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立业,替“爷”献策擒养父
荆南又称南平,是五代十国中最小的政权。因为这个政权的建立者高季兴先是被朱温封为荆南节度使,后又在后唐庄宗李存勖时被封为南平王,所以史称荆南或南平。
高季兴(858年~929年)本名高季昌,自称东魏司徒高敖曹的后人,生于陕州(今河南三门峡)。高季兴出身贫寒,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家里穷,吃不饱饭,后被家人送到汴州(今河南开封)富户李七郎(本名不明,行辈称“李七郎”)家里做家奴。
唐中和三年(883年),朱温被任命为宣武节度使。李七郎因献出大量钱财,被朱温收为养子,改名为朱友让。有一次朱温在朱友让府中喝酒,看到高季兴面貌不寻常,便让朱友让收下高季兴做干儿子。高季兴只比朱温小六岁,却当了朱温的孙子。不过朱温对待这个“干孙子”却不薄,朱温让高季兴在手下做牙将,开始学习骑射功夫,并逐渐由制胜军使升迁为毅勇指挥使。高季兴悟性好,很快就学会了一些招式。
高季兴为人有智略,深得朱温的赏识。唐天复二年(902年)五月,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劫走了唐昭宗李晔,“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了争夺对唐昭宗的控制权,朱温和割据凤翔的李茂贞反目。朱温派兵攻打凤翔军,李茂贞自知不是朱温对手,闭城不战,任凭朱温怎么挑战,一概不理。攻了很长一段时间城,没有丝毫斩获,又见李茂贞死活不出城应战,朱温便想撤兵,众将很疲惫,也主张先撤兵,以后寻机再战。
此时高季兴却提出不同意见:“现在天下的英豪们关注此事已经一年了,不应仓促撤兵,敌军和我们一样疲惫,城破就在旦夕之间。大王担心的只是敌方总是闭门不出,以消耗我们的给养和士气。这不难对付,我有办法可以将敌人引出来。”朱温被他一激,便问:“计将安出?”高季兴进言道:“李茂贞无非是想坚壁清野,和我们耗粮食。大王可以派人入城散布谣言,就说汴军粮尽,人皆思乡。李茂贞必然来偷袭,我可一战破之。”
朱温听后大笑,遂采用高季兴的计策,并让高季兴负责此事。高季兴找来敢死士马景,让马景带着几个敢死队员假装投降,让汴军埋伏四面,准备围歼凤翔军。马景入城后骗李茂贞:“吾等因军中无粮以充饥,故来降大王。朱温已经带着汴军主力东归,而余下一万多老弱病残守营,今晚归去。时机难得,大王勿错过。”李茂贞果真上了当,当夜,李茂贞尽出精锐,偃旗而出,直扑汴军营中。宣武军趁机攻入城内,大挫李茂贞军的锐气,李茂贞无力再守,杀掉一些宦官,和朱温讲和,并交出了唐昭宗。
高季兴立下大功,朱温和众将士从此对他刮目相看,回到长安后,唐昭宗赐给高季兴“迎銮毅勇功臣”称号。朱温提拔高季兴为宋州(今河南商丘)刺史。后来他又随朱温扫平了青州(今山东益都),因功升任颍州(今安徽阜阳)防御使,并复姓高氏。
荆南就是以荆州(今湖北江陵)为中心的湖北南部的一部分地方,因为此地可以西进蜀地,又连接中原和南方,在军事上战略地位极高。朱温派兵从割据的赵匡明手中收复后,任命高季兴为荆南留守。等到朱温称帝后,以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这也是荆南(南平)政权的开始。
这时,所谓荆南只存荆州一州,其他如归、峡、夔、忠、万、澧等州,都已被其他割据势力所夺。高季兴遂招集流散兵民,网罗人才,加上唐末进士梁震等人的辅佐,积蓄力量,准备割据。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封高季兴为渤海王。等到后唐灭后梁,高季兴又向后唐称臣,924年,被后唐封为南平王。这也是南平“国号”的由来。
