī):痛苦呻吟。[15]葵:通“揆”,猜测。[16]牖:通“诱”,诱导。[17]篪(chí):古竹制管乐器。[18]价人:善人。[19]翰:骨干,栋梁。[20]游衍:游荡。

    【译文】

    上帝昏乱离常道,下民受苦多辛劳。说出话太不像样,作出决策没依靠。

    刚愎自用抛圣贤,不讲诚信是非混。执政行事没远见,要用诗歌来劝告。

    天下正值多灾难,不要再作乐寻欢。天下恰逢祸患乱,不要再一派胡言。

    政令若协调和缓,百姓便融洽自安。政令若坠败涣散,人民自然遭苦难。

    你我虽各司其职,但也与你同共事。我来和你同商议,不听忠言还嫌弃。

    我言治国求实际,切莫当作是儿戏。古人有话不应忘,请教樵夫有裨益。

    天下近来闹灾荒,不要纵乐太放荡。老人忠心诚满腔,小子如此傲慢狂。

    别说我老来乖张,被你当昏聩荒唐。多行不义难收场,不可救药病膏肓。

    老天近来已震怒,曲意顺从事难补。君臣礼仪都混乱,好人如尸无法诉。

    人民正呻吟受苦,我今怎敢有他顾。国家动乱资财匮,如何将我百姓安。

    天对万民有教化,如吹埙篪般和洽。又如璋圭配相称,时时携取把它佩。

    随时相携无阻碍,因势利导无偏差。民间今多邪僻事,徒劳无益枉立法。

    好人就像篱笆拥,民众好比围墙耸。大国如屏障挡风,同族宛似栋梁空。

    有德便能从容安,宗子可自处城中。莫让城墙坏无用,莫要孤立心忡忡。

    敬畏上天怒警告,怎再敢荒嬉逍遥。看重天变化示意,怎么任性再桀骜。

    上天意志明可鉴,与你来往一同道。上天惩戒时时在,伴你出入同游遨。

    【评析】

    这首诗据《毛诗序》记载,是凡伯假托讽劝同僚以刺周厉王。西周从夷王开始就衰落不振。厉王执政之后,政治更加黑暗,民不聊生。本诗八章,对周王朝风雨飘摇的统治都作了比较深刻的揭露。诗人斥责在位的统治者不以圣人为则,刚愎自用而无远虑,致使人民困苦。诗人告诫统治者要在国运艰难之时,要认真整肃朝纲,要听从忠告,不要作恶太甚,否则只会使周王朝处于不可救药的危亡境地。最后一章诗人告诫统治者,上天无时不在监临下士,不可不加倍敬畏天命。

    荡之什

    【题解】

    荡之什,包括荡、抑、桑柔、云汉、嵩高、烝民、韩奕、江汉、常武、瞻卬(yǎng)、召旻(mín)11首。该组主要反映西周末宣王、厉王和幽王时期的史实。其中有5篇,记述宣王为中兴周王室所作的最后努力,其余6首,描写周厉王刚愎自用、败坏纪纲,周幽王宠幸褒姒,斥逐贤良,倒行逆施,致使天灾人祸频发。

    荡

    【原文】

    荡荡[1]上帝,下民之辟[2]。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天生烝民,其命匪谌[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是强御?曾是掊克[4]?

    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兴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义类,强御多怼[5]。

    流言以对,寇攘式内。侯作侯祝,靡届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6]于中国。敛怨以为德。

    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7]尔以酒,不义从式。

    既愆而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8],如沸如羹[9]。

    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内奰[10]于中国,覃[11]及鬼方。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

    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注释】

    [1]荡荡:放荡不守法制的样子。[2]辟(bì):君王。[3]谌(chén):诚信。[4]掊(póu)克:聚敛,搜括。[5]怼(duì):怨恨。[6]炰烋(páo xiāo):同“咆哮”。[7]湎(miǎn):沉湎,沉迷。[8]蜩(tiáo):蝉。螗:又叫,一种蝉。[9]羹:热汤。[10]奰(bì):愤怒。[11]覃:延及。

    【译文】

    上帝骄纵又放荡,他是下民的君王。上帝贪心又暴虐,政令邪僻太反常。

    上天生养众百姓,政令无信尽撒谎。万事开头讲得好,但却少有好收场。

    文王开口长声叹,叹你殷商末代王!多少凶暴与强横,敲骨吸髓又贪赃,

    窃据高位享厚禄,有权有势太猖狂。天降这些不法臣,助长国王逞强梁。

    文王开口长声叹,叹你殷商末代王!你任善良以职位,凶暴奸臣心怏怏。

    面进谗言来诽谤,强横窃据朝廷上。诅咒贤臣害忠良,没完没了造祸殃。

    文王开口长声叹,叹你殷商末代王!跋扈天下太狂妄,竟把恶人当忠良。

    知人之明你没有,不知叛臣结朋党。知人之明你没有,不知公卿谁能当。

    文王开口长声叹,叹你殷商末代王!上天未让你酗酒。也未让你用匪帮。

    礼节举止全不顾,没日没夜灌黄汤。狂呼乱叫不像样,日夜颠倒政事荒。

    文王开口长声叹,叹你殷商末代王!百姓悲叹如蝉鸣,恰如落进沸水汤。

    大小事儿都不济,你却依旧老模样。全国人民怒气生,怒火蔓延到远方。

    文王开口长声叹,叹你殷商末代王!不是上帝心不好,是你不守旧规章。

    虽然身边没老臣,还有成法可依傍。这样不听人劝告,命将转移国将亡。

    文王开口长声叹,叹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话不可忘:大树拔倒根出土,

    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殷商镜子并不远,夏桀王朝早灭亡。

    【评析】

    《荡》诗是一首托古讽今之作。诗人借文王斥责纣王来讽刺周厉王暴虐无道,暗示周王朝将要重蹈覆辙。第一章以后各章,都是假托上帝之名,讽刺周厉王法纪废弛,暴虐无道,不能保有善性。第二章诗人借文王斥责纣王重用无德之人,鞭挞周厉王。第三章在第二章明斥纣王暗责厉王重用贪暴之臣后,指出这样做的恶果必然是贤良遭摒,祸乱横生。第四章刺王刚愎自用,内无美德,外无良臣,必将招致亡国之难。第五章刺王沉湎于饮酒作乐。第六章痛陈前面所说纣王各种败德的行为,借古喻今。第七章作者对殷纣王的错误作总结。最后一章,借谚语“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告诫周历王应亡羊补牢,不要大祸临头还浑然不觉。而这些厉王都不会听取。诗的末两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实际上是语重心长地提醒周厉王应当吸取殷纣亡国的教训,语意深长,振聋发聩。

