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鬼谷子-飞箝第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飞箝”,“飞”即飞语,假装赞扬对方,抬高对方的声誉,以获得对方的好感;“箝”即箝制。“飞箝”就是故意抬高对方,待对方戒心消除,那么内情必然暴露,进而箝制对方。人一般都喜欢听好话,连关羽这样的人都喜欢戴高帽。这个故事我在前文略有提及,这里再讲一下。据说,关羽死后升天为神,镇守南天门。一天,有一个云游散仙逛到南天门。关公将其拦下,喝道:“你是干什么的?”这人回道:“玉帝批准小仙下凡,随身携带高帽百顶,赏与人间。”关羽闻言大怒:“高帽误尽苍生,不许通过!”言下之意就是,这种人最可恨,许多人因为喜欢戴高帽才犯了致命的错误。散仙连忙解释:“世人爱戴高帽,已成习惯。您说得没错,但世上有几个人能像您一样刚正不阿,对高帽深恶痛绝呢?”关羽心中大喜,喝令放行。散仙挑起担子走远后,回头看了下担子,发现少了一顶高帽,原来这顶高帽已经戴到关老爷头上了。你看,关羽说对戴高帽深恶痛绝,但是当别人给他戴高帽时他还是很高兴,不自觉地接受了。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刘备、诸葛亮、陆逊等人都曾给关羽戴过高帽。第六十五回中,刘备入川以后,收服西凉名将马超(字孟起)。关羽竟要入川和马孟起比试。诸葛亮赶紧修书一封给关羽戴高帽子,书云:

    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翼明照。

    关羽看到这封信,摸着长髯笑道:“孔明知我心也。”将书信遍示宾客,打消了入川与马超一决高下之心。看来,关老爷成神之前就爱戴高帽。成神后,依然喜欢高帽。看来这种飞箝之术,所用的高帽很实用。动动嘴巴,讲得人家欢喜,目的就达到了。

    可见,“飞箝”的招式就是灌迷魂汤,再控制人家。好,我们看鬼谷子如何“飞箝”。

    (一)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征”就是征求,“来”就是招徕,“征远来近”即广求天下英才,吸引远近的人才来投奔。只有“征远来近”,才能够聚众,能够建立口碑,让人家对你建立信心,尽可能来投靠。此即孔子所说的“近者悦,远者来”。但是在做这样一件事情之前,要“度权量能”,即忖度权略、衡量才能,一定要有一个目标、对象,事先得搜集资讯,忖度可实现的目标,看看对方的能耐和智慧,有没有资源,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争取他,此“所以征远来近”。

    “立势而制事”,“立势”,既是力量,又不只是力量,形势比人强。这些人才来了,如何运用,怎么配合?要是没有势,谁理你啊?或者在某一种形势下,你不是他长官,他也非要跟你共事不可,那你要不要建立这个势呢?“而制事”,还要制订很多的制度和游戏规则。有规矩,才能够推展一些事。

    “立势而制事”就说明,五湖四海的各路好汉聚集起来,自然有磨合的问题,那就得立规矩,即“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真的是忙不完了。

    “必先察同异”,“必先”二字说明后面的动作绝对不能省,什么叫“同异”?因为征召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有的属于同一派系,有的则是不同派系,有的干脆是孤家寡人,他们之间的同、异是什么,这就要研究了。属于同一个派系的,同的地方多,不同派系的就会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孤家寡人者就是独来独往。这就是说,一个大家庭的成员,虽然称为家人,可是就有睽异,故睽卦就得辨同异——“君子以同而异”。还有,团体要是大了,就如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管理者一定要彻底了解团体里面派系结盟的状况,他们有“异”也没有什么不好,就是因为各有派系,最高领导的仲裁者的位置才坐得稳。如果他们都是同的,没有任何一点差别,你就危险了。所以,一个组织大了之后,各种派系谁跟谁比较亲近,谁跟谁天天见面都不讲话,一定要了解。“察同异”,说白了,就是观察派系党羽,要知道他们的同异,先归类,看是哪一路,跟谁处得来、处不来,一定要知道。

