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心理学速成法.-6.活出一份自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美国大学医学院威迪安特教授通过社会调查和实验发现,寿命长的人,是那些从容不迫,不愿冒险的人。修炼有这种从容能力,并不比加强体育锻炼、改良饮食习惯次要,从容处世的人会更加健康长寿。

    过忧伤身,过喜伤心。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人如果过分忧伤,血液就会往上冲,刹那间脸红脖子粗,旋即脸色转为青白。而经常忧伤的人,心里的郁结不能解开,就会停留在肝里,不及时排出来,会损伤肝脏及全身的健康。喜悦本来是对健康有益的情绪,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掌握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肯定会影响身心健康。“喜伤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暴喜”,突如其来的“惊喜”会给人一种强烈刺激,使交感神经立刻兴奋起来,释放大量肾上腺素,使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体温上升……这些都会导致内分泌紊乱,甚至可能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等,严重者可发生血管破裂、心脏骤停。范进中举,因大喜过望而精神失常;牛皋活捉金兀术,过喜而丧生……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喜极生悲”的案例。所以,千万要掌握好喜悦和悲伤的度,学会从容。

    世间长寿者,大都性格开朗,从容处世。从容可使人心态平静宽容,凡事顺其自然,不背思想包袱,摆脱心理压力,避免情感失调。从容还可使人思考问题周密,处事审慎谋划,善于自我应变。

    何谓从容,顾名思义,即心态舒缓、谦和、泰然、恬淡。通俗地说,就是做事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井然有序;对待任何环境都能不慢不怒,不惊不惧,不暴不弃;遇到挫折不沮丧,取得成功不猖狂。从容,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气度、修养、性格等,更是一种符合惹的生理、心理需要的有节律的、和谐、健康、文明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心态从容的人往往能够健康长寿,所以从容也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

    最早提出从容养生这一观点的是明代养生学家吕坤。他在《**语》中告诫人们,“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并说:“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

    提到从容的典范,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庄子就不得不提了。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吊唁,庄子却正在敲盆唱歌。惠子说:“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你不哭也就罢了,何必又敲着盆唱起歌来,这太过分了吧!”庄子答说:“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伤心悲痛呢!可是,仔细想一想,人是怎样来到这世上,为什么最终还是要离开这个世界呢?原来人是由‘气’——即自然界的非生命物质变化而来,气聚成形,气散而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现在人的形体已死,又将变成非生命的物质‘气’,重新回到自然界去。”连自己妻子的死都可以从容看待,庄子的从容可以说已经到了非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境界,最后,因这份从容,庄子活了八十多岁。

    因从容而长寿的并非庄子一个人,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然而,即使在遭贬的路上,他依旧能够兴致勃勃的做烤肉吃;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曾写过一联用以自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即使一生历尽艰辛,但因处世乐观,遇事从容,去世时已有101岁高龄。大学问家梁漱溟的座右铭是:“情贵淡,气贵和。”他一生淡泊,心态从容,几经大起大落的磨难,却依旧活到95岁的高龄。张学良将军被幽禁半个多世纪后才获自由,但他心胸豁达,从容淡泊,年逾百岁才仙逝。

    为什么从容的心态有益于健康长寿呢?从医学的角度解释,从容之人能相对地保持心态平衡,较好地协调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的关系,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处于一种有规律的舒缓的状态。相对于个性明显者,从容之人的心脑血管和其他器官受刺激的次数也显著减少,气血顺和则百病难生,所以从容之人多长寿。

    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着“老年万事等闲看,阴晴圆缺顺自然”的从容心态,所以,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着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要求自己。

    第一,乐观开朗笑口常开。保持乐观心态,抛开忧郁,烦恼和一切不顺心之事,以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处世,无疑是从容养生的第一要素。

    第二,忌于过度。凡事过犹不及,悲喜过分都会有伤身体,进补过分会产生补品综合症,运动过分会反而不宜健康。所以,切忌勉强自己,从容处置。

    第三,遵守自己的生物钟。日常生活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性,宛如一个生物钟,每天如果每天按照生物钟的指示起床、就餐、锻炼、看书报、睡眠等,会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如果突然发生改变,身体就不能适应,容易生病。

    第四,凡事淡然处之。胜不骄,败不馁,心境通明,泰然处之,平平淡淡仍从容。

    心理训练45:消除现代人的隐形杀手——心理疲劳

    过度的担忧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它会使人们对生活,工作的热情减少甚至消失,各种威胁健康的疾病也随之产生。

    近半个世纪以来,高血压、冠心病及肿瘤等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较为复杂,但一般都与心理压力大导致心理疲劳有关。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太累”、“大疲劳”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词了。心理疲劳正在成为现代社会中人类的“隐形杀手”。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疲劳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而逐渐形成的。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长年累月,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精神上会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格,甚至精神失常,引发多种身心疾患,如紧张不安、动作失调、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下降等,以及引起诸如偏头痛、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消化性溃疡、哮喘、月经失调、**减退等疾病。

    心理疲劳是不知不觉潜伏在人们身边的,它不会一朝一夕就致人于死地,而是到了一定的时间,达到一定的“疲劳量”,才会引发疾病,所以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消除心理疲劳呢?可以试试下面几种方法:

    ⑴笑口常开。开怀大笑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也是一种愉快的发泄方法。

    ⑵保持沉默。高谈阔论会使血压升高,而沉默则有助于降压,在没必要说话时最好保持沉默,听别人说话同样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⑶享受生活。放慢生活节奏,把无所事事的时间也安排在日程表中。

    ⑷沉着冷静。对于各种复杂问题,保持沉着冷静有助于舒缓紧张压力。

    ⑸宽容豁达。做错了事,要想到谁都有可能犯错误,从此不再耿耿于怀,继续正常地工作。

    ⑹遇到困难时,要想到。既然昨天及以前的日子都过得去,那么今天及往后的日子也一定会安然度过,牢记“车到山前必有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