    抑

    【原文】

    抑抑[1]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2]。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讠于>;谟[3]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4]于酒。

    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5]以亡。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6]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7],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8]朕舌。言不可逝矣。

    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9]。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10]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11]不贼,鲜不为则。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12]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13]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14]。匪用为教,覆用为虐[15]。借曰未知,亦聿既耄[16]。

    於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

    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17]。回遹[18]其德,俾民大棘。

    【注释】

    [1]抑抑:慎密。[2]戾:乖谬。[3]<;讠于>;(xū)谟:大谋。[4]湛,同“耽”。[5]沦胥:相率,沉没。[6]逷(tì):通“剔”,治服。[7]玷:玉上的小斑点。[8]扪:按住。[9]愆(qiān):过错。[10]矧(shěn):况且。[11]僭(jiàn):超越本分。[12]虹:同“讧”,溃乱。[13]缗(mín):给乐器安上弦。[14]藐藐:轻视的样子。[15]虐:“谑”的假借,戏谑。[16]耄:老。[17]忒(tè):偏差。[18]回遹(yù):邪僻。棘:通“急”。

    【译文】

    仪表堂堂礼彬彬,为人品德很端正。古人有句老俗话:“智者有时也愚笨。”

    常人如果不聪明,那是自身有毛病。智者如果不聪明,那就反常令人惊。

    有了贤人国强盛,四方诸侯来归诚。君子德行正又直,诸侯顺从庆升平。

    建国大计定方针,长远国策告群臣。举止行为要谨慎,人民以此为标准。

    如今天下乱纷纷,国政混乱不堪言。你的德行已败坏,沉湎酒色醉醺醺。

    只知吃喝和玩乐,继承帝业不关心。先王治道不广求,怎能明法利众民。

    皇天不肯来保佑,好比泉水空自流,君臣相率一齐休。

    起早睡晚难入眠,里外洒扫除尘垢,为民表率要带头。

    整治你的车和马,弓箭武器认真修,防备一旦战事起,征服国外众蛮酋。

    安定你的老百姓,谨守法度莫任性。以防祸事突然生。

    说话开口要谨慎,行为举止要端正,处处温和又可敬。

    白玉上面有污点,尚可琢磨除干净;开口说话出毛病,想要挽回却不成。

    不要随口把话吐,莫道说话可马虎,没人把我舌头捂。一言既出难弥补。

    没有出言无反应,施德总能得福禄。朋友群臣要爱护,百姓子弟多安抚。

    子子孙孙要谨慎,人民没有不顺服。

    看你招待那贵族,和颜悦色笑盈盈,小心过失莫发生。

    看你独自处室内,做事无愧于神明。休道室内光线暗,没人能把我看清。

    神明来去难预测,不知何时忽降临,怎可厌倦自遭惩。

    修明德行养情操,使它高尚更美好。举止谨慎行为美,仪容端正有礼貌。

    不犯过错不害人,很少不被人仿效。人家送我一篮桃,我以李子来相报。

    胡说羊羔头生角,实是乱你周王朝。

    又坚又韧好木料,制作琴瑟丝弦调。温和谨慎老好人,根基深厚品德高。

    如果你是明智人,古代名言来忠告,马上实行当作宝。

    如果你是糊涂虫,反说我错不讨好,人心各异难诱导。

    可叹少爷太年轻,不知好歹与重轻。非但与你互谈心,也曾教你办事情。

    非但当面教导你,还拎你耳要你听。假使说你不懂事,也已抱子有儿婴。

    人们虽然有缺点,谁会早慧却晚成?

    苍天在上最明白,我这一生没愉快。看你糊涂不清醒,我心烦闷又悲哀。

    反复耐心教导你,你既不听也不睬。不知教你为你好,反当笑话来编排。

    若说你还不懂事,可你年岁近半百。

    叹你少爷年幼王,听我告你旧典章,你若听用我主张,不致大错太荒唐。

    上天正把灾难降,只怕国家要灭亡。让我就近打比方,上天赏罚不冤枉。

    如果邪僻性不改,黎民百姓要遭殃。

    【评析】

    这是周王朝一位臣工劝告、讽刺周王的诗,诗歌虽然没有直接批评某王,但却形象地反映了西周末年统治者的腐朽无能和处于崩溃边缘的社会现实。诗人叙说贤人身处于乱世只能假装糊涂才能生存,统治者不重用贤臣,只知饮酒作乐,祖先的规章都被抛弃。统治者要为民表率,勤修内政,防止外患。五、六两章诗人反复重申统治者言行的重要性,告诫统治者要谨言慎行。七、八、九三章诗人重点强调要以德治天下,从善如流,善待百姓臣工,敬事鬼神。后几章诗人告诫周王要实行先王礼法,敬天修德,不可狂傲无知。否则,国家和人民将蒙受患难。本篇同时也是一座成语的宝库,“夙兴夜寐”“白圭之玷”“舌不可扪”“投桃报李”“耳提面命”“谆谆告诫”等成语,都出自于本篇。

    桑柔

    【原文】

    菀[1]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2],瘼[3]此下民。

    不殄心忧,仓兄[4]填兮。倬彼昊天,宁不我矜?