    “别是非之语”,既然派系的属性明白了,对于里面互相攻击的人和自己人的是是非非,就能有比较公正的裁断。不是同一党的就会党同伐异,先察出派系的同异,对于那些是是非非就能控制自如。我们常常纠缠在是非上,没有人不在人后说人是非的。是非要怎么裁断呢?真正的是,真正的非,站在一个团体的立场上怎么看呢?那就要了解他们的派系属性。因为同异产生是是非非,正如《庄子·齐物论》所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作为领导人,要站在一个制高点,判断是非。人不聚在一起,就没有那么多纷争;聚在一起,什么纷争都来了。所以一定要做到“先察同异”,就能够“别是非”。

    “见内外之辞”,有些人在外边发表的议论,未必完全跟内心真正的想法一样,这些是场面上的话。有的是内部发言,在派系内部,大家觉得大概不会泄露,都在批评某某人。你要是从里面听到了,与他外面讲的那种虚飘飘的发言一对照,心里就透明透亮。人对内讲话和对外讲话,不会完全一样。一些人在私密场合评论某人时咬牙切齿,但是在公开场合,他却跟某某人握手言欢,然后说某某人很有贡献,领导有方。其实,他的心中一直在骂某某人,是不是?这就叫内外之辞。也就是说,内部的发言和对外面的讲话,怎么可能一样呢?可见,人的话不可以都相信,讲话对象有内有外,人多时更是如此。如果有情报资讯渠道,你就可以既掌握到外辞,也掌握到内辞,这样才有把握管理好团队。

    “知有无之数”,在这样的人事纷争里面,怎样合作共事呢?他们搞小团体,或者干别的什么,你一定要了解这些人到底有没有你真正需要的才干。是名头大得很,手上只有三脚猫的功夫,就剩一张嘴?还是默默做事的,原先不怎么被重视,来了之后发现其不搞小团体,也不制造是非?这些就是“知有无之数”,都要深入考察,而且要公正地考察。了解他们彼此之间可能的矛盾、彼此的渊源,“知有无之数”之后,才知道谁是真的有才,谁是平庸无能。掌握了这些“数”,就掌握了一些关键的信息。这样才能够“决安危之计”,对整个组织的安危大计才能定,否则就看不懂这些人为什么一天到晚都在吵,为什么这帮人提的意见,那帮人永远不同意。

    “定亲疏之事”,人际就是亲疏。“家人”的时候如蜜月,就很亲近,暌违的时候就很疏远。有的是由亲转疏,退出决策圈;有的是由疏转亲,进入决策圈。“定亲疏之事”,这些事一定要搞清楚。任何人做事,像革命,想要变动一些东西,如同革卦一样“大人虎变”,旁边马上就得“君子豹变”,以及“小人革面”。在最内环的一定就亲,在圈外的第二圈、第三圈和最外面的圈,当然就疏。不可能一视同仁。有些人可以让他参预机要,跟有些人就得守口如瓶,这些都要决定。要是不适合亲近的,你跟他太亲了,不是很危险吗?有些应该亲近的,你却疏远了,那就会众叛亲离。在鼎卦中,居于权力中心的国君,对于本来就是祸害的第四爻,他就很亲近,而第二爻有真才实学,他却很疏远。所以,一个英明的领导,一定是亲贤臣远小人。因为到最后真正的决策圈只是少数中的少数,不能有问题,这样才可能“决安危之计”。

    “然后乃权量之”,人才来了之后,你会发现他的优点,但是通常有优点的人,也有很要命的缺点,怎么对待呢?就用他的长处,制约他的短处,使其不至于妨害团体,用各种法规、方法去矫正、辅导他,这就是“其有隐括”。

    “其有隐括”,有一个很神秘的内在机制。“隐括”就是来的可能是个人才,具有某种优势,但是并不符合规范,还不是我想用的成熟员工,还需要琢磨一下,那我就用制度要求他。他如果抵触、犯错,就得提醒、矫正他,用情、理、法都可以。就像以前的木工,有些木材刚开始并不见得可以用,为了让木材合乎规范,就要用矫揉的方式,矫枉使之成为直的木头,才可以用,这样的做法就叫“隐括”。学校教育也就是矫枉,通过教育把小孩子一些坏习气矫正过来,这种教育的机制就叫“隐括”。很多人进入一个新的团体之后,都要经过这个磨合期。作为团体的一分子,一定要遵守共同的法则。要是不适合,不愿意接受,那就走人。如果你愿意来,就得接受一套管理的规矩,这样才可以增加团体的绩效。磨合的功能、矫枉的功能,就是“隐括”,这是团体必需有的。合则来,不合则去,学生不遵守校规,学校可以把他开除掉,公司的员工也是一样,都不能放任。矫枉为直,木头才能成器。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如是说:

