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所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应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摩者,揣之术也”,摩也是揣术的一种。揣是大范围,摩是细功夫。摩的时候,地方不要搞错,只有搔到了痒处,才可以摩。人内心中的感情,在外面会表现出相应的状态,即“内符也,揣之主也”,情感动于内,外面就有一些相符合的反应或表现。这就像把一根竹子砍成两半,最后可以契合一样,若合符节。除了大奸巨恶、特别冷静的人,一个人心中任何情感动荡,绝对影响到外在的表情。“内符”,就是要由外至内,通过摩的手段将人内心的隐情探测出来,这是揣的主要目的。
“用之有道,其道必隐”,要把摩的手段运用自如,在摩的时候,可以不让人家知道,因为你做得很隐蔽。不能让人家知道,我在说好听的,在你身上下功夫,对你有所求,让你愉快。高手就是这样,人家不知道他在用摩的手段,藏得很深,不易察觉。
“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悄悄地运用摩的手法,满足对方的欲望,暗地里测探其真实情况,对方在欲望的驱使下内心一定有反应,并表现在外面。“其所应也,必有为之”,一旦有了反应,对方必定有所作为。也就是说,要了解对方内心中想要什么,就要投其所好,用他所想要的东西去摩,一步一步来,一定会有反应,会有你心目中想要的东西出来。既然内情在外面有一定的显现,他就会有所行动了。你讲一些言辞,或者实施一些试探手段,他有反应了,下面就要有所作为。《易经·系辞传》说:“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意思是说,君子准备有所行动时,用言语去探问,他就会做出反应,并且像回音一样表现出来。无论是远的、近的、幽隐的、艰深的,未来的状况都可以让人得知。
可见,如果里外相应,你做的试探起作用了,对方必然有所行动,因为他已经被你牵引了。但是,这个时候你反而要撤,要留有自保的余地,“故微而去之”,说服对方去做一些事情,自己去推动。此时目的已经达到了,那你要开始收敛,不要涉入太深,要暗地里撤离现场。看来,这些纵横家,不管怎么游说君王,首先都要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如果煽风点火成功,国君按预定计划开始行动,那就要开始低调了。否则,别人都知道你在后面谋划,而有的领导人可能也不愿意让人知道有人在自己背后出谋划策,那些当朝的反对派更是不愿意你凭些许言辞就得高位,那样会损害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对付你。还有,如果你倾囊相授,所有的锦囊妙计都提出来了,连下面的执行方案都有了,国君也会判断形势。就像勾践不会在复国未成时杀文种,但是吴国一灭,他就容不下文种了。在战国时代,策士们不一定要忠诚于哪一个国君,他们一定在恰到好处的时候给自己留一条去路,而且还是“微而去之”,不让人家感觉自己要引退,而是替自己做一个保护层,藏身幕后,像微风吹过一样,悄然置身事外。
“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窌”是藏东西的地洞,就是地窖;“端”,即头绪。这就叫隐藏自己,堵住漏洞,就连一点头绪都要藏起来,隐蔽自己的外在表现和内心的真实想法,能够使别人都不知道,这样事情就办成功了,且不会带来后患。也就是说,你对危机都能防患于未然。人生的很多坎坷就是源于得意忘形,没有塞住漏洞,让人家一猜就中。所以,一旦功成,千万不要高调行事,要防的人太多,一是嫉妒的人,二是你进言的对象。对于这些情况,都要留一手,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全身而退,正所谓“来无影,去无踪”。人要留退路,要低调,就是为了防止一切不可预测的祸患。人心微妙难知,知人知面不知心,一些雄才之主的起心动念,还有外人的嫉妒,不能不防。狡兔死,走狗烹,历来多有。“微而去之”,行藏自如,神不知鬼不觉,任何一点蛛丝马迹都不留,别人不知道你心里已经在为自己谋退路,这样就不会有祸患或后遗症存在,又能把事情做成。