    四牡骙骙,旇旐有翩。乱生不夷,靡国不泯。

    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於乎有哀,国步斯频。

    国步蔑资,天不我将。靡所止疑,云徂何往?

    君子实维,秉心无竞。谁生厉阶,至今为梗?

    忧心慇慇,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亻单>;[5]怒。

    自西徂东,靡所定处。多我觏[6]痻,孔棘我圉[7]。

    为谋为毖[8],乱况斯削。告尔忧恤,诲尔序爵。

    谁能执热,逝不以濯?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如彼溯风,亦孔之僾[9]。民有肃心,荓[10]云不逮。

    好是稼穑,力民代食。稼穑维宝,代食维好?

    天降丧乱,灭我立王。降此蟊贼,稼穑卒痒[11]。

    哀恫中国,具赘[12]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维此惠君,民人所瞻。秉心宣犹,考慎其相。

    维彼不顺,自独俾臧。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瞻彼中林,甡甡[13]其鹿。朋友已谮[14],不胥以谮。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维此圣人,瞻言百里。维彼愚人,覆狂以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大风有隧,有空大谷。维此良人,作为式穀。维彼不顺,征以中垢[15]。

    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16]我悖。

    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如彼飞虫,时亦弋[17]获。既之阴女,反予来赫。

    民之罔极,职涼善背。为民不利,如云不克。民之回遹[18],职竞用力。

    民之未戾,职盗为寇。涼曰不可,覆背善詈[19]。虽曰匪予,既作尔歌!

    【注释】

    [1]菀(wǎn):茂盛的样子。[2]刘:剥落稀疏,句意谓桑叶被采后,稀疏无叶。[3]瘼:病、害。[4]仓兄(chuàng huàng):同“怆”。[5]<;亻单>;:光明。[6]觏:见。[7]圉(yù):边疆。[8]毖:谨慎。[9]僾:呼吸不畅的样子。[10]荓(pīng):使。[11]痒:病。[12]赘:通“缀”,连属。[13]甡甡(shēn):同“莘莘”,众多的样子。[14]谮:通“僭”,相欺而不相信任。[15]中垢:指宫廷秽闻。[16]俾:通“睥”,斜视。[17]弋:用丝绳系在箭上射鸟。[18]回遹(yù):邪僻。[19]詈(lì):骂。

    【译文】

    茂密柔嫩青青桑,下有浓荫好地方。桑叶采尽枝干秃,百姓受害难遮凉。

    愁思不绝心烦忧,失意凄凉久惆怅。老天光明高在上,怎不怜悯我惊惶。

    四马驾车好强壮,旌旗迎风乱飘扬。社会动乱不太平,举国不宁人心慌。

    百姓受难少壮丁,如受火灾尽遭殃。长长声声心悲哀,国运艰难太动荡。

    国运艰难无钱粮,老天不肯来扶将。没有归宿无处住,哪儿定居可前往?

    君子总是在思索,持心不争意志强。如此祸根谁引出?至今为害把人伤。

    心中忧愁真恻怆,思念故居和家乡。生不逢时我真惨,遇上老天怒气旺。

    从那西边到东边,无处安身最凄凉。遭遇灾祸受苦多,外患紧急在边疆。

    谨慎谋划觅良方,才能消除混乱状。告诉你要体恤人,告诉你要用贤良。

    谁在解救炎热时,不用冷水来冲凉?小人治国没好事,大家受溺遭灭亡。

    好像就在逆风闯,呼吸困难口难张。百姓本有肃敬心,但却无处献力量。

    重视农业生产事,百姓辛苦代耕养。耕种收获国之宝,代耕之民最善良。

    天降祸乱与死亡,灭我国来驱我王。生出害虫食根节,各种庄稼都遭殃。

    哀痛我们国中人,连绵土地受灾荒。没有人来献力量,哪能虔诚感上苍。

    顺应人心好君王,百姓爱戴都瞻仰。操心国政善谋划,考察慎选那辅相。

    不顺人心坏君王,独让自己把福享。有那一副怪肺肠,让那国民都发狂。

    看那丛林苍莽莽,鹿群嬉戏多欢畅。同僚朋友却相谗,没有诚心不善良。

    人们也有这些话,进退两难真悲凉。

    唯这圣人眼明亮,目光远大百里望。那种愚人真可笑,独自高兴太狂妄。

    不是我们不能说,为何顾忌心惶惶?

    唯有这人心善良,无所求取没欲望。但是那人太忍心,变化反复总无常。

    百姓如今似好乱,实因恶政苦难当。

    大风疾吹呼呼响,长长山谷真空旷。想这好人多善良,所作所为都高尚。

    想那坏人不顺理,行为污秽真肮脏。

    大风疾吹呼呼响,贪利败类有一帮。好听的话就回答,听到诤言装醉样。

    贤良之士不肯用,反而视我为悖狂。

    朋友你啊可嗟伤,岂不知你装模样。好比那些高飞鸟,有时被射也落网。

    我已熟悉你底细,反来威吓真愚妄。

    没有准则民扰攘,因你背理善欺罔。尽做不利人民事,好像还嫌不理想。

    百姓要走邪僻路,因你施暴太横强。

    百姓不安很恐慌,执政为盗掠夺忙。诚恳劝告不听从,背后反骂我荒唐。

    虽然遭受你诽谤,终究我要作歌唱。

    【评析】

    这首诗相传本诗为西周末年芮良夫为讽刺周厉王及其身边的奸臣而作。全诗十六章,前八章刺厉王国政昏乱,好利而残暴,奸臣得势,人民遭殃的社会现实。后八章斥责同僚,祸国殃民,同时也是在说厉王用人不当。前八章是诗的主体,总说国家产生祸乱的原因,是由于厉王好利忘本,不恤民情,不使用贤人,以致民怨沸腾。后八章斥责同僚不以善道规范自己,缺乏远见,只知迎合君王,加速了国家的危亡,更引起人民的怨恨。诗人感叹小人当道,也是厉王的过错,作此诗是为了引以鉴戒。诗中许多用语,至今还常被引用。如“谁生厉阶,至今为梗”“人亦有言,进退维谷”等等。

