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川地二蜀,对等中原任逍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宋人洪迈在其所著的《容斋随笔》中曾写道:“自巴蜀通中国后,凡割据擅命者,不过一传再传。”言外之意,大凡在四川建立割据政权,多不过传两代。虽然有些宿命论的味道,但前后二蜀的命运却似乎又一次印证了这个观点。易守难攻的两川之地缘何如此“坑”蜀王?细看这段历史,便知一二。

    目标成都,“贼王八”称王西川

    历朝历代,总有王侯将相喜欢在巴蜀之地自立山头,皆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易守难攻,且山高皇帝远,故得势者一般都很逍遥。在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创立者王建就是这么一位。

    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五代时期前蜀皇帝。少年时为无赖,以屠牛驴和贩私盐为业,加之长相奇丑,人们都很反感他,背后都骂他“贼王八”。后来,黄巢起义时投奔唐朝军队。王建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是在部队能拼能打,很受上级赏识。入伍不久,就当上了小队长,手下也带几个弟兄。

    唐广明元年(880年),唐僖宗李儇逃到成都。为了对付黄巢,秦宗权拨出八千精锐交给太监、忠武监军杨复光去讨伐黄巢。杨复光把八千人分成八都,王建任其中一部都头。因护驾有功,被呼为“随驾五都”,由李儇的心腹田令孜统一管理。王建为人精明,深得当时的宦官田令孜(在黄巢起义军进逼长安时,他挟持僖宗逃往四川)的赏识。

    唐光启元年(885年),黄巢起义失败,唐僖宗李儇打算回老家,但长安久遭战火,破败不堪,便到兴元(今陕西汉中)住了一段时间。因李儇很喜欢王建,便让王建做贴身侍卫。王建当然知道这是个难得的攀高枝的机会。兴元山路崎岖,栈道毁坏严重,王建小心翼翼地牵着李儇的马前进。走到天黑,还没到兴元,一行人马便在野外宿营。荒郊野岭的,李儇只好睡在王建的腿上,王建则一夜未眠。醒来后,李儇非常感动,把御衣脱下来披在王建身上。能得到皇帝如此厚爱,王建自然是满心欢喜。

    而此时的大太监田令孜却不想回到长安,半路折回成都了,李儇只好让另一个太监杨复恭任大内总管。杨复恭虽然取代了田令孜,但考虑到王建等人是田系人马,万一田令孜在成都遥控这些人和他作对,弄不好就会生出事端,与其如此,便想把王建打发到利州(今四川广元)。

    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看王建有点能耐,担心日后对自己不利,便三番五次招王建去兴元。王建知道杨守亮在打什么算盘,不敢去。手下幕僚周庠对王建说:“今天下分崩,唐室危殆,庠观两川军镇多无才略,都不是干大事的人。王公善抚士心,兼有勇略,不乘起乱世谋番事业,岂不可惜?”王建问:“当如何?”周庠再道:“阆州有的是钱粮,兼地广人稠,公可先取阆州,然后伺机入成都,成就霸业,就在此时。”

    王建大喜,唐光启三年(887年)三月,王建鼓动当地的溪洞(今侗族前身)中的好事者,凑集了八千弟兄沿嘉陵江南下阆州。阆州刺史杨茂实是陈敬的爱将,听说王建带兵杀来,当夜便弃城逃跑。王建入城后,自称阆州防御使。老乡綦毋谏劝王建:“要成大事,须乘时扩张,据天下之险自守。”王建觉得有理。

    两川地界本就不大,王建这一折腾,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剑南东川节度使顾彦朗和王建曾经在神策军中一起共过事,知道王建有点能耐,为了不让王建打他地盘的主意,便送了一笔财宝给王建。王建当然知道顾彦朗不是个软蛋,也不敢轻易碰他。

    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被封西川节度使后,听说王建和顾彦朗能和平共处,担心王建会找他麻烦,便向田令孜求教。田令孜早给王建写了封信,邀他到成都做官。王建早有此意,毕竟成都是西南大镇,得成都者得西川。于是,他把家小托给顾彦朗。

    唐光启三年(887年)十一月,王建带着三千精锐来到成都。没想到有人却劝陈敬:“王建是出名的无赖,公把王建召来,如何安置他?王建有野心,岂肯屈节做小?”陈敬惊醒道:“汝言是!”于是派人劝王建回去,同时加强成都的防御以备王建前来滋事。王建正做着成都王的美梦,行到鹿头关(今四川德阳境内),听说陈敬又要让他原路回去,不由得怒火中烧:“既然来了,赖也要赖在成都。”于是大旗一挥,让部队继续向成都挺进。

    陈敬见王建不回去,决意要拿下成都,便只好防守。王建一时也拿不下来,便又去物色新的目标。唐文德元年(888年)三月,王建又去攻打彭州(今四川彭县),又被陈敬打退。但王建对成都势在必得,于是先留在汉州,等待机会。

    唐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唐僖宗李儇驾崩,皇弟李晔继位。即位之后,李晔不希望西川这样的战略后方被陈氏兄弟霸着,要交给心腹人治理。正好王建和顾彦朗联名上表,请把陈敬调离西川,李晔便于六月下诏,以侍中京兆韦昭度为剑南西川节度大使,调陈敬回京。陈敬想:“天下大乱,西川险塞,正足资我王事,哪能凭白送人。”不受代,韦昭度只能在城外待着。

    李晔闻之大怒,同年十二月,拜韦昭度为西川行营招讨使,杨守亮为副使,顾彦朗为行军司马,王建为行营都指挥使。同时为了拉拢王建,在邛州(今四川邛崃)置永平军,让王建做节度使。陈敬派眉州刺史山行章率五万大军出屯新繁(今四川新都新繁镇),严防王建。

    唐龙纪元年(889年)正月,王建率本部人马在新繁大败山行章。同年十二月,两军在西川再战一场,王建再次大获全胜,山行章走投无路,只好投降王建。之后,王建复攻邛州,包围成都,陈敬只能拼死一战。此时,王建已声震川中,加之成都被围困数月,粮草已尽。

    唐大顺二年(891年)八月,王建开始总攻成都,为了激励士气,他对将士说:“西川号为锦花城,富极西南,克城之后,玉帛子女,凭尔等随取,我与尔等共享富贵。”将士大喜,一举拿下成都。王建率军进入成都,至此成了名副其实的“西川王”。

