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南吴惊变,是非成败转头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五个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朝代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南吴、吴越、前蜀、闽、南汉、南平(即荆南)、楚、后蜀、南唐和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十国并存于唐宋之际的六十余年间,也是政治腐败、社会混乱的无序时期。各国之间合纵连横,你方唱罢我登场,你闹完了我耍,甚似一场大戏。但热闹过后,如浮云一般散尽,只留下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思考、评述与回味。

    南吴又称杨吴,为杨行密所建,历四主三十年。为区别于前春秋战国之际的诸侯国吴国,以及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吴国,故在其前面加上统治者的姓氏,称之为“杨吴”;从地理上看,由于其居于南方,而又有南吴之称;又因吴国统治者改元建制前曾为唐朝的淮南节度使和弘农王,所以又称其为“淮南”政权或“弘农”政权。透过南吴的崛起与衰弱,你会看到一种别样的历程。

    初出江湖,我的地盘我做主

    杨行密(852年~905年),字化源,原名行愍,庐州合肥(今安徽长丰)人,唐末名将,五代十国时期的吴国奠基人。杨行密幼时丧父,家庭贫困,为人高大有力,能手举百斤,一日可走三百里路。唐乾符年间,江淮造反群起,杨行密因参加造反被抓获,庐州刺史郑棨以其相貌奇特,解绑放走。后来应募为州兵,戍守朔方(今宁夏灵武),迁为队长。

    唐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唐僖宗李儇为避黄巢逃窜成都,郑棨为了保持与唐朝皇帝的关系,经常派杨行密去成都问圣恭安。后来杨行密奉命驻守朔方(今陕蒙晋交界一带),瓜代(接替)期到,杨行密又回到庐州,但军吏讨厌他,又让他去戍边。杨行密准备起程,路过军吏的住处,军吏假装说好话,问杨行密要去干什么。杨行密大声说:“要取你的头!”当即斩下军吏的首级,就此起兵,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

    淮南节度使高骈之前听说过杨行密其人,觉得他非同一般,便想让他来管庐州,于是上奏朝廷。唐中和三年(883年)二月,朝廷封杨行密为庐州刺史。杨行密做梦也没有想到,砍了一颗脑袋竟砍来一个官位,好生得意。此时的唐朝已被黄巢折磨得筋疲力尽,皇帝李儇也没有多少声望,高骈就有了另起炉灶的打算。李儇知道高骈心怀不轨,除了大骂,对他没有一点办法。后来,黄巢起义被镇压,各路有功藩镇都得到了重赏,唯有高骈受到朝廷冷遇。

    高骈因此郁郁寡欢,便开始信奉起道教来,他在扬州建造高楼,并身着道袍在楼上修行,淮南事务基本由术士吕用之打理。一次,吕用之不知从哪里弄了把铜剑,便哄高骈说:“此乃神剑,威力无比,主公可以防身。”高骈喜上眉梢,骑着木头雕刻的鹤,舞着神剑,高呼:“鹤舞翩翩,得道成仙。”看到高骈这副模样,手下两员大将俞公楚和姚归礼痛心疾首,臭骂吕用之为小人。

    吕用之怀恨在心,打算杀了他们,于是就在高骈面前说俞、姚两人的不是。正好慎县(今安徽肥东北)一带有乱兵,高骈就派俞公楚和姚归礼带兵去剿。吕用之暗中派人告诉杨行密:“这两个人要借剿匪为名偷袭庐州,你要小心为妙。”杨行密一听:“这还了得!我的地盘岂容他人乱来!”于是秘密派兵袭击他们,将他们全师歼灭。随后杨行密就在高骈那里告了二人的状,高骈信以为真,重赏了杨行密。有了上级的信任,杨行密也算是稳稳地坐住了庐州刺史这个位置。

    入主扬州,成者王侯败者寇

    唐中和三年(883年),黄巢手下的毕师铎率军攻打淮南节度使高骈。高骈上表请封杨行密为行军司马,杨行密率兵几千人赴援,快到天长(今天安徽天长)时,毕师铎已囚禁高骈,并召宣州秦彦进入扬州(今属江苏)。杨行密不能进入扬州,屯军于蜀冈。

    杨行密听说毕师铎已攻入扬州城,有些进退两难。这时,幕僚袁袭献计杨行密:“方今天下大乱,淮南凭河临江,是割土为王的好地方。高骈已经失了势,毕师铎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物,现在扬州无主,将军不可错过天赐良机,乘乱取淮南!”此言正中杨行密下怀,于是,他亲率庐州精兵急驰扬州。

    杨行密来到天长时,正碰上吕用之,吕用之带他的人马也加入了杨行密的队伍。杨行密率军攻城,一时没有得手,便把部队扎在蜀冈(扬州瘦西湖),等待机会。毕师铎仗着自己兵力雄厚,主动出城迎战;杨行密不知底细,不敢硬拼,诈败而走。毕师铎的人马刚扑进庐州军的大营,便被杀得四散而逃,毕师铎只好又逃回扬州城。进城之后,毕师铎问秦彦怎么办?秦彦也不知道,便找来自称神通广大的尼姑王奉仙。王奉仙说:“扬州城当死掉一个大人物,然后才能转危为安。”秦彦笑道:“说到大人物,除了高骈再无二人。”毕师铎早就想除掉高骈,于是派副将刘匡带兵去杀高骈。

