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帝妥欢帖睦尔颁布旨意,派江浙平章教化率原班人马前往江南增援。
江浙平章教化在主将董抟霄的极力坚持下,率部一往无前,经过苦战将杭州城夺了回来。
刘伯温踏进杭州城时正值董抟霄与敌浴血奋战后刚刚将此城收回。刘伯温在进城时看到了意气风发的董抟霄,鲜血染红征袍的董抟霄又率领手下去收复别的失地。刘伯温对这样的忠良由衷地钦佩。朝廷若是多些像泰不华、董抟霄这样的贤才良将,天下也不至于乱成这个样子。
眼下最让刘伯温感到揪心的不是朝政,不是平寇,而是找到爱人朱珠。
当刘伯温回到西子湖畔的蜗居,迫不及待地推开宅门来到院中时,并没有出现他想象中的那一幕,他又依次将每个房间搜寻了一遍,根本没有朱珠的身影!
当刘伯温失魂落魄地回到卧室、跌坐在床榻上时却发现枕边有一缕青丝,青丝下压着几张信笺,纸上的笔迹是刘伯温所熟悉的,那是朱珠所写的!
刘伯温展开信笺,细细地读了一遍,信上这样写道:
夫君:
请容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样称呼你,虽然我并不是你那三书六证、明媒正娶的夫人,甚至我连一个妾的名分都没有,可这些我都不在乎,因为你在我心中是唯一的也是永远的夫君。俗世的礼教丝毫不能为你我这份情增光多少,也丝毫不能使之减色多少。
我相信我在你心中的地位要远远胜过你的夫人。我将我的心我的身全都交付给你,我无悔无怨。虽然我并不想离你而去,更不想违背当初你我的约定,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我还是狠心地离你而去,不要错怪伯母,我之所以要离你而去是我自己的主张。
当你回到咱们的蜗居时,你也许会发现这封信和那缕头发,信读完后你就烧了吧,那缕头发留个纪念吧,不要牵挂我了,也许我会浪迹天涯,也许我会遁入深山,我能照顾好自己。
你可要保重自己的身体,晚上熬夜不要太晚了……
信没有写完,笔迹有些潦乱,看样子是匆匆忙忙间写成的。纸上有好几处字迹模糊、水痕斑斑之处,想必朱珠一边写此信一边不时有泪珠滚落,打湿了字迹。
读罢信,刘伯温的心头发酸,眼窝湿润,将那缕青丝拿起,放到鼻下,闻到那般熟悉而又久违了的发香。就这样,刘伯温慢慢躺倒在床榻上,嗅着那发香,和衣而眠,昏昏地睡去了。
当刘伯温刚回到平静的书斋生活,心中仍怀想着朱珠的时候,江浙行省征召刘伯温又一次出山,任元帅府都事。原本对出仕任官早已心灰意冷,但这次任元帅府都事,主要是想倚重刘伯温的文韬武略来对付方国珍部,想到方国珍多年来作乱沿海,想想好友泰不华惨死在方国珍的兵卒枪下,刘伯温决定与方国珍斗一斗法,看方国珍还能横行到几时。
任元帅府都事的刘伯温上任伊始就密切关注方国珍部的一举一动。台州是方国珍举兵起事的地方,也是方国珍的老家,刘伯温判断,方国珍一旦要骚扰大陆,台州城首当其冲。刘伯温仔细研究了方国珍部前来进犯的对策,随后他奉令到永嘉,指导各个沿海县城如何抵抗、防御。
刘伯温广泛发动台州军民,上下一心,精诚团结,共保台州城免遭敌手。
方国信率部前来攻打台州城,方国珍亲自督战。原本方国珍打算让方国信独立完成,后来得到消息,刘伯温出任元帅府都事,专门来参与镇压自己的军务,方国珍的心中就感到老是憋闷,更有些不放心方国信,于是,他亲自来到台州前线督战。
刘伯温深知像方国珍这样的队伍作战总是脱不了流寇习气,喜欢搞突袭,一旦受挫便会快速撤离。刘伯温特地赶到台州,去指导作战,针对方国珍作战的特点,他心中已是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
可等刘伯温到了台州前线却颇感失望,因为他看到台州守城的将士们士气低落、委靡不振,在千户府召开紧急军事会议时,众人对击退方寇、守住台州都不抱什么希望。刘伯温心中也很清楚这便是招安的恶果。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最鲜活的例子莫过于不久前战死的泰不华。至正十一年方国珍反叛朝廷,回到海上作乱,身为绍兴总管的泰不华主张坚决抵抗,朝廷一意孤行,派大司农将方国珍部招安,泰不华募集壮士准备在岸上袭杀方国珍,事情未遂,结果呢,泰不华由绍兴总管降职为台州路达鲁花赤,方国珍兄弟却又是升官又是授予实缺。想想都让人寒心不已。
如今,方国珍又率部攻打台州,死命抵抗的未必有什么好结果,人家方国珍说不定什么时候又被朝廷招安,加官进爵。大家的小算盘都拨得很精,谁也不想干那出力不讨好的傻事。