    坐拥汉中,并有二川蜀中王

    唐大顺二年(891年)十月,唐昭宗李晔封王建为剑南西川节度大使。王建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西川头把交椅。为了图谋霸业,王建一改之前耍赖耍狠的无赖形象,而开始四处网罗人才,尤其是那些敢说真话的能人,他更是大胆提拔——做无赖时可以花天酒地,现在要做大事,就不能再胡作非为了。身处唐末乱世,不少能人志士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巴蜀,这下听说有个叫王建的善待读书人,便都跑来求官。只要肚里有点墨水,王建是来者不拒,能封官的尽量封官。

    虽然王建大字不识半个,但他偏喜欢与读书人聊天喝茶,没多久,肚里也好似有了墨水。蜀中百姓觉得他有点本事,想干些正事儿,也就不再有人骂他“贼王八”了。稍微巩固了他在西川的势力后,王建便又打起了东川的主意。此时主政东川的是东川节度使顾彦晖,他是顾彦朗的弟弟。

    唐大顺二年(891年)十二月,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发兵攻打东川节度驻地梓州,顾彦晖忙派人向王建求救。王建窃喜:看来东川是囊中之物。于是假意派出救援军,心里却在想如何生擒顾彦晖。后机密败露,二人翻脸。顾彦晖怕王建攻打他,便向已经攻占山南的凤翔军节度使李茂贞求救,李茂贞派兵赴梓州,协助顾彦晖防备。于是,王建带兵攻打东川,在今四川广元大败东川、凤翔联军,顾彦晖只好乞和。随后,王建又挥师彭州。占据彭州后,觉得顾彦晖迟早是个隐患,况且李茂贞早就对东川垂涎三尺,便决定先下手为强。

    唐乾宁四年(897年)元月,王建派义子王宗侃、王宗阮去攻打东川的外围以孤立顾彦晖。结果,很快就攻下泸州(今四川泸州)、渝州(今重庆)。东川地盘急速收缩,同年六月,王建亲率五万大军攻打顾彦晖。经过三个月,上百场大大小小的激战,王建才攻入梓州。顾彦晖见大势已去,命王宗弼回去投奔王建,他召集养子于大堂饮酒,然后命养子顾瑶将他杀死,宗族诸将也都自杀,当时城中兵马仍有七万之多。

    王建大军入城后,让养子王宗涤留守东川,他则带着奉唐昭宗之命来劝两川罢兵的判官韦庄回成都,拜韦庄为掌书记,倚为腹心。随后,王建又发兵收取今四川安岳、大足等地,至此,王建并有两川之地。

    时值中原的两大势力李克用和朱温正杀得热火朝天,无暇顾及蜀地的王建。王建坐拥汉中要地,加上兵强马壮,暂时没有谁能够威胁到他——因为汉中是四川盆地的天然防御屏障,没有汉中就没有四川的安全。

    唐天复三年(903年)五月,淮南的杨行密攻鄂州,荆南节度使成汭出水师去救鄂州。结果兵败,成汭投水自尽,荆南乱作一团。王建借势出兵东向,接连拿下地处巴东的忠州、万州、施州、夔州等地。同年八月,李晔封王建为蜀王,正式确立了王建在两川的统治地位。

    开国称帝,做个皇帝更悠哉

    “西川王”王建吞并东川以后,得到了唐昭宗李晔的加封,正式割据两川。唐天祐元年(904年)六月,他又发军北上,轻松拿下秦州(今甘肃秦安)、陇州(今甘肃陇县),地盘进一步扩大。

    此时,有人建议:“可以趁机拿下凤翔,永绝边患。”王建大笑:“李茂贞(凤翔、陇右节度使)垂死之鱼,吾一战就能破之。不过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朱温,而不是李茂贞。而且李茂贞和朱温有仇,我们如果留下李茂贞,让李茂贞作为我们的北方屏障,分担一些来自朱温的压力,这样不是更好?李茂贞多活一天,朱温对我们的威胁就少一天。”所以,他撤军并和李茂贞言和,双方还结为同盟。

    唐昭宗天祐三年(906年),王建又夺取归州(秭归)、峡州(今湖北宜昌)。巴东地区是两川的东部屏障,王建北据汉中之险,东守江峡之利,两路无边忧,谁也奈何不得。他终于可以优哉游哉地做他的“蜀王”了。但是没过多久,他的私欲心便开始膨胀,觉得“蜀王”还不够过瘾,做个皇帝岂不是更悠哉!加之手下一帮人总是在私下吹风:“大唐不复存在,大王不必再为唐守节,还是顺应军民之意,自立为大蜀皇帝。”王建假意不妥,说皇帝岂是可以随便做的!要背骂名不说,还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位,建立后梁。王建不承认后梁的正统性,并传檄天下,要联合各藩镇讨伐朱温,但是各藩镇无人响应。虽然无人响应,但总算有人开了先河,他做起皇帝也就没那么多顾虑了。所以,在众臣一再劝说下,王建顺势而为,做一个“艰难”的决定:令蜀中军民和他一起东向号哭三日,算是对唐朝尽最后一次忠。蜀王王建哭完了,也闹够了,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九月,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蜀,改元武成,史称前蜀。

    前蜀永平元年(911年)八月,后梁朝大将刘知俊率兵进攻蜀地。王建知得后,勃然大怒:“朕虽老朽,亦不可欺!”发兵还击,没想到吃了败仗,死伤惨重。当了皇帝,首战就失利,非常影响军心。为了鼓舞三军士气,他亲自上阵激将,结果蜀军士气大振,连破凤翔军二十余寨。见王建不怎么好惹,朱温也就作罢。

    前蜀永平二年(912年),王建加尊号为英武睿圣神功文德光孝皇帝。同年五月,朱温派光禄卿卢玭出使蜀国,并在书信中称其为兄。朱温派卢玭出使蜀国时,官文落款是“大梁入蜀之印”。宰相张格解释道:“在唐朝的时候,朝廷遣使出使四夷时,用的就是‘大唐入某国之印’。如今梁国用‘大梁入蜀之印’,是将我们当做夷狄对待。”王建大怒,欲杀卢玭。张格劝道:“这只是梁国官员的失误,不要因为这个坏了两国之间的交情。”王建这才免其一死。随后不久,朱温被儿子朱友珪弑杀,王建派将作监李纮前去吊唁,落款便用“大蜀入梁之印”。

    可见,王建并没有把后梁放在眼里。为了彰显实力,前蜀永平五年(915年)十一月,前蜀军再次北上,连得数州,刘知俊也投靠王建。王建清楚,刘知俊能背叛朱温,难保不再背叛他,于是心一狠,杀了刘知俊,并灭了其全族。王建心里很明白,既然在乱世中有胆量做皇帝,就必须要面对两种选择:要么把别人斩尽杀绝,要么被别人斩尽杀绝。但是,当他杀了刘知俊之后,又害怕后人遭到报复,整日忧心匆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前蜀光天元年(918年)六月,一代乱世枭雄王建死于成都,享年72岁。