    故枸木必将待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一个人融入团体生活,一开始就得用制度、礼仪制约他,这样才能就范。《易经》中的家人卦够亲爱精诚了,但是第一爻(原文为:“闲有家,悔亡。”)设置门槛,第三爻(原文为:“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动用家法,绝不嬉皮笑脸。如果不这样做,一个家就不能成为一个团体,犹如一盘散沙。

    “乃可征”,有了权量、隐括之后,才可以征召、使用人才,使之变成团体中的一员悍将,为团体创造绩效。“乃”字说明前面忙了一大堆必要的事情之后,才有后面的结果,所以前面的制度要非常严谨。还有“乃可求”,既然是团体的成员,就可以要求其履行义务,而且有一个“隐括”的机制,有惩罚,有奖赏;“乃可用”,这样做后,人才才可以用。人才的征选考核都是这样,是一直连续的,不能停的,因为人会变;管理也是持续的,一个人进来之后,可能闻名不如见面,实际表现只有想象的一半,任用之后才知道长短。发扬长处,矫正短处,这都是管理者要做的“隐括”工作。

    (二)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而箝之,其事用抵巇。

    下面就进入实际的“飞箝”之术。

    不管你是针对想征用的人才还是想让国君听你的,要用到“飞箝”,就要像弓张开而箭暂时不射出去一样,构成一个强大的引力场。“钩箝之辞”,好像钓鱼一样,让鱼甘愿上钩,不想跑。“引钩箝之辞”,就是用言词这种很低的成本提供一定的诱因,了解对方的实情。虽然每个人都懂得保护自己,可是有些人会上钩。假如他好名利,用名利可以让他上钩;假如他好美色,用美色可以让他上钩。“飞而箝之”,先钩出对方的实情,然后箝制他,有时候还要飞箝,讲一些空话,把他绑得更死。用虚名去钓人,就是一句话说出去,便把对方牢牢掌控住。

    “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钩箝之语,作为一门话术,要随时变化。说他好,说他表现不错,甚至有一些夸大,再不然不直接说他好,而是引用外面对他的称誉,有时甚至不需要引出处。说辞完全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会儿表示赞同对方,一会儿表示不同意见,这种“乍同乍异”的说辞,其实还是在试探,借着种种的钩箝,去了解对方内心的实情,希望他毫无保留地为组织奉献的同时,还要加深箝制,譬如用名利、美色,让他彻底为你所用。在进行钩箝时,言辞不要太假,不要一下被识破。首先要钩起他的注意,其次要让他非常在乎。有些人就是期望有好名声,希望各方面都对他肯定,尤其是老板更喜欢听赞誉。所以,讲话要有种种的变化,不要讲得太死,就像《捭阖篇》中的“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让对方有种“阴阳不测”的感觉。不要一味地迎合,好话说尽,很快就会把牌给用完,将来你们还能共事多久?一味地迎合没用,一味地骂也不行,好话说七成,意见也说三成,但是给对方的整体感觉,就是说到了心坎上。这样才是“乍同乍异”的说辞。

    “其不可善者”,对那些不喜欢虚名,不喜欢听人吹捧,用飞箝之语难以搞定的人,怎么办呢?这种顽固分子,绝不轻易失去重心。你前面费尽口舌,“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灵活多变,“乍同乍异”,这样还搞不定,对方没反应,没达到钩箝的目的,这种“不可善者”,没有办法两三招就搞定的,就要用到更复杂、更精深的功夫了。

    飞箝无效的,方法有很多:“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你碰到鬼谷子这样的人,心机繁复,变招无穷,真是很可怕。既然不能马上用你,但他有办法摧毁你,摧毁你的手段还有很多:首先是“或先征之,而后重累”。老板先是征召你,然后交给你很重大的责任。你不知道老板心里已经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还以为是重用你,没想到是要废了你。要废你还要找一个理由,交给你一个绝对做不成的事情,把重担加在你身上,结果你做砸了,无话可说。不称职,没有办法完成重大目标,你不辞职都不好意思了。