    云汉

    【原文】

    倬[1]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

    天降丧乱,饥馑荐[2]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壁既卒,宁莫我听?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3]。不殄禋祀,自郊徂宫。

    上下奠瘗[4],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5]下土,宁丁我躬[6]。

    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昊天上帝,则不我遗[7]。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旱既太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我无所。

    大命近止,靡瞻靡顾。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

    旱既太甚,涤涤[8]山川。旱魃[9]为虐,如惔[10]如焚。

    我心惮暑,忧心如熏。群公先正,则不我闻。昊天上帝,宁俾我遯?

    旱既太甚,黾勉[11]畏去。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

    敬恭明神,宜无悔怒。旱既太甚,散无友纪。鞫[12]哉庶正,疚哉冢宰。

    趣马师氏,膳夫左右。靡人不周。无不能止,瞻卬昊天,云如何里!

    瞻卬昊天,有嘒[13]其星。大夫君子,昭假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

    何求为我。以戾庶正。瞻卬昊天,曷惠[14]其宁?

    【注释】

    [1]倬(zhuó):大。[2]荐:重,再。[3]虫虫:热气熏蒸的样子。[4]瘗(yì):指把祭品埋在地下以祭地神。[5]斁(dù):败坏。[6]躬:身。[7]遗(wèi):赠。[8]涤涤:光秃无草木的样子。[9]旱魃:古代传说中的旱神。[10]惔(tán):火烧。[11]黾(mǐn)勉:勉力为之,谓尽力事神,急于祷请。[12]鞫(jū):穷,与“通“相对。[13]嘒(huì):微小而众多的样子。[14]惠:赐。

    【译文】

    看那银河多高远,白光闪亮旋在天。周王声声在叹息,现今人们有何罪!

    老天降下丧祸乱,饥饿灾荒接连来。没有神灵不祭奠,奉献牺牲毫不吝。

    礼神圭璧全用完,神灵还不听我言!旱情已非常严重,暑气郁盛大地蒸。

    接连不断行祭祀,祭天处远在郊宫。祀天祭地埋祭品,天地诸神无不奉。

    后稷恐怕难救民,上帝不理民受难。天灾这般害人间,大难恰恰落我身。

    旱情已经非常重,想要推开没可能。整天都小心翼翼,正如头上落雷霆。

    周地余下那百姓,现在几乎无所剩。渺渺苍天之上帝,竟然没有东西赐。

    怎不感到忧愁惶,人死失祭祖受损。旱情已经非常重,没有办法来止住。

    赤日炎炎热气腾,哪里还有遮荫处。死亡之期已临近,无暇前瞻无暇顾。

    诸侯公卿众神灵,不肯显灵来佑助。父母先祖神在天,为何忍心我受苦!

    旱情已经非常重,山秃河干草木枯。眼看旱魔要肆虐,遍地好像大火烧。

    暑热难当我心畏,忧心忡忡如煎熬。诸侯公卿众神灵,哪管我悲痛呼号。

    渺渺苍天高上帝,难道迫我要出逃!旱情已经很严重,勉力祷请求上苍。

    为何害我降大旱?不知缘故费思量。祈年之礼举行早,延祭社祭也未迟。

    渺渺苍天高上帝,竟然对我不肯帮。一向恭敬诸神明,不该恨我气难当。

    旱情已经经很重,饥荒散乱我纪纲。各位官长智穷竭,宰相忧苦无法想。

    趣马师氏齐出动,膳夫百官助祭忙。没有一人不愿济,可是不能止灾荒。

    仰望苍天晴无云,怎样止旱我忧伤。仰望苍天晴无云,微光闪闪满星辰。

    公卿大夫众君子,祷告上苍要虔诚。死亡之期已临近,继续祈祷不停歇。

    禳旱祈雨非为我,全为安定众官心。仰望苍天默祈祷,何时才能赐安宁?

    【评析】

    本篇是一首写周宣王忧旱求神祈雨的诗,并抒写了他为旱灾而忧劳愁苦的心情。全诗共八章。一、二两章写周宣王在大旱之时祭神祈雨而事与愿违的悲伤心情。三、四两章写大旱的不可解除,主要表达了畏旱之情。五章写旱灾继续肆虐,周宣王只好呼天自诉。第六章周宣王叙述失望痛苦之余的扪心自省,觉得自己并无过错,为何遭此劫难?第七章叙君臣上下因忧旱而困病的情况。末章以描写周宣王勉励群臣继续虔诚祈祷祖先、上天,以求得降雨消灾来总结全篇。

    嵩高

    【原文】

    嵩高[1]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2]。四国于蕃[3]。四方于宣[4]。亹亹[5]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6]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7],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8]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9]。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10]。

    王遣申伯,路车[11]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12],以作尔宝。往䢋王舅,南土是保。申伯信迈[13],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14]。以峙其粻[15],式遄[16]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17]。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18]。其风[19]肆好,以赠申伯。

    【注释】

    [1]嵩(sōng)山:崧又作“嵩”,山高而大,嵩山,五岳之一。[2]翰:筑墙时树立两旁以障土之木柱,指骨干。[3]蕃:即“藩”,屏障。[4]宣:“垣”的假借,城垣。[5]亹亹(wěi):勤勉的样子。[6]登:升。[7]谢人:谢邑的人民。[8]彻:治理。此指划定地界。[9]营:办理。[10]濯濯:鲜明有光泽。[11]路车:诸侯乘坐的一种大型马车。路,同“辂”。介:大。[12]圭:古代玉制的礼器,诸侯执此以朝见周王。[13]信:真。迈:行。[14]土疆:指田地的界限。[15]峙:储备。粻(zhāng):粮食。[16]遄(chuán):迅速。[17]啴啴(tān):众多的样子。[18]孔硕:指篇幅很长。[19]风:曲调。