虎口脱险,入觐洛阳遭不测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晋王李存勖灭亡后梁,建立后唐。高季兴得知后,为避李存勖祖父李国昌之讳,将名字由“季昌”改为“季兴”,并在一些文臣武将的劝说下打算入朝朝觐。首席智囊梁震劝道:“大王不可入朝。梁朝与唐朝有二十年的世仇,大王是梁朝旧臣,手握强兵,占据重镇,如果亲自入朝,恐怕有去无回。”高季兴不听,亲自前往洛阳朝见。
高季兴到洛阳觐见李存勖时,被任命为中书令。一次,李存勖问他:“如今天下还不服从我国的,只有吴国和蜀国。蜀道艰难,而江南与淮南仅隔着一条长江。我打算先征江南,你认为如何?”高季兴回答说:“我听说蜀国富裕,得到蜀地可以获得大利益。江南贫困,地方狭窄,百姓稀少,就算得到了,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我认为陛下应该先灭蜀国。”李存勖本就意欲灭蜀,听闻高季兴的话,十分高兴。高季兴暗自庆幸:“我是骗他的,他竟然真的信了。”
事后,李存勖有意留高季兴,郭崇韬(后唐宰相)进谏道:“陛下得到天下,各地诸侯都只是派人进贡,只有高季兴亲自前来,您应该褒赏他以为表率。若是把他扣留,怎么能使天下诸侯归心呢?”李存勖于是命高季兴回江陵,高季兴赶忙离去。高季兴走后,李存勖又后悔了,密命襄州节度使刘训在中途将其截留。李存勖的密诏到达襄州时,高季兴早已连夜离开。在襄州酒喝到酣畅时,高季兴对人说:“这一趟有二错:我去朝拜是一错,他们放回我是二错。”
高季兴返回江陵后,握着梁震的手道:“后悔没听您的话,差点没能回来。”众人问朝中的形势,高季兴说:“新皇帝刚得到中原,便举掌对功臣道:‘我在手指头上夺得天下。’灭亡梁朝岂是他一个人的功劳?皇帝如此傲慢,功臣无不寒心。而且荒于酒色,当不了多久了。我有什么可怕的。”因此,高季兴在江陵修缮城池,储备粮食,招纳后梁朝散兵,以备将来。因为高季兴是第一个来朝见自己的诸侯,所以李存勖待高季兴也算不薄,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三月,李存勖加高季兴尚书令,并封为南平王。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十月,李存勖发兵大举入前蜀,十一月,后唐军攻下成都,王衍面缚出降。等到前蜀国被灭的消息传来时,高季兴正在吃饭,闻听之后,失手将筷子掉在地上,叹道:“这是我失策了。这真是把剑柄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
高季兴十分清楚:如果李存勖真能扫平天下,下一个必要伐他!所以对李存勖是又恨又怕。这时,后唐军入成都后,魏王李继岌搜刮大批金银财宝,走山路不方便,便通过水路运往洛阳。高季兴看着眼馋,有心打劫,却惹不起李存勖,心里七上八下。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洛阳发生兵变,李存勖被杀,李嗣源称帝。消息传到江陵,高季兴乐坏了:“竖子果不出吾所料!这些东西就没必要送给李嗣源,本就不是他的东西!”高季兴便趁火打劫,下令斩杀护财使者,将全部金银财宝据为己有。
要在乱世中做枭雄,要出人头地,要让人看得起、惹不起,有人有地盘还不够,还必须得有钱,李存勖不失时机地“赞助”了高季兴一笔横财,他自然笑纳。
周旋列国,做刀尖上的舞者
在五代十国中,不论从实力、地盘、军力哪个角度来看,南平都是一个弱小的政权,谁也惹不起,谁也不敢得罪。更让高季兴倍感压力的是,南平又身处四战之地,要想称霸一方,就必须先想办法生存下来。对高季兴来说,军力、财力、智力,生存的三大保障条件中尤属智力不足,身边没有几个能谋事的人难成大业。高季兴的军师梁震给他推荐了陵州(今四川仁寿)人孙光宪。孙光宪有文才,善计略,高季兴因是梁震所荐,而且孙光宪确实很有才学,便征为掌书记。
有次,高季兴想打马殷的主意,孙光宪劝谏:“公误矣!荆南狭小,百姓困饥,现在我们应该恢复生产,积蓄力量,再图后举。今攻楚,必为他人所乘,大事必去!”高季兴大悟,方才罢手。因为家底薄,又不敢随便发动战争掠夺,便只能向朝廷张口。
