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混沌大闽:乱世桃园几多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五代乱世,即使活得很滋润的富二代、官二代想出人头地,也绝非易事,但是农二代王审知却书写了一段传奇,靠一己之力在闽地开创基业,成为一代枭雄,割据福建三十多年。攻守进退之间,他有过逍遥,有过兵患,有过骄横,有过悲伤……他死后,其子孙非淫即昏,要么嗜酒,要么手足相残,他倾己一生奠定的霸业几年间毁于一旦。

    闽地封王,自力更生农二代

    在福建省福州市北郊的莲花山下,有一座规模不算很大的墓,墓前两侧立着两对石头雕刻的文武官员,文官执笏,武将按剑。正中竖着一块石碑,上写“唐闽忠懿王墓”,这些石刻和石碑是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年)由福建都运使司副使王亮给先祖立的。

    提到王亮,知者甚少,但王亮的这位祖先在历史上却相当有名气,此人就是唐末五代时的王审知。王审知是五代十国时期闽国(今福建省)的建立者,福建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开闽王”。

    王审知(862年~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王审知是秦代名将王翦的后代,琅琊王氏士族。虽然有如此光鲜亮丽的先人,可惜王审知的身世并没有就这样一直“高贵”下去。王审知的父亲王恁,终身务农。虽然王审知的哥哥王潮,在光州固始县中担任县吏,但是这并没有改变王审知是一个地道的农二代的事实。王审知成年后,也没有离开过土地,整日农务缠身。

    王审知的大哥王潮虽有一份县吏的工作,但谈不上富贵,只能说过得安稳。王潮和两个兄弟王审邽、王审知性情豪纵,常坐在一起论天下大事,在三里五村也是出了名的。当时,政治腐败,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而且山东一带还爆发了农民大起义,即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各地豪杰风起云涌,纷纷起事。

    唐中和元年(881年)八月,寿州(今安徽寿县)的杀猪贩子王绪也没心思继续做生意了,他一心要做番大事。一天,他挥着杀猪刀大呼:“难道我生来就是杀猪的吗?”于是,和妹夫刘行全召集乡里壮汉五百多人开始造反。很快,他们就攻下了寿州,队伍扩充到上万人,接着借势又拿下固始。

    唐朝末年强盗群起,唐中和五年(885年),寿州(今安徽寿县)人王绪攻陷固始。王绪听说王潮兄弟勇猛有才,便召到军中,让王潮担任军校,两个兄弟跟随左右,由于王潮领兵有方,也懂得善待下属,所以,军中都称他们三兄弟为“王氏三龙”。王绪虽然得了寿、光二州,但实力远不如隔壁的蔡州刺史秦宗权,打是打不过,不打又怕被剿灭,保险起见,就投奔了秦宗权。

    唐光启元年(885年)春,秦宗权因为和宣武军节度使朱温不和,大打出手,由于军中缺粮,便派人到光州让王绪赶快送钱送粮。王绪自己都快揭不开锅了,去哪里弄粮弄钱,他只好赖着不给——想给也没有。他知道秦宗权是个狠人,迟迟不送钱粮过去,定会问罪于他,弄不好还会丢了脑袋。于是带着一干人马,押着光州百姓出城南下,王潮和老母亲董氏一路跟随,走了一个月,到达漳州。

    在漳州待不住,便扭头北上,此时人困马乏,天知道这会不会是一条绝路。王绪为人多疑,心胸狭窄,凡有才能的部将,都找借口杀掉,王潮十分害怕。可是,这个时候王绪听会相术的说“军中有王者气”,劝王绪绝除后患。王绪干脆把麻利能干和身材魁梧的将士都给杀了。将士们看到王绪如此荒唐残忍,气愤不过。

    一天,王潮私下找到王绪的妹夫刘行全,并吓唬他说:“刘将军长相奇异,有天人之资、王者之气!”刘行全心想:“你都看出来了,想必王绪早已盯上我了,我可不想死,还是先下手为强。”于是王潮便游说前锋诸将,挑选数十名壮士,埋伏在竹林里,想要袭击王绪。而刘行全也拿定了主意,他跟随王绪行军到南安时,强行突入帐中,控制住了王绪。众士兵见王绪被捉,都大呼“万岁”。

    聪明的王潮借机力推刘行全为帅。刘行全为人憨厚,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便说:“我不行,王将军神武明智,当为三军主!”王潮假意不从,你推我让,最后让到了王审知头上。王审知也是聪明人,他清楚即使有心,此时也不便上位。最后大家让来让去,还是王潮当上了主帅,王审知做副帅,刘行全做先锋。

    从逃出光州,就一路流浪,这不是长久的办法,要想扎下根来,发展壮大,当务之急是找到一块儿可以休养生息的根据地。原本王潮想回到光州,在中原大干一场,但当队伍行至泉州时,听说泉州刺史廖彦若是个草包,无德无能,便改变了行军路线,决定围攻泉州。泉州是当时福建一带的第二大镇,首镇为福州,如果能在泉州立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原本以为泉州刺史廖彦若很好对付,可以几个月就能拿下泉州,不料一围就是一年,唐光启二年(886年)的八月才终于攻下泉州,并杀掉廖彦若。至此,这支流浪军队总算找到了一块儿落脚的地儿。

