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这就是鬼谷子的行文,飘忽不定,要耐心琢磨。“说者,说之也”,动人心弦的说话技巧、话术,可以说得人家很高兴,让他忘劳忘死,这就完全掌握了对方的“情”。所以,要说服,就要用言词打动对方的内心,说到其心坎上,让他觉得很舒服。“说之者,资之也”,“资之”,“资”就是获取的意思,先掌握他的资料,由他的资料入手做文章。你说话的素材,取之于对方的特点。想说服的对象不同,说法一定不同,因为他们的情不同,想要的也不一样,当然就不能千篇一律,就得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说法。换句话说,你要了解对方的人性、人情特点,然后变成你说服他的素材。每个人都不一样,同样一件事情,针对不同的人得有不同的说法。跟外国人没有办法讲中国话,你要讲他能够懂的语言。“资”很重要,我们说话是为了说服人,要说服人,就要把对方种种必要的资料拿来组合,作为说服他的依据。所以,说服不同的人,不能盲目,也不能千篇一律,要看对象来决定,根据对象的特点来决定如何说服。
“饰言者”,要打动人通常都要有精心的包装,即华丽的言辞,说得很漂亮、很动人,说的话要修饰。为什么要修饰呢?“假之也”,就是要有所假借,假借很漂亮的言词、很动人的辞令,进行游说的工作。虽然有时候不尽真实,或者有夸张,但是能勾起人家配合的欲望。“假之者,益损也”,要借助动人的言辞,就要对言辞加以增减的修饰功夫,即斟酌损益。这个得精打细算,而且损益是随时变化的,“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易经·损卦》),全看对方的反应,察言观色。这一套说法对方没反应,没兴趣,那就要马上换,不必要的言辞去掉,重要的赶快讲出来。人有时候说太多废话,达不到效果;有时候说得太简短,也没有办法动人。想要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或者促使对方做出决策,经常得微调,假借文辞来说服对方,能够达到效果。中间必须不断地修正,随时调整,让你的讲话永远能够动人,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激发他的共鸣,达到你的目的。
“应对者,利辞也”,这是纵横家的本事,牙尖嘴利,说话锋芒毕露,很有力道。这就是人际的应对,有些人应对就很笨拙,刚毅木讷,不能在言词上占上风。“利辞者,轻论也”,轻是什么意思呢?轻松自在。一个人有利辞的本领,就容易主导整个说话的过程,这对他来讲很轻松,好像很容易;而一些口拙的人,或者是过分老实的人,讲一点点小谎话都脸红气粗,一旦面临质疑,则期期艾艾,当然无法达到目的了。
“成义者,明之也”,说话要想自圆其说,讲出一套道理来,就要说清楚、讲明白,不严重违反逻辑。“明之者”,能够让人明白;“符验也”,取得说服效果,说的话很快可以得到验证。也就是说,你所说的不是空言,而且在落实的时候,讲的跟做的真的是一回事。“符验”,才有说服力,这是最起码的功夫。
“难言者”,碰到困难了,好像对方不那么容易信服。“却论也”,那就要采取适度的退却,不要一直往前冲。往前冲对方不接受,一定是产生某些问题了。没有关系,马上采取战术上暂时性的撤退,不要急着达到目的,退下来想一想,修正言辞,再去说服。适度的退却是因为目前不能推进,就要梳理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此时,千万不要盲目地往前冲,急着摊牌不会有好结果的。就像《易经》中专以话术著称的兑卦第三爻“来兑凶”,就是急着想摊牌,失去了耐心,让人家看破内情,不敢轻易答应和你签约。所以,不能一直往前进,有时候发现不顺,遇到困难了,或者招致对方的质疑、问难,这时要低调,采取往后退的方式,退一步或者慢一点也没有关系,搞清楚再出发。退却就表明现在不是逼着人家做出最后决定的时候,这时就给你一个冷静观察以便修正的机会。退有什么好处呢?谈判、游说的空间拉宽了,大家又有了斡旋的余地。“却论者,钓几也”,就像一个老渔翁一样,要钓出那个“几(机)”。换句话说,原先对对方的一些判断存在问题,还有一些藏得很深的“机”,诸如隐伏的危机、转机。知机应变有问题,以致判断错误,那就要退一步,想办法把“机”引诱出来。借着适度的退却,让“机”在进退有序之中转化,你原来还不知道的“机”就可以显现出来。所以,不要老往前冲,像大壮卦一样往前冲绝对是死路一条。大壮卦的另外一面就是遁,即懂得适度的退却。要圆满达到目的,就不能急,急躁会引起人家警觉。纵横家的本领就如巽卦,在深入低调中,能够做到见风转舵,而且低调、无形、快速。兵法强调,胜败是兵家常事,打败了要稳住阵脚,要适度地退却。言辞的战场也是一样,有时需要退却,一退天地宽,事情会产生一些变化,气场立变。