“摩之在此,符应在彼”,这边用摩的术,那边完全如你的指引,出现相应的反应,清清楚楚。而你自己有什么想法,对方完全不知道,外人更不知道。“从而应之”,做一个最佳的回应,“事无不可”,什么事都能干成。《易经》对我们的启发也是如此,《易经》不是追求一时的吉凶成败,而是追求最终的“无咎”。“无咎者,善补过也”,人常常在下了好大的功夫之后得到成功,就失态了,不是恃宠而骄,就是妄自尊大,本来应该待在幕后的却跑到前台来,挡住了不少人的晋升之路。这不是在找死吗?凭空给自己树敌,变成众矢之的。其实在后面操纵,离斗争的漩涡更远,还可以从容地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千万不要帮他人做嫁衣裳,结果自己却死于非命。秦始皇见了韩非后,整个秦朝,甚至中国往后两千多年,搞政治的都用韩非的思想理论,但韩非并没有被秦始皇任用,而是被杀。
历史上成事的人不少,但成其事还没有后患的人,太少。有些人得了便宜卖乖,马上标榜“我是王者师、我是帝王师”,后患就来了。所以,功成身退是谋臣最好的选择,而且离开的动作不能太明显。像张良的借口是去修道;范蠡则去从商,和美女西施泛舟江湖。
(二)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古代善于使用摩的手段的人,就好像拿着鱼竿在深渊旁钓鱼一样。“操钩”,有的版本写作“操钓”,不过都差不多,反正钓鱼得用钩。“临深渊”,这里不是单纯的靠近深渊,而是“如临深渊”,因为人心也是险于深渊。“饵而投之”,一定有一个钓饵,名、利、权、色皆是,把饵丢到深水里。“必得鱼焉”,鱼一定会吞饵,这样就会钓到鱼。善摩的人不急,对方刚开始没有反应,因为还没有碰到痒处,等到搔到痒处之后,对方就如痴如狂,吞下你丢下去的饵,上钩了。而钩后面的线,线上面的竿,牢牢掌握在你手上。
“主事日成,而人不知”,这种人辅佐国君、掌管政事,国家事业蒸蒸日上,而别人不知道是谁造成这样的成功局面。“主兵日胜”,指挥军事,每天都打胜仗;“而人不畏也”,别人看不懂其用兵之法,不知道害怕,但是结果是一场接一场的胜利。
“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圣人的谋划在暗中,是阴谋,在看不见的地方,所以称作神。“成之于阳,故曰明”,可是他实际上的业绩,成事在明处,大家都看到了,所以说是明。也就是说,大家只看到结果,却不知道圣人是如何办到的。
“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所谓的主持政事每天都能成功的人,是因为他们在积累德行。可见,这些纵横家的德不是一日之功,也是要日积月累而来的。“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妙在民众享受到了福利,却不知道是谁给了他们好处。这些老百姓得利了,还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积累了很多善行和教化之功,民众接受引导教化却不知道原因。“道”,即导。“导之”,民众就按照你设计的道路,不知不觉地照着走,但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就是高手,一般人根本就看不出来。就算是有弥天大祸,他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化解掉,而民众完全不知道自己度过了一劫。做事完全没有痕迹,就没有办法追踪,没有办法追踪就没有办法对付你。“而天下比之神明也”,这样天下人就把他比作神。“阴阳不测之谓神”,《易经》从画卦开始就是要“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揣摩就是类情。
“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指挥打仗每天都能胜利的人,经常不用攻杀的手段,也不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就赢得了战争。打胜仗不一定流血,高手就能如《孙子兵法》所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意思是说,上乘的兵法是利用战略挫败敌人,其次则是通过外交,再次就是利用军事威慑,最下等的方法就是攻城略地。但是那种硬碰硬的攻占城池,牺牲惨重,不得已时才使用。“常战于不争不费”,没花钱,成本非常低,而事情解决了,这种思维就是全胜,不但保全了自己,还保全了敌人,不流血、不耗物力,纷争就解决了。如果战争耗费巨大的物资,折损不少兵力,其胜利只能称为惨胜,而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常常留下不少后遗症。“战于不争不费”,可想而知有多难。“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但是老百姓不知道是谁、怎样使敌人服气,也不知道是谁、怎样使敌人畏惧。也就是说,根本就不知道是谁干的,民众以为是因为运气:怎么这么好、这么顺呢?“而天下比之神明”,这样的人天下都把他比作神明。这种人做事可谓到了最高境界,真人不露相。可见,摩之术细致入微,想达成什么效果就可以达成什么效果,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成就事功。