    有人得到消息,惊慌地告诉高骈:“令公,有人要杀我们了!”高骈不信:“哪有这等事,想必是秦彦给我们送饭来了。”整肃衣冠,立阶而下等待美食。哪知道闯进来的不是秦彦,而是刘匡。还没等高骈问话,众人就上前把高骈扑倒在地,边打边骂:“逆贼高骈,上负天下,下残士民,今天我等要为扬州百姓讨还公道!”高骈还没来得及辩解,就被众人乱刀砍死。唐光启三年(887年)九月,一代名将高骈就这么离开了人世。随后,高骈手下包括家属等人,都被一一处死。

    杨行密得知高骈惨死的消息,号啕大哭,并让三军将士皆带重孝,对着扬州城号哭三天三夜。虽然高骈对杨行密有大恩,但杨行密却是在故意演给下面的人看,以证明“我杨行密不是忘恩负义之人”。痛哭过后,杨行密再攻打扬州城,结果还是没能拿下。就在他打算先撤军,改日再战时,突然天气大变,狂风肆起,大雨倾盆。这让杨行密看到了破城的良机。于是,他让吕用之手下的张审威带着敢死队员,趁黑色雨夜,翻过城墙,打开城门。

    毕师铎和秦彦知道杨行密即将入城,他们只有死路一条,便问王奉仙:“如不想做俘虏,有何计可施?”王奉仙说:“既然不想被捉,那就走为上。”于是他们悄悄地逃了出去。杨行密见张审威得手,麾军冒雨杀入扬州城。入城后,展开全城搜索,除了遍地残尸,连毕师铎的人影儿也找不到。此时高骈已死,毕师铎也跑到了东塘,他就是扬州城的主人了,于是杨行密自称淮南留后。

    弃扬夺宣,丢车保卒进退难

    唐光启三年(887年)十月,杨行密攻破扬州城,自封淮南留后。但是,他怎么也惬意不起来,经过几个月的攻防,扬州俨然成了一座废城,所以他也在思考要不要先回到庐州。他不想要扬州,却有人想要。此时盘踞在河南腹地的“大齐皇帝”秦宗权打起了扬州的主意,他派弟弟秦宗衡为帅,孙儒、刘建峰、马殷、许德勋等人为副,杀到扬州城下。落难的毕师铎、秦彦也不假思索地加入其中。

    再是座废城,也是好不容易才打下来的,当然不能拱手相让,于是,杨行密只好开始防守。秦宗权本想拿下扬州,就在这个时候,汴梁的朱温却对他发难,率军打到河南。秦宗权哪有心思再攻扬州,于是急忙让弟弟秦宗衡回师河南。但秦宗衡身边的头号大将孙儒却不想回去,一心想着攻破扬州城,做回带头大哥。秦宗衡设宴帐中,催问孙儒:“你怎么回事,怎么敢公然违抗军令?”孙儒心想,将在外什么军令不军令,先杀了你再说,于是一刀砍死秦宗衡,收编了人马。秦宗衡手下大将安仁义见势不妙,逃出营中奔降杨行密。

    孙儒见自己的爱将都叛逃了,对半路入伙的毕师铎和秦彦自然更不放心,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又取了二人的性命。孙儒自做军中大帅,给他的队伍起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名字“土团白条军”。

    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此时已经兼任了淮南节度使,听说杨行密是个人物,便想拉拢他,封杨行密为淮南节度副使,同时安插自己的行军司马李璠在杨行密身边,任扬州留守。杨行密知道朱温想踢开自己,霸占扬州,自然有所防备,故拒绝李璠入城。朱温知道暂且奈何不得杨行密,便让杨行密做淮南留守。对杨行密来说,这就是一个虚职,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对付孙儒。

    同时,杨行密信不过的人还有吕用之,觉得他能害死高骈,就能害死自己。但杀人总得找个借口服人,思量了半天有了主意。还没到扬州前,吕用之曾经说过,他有一大笔钱埋在扬州城中,入城之后就赏给杨行密的手下。进城后,吕用之从不提及此事。杨行密本想借此事杀掉吕用之,觉得不妥,便又拿高骈之死说事。

    唐光启三年(887年)十一月,杨行密大整士卒,将吕用之叫过来,命人严加拷问;吕用之如实招供是如何弄死高骈的,杨行密遂将其腰斩于市。除掉隐患,接下来就要和孙儒较量了。参谋袁袭劝杨行密:“扬州江左名都,欲成大事者必得之,但现在孙儒声势太大,加上城中空虚,现在不宜硬拼,将军当留条后路,为日后计!”杨行密暂时舍不得离开扬州,便让部将蔡俦去守老巢庐州。唐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孙儒率军攻扬州。杨行密不甘心就此放弃扬州,但形势对他越发不利,他只好先撤出扬州。而孙儒却大摇大摆进了城,志得意满地做起了淮南节度使。

    离开扬州,杨行密想转道去海陵(今江苏泰州),袁袭不同意:“海陵小郡,不足容身,不如回到庐州。”八月,杨行密在西还路上,突然改变原定计划,准备偷袭洪州(今江西南昌),袁袭道:“洪州被钟传控制,不宜攻取,倒是宣州兵少易攻,且守城的赵锽本是秦彦旧部,今秦彦已死,赵锽不足惧也。”