    其次就是“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有的先交给你重任,其实老板已经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那个重任就是要压垮你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民国初期的袁世凯,对付梁启超就是这样。梁启超书生意气,对于袁世凯执掌下的政府这也看不顺眼,那也看不顺眼,好像自己一出手就能振兴邦国。袁世凯一听他这也批评,那也批评,那好,你批评哪一个部门,我就让你担任部门主管。后来就请梁启超做司法总长,结果干得比原任还差。梁启超毕竟是文人,面皮薄。他批评前任,结果比前任做得还烂,根本没有办法胜任错综复杂的司法事务,只好辞职。不过,梁启超还算是有气节的,做几下不行了,那就辞职,不滥竽充数;有的人不是,你看台湾地区现在有些官僚都变成了名嘴,有的人捅了娄子,还百般推脱责任。所以,鬼谷子这一套不适用于现在的台湾地区,没有办法摧毁这些人,因为他们无耻。人不要脸,则天下无敌,比不怕死还厉害。

    “或以重累为毁”,先把你找来,而后交给你重任,就把你拖垮,累死你。所以,交给你重任,其实是要摧毁你。“或以毁为重累”,有时候故意骂你,把你骂得体无完肤,最后再交给你重任。这种挫你的锐气,杀你的骄气,比较起来,说明你还是可以用的,有一些事还非找你办不可,但是绝对不能够低声下气求你,一定先把你骂得体无完肤。最后说,好吧,还是给你一个机会,你就肝脑涂地为他卖命了。先毁他,然后再用他。像黄石公训练张良,就先把他骂了个体无完肤,耍了他三天,那就是琢磨他,因为年轻人如果骄气太盛,是很难用的。可见,鬼谷子这样的心肠能够弯到吞镰刀的程度了。没有固定的招式,所有表面的东西跟实际的东西可能都不一样。

    所用的招式达到目的了,才可以赋予重大责任。看着是毁你,其实是要交托责任。看禅宗五祖弘忍是怎么对六祖慧能的:慧能刚入门,弘忍就知道找到了衣钵传人,但是他表面上对慧能很冷淡,让他专门打柴,干些下等杂役,这样做实际上就是让他磨炼磨炼,免得过早陷入纷争,也是变相地保全他。待到把衣钵传给他时,还要三更半夜搞得像幽会一样,传完衣钵后,吩咐他赶紧逃,因为师兄弟们虎视眈眈。看来,不管是在宗教还是政治领域,真要成全你,可能另有方式,尤其在环境特殊的时候,四处都是敌人,要怎么交付重任呢?出头的椽子先烂,明着接受表扬的死得很快,因为已成为众矢之的。

    下面的招式就很简单了:“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帛、采色以事之”。“财货”,钱也;“琦玮”,宝石、美玉也;“采色”,美女也。也就是说,在迎合对方时,使用对方可能喜欢的财货、美玉、珍珠、玉璧、绢帛、美色等。就像今天要给人行贿,送钱太扎眼,那就送古董、名画,可以掩饰行贿形迹,也让受贿人心满意足,从而达到目的。“或量能立势以钩之”,也可以正确衡量其才能,酌情任用以立其势来钩住对方。“或伺候见而箝之,其事用抵巇”,或者利用对方的弱点,即缝隙,人不可能没有弱点,什么时候暴露真正的弱点,马上就箝制他,在这种情况下,就得结合抵巇之术来对付了。“抵巇”在这里又用上了,和人处久了就可以掌握其弱点。就如兵法上所说,为将者一旦有所爱,就可以借机控制他。你爱廉洁,就栽赃你贪污;你爱老百姓,就给你制造难民。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谓“夺其所爱则听矣”,人一旦执着于某种事物,那就是最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其真正所爱,这一点要搞清楚,否则抵巇之术无法使用。整个《鬼谷子》跟八卦中的巽卦太密切了,深入低调,无孔不入,而且见风转舵,快到无形无象。有时候对方出现弱点的时间只是一刹那,稍微一犹豫,就错过了时机。

    (三)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岨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将欲用之于天下”,要将飞箝之术用于天下,这和上面的“用之于人”相比,平台更大了。一个是用在全天下,一个是用在一些特殊的、关键的人身上,都是用飞箝之术箝制住。在当时的战国时期,鬼谷子希望弟子们能把飞箝之术推广应用到列国之间的斗争中去。而且在游说这些国君时,“必度权量能”,必须审时度势、衡量才能。怎么做呢?