(二)
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权也。先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佞言者,谄而干忠”,“佞言者”是说口才特别好,能说会道的人。“佞言者”不是拍马屁、逢迎,讲人家爱听的话,就是进谗言,中伤他不喜欢的人。在《论语》中对“佞”是批判的,《公冶长篇》中载: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有人说孔子的学生冉雍很有爱心,但是口才不好。孔子回答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俐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孔子认为用能说会道对付别人,有时会言过其实,使人反感,即使口服,也会心不服。还有,仁者不要特意去追求“佞”。“佞言者,谄而干忠”,“干”是“求”的意思,“干忠”就是求得一个忠的美名,给对方一个很忠的印象。这种能说会道的人,所说的话并不是发自内心。其目的是投人所好,谄媚于人,希望达到某种目的:想要拍马屁的对象觉得自己忠心耿耿,一切为他设想。这种人谄媚迎合,揣摩上意,往往能够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而博得忠诚的名声。这样的人当然是有问题的,只是其说话漂亮,遮盖了本来面目。
“谀言者,博而干智”,“谀”就是阿谀,喜欢在对方面前说奉承话的人,就是想让人家觉得自己很聪明,求得智慧的名声。在这里,“干”还是求的意思,“干”的字形像一块盾牌,人在社会上与别人打交道,先要打造一块盾牌保护自己,如果捞过界就是《说文解字》所说的“干,犯也”。也就是说,不能总是待在一个地方,要越界,越界就是有所求。原来没有的,现在想要求到,这就叫“干”。
“平言者,决而干勇”,讲话很平实的人,他是想用一种决断的方式表现一种气魄,要求得勇者的名声。这种人讲话直截了当,不添油加醋,总是要有一些勇气的。对于一般人来说,敢对所有人都讲真话,那需要很大的勇气。“平言者”,敢平实地说话,就是为求得一个“勇”的印象。
“戚言者,权而干信”,“戚言者”,显出一副忧伤的样子,说出悲戚的话。其实这种情况下的进言,是经过权衡的,也是一种权变的方式,脸上表现得很肃穆、很忧愁,陈述他的一些看法,让人觉得他很值得信赖。至少,对方会觉得他会关心别人的一些伤痛,或者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样一来,求得人家的信任就不在话下了。
“静言者,反而干胜”,“反”就是反身修德,好像这个人有反省的习惯。通常能静下心的人,比较能够反省、调整自己,很平静地讲话。采取这么一个态度,其实他的目的还是借着静言达到目的,即挫败敌人,取得说服的效果。所以,游说要取胜,不见得要唾沫横飞,或者添油加醋。有时候大家都拼命抢着讲话的时候,他显得特别冷静,讲的东西也让人家觉得很可靠,反而能获得胜利。
由上可知,对一个成熟的说客来讲,上面的五种说话技巧要集于一身。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谈话技巧,配合脸上的表情、肢体语言,来达到你的目的。可以说,这种游说的过程千变万化,在你的说服“工具箱”里不只要有一把锤子,还要有很多的钩子、绳子等。目的都是有所求,都是要“干”。对象不同,场合不同,时机也不同,要能够随机应变,采用一种说法,来达到目的——求胜、求智、求忠、求勇、求信。
“先意承欲者,谄也”,这是解释“佞言者,谄而干忠”。懂得揣摩别人的意思,别人还没有讲出来时,他就了解对方的心意、欲望,先讲出来,这叫掌握先机,会迎合。所以,评估你会不会谄,要先看你能不能“先意承欲”,而且这个“谄”要恰到好处,讲出的东西能够满足对方的意愿。这种“谄”的功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易,需要训练。人家起心动念,当事人都还没有完全清楚,作为说客的你却第一时间清楚了。古代宫廷里特别会伺候人的宫女、太监,皇帝、妃子还没想好的事,他们就已经做好了。要端汤,还是要脱鞋,或者是要招妃子来,太监们早就准备好了。这种谄的功夫,能够“先意承欲”,好像有测心术,特别懂得解读对方的起心动念。不需要他说,一个眼神,一个肢体动作,或者咳嗽一声,就晓得该怎么做。