    杨行密觉得这步棋妙,于是直扑宣州。在曷山(今安徽宣城西南三十里处)大败赵锽军,赵锽逃进城去龟缩不战。后杨行密攻破城门,杀了赵锽,赵锽的大将周本投降了杨行密。进城之后,众将四处抢掠财物,只有杨行密手下部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人徐温去抢粮食,然后分给饥饿的老百姓,深得民心。

    徐温是五代十国史上的重要人物,可以说没有徐温,就没有后来的南唐。徐温此举也为杨行密赚了不少声望。脸上胜利的喜悦还没有褪去,心腹谋士袁袭突然病死,杨行密不免心头一惊:“难道是天意?这是老天要夺我股肱之士,不想让我成大事吗?”没过多久,杨行密的大本营庐州就被孙儒端了。这下杨行密想回也回不去了,只好把宣州作为立足之地。

    势不两立,一山岂能容二虎

    出道以来,杨行密连年征战,在乱世中展开了“圈地运动”,但是圈一块丢一块,圈来圈去,最后把自己圈在了宣州,一时间人困马乏,动弹不得。此时湖州刺史李师悦和杭州刺史钱镠正在宣州附近兵戎相见,你来我往打得不亦乐乎。杨行密一边休整,一边坐山观虎斗,心里又在盘算,等什么时候双方打累了,他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唐龙纪元年(889年)十一月,杨行密觉得时机已到,尽出精锐去取钱镠的常州。结果,遭到顽强抵抗,只好放弃正面进攻,改为地下——让部下大将田頵挖进了一条地道入城,常州不战而降。说来也巧,杨行密前脚迈进苏南,朱温后脚就跟到了淮南,美其名曰“帮杨行密剿灭孙儒”,其实是想霸占地盘。十二月,孙儒先绕过钱镠控制的润州而攻常州,田頵被赶了出去。

    孙儒让部将刘建锋守常州,自己回到扬州。之后孙儒觉得钱镠的势力在润州比较碍事,后又让刘建锋攻打润州。拿下润州后,孙儒又将三吴首镇苏州收入囊中。至此,握有润、常、苏三州的孙儒势力急骤膨胀,成为苏浙一带实力最强的割据势力。

    此时,苏南形势极为混乱,杨行密、孙儒、钱镠势力犬牙交错。唐大顺元年(890年)二月,杨行密趁孙儒倾其全力对付朱温的时候,派大将马敬言攻取润州。随后杨行密又拿下常州,并严密防守常州。孙儒心有不甘,同年闰九月,再派刘建锋分三路军过江再取润州、常州,结果不费吹灰之力,收复常州。十二月,孙儒再拿下苏州。

    为了在趁杨行密势弱之际一举将其歼灭,唐大顺二年(891年)正月,孙儒尽起江淮精锐,过江来灭杨行密,大将马殷在黄池(今安徽芜湖东)大败田頵。杨行密有些坐不住了,想西奔铜官(今安徽铜陵),部将李神福说:“孙儒孤军深入,以战养战,我们只要坚守不战,再派骑兵烧掠粮食。他们没了粮食自然心慌,利求速战,到时候我们以逸待劳,为什么要怕他?”杨行密觉得有道理,派李神福专门袭击孙儒的粮草运输队,结果孙儒损失惨重。

    杭州城的钱镠对苏州早已垂涎三尺,就在孙儒尽出主力消灭杨行密之季,他趁乱取回了苏州。此时,对付孙儒有些力不从心,杨行密便求救于钱镠。钱镠一合计:杨行密撑不住的话,下一个被吃的就是他,不能不救,于是发兵前来支援杨行密。孙儒见一时不能得手,先回扬州。对孙儒来说,杨行密是他这辈子碰到的最大冤家——有他没我,有我没他。为了拔掉这个眼中钉,孙儒破釜沉舟。

    唐景福元年(892年)秋,孙儒火烧扬州城,派出五十万大军直扑宣州。杨行密知道孙儒要和他决一死战,忙问计于文武,谋士戴友规劝杨行密:“此次孙儒是来决战的,我们可趁机派人去扬州发粮食。孙儒部下多是扬州人,投降孙儒也是出于生计。只要他们得知家人还活着,必然感主公之恩,不再与我们为敌。待孙儒成为孤家寡人,再活捉孙儒。”杨行密连连点头称是。

    杨行密派人先后多次劫了孙儒的粮草,然后带着这些粮草到扬州发给百姓。扬州百姓感恩戴德,杨行密赚足了民心,同时也彻底断了孙儒军的活路。苦于没有粮草,孙儒急于和杨行密一分胜负。刘威献计杨行密:“孙儒破釜沉舟,主公亦当如是,孙儒粮尽无归路,人心涣散,主公背城死战,必可擒儒。”听从了刘威的谏言,杨行密带出所有的精锐部队,与孙儒军在宣州城外决战。结果杨行密大军连破五十座军营,在混战中孙儒被杨行密大将田頵活捉,其部下全都投降了杨行密。随后,杨行密在宣州城中处死孙儒。孙儒一死,淮南一带尽数归于杨行密。

    从杨行密在江淮地区举起割据大旗,到消灭孙儒势力,短短的十多年时间,他便确立了在江淮的统治地位。

    强势崛起,攻城略池渐得势

    消灭了孙儒势力后,杨行密在淮南强势崛起,朝廷毫无节制手段,只好顺水推舟,在唐景福元年(892年)八月间,让杨行密以宰相身份(同平章政事)为淮南节度使,也就是“使相”,和当时的朱温平起平坐。