    虽然占据了泉州,但是没有人承认自己,王潮觉得还是名不正言不顺,不想总被扣个“流寇”之名,于是,他求福建观察使陈岩给他“转正”。陈岩也是官场老江湖,做这种“成人之美”的事情,非但对自己没有坏处,而且还能赢得一个朋友,便答应了王潮的请求,向朝廷上书请任王潮为泉州刺史。当初拉起这队人马的王绪看到王潮兄弟得势,羞愧难当,引剑自杀。

    或许是幸福来得太突然,做了泉州刺史的王潮志满意得,觉得泉州这地方还是太小了点。唐景福元年(892年)二月,王潮派堂弟王彦复和二弟王审知出兵取福州。王审知骑着白马前行,外表雄伟健壮,隆额方口,风流潇洒,三军深为折服,至此赢得了一个“白马三郎”的称呼。拿下福州后,王潮声威大振,周边的建州(今福建建瓯)、汀州(今福建长汀)纷纷来降,唐景福二年(893年)六月,王潮入主福州,福建五州尽数为王潮所有,不久王潮就被唐昭宗任命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

    王审知担任观察副使时,犯了过错,王潮仍然加以鞭打,王审知没有怨怒之色。唐乾宁四年(897年),王潮病重,他舍弃自己的儿子王延兴、王延虹、王延丰、王延休,而委任王审知掌管军政事务。唐乾宁四年十二月十三(897年1月9日),王潮去世,王审知将职权让给二哥王审邽。王审邽认为王审知有功,推辞而不接受。王审知于是嗣位,自称福建留后,上表告知朝廷。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朱温废唐自立,王审知得到消息后,立刻遣使去汴梁拜贺。两年后,朱温下诏,正式封王审知为闽王。

    开荒拓野,励精图治三十年

    王审知作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位闽王,对福建的影响极为深远。在他主政期间,注重发展经济,勤俭节约,近三十年时间,福建基本上没有发生过重大战事。他的励精图治,使闽地和钱镠的吴越一样,成为五代十国时难得的“世外桃源”,史称“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

    福建虽然也受到唐末战乱的波及,但受波及程度不大。闽地称王后,王审知利用相对平静的外部环境,开始着重进行内政建设,发展经济,招揽人才。王审知知道江山来得不易,不敢放松懈怠。在生活上没什么过高的要求,只是够家人吃喝就可以了,因为平时非常节俭,在福建被人戏称为“铁公鸡”——别人别想从他身上拔一根毛,当然,他也不会随便为别人办事。

    有一次,他穿的裤子破了个大洞,换成一般人家也会想到再做条新的。王审知却毫无惭色地用酒库麻布撕下一块补上,别人觉得太寒碜,堂堂闽王岂能穿不起新裤子?王审知却自以为乐。有人送给王审知一个玻璃瓶子,在唐宋时玻璃是绝对的稀罕物,价值不菲。王审知当场就把瓶子摔到地上:“治国安民,用此物何用?只能败坏勤俭之风。”

    王审知故作清廉,多做两条好裤子,收藏一个玻璃瓶子,就不能让老百姓吃上饭?当然不是!但是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树立一个勤俭的榜样,做给下面的人看:上行于奢,下必从之。试想,如果他太奢侈,身边人势必会相互攀比,最后还不得去搜刮老百姓。那样的话,手下官员们得了财富,骂名却要他来背,怎么都觉得亏。司马光评价王审知说:“审知性俭约,常蹑麻屦,府舍卑陋,未尝营葺。宽刑薄赋,公私富实,境内以安。”

    除此之外,王审知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委派有生产经验的颜仁郁管理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发展生产;他还决定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来减轻农民负担,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等。

    后梁贞明二年(916年),王审知又下令造铁钱和铅钱,和铜钱并行境内。王审知造铅铁钱的动机和湖南的马殷差不多,都是为了保护境内的经济发展,减少铜钱外流,同时也能带动福建经济的发展。福建和吴越岭南一样,都不遗余力地发展海外贸易,“洋人”的钱不赚白不赚,阿拉伯以及波斯的商船穿梭于福建沿海。

    福建最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是泉州,现在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广州还是泉州有争议,但泉州的海外贸易在五代十国时期的确非常发达,是和广州齐名的南国两大贸易口岸。据说,王审知在位时,招揽海中蛮夷前来经商。当时海上有一个叫黄崎的地方,被波涛阻隔,一天傍晚被风雨雷电所震击,后得以开辟成为港口,闽人认为是王审知功德所致,称为“甘棠港”。

    王审知采取种种措施,使福建境内的社会秩序得以安定、稳定,为福建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他任职期间,福建经济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现象。

    忠君爱民,八闽才相翁承赞

    翁承赞(859年~932年),字文尧,晚年号“狎鸥翁”,莆阳兴福里竹啸庄(今北高镇竹庄村)人。他33岁才进京考试却没考上,但他不灰心,在京都长安继续复习功课。因为那时候每四年才考一次,所以翁承赞在长安待了四年,于唐乾宁三年(896年)再考,中了进士。他先后任西安参军、秘书郎、右拾遗等职。