(三)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摩之术有多种:有的时候是很平和地跟人家谏言,不会激动得脸红脖子粗;有的时候则大义凛然,义正词严。这些方式都是不固定的,要看对象,看事情,决定怎么摩。“有以喜,有以怒”,有时趁对方最高兴的时候,有时则是在对方生气的时候再激怒对方,达到某种目的。“有以名,有以行”,有的是名义,有的是实际的行动。“有以廉”,有的时候要清廉,一介不取,不要粘锅。“有以信”,有时候就讲诚信。“有以利”,以利动人,这个永远有效。“有以卑”,有时放下身段,要低调。这个说服术,就像魔术中的工具箱,各式各样都准备好,看实际情况再决定用哪一种方式。其实上面说的并不是全部,只是举例而已。
下面就具体解释了。“平者,静也”,平的方式就是让对方保持冷静处事。“正者,宜也”,正的方式就是让对方知道怎么做合适。先帮他分析,然后教他正确地应对。“喜者,悦也”,喜的方式就是让对方高兴。很多人喜欢曲意逢迎,说得人心里高兴。“怒者,动也”,故意采用激怒的方式,就是让对方失去平衡,在盛怒之下,就做出决定,这个决定正是我们所希望的结果。“名者,发也”,名的方式就是让对方的名声得到传播。“行者,成也”,行的方式就是帮对方把事情做成。“廉者,洁也”,廉的方式就是让对方能够做到廉洁自律。“信者,期也”,信的方式就是让对方期盼在未来什么时间点实现什么事情,即对未来有盼望,多讲几次之后,他就完全相信了。“利者,求也”,利的方式就是让对方觉得可以得到所求的东西。“卑者,谄也”,这个讲得好难听,很低调的谦卑的方式,竟然是谄媚。
“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所以圣人看似用了独特的办法,用得非常成功,其实这些一般人也会用,就是用得不好,不看对象,不察言观色,不会像圣人一样灵活机变。圣人用的这些招数,众人都会用,只是用的时位不当。“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很少有人成功,就在于没有掌握好规律。有些人费尽心力,总是被人家赶出去,到头来还是没有办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更别说得到人家的信任了。其实,圣人所用的方法,不是什么奥秘,每个人都拥有,但是一般人不会因时因地制宜,不懂得灵活运用。圣人使用的都是很普通的东西,但是他善于组合运用,就能够开物成务。一般人用之不得当,连察言观色都不懂,结果天天得罪人。“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为什么一般人都不能成功,只有圣人能成功呢?圣人用得太高明。一般人为什么失败呢?一般人不会用,往往弄巧成拙。
(四)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
“故谋莫难于周密”,这句话好懂,“周密”指滴水不漏,不密则如《易经·系辞传》中的“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谋划最难做到的是周详严密。有时候法不传六耳,只可以有两个人知道,但是为什么常常会泄露出来呢?主要在于自己守得不够紧。
“说莫难于悉听”,做说客,要说服人家,让他都听你的,也很难。刘备就没有完全听诸葛亮的,他的惨败就是因为在重要关头没有听诸葛亮的。“悉听”,即完全听,刘邦对张良的话大概如此,这样的上司对张良来说,真的是难得。也许他们真是特别有缘,能聚在一起共大事。“悉听”的原因是每一次建议都经过反复权衡,经得起考验。但是,有时谋臣对国君提十条建议,国君九条都听了,只有一条不听,而这一条建议最关键,那前面的努力全白费。
“事莫难于必成”,任何事情哪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呢?真的很难讲,有时阴差阳错,有时事情受到干扰,中间会突生变化。你怎么能确定一定能成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千算万算,不如老天掐指一算。老天一算,前面的事情全部颠覆掉。所以成事特别难,败事特别容易。《易经》第三卦屯卦,说的就是事情的开始。第二爻告诉我们要“匪寇婚媾”,即广结善缘,不要随便树敌。树的敌人不管是大还是小,他要是想破坏你的事情,太容易了。你不让他入局,使得他没有办法成功,那么他也不会让你成功,搞破坏都很容易。“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谋周密”、“说悉听”、“事必成”,这三点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所以计谋一定要做到周密不缺,必须选择能够与自己心意相通的人商量。也就是说,讲话要找到知音,才能有效地沟通。谋划想要周密,绝不外泄,一定要选择说的对象。有些人绝对不能跟他讲任何机密,要是把一个重大机密跟这种人说了,那你就不要想周密了。“故曰或结而无隙也”,你们之间的结盟关系,完全没有一点缝让人可钻。