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六月,高季兴上表李嗣源:“臣需要养的人太多,江陵地头太小,请陛下宽容则个(一下),把夔州(今重庆奉节)、忠州(今重庆忠县)、万州(今重庆万县)划给臣吧。”
李嗣源当然舍不得,没有同意。这时高季兴却有点耍赖,软磨硬泡,非要让李嗣源开恩。李嗣源被他逼得没办法,便给了他一点面子:“地方可以给你,但刺史均由朝廷任命。”高季兴觉得这“买卖”不划算,地盘还让你管,这不等于没给吗?于是,把李嗣源派来的刺史全都撵回去,派高家子弟去守三州。李嗣源认为高季兴太不自量力,敬酒不吃非要吃罚酒。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三月,李嗣源命山南东道节度使刘训为北路军,东川节度使董璋、副使西方邺为西路军,楚王马殷为南路军,三面讨伐高季兴。高季兴见李嗣源真来讨伐,便急忙向淮南的徐温求救,若江陵失守,淮南门户大开。所以,徐温立即发水师来救。
刘训来到江陵,高季兴固守不战,加上天降大雨,后唐军将士多数病倒,刘训也病得不轻。李嗣源又派枢密使孔循来督战,孔循先礼后兵,劝高季兴投降。高季兴不从,回信差点把孔循骂死。
孔循大怒,发军攻城,高季兴打仗也是一把好手,硬是把后唐军给生生打了回去。楚王马殷表面上出兵,实则坐兵岳州,等待机会。江陵本应把中原政权作为战略腹地,和南方几个霸主对抗,高季兴却捉了马殷的使者史光宪,派人去广陵向南吴称臣。徐温现在还不想得罪李嗣源,便拒绝了高季兴。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六月,后唐军西路西方邺部率水师在江上大败荆南军,高季兴刚到手的三州又被李嗣源夺了回去,而马殷这路也没闲着,见史光宪被抓,大为愤怒。后唐天成三年(928年)三月,马殷亲临岳州(今湖南岳阳),派大将袁诠、王环以及儿子马希瞻等人率舟师北上。马楚军善水战,本身实力就在荆南军之上,马希瞻设计在刘朗浦(今湖北石首境内)大败荆南水军。马楚军走江直趋江陵,高季兴见势不妙,忙把史光宪送还马殷,求马殷放他一马。考虑到荆南是马楚与后唐的缓冲地带,马殷暂且收手。可好景不长,没过三个月,马殷和高季兴又闹翻了,结果高季兴在白田大败马楚岳州刺史李廷规。
高季兴得罪了两个强敌李嗣源和马殷后,也有些心虚,急需找个靠山。此时,南吴权臣徐温病死,养子徐知诰主政淮南。高季兴便再次向南吴称臣,徐知诰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接受了高季兴的称臣,封高季兴为秦王。
此时,辛苦了大半辈子的高季兴也老了,他将军政大权交付长子高从诲。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十二月,高季兴病亡,享年71岁。
四面称臣,神通广大高无赖
高从诲(891年~948年),南平武信王高季兴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国第二任君主。高从诲初仕后梁,高季兴建立南平国后,任命其为马步军都指挥使、行军司马等。
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十二月,高季兴得病卧床,命令其子高从诲暂管军府事务。同年十二月十五,高季兴去世,高从诲继任其位。高季兴在位末期时,曾与后唐决裂,并向南吴称臣。
高从诲继位之后,对他的左右僚佐们说:“唐近而吴远,舍弃唐而臣服吴,这不是好方法。”于是就通过楚王马殷向后唐谢罪,同时给山南东道节度使安元信写信,请求他上奏给后唐皇帝李嗣源,表示愿意重新称臣纳贡。
后唐天成四年(929年)五月二十八,安元信把高从诲信的内容告诉李嗣源,李嗣源答应其请求。六月二十三,高从诲自称前荆南行军司马、归州刺史,派押衙刘知谦上表请求归附后唐,并进献赎罪银三千两。七月十七,李嗣源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任侍中。到了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二月,李嗣源再封高从诲为渤海王。
