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魅力口才与说话技巧-百战不殆的辩论魅力口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辩论,是持不同见解的双方彼此之间为确立自己的见解所进行的论证与反驳的说理过程。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谁都想出奇制胜,都在制造“杀手锏”,随时随地都想克敌制胜,把对方置于“死地”。所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口才决定着辩论的成败。

    1.随机应变,风趣对答

    审时度势,以变制变,在人生竞技场上的角逐中是一条普遍的原则。社会是一个绝对的开放式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可以说是险象环生,瞬息万变。人必须懂得,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人生策略,要使自己在多变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掌握不断变化的动态,了解不同对手的不同特点,注意其策略招数,不断采取正确的对策,变于人先。

    1492年10月,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翌年初,哥伦布回到了西班牙,举国欢呼、祝贺。但是有些大臣、贵族、学者对他的新发现很嫉妒,对他受到的待遇十分眼红。这一天,国王为哥伦布举行盛大宴会。宴会上,有几个人当面嘲笑哥伦布的新发现。他们故作惊讶地说:“你在海那边发现了新大陆?那又有什么呢?任何人都能够横渡大西洋,任何人都能够在海里找到那个岛,不过是让你正巧碰上了。其实这是世界上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任何人都能做到。”

    哥伦布沉默着,等那些人讽刺挖苦得十分得意的时候,哥伦布顺手从宴席上拿起一个鸡蛋,举到面前说:“谁能够让这个鸡蛋尖朝下竖立起来?”

    他们这个伸手试试,那个伸手动动,没有一个人能够让圆溜溜的鸡蛋在光滑的桌面上竖立起来,他们一致的结论是:这是完全不可能办到的事情。这时,哥伦布拿起那个鸡蛋,把尖部朝下,轻轻一戳,蛋壳打破了一丁点儿,稳稳当当地竖立起来了。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不过很快有人发出了“嘘嘘”声,说:“鸡蛋打破了,这不算数!”

    哥伦布说:“尊敬的先生们,我并没有讲不许打破鸡蛋把它竖立起来。这是轻而易举的事,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然而你们却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当别人做出来了,你们又会说这是多么简单的事啊!任何人都能做到啊!先生们,冷嘲热讽掩盖不了自己的愚蠢和无能!”

    哥伦布面对贵族大臣们讽刺挖苦的汹汹气势,随手拿起一个鸡蛋,灵巧运用,当即驳得那些自作聪明的家伙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随机应变反映了辩论者思维的灵活性。人在思维的过程中,总习惯于按原有的思路进行思维,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当人们接触了一个新的事物时,总是要将它纳入思维原有的轨道中,使人们比较固定地去认知、反应。当然,如果遇到一般问题、熟悉的问题时,这种思维定势能够促使问题得到快速地顺利解决,但是,如果遇到一些意外事件时,原有的思维轨道没有“模式”不能接纳,就会使人束手无策。所以,一个出色的辩论者要在藏机露锋、诡谲多变的辩论世界中自由驰骋,就必须具备随机应变能力。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对形形色色的听众演讲,幽默的话语不时引起台下阵阵笑声和掌声。某次演讲结束时,有个瘦高个子挤到台前,伸着脖子喊道:“您讲的笑话我不懂!”

    “您莫非是长颈鹿!”诗人感叹道,“只有长颈鹿在星期一浸湿了脚,到周末才能感觉到呢!”

    “我应该提醒你!”瘦高个子吼道,“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不错,”诗人边说边用手指着自己和那个人,“从伟大到可笑,正是一步之差。”“你的诗骇人听闻,不能使人沸腾,不能使人燃烧,不能感染人。”瘦高个子说。“我的诗不是开水,不是火炉,更不是鼠疫。”诗人笑着答。“您自己说应当把沾满尘土的传统和习性从自己身上洗掉,那么您既然需要洗脸,这就是说您也是肮脏的了。”瘦高个子得意地挖苦道。“那么,您不洗脸,就以为自己是干净的吗?”诗人反唇相讥。瘦高个子辩驳不过马雅可夫斯基,气急败坏地说:“您这样写诗是短命的,明天就会完蛋,您本人也会被人忘却,您不会成为不朽的人。”诗人接着那人的话柄顺势说:“那好,请您过一千年后,到那时我们再来谈吧,如果您还没有腐朽的话!”