    得到扬州后,杨行密才算真正有了稳固的大本营,利用战事间歇,他想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权。为了收买军心,杨行密经常与下层士兵打成一片。杨行密虽然赏赐将士的东西不算丰厚,但他本人也厉行节俭,吃喝用度都比较节约,让人抓不到把柄。对于因为躲避战乱而逃难的百姓,杨行密派人四处招抚,杨行密给予妥善的安排,保证人人有地种,有饭吃。淮南经济渐渐有了起色,实力越来越雄厚。

    有了开疆拓土的本钱后,杨行密便谋划从哪个方向扩充自己的地盘。最后决定先拿当初把老巢庐州献给孙儒的蔡俦开刀。蔡俦在孙儒死后无家可归,想投靠朱温。朱温此时还不便和杨行密公开翻脸,所以拒绝。找不到靠山,蔡俦只好和据守舒州(今安徽舒城)的倪章互为犄角。

    唐景福元年(892年)十一月,杨行密派属下名将李神福率“黄头军”去收复庐州。李神福攻到城下,蔡俦不战,杨行密命田頵出兵宣州,他则带着精锐部队来到庐州。蔡俦知道杨行密不会放过自己,选择了自杀。之后,杨行密即命田頵去收歙州(今安徽歙县)、李神福去收舒州。歙州刺史裴枢善守,田頵久攻不下,便开始围城。裴枢有些害怕,便给杨行密写信说:“让我回长安吧,歙州君自取之。”杨行密同意,派陶雅代裴枢守歙州。不久,李神福攻下舒州。

    唐乾宁二年(895年),杨行密北上攻取濠州(今安徽凤阳)。据说,杨行密在濠州遇到一个小乞丐,他长相清秀、眉宇间有股英气,非常喜欢,便问:“你是哪里人呀?叫什么名字?”这个孩子哇哇大哭,说:“我是徐州人,今年7岁,无名无姓,父母早亡,只好乞讨为生。”见他可怜,杨行密便收下他做义子。

    不过杨行密的亲生儿子杨渥很忌妒和讨厌这个孩子。不得已,杨行密只好忍痛割爱,把这个孩子送给重臣徐温,并对徐温说:“要不是我家渥儿不喜欢,我绝不会把这个孩子送给你的。此儿大后必能成事,你要好好待他。”徐温收了这个义子,取名徐知诰。后来这个徐知诰废掉吴国皇帝杨溥建立南唐,改名李昪。

    朱温不想让杨行密这么得势,派刘知俊(唐末五代割据军阀,绰号“刘开道”。原为感化节度使时溥部下小校,后投奔宣武节度使朱温,被任命为军校)率军南下,结果在涟水被淮南军张训部杀了个精光,只身逃回了汴梁。经此一战,杨行密又长了不少威望。此后,他四处掠地,连连得手,占领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大片地区,并攻下重镇苏州。

    这一年,唐廷加杨行密为校检太傅(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之职)。后昭宗李晔拜杨行密为弘农郡王。至此,“自淮以南、江以东诸州皆下之”,杨行密的吴地政权地盘已具雏形。

    加封吴王,过招朱温树威名

    在五代十国时期,最不缺少的就是冤家。作为两大乱世的枭雄,朱温与杨行密缘何结怨,缘何关系搞得如此之僵?据说,朱温爱贪图小便宜,曾扣留了杨行密派到中原进行茶货贸易的都押衙唐令回,并把唐令回带去的一万多斤茶砖据为己有。闻讯后,杨行密气得要死,破口大骂:“朱三不是个东西,无耻至极!”并上表朝廷,历数了朱温的累累罪行,还扬言要率大兵讨伐朱温。朱温知道杨行密说气话,但是又是被人骂,又是被人吓,心里也很憋气,于是两人就此撕破了脸皮。

    唐乾宁四年(897年)正月,朱温攻城郓州,杀掉天平军节度使朱瑄,其堂弟泰宁军节度使朱瑾率数千骑兵亡命数百里,渡过淮河来投靠杨行密。杨行密军地处淮南,多水师而缺骑兵,这次杨行密凭白得到了河东精骑兵,军事实力大为增强。这边杨行密高兴得嘴都歪了,那边朱温气得肺都要炸了。

    朱温决心要给杨行密些颜色瞧瞧,便派庞师古出清口(今江苏清江),葛从周出安丰(今安徽霍邱东),随后他坐镇宿州,让杨行密这个未来的“吴先主”变成现实中的“吴后主”。杨行密知道朱温的来意,派部将朱延寿去对付葛从周,派朱瑾、张训等对付庞师古。庞师古扎营后有些轻敌,没把对手放在眼里。朱瑾带兵冲进庞师古营中就是一顿乱杀,然后扬长而去。庞师古依旧不以为然,朱瑾放淮河水,淹死敌军无数,淮南军借势追杀,在乱战中庞师古被杀,葛从周原路退了回去。

    杨行密旗开得胜,自然很惬意,胃口也大了不少。接下来,他盯上了浙江的钱镠。唐光化元年(898年)三月,杨行密出兵去取昆山(今江苏昆山),让钱镠腹背受敌,领兵的大将秦裴很快就占领昆山。此后,钱镠一直被杨行密压制得喘不过气来。纵观周边,当下能够威胁到杨行密的,也只有朱温了。