高从诲虽然人品不算差,为人“明敏,多权诈,亲礼贤士”,但作为乱世中人,为人处世比较圆滑。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四月,高从诲先是跟江东的徐知诰眉来眼去,写信劝徐知诰顺天应人,即皇帝位。徐知诰虽然没有立刻即位,但高从诲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讨好徐知诰,以防其日后和自己翻脸。
“千古一帝”石敬瑭夺位之后,高从诲第一时间送上祝贺,让石敬瑭觉得很有面子。作为还礼,石敬瑭送给高从诲一百多匹战马。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十二月,耶律德光灭了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高从诲又开始溜须耶律德光,援照“惯例”,耶律德光又送给高从诲一些马匹。高从诲在拍耶律德光马屁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为了讨刘知远欢心,故伎重演,又劝刘知远赶快称帝。并且还开出了一个条件:刘知远统一中原后,要把郢州给他。等刘知远进入汴梁后,高从诲大老远跑来让刘知远兑现:“陛下,您说话要算数哦。”自己吃点地盘也不容易,哪有那么容易吐出来的,所以刘知远耍赖不给。高从诲恼了,大骂他是个大骗子!并且扬言:“你不给我,我就亲自来拿。”
这时,杜重威在邺都造反,高从诲觉得是个好机会,出兵攻襄州(今湖北襄樊),结果败给汉山南节度使安审琦。高从诲不服,转攻郢州,结果又吃了败仗。连战连败,心里还是不服,便想起了找“干爹”,于是厚着脸向南唐和后蜀称臣。不久,刘知远去世,刘承佑继位。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六月,高从诲遣使谢罪,刘承佑没和高从诲多计较,和荆南和好。
虽与邻国无战事,但高从诲也没有就此闲着,借着地利之势,干起了打家劫舍的行当。南平国地域狭窄,兵力薄弱,但因位处交通要道,每年各地区向中原政权进贡,只要经过南平,高从诲就会截留使者,掠夺财物。等到对方加以谴责或派兵讨伐,他们不得已才把财物送还,竟不感到羞愧。
后来,后唐、后晋、辽国、后汉更替占据中原,南汉、闽国、南吴国、后蜀都称帝,高从诲贪图各国的赏赐,就四处称臣。各国都鄙视他,称他为“高赖子”或“高无赖”,名声很臭。高从诲不管这么多,只要能弄到钱,自己没必要害臊。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十月,高从诲病死江陵府,时年58岁,长子高保融袭位。
高从诲虽然和老爹高季兴都是五代著名的滑头,但高从诲喝的墨水较多,为人也比较谦逊,荆南这块小地皮在高从诲的统治下,形势还算平稳。
假道荆南,城头变幻大王旗
高保融(920年~960年),字德长,南平文献王高从诲第三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国第三任君主,(948年~960年)在位。高从诲去世后,高保融继位。高保融性情迂腐缓慢,缺少治国之才,事无巨细,都要求助于其弟高保勖(高保勗)。
高保融从老爹那里继任南平国君主没多久,郭威建立了后周。高保融秉承父辈们“四方称臣”的传统,立即向后周称臣。同时,他还劝说南唐、后蜀向后周称臣。建隆元年(960年),北宋建立后,高保融愈发恐惧,因此,一年内三次向北宋进贡。