    乞降后唐,寻花问柳葬国运

    前蜀高祖王建在位十二年,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得以大治,使前蜀成为当时社会最稳定的天下富国和强国。王建死后,群臣奉皇太子王宗衍在王建灵前即皇帝位,改明年为乾德元年,尊王建为高祖皇帝,为避圣讳,王宗衍去掉“宗”字,改名王衍。

    历史上有很多个王衍,但是著名的两个王衍,一个是“清谈亡国”的西晋王衍王夷甫,后来长大被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惊为“天人”:“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另一个就是这位蜀后主王衍。

    前蜀高祖王建一共生有十一子,王衍排行最末。在所有儿子中,王衍长相最为特别,据说长着一张大嘴,垂手超过膝盖,侧目能看到耳朵,且颇有学问,能写一些虚浮艳丽的诗词。起初王建次子王元膺(王宗懿)为太子,后因谋反被王建贬为庶人。此时,徐贤妃得宠专权,王建又老弱糊涂,徐贤妃与宦官唐文扆叫看相的人上书说,王衍的长相最高贵,又婉言劝说宰相张格赞成,于是王衍被立为太子。

    王衍继承了皇位后,徐太后和徐太妃姐妹也是因王衍而贵,贪婪的嘴脸立刻暴露无遗,二人在宫中公然卖官鬻爵。消息一传开,举国轰动,那些有钱无权的人士便开始大肆活动。王衍不学无术,整天和一大帮太监混迹在一起,不理朝政,大权紧握在老娘与老姨的手里。在太监中,尤属宋光嗣、宋光葆最为得势,人称“二宋”。王衍喜欢玩,屁股一会儿也坐不住,嫌宫中不好玩,便派人大造宫殿,名称也起得天花乱坠,什么太清、迎仙、降真、蓬莱、飞鸾等等。

    大臣们都知道,皇帝只知吃喝玩乐,怎么能坐得了江山,还不如趁机捞点油水。于是,都想哄他高兴,不是溜须拍马,就是刻意奉迎,一伙人成天在宫中花天酒地,打情骂俏,好不热闹。王衍的干兄弟王宗俦看不过去,在宴中哭劝王衍要以江山为重,不要再这样胡闹下去了。还没等王衍斥责,一群人立刻围上来辱骂王宗俦;王衍见怪不怪,任由王宗俦号啕大哭。即使朝中那些正人君子,看到皇帝这般模样,也只能摇头叹息,懒得多嘴了。

    有一次,王衍看到老百姓都戴一顶只能勉强盖住脑门的小帽子,有些不耐烦,下诏禁止戴这种不伦不类的帽子。后来,他还身体力行,自己戴一顶大帽子招摇过市,还让宫人都戴金莲花状的帽子,穿上道袍,脸上抹上浓粉,像个小丑,引得众人偷笑。皇宫里待久了,觉得无趣,便想到外面的世界招摇一番。后来,王衍就经常带着一帮人到处去游玩。一次,他在阆州(今四川阆中)看上了一户人家的漂亮女儿,也不管人家女儿是否已许配,便强行霸占。

    前蜀乾德四年(922年)四月,王衍又觉得大臣王承纲的女儿不错,且人家马上就要过门,王衍照样抢了过来。王承纲想要回女儿,王衍大怒,将其贬至茂州(今四川茂汶)。王女性格刚烈,不愿要这场富贵,自杀身亡。王衍只顾在蜀中胡闹,对外面的局势不闻不问。其实,此时中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前蜀乾德五年(923年),后唐军攻入汴梁,后梁末帝朱友贞自杀。李存勖胃口很大,得到中原后仍不满足,又听说王衍是个昏君,便有了吞掉蜀地的想法。为了进一步摸清王衍的底细,先派客省使李严出使蜀中。李严拉大旗做虎皮,先吓唬王衍,他在朝见时向蜀中人士大夸李存勖的赫赫武功:“吾皇邺下绍唐,即出郓州,扫破残梁余孽。缚王彦章于马前,诛朱友贞于汴城。伪梁遗兵三十万,尽解甲束手。吾皇地尽陇凉、东开海疆,闽越臣属,辽国惧伏,四海之内,莫敢不臣。敢不臣者,大唐铁骑三十万迸力兼昧,荡扫无遗。”

    大太监宋光嗣不屑一顾,质问道:“请问李君,近闻辽国坐大,以贵主之力,能无惧乎?”李严大笑:“辽国化外夷服,岂当吾扫?在我唐皇帝看来,辽国不过就是一只虱子罢了,大唐雄师百万,什么时候怕过辽国?”宋光嗣哑口无言,众人面面相觑:后梁居然被灭了,下一个会是谁?李严清楚,这些人都不太了解中原的形势,而且那个草包皇帝王衍还以为他在吹牛。于是他急忙赶回洛阳向李存勖汇报说:“王衍是个花花公子,蜀国只知吃喝玩乐,不屑天下大事,蜀国国运将尽。”李存勖听后大喜,决定出兵灭蜀。

    后唐同光三年(前蜀咸康元年,925年)九月,李存勖命魏王李继岌、枢密使郭崇韬率大军越秦岭南下伐蜀。此时,王衍还一心想着寻花问柳。正好天雄军节度使王承休(王建时期的官宦)邀请皇帝王衍前去秦州(今甘肃秦安)散心,为了诱引王衍过来,他在秦州大造行宫,强夺民间美女入行宫,教以歌舞,然后画成图形,送给王衍。王衍大喜:“承休诚忠臣也!”并准备北上巡幸秦州。

    王衍行至利州(今四川广元),听说后唐军入境,吓得六神无主,忙问属下有何破敌之策,这时一位大臣安慰说:“皇帝您不要怕,我们有军队十万,况且扼守险要,几万唐军岂能对我们构成威胁。”王衍这才稍微安下心来,命王宗勋、王宗俨、王宗昱三位王爷领兵三万迎击后唐军。结果,三人被后唐军一路追杀,溃不成军。王衍闻讯,啥也不想了,只顾玩命往成都逃;一些文武大臣见势不妙,卷着金银财宝该跑的跑,该逃的逃。王衍逃到成都城外时,见有文武大臣与嫔妃们出城拜迎,觉得安全了许多,便又心生寻欢作乐之意,窜到嫔妃中翩然入城。王衍高高踞坐殿上,跷着二郎腿问:“该怎么击退强唐啊?”下面都是一帮庸才,哪有什么主意,都低头不语,心想:“想活命,就投降吧。”