    【译文】

    巍峨四岳是高山,高高耸立插云天。神明灵气降四岳,甫侯申伯诞人间。

    申伯甫侯是好人,辅佐王室为骨干。藩国以他为屏蔽,天下以他为城垣。

    申伯勤勉有能力,委以重任治南疆。分封于谢建新邑,南方诸国有榜样。

    周王下令与召伯,申伯新地去丈量。申伯升为南国长,世世代代福祚享。

    周王下令给申伯,要树表率于南国。依靠谢地众百姓,修筑封地建新郭。

    周王下令给召伯,申伯田界重新划。周王下令给傅御,带上家臣同生活。

    申伯建邑大工程,全靠召伯苦经营,城垣已经建设完。宗庙也已修筑好,

    富丽堂皇新面貌。周王有物赐申伯,四马驾车真威武,佩戴装饰明晃晃。

    周王赏赐给申伯,大车驷马物品多。我已谋虑你居所,不如南方最适合。

    郑重赐你大玉圭,镇国之宝永不磨。尊贵王舅请前往,回到南方安邦国。

    申伯出发果真行,周王郿地来饯行。申伯如今回南国,去往谢邑即启程。

    周王下令给召伯,去把申伯土地定。储备粮草要足够,保证供给快驰骋。

    申伯勇武有豪情,前往谢邑入新城,步卒车骑军容盛。周邦人民皆欢喜,

    国有栋梁得安宁。尊贵显赫贤申伯,周王元舅封疆臣,文武双全人崇敬。

    申伯德高又望重,品行端正温且恭。安抚万邦功劳大,誉满四海人称赞。

    吉甫创作这首诗,篇幅既长情亦重。曲调典雅音节美,用来赠送给申伯。

    【评析】

    这首诗是周宣王的大臣尹吉甫赠给在王室为卿士而又出为方伯的申伯的。据传申伯是周宣王的母舅,宣王增加申伯的封地,并派召虎带领人马为他建好城邑,临行时还赠给他车马宝玉等物品。本诗主要意思是歌颂申伯辅佐周室、镇抚南方侯国的功劳。同时也写了宣王对申伯的优渥封赠及不同寻常的礼遇。

    烝民

    【原文】

    天生烝民[1],有物有则。民之秉彝[2],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3]。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4]。

    王命仲山甫,式[5]是百辟,缵戎[6]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7]。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8]之。邦国若否[9],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10]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德輶[11]如毛,民鲜克[12]举之。我仪图[13]之,维仲山甫举之[14]。爱莫助之。衮职有阙[15],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16]。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17],八鸾喈喈。仲山甫徂[18]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19]其心。

    【注释】

    [1]烝民:众民。[2]秉:禀赋,天性。彝(yí):常理。[3]令:美。仪:仪容。色:表情。[4]明命:国家的政令。赋:颁布、实施。[5]式:做榜样。[6]缵:继承。戎:你。[7]爰:于是。发:实施。[8]将:实施。[9]若否(pǐ):通“臧否”,好坏。[10]茹:吞并。[11]輶:轻。[12]鲜(xiǎn):少。克:能。[13]仪图:揣度。[14]举之:指能注重德行。[15]衮(gǔn):绣龙图案的王服。职:犹“适”,即偶然。阙:缺。[16]祖:祭路神。[17]骙骙(kuí):马不停蹄。[18]徂:往。[19]慰:安慰。

    【译文】

    上天生万物,皆有其法则。人们的本性,追求真善美。

    上天临视周王室,虔诚祷告以求福。上天保佑周天子,降下辅臣仲山甫。

    山甫贤良具美德,温和善良作准则。仪容端庄好面色,恭敬谨慎真负责。

    效法先王的遗训,勉力做事合礼节。天子选他做大臣,国家政令得实施。

    周王命令仲山甫,要做诸侯的榜样。继承祖业要弘扬,辅佐天子振朝纲。

    掌管周王的号令,天子喉舌责任重。发布政令告畿外,四方听命都遵从。

    严肃对待王命令,山甫全力来推行。国内政事好与坏,山甫心里明如镜。

    既明事理又聪慧,保全自身的节操。从早到晚不懈怠,侍奉周王献忠诚。

    有句老话这样说:柔软东西吃下肚,刚硬东西往外吐。与众不同仲山甫,

    柔软东西他不吃,刚硬东西偏下肚。鳏夫寡妇他不欺,如遇强暴狠打击。

    有句老话这样说:德行如同毛羽轻,很少有人能高举。我细揣摩又合计,

    能举起者仲山甫,别人爱他难相助。天子龙袍有破缺,独有山甫能弥补。

    山甫出行祭路神,四匹公马力强劲。车载使臣匆匆行,常恐尚有不周处。

    四马奔走真雄壮,八只鸾铃声锵锵。周王命令仲山甫,督修齐城赴东疆。

    四匹公马蹄不停,八只鸾铃响当当。山甫急急赴齐地,早日完工赶紧回。

    吉甫作歌赠穆仲,乐声和美如清风。山甫临行顾虑多,宽慰其心向东行。

    【评析】

    本诗主要讲周宣王委派卿士仲山甫前往齐地筑城,大臣尹吉甫作此诗以赠别。诗歌用很长的篇幅赞美仲山甫的美德和他对周王室所做的功绩。第一章叙述仲山甫应天运而生,来辅佐周王。接下去二至六章便不遗余力赞美仲山甫的德才与政绩:首先说他有德;其次说其在周王朝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再次说他明辨聪慧,明哲忠贞,忠于职守;继而说他执政刚直不阿,不畏强暴,不欺凌弱者;然后说他德高望重,关键靠自己修养,不断积累。七、八两章写仲山甫奉王命赴东方督修齐城,尹吉甫临别作诗相赠,安慰其离别之心,祝愿其能早日功成归来。

