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冰鉴-声音第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声音、气色是国人常用的语汇。古人认为,“声”与“音”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本质区别。“声”来自“物”,“音”则来自“声”。声音有大小、长短、缓急、清浊之别,古人认为,这些都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有的声音绕梁三日,余韵不绝。有些人就破锣嗓子,干巴巴的,再不然就是像太监一样讲话尖声尖气。声音是与命运相通的,人特别重要的表达要靠声音。《易经》非常注重声音之道,其中专论声音的豫卦,就跟作乐有关。庄子讲天籁、地籁、人籁,“籁”就是乐,是一种节奏,一种共鸣,一种脉动。作乐反映心声,甚至反映时代、反映整个气象,所以通天地人鬼神。豫卦《大象传》讲“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作乐崇尚的是德,表达对上天虔诚到极点、热烈到极点的尊崇,这样才能与鬼神沟通。《易经》中与声音有关的还有震卦,震卦是生命的主宰发出来的声音,“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非常有生命力。震卦从开始到最后,声音的力量由强而弱,从“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震来厉”、“震苏苏”、“震遂泥”、“震往来厉”到最后的“震索索”,越往上,生命越衰微,发出来的声音也越发没有感染力。震卦初爻“震来虩虩”是那么饱满的震,但是受到了很大惊吓,以致“笑言哑哑”,没有声音了,说话都不成调了。第二爻就面临一个大的冲击——“震来厉”,要逃难了,跑到高山上去。第三爻未老先衰——“震苏苏”。第四爻拖泥带水——“震遂泥”。第五爻“震往来厉”,希望重振雄风,却禁不起这加倍的震。上爻就完蛋了——“震索索”,饱受恐惧震撼。这些都直接对生命造成影响,人生这种不断的考验,足以令人恐惧修省。人在大部分时间会觉得鼓不起勇气,很软弱。面对外界的震,好像只有初爻、五爻尚可一观。其他的时候都被打得稀里哗啦,在那种情况下发出来的声音一定是萎靡的、软弱的。

    好,我们来看《冰鉴》的“声音章”。

    (一)总论

    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浊下坠。始于丹田,发于喉,转于舌,辨于齿,出于唇,实与五音相配。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闻声相思,其人斯在,宁必一见决英雄哉?

    “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人的声音,跟天地之间的气一样。一开始就把人的声音抬得很高,直接通天地。在《易经》中,“天地之气”就是泰、否二卦,泰卦“天地交”,否卦“天地不交”,结果就是否卦的“小往大来”或者泰卦的“大往小来”。泰卦地气在上,天气在下,一个往上走,一个往下走,自然有交流的机会,当然就通。否卦就糟糕,天气在上,地气在下,各走各的,哪里有交流的机会呢?当然不通。所以,人昂扬的时候,就有泰的感觉,从他的声音就可以听出“人逢喜事精神爽”。而心情处在低谷的时候,就是否了,说不出话来,不是“包承”就是“包羞”。不仅人的声音通天地之气,一切都受天地之气的影响。这是造化所弄。天气上升,地气下降,“轻清上浮,重浊下坠”,清者轻而上扬,浊者重而下坠。阳气往上升、阴气往下降,火往上烧、水往下流。

    “始于丹田”,声音起始于丹田。“丹田”,指人体脐下一寸半至三寸的部位。“始于丹田”这个理论看似简单,但是大多数人不会从丹田发声,所以经常话讲多了就声嘶力竭。《庄子·应帝王》中说,壶子可以“机发于踵”,生机可以从脚跟发出。这样气就绵长了。我们一般人发声只在喉间,很是消耗津液。“始于丹田”,告诉我们声音的源头在哪里,“发于喉”,在喉头发出声响。“转于舌”,至舌头那里发生转化。有的人舌灿莲花,舌头滴溜转,别人讲不过他,一讲就要承受挫折感。“辨于齿”,在牙齿那里发生清浊之变。声音的发出绝对跟牙齿的排列有关。“出于唇”,最后经由嘴唇发出去。声音的发出要经过这么多的分工。如果不协调一致,声音要好确实难。人的声音发出来,在理论上来讲是最美的,超过一切乐器。所有的乐器发出来的声音,不会像人的声音那样变化自如。声乐家或者曲艺家,真的需要保养,不能只保养喉、舌、齿、唇,而是要从丹田开始保养。到底是什么东西在主宰声音呢?一个是往上的阳气,一个是往下的阴气,中间的丹田、喉、舌、齿、唇要配合好。这跟天地之气是一样的,《易经》中的十二消息卦就是如此,有时候阳消阴长,有时候阳长阴消。声音重要不重要呢?当然重要。念经、诵佛号、持咒,都是声音,声音发得不好,估计观世音都不来救你,因为听不到。声音是不可思议的,永远是清气上浮,浊气下坠,始于丹田,发喉、转舌、辨齿、出唇,真的不能小看声音。“实与五音相配”,这一切都与宫、商、角、徵、羽五音密切配合。阴阳五行家认为:“五行散而为万物,人生万物之上,声亦辨其五音。”五音之中,宫属土,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宫声沉厚,商声和润,角声高畅,徵声焦烈,羽声圆急。