“繁称文辞者,博也”,这是解释“谀言者,博而干智”。说话无所不通,旁征博引,见多识广,这种人很有智慧,其特点就是“博”。当然,这需要超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在不同的场合,能够随时引经据典。可见,“繁称文辞”才有压倒一切的气势,在任何场合都游刃有余。不管是摆龙门阵的场合,还是正式说服的场合,以至文人雅聚,“繁称文辞”都不同。要在千万人之中“繁称文辞”,确实需要博。
“纵舍不疑者,决也”,人的决断很干脆,很明快,什么东西要放下、要舍掉,绝不犹豫,取舍之间非常果断,这就显现出一种决的气魄。男子汉大丈夫,一言而决,不扯东扯西。放掉就放掉,不放掉就不放掉,绝不怀疑,也不恋栈。这就是“平言者,决而干勇”。这都是功夫。
“策选进谋者,权也”,这是解释“戚言者,权而干信”。要为人家策划,贡献你的谋略、策略,根据形势变化选择策略,这就叫权。“戚言者”就是根据形势权且装出一副哀戚的、同情的样子。“策选进谋”,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不只是一种,要选最适合的贡献出来,这就如电光石火一样,马上就要决策,能够快速、灵活地讲出来,让你的策谋赢得人家的青睐。这种“权”的功夫不一般,而且有时脸色要非常认真,让人觉得这个提出策略的人完全是站在他的立场设想的。
“先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为什么要反省呢?因为有时候会踢到铁板,没有办法说服对方,这时应该想到可能自己有问题了,原先判断失误,所以就要“反复其道”,马上调整说法,因为这一套不管用,“先分不足”。自己原先的揣测,理由不够充分,或者判断失误,没有想到位,没有真正地用心,就没有办法达到目的。“以窒非者”,“窒非”,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一旦犯错,心中马上警醒,把错的一端压下去,马上自我反省,赶快调整。也就是说,既然犯错了,就要弥补漏洞,错误绝不能再犯。为避免临场犯错,平时就要从善如流,察言观色,进行自我反省,经常检验自己的言辞有没有错。如果不能说服对方,或者对方态度勉强,马上就得调整,加点料。这种快速的反省,就叫“反也”。此所谓“静言者,反而干胜”,最后还是要求胜。一次不行,调整,下一次就要胜利,中间要快速反省。在谈判场合,有时几分钟之内要较量、转换多少次,很多时候,关键时刻失言,就会导致无法谈下去,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谈判就会破裂。所以,反应、反省真的要快,人要够机敏。
这就是鬼谷子,要说服什么样的对象,用什么样的言谈技巧,他的工具箱里应有尽有。
(三)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开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睹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开闭情意也”,所以说,人的口是机关,是用来控制实情和心意的。口为什么是机关呢?因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口是一个机关,该开的时候就要开,该关的时候就要关。就像《易经》中的节卦所说的“不出户庭,无咎”,即不随便出入,才可保无咎。嘴巴要保守秘密,因为“机事不密则害成”,做事不守秘密就会妨害到事情的成功。“口者,机关也”,看似平实,但不知道有多少英雄豪杰就在这里犯错,自以为聪明,口出狂言,结果导致失败。所以,该说的时候要说,不该说的时候绝对不能说,就像《易经·系辞传》所说的“君子之道……或默或语”。开口的时候,情意要适度表现出来;闭的时候,人家则完全看不出来你的情意为何。