    唐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李晔听说威武节度使王审知把八闽治理得非常好,担心他有野心,对外扩张,想封王审知为琅琊王,以此来安抚束缚他。但派哪个官员去宣旨还不确定,他想了好几日,最后决定让翁承赞前去。因为翁承赞是闽中福唐县人,而且官职相当,能体现皇帝的诚意。其实,王审知从来就没有扩大疆土的意愿,他只想一心一意把八闽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所以很乐意接受册封。

    王审知十分欣赏翁承赞的才华,一再挽留翁承赞协助他治理八闽。但翁承赞没有接受,认为现在的皇帝对他还不错,而且唐末朝廷遇到很多麻烦,这样不辞而别显得不仁义。于是,他在福州只停留了几天,就回长安复命去了。

    翁承赞回到长安仅仅三年,唐朝就灭亡了。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朝的末代皇帝哀帝“禅让”,他做了皇帝,改国号为“梁”。朱温也看上翁承赞的才华,不仅留下翁承赞还提了官职。此时,王审知为了闽中政局安定,给八闽人民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主动向后梁太祖朱温打报告,表示愿意归顺后梁。朱温很高兴,派翁承赞二度到福州,封王审知为闽王。

    王审知再次挽留翁承赞。翁承赞这次回福州,看到王审知对八闽的励精图治,身为一方之王,生活却十分节俭,穿戴也不奢华,重视人才选拔,实行轻刑薄赋,养民生息,认为王审知确实是一位明君。但他没有直接留下来,考虑到如果自己不回去复命,朱温会怀疑闽王不是诚心归顺他,这样对八闽人民不利。翁承赞回到长安后,朱温又要给他提官,他没有接受,以年事已高,叶落归根心切为由,辞去官职回到福州。

    翁承赞一到福州,王审知便封他为闽国同平章事,即宰相,后又封他为晋国公,并把他的出生地乡名称为“文秀”,里名称为“光贤”,以示荣宠。

    翁承赞为相后,帮王审知整饬吏治、发展经济。他建议在福州也设立供庶人入学的“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在各府县广设庠序,做到府有府学,县有县学,乡村有私塾,让海隅闭塞之民智为之一开。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王审知卒,翁承赞为他写墓志铭。翁承赞晚年辞官归隐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同一些僧道交游,过着“予家药鼎分明在,好把仙方次第传”的生活。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去世,享年74岁,安葬在建安新丰乡,追谥忠献。

    手足相残,谁先下手谁就赢

    闽王王审知死后,他的长子王延翰袭位。王延翰先称威武军留后,然后遣使经海路北上中原,乞求朝廷任命。后唐同光四年(925年)三月,后唐皇帝李存勖下诏,封王审知长子王延翰为威武军节度使,王延翰乐得合不拢嘴。

    不久,后唐庄宗李存勖在洛阳兵变中被杀,李嗣源称帝。消息传到福州,王延翰若有所思,人家都为皇帝争来争去,自己当个节度使就高兴得屁颠屁颠,真是没出息。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十月,王延翰在福建自称大闽国国王,虽然还奉后唐为正朔,但开始“立宫殿,置百官,威仪文物皆仿天子之制”,做起了名副其实的皇帝。

    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且欲易其妇,况且自己是闽地有名的高富帅,“美晳如玉”,于是开始招蜂引蝶。王延翰的老婆崔氏是博陵郡夫人崔练师,她是个大醋坛子,见丈夫如此风流倜傥,她醋意大发,奈何不得花心丈夫,便找那些美女的麻烦——经常用铁鞭子木爪子残害那些无辜的美女,死在崔练师手下的女人不下几十个。可见,这个崔夫人也是心狠手辣,甚至福州市面上有传言说王审知就是她下毒害死的。

    也许是遭了天忌,崔练师有次正在院中打人,突然晴空万里之中出现一道闪电,当场劈死了崔练师。王延翰大喜:“该死久矣!”他的二弟泉州刺史王延钧见他荒淫无度,写信劝他要收敛一点,不要在百官面前秀下限。王延翰不但不听,还大骂他一通,王延钧因此恨透了王延翰。

    为了宠幸更多美女,王延翰还让建州刺史王延禀(王审知养子,原名周彦琛)给自己再物色一些美女,多多益善。王延禀觉得他不可理喻,甚至有些无耻,便写信大骂了他如何的不要脸。王延翰见两个兄弟都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便起了杀心。但他并不知道,两位兄弟早已经合谋要做掉他。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十二月,王延钧出兵泉州,王延禀出兵建州,直攻福州。

    王延禀乘大船走闽江先到福州,在城下杀掉了福州指挥使陈陶,强攻入城,王延翰慌忙之中藏于床下,但还是被搜了出来。王延禀指着他破口大骂:“弑父逆贼,崔氏早死不见杀,今天我要为先王讨个公道!”随后,斩王延翰于紫宸门。

    刚杀掉王延翰,王延钧也赶到了福州。因为王延禀是王审知的养子身份,这时不便挑大梁,但让王延钧任威武军节度留后。王延禀回建州前,王延钧在城外大摆宴席送客。几杯酒下肚,王延禀便拍着王延钧的肩膀说:“你千万不要学王延翰,不然兄弟我还要再来福州的。”言下之意,王延钧再清楚不过,心中开始暗暗忌恨王延禀。