    “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自成一家”,即独具一格。“不必”,即不一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观人识人的时候,要去辨别他的独具一格的声音,他的声音不一定完全与五音相符合。与五音相配,但不是一一合调。人生气的时候、人欢喜的时候、人有所图谋的时候,发的声音绝对不同。

    “闻声相思,其人斯在,宁必一见决英雄哉”,只要听到声音就会想到这个人,闻其声即如见其人,不一定非要见到其人的庐山真面目并一决雌雄。这个很有趣。有些人我们很仰慕,很想见见面,甚至想跟他较量较量,一决雌雄。想见这个人,又不一定见得到,就买他的录音带,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一听声音耳朵马上就热了。换句话说,你永远见不到这个人,你跟他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可以神交、可以音交,不一定要见到本人,或者一定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排除万难去听对方的声音。“闻声相思,其人斯在”,他还是在,只是形体不在。“宁必一见”,哪里说非见面不可呢?看来,还是耳根比眼根灵通。不一定要见面,若是一言不合就会决雌雄,还不如“闻声相思”呢。

    (二)论声

    声与音不同。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喜如新竹当风,怒如阴雷起地,哀如石击薄冰,乐如雪舞风前,大概以轻清为上。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则贱;声雌者,如雉鸣则贵,如蛙鸣则贱。远听声雄,近听悠扬,起若乘风,止若拍瑟。大言不张唇,细言若无齿,上也。出而不返,荒郊牛鸣;急而不达,深夜鼠嚼;或字句相联,喋喋利口;或齿喉隔断,喈喈混谈。市井之夫,何足比数?

    “声与音不同”,声和音看上去密不可分,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就人的“声音”而言,开口之初所发出的谓之“声”,此时声带振动紧张而激烈;口的动作停止之后,紧张的声带已经松弛下来,在空中留下一段余韵,这就是所谓的“音”。

    “声主张,寻发处见”,声来自发音器官的张开,可以在发音器官张开的时候听到它。声通常是通过人的丹田,一直到口、齿、唇、舌出来,而且是往外扩张。

    “音主敛,寻歇处见”,音来自发音器官的闭合,可以在发音器官闭合的时候听到它。这个定义非常好,发了之后要收敛,不能发而不收。讲话也好,唱歌也好,一定是这样,有发就有收,而且应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声”发出来,一定有余音,这就是“音”。我们讲“余音绕梁”,不会讲“余声绕梁”。“声”是刚出来,越来越宏大,这就叫“张”;到“音”的时候是越来越细微,可能拖很长的尾巴才把它收住,那就叫“敛”。我们平常说要发表“声明”,有没有说要发表“音明”的?没有。发表声明的声音是要大家听到,要大一点,张一点。声如同《易经》中涣卦的传播,从一个中心点往四周呈同心圆形状往外扩散。由近及远,近处就是发声的中央,到边缘上的就是音,若有若无了。所以,我们会说弦外之音,不会说弦外之声。

    “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辨别声的方法是,必须辨别人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时声的情状。下面就是做文章了,因为这些东西就像卦象、爻象一样,跟你讲抽象理论没有用,要去体会自然界的某些情境,听听天籁、地籁,观察讲话的人的喜怒哀乐。

    “喜如新竹当风,怒如阴雷起地,哀如石击薄冰,乐如雪舞风前,大概以轻清为上。”“喜如新竹当风”,喜悦之声如清风吹过新长的竹子。“怒如阴雷起地”,愤怒之声像平地一声雷。“哀如石击薄冰”,悲哀之声像石头击破薄冰。石头敲到薄冰上的声音,很脆,确实有心碎的感觉。“乐如雪舞风前”,欢乐之声像疾风刮起雪花在空中飞舞。由此看,喜跟乐是不一样的,因为“新竹当风”跟“雪舞风前”的声音是不一样的。那么,哪一个声音好,显得这个人是英雄呢?“大概以轻清为上”,大致来讲,无论什么声,都以轻扬清朗为佳品。