    “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岨崄之难易”,“岨崄”,就是我们一般讲的险阻,“岨”比“阻”更形象,“崄”是坎险,代表深渊,“岨”是阻碍,代表高山。这里是说,要能够看到天时是帮助这个国君强盛或者使其衰落,准确判断该国的地理形势是广大或者狭小,地势之险要是易于攻打还是据守。

    “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了解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经济实力,还有其国际外交,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或是疏远,国君比较亲近哪一个国家,比较憎恨哪一个国家。“心意之虑怀”,要掌握国君的起心动念,也就是他老搁在心里头的想法是什么。就像《易经》中的师卦第二爻的领军大将,让国君放心不下。“王三赐命,怀万邦也”,国君屡次颁令,不见得是想念这个大将,而是想他会不会失控、拥兵自重。关键人物心中的想法,一定要探知,否则有一天丢了性命都不知道是为什么。

    “怀”要用心,有怀念、怀抱,有忘怀,还有怀疑。孔老夫子研究了一辈子人性人情,希望这个世界最终和谐,希望“少者怀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自古以来,老的是最不容易安的,而朋友也是一天到晚骗来骗去,用各种方式算计。小时候没有那么多事业、利益的包袱,不能脱离父母的帮助。小孩子还不能过马路的时候,父母得牵着他过马路。等哪一天他初闯江湖,父母心里老是放心不下,这统统叫怀。“少者怀之”,也是他长大之后,对这个世界可能有很多经不起考验的理想、幻想。他想什么,这个社会能不能够提供给他发展的天地?社会要对年轻人给予照顾,提供足够的机会。他对未来有怀想,可能会落空,但还是应该提供支持。少者没有怀想的空间,那就没有未来。

    “审其意,知其所好恶”,起心动念,要搞清楚,不要会错了意,每一个人都有好恶,包括其做事、用人、斗争。根据他的好恶行事,虽然不一定对,但是人很难不受个人好恶等主观成见的影响。老板喜欢谁、讨厌谁,这个太重要了。好恶,虽说是感情用事,却能决定很多人的想法、做法,所以必须脚踏实地去了解。何况有些人会掩饰其真正的好恶,不让你知道,那更加不能搞错。知道他的起心动念,还要知其所好恶,念头一动,就知道他想要干什么了。“乃就说其所重”,人一定对一些事高度重视,你要了解他对哪些事情表面好像很在乎,其实是不在乎的,哪些事表面不看重,心里却重视得不得了,绝对想争取、不想放弃。所以,一定要知道对方真正重视什么。掌握了这个,我们才可以“夺其所爱则听矣”,把对方最爱的、绝不能失去的东西夺了,那么他一切都听你的了。我曾经在讲《孙子兵法》时说:“绑票”绑对了,绝对有用,就像要对付吴三桂,把陈圆圆绑票了,他就方寸大乱、一塌糊涂了。“夺其所爱则听矣”,要知道他的所爱是谁,千万不要搞错。这就是“乃就说其所重”,人一定有重视的东西,可能是名,可能是利,可能是爱,等等。抓到他心里最重视、最在乎的人或事去说服,当然能打到要害。

    “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并用“飞箝”的言辞,说人家好话,讲几句赞美的话,不用纳税,也不用花钱,但是人家很高兴,引你为同道,什么贴己话都跟你讲了。一个话题抛出去,“钩其所好”,掌握他真正在乎什么,就用这个进行说服。因为投其所好,他没有办法拒绝,就吞下了你设的饵,后面还有你的钩,再后面还有你的线和钓竿,那不就上套了吗?“乃以箝求之”,你就可以箝制他了。以箝求之,以钩之,然后就可以箝制。这下就牢牢控制住他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总结这一段。“将欲用之于天下”,可以用之于天下列邦万国、企业团体、政治团体,用在哪里都行,放诸四海而皆准,因为人性有共通之处。

    “必度权量能”,力量、权力、权势,一定要测算,看看对方的分量,要量化,还要有精密的数据,要测量,不能靠想象。这个人可能在组织中的职务没多大,但他是实权人物,老板特别信任他;而有的人看着是很大的官,根本是摆设,没有多少权,所以一定要“度权量能”,看看他的能量。什么叫权,什么叫能?有些人是有能,但经常坐冷板凳,没有权;有些人则是位高有权,但是很抱歉,他无能。个人也好,组织也好,国家也好,要搞清楚权能,不然怎么去“飞箝”呢?“必”,是说服前要做的动作。《孙子兵法》中除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还要“知天知地,胜乃可全”,那才周全。