“夫事成必合于数”,事情要成必合于数。数,变数、定数、河洛之数、大衍之数,都是有规矩的。“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道、数、时”这三者要完全配合,事情才能成。要合乎“道”,失道凶也;要合乎数,数没到,时机不对,或者太多,或者太少,都不会成事,反而会败事。“与时相偶”,道、数要与时机相合,这三者要配合得恰到好处。
(五)
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说者听,必合于情”,为什么你游说人家时,人家会听你的呢?“合于情”也,你所讲的完全合于对方内心的真情。也就是说,你在说服人家之前,已经掌握了如何“合于情”,所以你一说,人家就听从。“故曰情合者听”,因为你和对方内情切合,情投意合,对方才会听取你所说的。
“故物归类”,人事物,都可以做一个巧妙的分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取柴投入火堆,干燥的柴火会先燃烧。“平地注水,湿者先濡”,往平地注入水,湿润的地面先积水。“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这就是物以类聚,相互感应,趋势也差不多是这样。“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和《易经·乾卦·文言传》所说的“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完全一样,而“物类相应”所揭示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和“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相似。我们抱着一堆干柴放入火中,一定是干燥的易烧;平地注水,先前湿的地方,水最容易流溢。所以,有时候见人就要说人话,见鬼就要说鬼话。见到鬼说人话,没有用;见到人说鬼话,他嫌你肮脏。“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这里说的里面产生如你所预期的效果,完全符应外面摩的功夫,也是讲“物类相应”这个道理。摩是用口头言语或肢体语言感应,“外摩也如是”,一定要搞清楚他的状况。
“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所以说,运用摩的方式,就是用同类去感应,即物类相应。“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如果没有预期的反应,就用满足对方所想的办法来诱使其上道,这样对方怎么会不听从呢?说到了人心中特别想要的东西,等于是搔到痒处,对方就只有被牵着鼻子走的份了。“故曰独行之道”,所以说,这种摩的方法技巧,是圣人独有的。“夫几者不晚”,见机而作,就不会错过时机。圣人知道要掌握机,随机应变,见机而作,当机立断,绝对不错失时机。“成而不拘”,这和老子所说的“功成而弗居”一样,要成功了,他却慢慢往后面退,不将功劳据为己有。如果你反其道,一定要居功,结果就会导致所有人对你都不满。所以,不要居功,进退要有节,不要被欲望束缚住。“久而化成”,长久下去,便能获得最后的成功。“久”就是恒久的概念,这是长期修炼的功夫,是一个纵横家内在的修为。没有那样的修为,面临千变万化、牛鬼蛇神,怎能找到引起共鸣的节拍,然后成事,成事之后自己还不遭殃呢?
从《易经》的角度来说,《摩篇》就是大壮卦的二爻、五爻。二、五相应,属阴阳相配。说客主要是在下卦,大壮卦有冲劲,但要“利贞”,固守就有利。第二爻爻辞称“贞吉”,固守就吉,不要妄动。而五爻“丧羊于易,无悔”,君位对全局的判断出现问题,故国君被二爻的摩之术打动,只好听从。但是君臣之间的相应结果不坏,二爻、五爻齐动是革卦,改变五爻所处的不利局面。大壮卦整体来说,是不能轻举妄动的,所有的进都要预留退路,所以要君臣合力,才能稳住局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