    马雅可夫斯基面对心怀叵测的挑衅者,镇定自若而又反应迅速,妙语连珠而又语惊四座,锋芒锐利而又含蓄不露,集中体现了随机应变的特点。

    萧伯纳说:“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

    随机应变是天地间最大的智慧,是才能中的才能,智慧中的智慧。只要掌握了随机应变的艺术,学会应变、善于应变、精于应变,就能够随着时势、事态的变化而从容应变,在变化中寻找到机会,在变化中获取胜利。所以,懂得随机应变的人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成功。

    【卡耐基箴言】

    面对困局的时候,我们要善于随机应变,根据内外形势的变化设计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在变中求胜。

    一个雄辩的人要在藏机露锋、诡谲多变的论辩天地中自由驰骋,就必须具备娴熟的随机应变能力。

    2.尊重别人,不当面指正他人的错误

    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通过对两个或两类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或相同点,然后以此为根据,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推移到另一对象中去,这一过程就是运用类比方法进行推理的过程,即类比推理。

    由于类比法的特点是以这种现象比那种现象,以此道理比彼道理,以已知的比未知的,从而由现象的一致,达到结论的一致。因此,它常被用于辩论之中。

    采取类比法辩论的基础是先导人以浅显的、能为对方接受的事例,然后顺水推舟,导入尚未被对方所认识或接受的事理。

    美国独立初期,有一条法律规定,要有30美元才能当上议员。这实际上是将当时还相当穷的黑人排除在外。显然这条法规是不公正的,但在表面上又不显得荒谬。

    美国当时的进步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反对把有钱作为竞选议员的条件。他运用类比法进行驳斥,从看似并不荒谬的神圣庄严的法律中引申出荒谬绝伦的东西来。他说:“要想当上议员,就该拥有30美元。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有一头驴子,它值30美元,那么我就可以被选为议员了。一年之后,我的驴子死了,那我的议员就不能当下去了。请问究竟谁是议员呢?是我还是驴子?”

    这条法律看似不荒谬竟成为了荒谬,是由于富兰克林加入了两个假定。第一,30美元等于一头驴子。本来30美元也可以等于一只天鹅,但天鹅不是愚蠢的象征,因此不能取得和驴一样的效果。富兰克林的杰出之处,就在于通过30美元把一头驴子与神圣庄严的法律凑在一起。这种联系虽然是堂而皇之的,却是法律制定者无法接受的。但他们又无法拒绝,因为这里采用了等价交换的形式。第二,他又很自然地让驴子死去,也就是借助偶然的事故,让驴子和人分离,在这一合一分之间,就把30美元和驴子的关系转化为驴子和议员的关系了。

    富兰克林所运用的类比法,其讽刺力是极强的,也具有浓郁的幽默感。经过他的类比,似乎在美国有时是驴子在当议员,这岂不荒谬?

    在说辩中,很多人都能够自然地运用这种类比推理的方式,将对方论点的条件部分,给予推衍、扩展、引申,找出一个比较特殊的条件,使这条件与对方的结论相悖,从而驳倒对方的观点。

    运用类比辩论,关键在于能够洞察论敌错误命题中隐蔽的荒谬点,扩大其范围,加深其程度,强调其性质,使其荒唐之处暴露无遗,随着扩大显微的深入,其反驳力量也会逐步加强。

    加拿大前外交官切断特·郎宁,1393年出生于非洲喀麦隆。郎宁的父母是美籍传教士。郎宁出生时,吃的是非洲奶妈的乳汁,当他30岁竞选省议员时,以莱特为首的一帮反对派掀起了一场诽谤他的运动。在论辩的时候,莱特说:“你怎么能竞选省议员,你曾经喝过非洲奶妈的奶,身上一定有非洲血统。”郎宁冷笑道:“按照你的逻辑,喝什么奶就形成什么血统。请问先生,你不是天天喝加拿大的牛奶吗?那么,在你的身上一定有加拿大牛的血统喽?你小时候还喝过加拿大人的奶,那么,在你的身上,岂不是既有加拿大人的血统,又有加拿大牛的血统?如此说来,你岂不成了‘人牛血统的混血儿’了吗?”