    此时的杨行密满腹雄心,江北是朱温的,江南虽然军阀林立,但要论实力,杨行密自谦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之后,在与朱温的博弈中,杨行密也是占尽了便宜。逐渐地,他的威名已经传遍天下,江湖之中多传其智勇。手控淮南诸州,临江而窥中原,即便是一代枭雄朱温,也得惧杨行密三分。唐昭宗李晔为了进一步拉拢杨行密,在唐天复二年(902年)三月,封杨行密为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校检太师、中书令,加封吴王,这也是吴国名称的由来。

    诈瞎诛叛,智取谋反小舅子

    唐末,杨行密被昭宗封为吴王,任淮南节度使。后来他拥兵自重,建立了以淮南(今江苏扬州)为中心的割据地盘。手下的诸多小军阀都能听话,唯有奉国节度使朱延寿不太听从节制。朱延寿仗着杨行密是他的姐夫,培植势力,另立中心,有不轨之念。所以,杨行密暗中派人打入到他的内部去监视。

    暗探来报,朱延寿与安仁义来往密切,信使不断。二人都极力扩充兵马,积蓄粮草。并且,朱延寿的姐姐、杨行密的夫人常有信使去朱延寿处,传递消息。听到这些,杨行密不能不认真对付。唐末战乱不断,各大节度使都拥兵自重,不听朝廷调遣。所以,欲割据一方,必须要有强大的实力;要提升实力,必须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内部环境。在别人还没有找自己麻烦之前,正是解决内患的大好时机。于是,杨行密开始认真思考对付朱延寿等叛逆势力的方法。

    此时,他的实力还不够强大,只可智取,不可强攻,否则二虎争斗,伤了实力,外部敌人便会乘虚而入的。欲智取朱延寿,先要迷惑他,包括他的姐姐。于是杨行密称自己患了眼疾,看东西一片模糊。朱延寿派使者来送信,他故意念得颠三倒四,说自己看不清字。后来,干脆让别人代念来信。使者将此情况汇报给朱延寿,朱延寿一听大喜,他虽存另立之心,但深知杨行密不是好对付的,杨行密带兵多年,英勇善战,朱延寿若硬拼恐怕不是他的对手。哪知天助人愿,如今杨行密患了眼疾,纵有千种本事,没眼也是白搭。

    但朱延寿仍不放心,不知杨行密是真瞎了眼呢,还是假瞎,想要让心思不轨的人现原形。思量再三,朱延寿决定让姐姐为他试探一下,若那老匹夫真的瞎了眼,他马上带兵进驻淮南王府,淮南这块地盘就姓朱了。朱夫人接到消息,便着力窥探、观察。见杨行密几时回家,都摸索探路,看来确有眼疾。但她仍不放心,怕一旦杨行密有诈,送了她弟弟的性命,于是生出一计来。

    这天风和日丽,朱夫人约丈夫杨行密去湖边踏青。那湖边种了很多柳树,密密排排很难走。朱夫人搀着杨行密,故意把他领到一棵柳树前。杨行密见状明白了夫人的用心,于是,将计就计向柳树碰去,一下子碰得趴在地上,昏迷了过去。朱夫人见丈夫真撞昏了,是眼瞎无疑,赶忙呼救。众人围过来救了半日,杨行密才苏醒。杨行密哭着对夫人讲:“原想成就一番大业,哪知天不遂人愿,却让我失了明。几个儿子都不争气,看来这吴王的位子只有交给延寿了。”

    朱夫人听后大喜,忙送信给朱延寿。朱延寿以探疾为名来到淮南。杨行密装作不能出门迎接,传朱延寿来卧室相见。其实,杨行密早在枕头下藏了匕首,趁朱延寿俯下身来看眼疾时刺死他。朱延寿一死,杨行密便休了朱夫人,发兵去润州擒获了安仁义,短时间内巩固了内部,稳定了政权。

    铲除异己,莫怪翻脸不认人

    身处群雄逐鹿的五代十国,杨行密缘何能凭一己之力,十余年间坐定江淮,成为一代枭雄?文治武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得益其笼络了一批能臣武将。其中田頵、安仁义等人跟杨行密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交情不是一般的深。但是自古都是“能共苦,不能同甘”,杨行密在乱世中雄起,坐上了吴王宝座后,开始对田頵等部下起了疑心,由此又上演了一部在五代十国时期人们见怪不怪的君臣相疑、拉帮结派的大戏。

    唐天复二年(902年)八月,吴越武勇右都指挥使徐绾作乱杭州,并私通田頵,田頵发兵来杭州。杨行密知道田頵不安分,但没想到这次动静这么大,如果让田頵得了杭州,他这个吴王还有什么分量。于是杨行密派人去召田頵:“吴越和你有何瓜葛?请按时回来,否则就换人守宣州。”田頵打了几个回合,没得手,同时顾及杨行密那边,暂且撤军。但田頵不是个安分之人,自思跟着杨行密,混得再好,也不如自立山头,所以铁了心要和杨行密分道扬镳。为了谨慎起见,田頵想联系河南的朱温作为外应。

    当时有人劝杨行密:“田頵为人奸险,不如早除之,以避后乱。”杨行密不同意:“田頵是淮南功臣,威望很高,而且田頵现在还没有公开造反。除田頵容易,但众将会说我卸磨杀驴,见机行事。”虽然杨行密知道田頵不安分,迟早要造反,但眼下无凭无据,不便动手。