从前,高家对中原政权上贡时有时无,有时几年才贡一回,期间还与李嗣源、刘知远兵戎相见。后周到了柴荣主政时,国力非前朝能比,高保融害怕,只好年年入贡。柴荣性本宽厚,见高保融如此恭敬,自然待他不薄。以前后梁朝曾经发往五千牙兵驻守江陵,军饷由后梁朝拨付,后梁朝被灭,后唐为了照顾高季兴,每年给他一万三千石盐。后来时事多变故,盐也没了;柴荣平定淮南后,得到泰州盐场,便岁给荆南盐,作为岁用支出。因柴荣下淮南时,荆南也出兵“帮忙”,所以又赐给高保融一万匹上等帛。对于柴荣的厚赐,高保融感激涕零,想在柴荣面前立上一功。后来,他写信给后蜀皇帝孟昶,劝孟昶向后周朝称臣。孟昶觉得皇帝做得很惬意,当下回绝了高保融的“好意”。
等到赵匡胤做皇帝的时候,高保融对宋朝一年三入贡。其实荆南对中原的上贡还不够中原回赐的多,但大国皇帝就要有点气度,要的是人家这份孝心,而不是贪这几个小钱。
宋建隆元年(960年)八月,高保融病死,因为长子高继冲还不到20岁,怕他担不起重任,改由兄弟高保勖做荆南主。高保勖是高从诲的爱子,高从诲对他极为溺爱,高从诲每次发脾气的时候,只要保姆抱着高保勖站在他面前,高从诲立刻易怒为笑,荆南百姓给高保勖起了个外号叫“万事休”。
高保勖掌控朝政以来,大兴土木,建造亭台,致使国家库存空虚,百姓怨声载道。后来,高保勖又把江陵城中的妓女都召到府中,让身体强壮的侍卫上前调戏这些妓女,浪笑声四起,高保勖则搂着自己的妻妾,坐在帘后观赏。
宋建隆三年(962年)十一月,高保勖因纵淫过度,病倒了,这一病就再也没有起来。临死前,他才想到继承人的问题,于是问指挥使梁延嗣:“我快要走了,你认为应该立谁为荆南主?”梁延嗣对高继冲(高保融之长子,高保勖之侄)印象不错,劝高保勖立高继冲:“贞懿王(高保融)舍子立王,大王应该感贞懿王之德,把位子传给继冲。”高保勖觉得也只有高继冲能胜任,便立高继冲为嗣主。不久,高保勖病亡,先后只做了不到三年的南平王。
高继冲的南平王的宝座还没坐热,就面临着一场生死大劫。此时,大宋皇帝赵匡胤已着手开始统一天下,欲最先消灭的便是身边的割据政权。时逢荆南发生内讧,赵匡胤先派内酒坊副使卢怀忠出使江陵,观察荆南虚实。卢怀忠在江陵把荆南摸得一清二楚,回来说:“荆南蕞尔小国,甲兵不过三万,高继冲年少无知,陛下欲取湖南,江陵必先平之。”
赵匡胤一听乐了,于宋建隆四年(963年)正月,遣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出兵荆南,慕容延钊以借道为名,要求路过江陵。高继冲不知道慕容延钊的真实目的,没有答应,只是愿意孝敬一点粮草。
孙光宪知道赵匡胤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劝高继冲:“宋朝皇帝志在统一天下,江陵弹丸之地,岂能阻挡赵匡胤的大军。不如趁早纳降,日后不失富贵。不然,刀兵齐下,王将何归?”
要让自己做亡国之君,如何面对祖宗。高继冲有些拿不定主意,但情势紧迫,又无力抗衡强大的宋军,于是派叔父高保寅和梁延嗣带着牛酒前来宋营犒军。慕容延钊知道高继冲会有所表示,便哄他们说:“此次南下只是借道江陵,别无他意,请南平王放心就是。”梁延嗣回去复命,高继冲这才安心。慕容延钊留下高保寅,设酒款待,找人把高保寅灌醉了。然后密遣骑兵部队,抄近路奔驰百里,直扑江陵城下。
宋乾德元年(963年)二月,高继冲以为宋军真是借路,出门相迎,刚好碰上李处耘。之前,赵匡胤就密谋了一整套计划,李处耕见机行事,让高继冲在这里先等慕容延钊,说是军情紧急,自己先过江陵去湖南。高继冲信以为真,傻傻地在那儿等,好不容易才等来慕容延钊,这时慕容延钊估计李处耘也进了江陵,便和高继冲一路有说有笑地往江陵方向走。不久,他远远看见城头飘扬着宋朝旗帜,知道中计了,却也不敢多言。
进入江陵城后,高继冲献出印绶户籍,以荆南三州十七县之地,献与慕容延钊。从此,荆南政权成为历史。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五月,高季兴正式任荆南节度使算起,荆南政权存在了55年。荆南也是宋朝拉开统一大幕后第一个被消灭的地方割据政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