“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瞷奸邪”,耳目是心的辅助,可以用来窥探奸邪。别人讲的话我们要听,别人行动时或者说话的表情,我们要用眼睛去看。在我们用心听、用心看的时候,耳目可以帮忙我们的心去了解对方到底在讲什么。耳目全程配合,需要全神贯注,这样才能抓住在言论场合中稍纵即逝的、重要无比的信息。可能是一个眼神,可能是一个词语,不注意的话很快就会被掩饰掉,这些话语和表情可以表现出对方突然的慌张或者内心的窃喜等。《易经》中的鼎卦象征政权,要坐得稳,就要“巽而耳目聪明”,要聚精会神,不能心有旁骛,这样的话才能“窥瞷奸邪”,找对方讲错的话,找对方的弱点,总有奸邪之处可以找出来。
“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参”就是“三”,代表耳、目、口这三者。这三者要调和一致。耳朵听的,眼睛看的,嘴巴里讲的,要协调一致,不能矛盾。用这三个指标来参考判断,可以选择有利的途径,然后行动。我们讲道理,要说服人,就要有利于弘扬真理,然后才能采取行动。动口,瞪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目的都是为了有利于行动。这三者都得凝神操作,互相呼应。
这样便能做到:“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睹要得理。”“繁言而不乱”,这是基本功,眼睛、耳朵、口配合、协调一致,不管是长篇大论,还是复杂的事情,谈起来都是有头有绪,不会混淆。“翱翔而不迷”,自由展翅飞翔,绝不迷失方向。因为自己很清楚说话的主轴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而人家听你这样讲,也会觉得很清楚。“变易而不危者”,在言辞锋芒毕露的场合中,局势是千变万化的,面对这种局势变化始终安如泰山,立于不败之地,丝毫不会觉得有危险。有时候一个人说错一句话,别人就会抓住话柄反驳质问,这就是说话欠考量,言词当中有毛病,让自己陷于尴尬境地,甚至是危险境地。只有面对变化站得很稳,始终不怕,才能见招接招。做到了以上三者,就是“睹要得理”,因为看准了对方的要点而进行应对。
“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没有视力的人不能展现各种颜色给他看,没有听力的人不能弹奏各种声音给他听。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金刚经》也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但是人在社交场合就是靠色、靠音声来互动,一个人没有眼睛,你给他看五色,不是开玩笑吗?而有些人是色盲,对于变化的五色无法辨别。没有听力的人,你弹奏再好的音乐也没用。所以,我们要搞清楚对象,在什么场合讲什么样的话,时然后言,不可以说的就别说了。
“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这个人是不可救药、不堪承教的,没有办法开示,说半天等于白说,因为他没有办法承受。还有“不可以来者”,有时候又不能来这边对某些人讲,因为他的根器不对,听不进你的话,“无所受之也”,这样做完全是浪费时间。有一些人就是听不进别人的话,“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那你何必浪费心力呢?“物有不通者”,人、事、物,不要认为一定是可以沟通的,有很多是说不通的;“圣人故不事也”,圣人就不会浪费时间去做这些事。人生有限,讲话也耗气力,讲了半天,对他来讲完全没有意义,纯粹是浪费时间,还不如节省这个工夫。
经过几次试探之后就知道不必浪费时间,这个判断是很重要的。有的人格局小,没有办法去承担大的事情,即“无所受之也”。有一些人智慧未开,“无所开之也”,那就不必多说了。《易经》中的颐卦就告诉我们要“慎言语,节饮食”,这里也讲:“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古人有一句话:嘴巴是用来吃东西的,最好不要讲话。我要是不教书,这一辈子讲的话都可以算得出来,绝对可以留到下一辈子乃至下下辈子再用。有的人每天嘴巴就没停过。上帝给你生一张嘴巴,主要用来吃饭的,少讲话,因为“言者,有讳忌也”。有人生经验的都知道,讲话太可怕了,有时候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一句玩笑话可以创造终生的仇人,因为你讲的话触到人家的忌讳,导致人家恨你一辈子。避讳的东西要注意,就像“矬子面前别说短话”一样。在面对一堆女生的时候,你千万不能只赞美其中一个女生,否则你会为自己树下不少“敌人”。忌讳,有的是政治的,有的是家庭的,为了不得罪人,那就尽量少讲话,才会少犯错。