    王延钧在王延禀回去之后,越想越堵心:“今日王延禀能杀王延翰,明天就有可能杀我。”后唐天成三年(928年)的七月,后唐明宗李嗣源封王延钧为闽王,王延钧现在需要巩固自己的地位,暂时不便对王延禀下手。王延禀回到建州后,也是越想越后悔:“明明是我先拿下的福州,却让给了王延钧,真是傻到家了。既然是自己的,就要拿回来。”

    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四月,王延禀留次子王继升守建州,自己和建州刺史长子王继雄率建州水军顺建阳溪东下福州。随后王延禀攻西门,让王继雄攻东门,结果大败,王继雄被杀,王延禀被活捉。王延钧笑着对王延禀说:“果烦老兄再下!”将王延禀囚禁起来,遂派使者到建州招安王延禀的党羽。党羽杀死使者,带上王延禀的两个儿子王继升和王继伦后逃到吴越。五月,闽王王延钧斩王延禀于市,并恢复其原名周彦琛。

    一代淫帝,纵欲无度惹众怒

    王延钧,又名王鏻,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君主。王审知次子,王延翰之弟,原任泉州刺史。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杀兄王延翰自立。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三月,吴越王钱镠病逝,因为钱镠有个尚书令的头衔,对这个头衔王延钧垂涎了很久。所以在钱镠死后,他第一时间上书李嗣源:“马殷和钱镠都曾是尚书令,但他们现在已故。请皇上赏我一个。”自从唐太宗李世民做过尚书令之后,便没有尚书令这个专职,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也只会授予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论资质论功劳,王延钧都得靠边站。见李嗣源不给,王延钧恼羞成怒,开始向后唐断供。

    王延钧是个虔诚的“道教徒”,听说他“信奉”道教,一帮道士巫婆纷纷跳了出来。王延钧大喜,让道士陈守元、神汉徐彦等人建造一座富丽堂皇的宝皇宫,然后跑到那里去炼丹。陈守元见王延钧好说话,便哄他说:“如果大王暂时让位,安心修道,可以做六十年太平天子。”此时王延钧一心想着修道,便信了陈守元的话,让长子王继鹏暂时打理福建军政,自己做道士去了,道名玄锡。

    过了几天,觉得不妥,便又把儿子踢开,自己坐回了闽王的位置。一次,他问陈守元:“你说我能做六十年太平天子,那六十年后呢?”陈守元又编了一段,说:“大王六十年后可得道成仙,为大罗仙人。”王延钧大喜:“这还当什么闽王?我要做大闽皇帝!”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正月,王延钧在宝皇宫自称大闽皇帝,改元龙启,更名王鏻,同时还将福州改称为长乐府。尊父王审知为太祖皇帝,封长子王继鹏为福王兼宝皇宫使;哪知道他屁股还没在宝座上捂热,便得了一场大病,差点昏死过去。王延钧折腾了一个月,有些累了,恰巧有天发生地震,他便以为上天生气要惩罚他,便又跑去做了道士,让王继鹏监国。

    王延钧主政以来挥霍无度,手头那点钱根本不够享受的,便让“生性巧佞”却精于算计的中军使薛文杰去“创收”。薛文杰没有让“道长”失望,从福建富商那里搜刮了不少。搜刮的方法很有效:打听谁家有钱,便给其扣个罪名,威胁没收财产充公,愿意赎罪,破点财免灾,不愿意“合作”的,就大刑伺候。薛文杰因此也落了个恶名,福建人无不咒骂。

    有一次,薛文杰盯上了建州土豪吴光,想趁着吴光来福州朝觐的机会,给他加个“谋反”的罪名进行敲诈,进而发笔横财。不料,吴光知道薛文杰的用意后,带着一帮人跑到了南吴国,并记下了这笔账。

    闽龙启元年(933年)十二月,逃到南吴国避难的建州土霸吴光唆动南吴国信州(今江西上饶)刺史蒋延徽出兵攻建州,王延钧派骠骑大将军王延宗去救建州,同时向吴越求援。

    而王延宗带着大军没走多远,军中就出现哗动,吴光带出来的将士聚众大呼:“薛文杰不死,我等死不前进一步!”王延宗不敢惹这帮正在气头上的士兵,急命人报告王延钧。王延钧舍不得这个“财政部长”,王继鹏想的却不是钱,而是命,于是劝王延钧:“薛文杰和江山孰轻孰重?您要仔细思量。如果前线士兵倒戈,后果非常严重。”

    王延钧觉得有理,便下令临阵处死薛文杰以定军心。军队还没出福州城,得到消息的老百姓便碎剐了薛文杰的尸体,然后闽军出发,去救建州。与此同时,已经攻至建州城下的蒋延徽眼见就要破城,却被南吴国手握大权的徐知诰强行调了回来。

    危机解除后,王延钧又开始纵淫。王延钧的正妻刘华,是南汉清远公主(刘隐次女),王延钧的结发妻,可惜早逝。王延钧后来又娶了为人贤惠的金夫人,可惜却极不合他的口味。王延钧东瞅瞅西看看,发现父亲王审知的侍女陈金凤貌美如花,便很快与她厮混在一起,不久封其为皇后。由于纵欲过度,健康每况愈下,陈金凤也移情别恋,和王延钧身边的美男子归守明眉来眼去。一时间,宫中这出蹩脚的三角恋爱剧传遍了福州城,唯独王延钧不太知情。

    此时,太子王继鹏见父亲卧床不起,便想占有其侍女李春燕(一作春雁)。他买通陈金凤,让她从中撮合。陈金凤见王延钧时日不多,又见王继鹏是头号继位人选,便愉快地答应了。王延钧次子王继韬早就看上了李春燕,不料竟让哥哥抢了先,心有不甘:现在和我抢女人,以后还不和我抢大闽国皇帝之位?