    “见天时之盛衰”也很重要。大环境是天时,20世纪和21世纪,是不一样的。天时是盛还是衰?不能昧于大环境,你要完全看得准。“制地形之广狭”,你要去接触的国家,它的幅员几何?有的疆域面积很大,真正可以用的地却不多,有很多地方是苦寒、苦热之地。像俄罗斯的幅员很广,但有很多地方是苦寒之地。美国就有一点得天独厚了,它的领土完全不能用的地方很少。我们中国其实也是看着大,有很多地方不容易开发,地广人稀,所以,中国的先天条件并不那么好,有很多地方没有多少人,边疆线太长。“岨崄之难易”,有特殊地形,有高山,有大河,有峡谷,有沙漠。有的地方有阻,有的地方有险。有险阻不怕,要建功立业,就是要跨越险阻。问题是险阻有程度上的差别,有时候克服险阻很简单,有时候克服险阻很难,要花好多的心力。还有内部有很多的派系,这是内部的阻碍,你说服了老板,不见得全部人都同意,这是人为的险阻,更要研究。无论是天时之盛衰、地形之广狭,还是人心之险阻,都要充分掌握信息,要完全能够控制。我们说纵横家就是一个巽卦。巽卦在乱世是最高的功夫,称为“德之至也”,刚开始是被动的,但后来能够完全掌握主动,对局面有掌控能力。“人民货财知多少”,从整体的国力看,是穷国还是富国,这些怎么能够不知道呢?还有“诸侯之交”,即外交关系,跟列邦诸侯的外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注意,外表跟谁亲,就真的很爱他吗?不一定。跟一些国家或者一些人经常不往来,他们就真的很疏远吗?也不一定。人跟人的关系,有时像烟幕弹似的:表面是一家人,其实是睽异的;有时候外面装着睽异,其实是一家人。所以亲疏未必等于爱憎,但是真正重要的恐怕是爱憎。爱憎分明,但是爱憎未必公正,人就是不能脱离爱憎。外在的亲疏仅提供参考,有时候亲疏就等于爱憎,这是合理的安排。有时候迫于形势,不得不跟谁亲,但是心里恨死了,真正爱的又不能够走得近。所以作为一个纵横家,要对此研究透彻。一个国家的外交关系之亲疏爱憎,一个人在组织中的亲疏爱憎,都是重要无比。对于这些,作为纵横家,要研究透彻,要有深刻的了解。

    (四)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从,可箝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用之于人”,特殊的个人、想争取的人才、想争取的老板、想争取的金主,统统包含在“人”内。把飞箝这一套用于人,人没有喜欢被人家骂、不喜欢被人家捧的。“则量智能”,智跟能不大一样:“智”是乾卦的概念,“乾以易知”;“能”是坤卦的概念,“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乾是知,坤是能。知是智慧,能是能力。一个是体察认知,一个是执行能力。我们对一个人不仅要考量他有没有智,还要考量他有没有能。智能不全就糟了,这跟对国家或者企业组织的“度权量能”不一样,那是对整个组织的考量,这里则是指个人。个人可能是组织的领导人,领导人智能不足,他的公司、国家权能很大,那就糟蹋了,他不会用。像新加坡很小,权能不多,但是李光耀几十年治理下来,使这个国家不可轻侮,因为他智能高。

    “权材力”,还要权衡这个关键人物的材力,看看他拥有多少实力、资源。智能是他的本领,材力则看他到底有多少实力、资源。“料气势”,这个虽然比较抽象,但是很重要。有些人气势、格局很小,没有办法达到一定的高度,也不能强求;有些人气势就很旺,如果没有环境限制他,他都要上太空去摘星辰。有些人有智能,有材力,但气势不足。你向他推荐一个很大的投资构想,他可能未必有兴趣,他觉得现状挺好,不想冒那么大的险。有些人有气势,但是没智能或者材力。所以,智能、材力、气势一样都不少的人确实难找。

    “为之枢机”,把人的智能、材力、气势都了解了,就是我们要跟他展开互动的枢机。《易经·系辞传》称“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枢机关系一个人的前程,不可不慎。枢机一旦掌握,觉得这个人可以交流,可以与之言,就不要错过。如果是不可以交流的,你跟他讲那么多干什么呢?《易经》中孚卦第二爻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只有判断正确了,双方才有共鸣。“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对了,就作为枢机。“我有好爵”,你有好构想,才能够跟他分享,“吾与尔靡之”。可见,枢机就是对一个重要的人要了解,要“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掌握了这个关键的枢跟机,发的时机一对,则“千里之外应之”,远近都有回应。如果发的时机不对,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