    如此痛快淋漓的反驳,令莱特等反对派既无招架之功,又无还手之力,惨败在郎宁的话锋之下。

    上述例证,都有这样一个明显的特征,即为了辩驳他人的谬误,并不一定要正面驳斥,而是先假定对方的命题是正确的,然后以对方的命题为前提加以演绎,导引到一个显而易见的荒唐的结论上去,并将之推向极端,得出明显荒谬的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论辩的过程也就是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过程,同时也是反驳对方谬误的过程。“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类比辩论是反驳对方谬误的最有力的武器,它既是一面显微镜,又如一面放大镜,能都鲜明突出地揭露出论题的虚假、荒谬,达到令对方论点不攻自破的目的。

    【卡耐基箴言】

    辩驳他人的谬误,并不一定要正面驳斥,可以先假定对方的命题是正确的,然后以对方的命题为前提加以演绎,导引到一个显而易见的荒唐的结论上去,并将之推向极端,得出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达到令对方论点不攻自破的目的。

    运用类比辩论,关键在于能够洞察论敌错误命题中隐蔽的荒谬点,扩大其范围,加深其程度,强调其性质,使其荒唐之处暴露无遗,随着扩大显微的深入,其反驳力量也会逐步加强。

    3.心理引导,始终让对方做出肯定回答

    当我们考虑某事物有几种可能性,并且每一种可能性都会导致某种后果时,常常表现为一个假言选言推理。如果有两种可能性,而这两种可能性都引申出某对象难于接受的结论,也就是说,这两种结果都涉及到某对象的心理因素或它与其他对象的利害关系时,我们便把这种假言选言推理形象地称为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是在论辩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推理。它的特点是:一方说出具有两种可能的大前提,使对方不论肯定还是否定其中的哪一种可能,结果都会陷入进退维谷、骑虎难下的境地,难以两全的尴尬难堪境遇是很难摆脱的。

    古希腊有个国王,想把一批囚徒处死。当时流行的处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砍头,一种是绞刑。怎样处死这批囚徒?他决定让囚徒自己去挑选一种。挑选的方法是这样的:囚徒可以任意说出一句话来,而且这句话是可以马上验证其真假的。如果囚徒说的是真话,就处绞刑;如果说的是假话,就砍头。结果,许多囚徒不是因为说了真话而被绞死,就是因为说了假话而被砍头。

    在这批囚徒中,有一人是极其聪明的。当轮到他来选择处死方法时,他对国王说:“我将被砍头。”

    这句话使得国王左右为难,如果真的把他砍头,那么他说的就是真话,而说真话就应该被绞死的;但如果把他处以绞刑,那么他说的话使成了假话了,而假话又是应该被砍头的。或者绞死,或者砍头,都没有办法执行国王原来的决定,结果只得把他放了。

    从推理形式看,这个囚徒是在国王面前构造了一个“简单构成式”两难推理:如果把他砍头,那么,会违背国王原来的决定;如果把他绞死,那么,也会违背国王原来的决定;或者把他砍头,或者把他绞死,总之,要违背国王原来的决定。

    在论战过程中,一方往往提出具有两种以上可供选择的命题,迫使对方在其中加以选择。但事实上,这些可供选择的命题,无论选择哪一种,所推出的结果均为对方所难以接受。这种方法表面上给人家选择的机会,而暗中却早已设下了圈套,使其无论作出何种选择都难以跳出预设的陷阱。

    古时候,有一位国王颇有些辩才,自以为天下谁也说不过他。为了显示他的口才,他摆下了擂台,向全国宣布:“如果有人能说出一件十分荒唐的事,使我说出这件事是谎话,那我就把我的一半江山分给他。”

    人们闻讯,纷纷来到王宫,说了各种弥天大谎,结果都被国王一一驳回。后来,来了一位官员,他对国王说:“国王陛下,我有一把宝剑,只要向天空一指,天上的小星星就会纷纷落下来。”国王听了之后说:“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我祖父有个烟斗,一头叼在嘴里,另一头能在太阳上点火。”

    这位官员听了后只好无奈地走了。后来,又来了一位地主,他对国王说:“国王陛下,请原谅我,我本来想早点来的,但是昨天下了暴雨,闪电把天给撕破了,我只好请一位裁缝去把天给缝上了。”国王说:“你做得很对,只是那裁缝的手艺不是很好,并没有把天缝好,今天早上又下了点小雨。”