    “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则贱”,声刚健激越的,像钟声一样洪亮悠扬,就高贵;像锣声一样轻薄焦躁,就卑贱。“声雄”,声充满刚健激越之气。钟声一般让人听了很舒服,庙里面的钟,还有编钟,钟声洪亮悠扬,充满阳刚之气,故贵。锣声听起来,感觉有点破,且轻薄焦躁,不是有“破锣嗓子”一说吗?阳刚之气过盛,阴柔之气全无,当然贱。古代打仗时,鸣金收兵,就是敲锣。有些写注解的,不服气“如锣则贱”,觉得也有“如锣而大贵”者,“气必出于丹田”,然“一生劳苦不免”。其实《冰鉴》本来就是讲大概,没有说一定。

    “声雌者,如雉鸣则贵,如蛙鸣则贱”,万事万物皆分阴阳、刚柔、雌雄,有“声雄”很阳刚、很洪亮,必有“声雌”,比较阴柔的声。“如雉鸣则贵”,雉是野鸡,可不是家鸡。像野鸡鸣叫一样清朗悠扬,就高贵。“如蛙鸣则贱”,像蛙鸣一样喧嚣空洞,就卑贱。青蛙的叫声,确实让人烦。

    “远听声雄,近听悠扬,起若乘风,止若拍瑟。”“远听声雄”,从远处听去,刚健激越,充满阳刚之气,很洪亮。“近听悠扬”,在近处听来,温润悠扬,充满阴柔的雌声之致。“起若乘风”,声发起的时候如乘风飞动。乘云气,赴青天,像大鹏鸟展翅高飞,是让人向上的感觉。“止若拍瑟”,声收敛的时候如琴师优雅地拍瑟。

    “大言不张唇,细言若无齿,上也”,高声畅言却不大张其口,小声说话却不暴露其齿,这是上等之声。贵人通常都不随便露齿,嘴巴开合的时候都很优雅。“大言不张唇”,指讲的东西很重要,但是他并没有夸张。用力说话的时候,他的唇好像并没有张得非常大,因为不需要,他懂得发声。“细言若无齿”,细言绝对不露齿,就好像没有牙齿一样。这都是教养,也是发声的好习惯。不管是什么声音,你听到后感觉都很平和,没有夸张地咬牙切齿,也没有细若蚊蚋。

    “出而不返,荒郊牛鸣”,声发出之后,显得散漫虚浮,缺乏余韵,像荒郊旷野之中的一牛孤鸣。声音出去好像收不回来,也没想着收回来。一言既出不收回,泼妇骂街便是如此。“荒郊牛鸣”,有没有听过?牛叫的时候确实无韵可言。发而不收,不会有敛,当然不会有余音,没有那个美感。

    “急而不达,深夜鼠嚼”,很急着要讲话,仓仓促促,声不畅达,像夜深人静的时候老鼠偷吃东西发出的声响。急切讲话,反而词不达意,根本谈不到音的境界。

    “或字句相联,喋喋利口”,语无伦次,言语急促,一句紧跟着一句,说话没完没了又声急嘴快的样子。讲话没有“标点”,没有抑扬顿挫感,而且还喋喋不休,真让人受不了。

    “或齿喉隔断,喈喈混谈”,“齿喉隔断”,声音不畅、口齿不清。“喈喈”,本为鸟鸣声,这里是嗫嚅的意思。“喈喈混谈”,就是吞吞吐吐、含混不清的样子。

    “市井之夫,何足比数”,“市井之夫”乃粗鄙庸俗之人,上述的说话声,都是市井中人之声,上不了台盘,根本不值一提。

    简单讲,就是有声而无音是下品。有声也有音,发而皆中节,还能够收,这才是完整的。这就跟做事情一样,很多人起了头,都莫名其妙地不了了之,没有好好地做完一件事情。发声是自然的生命呈现,一定要有始有终。