    韩奕

    【原文】

    奕奕[1]梁山,维禹甸之,有倬[2]其道。韩侯受命,王亲命之:缵戎祖考,无废朕命。夙夜匪解,虔共[3]尔位,朕命不易。榦不庭方,以佐戎辟。

    四牡奕奕,孔修[4]且张。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王锡韩侯,淑旂绥章,簟茀错衡[5],玄衮赤舄[6],钩膺镂钖,鞹鞃[7]浅幭,鞗革金厄。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壶。其殽维何?炰鳖[8]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其赠维何?乘马路车。笾豆有且。侯氏燕胥。

    韩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诸娣从之[9],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10]其盈门。

    蹶父孔武[11],靡国不到。为韩相攸,莫如韩乐。孔乐韩土,川泽<;讠于>;<;讠于>;[12],鲂鱮甫甫,麀鹿噳噳[13],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姞燕誉。

    溥彼韩城,燕师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14]受北国,因以其伯。实墉实壑,实亩实藉。献其貔[15]皮,赤豹黄罴。

    【注释】

    [1]奕奕:高大的样子。[2]倬(zhuó):长远。[3]虔共(gōng):敬诚恭谨。共,通“恭”。[4]孔修:很长。[5]簟茀:竹编车篷。错衡:饰有交错花纹的车前横木。[6]玄衮:黑色龙袍,周朝王公贵族的礼服。赤舄(xì):红鞋子。[7]鞹鞃(kuòhóng):包皮革的车轼横木。[8]炰(páo)鳖:烹煮鳖肉。[9]诸娣从之:娣,女弟,即妹。周代婚制,诸侯嫡长女出嫁,诸妹诸侄随从出嫁为妾媵。[10]烂:光彩明耀。[11]孔武:很勇武。[12]<;讠于>;<;讠于>;(xū):广大的样子。[13]麀(yōu):母鹿。噳噳(yǔ):鹿多群聚貌。[14]奄:完全。[15]貔(pí):一种猛兽名。

    【译文】

    巍巍梁山多高峻,大禹曾经来治理,交通大道开辟成。韩侯来京受册命,

    周王亲自来宣布:继承你的先祖业,切莫辜负帝王令。日日夜夜不懈怠,

    在职谦恭又谨慎,册命自然不变更。整治不朝诸方国,辅佐君王显才能。

    四匹公马高且壮,体态雄壮又修长。韩侯入朝拜天子,手持介圭到殿堂,

    恭行觐礼拜周王。周王赏赐给韩侯,蛟龙日月旗漂亮;竹篷车子雕纹章,

    黑色龙袍红色鞋,马饰繁缨金铃装;车轼蒙的是虎皮,辔头挽具闪金光。

    韩侯祖祭出发行,首先住宿在杜陵。显父设宴来饯行,备酒百壶甜又清。

    用的酒肴是什么?炖鳖蒸鱼味鲜新。用的蔬菜是什么?嫩笋嫩蒲香喷喷。

    赠的礼物是什么?四马大车好威风。盘盘碗碗摆满桌,侯爷吃得喜盈盈。

    韩侯娶妻办喜事,大王外甥做新娘,蹶父长女嫁新郎。韩侯出发去迎亲,

    来到蹶地的里巷。百辆车队闹嚷嚷,串串銮铃响叮当,婚礼显耀好荣光。

    众多姑娘作陪嫁,犹如云霞铺天上。韩侯行过曲顾礼,满门光彩真辉煌。

    蹶父强健很勇武,足迹踏遍万方土。他为女儿找婆家,找到韩国最满意。

    身在韩地很愉悦,川泽遍布水源足。鳊鱼鲢鱼肥又大,母鹿小鹿聚一处。

    有熊有罴在山林,还有山猫与猛虎。喜庆有个好地方,韩姞心里好欢愉。

    扩建韩城高又大,燕国征役来筑成。依循先祖所受命,管辖所有蛮夷人。

    王对韩侯加赏赐,追族貊族听号令。北方各国都管辖,作为诸侯的首领。

    筑起城墙挖壕沟,划分田亩税章定;珍贵貔皮作贡献,赤豹黄罴也送京。

    【评析】

    本诗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年轻的韩侯入朝受封、觐见、迎亲、归国和归国后的活动,全诗的主题是颂扬韩侯,颂扬他接受王国重要政治使命,肩负作为王国屏障安定北方的重任,表现周王的优宠和倚重,公卿对他的尊慕和礼敬,诗中渲染的他的富贵荣华以及他的权威,都与他的政治地位密切联系。全诗六章,章十二句,每章内容各有重点,按人物的活动依次叙述,脉络连贯,层次清楚。

    江汉

    【原文】

    江汉浮浮[1],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2],武夫洸洸[3]。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4],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5]戎公,用锡尔祉。

    釐尔圭瓒[6],秬鬯一卣[7]。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8]: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9]: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10]其文德,洽此四国。

    【注释】

    [1]浮浮:众多而强盛的样子。[2]汤(shāng)汤:水势大的样子。[3]洸洸(guāng):威武的样子。[4]浒(hǔ):水边。[5]肇敏:图谋。[6]圭瓒(zàn):用玉作柄的酒勺。[7]鬯(chàng):一种香草,即郁金,姜科,多年生。卣(yǒu):带柄的酒壶。[8]稽(qǐ)首:古时礼节,跪下拱手磕头,手、头都触地。[9]考:通“簋(guǐ)”。簋,一种古铜制食器。[10]矢:通“施”。