刘伯温也没有什么高招,只好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竭力将大小官员说服。台州方面的诸官员虽认为刘伯温的话很有道理,但许多人依旧首鼠两端,刘伯温只得通过江浙行省元帅府给台州方面施加压力,高压之下,那些人只得听从刘伯温的部署,拼死抗敌了。
刘伯温发布的第一条命令便是将台州城的城池加高加固,城上多备滚木、礌石、弓箭、石灰等物,这些守城的法子虽然古已有之,但并未过时,实战的效果不可小视。第二步,刘伯温要在台州城外布下埋伏。有人听到刘伯温这样讲,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说:“光天化日之下做什么埋伏,会让敌人知道得一清二楚。”刘伯温则说:“你们尽管去多召集人手,到时我自有安排。”那一日上午,起先是艳阳高照,逐渐被一层浓云所笼罩,渐渐地从四面八方升出浓浓的白雾,两步之外难以辨识方向。刘伯温指挥劳力按照九宫八卦的阵势挖了许多深坑和壕沟,坑底布满削好的竹签,有的则埋上硫磺等物,个中的机妙大概只有刘伯温本人才能说清,待深坑和壕沟都布置好后,表面铺上一层薄板,再撒上浮土,与未挖坑前没有什么两样。第三步是刘伯温的秘密武器,他从行省借来了一十八尊红衣大炮,将这些红衣大炮布置在城楼之上,准备给进犯的方国珍部以沉重的打击。
刘伯温部署完这三大步后,还对其他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制订出应变之策。譬如他草拟了一份安民告示,文章的开头痛斥方寇祸害东南,作恶多端,指出方寇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大敌,号召台州军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共保家园。文中还公布了战时的非常纪律,特别是背叛朝廷向方寇通风报信者,杀无赦。
这篇语言犀利的布告在大街小巷广为张贴,鼓舞了军民的斗志,安定了民心,让许多准备携老挚妇、背井离乡的百姓改变决定,留下来共抗顽敌。
台州城这边已是严阵以待,方国珍那里却是浑然不觉。尤其是方国信那小子,还在做他的春秋大梦。虽然还未攻下台州城,他却已然做起将金钥儿搂在怀中饮酒赏月,然后再到红罗帐里几度春宵的美梦来。对于如何攻打台州,他全然没有放在心上。
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只要大兵压境,台州的官兵必会望风而逃。纵使这些官军负隅顽抗也支撑不了多久,可以说攻下台州城好比翻手掌那样容易。
方国珍呢,虽然已知晓刘伯温亲临台州城协助守卫,可自己这些年来与官军交手,胜多负少,区区一个刘伯温,好比苍蝇的翅膀——扇不起多少风浪。
八月,方国珍、方国信率船队统兵五万前来攻打台州。
这一日阴云密布,海面上送来的强风将战旗吹得烈烈作响。方国信端坐在坐骑上,看看身后这几万大军肃穆无声,只待他一声令下,便会将不远处的台州城踏平,心中油然而生一股英雄气吞万里的豪迈之情,他将手中令旗一挥,号令道:“众儿郎,给我攻!”刘伯温站在城楼上,亲眼看到成千上万的方国珍的兵卒从四面八方涌向台州城,就像农历八月十五的钱塘江大潮。朝廷真是养虎遗患,当年几百人聚众造反,避乱海上,如今却发展壮大到如此规模,再不加以铲除,日后该怎么办才好。
刘伯温身边一个年轻官兵的脸上露出惊惧的神情,他从没有见过这样的阵势。刘伯温赶忙号令守城的官兵不必惊慌,因为冲在最前边的那些兵卒离死神越来越近了。
刘伯温先前在城下设下的机关埋伏给那些方国珍的士兵带来的不仅仅是死亡,更多的是恐慌,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向前迈哪一只脚,也许迈左脚会安然无恙,迈右脚就会掉进深坑而一命呜呼。
掉进坑中而丧命的人越来越多,致使进攻的士卒们停下来不敢再向前动一步。
进攻受挫的消息传到后边观战的方国信那里,那小子光想着早些得到金钥儿,根本不顾士卒的死活,他有些气急败坏地命令手下:“给我强攻!哪怕用尸体将那些坑填满,也要将台州攻下来!”
“先攻上城者重重有赏,后退一步者格杀勿论!”
在长官的威逼下,许多可怜的生灵充当了铺路石,当一批批士卒踩着别人的尸身冲到城下时,身后已是血流成河。
刘伯温喝令城上守卫的官军对远一些的贼兵放箭,近一些的就放滚木、礌石,台州城下顷刻之间成了人间的阿鼻地狱,其惨状非笔墨所能形容。
方国信倚仗自己的人多,组织一批又一批的士卒冲上去。城上的官军拼尽全力奋勇杀敌,虽然杀倒了不少,可是冲上来的更多,越来越多的贼兵攻到了城墙根下,他们有的抬巨木撞城门,有的架长梯想要冲上城来。
刘伯温命令道:“倒油、干柴、草垛,点火!”