    (三)论音

    音者,声之余也,与声相去不远,此则从细处,曲中见直。贫贱者有声无音,尖巧者有音无声,所谓“禽无声,兽无音”者是也。凡人说话是声,其散在左右前后是音。开谈若含情,话终多余响,不惟雅人,兼称国士;阔口无溢出,大舌无窕音,不惟实厚,兼获名高。

    最后一段把音和声再做分别。“音者,声之余也”,音,是声的余波或余韵。余音袅袅,由声慢慢减弱,传得比较远了,要收了,因为人的声气不可能永远不歇,余响就是音。有声才有音,声和音是配套的。“与声相去不远”,音由声出来,它们密切相关,相去不远。“此则从细处”,这就要观听入微了,“曲中见直”,有很多东西就得委曲婉转。尤其是有细微的差别时,我们要仔细了解声跟音的差别,才能够搞清楚脉络。老子说“大直若曲”,“曲成万物而不遗”,《中庸》也说“其次致曲”,这都得下功夫,然后你才能观听出细微的差别。

    下面就跟命运有关了。“贫贱者有声无音”,贫穷卑贱之人说话有声而无音。人都很在乎自己的一辈子是贫贱还是富贵,“有声无音”则有始无终,起不来,这一辈子可能命运不好,没有一个好的收场,不得善终,表现在他的声音上是有声无音的,听不出音来,不完整,只发不收。实际上,贫贱者的声音往往缺乏文雅的韵味和温文的情致,故“有声无音”。

    “尖巧者有音无声”,圆滑尖巧之人说话有音而无声。所谓“尖巧者”,善于伪装虚饰,这种人圆滑世故,八面玲珑,行事往往小心谨慎,说话自然是慢声细气,给人的感觉和印象是只有音而无声。“有音无声”如宦官,尖着嗓子说话时声音拉得很高,是一种没有共鸣腔的感觉。讲话没有洪壮厚实的声,这种人尖巧。

    “所谓‘禽无声,兽无音’者是也”,俗话所谓的“鸟鸣无声,兽叫无音”,说的就是上述情形。鸟叫的音就高,但是没有洪亮的底蕴,光听到叽叽喳喳,而野兽则是吼声连连,没有把人吓死就不错了,余韵就不敢奢望了。《易经》中孚卦就是鸟卦,上爻称“翰音登于天”,绝对没有声的感觉。禽没有声,兽没有音,大致如此。人不是禽兽,是万物之灵,所以要有声也有音。任何比较高亢的声音,一定要有一个很厚的底蕴,不然就是唱高调,没有接地气。禽就不接地气,在天空飞,声要往下就难。兽接地气,却横行,音要往上就困难。人是顶天立地的直立身躯,不能有声无音或者有音无声。

    “凡人说话是声,其散在左右前后是音。”人说话,是声,散播在前后左右形成的是音。

    “开谈若含情,话终多余响,不惟雅人,兼称国士”,如果说话的时候,一开口声中饱含着情,到话说完了,还有余音未绝,不仅是温文尔雅的人,而且可以称得上是国家优秀人才。“余响”就是音,余音绕梁。中国人就是这样,总是比较含蓄,其实可能情深款款,但是表达不那么直接,“开谈若含情”,还加一个“若”字,若有若无,但绝对是有情的。话说完了,还有余响,让你去回味。这种人就是高品的,绝不是俗人,不止是风雅之士,还兼称国士,很难得。男人表现不凡就叫国士,国士无双;女人美丽动人就称国色,国色天香。国士无双、国色天香,都是国家级的标准,都是一国中最出色的。

    还有人“阔口无溢出,大舌无窕音,不唯实厚,兼获名高”。“阔口无溢出”,有些人讲话会口沫横飞,那很要命,千万不要坐第一排,但是高雅人就不会口水乱喷。“大舌无窕音”,有的版本称“尖舌无窕音”,“大”和“尖”这两个字很像,所以很容易错。“窕”,就是轻佻的佻,轻佻的声音并不厚实,不是雅士的声音。“大舌无佻音”、“尖舌无佻音”,到底哪一个比较合适呢?恐怕要推敲推敲:通常牙尖嘴利的尖舌是容易发出佻音的,但是尖舌又能够发出并不轻佻的声音。“大舌无佻音”,声调通常比较高,但是你不会觉得他对人不礼貌、轻佻、浮躁。我是比较偏向于“阔口无溢出,尖舌无窕音”。这种人就是“不惟实厚”,内在素养深厚,有很厚实的生命底蕴。“兼获名高”,就会有好名声,大家对他讲的话有好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