    唐天复三年(903年)八月,田頵把寓居宣州的唐末大诗人杜荀鹤请来,对杜荀鹤说:“淮南久失王化,今日我当效节王室,烦请先生去汴梁一趟,联系一下朱温。”杜荀鹤应命而去。田頵知道杨行密非一般人,密使赴润州(今江苏镇江),联络怀有造反之心的安仁义:“可以联手对付杨行密,然后分治淮南。”安仁义一听,当即答应。此时,镇守寿州(今安徽寿县)的杨行密妻弟朱延寿早和田頵串通,朱延寿曾密告田頵:“你真想起势,定要知会我一声,我定将全力以赴。”田頵大喜,一切准备就绪后,派两个心腹人化装成小商人,北去寿州联络朱延寿。可惜这二位半路被人识破,身上的密信也被搜出。

    杨行密看到密信后,大骂这些人没一个好东西。现在人证物证俱在,该是动手的时候了。于是,他命令正在围攻鄂州(今湖北武汉)军阀杜洪的李神福,速转向宣州剿灭田頵,李神福受命扬帆东下。

    唐天复三年(903年)八月,安仁义南袭常州,常州刺史李遇在城外设好埋伏,然后在阵上大骂安仁义:“尔受君恩,食君禄,不思报,反欲噬人主,真是犬彘不若!”安仁义久经战阵,猜到李遇会设防,连忙撤回润州。同时,淮南军王茂章、李德诚、米志诚部奉杨行密令,进围润州。安仁义被困在润州,动弹不得。接下来杨行密需要全力对付田頵了。

    同年九月,田頵发兵北上,攻下升州(今江苏南京),生俘李神福一家老小。此时李神福已经顺江东进,田頵派人告诉李神福:“希望你不要再为杨行密卖命,如果你跟我一起对付杨行密,以后我会把江东分给你一半,否则我就杀你全家!”李神福大怒:“杨王手创江东,神福委身于王,自当效死以全臣节,纵九族夷灭,亦不敢有违臣节。今日唯有一死,以报杨王厚恩。”当即斩杀来使。

    田頵于是派部将王檀、汪建督水师在吉阳矶(今安徽安庆长江南岸)横江阻拦李神福。汪建心狠手辣,把李神福之子李承鼎绑在舰前,吓唬李神福。李神福真是忠义无二,让人朝敌舰上猛射,并说:“绝不能以亲子而误王事!”随后,李神福佯装失败,王檀等人便率舰来攻。结果中了招,让李神福一把火烧得溃不成军,死伤无数。汪建等只好仓皇而逃。

    听说前线打了败仗,田頵亲自率大军沿江逆流而上,要与李神福决一死战。李神福不敢小瞧田頵,于是遣使向杨行密求救,杨行密立即发兵救援,田頵腹背受敌,连吃败仗。最后灰头土脸地逃回了宣州,不敢再战。后来,田頵被生擒,被取了首级。当杨行密收到田頵的人头时,颇为感慨:“吾与君共起来江淮,数十年来,亲若兄弟,奈何有今日事?”说得很动情。事后,杨行密赦免了田頵老娘殷夫人,还捞个了“仁义”的美名。

    大权旁落,只是一尊泥菩萨

    杨行密虽算不上明主,但也谈不上是昏君。在连年征战中,他攒足了实力,赢得了民心、军心,但有一样东西却越来越差——身体状况。原本觉得身体很壮实,但积劳成疾,终于让他有些力不从心。这时,他关心的不是自己什么时候死,而是由谁来做继承人。杨行密一共有七个儿子,其中四位有历史详细记载:杨渥、杨渭(杨隆演)、杨濛、杨溥,这四位都没经过什么历练,在杨行密眼中都不是成大事的主。按规矩应立长子杨渥,但杨渥做事浮躁,让他继位,实在让人不放心,但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随着病情一天天恶化,杨行密再也等不及了,便让判官周隐速召在宣州做观察使的杨渥回扬州。周隐有私心,不希望杨家人继位,便劝杨行密:“大少爷贪玩,好酒及色,不是个守成之主。其他少爷倒不错,但是年龄太小。大王不如先让庐州刺史刘威主政,刘威跟大王出生入死三十年,忠诚可靠。等小少爷们长大了,再让刘威传位不迟。”

    把王位传于外人?杨行密死也不会答应,他听后非常生气。周隐退出后,指挥使徐温带着谋士严可求入见杨行密,杨行密便把周隐的意思告诉了徐温。徐温很是吃惊:“大王万不可行此事,否则,杨家基业从此就要易姓。江东本是大王舍命博来,岂能白送给刘威这个外人。”

    徐温害怕周隐坏事,急命严可求去取周隐的虎符,周隐不在,徐温便派人去宣州召杨渥来都中受命。杨渥快马入都,接受遗命。杨行密流泪叹道:“命休矣!此生富贵,何足憾!唯诸儿愚鲁,不晓大计,望公等善辅之。”嘱托完后事,杨行密便咽了气。时年为唐天祐二年(905年)十一月,杨行密死时54岁。杨渥嗣立,尊杨行密为武忠王。