    完全透彻了解,再判断出手的时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以迎之”,枢机在手,成竹在胸,对方的某个动作事先就揣测到了,赶在人家有实际行为之前,就去迎接。以前讲那些孝子,父母亲话还没讲出来,眉毛一皱,眼光一瞥,他就知道父母要什么,马上就端来了。这是一个掌握先机,甚至揣摩人的判断力。李莲英为什么那么招西太后喜欢,根本就不要讲话,咳嗽一下,或者手指头一动,他就知道老佛爷要什么了。对方的动作还不明显,就直接抢先一步做完了。“随之”,就是对方已经有动作了,马上跟上,绝不落后。在《易经》中,修到大人的智慧就算是最高境界了,“先天而天弗违”,就是“迎之”,“后天而奉天时”,就是“随之”,虽然慢了一步,但是马上跟上了,没有落后。我们一般人能够有“随之”的智慧就已经不错了,人家做了一个动作,马上理解,立刻调整。“迎之”则更高,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就已经猜到了,直接抢在前面,甚至帮对方完成一部分了,那他多喜欢啊!“迎之、随之”,在《老子》里面就讲:“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以箝和之,以意宣之”,彻底了解之后,掌握那个枢机,看什么时候发,发得早,叫“迎之”,发得稍微晚一点叫“随之”,然后就完全箝制他,掌握他的动向,你们就能够合作了,能够往深处谈了。“以意宣之”,即完全了解对方的“意”。但是人心中藏着一些东西,不见得对所有人都讲,一看你特懂,甚至不要讲得太明白,双方就可以达到真正的交流,把心意宣泄出来,这样一来,你们的结盟关系就太紧密了。“此飞箝之缀也”,连成了一线,成了心连心、命换命的铁杆,变成了命运共同体,可以风雨同舟,有共同的目标要实现。这就是用飞箝之术,几句话就讲到人家心坎里。

    “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完全把他连在一起了,绝对不会跑掉。“空往而实来”,讲几句好听的、体己的话,就达成了同盟关系,可是你赚到的是实际的东西。你要的不就是这个关系吗?这就是会讲话的人,“空往而实来”,多实惠啊!有些人不会察言观色,不会讲话,不会用脑筋,讲了很多,还是打动不了人家,甚至直接拿出钱来,人家还是不同意,反而把你赶出去,这就是“实往而空来”。“空往而实来”,用小成本做成了大生意,也就是《易经》中泰卦讲的“小往大来”。如果“大往小来”呢?那就是否卦了,“否之匪人”,根本就不通气,成本太高。飞箝要的就是“空往而实来”,再加上“缀而不失”,既然联系上了,那就绝对不会再失去。完成了这样的合作关系,“以究其辞”,往后所有的沟通,都要推展到极致,每一句话都惊心动魄,都能够在已经建立的关系上继续发展、发挥。

    把对方完全搞清楚,彼此契合,就可以完全掌控关系和局面。“可箝而从,可箝而横”,“从”就是“纵”,集众小,攻一强;“横”就是张仪那一套,秦国跟隔了好远的齐国连在一起,然后瓦解其他国家。是合纵还是连横,基于与谁建立了推心置腹的关系,让他合纵就合纵,让他连横就连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一旦构成非常强大的吸引力,自己不需要花多少成本,就可以达到效果,东南西北要他去哪里就去哪里,绝对听话。“可引而反,可引而覆”,可让他反正,也可让他倾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一旦有破坏,看着要倾覆了,马上扶正了,又站起来,又拨乱反正,恢复正常,充满了创造力。这就是怎么做都行,百分之百精确,分寸拿捏得很好,完全控制了局面。

    整个《飞箝第五》,用《易经》的卦象来说,就是“空往而实来”,特别懂得文饰、包装,但是绝跑不掉的贲卦:初爻“贲其趾,舍车而徒”;三爻是完全进入状态,“贲如濡如,永贞吉”;上爻“白贲无咎,上得志”。贲卦的这三个阳爻变,成坤卦,顺势用柔,什么都搞定。这一套阴柔的功夫,就是贲卦。贲卦也是官样文章,而且完全没有动手,光靠着文辞就搞定。不像前一卦噬嗑卦,要咬牙切齿地斗争。贲卦完全不用,用软的手段一样达到目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