    后唐军势如破竹,一直杀到绵州,李存勖写信劝王衍尽早投降。王衍年纪轻轻,不想就这么死掉,甚至还想着投降后能被封个一官半职,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于是出城投降。925年十一月,后唐军进入成都,前蜀灭亡。

    李存勖灭了前蜀后,命令王衍举族迁至洛阳,接受“封赏”。王衍傻乎乎的,心想做不了皇帝做个万户侯也不赖嘛。但李存勖对王衍还是有些不放心,加上得宠戏子景进劝谏:“陛下,王衍家族人太多,为防不测,不如趁早断绝后患。”于是,李存勖派太监向延嗣去灭掉暂留长安的王衍一行人等,而枢密使张居翰却私下把诏书中的“王衍一行”改成“王衍一家”。向延嗣到了长安,向还在等着“封赏”的王衍宣布了李存勖的旨意。

    王衍听后吓得大哭,其母也哭得死去活来:“说好的要让我们活命,为什么要赶尽杀绝?”后唐同光四年(926年)三月,王氏一族尽数被灭于秦川驿。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后唐明宗李嗣源追封王衍为顺正公,以诸侯的礼节下葬。

    官运亨通,孟知祥节度西川

    后蜀(934年~965年),又称孟蜀,相对王建创立的前蜀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十国之一,由孟知祥所建,都城为成都(今四川省成都)。

    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一带)龙冈人。爷爷孟察、父亲孟道都曾任郡校。伯父孟方立,曾担任邢、磁、洺节度使,叔叔孟迁曾担任泽、潞节度使。民间传说,孟知祥出生的那一天,孟道家里出现了一团奇异的火光,人们都觉得很奇怪。后来,有一位和尚说,孟知祥的出生是神灵降世“这是五台山的神灵投胎到孟道的家”。所以,孟知祥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人们眼中的神童。少年的孟知祥,聪敏好学,性格温厚善良,邻居都很喜欢他。

    唐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孟知祥的叔父孟迁,在邢、洺、磁三州的拥兵自重,后被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打败,被迫投降。于是,孟知祥一家随同孟迁一并被李克用押往山西太原。到太原后,孟迁得到了李克用的重用,先后被封为泽、潞节度使,昭义节度使。

    后来,在帮李克用对抗朱温的过程中,孟迁在潞州吃了败仗,投降了朱温。孟知祥的父亲孟道不想投降,一直为李克用效力。一次,朱温率军攻打太原时,孟知祥守城有方,深得李克用赏识,于是被封为太原卫指挥使。并且,李克用还把他弟弟李克让的女儿,嫁给了孟知祥。从此,孟知祥官运亨通,被层层提拔,一直升迁至亲卫军使。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正月,晋王李克用病死,其子李存勖继位。此时,孟知祥的官职改为马步军教练使,兰州令。三月,又召为中门使。孟知祥担任中门使后,极力向李存勖推荐山西人郭崇韬,李存勖相信他的眼光,任郭崇韬为中门副使。李存勖在中门使孟知祥等人的辅助下,安抚境内,整饬军纪,军事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孟知祥是个聪明人,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认为中门使这个差事不好当,一旦出现差错,加上身边小人的谗言,很有可能会掉脑袋。所以,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辞去这个危险的差事。于是,假装生病,向李存勖提出辞职请求,李存勖不同意。后来,孟知祥的妻子再三跪求,李存勖才勉强批准。孟知祥辞掉中门使这个差事后,郭崇韬接替他的位置,从此郭崇韬受到重用。后来,孟知祥被任命为河东马步军都虞侯(相当于“马步军”的候补司令,是一个虚职)。

    后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四月,晋王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史书称后唐),以魏州为东京,太原为西京,改崇政院为枢密院,以郭崇韬为枢密使,孟知祥为太原尹,西京留守。李存勖在郭崇韬、孟知祥等贤臣的辅助下,国力日渐强大。这一年十月,李存勖攻下了开封,后梁末帝朱友贞自杀。灭掉了后梁后,后唐的地盘迅速扩大,势力扩展到整个黄河流域。此时,李存勖也变得雄心勃勃,想一举消灭掉其他割据势力,统一天下。

    枢密使郭崇韬上疏说:要统一天下,必须要消灭蜀王王衍。李存勖觉得有理,便开始付诸行动。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九月,李存勖命令太子、魏王李继岌为西川四面行营都统,郭崇韬为东北面行营都招讨制置使,率军攻前蜀。李存勖考虑到他的儿子李继岌很年轻,没有军事经验,因此决定军中大事全由郭崇韬处置。郭崇韬能如此深受李存勖重用,自然要感激孟知祥的引荐之恩。临行前,他特地向李存勖建议:“攻占蜀国后,守卫蜀国的人才,没有比孟知祥更能干的人,希望朝廷派孟知祥守卫蜀国。”李存勖二话没说,一口答应。

    前蜀王国政治腐败,皇帝王衍荒淫无比,后唐大兵压境,他却还在成都游山玩水。十一月,后唐军队进入四川,王衍出降,前蜀灭亡。后唐军队从出发到消灭前蜀国,前后只有七十天。前蜀灭亡后,李存勖立即派遣孟知祥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都尹,充西川节度副使,决定由孟知祥全面负责西川的行政事务。在出行前,李存勖对孟知祥说:“我知道蜀国非常富裕,所以决定派你去治理。”这时,郭崇韬又请求他的心腹、右厢马步军都虞侯董璋,为东川节度使,李存勖也同意了。

    李存勖死后,大将李嗣源顺利地篡夺了政权,当上了皇帝。接着,李嗣源就大封功臣,其中亲信安重诲被任命为枢密使。李嗣源不放心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和东川节度使董璋,暗中打算讨伐他们。此时,在四川的孟知祥心中也很清楚:李嗣源的大军迟早要讨伐他。于是开始积极进行备战,借助蜀地的天时地利,打造属于他的独立王国。

    处斩监军,好你一个离间计

    安重诲(?~931年),河东应州(今山西应县)人,沙陀族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大臣。其父安福迁是晋王李克用部将。安重诲少事李嗣源,随从征战,为人明敏谨恪。李嗣源即位后,以拥戴功充任安重诲为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兼领山南东道节度使,累加侍中兼中书令,护国节度使,总揽政事。安重诲不通文墨,刚愎专断,力主削藩,诬杀宰相任圜等,在处理李从珂的问题上与李嗣源发生了意见分歧,渐为嫌忌,遂罢枢密使之职,以太子太师致仕。后唐长兴二年(931年),以离间孟知祥、董璋、钱镠罪,李从璋赴河东将其诛杀。