    那位地主也垂头丧气地走了。有一天,一个农夫拿着一个斗,来到国王跟前。国王奇怪地问道:“你拿斗来干什么?”农夫说:“国王陛下,您欠我一斗金子,我是来拿金子的。”国王吃惊地说:“一斗金子?我什么时候欠的?撒谎!”农夫不慌不忙地说:“既然是谎话,那就给我一半江山吧!”国王急忙改口说:“不!不!这不是谎话。”农夫笑着说:“那就给我一斗金子吧!”“这……这……不,不,这是真话,哎,不,这是假话,哎……”国王一时间满嘴支吾,不知所措。

    自认为巧舌如簧的国王,这时却张目结舌,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二难推理是极有力量的辩论武器,它能较为明显地表现出辩论者进攻的锋芒和力量,善用的人可以使对方逃不出他的结论而陷入两难境地。二难推理的关键是要让论敌不管作何种选择都使他为难,若有某些选择并不能使他为难,论敌就会乘虚逃脱。只有各路设卡,才能使对手无法逃遁,束手就擒。

    在进行二难推理时,为了保证推理的正确性,必须遵守这样两条规则:

    1)为假言前提的前件与后件之间要有真实的充分条件关系;

    2)言前提的选言肢必须穷尽。否则,就是一个错误的而难推理。

    但是,要满足这两点,严格来说,仅具有逻辑知识是不够的,因为这两条规则的实质,都是保证作为前提的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的真实性的,而判断的真实性问题,是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而不是逻辑所能解决的。

    【卡耐基箴言】

    二难推理是极有力量的论辩武器,它能较为明显地表现出辩论者进攻的锋芒和力量,善用的人可以使对方逃不出他的结论而陷入两难境地。

    在运用二难推理的过程中要遵守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关规则,不要违反规则,被对方抓住把柄,使论辩失误。

    4.寻找话题,旁征博引藏玄机

    论辩中,论辩者借引名言、典故、哲人睿语,作为自己的佐证增加可信度,求得直接证实对方所述事实之虚妄、理由之荒谬,或直接证实己方认识之正确、论据之确凿的说辩艺术,叫引证术。引证术的特点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借言求证,使语言新鲜生动,活泼有趣,以增强说辩的感染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一批科学家要试制原子弹,他们把这项工程命名为“曼哈顿工程”。核物理学家西拉德草拟了一封信,由爱因斯坦签署后,请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罗斯福总统的私人顾问亚历山大·萨克斯面呈总统,信的内容是敦请美国政府一定要抢在德国希特勒的前面研制原子弹。

    1939年10月11日,萨克斯同罗斯福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谈话。萨克斯先向罗斯福总统面呈了爱因斯坦签署的长信,接着又朗诵了科学家们关于核裂变发现的备忘录。可是,罗斯福总统听不懂那深奥的科学论述,反应非常冷淡。

    罗斯福对萨克斯说:“这些都很有趣,不过政府如果在现阶段干预此事,看来还为时过早。”

    萨克斯讲得口干舌燥也于事无补,就只好向总统告辞。罗斯福为了表示歉意,就邀请萨克斯第二天早晨七时共进早餐。鉴于事态的严重和责任的重大,未能说服罗斯福的萨克斯苦苦思索着说服总统的良策。

    次日早晨七时,萨克斯和罗斯福总统共进早餐。萨克斯尚未开口说话,罗斯福就先发制人地说:“今天不许谈爱因斯坦的信,一句也不许谈,明白吗?”

    “先生,我想谈一点历史,”萨克斯笑着对总统说,“英法战争期间,在欧洲大陆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海上却屡战屡败。这时,一位年轻的美国发明家罗伯特·富尔顿来到这位法国皇帝面前,建议把法国战舰上的桅杆砍掉,撤去风帆,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成钢板。但拿破仑却认为,船没有风帆就不能航行,木板换成钢板就会沉没。他嘲笑富尔顿:‘军舰不用帆?靠你发明的蒸汽机?哈哈,这简直是想入非非,不可思议!’结果富尔顿被轰了出去。历史学家在评论这段历史时认为:如果当初拿破仑采纳了富尔顿的建议,19世纪的历史就得重写。”

    罗斯福沉思了几分钟,然后取出一瓶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白兰地,斟满了酒,他把酒递给了萨克斯,说道:“你胜利了!”

