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盛之路-第253章 摩托时代到汽车时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摩托!

    郭刚有些激动,这玩意好玩,有动力,有外形。

    新课题很多。

    研究动力系统,研究外形,等等。

    还是啥舒适感,酷炫感,等等。

    当然,郭刚是个商人,文人气息和艺术气息不是很足,所以他主导设计出的摩托,不是炫酷那种。

    也不是东瀛大厂那种灵巧那种。

    更不是高档摩托哈雷宝马啥的那种钢铁范十足那种。

    但是,使用,皮实。

    能把质量管控好,是他的强项,也是他是生存之道。

    多年后,他的汽车也是如此。

    刚出道的万利汽车就是如此,皮实,谁诋毁都不成功。

    就是那一股执着劲头。

    当然,多年后的郭刚的摩托和汽车,都不一样的,那个时代,他们的牌子已经腾飞。

    不管是外形,动力,体验,都是非常的好的了!

    刚开始造摩托车的郭刚找到新的激情。

    他不断在厂里和技术员一起研究,研究各种方案,然后和制造人员一起研究如何做得更好。

    各种技术都让他好奇,包括焊接这样的基本技术。

    车子出来了,质量稳定了,他有开始扑向销售。

    必须把销售做好。

    当然,肯定是从农村包围城市。

    成熟的销售员给他他很多建议,销售经理也设置好了。

    他需要掌控全局。

    他感觉是一场新的战争,自己的战争,一定要拿下来。

    要在全国建立影响力。

    每一个市场,都是一场打拼。

    稳抓质量,抢占每一块市场。

    郭刚每天都是奋斗。

    似乎激情燃烧的岁月就是如此,只是他是不会过多的感性抒发心情的,那个时候,每天想到的就是一定要胜利。

    在他的身边,无数的老乡都是如此做的,做着各种制造,成功,失败,随时都有。

    每天都有人新出来开新公司,每天又可能听到谁做不下去了。

    几年下来,他们的市场占有率不错,虽然不是最强的,也在前列了。

    当然,往前,肯定是不行了。

    很多的国有大资本在那里,或者一些城市重点扶持的一些做的很大的厂家在做。

    不过,公司得到了当地的支持,政府的很多部门都给以关注。

    郭刚在一次开会,给上级部门汇报说道。

    “我们做了大量定性定量的市场分析、我国国民人均收入已达400美元,超过了摩托车热销的临界点,我国摩托车市场需求量正以超百万辆的速度在递增。另外,国际市场对摩托车的需求量也在增长。

    因此,整个九五期间将是摩托车需求的高峰期,也是摩托车发展的好机遇。将摩托车工业作为我公司九五期间的主导产业!”,而他们这时的目标也就是“努力跻身全国摩托车行业的前六名。”

    他提到上一年度公司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两项,万利某型摩托车被国家内贸部评为优质名牌产品,被中国消费者基金会评为信得过产品。第2,这一年万利共生产摩托车10万辆,产值8亿多元,创利税4000多万元。

    而对于今后的公司目标,郭刚这样说的:“九五期间争取实现产值100亿元,年产摩托车100万辆,创利税15亿元。”

    这是他的宏伟目标。

    上级也给他鼓励,专家也给他建议,希望他在抓好国内市场的时候,抓好国外市场。

    指出了东南亚,以及南美市场,都是目标。

    他也努力的领会。

    那个时候,郭刚的目标,就是将摩托车做大做强。

    只是,如何转化到汽车上的呢,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具体的某件事情。

    也许,是遭遇到摩托车行业的杀价?

    随着产业的生产竞争激烈,那些不甘心退出的厂家开始了杀价。

    一如当年装饰板。

    我们国家的人太聪明了,太会做产品了。

    特别的一些主要生产摩托车的城市,那里太厉害了,他们的配件产业很成熟,价格很低。

    那些大厂的人,不管是技术员,销售员只要有点本事,出来成立个整车公司,就可以迅速拿到那些配件,然后组装整车。

    然后,投入市场。

    这些车,质量完全没啥问题,市场也接受。

    他们很多人本来就是销售出身,对于市场很了解,出手就招招见血,略低的价格,就可以得到很大一片市场。

    跟着降价?