    【译文】

    长江汉水波涛滚滚,出征将士意气风发。不为安逸不为旅游,要对淮夷进行讨伐。

    前方已经出动兵车,树起彩旗迎风如画。不为安逸不为舒适,镇抚淮夷在此驻扎。

    长江汉水浩浩荡荡,出征将士威武雄壮。将士奔波平定四方,战事成功上告我王。

    四方叛国均已平定,但愿周朝安定盛昌。从此没有纷争战斗,我王之心宁静安详。

    长江汉水二水之滨,王向召虎颁布命令:开辟新的四方国土,料理划定疆土地境。

    不是扰民不是过急,要以王朝政教为准。经营边疆料理天下,领土直至南海之滨。

    我王册命下臣召虎,巡视南方政令宣诵: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实为梁栋。

    莫说为了我的缘故,你要继承召公传统。全力尽心建立大功,因此赐你福禄无穷。

    赐你圭瓒以玉为柄,黑黍香酒再赐一卣。禀告文德昭著先祖,还要赐你山川田畴。

    去到岐周进行册封,援例康公仪式如旧。下臣召虎叩头伏地:大周天子万年长寿!

    下臣召虎叩头伏地,报答颂扬天子美意。作成纪念康公铜簋,敬颂天子万寿无期!

    勤勤勉勉大周天子,美名流播永无止息。施行文治广被德政,和洽当今四周之地。

    【评析】

    宣王之时,首先消除<;犭严>;狁之患,然后宣王亲征,平定淮夷之乱。宣王驻于江汉之滨,命召伯虎率军征之。召伯虎取胜归来,宣王大加赏赐,召伯虎因而作铜簋以纪其功事,并作此诗,以颂其祖召康公之德与天子之英明。

    周王对朝廷老臣说话时恰如其分的谦虚和鼓励的语气,通过表彰召康公的业绩来表彰召伯虎,并激励他再建大功。第五、六章写宣王对召伯虎赏赐规格之高和召伯虎的感戴之情。全诗以“矢其文德,洽此四国”作结,表现出中兴君臣的共同愿望。

    常武

    【原文】

    赫赫明明[1]。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脩我戎[2]。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3]。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4],有严天子。王舒保作[5],匪绍匪游。徐方绎骚[6],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7]。铺敦淮濆[8],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9],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10]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注释】

    [1]赫赫:声威显赫的样子。明明:明智的样子。[2]脩我戎:整顿我的军备。脩,习;戎,武。[3]陈行:列队。[4]业业:举止有威仪的样子。[5]舒:徐缓。保:安。作:起。[6]绎:络绎。骚:骚动。[7]阚(hǎn)如:阚然,虎怒的样子。虓(xiāo):虎啸。[8]濆(fén):高岸。[9]啴啴(tān):人多势众的样子。[10]犹:通“猷”,谋略。来庭:指朝觐周天子。

    【译文】

    多么威严多严明,王给卿士下命令。太祖庙堂召南仲,太师皇父在其中:

    “速速整顿我六军,备战习武任务重。布防警戒切莫松,救助南方惩元凶。”

    王诏尹氏传下令,告谕程伯和休父,士卒左右列成队,告诫全体现军士。

    沿那河岸急急行,巡视徐国察隐情。诛其祸首安人民,三司就职工作勤。

    多么威严多伟大,神圣天子亲出征,从容镇定向前行。不快不慢按兵法,

    徐方慌张乱阵营。王师神威震徐方,雷霆万钧压头顶,徐方骚动大震惊。

    周王奋威用武力,如天动怒雷声起。前锋部队猛如虎,虎怒吼声震大地。

    大军屯聚淮水边,擒获顽敌向前逼。切断淮水沿岸路,王师驻此扫顽敌。

    王师强大兵马众,迅捷如鸟掠长空,势如江汉水汹涌。如山之基难动摇,

    如川之流滚滔滔。军营绵绵排列齐,战无不胜难知底,大力征讨定淮夷。

    王的谋略真是行,徐国投降来归从。徐国臣服成一统,胜利应是天子功。

    四方叛逆已平定,徐国入觐来王庭。徐国改邪已归正,王命班师回京城。

    【评析】

    本诗赞美周宣王率兵亲征徐国,平定叛乱,取得重大的胜利。诗人的叙述基本按照事件发展:首章写宣王昭告大臣,要他们做好战备工作,准备出师。第二章通过尹氏向程伯休父下达作战计划,出征的宗旨是平乱安民。第三章写进军徐国,徐国闻讯惊恐不已。第四章写勇猛如虎的王师进击徐夷。第五章写周王那举世无双的强大阵营。第六章写周王师胜利凯旋,并把此归功于天子。

    瞻卬

    【原文】

    瞻卬[1]昊天,则不我惠。孔填[2]不宁,降此大厉。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贼蟊疾,靡有夷届。罪罟[3]不收,靡有夷瘳[4]。

    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5]。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

    鞫人忮忒[6]。谮始竟背[7]。岂曰不极?伊胡为慝[8]?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妇无公事,休其蚕织。

    天何以剌?何神不富?舍尔介狄,维予胥忌[9]。不吊不祥,威仪不类。人之云亡,邦国殄瘁[10]。

    天之降罔,维其优矣。人之云亡,心之忧矣。天之降罔,维其几矣。人之云亡,心之悲矣。

    觱沸槛泉[11],维其深矣。心之忧矣,宁自今矣?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藐藐昊天,无不克巩。无忝[12]皇祖,式救尔后。

    【注释】

    [1]卬(yǎng):通“仰”,仰望。[2]填(chén):通“尘”,长久。[3]罟(gǔ):网。罪罟:指周幽王设置的名目繁多的罪名。[4]瘳(chōu):病愈。[5]枭(xiāo):相传长大后食母的恶鸟。鸱(chī):猫头鹰,古人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鸟。[6]鞫(jū):穷尽。忮(zhì):害。忒(tè):变化。[7]谮(zèn):进谗言。竟:终。背:违背,自相矛盾。[8]慝(tè):恶,错。[9]胥(xū):通“斯”,是。忌:怨恨。[10]殄(tiǎn)瘁:病。[11]觱(bì)沸:泉水涌动的样子。槛:通“滥”,泛滥。[12]忝(tiǎn):辱没。