人言可畏,人喜欢飞短流长,也不见得有证据,像我们现在的媒体完全没有规范,捕风捉影,就把一件子虚乌有的事情描绘得有声有色。人嘴两张皮,怎么说都好,你就是坚如金刚,都会被融掉,这就叫“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很多人扭曲事实的真相,是出于私心,不在乎栽赃冤枉别人。他心中到底存着怎样一个想法呢?不可测,你绕半天也找不出真正的原因,因为人家有时候也不需要原因,他就是不爽,所以要歪曲事实。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最好少讲话,不要变成“众口烁金”的目标。本来超有口才的纵横家们,此刻快速转变,转入低调,不该说的时候永远保持沉默。毓老师(爱新觉罗·毓鋆)讲中国人自保处世的智慧时说,人不可能不跟别人社交沟通,故要说玄,勿说闲。少讲闲话,闲话传久了会传成什么根本就不知道。所以,不要说闲话,见面就说玄奇的事,玄之又玄,反正没有证据。不要谈实际的东西,容易生出是非。你说人闲话,人家不会说你闲话吗?“曲故”两个字,包含了人生可怕的经验,你永远没有办法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扛了半辈子的黑锅,因为众口铄金。可见,一定要注意忌讳。这不是真金不怕火炼,而是众口铄金,你解释得过来吗?
(四)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知其用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人之常情是,话讲出来,希望人家能产生共鸣,能够附和。“举事则欲成”,做事情就希望能够成功。绝没有人会说,希望自己做事情失败。有些事情虽然不容易成功,但是人总是想成功。出言、举事,欲听、欲成,这就是人情,任何人都不能避免。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不是全才,要了解自己的弱点,要有自知之明。有时候你看不起的人,他某方面就比你好,那么你就要欣赏他的长处,运用他的长处,避开用自己最拙劣的地方,那么,你做什么事情都能兜得转。在某些方面功力有限,就不要献丑,要懂得藏拙,不然你出言不专精,马上就会遭遇挫折。对所做的事情不是特别在行,就会失败。
“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因此,聪明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而用愚人之所长”,而是善用笨人的长处。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再笨的人也有长处,这个方面说不定正是你的短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还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人是全能的,所以避开自己之所短,用愚人之所长,这样就没有不可以用的人。“不用其所拙”,不用自己笨的地方,“而用愚人之所工”,你不会做的,可能你看不起的人做得特别好,那就要他做。“故不困也”,这样一来你就比较受欢迎。不要一天到晚暴露自己的短处,碰到短处就让贤,请别人代劳。这就是“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看到有利的,我们就要尽量发挥其所长去追逐利益。“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用其短处不能保护利益的,我们就要想办法避免。趋吉避凶,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那些长硬壳的虫子捍卫自己,一定用坚固厚实的甲壳。像乌龟,打不过敌人就缩到龟壳里头。“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带毒刺的虫子在攻击的时候,必定用它的毒刺。“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知其用也”,因此,禽兽都懂得使用其长处,作为一个说客,应该知道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开短处,靠自己的长处来争取生存的利益。