    萨克斯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在这个故事中,萨克斯如果采用直言论辩的方式势必无济于事。尤其在罗斯福总统先发制人地提出“不许再谈”的禁令后,更是堵死了萨克斯直言申辩之路。这种情况下,萨克斯巧用历史借鉴法这种辩论之术,以古喻今,从而使罗斯福总统从一个历史的高度认识到制造原子弹建议的意义。

    工于用典,巧于引证,的确有“幽微穿溟滓,飞动霹雳”的雄辩威力。在论辩中,说辩者旁征博引恰到好处,自然能收事半功倍之效,赢得说辩的优势。

    法国前总统乔治·让·蓬皮杜一生酷爱诗,他对诗的造诣颇深,曾用闲暇时间汇编了一部《法国诗选》。作为一个政治家,乔治还喜欢把诗当作一种武器运用于政治斗争中。他与对手论战或会谈,不时引述一些绝妙的诗句让对方上套或自我解围。他任总理期间,在一次议会会议上,当一些人气势汹汹地指责他受戴高乐总统摆布,嘲笑他不过是戴高乐的一个走卒时,他不慌不忙地用法国诗人斯卡隆的三句诗作答:

    “我看见一个马车夫的影子,手中拿着一把刷子的影子,在拂拭一辆马车的影子。”他莞尔一笑说道,“我也不过是一个幽灵。”听到这里,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笑声。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顿时缓和下来了。

    “但未来从来不属于幽灵!”乔治不失时机地把话锋一转,“如果有一天我们主张把全部权力都交给对议会负责的总理,那么我们立即就会回到第四共和国,回到共和国险遭灭顶的多党制上去?独裁政权吗?绝不是。总统权力是受限制的,他必须与政府意见一致。同样,总理关于总的政治路线方面也必须与国家元首一致。因为。如果在基本问题上观点不同,政府机器就不能平稳顺利地运转。”

    乔治从容不迫地结束了自己的雄辩。人群报以热烈的掌声。面对围攻与嘲弄,气急败坏,暴跳如雷,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授人以柄。

    但是,乔治心平如水,委婉风趣。他先是引用诗词,颇让对手迷惑不解。接着,他坦率承认自己是诗中意义上的“影子”,使对手误以为他不得不赞同他们的观点,对抗气氛就松懈了。紧接着,他转入反攻,顺势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其高超的辩才令人折服。

    权威性的经典有较广泛的普遍意义,因而也就具有超凡的论据力量。人类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文化典籍汗牛充栋,十分丰富,在论辩事理时,恰当地引用,能使所论述的问题更具有说服力。因此优秀的论辩家,往往广引博征、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广泛而有力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论辩中运用引证术时,要选择那些与自己的论辩课题内容十分贴切的典故和警句,做到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其引证的方法,多有讲究。如引用典故,可以明引,也可以暗引;引用名言、名句、成语、俗语等,可以删减,也可以增益;可以全引,也可以撮要;可以引原句,也可以摘句、摘字,还可以改变原句,运用时可以灵活掌握。

    【卡耐基箴言】

    一个雄辩的人在论辩中适当借助一两个妙趣横生、意味隽永的故事,往往能使人们在故事情节和感人形象的审美享受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增强说服力。

    在论辩的双方对垒中,根据人们对权威信赖的心理定势,借助于权威的形象或权威的言论,可以使我们的语言具有不可抗拒的雄辩力量。

    5.巧比妙论,掌握说服对方的说话技巧

    在辩论中,要注意在观点与语言上都要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同时在内容上也要新鲜有趣、生动活泼。一旦新奇的形式和论说的主旨相结合,自会妙言趣道,以喻明理。

    “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生僻为通俗,同时能启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使自己的论证如虎添翼,效果倍增。

    一次,著名演说家马克·吐温在给他的学生授课时,有两个学生因“多说话有没有好处”争得面红耳赤,相持不下,其中一个学生便向马克·吐温求教:“多说话有好处吗?”