一桶桶油倒在城墙根贼兵的身上,硫磺、干柴、草垛等易燃之物随即被抛下,当点燃的火把扔下去,城下顿成一片火海。全身着火的贼兵发出惨痛的悲号,有的被烈焰烧成了焦炭,有的则被烧得奄奄一息。
敌人的攻势又缓和下来,这时,刘伯温令人推来红衣大炮,对准贼兵人多聚集之处,猛烈轰击,将敌人炸得血肉横飞,哭爹喊娘,敌人暂时消退下去,城上的守军得到喘息的机会,城中的百姓有送来军用物资的,有将伤员撤换下去的,有的干脆拿起武器,成为守护城池的一员。
台州城竟然久攻不下,而且伤亡是如此巨大,这让方国信急得红了眼,正当他准备再次组织人马进行攻城时,方国珍派特使赶来,令他放弃攻城,火速撤离。
台州军民取得守城大捷,官军的脸上喜气洋洋,百姓们敲锣打鼓,杀牛宰羊,犒赏三军,刘伯温则长吁了一口气。
这一役,刘伯温将所学的一些战术战策运用到实战,意义对刘伯温而言十分重大,并不仅仅是取得了胜利。
带领台州军民击退方国珍的刘伯温并未因此得到重任,他就像一个救火队员,火被扑灭了他也就到一边歇息去了。
刘伯温不停地上奏章,陈述杀贼平寇之策,可每每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刘伯温在整理包裹时,不小心将一物翻落在地,顺势将他的脚面砸得很疼,刘伯温拾起一瞧,却是那本“无字天书”。
这本“无字天书”还是至顺四年(1333年)朱珠陪他进京赶考时在地摊上买来的。那摊主神情古怪,说这本“书”有意料不到的神妙,激起了爱买奇书的刘伯温的兴趣,一时头脑发热,便花了七两纹银将它买下。当时朱珠还讥笑他做了“冤大头”,刚买回的几年,他携这本“无字天书”四处请人鉴别,就连他的恩师天玄子也不识此物,后来也就心灰意冷,丢到了一边。
如今又见这本“无字天书”,不由他不想起进京赶考的那段岁月,那时身边有着朱珠相陪,照顾得无微不至,古代梁鸿孟光的举案齐眉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当垆卖酒也比不上他与朱珠的幸福时光,感怀伤情让刘伯温想起了唐代李商隐的一首诗来,他情不自禁地在嘴边吟颂: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吟罢,猛然抬头,却发现窗外的世界已是黑沉沉一片,更让他这个孤坐在一室的男人感到无限的凄凉与茫然。
外边的秋风冲进屋中,让他的心头更是感到阵阵悲凉。刘伯温的心一下子紧缩,他想象着朱珠此时的境况,而且偏偏往坏处想,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他想起朱珠说过“离开他绝不独活”,也许朱珠一时想不开,干了傻事,早已不在了人世,自己还在这里痴痴等待着她有一天能够回来……想到此,泪水已夺眶而出,脑际更是闪出令人断肠的一首《江城子》来,是宋代苏东坡悼念亡妻所作的,词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人家苏轼写这首词是追悼亡妻王弗,刘伯温却将不明去向的朱珠联想成亡灵,他是越想越伤心,泪水也止不住地流,全都滴到那本“无字天书”上,正在这时,窗外凄清的月光投照进来,恰巧照在那本“无字天书”上。
刘伯温在隐隐约约间感到手中灼热,低头发现那本“无字天书”通体发红,就像放在炉中煅烧多时的铁块,但并不烫人。那红越来越亮最终转成青色,如同刚刚磨成的铜镜。更奇的是,开始有字在表面显现,白亮白亮的字,先是五个汉隶体,刘伯温辨认出是“天地神人镜”。那五字一闪而过,接下来便是一行行隽秀的楷书,介绍了“天地神人镜”的来历、用途、用法。
据上面闪现的文字介绍,此镜乃唐初“风尘三侠”中的李靖与红拂女隐居在西昆山时采制的,此镜吸收了天地日月之精华,李靖与红拂女又倾注了大量的人气,使得此镜可以探寻心中所想之事,预知未来。
看到此处时,刘伯温心中大喜,以为一会儿便可得知朱珠的下落,然而,待他匆匆读过了用法,心马上凉了半截,用法强调此镜只能在每年阴历七月二十七日的晚上,先用天、地、人水中任何一种(天水指天上的雨水,地水指地下的井水,人水便是人的眼泪)将镜面涂湿,再拿到月光下照射便可心想事成,如果没有月光,徒有三水中的一种是不行的,反之亦不行。刚显到这里,突然红光一闪,什么都没有了,“无字天书”又恢复到了原来的模样。
刘伯温朝窗外一瞧,可恨的乌云将月光挡住了。刘伯温掐指一算,今夜正是阴历七月二十七的晚上,自己因思念朱珠过度,落下泪珠,歪打误撞开启了这本天书,可恨那扰人好事的乌云遮住了月亮,天书也就看不成了。
刘伯温有些不死心,干脆手捧“无字天书”站在庭院当中,目光痴痴地望着夜空,指望明月能穿过乌云,重现光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