(五)
故曰辞言有五:曰病,曰恐,曰忧,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故曰辞言有五”,一般人在言谈中,有五种常犯的毛病。“曰病”,病恹恹的,没精神,底气不足。底气很重要,修为、文化底蕴,那是根基,是装不来的,需要经过长期蕴养,厚积薄发。病歪歪的没有精神,底气不足,能说服谁?“曰恐”,害怕。在我们这个时代,什么地方是安全的,什么地方埋伏着杀机,有时真的不可测。人害怕的时候,从他的言谈中就听得出来,怎么装也不行。这样说出来的言辞就没有力道,更不要说用道理说服别人。“曰忧”,人忧愁、忧虑的时候,也会影响言辞的说服力。“曰怒”,生气的时候,口不择言,会讲很多你都不知道怎么会讲出来的话,纯粹就是发泄愤怒,常常伤人伤己,造成很多遗憾。“曰喜”,太高兴也不行,得意忘形,讲话就散漫。以上五种毛病,其实都是身心处在很不平衡的状态下发言,其说服力都会严重打折。
下面就进一步分析这五种毛病的成因。“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病者,是底气不足,即气衰。没有病的时候,声如洪钟,讲话是震动人心的。可是在病的时候,就失去了平常那种神采,感动人的力量荡然无存,因为感染到衰气了。不是在一种很强的气势下,要少说话,“感衰气而不神”,讲话也没有效果。
“恐者,肠绝而无主也”,中心无主,害怕,好像肝肠寸断一样,不知道怎么办,无所措其手足。大家看你中心无主,害怕得要命,这种情况下,讲出来的话肯定没有什么效果。所以,反过来说,在变生不测的时候,才更显出一个人的修为。
“忧者,闭塞而不泄也”,忧郁的人长期闭塞而缺乏发泄的管道。这样好危险,好可怕,时间久了肯定出问题。要是哪一天失控了,他觉得人生实在是很没意思,又没有办法排遣忧郁,就天天晚上玩“杀人游戏”,那多可怕!不是只有狂躁的人才会攻击,忧郁的人憋久了,要是没有宣泄的管道,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
“怒者,妄动而不治也”,人在生气的时候,轻举妄动,控制不住自己。愤怒之言会有种种的毛病,那时讲话是不能算数的,但是很伤人。“妄动而不治”,就像《易经》中的大壮卦第三爻或者第六爻,第三爻“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第六爻“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大壮卦血气方刚,一旦发怒,就像发情的公羊触藩,最后没有办法解开僵局。在不适合愤怒的场合,发怒了,结果羊角被卡住。第三爻爻变就是归妹卦,控制不了自己的怒气,结果没有办法善后。如果再严重一点,就是大壮第六爻造成的僵局,整个卡住,很难解套。这就是典型的“妄动而不治”。
“喜者,宣散而无要也”,一高兴了,笑逐颜开,注意力就不集中,讲话也没重点。狂喜也不是一个好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最好不要说话。可见,病也好,喜也好,怒也好,忧也好,恐也好,都会带来负面的能量。
“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人常常犯言谈上的这五种毛病,对受专业训练的纵横家来讲,他精于言谈,懂得避免这五种不适合讲话的状况,即“精则用之”。一般人碰到这五种情绪波荡的时候,讲话一定有问题。当然,人一天中总是有一些情绪,就算是很会讲话的人,也会面临这种情绪波动,只是他不受这些情绪干扰,他明白自己有恐、有喜、有怒、有忧、有病,但是他可以克服。在这五种状况下,一般人不适合讲话,怎么讲话都是扣分的,纵横家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讲话,并且产生效果,这是训练出来的。作为一个职业说客,他会隐藏自己的情绪,随时都可以发挥他的辩才而无碍。“利则行之”,人说话也好,做什么也好,都是要追求利益的。只要是追求利益的时候,虽然情绪中有些波荡,但还是可以驾驭,进而追求到他要的利益,这样的人就是超越常人的人。常人很难做到这些,一定会受到情绪起伏的影响,只有专家才会“精则用之,利则行之”,不受情绪的干扰,若无其事。他承受打击或者承受压力的能力远远超过一般人。这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在常人办不到的地方,靠训练做到了。