    陈金凤作为皇后,身边的人都要看她的脸色,陈金凤的姘头李可殷和亲戚陈匡胜借着皇后的威严,经常数落王继鹏和福州皇城使李仿。王继鹏实在无法忍受,决定联合李仿,先杀掉李可殷。闽永和元年(935年)十月,李可殷被杀。随后,李仿按事前计划,带着一队精兵到宫中刺杀了王延钧。

    横征暴敛,青出于蓝胜于蓝

    王延钧被刺杀后,闽永和元年(935年)十月,其长之王继鹏继位,改名王昶,尊王延钧为太宗惠皇帝。次年(936年),改元通文,封父亲的侍女李春燕为皇后。即位之后的王继鹏,毫无保留地继承了老爹的“优良传统”,其荒淫残暴程度比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他还非常信佛、道。

    后来,他在宫中修造三清殿,耗费黄金数千斤铸起玉皇大帝、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三尊金像,日日在殿中跪拜,以此求取不老仙丹,国家大事全都交给了道士陈守元等人决定。陈守元做了“宰相”,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发财的机会,方法很简单:收受贿赂。闽人知道陈守元能办事,而且贪财,所以纷纷找他办事,陈守元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王继鹏如此败家,国库很快就底朝天,怎么办?一边让吏部侍郎蔡守蒙到处搜刮,一边加重赋税,甚至老百姓养的鸡鸭,种的果蔬,都要课以重税,百姓叫苦不迭。

    王继鹏不管天下百姓死活,天天却蹲在宫中烧炉炼丹,弄得宫里一片乌烟瘴气,自己也开始变得多疑起来。一次,他看叔叔王延羲有些不顺眼。王延羲生性耿直,屡为王继鹏所忌,宰相王倓也经常当场斥责王延羲,王延羲无权无势,只得忍气吞声。新罗国送给王继鹏一把宝剑,王继鹏横剑问王倓:“剑是用来做什么的?”王倓扫了一眼王延羲:“专斩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王延羲知道王倓话中有话,吓得脸色惨白。

    王继鹏虽然看不顺王延羲,但王延羲手中无一兵一卒,便将他软禁在家中。王延羲为避祸,只好装疯卖傻。以前闽太宗王延钧在位时,曾经成立过两支贴身禁军,一支拱宸都,一支控鹤都。王继鹏嗣立后,为了便于控制,只成立了一支两千多人的宸卫都,做自己的亲身侍卫,待遇要高于拱宸、控鹤二都。二都官兵大为不满:“凭什么宸卫都吃肉,让我们喝汤?”

    王继鹏准备把“将作乱”的二都发配到泉州和漳州。二都士兵家小都在福州,都不愿意离开。王继鹏经常纵酒痛骂二都指挥使朱文进、连重遇,二人也都是闽太祖王审知曾经的老部下,受不了他的气,便密谋作乱。

    闽通文五年(939年)七月,宫中起火,火势很大。连重遇听说王继鹏怀疑他纵火,并准备问他的罪,又气又急。当晚正是连重遇入宫值警,他带着拱宸、控鹤二都士兵纵火长春宫,闯进内殿,迎立王延羲,三呼万岁,然后众人攻内殿。王继鹏见势不妙,便带着一队人马携李春燕等人开门出逃,在梧桐岭被堂兄弟王继业率兵追上,因寡不敌众被抓,后被勒死。而王延钧父子的“国师”陈守元还没来得及跑就被杀死。

    王延羲只用了不到半宿的时间就得到了福建。王延羲废除帝号,而改称闽国王,向后晋朝称臣,不过国中还是帝国建制,改通文五年(939年)为永隆元年。王延羲随后把王继鹏被杀之责推到宸卫都身上,并追谥王继鹏为圣神英睿文明广武应道大弘孝皇帝,庙号康宗。

    广开财源,蔡守蒙奉旨贪污

    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是个小国,靠着地处偏远,加上开国者的开明,才保持了很多年的兴盛和平安。但外敌不强,内耗却很厉害,宫廷斗争和内战不断,短短三十多年时间皇帝换了多任,而且一任比一任更残暴、更昏庸。

    闽康宗王继鹏刚上任的时候,开始了规模浩大的工程建设——兴建紫微宫,用水晶做装饰品,又在螺峰上盖白龙寺,其他多项宫廷建筑也都同时开工建设,开销巨大,中央财政很快就捉襟见肘。怎样才能开源呢?王继鹏想了个办法。