    孟知祥牧守西川之后,与东川节度使董璋分别占领着地势险要的四川,双方都握有重兵。而且,孟知祥还是李存勖的亲信,也是李克用的侄女婿。所以,在当时的后唐朝枢密使安重诲看来,孟知祥迟早会是一个威胁,必须要除掉。

    正好在这个时候,客省使李严向安重诲自我推荐说:朝廷让我去担任西川的监军,我一定能制服孟知祥。李存勖在位时,李严因为倨傲无礼,差点处死他,当时的中门使孟知祥为他求情,才勉强保住一命。王衍称蜀王时,李存勖派他到出使蜀国,李严在蜀国收集到王衍军中的虚实情报后,向李存勖作了汇报,李存勖才派兵攻占了蜀国。因为有出使蜀地的经验,这回李严便自告奋勇,向枢密使安重诲请命,让他去蜀地制服孟知祥,日后好升官发财。

    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正月,后唐派李严出使蜀地。孟知祥很讨厌李严这个人,有属下建议上奏朝廷,别让李严过来,但孟知祥却说:“何必这样呢?我有办法对付他。”于是孟知祥派官员到绵州迎接李严。李严先派使者到成都,孟知祥便在使者面前广摆兵器,想让他回去传话,让李严知道后感觉到害怕,不想着再来成都,没想到李严却如约而至。李严到成都后,孟知祥对他很是友善,热情接待了他。

    有一天,李严拿来诏书,要求孟知祥诛杀他的亲信。孟知祥知道这是阴谋,想借以削弱他的势力,于是回答说:“李监军上次出使蜀国,导致了王衍政治集团的灭亡,四川的老百姓,都对你怨声载道。今天你又来了,大家对你这个人开始害怕了。况且,全国都取消监军了,你凭什么来监督我的军队。看来我只好对你不客气了。”一听孟知祥话中有话,李严吓得连声求饶。孟知祥还是命令部下把他拉出去杀了。西川监军李严被杀后,消息传到洛阳,李嗣源并没有责备孟知祥。

    原来李嗣源和孟知祥都在晋王李克用身边任职过,当时孟知祥担任中门使,李嗣源担任蕃马步军副总管、同平章事,俩人的关系十分融洽,孟知祥是李嗣源的上级,对李嗣源很是照顾。如今,李嗣源是一国之主,而孟知祥是割据四川一带的地方势力,双方依然保持了以前的友谊。此时,李嗣源并不想和孟知祥公开翻脸,他采取了怀柔政策。李存勖时期,孟知祥的妻子和儿子留在洛阳,作为人质。这次,李嗣源特意把住在洛阳的孟知祥妻子琼华长公主、第三个儿子孟仁赞,派人送到四川成都,同时派遣客省使李仁矩到西川,传诏安谕孟知祥和当地百姓。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三月,李仁矩和孟知祥的妻子、儿子来到成都。孟知祥看到妻子和儿子平安归来,心中窃喜,表示愿意效忠李嗣源。从此,孟知祥可以和妻儿团聚,高兴之余,也十分愿意向后唐李嗣源称臣。此时,后唐朝廷安重诲专权。安重诲认为孟知祥、董璋是割据军阀,是朝廷的隐患。并且,他制定了相关行动计划,暗中采取了军事上的备战状态,准备一举消灭孟知祥、董璋。

    同年十二月,安重诲任命夏鲁奇为武信节度使、李仁矩为阆州节度使和果州长节度使、武虔裕为绵州刺史,积极训练士兵,制造武器,随时准备进两川。孟知祥和东川节度董璋都有些害怕。但两人又都有独霸两川的想法,所以,在强敌面前,又不得不暂时联合起来。孟知祥把女儿嫁给了董璋的儿子,双方结成了儿女亲家,巩固了两家的关系,准备联起来抵抗后唐军队的进犯。

    孟董联盟,携手大败后唐军

    后唐大军压境,促成了孟知祥与董璋的军事联合。为了防止后唐军与守卫在阆州(今四川阆中)、遂州(今四川遂宁)的驻军联合起来突然袭击,孟知祥决定争取军事上的主动权,想赶在后唐大军到达阆州、遂州之前,消灭阆州、遂州守军。他和董璋商量,决定让董璋攻取阆州之敌,孟知祥派大将李仁罕、赵廷隐攻取遂州之敌,然后合军守住剑门关(今四川剑阁东北)。剑门关是军事天险,易守难攻,它又是进入四川的大门,孟知祥认为占领剑门关后,后唐军队对他们就无可奈何了。

    后唐长兴元年(930年)正月,董璋在剑门关建筑防御工事,孟知祥派赵季良到梓州,继续和董璋拉关系。同年二月,赵季良回到成都,对孟知祥说:“董璋这个人生性残忍,好胜心强,又志大才疏,迟早要成为西川的敌人。”孟知祥也认可这种想法。

    不久,都指挥使李仁罕、张业设宴邀请孟知祥。有一个尼姑告诉孟知祥:“这俩人打算在酒席中除掉你。”孟知祥知道其中有诈,私下一调查,果然查到了诬陷之人,孟知祥立即下令处死了这个尼姑和其他诬告者,然后只身参加二位将军举办的宴会。两位将军得知情况后,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们愿意以死报答主公的大恩大德。”孟知祥对内获得了部属的拥护,对外又搞好了与董璋的关系,一时信心大增,认为有资本与后唐大军对抗。

    同年九月,董璋的军队在阆州(今四川阆中)大败后唐阆州守将李仁矩守军。阆州失守后,消息传到洛阳。李嗣源下诏削除董璋的官职,并以天雄节度使石敬瑭为东川行营都招讨使、夏鲁奇为副使,立即率领大军讨伐,并派遣右武威上将军王思同,为西部留守兼行营马步都虞侯,作为伐蜀的先锋。同时,为了瓦解孟董联盟,后唐封孟知祥为西南面供馈使,让他负责大军的粮食供应任务。

    孟知祥早就看出了这步棋,他没有理睬后唐朝廷封给他的官职,继续派遣大将李仁罕、赵廷隐为行营都部署,率兵三万围攻遂州(今四川遂宁)。董璋的军队攻打利州时遇到天降暴雨,后勤保障跟不上,军队只得退回阆州。孟知祥得知后,很是吃惊,他说:“剑阁一带,漫天之险,现在董璋放弃天险,而守卫偏僻地带的阆州,这对我们是极大的不利。”于是,他立即派遣三千人马驰援董璋的剑门守军。董璋却信心满满:“一切都防备好了。”