针对不同的游说对象,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智者言”,对手是很有智慧的,要怎么跟他讲话呢?“依于博”,这时就要旁征博引,随时都可以把典故信手拈来,一讲就是一大套,一下阐述这个,一下引用那个。对手很有智慧,你就要具备这样的本事,才能够压住这个智者,不会让他看轻。“与博者言”,有一些人是见闻非常广博的,这时候你要“依于辩”,抓住一些要点,深入分析讨论。因为这些人知道很多东西,但并不代表他了解深透。也就是说,对方见闻广博,要是你能够谈得非常深透,还是可以取得主导权。这时要说服他,就要善于分析、辨析事理。
“与辩者言”,对方也是能说会道的,很会分析事理,就要“依于要”,要抓要点。有一些人看起来很会分析,但是不会抓住事情的要点,而你就要善于抓住要点。
碰到一些有权有势的人物,即“与贵者言”,虽然对方地位很高,但你不要被他的气势压倒,你要“依于势”。地位高的人通常都有势,你的势不如人,就一定要找到平衡点。他有势,我就顺着他的势,也展现这样的气势,输人不输阵。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先藐视他,不要被他吓倒。很多人去见达官贵人,一开始心里就害怕,话也讲不出来了,完全被那个官威给逼住了。所以,纵横家们要训练在权贵面前侃侃而谈,好像无视其威权和势力。
“与富者言,依于高”,与有钱人说话,不要比谁有钱,要比就比学问,你谈吐高雅,讲的东西他听不懂,他就觉得你的学问刚好是他欠缺的。“与贫者言,依于利”,和贫困的人说话,就要立足于利益。与贫者言,就不能“依于高”,也不能“依于势”,要“依于利”,利益当前,眼睛就亮了。“与贱者言,依于谦”,不要看不起身份低贱的人,不管他是谁,即使社会地位不高,在社会底层,你都要低调,千万不要仗势欺人,或者言词间不自觉地露出让人家受不了的样子。一个人谦和的话,天地人鬼神都不会找你麻烦。长期被人踩在脚底下,始终没有办法改善,社会地位低的人心绪基本上不大平衡,你对他谦虚,他会心存感激。“与勇者言,依于敢”,有些人好勇斗狠,你要是“依于敢”,他就觉得找到同道了。“与愚者言,依于锐”,与那种智慧比较低的人说话,要从细微处着眼。“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上述这些就是游说的原则,但是一般人常常违反这些原则。换句话说,这种术是要专修的,有些人是天生的,有些人就要靠后天的训练,少犯错,不要犯口过。人常常容易犯口过,所以要“慎言语,节饮食”(《易经·颐卦》),身、口、意不是都会犯错吗?《易经》有很多卦爻辞强调千万要慎言。
(六)
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此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前面讲了一些分类,对象不同,依据就不同,掌握的要点就不同。因此,“与智者言”,跟聪明人讲话,“将此以明之”,就根据前面的经验说清楚、讲明白。“与不智者言”,跟那些程度比较低的人说话,“将此以教之”,就要训练他。“而甚难为也”,但是说起来容易,做到难。
“故言多类”,我们的言谈有很多种类型。“事多变”,人事之所以难搞,就是因为多变。有时在一个场合中,就要经过好几次变化。“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此不乱”,一个经过训练的人,即使是整天讲话,还是井井有条,有伦有序,完全依循了规矩,有过错也会自然地修正过来。“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要主动控制整个谈话,不能偏离,中间稍微有一点偏,就把它拽回来,不要错开,这叫“不失其主”。碰到任何一种情境,都要“不失其主”。你想说的,想达到的目的,如果中间受到干扰,就再调整,不要偏离主线。“故智贵不妄”,所以,智慧的可贵在于能够按照游说的原则去办理事情而不妄动。
“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听贵在听得清楚明白,智慧贵在明辨事理,言辞贵在出奇制胜。兵法讲究用奇,纵横术中也要用奇,情况变化多端,不怕,还有匪夷所思的招式。纵横家可以整天说话,也不会累,而且面临各种变化的情境,或者是换了一批人,他仍可以不失其主,一直不会偏离自己讲话的主旨,控制得非常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