    杨渥爱记仇,上位后做的第一件事,便大骂周隐:“我父百战得天下,你居然要传给外人,今日势此,夫复何言!”后将周隐推到殿外,给处决了。正如杨行密担心的那样,杨渥“非保主也”。他从小就享受荣华富贵,生活处处要讲品质,尤其喜欢过夜生活,爱晚上打球。每天光是蜡烛就要花掉大把的钱。

    杨渥在做宣州观察使时,知道宣州府库有好东西,执政后便命新任宣州观察使的王茂章把宝贝送到扬州。王茂章看不过他瞎折腾,便大骂杨渥:“先王起事草莽,积二十年之苦辛,方造江东基业。环顾周遭,强虏窥俟,此非享乐时也。少主不宜轻启奢靡之风,坏勤俭之德,陈叔宝之事,岂足效乎?”兵权不交,银子不给。看到信后,杨渥非常生气:“你这个老顽固,定要给你些颜色瞧瞧。”

    唐天祐三年(906年)正月,杨渥命马步军都指挥使李简带五千精兵攻打宣州,王茂章见势不妙,只好逃跑,然后投奔了钱镠。杨渥也知道自己刚上任不久,威望不够高,于是想弄出些大动静来,以服众人。正好此时盘踞在今江西地带的镇南军节度使钟传病死,钟匡时继立。同年五月,杨渥派升州刺史(今江苏南京)秦裴统军西征。南吴军来到江州(今江西九江)时,钟传的义子、江州刺史钟延规因没有当上镇南节度使不战即降。江州是洪州的门户,拿下江州,洪州不攻自破。南吴军生擒钟匡时,并继续南下,不久便尽得江西千里肥腴之地。

    杨渥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更加骄狂。老臣徐温、张颢看不顺杨渥自满,便劝他要自重,杨渥却说:“如果你们觉得我不行,就杀了我,你们做吴王!”二人无言退去。深知跟着这样的皇帝混,定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于是二人开始寻求自保。

    杨渥手中本有一支三千重甲兵,交由心腹朱思勍、范思从、陈璠指挥,此时正驻在洪州。徐温和张颢欲废掉杨渥,必先除掉他的三个心腹。后二人派部将陈佑率甲兵快马奔至洪州,先知会秦裴:“思勍等人谋反,徐温有令诛之。”随后,秦裴让陈佑去操办这件事。陈佑把三人骗到帐中,设酒笑言,酒不过三巡,正笑谈间,陈佑起身大呼左右:“动手!”众武士蜂拥而上,将三人活活砍死。

    陈佑杀死三人的消息传到扬州,杨渥非常气愤:“竖子眼中无我,今不除之,死无葬处!”遂准备除掉徐温、张颢。二人知道杨渥会把矛头指向他们,便将计就计,立马废掉杨渥,改立杨隆演。至此,大权尽在二人之手。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五月,徐温派人杀死杨渥,杨渥时年23岁。

    徐张交恶,把持朝政除异己

    杨渥在位时,淮南左牙指挥使张颢与右牙指挥使徐温为了把持朝政,曾密谋废掉杨渥,瓜分南吴国土来向后梁称臣投降。计划的第一步如其所愿,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五月,徐温、张颢弑杀杨渥,杨隆演继位。

    杨隆演(897年~920年6月17日),字鸿源,初名杨瀛,又名杨渭,南吴太祖杨行密次子,南吴烈祖杨渥同母弟,母夫人史氏。此时的杨隆演小屁孩一个,至多算是个形象代言人,朝政大权依然牢牢控制在徐张二人之手。很快,张颢起了贪心,想踢开徐温,独立掌控淮南。张颢大陈甲兵,然后招来文武“议事”,他尖着嗓子喊道:“吴王已故,淮南无主,众位觉得谁可当之?”连问三次,众人低头不语。

    见没人推举自己,张颢勃然大怒。徐温的挚友严可求是淮南第一智士,向来看不上张颢,见众人不说话,生怕事变,便装模作样地凑到张颢身边,悄声说:“淮南事乱,能做淮南主者,非公而谁?只是时机未到。”张颢有些疑惑:“此话怎讲?”严可求小声道:“武忠王虽故,但刘威、李遇、李简等人皆淮南首功之臣,恐怕他们不会对张公心服。今日之事,不如先立二公子隆演,张公挟天子令诸侯,谁敢不从?”

    张颢一心想做吴王,对他的话不感冒,板着脸一语不发。严可求怕他一生气,引来杀身之祸,便谎称肚子不舒服退了出来,然后以太夫人史氏的名义写了一道诏令。随后招呼众人到府中正堂,他跪在地上宣读“史太夫人”的诏令:“武忠王创业不易,为使杨家基业不堕,今应速立隆演。”众人都不希望张颢得势,哪管诏令真假,伏地三呼。张颢闻讯赶来,看到这个场面,只好依众人议,迎立杨隆演。惊心动魄的立嗣一事终于结束,众人都惊了一身冷汗,都暗服严可求之智。

    张颢虽然一时失了手,但依旧没有放弃“吴王梦”。要梦想成真,眼下急需拿掉徐温这块绊脚石——最理想的办法就是让徐温去守润州。徐温得知消息,急问严可求事当如何?严可求遂去联系淮南节度副使李承嗣,几人密谋之后,严可求独自来见张颢,说外边传言张颢要杀徐温,所以先调出扬州。张颢说:“是徐温自己要去!”于是,严可求凑到张颢耳边,细语嘀咕了一番,张颢连连点头,觉得有理。