    一天,他招来主管中央财政的吏部侍郎、判三司蔡守蒙,问:“听说高官们用人的时候都收受贿赂,有没有这回事?”蔡守蒙以为是兴师问罪,连忙回答:“这都是没有根据的谣言,不值得相信。”王继鹏说:“你不要瞒我,我早就知道很久了。”然后秘密地、赤裸裸地告诉他:“这是个好办法啊,从今以后,我把人事大权统统交给你。那些贤明干练的人,当然可以让他们做官,但那些匪徒恶棍,要是肯掏出钱来,也不要排斥,把他们名字记下来告诉我……”

    蔡守蒙大为恐惧——第一次听到一个长官公开地提倡索贿,怎么一点不含蓄呢?不会是在试探自己吧?他打算表态拒绝,却引来王继鹏勃然大怒。看长官是来真的,蔡守蒙只好答应下来。长官的意图被举一反三地贯彻下去,从此,凡任命官职时,只看贿赂多少,不看有才与否。王继鹏又把空白人事任命状交给一些亲信,拿到黑市上去卖,钱给够,就把对方的名字填到任命状上,对方即成政府官员。花大价钱当上官,上任后如何回收成本,可想而知。

    广受贿赂的同时,他也加重了税收,水果蔬菜鸡鸭鱼肉,统统收税,搞得民怨沸腾。两年后,闽国发生宫廷政变,卫戍区司令连重遇起义,杀死王继鹏,拥立了他的叔父王延羲登基称帝。

    在起义的当天,变军在宫内抓捕旧君亲信,除了王继鹏曾宠幸的道士等外,还抓了蔡守蒙。两年来,公开的卖官鬻爵给国家和百姓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大家对此都十分愤怒。起义官兵当众指控了蔡守蒙的罪行,将他就地正法。

    一室二帝,兄弟阋墙动干戈

    王延羲本名王延义,后改名王延羲、王曦(又作王羲),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闽太祖王审知少子,闽嗣主王延翰和闽太宗王延钧之弟,闽康宗王继鹏的叔叔,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君主,(939年~944年)在位。闽康宗王继鹏死后,时任左仆射、同平章事的叔叔王延羲自称威武节度使、闽国王。即位后,他对外向后晋朝廷称臣,在国内设置百官都如同天子的制度。

    在历任闽王中,王延羲是口碑极差的一位。他骄傲奢侈,荒淫无度,猜忌宗族比王继鹏更甚,而且常常寻找旧怨加以报复。刚即位后,便做了一件荒唐事。为了泄愤,他命人刨开王倓的坟,把尸体扒出来,王延羲见着尸体后大怒:“狗彘!今尚能辱我不!”挺剑狂刺王倓的尸体多时方才罢休。由此可见,此人心胸多么狭窄。

    看到王延羲丑态百出,建州刺史王延政常写信劝哥哥要以王氏基业为重,不要处处泄私愤。王延羲觉得弟弟对自己大不敬,便回信责骂他。这还不算,又派亲信业翘去建州做监军,监视王延政的一举一动,同时派杜汉崇监南镇军,严防王延政。这两个人争着搜集王延政的阴私之事向王延羲报告,因此兄弟二人长期相互猜忌,怨恨很深。

    业翘每天都想找王延政的麻烦,王延政恨透了他。业翘有事没事都要刺激一下王延政,有一次两人抬起了杠,业翘冷笑:“你想造反啊?”王延政一时愤怒,举刀要杀业翘。业翘有些害怕,便奔到南镇找杜汉崇去了。一直被王延羲猜忌、算计,活得很窝心,现在业翘也要来欺负自己,干脆反了算了。于是王延政出兵攻南镇,杜汉崇还没来得及防备,建州兵就攻入城内,他只好和业翘一路奔向福州。

    闽永隆二年(940年)二月,王延羲发福州精锐兵四万,由统军使潘师逵、吴行真率领,直扑建州。潘师逵屯军在建州城西,吴行真屯军在建州城南,都隔着水设置营地,焚烧城外的房舍。王延政求救于吴越,二月二十六,吴越王钱元瓘派宁国节度使、同平章事仰仁诠、内都监使薛万忠统兵四万去救援他;闽国丞相林鼎谏阻王延羲,王延羲不听。三月初二,潘师逵分兵三千,派都军使蔡弘裔领着他们出战。王延政派其将林汉彻等在茶山把他们打败,斩首千余级。

    三月十一,王延政募集一千多敢死队员,乘着夜色涉水,潜伏进入潘师逵的营垒,顺风纵火,城上擂鼓呐喊来响应他们,战棹都头陈诲杀死潘师逵,潘师逵的兵众都溃散。三月十二,王延政率领兵卒要进攻吴行真的营寨,还未等到建州兵涉水过来,吴行真和将士就弃营逃走,死亡达万人。王延政乘胜攻取永平、顺昌二城。从此以后,建州的兵卒开始强盛起来。

    七月,王延羲在福州西面修建城郭用来防备建州军士。王延羲让民众离俗当和尚,民众为了逃避沉重的赋税,很多人出家为僧,共有一万一千人当了和尚。没几天,兄弟俩再次大打出手。双方实力相当,谁也没有讨到便宜,却让福建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史称“福建之间,暴骨如莽”。