    不甘心也得如此,不然,市场丢得更多。

    郭刚感觉到自己的所在的城市,做这个东西,似乎不占优势了。

    不管多努力,价格还是往下走。

    销量想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似乎很困难。

    除非,大量杀价,可是那样的话,做到比以前多一倍的量,利润并不会增加很多。

    这是个痛苦的选择。

    他又在痛苦里抉择。

    如果他没有更大的理想,他可以继续在这里面沉浮。

    但是那样,利润上不去,可能渐渐会死去。

    他心里知道。

    如果要做大品牌,靠高昂研发,做出真正的高水平东西,如东瀛的产品那样。

    可是对于他来说,又是个很难的事情。

    还是如当年,资金支持不够,技术沉淀不够。

    最关键是,这个行业,增加主要是在乡镇,乡镇客户,对那个不敏感,对价格更敏感。

    本来摩托车高端用户就少,你就是做到哈雷,做到宝马,你的品牌能和他们比吗?

    你做得更好,在那些乡镇市场,肯定一败涂地,人家看价格的。

    那些分销商看赚钱多少的。

    所以,不好搞。

    他放弃了想加大技术投入的想法。

    难道这样低水平沉沦?

    在低价里往下?

    螺旋往下,而不是螺旋上升?

    他在思考。

    他没有闭关,而是每天中午后就下班,来到厂子对面的山上,看山,看远方。

    然后,看书。

    他想从书里找到一些答案。

    当他看了几个月的书,突然一个故事进入他的眼里。

    那是当年福特的故事。

    他越看越激动。

    老福特当年执着,让他有了新的方向。

    我要造车!

    我要造汽车。

    这个念头在他心里产生。

    是啊,摩托车也是车,汽车也是车,虽然大一些,但是,都是动力加上乘坐。

    动力,都有成熟的配件厂可以提供。

    系统,就是没成熟的方案,自己也可以研发出来。

    低端就低价,以后高端就高价,只要有客户接受就成。

    外形那些,自己可以做,就如摩托一样。

    很多配件,都会是成熟的,可以拿来用的。

    当然,研发成型,估计需要一点时间,可是我从低端,安全的车做起,价格是最大的优势。

    他很激动,似乎看到了未来。

    他的确很庆幸。

    他进入的时间对了。

    那个时候,国外牌子的车还很贵,赚了华国人太多钱。

    如果他晚一点进入,外国牌子也发现了威胁,国产牌子的位子,也在大规模价格下行,如果郭刚晚了,那波下行的价格,可以让他的汽车没有诱惑力,价格诱惑力。

    很大的价差,是让他们的汽车和国外品牌汽车竞争的法宝。

    但是,没研发出整车前,郭刚是有很多事情做的。

    这研发车,和摩托比,难度更大。

    必须请到高水平的专家来做。

    他有了这想法,就离开了山中,去找专家。

    在省汽车研究所,他拜访了很多专家。

    愿意和他一起沟通的,他找到很多。

    好几位都给他很好的建议。

    他当然会试探对方能否愿意和他一起合作。

    在所里的专家,他们有他们的生存方式,很多人都不会离开自己的位置,可是有人给他指点路子,给他介绍了人。

    都是可以找来加入的一些专业人才。

    郭刚很忙碌,他有一个个的拜访。

    他知道,得到三个,基本上就可以奠定基础了。

    他也是按照汽车的各部分的技术找的生产人才。

    不断的接触,几大部分的人才,基本上找齐,对方承诺,如果他愿意做汽车公司,就可以过来做。

    加上那些可以提供帮助的专家,郭刚觉得问题不大了。

    他开始聚集这个团队开会,一起讨论路线。

    大家大致商量出了一个路径。

    万利汽车的大概的路径,最开始的汽车的造型,大致的样子,排量,价位等等。

    如何研发出整车,如何找齐配件,如何开模具,如何组装等等。

    当然,也有专家提出如何通过国家审批。

    郭刚现在有了资本,可以得到这些专家的专业建议。

    他心里很感激。

    公司成立了,万利汽车。

    然后,聘请的人才到位,在自己的新厂房的研发中心里,开始做研发。

    厂房的建设,也在开始了。

    这次当然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他和以前不一样了,做摩托让他获得了一些名气和支持。