    孟知祥命令张武为峡路行营招讨使,率领水军攻打信州(今四川奉节一带)。东川董璋的部队连续攻克合(今四川合州一带)、巴(今四川巴中一带)、蓬(今四川仪陇一带)、果(今四川南充一带)等州。同年十一月,张武的军队攻下渝州(今四川重庆)。之后,又攻克泸州(今四川泸州),接着,张武又派遣先锋部队攻打黔州(今四川彭水)、涪州(今四川涪陵)。

    接下来的事情,果如孟知祥所料,后唐大将石敬瑭率领的大军进入散关,王思同等人的军队攻克剑门,董璋留守剑门的三千士兵战死,都指挥使齐彦温被俘。三天后,后唐军队攻破剑州,这时,石敬瑭的大军粮食供应不上了,只得被迫从原路退回,保卫剑门。此时,后唐知道无法分化孟董联盟,只得下令解除孟知祥的官职,并把他作为敌对一方。剑门失守后,四川门户大开,骄傲轻敌的董璋,这时才感觉到危险即将来临,被迫派人到成都,向孟知祥求救。

    孟知祥立即派遣牙内都指挥使李肇,率兵五千,快速奔赴剑州,并派遣使者到遂州,命令赵廷隐率军万人,向剑州集结,与李肇的军队会合。又命令永平节度使李筠率兵四千奔赴龙州(今四川剑阁西北),守住要害地方,阻挡后唐军队的进攻。

    同年十二月,后唐大将石敬瑭到达剑门,驻扎军队在剑州的北山上。孟知祥派遣的赵廷隐,率领军队布置在牙城后山,李肇的军队布置在河桥。石敬瑭的步兵向山上进攻,被山上的赵廷隐打退;他又派骑兵进攻河桥,遭到李肇军队的强驽射击,寸步难行。于是,石敬瑭只得率军原路撤退,在撤退的途中,又中了孟知祥的埋伏,死伤一片。最后,石敬瑭逃到剑门。

    石敬瑭的军队被打败后,只得向后唐朝廷汇报,声称:“四川地势险要,军队前进困难,况且粮食运输困难,关右的人民,为了逃避运输粮食,纷纷上山做强盗了。”李嗣源不知如何是好,说:“谁能帮助朕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朕自己去指挥大军了。”枢密使安重诲说:“我掌管军事,军队没有取胜,是我的责任。请求派我去监督军队。”李嗣源批准了他的要求。

    后唐长兴二年(931年)正月,孟知祥的将军李仁罕攻占了遂州,后唐守将夏鲁奇被迫自杀。同时,石敬瑭不甘心就此失败,再次攻打剑州,结果又吃了败仗。这个时候,安重诲还在行军的路途中。凤翔节度使朱宏昭,上奏李嗣源说:“安重诲监督军队不合适。”石敬瑭也上奏:“安重诲到军队,可能军心要动摇。”于是,李嗣源下诏召回了安重诲。

    同年二月初,孟知祥、董璋攻占遂州、阆州,石敬瑭只得向北方撤退。孟知祥、董璋的军队乘胜追击,又占领了利州。接下来,李仁罕又相继攻占忠州、万州、信州。至此,后唐也不再发动新的攻势,并且把这次行动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安重诲,随后李嗣源下令处死了安重诲。

    同年五月份,后唐朝廷正式向外颁发诏书称:朝廷攻打孟知祥、董璋,完全是由于安重诲的挑拨离间。现在安重诲已经死了,皇帝李嗣源愿意与大家修好。于是,孟知祥派人和董璋商量,要不要服从后唐政府的管辖。董璋没有和后唐和解的意思,执意要对峙下去。从此,孟知祥和董璋的关系又出现了变数。

    两川交恶,胜者为王败者寇

    在历史上,孟知祥和李嗣源绝对算得上是一对老朋友,而且交情还不错。孟知祥虽然杀了朝廷派来的监军,但是,他在后唐的家人却没有因此受到半点的伤害,而且让他稍有些感动的是,李嗣源还委婉地向他认了个错。再者,他终究不是李嗣源的对手,就此闹翻了脸对他没有好处。所以,他打算向后唐表示一下他的感激之情。

    为了能和董璋一起感谢后唐朝廷,孟知祥三次派遣使者,劝说董璋,并说明了理由。孟知祥认为,后唐朝廷已经向他们表示了诚意,他们如果不派使者向后唐朝廷感谢,就会导致后唐军队连续攻打,他们的东、西川有可能守不住,董璋没有接受孟知祥的建议。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三月,孟知祥又派遣李昊到梓州,向董璋陈述利害关系,结果被董璋大骂了一顿。李昊回到成都后,对孟知祥说:“董璋这个人不通大局,不知道与后唐关系处理不好,对我们极为不利。而且董璋这个人有野心,他打算吃掉我们西川,主公您要做好打算。”

    同年四月份,东川节度使董璋召集部下将领,商议攻打西川一事。将领们都说:“一定能攻占成都。”只有前陵州刺使王晖说:“四川一带,成都地区是最大的。现在是夏天,行军又不利,况且,我们没有正当理由讨伐孟知祥,因此,一定不会成功的。”

    董璋没有接受王晖的建议,开始举兵攻打孟知祥。孟知祥早已对董璋的军事进攻有所防备。但董璋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孟知祥还是有些担心。赵季良劝导他说:“董璋这个人作战勇敢,但对待部下十分刻薄,士兵不拥护他。因此,他的军队守城还可以,但难以攻坚,野战不行,可能会被您活捉。现在他的军队不守城区,而在野地战斗,这是对您十分有利的。董璋作战的时候,往往把精锐部队布置在前沿,而把老弱残兵留在后面。我们军队的策略应该是:先用弱兵为诱饵,把董璋引进埋伏圈,然后用精锐的军队向他猛攻。如此,开始会吃些小亏,但一定会取得大胜利。”

    昭武军留后赵廷隐也认为:“董璋勇而无谋,举兵必败。”孟知祥派遣赵廷隐为行营马步军都部署,率军三万人,抵挡董璋的军队。

    当董璋的战书来的时候,其中还有给赵廷隐和李肇的信,声明赵廷隐和李肇是他派遣的间谍,希望这两个人回到他的部队。孟知祥把信拿给赵廷隐,赵廷隐根本不看,丢在地上,说:“不过是反间计,要让您杀害我们两个人。”李肇拿到信后,看了一下,说:“董璋让我谋反?”命令手下人把董璋派遣的使者囚禁了,但是他也拥兵自重,开始防备孟知祥暗害他。