    马克·吐温说:“青蛙、苍蝇、蚊子日日夜夜不停地叫喊,嘴巴也干了,舌头也喊乏了,可没能博得人们的欣赏。雄鸡在黎明时刻按时啼叫,只要叫声一起,天下的人们都为之振奋起来了,去开始新的一天的劳动和生活。你看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要紧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马克·吐温并未用长篇的说教来告诫学生,而是巧妙地用比喻来说明某种道理,一语破的。并且,由于比喻的幽默,既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观点,又妙趣横生,显示了马克·吐温的口才。

    论辩中运用有效的比喻修辞,对于观点的阐述,意思的表达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一个精彩贴切的比喻,可以使一个复杂的道理显得十分简洁明确,但却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比喻有两个成分:一个是被描绘、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一个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或现象,叫“喻体”。本体、喻体是不同的东西,有本质差别,但两者之间又有一定相似之处。本体大多比较抽象、深奥,或是生疏而不易理解;喻体则比较具体、浅显,为人们所熟悉。

    常用比喻一定要避免晦涩、粗俗、不贴切的比喻。喻体如果是人们不熟悉的,会使人莫名其妙。如果不贴切则非但无助于理解本体,反而会引出其他的一系列问题,自己叙述问题时甚至会按照喻体引出的歧义去考虑,那就弄巧成拙了。例如,有些牧师,想翻译圣经给非洲热带的居民读。可是译到“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的,但也可以变成像雪一样的白”的时候,难题就发生了。因为热带的土人,他们根本不知道雪是什么东西,雪的颜色和煤的颜色有什么不同。后来,牧师从椰子得到启发,牧师把这句改译成“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的,但也可以变成像椰子肉一样的白”,这样,非洲居民就懂了。所以比喻一定通俗易懂,以简喻繁。

    加里宁是俄国布尔什维克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活动家。一次,他向某地农民代表讲解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尽管他作了详尽的严谨的论证,但听众始终茫然而不得要领。有人问:“什么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

    加里宁乘机反问:“那么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右脚还是左脚?”

    全场静默片刻,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农民代表们都笑了。一大篇抽象论证没能说服农民,一个浅显的比喻却说尽其深蕴之理。比喻论证运用得好,既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寓意,又能给对方以讽刺,同时也给对手增加了难题。因为对手除了反驳你的论题外,还要反驳你的比喻,而比喻又往往是人们熟知的事实和道理。因而比喻既增加了对自己命题的确证,又增加了对手反驳的困难。

    德国女数学家爱米·诺德获得博士学位后,还不能立即开课,因为她还没有得到讲师资格。但她的学识和才华受到了从事广义相对论研究的希尔伯教授的赏识。

    在一次教授会上,为爱米·诺德能否成为讲师发生了一场争论。一位教授激动地说:“怎么能让女人当讲师呢?如果她做了讲师,以后就要成为教授,甚至进入大学评议会。难道能允许一个女人进入大学最高学术机构吗?”

    希尔伯特教授反驳道:“先生们,候选人的性别绝不应该成为反对她当讲师的理由,我请先生们注意:大学评议会,毕竟不是男澡堂!”

    这里“大学评议会不是男澡堂”就是反喻。这一反喻掷地有声、铿然作响,驳得对方哑口无言。

    在辩论中,运用生动的比喻作为论据,将精辟的论理寄寓于摹形拟象的描绘之中,或状客观之景,或寓物外之理,既能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又能给人哲理上的启迪。往往寥寥数语,就能尽言理之深蕴,并能以一当十,收到深入浅出、雄辩有力的效果。

    运用比喻进行反击时应注意几点:其一,要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比喻那些抽象的、复杂的概念和理论,这样可以使反击更易于理解,使语言更富于感染力;其二,要用人们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比喻那些不常见的、不熟悉的事物;其三,比喻物与被比喻物之间的相似性应当是明显的,大家公认的或易于理解的,否则就会使比喻显得生硬,从而失去应有的感染力。

    【卡耐基箴言】

    一个精彩贴切的比喻,可以使一个复杂的道理显得十分简洁明确,但却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巧比妙论,取喻明显,把精辟的论述与摹形拟象的描绘糅合为一体,既能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又能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

    6.探因究果,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原因,任何原因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最普遍的必然联系。因果论证法就是通过找出某一现象的原因,以因果联系为根据得出结论的辩论方法。

    一个顾客在酒店喝啤酒。他喝完第二杯之后,转身问酒店老板:“你们这儿一星期能卖掉多少桶啤酒?”