    不久,徐温和李承嗣来见张颢,严可求大骂徐温:“犬知报主,徐公奈何受武忠王之大恩,而今淮南动荡之际,公却要甩手,岂不负武忠王大恩?”徐温大呼冤枉:“不敢!不敢!武忠王重恩数世不敢忘,温愿竭犬马以报杨氏。”李承嗣也跟着起哄,张颢没法,只好留下徐温。

    徐温躲过一劫,严可求劝徐温先下手。于是,徐温收买左监门卫将军钟泰章(李煜外祖父),率领三十个壮汉闯入军府,趁张颢不备,割下了他的人头。徐温大喜,速诛张颢党羽,甚至连当初杀掉杨渥的纪祥也没放过,以大逆不道罪将纪祥五马分尸。从此,淮南大权尽入徐温手中,杨隆演不过是尊泥菩萨像,供人拜拜而已。

    李昪篡吴,我本生来就姓李

    徐温除掉张颢党羽,一手把持了朝政大权。看似杨家失了势,但杨行密经营淮南三十年,根基尚在。徐温知道扬州不是他的地盘,于是想经营一块属于他的根据地。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徐温让杨隆演封他为升州刺史,并在升州建造水师,由义子徐知诰率领。

    此时,他开始积极培养自己的势力,极力扶持他的六个儿子:徐知训、徐知询、徐知诲、徐知谏、徐知证、徐知谔。但这几个亲儿子,能力却都不如徐温收养的徐知诰(李昪)。徐知诰视徐温如亲父,极为孝顺,徐温非常感动。徐知诰坐镇南京,黜庸进贤,宽简得当,一时间,四方贤士蜂拥来投,手下文武云集。徐温对徐知诰大加赞赏,叹为奇才。

    后梁贞明元年(915年)八月,吴主杨隆演册封徐温为齐国公,两浙招讨使。徐温的大儿子徐知训觉得老爹将来要是做了皇上,他就是皇太子,所以心高气傲,连吴王杨隆演都不放在眼里,经常搞得杨隆演下不来台。就连干兄弟徐知诰在徐知训眼中也不算个人物。

    后梁贞明五年(919年)三月,徐温强迫杨隆演称帝。杨隆演对当皇帝没兴趣,死活不同意,只称吴王。但是杨隆演拗不过徐温,毕竟南吴的实权在徐温手上。于是,徐温要求杨隆改唐天祐十六年为吴武义元年,封徐温为东海郡王,尊父杨行密为太祖武王。杨隆演一直活得像个木偶,当吴主十几年没有掌过一天的权力,郁闷成疾,于武义二年(920年)五月病死,徐温假惺惺哭了一番。按顺序,杨行密三子杨濛当立,但幼子杨溥懦弱无知,立杨溥更易操控,于是徐温越次立了杨溥为吴王,并改武义二年为顺义元年。

    南吴顺义七年(927年)十一月,徐温再一次强迫杨溥称帝。结果,没等杨溥考虑清楚,徐温就一命呜呼了。原本,徐温想把权力传给自己的儿子徐知询,没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病死,吴国军政大权就此落到了徐知诰的手里。徐知诰继承义父遗志,继续逼迫杨溥当皇帝。杨溥无奈,只好在徐温死后不久自称大吴皇帝,改元乾贞。

    南吴大和元年(929年)十一月,徐知诰以皇帝杨溥的名义让徐知询来扬州朝见,徐知询不知是计,刚到扬州,徐知诰就将他以“阴谋造反”的罪名扣押起来,改任比较信任他的六弟徐知谔去守金陵重镇。

    南吴大和三年(931年)十一月,徐知诰上奏皇帝杨溥,说他想回金陵养老,杨溥同意,但这不过是徐知诰准备在金陵建立新政权的前奏。徐知诰学起义父徐温,坐镇金陵遥控淮南,让亲生儿子徐景通(后来改名李璟)在宋齐丘、王令谋的帮助下在扬州“辅政”,实际上是监视杨溥。第二年(932年)徐知诰被封为东海王。到了南吴大和七年(935年)九月,杨溥先将年号改为天祚,然后“顺从民意”,加封徐知诰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爵位再进一级,晋封为齐王,加九锡,弄了十个州为“齐国”封地。

    南吴天祚二年(936年)十一月,杨溥下诏允许徐知诰在金陵建“齐都”,称为西都,和东都江都府(扬州)并为吴国二都。觉得时机已到,徐知诰有点等不及了,便废掉杨溥,自建新朝。南吴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南吴国皇帝杨溥正式逊位,遣代理太尉江夏王杨璘去金陵传禅国诏书。齐王徐知诰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称帝,建国号大齐,改南吴天祚三年为齐升元年,尊义父徐温为太祖武皇帝。

    徐知诰坐上了大齐皇帝后,心想不对呀:自己本来姓李,一度改姓杨,结果又姓了徐。现在是时候恢复李姓了。于是,他便把这个想法“传”给了徐温还在世的两个儿子徐知证和徐知谔。两人见徐知诰已有了主意,不便多言,假意赞成,并带着众臣上请皇帝还复李姓。再经众人一劝,徐知诰遂决定复姓。

    齐(南唐)升元三年(939年)正月,徐知诰复李姓,改名为李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为唐高祖、唐太宗立庙,追尊父祖四代为皇帝,改奉徐温为义父,并对徐氏子弟大加封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