    军情传达到成都后,孟知祥留下赵季良镇守成都,他亲自率领八千士兵到达汉州。孟知祥的军队到达弥牟镇后,赵廷隐安排这支军队驻防城北,赵廷隐自己率军驻防鸡从桥,义胜定远军兵马使张公铎的军队布置在这两支军队的后面。

    不久,董璋率军赶到弥牟镇,见孟知祥的军势强大,有些心虚,但在众将士面前,也只好硬着头皮迎战。战事非常激烈,双方损兵折将,损失惨重。最终孟知祥取得了胜利,董璋只带了几个骑兵逃回东川,剩余的士兵全部投降。孟知祥率军全力追赶董璋,到达五候津,东川马步都指挥使元环投降。孟知祥攻占了东川。

    孟知祥的部将李肇,从战争之初就一直观望,听说董璋战败了,方才杀死了董璋派来的使者。之前,陵州刺史王晖受董璋邀请寓于东川,也听说董璋吃了败仗,大势已去,便率众袭击董璋,将其杀死后,传其首级到西川。董璋的势力被彻底消灭后,四川一带的东西两川正式合并,孟知祥成了名副其实的蜀主。这时有部将请孟知祥自封蜀王,孟知祥觉得时机不到,没有贸然同意。

    成都即位,不想称王想称帝

    董璋起兵攻打孟知祥的时候,山南西道节度使王思同,第一时间上书朝廷,称这时难得的一举拿下两川的大好时机。李嗣源也觉得,该是有所行动的时候了。大臣范延光对李嗣源说:“假如东、西川的战争结束,一方消灭了另一方,其势力必然做得更强大,到时我们再进攻的话会难上加难。与其如此,还不如趁他们相互争斗时,一举消灭了他们。”

    李嗣源也是这么想的,于是他命令王思同率领兴元之兵偷偷进攻两川。大军还没来得及出发,便传来了董璋战死,孟知祥统一四川的消息。范延光又对李嗣源说:“孟知祥虽然占据两川,但士兵都是东方人,孟知祥害怕他们因思家发动兵变,一定会借取朝廷的势力来威慑他们。陛下如果不屈意招抚,他恐怕也不会自己归顺。”

    李嗣源想了想,说:“孟知祥是我的旧友,因为被人离间才到如今这个地步,我为什么要屈意呢?”于是,李嗣源派李克宁的儿子李存瑰(孟知祥的外甥),到蜀地拜见孟知祥,使他重新归附后唐。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九月,李存瑰返回了洛阳,并奉上了孟知祥的表文,孟知祥在表文中请求李嗣源授予赵季良、李仁罕、赵廷隐、张业、李肇五位节度留后为节度使,并索要刺史以下官职的封授权与蜀王的爵位,同时将福庆长公主(孟知祥的妻子)已经病死的消息告知后唐朝廷。李嗣源看到表文后,为福庆长公主发丧,并以阁门使刘政恩为宣谕使,到西川宣谕。孟知祥这才命将领朱滉前去朝见李嗣源。

    同年十月,李嗣源派遣李存瑰到成都,宣布了后唐朝廷的命令,凡是剑南一带,节度使、刺史以下的官吏,都由孟知祥任命,朝廷不再干涉。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二月,后唐正式承认孟知祥为东、西川节度使,封其为蜀王。七月,后唐政府派遣卢文纪、吕琦为蜀王册礼使,并赏赐蜀王孟知祥一品朝服。八月,卢文纪等人到达了成都,孟知祥接受了后唐对他的册封。册文中有几句话值得深思:“孟知祥五纬经天,…真为栋梁之才、十德俱全,…封蜀王,加食邑一千五百户,实封二百户。”

    此后,孟知祥与后唐重新修好,但是孟知祥比以前更加轻视后唐政府的军事实力了。因为他现在被朝廷封为“蜀王”,并且同时掌管蜀地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实际权利,蜀地一带的地方官吏都由他任命。孟知祥当上蜀王后,随后任命儿子孟仁赞(孟昶)为摄行军司马、兼都总辖两川牙内马步军都军事。这样,孟知祥正式确定十五岁的儿子孟仁赞为接班人,由他全面掌握蜀地军队的大权。

    同年十一月,李嗣源病死,他的儿子、宋王李从厚即位。孟知祥敏锐地意识到:宋王李从厚幼稚,性格软弱,掌握后唐政权的都是一些无能之辈,后唐的衰弱不可避免。

    后来,果如孟知祥所料,李嗣源的养子、潞王李从珂,打败了李从厚,自己做起了皇帝。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辽国,引来了辽国的大军,打败了潞王李从珂,石敬瑭做起了皇帝,建成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正月二十八,孟知祥在部将的劝说下,在成都正式称帝,国号“蜀”。为了同前期王建建立的蜀国有所区别,史书上称王建建立的蜀国为“前蜀”,称孟知祥建立的蜀国为“后蜀”。随后追尊太公孟佚为孝元皇帝,庙号为高祖、爷爷孟察为孝景皇帝,庙号为世祖、父亲孟道为孝武皇帝,庙号为显宗、孟知祥自己称为“大蜀皇帝”。

    后蜀明德元年(934年)六月,孟知祥设宴招待张虔钊和孙汉韶,席间突然发病,他立儿子孟仁赞为皇太子,命其监国。同年七月,孟知祥病死,享年六十一岁,谥为“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庙号为高祖。孟知祥是五代十国时期少有的政治与军事能人,他审时度势,励精图治,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将蜀地打造成鲜有战事,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

    被俘降宋,用人失察终误国

    后蜀高祖孟知祥死后,其第三子孟仁赞继承皇位,改名孟昶。也许这个皇位来得太容易,孟昶不懂得珍惜,在他的统治下,后蜀政权摇摇欲坠,直至灭亡。

    后唐清泰元年(934年)正月,孟知祥称帝,任孟昶为东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年七月,孟知祥病重,七月二十六,立孟昶为皇太子,代理朝政。当晚,孟知祥去世,秘不发丧,枢密使王处回连夜到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季良处相对哭泣,赵季良严肃地说:“现在藩镇掌握重兵,专门等待形势变化,应当迅速立嗣君才能断绝其非分妄想,哭无益啊。”