    闽永隆三年(941年)的十月,王延羲在福州称帝。王延政见哥哥做了皇帝,心里不服,永隆五年(943年)二月,他在建州称帝,国号大殷,改元天德。

    第二年正月,看到福建形势混乱,南唐皇帝李璟派使者送书信给王延羲和王延政,责备他们不该兄弟之间兴动干戈。王延羲复信,自比周公、唐太宗,霸气外露;王延政就更不客气了,他甚至大骂李璟父子篡夺杨氏天下,人神共诛。李璟见信,颜面大失,还差点被气晕过去,决定和王延政断绝一切外交关系,互相视为敌人,老死不相往来。

    嗜酒如命,滥杀无辜酒疯子

    闽景宗王延羲执政伊始,先后除掉了自认为可能对他的皇位构成威胁的宰相杨沂丰和亲生儿子王继业、王继严,以血腥的手段树立起他的绝对权威。江山坐稳了,纵情畅饮几乎就成了他生活中的全部,在历代荒唐的帝王中也非常鲜见。

    他经常恣意妄为,嗜酒无度,亢奋同时又神志不清。据史书记载,他总是通宵达旦地喝酒,不醉誓不罢休,每次必喝得不省人事。王延羲是个酒疯子,每次举办宫廷酒宴时,都要让心腹之人担任酒监,不管是王孙贵族还是朝中要员,酒监让喝多少就必须喝多少,喝不下就硬灌,凡是推辞不端杯者、滴漏跑冒者,一律杀头问斩。于是,在当时闽国的都城长乐府(今福建省福州市),赴皇帝的御宴可能成为一件掉脑袋的事情。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王延羲的宠臣、宰相李光准是一位酒量极大的酒坛高手,王延羲特别喜欢与他对饮。两人一旦喝醉了酒,君臣礼仪全无,还常为谁喝得多,谁喝得少争吵不休。一天晚上,王延羲喝着喝着就觉得不过瘾了,忙派侍臣去李光准家中去找,说是皇上让他即刻进宫。李光准以为有什么国家大事要商量,慌忙赶进皇宫,才知是皇帝的酒瘾犯了,想和高手喝喝酒,过过招。

    酒宴摆开后,君臣两人你来我往,很快就喝晕了。醉意朦胧中,王延羲硬是说李光准比自己少喝了一杯。皇帝历来是金口玉言,说一不二,别说臣子,就是皇帝的老婆又如何。贵为宰相的李光准当然明白这一道理,如果不是喝醉了酒,你就是借他几个胆子,他也不敢与皇帝争高低。这时,被酒精冲昏了头脑的李光准,自然也是豪情万丈,早已忘了酒友是皇帝,凭借着一股酒劲,豪气冲天地与皇帝争吵不已。君臣之间,你来我往激烈地争论起来。王延羲见李光准死不认账,不由勃然大怒,大声喝令侍卫将李光准推出去斩首。

    酩酊大醉的李光准被几个壮汉拖出午门,监斩官一看,是宰相大人,一问才知是因为一杯酒。心想,皇上平时最爱与李大人对饮,杀了李大人,皇上找谁喝酒去,没准皇上明天酒一醒就会叫李大人,便将李光准悄悄带回暂押狱中。果然,第二天一大早,王延羲一醒就要找李光准喝酒。这样,被判了死刑的李光准才得以从狱中出来。

    躲过一劫的李光准回家了,王延羲又召来了一些大臣开怀畅饮,要与大家一醉方休。大臣们扛不住,不一会儿就一个个喝醉了,只有翰林学士周维岳在硬撑着。和王延羲喝酒,你必须得喝醉才行,否则不是面子问题,是忠不忠的问题。周维岳没喝醉,当然是不忠,那就是不给皇帝面子,不忠于皇帝了。王延羲一不高兴,便下令将他押入死牢。这回,侍卫和狱卒们也都知道了皇帝的毛病,恭恭敬敬地把周维岳迎进收拾得干干净净的牢房,并说:“这是昨天丞相住过的房间,请大学士暂且住上一夜吧。”果然,第二天一早,王延羲酒醒后,不见周维岳,便让人把他从牢里放了出来,还说:“我还等他一起喝酒呢,怎么能让他待在牢房里呢?”

    差点在大醉中脑袋搬家的李光准和周维岳,又继续与皇帝进行着危险的游戏。虽然他们在一场虚惊后保住了性命,但是并非人人都能这么幸运。一次,王延羲的侄子王继柔同群臣一起参加皇帝的酒宴,不知什么原因,王延羲特意让人找来一个特大的酒杯给侄子。王继柔酒量有限,生怕喝醉了会做出对皇帝不恭之事,便趁人不备悄悄地倒了一些。不幸的是,这个小动作却被王延羲发现了。王延羲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将他推出午门斩首。为了不喝醉而耍滑,却滑掉了脑壳,确实令人匪夷所思,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在王延羲的酒宴上耍赖了。