    【译文】

    仰望上天晦阴阴,对我不肯赐恩情。世间很久不平静,天降惩罚大祸临。

    国家没有和平时,士人平民都困病。害虫疯狂食禾稼,不到满足不会停。

    刑网布下不收起,如病不愈苦难尽。

    别人拥有好土地,你却侵犯去占有。别人拥有的奴隶,你却强夺要带走。

    这人本来没有罪,你反拘捕将他囚。那人应该判有罪,你却让他得自由。

    聪明男子能创业,有才女子乱国政。那个聪明的女人,猫头鹰般发怪声。

    她有长舌善狡辩,产生邪恶埋祸根。大乱是非从天降,生自工谗此妇人。

    劝谏国王听不进,妇人内侍言必信。

    不断害人变化多,谗言首尾相矛盾。难道凶狠还不够?为何作恶大不仁!

    如同奸商逐利益,入朝执政哪能成。妇人不做妇人事,放弃纺织养蚕功。

    上天为何责我王?神灵为何福不降?深谋远虑全抛弃,恨我只因忌忠良。

    人们遭难不恤问,威仪不修乱朝纲。贤人君子离朝堂,邦国危难将灭亡。

    上天无情降罗网,牢不可破难躲藏。贤人君子离朝堂,我心实在太忧伤。

    上天无情降罗网,已近王身国将亡。贤人君子离朝堂,我心实在太悲凉。

    泉水喷涌流不止,深深源头总在此。我心实在太悲伤,难道只是从今始。

    恶政不在我身前,也不在我身后施。苍茫上天自高远,万物都得受控制。

    莫让祖宗受耻辱,悔改才能救后嗣。

    【评析】

    本诗讽刺和严正痛斥昏庸荒淫的周幽王宠幸褒姒,斥逐贤良,败坏纪纲,倒行逆施以致政乱民病,天怒神怨,国运濒危。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西周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政治一片黑暗的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现实性。言辞凄楚激越,既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又抒发了他疾恶如仇的愤慨。

    全诗七章。首章斥责周幽王施行暴政、国不安宁。二章说政刑颠倒,三章言致祸之缘由,认为女宠是祸乱的根源。四章写褒姒无中生有,陷人于罪,斥责她干预朝政,祸国殃民。五章申斥幽王听信褒姒谗言,不虑国政,忌恨贤臣,致使人亡国瘁。六章哀贤人之亡,抒发忧时忧国的痛苦之情。末章自叹生不逢时,希望幽王改悔,光复祖德,造福子孙。

    召旻

    【原文】

    旻天疾威[1],天笃降丧。瘨[2]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昏椓[3]靡共,溃溃回遹[4],实靖夷我邦。

    皋皋訿訿[5],曾不知其玷。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

    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我相此邦,无不溃止。

    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职兄斯引[6]。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溥斯害矣,职兄斯弘,不烖[7]我躬。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8]国百里。

    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注释】

    [1]旻(mín)天:此指上天。疾威:暴虐。[2]瘨(diān):灾病。[3]昏椓(zhuó):昏,昏乱;椓,通“诼”,谗毁。[4]溃溃:昏乱的样子。回遹(yù):邪僻。[5]皋皋:欺诳不诚实。訿訿(zǐ):谗毁。[6]职:主。兄(kuàng):通“况”。斯:语助词。引:延长。[7]烖(zāi):同“灾”。[8]蹙(cù):收缩。

    【译文】

    上天暴虐难预防,接二连三降灾荒。饥馑遍地灾情重,十室九空尽流亡。国土荒芜生榛莽。

    天降罪网真严重,蟊贼争斗起内讧。谗言乱政职不供,昏聩邪僻肆逞凶,会把国家断送掉。

    欺诈攻击心藏奸,却不自知有污点。君子谨慎又勤勉,对此一直心不安,可惜职位不起眼。

    就像干旱年头到,地里百草不丰茂,像那枯草歪又倒。看看国家这模样,灭亡崩溃逃不掉。

    昔日富裕今日穷,痛必朝政日败坏。人吃粗粮他吃米,何不退后居朝中?情况越来越严重。

    池水枯竭非一天,岂不开始在岸边?泉水枯竭源头断,岂不开始在中间?这场祸害太普遍,这种情况在发展,难道我不受灾难?

    先王受命昔为君,有像召公贤辅臣。当初日辟百里地,如今国土日受损。可叹可悲真痛心!不知如今朝中人,还有几位旧忠臣?

    【评析】

    本诗是《大雅》的最后一篇,此诗斥责周幽王昏庸暴虐,任用奸逆之臣,致使天灾人祸频发。本篇共七章。首章一开始就叙述上天暴戾,举国上下陷入一片死丧饥荒的动乱之中。第二章斥责周王朝内部群小自相争斗。第三章诗人从另一个角度继续进行抨击,并感叹自己职位太低无法遏制他们的气焰。第四章说明国家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以天灾喻人祸。第五章诗人哀叹贤者失位,小人得势,国家的祸患日益加强。第六章诗人以池、泉的水干涸为喻。说明西周王朝已经面临内外交困的绝境。于是,末章怀念起本朝的前代功臣,希望像当初召公那样的贤明而有才干的人物能出来匡正幽王之失,力挽狂澜,而这又是与本篇斥责奸佞小人的主题相呼应。

    颂是《诗经》中三部分风、雅、颂的颂,它是贵族在宗庙中祭祀鬼神和赞美祖先、统治者功德的乐曲,共40篇,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周颂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外,还有一部分是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从中可以看到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