    于是,王处回和赵季良决计立孟昶为帝,然后发丧。孟昶即位,不改元,仍称明德年号,至938年才改年号为广政。

    孟昶年少不亲自处理政事,而将相大臣都是孟知祥时的故人,孟知祥宽厚,多优待纵容,他们对待孟昶更加骄惰不驯,不遵守法纪制度,大造房宅,夺人良田,挖人坟墓,李仁罕、张业尤其骄横。孟昶即位数月,逮捕李仁罕将其杀掉,夷灭其族。当时,李肇自镇来朝,持杖入见,称有病不能拜,听说李仁罕死讯,马上放下拐杖拜倒在地。

    张业是李仁罕的外甥。李仁罕被杀时,张业正掌管禁军,孟昶怕他造反,就任他当丞相,兼任判度支。张业在家里设置监狱,专用残酷的刑法对后蜀百姓横征暴敛,百姓对他非常痛恨。后蜀广政十一年(948年),孟昶与匡圣指挥使安思谦设计将张业逮捕处死。王处回、赵廷隐相继罢相,从此故将旧臣都没有了,孟昶才开始亲政,在朝堂上设置匦函,接受臣民投书来了解下情。

    后周世宗柴荣派兵从秦州出发讨伐后蜀。听说后周军前来进攻,孟昶叹气说:“韩继勋哪里能挡得住周兵呀!”客省使赵季札请行,就派赵季札为秦州监军使。赵季札行至德阳,听说周兵到了,立即驰回报告,却吓得说不出一句话。孟昶大怒,把他杀掉,立即派遣高彦俦、李廷珪去抗击后周军。高彦俦大败,退到青泥,于是秦、成、阶、凤四州复被后周军占领。孟昶害怕了,分别派遣使者到南唐、北汉,进行联络。

    后蜀广政二十一年(958年),后周攻打南唐,攻取淮南十四州,各国都害怕。荆南高保融以书招呼孟昶归后周,孟昶没有同意。

    后赵匡胤建立宋朝,立志要完成统一大业。当宋军攻占荆、潭后,孟昶更加害怕,便派密使到北汉,相约共同出兵抵抗宋军。不料密使被宋军抓住,计划败露。宋太祖赵匡胤因此下诏伐后蜀,派王全斌、崔彦进等出凤州,刘光义、曹彬等出归州;诏八作司度右掖门南、临汴水为孟昶建造房屋五百余间,供帐杂物齐备,以等待孟昶投降后用。

    孟昶派王昭远、赵彦韬等抵抗。孟昶派李昊等人设宴送行,王昭远得意洋洋,借着酒劲儿对李昊说:“我这次进军,哪里只是抗拒敌军?我领这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夺取中原易如反掌啊!”孟昶又派儿子孟玄喆率精兵数万守剑门。孟玄喆用车携带爱姬,带着乐器和几十个演戏的人随军出发,蜀人看见了都偷偷讥笑。王全斌行至三泉遇到王昭远,将他击败;王昭远焚吉柏江浮桥,退守剑门。后来,剑门又被攻破,只好回成都。

    宋将刘光义攻夔州,后蜀守将高彦俦战败,闭牙城拒守,判官罗济劝他撤走,高彦俦说:“我以前不能守住秦川,今又撤退,虽然君主不杀我,我有何面目见蜀人呢!”又劝他投降,高彦俦不从,于是自焚而死。

    孟昶得知消息后,忙问身边的人该怎么办。老将石頵认为,宋军远来,势不能久,应当聚兵坚守等待东兵疲惫。孟昶叹气说:“我和先帝用温衣美食养士四十年,一旦临敌,不能为我向东放一箭,虽然想坚守,谁能为我去守呢?”于是命李昊写信向北宋投降。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后蜀灭亡。从宋军伐蜀至孟昶投降先后只有66天。当初,李昊为前蜀皇帝王衍的翰林学士,王衍败亡时,李昊为他写降表,现在又为孟昶写降表,蜀人夜间在他门上写“世修降表李家”,当时传为笑话。

    孟昶投降北宋后,从成都押送到北宋京师汴梁(今河南开封)的途中,成都有数万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为他送行,人们哭送着,男女老少沿江护送,其中哭得恸绝者数百人,孟昶也用手捂着脸面痛哭。老百姓一直从成都送到犍为县,达数百公里,其场面十分感人。到达汴京后,授任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秦国公。孟昶被封秦国公的第七天去世,时年47岁,追封为楚王。

    后蜀从925年孟知祥任西川节度使算起,至此灭亡,共历二主,40年时间;如从其称帝算起,则30年时间。

    才子佳人,千古绝句铭史册

    孟昶虽然也是亡国之君,但他这个“蜀后主”比起前任“蜀后主”王衍来,其实人品、素质都高于王衍。尤其是孟昶的文学修养,在五代十国帝王中绝对算得上是首屈一指。所以,也有人笑话他,明明有做文学家的才干,可偏偏做了皇帝。

    当然,他和李煜做皇帝时都有一个贡献:就是在五代十国这个“文学荒漠”中打造了两片“文化绿洲”。五代十国时,唐朝的文学发展被战乱破坏得比较严重,这个时期内,只有南唐和后蜀的文化氛围比较浓厚,其中以词的成就最高。

    中国词史有一个很重要的名词:花间词派。花间词派的得名来源于后蜀词人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赵崇祚将晚唐至五代前期的十八位文学家的词作都收录其中,编成十卷,后蜀广政三年(940年)由欧阳炯作序。《花间集》排名卷首的正是留下千古绝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晚唐大诗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后蜀词人中,欧阳炯、鹿虔扆、阎选、毛文锡、韩悰被称为“五鬼”,都是一时之才俊。后蜀的文学氛围之所以如此浓郁自然,和最高统治者孟昶是分不开的,孟昶本身的文学素质也很高,孟昶留有一首《玉楼春》: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帘间明月独窥人,攲枕钗横云鬓乱。三更庭院悄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这首词写的是谁呢?据说是大名鼎鼎的花蕊夫人。孟昶能词,但词作不多,不过因为一首《相见欢》让他这个蜀后主与李煜这个唐后主打了近千年的笔墨官司,这首《相见欢》我们现代人特别熟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读过这首词都知道这是李煜的作品,可清人沈雄《古今词话》中认为这首词是孟昶写的,而后来“五十年来只欠一死”的王国维却认为这是李煜之作。是是非非,千年沧桑,真相如何,世人已经很难说清楚了,但这首词的经典地位,却无人能撼动。

    孟昶还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春联:“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赵匡胤灭蜀后,派心腹人兵部侍郎吕余庆知成都府,而赵匡胤的生日又称长春节,所以坊间也把这副春联当成蜀国灭亡的“谶语”。

    现代人一提到五代文化,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煜。要论个人文学成就,孟昶远不如李煜,但要说对当地文化事业的促进上,后蜀的成就要高于南唐一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