    “35桶。”老板得意洋洋地回答说。

    “那么,”顾客说,“我倒想出一个能使你每星期卖掉70桶的办法。”老板很惊讶,急忙问道:“什么办法?”“这很简单,你只要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顾客不直说杯里的啤酒太少了,而是通过因果关系的联想,即多倒啤酒就能增加销售量的联系,先说结果,然后再说要达到这一结果的条件,从而既幽默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因果联系是以时间先后为条件,由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联系。所谓原因,指的是产生某一现象并先于某一现象的现象;所谓结果,指的是原因发生作用的后果。原因与结果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但具有时间先后关系的现象并非都是因果关系;除了时间的先后关系之外,因果关系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结果是由于原因的作用所引起的。

    因果论证法根据探求原因的方法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因求同式

    所谓探因求同,是指根据被考察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其他情况都不相同,而只有一个情况相同,于是得出结论,这个相同的情况就是被考察现象的原因。

    18世纪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在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时,就使用了这种方法。他这样论证:

    “我们搓擦冻僵了的双手,手便慢慢暖和起来;我们使劲敲击冰冷的石块,石块能发出火光;我们用锤子不断地锤击铁块,铁块也可以热到发烫……由此可知:运动能够产生热。”

    罗蒙诺索夫考察了搓擦双手、敲击石块、锤击铁块等发热情况出现的不同场合。这些场合其他的情况都不相同,而只有一种情况相同,就是运动,于是他得出结论:运动是发热的原因,运动可以产生热。

    2)因求异式

    探因求异式与探因求同式基本相同,只是探求的结果是“异”而非“同”。所谓探因求异,是指在被考察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几种场合中,其他的情况均相同,只有一种情况不同,于是得出结论:这个不同的情况就是被考察现象的原因。

    一位生物学教授通过试验,发现蝙蝠具有以耳代目的活雷达特性,而另一位学者则持有不同意见,于是,两人展开了辩论。

    教授:“蝙蝠能在阴暗的岩洞里准确无误地飞行,这是为什么?”学者:“因为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微弱的光线下看清周围的障碍物。”教授:“为什么蝙蝠能在黑夜穿过茂密的树林?”学者:“也许它有异常的夜视能力。”

    教授:“当我们把它的双眼遮住,或让它失明,它仍能完全正常地飞行,这又是为什么?若去掉它双眼的蒙罩,将它的双耳遮住,它飞行时就会到处碰壁,这又该如何解释?”

    学者无言以对,只好认输。生物学教授考察了蒙住蝙蝠耳朵与不蒙住耳朵的不同情况:蒙住耳朵不能正常飞行,不蒙则可以正常飞行,这两个场合其他情况都相同,只有蒙住与不蒙住耳朵不同,因而得出结论:蝙蝠是以耳朵探测方向的。生物学教授由于正确地运用了探因求异法,所以得出了无可辩驳的结论。

    3)变探因式

    所谓共变探因,就是指当某一种现象发生变化时,而被研究的现象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因而断定该现象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甲:“你知道船舶遇难而落水的人在水中最多能坚持多久?”乙:“据有人试验,发现会水的人在0℃的水中可坚持15分钟,在2.5℃时能坚持30分钟,5℃时能坚持1小时,10℃时能坚持3小时,25℃时就能坚持一昼夜。所以在一定范围内,人在水中坚持的时间与水温成正比,水温高低是影响人在水中停留时间长短的因素之一。”

    乙的结论就是使用共变探因式得出的。因果论证可以增强我们论点的说服力,使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不能将不具有因果联系的事物现象说成具有因果联系。如下例。甲:“黑母鸡比白母鸡聪明。”

    乙:“你怎么知道?”甲:“嘿!黑母鸡能下白蛋,白母鸡不可能下黑蛋呀!”黑母鸡能下白蛋不是因为黑母鸡聪明的缘故,甲的话属于诡辩,这叫强加因果式诡辩。

    另外还要注意,原因引起结果,原因在先,结果在后,但也并不是在某个现象之前都是该现象的原因,不要犯“以先后为因果”的错误。

    因果论证法是一种重要的辩论方法。在论辩中,因果论证能显示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使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此,可以加强论点的说服力,使论点固若金汤。

    【卡耐基箴言】

    因果论证法的关键是要找出制约某一现象的原因。

    在论辩中,因果论证能显示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使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