    对于没有汽车产业的当地来说,他愿意造车,当地政府是大力支持的,不管是用地还是资金,都给了支持。

    郭刚这几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政府的支持。

    当年他获得的支持层级,都没现在这样大。

    他深深知道,没有政府支持,是无法做大产业的,所以这两年,他的摩托成绩出来后,他也随时向政府汇报,把自己的事业和当地的产业发展联系一起。

    当地政府也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也在努力发展各种产业。

    对于郭刚这样的企业家,他们各级都在支持。

    这样郭刚感到更大信心。

    他敏锐的感觉到,这车,可能暂时不会遇到以前的困境,首先,这个东西对资金,技术层面要求大,政府卡得也严格,不是谁都可以上的。

    如果这样的话,只要自己拿到造车资格,产品做好,自己前期占据优势,扩大市场,自己就能赢。

    当然,他也遇见到,后期也许政府会审批更多车企进入那个时候,市场也许会饱和,如果在那之前不能建立优势,就很麻烦,但是,起码有十年的黄金期,他知道。

    如果后期自己奠定了优势,那横扫市场,建立霸主地位,就有可能的。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生意。

    他对着那些山想。

    汽车研发在快速进行。

    大家都很激动,似乎在见证时代。

    毕竟那个时代,满大街都是外资车,合资车,这也是民族品牌的骄傲问题。

    我们先做出来,以后做更好的,更高端的车。

    郭刚不断鼓励大家。

    大家看着他,都信。

    他们都感觉到了郭刚的力量。

    还有他的决心,他个子不高,声音不大,江浙口音的普通话,但是,充满了意志,不屈的意志。

    汽车的图纸出来了,各种的配件做出来了,小批量的。

    然后,外壳也出来了。

    手工组装样车。

    样车下线了。

    然后就是测试等等。

    当样车出来,郭刚依然很激动,就如那年第一辆摩托车出来后。

    他走上去,爱不释手。

    万利的001号。

    “我们会不断测试,改进,希望尽快拿到国家的生产许可证。”技术负者人徐工说道。

    郭刚点头,“拜托你们了!”

    看着这辆汽车开起来,他充满了希望。

    接下来,各种测试,改进等等。

    终于,他们等来了国家的准生证。

    可以批量生产了。

    他心里知道,稳了,自己抢先了一步。

    当郭刚这辆不是太酷,但是很便宜的实用的车在大街小巷出现的时候,到处都都觉得新鲜。

    价格很低,才几万华币,比起当时都是二十万左右一辆的合资车来说,可以让更多人先圆汽车梦。

    所以,销售大好!

    当时,因为销售团队可以直接从摩托团队来,很多都是现成的。

    虽然汽车销售有不一样的方法,但是,很多可以借鉴。

    当地找代理商,开店,等等,都很快。

    这价格,也吸引很多的代理商来做。

    和市场赛跑!

    郭刚告诉自己。

    产品不能出质量问题,必须各方面达到安全标准。

    他知道,酷炫的标准以后再说,但是,质量的标准必须达到,不然,所有的梦想都会死去。

    在这个过程里,他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

    如何管理不断扩大的企业,还是技术很重要的企业,他在大学学的东西起了作用。

    用人。

    他知道,这很重要。

    技术负责人,是他很看重的岗位,技术员,也是他看重的岗位,各方面的专家,也是他努力去建立的。

    哪怕不在公司上班,但是,都是他的储备,技术储备。

    这保证了万利汽车的质量,还有发展的未来。

    看到满大街的万利车,他心里充满了骄傲。

    这也是销售团队的努力。

    也是因为这个时代。

    当然,他也知道,最多十年,自己十年后如果不能实现凤凰涅槃,一定会被淘汰。

    他买过好几辆车,知道这点。

    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和合资车以及进口车的差距,更不用说和进口名车,豪车的差距。

    “我们要努力赶上。”他时常对技术部门的人说道。

    他们都点头,大家都有急迫感。

    “一步步走,技术不断积累,进步。”他告诉大家。

    现在,随着销售扩大,影响扩大,已经上了一个新层次,也许,资金不是问题了。

    他感觉到很多部门的态度。

    因为他也是民族品牌的代表,他的兴衰,已经代表民族造车事业的兴衰了。

    他就是一面旗帜,旗帜不能倒。

    他感觉到责任,也感觉到支持。

    那些无形的手,递过来的,是支持。

    和市场上某些放出来的风声不用,那些风声说,一不怕死,而不怕累的人才买万利车。

    但是,他感觉到当地各级部门的态度是支持。

    甚至,万利车,是他们的骄傲,政绩的一部分。

    这是一股风,自己要乘风破浪,赢得未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