    酒桌是如此的恐怖,皇上的每一次宴会,都可能是鸿门宴。指挥使朱文进、魏从朗及连重遇等人,都是曾经帮助王延羲登上皇帝宝座的大功臣。平时,他们也都受到了尊重。但一上酒宴就没有了特权。一次,指挥使魏从朗酒宴上不慎犯忌,大醉中王延羲一时昏了头,居然要将他杀掉,任凭朱文进等人苦苦请求,最终还是掉了脑袋。这还不算,王延羲还在酒话中流露出对朱文进和连重遇的不信任。朱、连二人得知皇上的酒话,开始为他们的处境担心。经过合谋,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就像当年帮助王延羲上台那样将王延羲除掉。

    闽永隆六年(944年)三月,朱文进、连重遇派心腹钱达趁王延羲郊游喝醉之际,杀掉了王延羲。王延羲在位只有六年,在十国帝王中不算长,但这对苦海无边的百姓来说,早已经是无法再忍受了。朱文进得到消息后,召集群臣,连重遇拍马屁道:“我太祖昭武皇帝(王审知)开创大闽,德被后世。然王氏子孙荒暴无道,天人齐诛,今日当择应天命者自为大闽国。朱公德迈功高,当为福建主。你们说怎么样?”

    众人见左右都是朱文进的人马,都应声称是。于是连重遇等众人请朱文进穿好王衣,戴上王帽,然后让其坐于殿上,下面的人拥其为闽主。朱文进做了老大后,让“功臣”连重遇总督六军,随后向后晋朝称臣,石重贵封朱文进为闽王。

    亡国之君,过把帝瘾就玩完

    王延政,人称十三郎,原籍河南固始,闽太祖王审知之子,闽嗣主王延翰、闽太宗王延钧、闽景宗王延羲的弟弟,闽康宗王继鹏的叔叔,五代十国时期闽国末代君主;在位三年称恭懿王,国亡被俘。

    朱文进只做了一个多月的闽王,后晋开运元年(944年)闰十二月二十九这天便被部属林仁翰刺杀。之后,王延政赶到福州,改殷国为闽国,称闽帝,国都仍旧设在建州,以福州长乐府为东都。在王延政还立足未稳时,南唐皇帝李璟便想趁乱拿下建州。为了一举灭掉王延政,除了先前派出的一部人马外,又派南唐节度使姚凤等率领的三路人马,会合枢密副使查文徽部,南下建州。王延政谴大将杨思恭、陈望带领万余人马抵抗。南唐军出崇安岭(今福建崇安),疾行南进,兵屯赤岭下。建州军杨思恭部、陈望部扎营建阳溪(闽江)南岸,两军对峙。

    杨思恭立功心切,想出兵决战。陈望不赞成:“唐军势强,不宜轻战。”杨思恭怒起:“将军何怯若是邪!唐军虽然悍勇,但兵不过数千,我军万人,合力一击,必当大胜。将军受陛下宏恩,今见国危而不救,岂是忠臣所为!”陈望被骂的没办法,只好和杨思恭一起率军渡河求战,结果大败,陈望战死,杨思恭只身逃回了建州。

    王延政闻讯,大为恐惧,急忙从泉州调派人马防守建州。建州的战火还没有平息,福州又发生了变故。从前,福州指挥使李仁达背叛了王延羲,投奔到建州。朱文进背叛王延羲时,李仁达又逃回福州,替朱文进攻打建州。朱文进见他如此狡诈,将他贬到福清。后来,王延政的儿子王继昌镇守福州,李仁达怕被治罪,准备先发制人。王延政早有提防,派指挥使黄仁讽率兵保护王继昌。但是,王继昌瞧不起黄仁讽,黄仁讽也有些不满,李仁达从中一离间,黄仁讽便杀了王继昌。

    这时,李仁达已经有心自己称帝,又怕众人不服,而雪峰寺的僧人卓岩明一向被众人所敬重,于是他借口卓氏为“重瞳子(有两个瞳孔),手垂过膝,真天子也”拥立卓岩明于福州为帝,遵后晋为正统,称为天福十年。王延政听闻卓岩明称帝,恼怒灭了黄仁讽的家族,派统军使张汉真带领水军,和漳泉兵会师,讨伐卓岩明。到了福州东关,却被黄仁讽击败,张汉真被活捉了。卓岩明随即到莆田迎接父亲,尊为太上皇。李仁达自封为六军诸卫事,派黄仁讽守城。

    不久,黄仁讽觉得此事不妥,有失仁义。李仁达看出黄仁讽的疑虑,便借口其谋反,将其处死;随后借口检阅军队,将假皇帝卓岩明杀死,占据了皇帝的宝座,自称威武军统帅,使用南唐的年号,向南唐称臣,又派人向后晋进贡。南唐封李仁达为威武节度使,赐名李弘义。

    王延政见国家动荡不安,派人到吴越国求援。吴越还没有出兵,南唐的军队已经杀到了眼前。南唐军队得知城内的守兵斗志全无,于是奋勇攻城,王延政无可奈何,只好出城投降,将自己绑起来请罪。一听说建州失守,汀州、泉州、漳州等地的守将都投降了南唐。

    自唐景福元年(892年)二月王潮进入福州,王氏割据福建共53年,至王延政降于南唐,闽国灭亡,先后一共有七人做了帝王,统治闽地37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