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嘟》第二季-古往今来话作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作弊是考试中最常见的现象。为什么要作弊呢?因为作弊省事。答不上来的,如果作一个弊能答上来,那就白得这分,因而每个人都有原始的作弊动机。

    这动机源自从小所受的教育。小时候要做作业,没做完先抄一份。什么能抄呢?数理化最容易抄,因为答案都一致,老师也没法判断你是自己做的还是抄袭别人的。但是作文不能抄,你跟邻座的作文一模一样,俩人必定有一抄。

    中国的考试跟西方不大一样,西方考试比较松,还经常开卷,我们的考试基本上都是闭卷的。我跟人聊过,很多年轻人告诉我说,还不如闭卷呢,开卷更难,开卷你没地儿抄去,它经常把几个问题并在一起,你上哪抄去?

    前些日子,在新闻中看到印度考场的作弊,很吓人的,整个四层楼上趴满了人,都从窗户往里打小抄,你从外面看,这墙上跟趴满了壁虎似的。

    传统的作弊方法,最简单的,就是有人代考,俗称枪手。枪手中最难辨识的就是双胞胎。说句实在话,双胞胎还真没什么办法,但现在一般的双胞胎,不管是姐妹俩,还是兄弟俩,基本上都是同时考大学,所以你也没法代什么。

    现在进考场没人认你,认指纹。我原来认为认指纹这事根本就过不去,有的护照直接印你的指纹,你做不了假。现在新东西出来了,指纹套,把考生的指纹取下,然后做一个指纹套带上,枪手带着指纹套去,一按就过去了。有一人戴错指头了,人家让按食指,食指一按没过去,一想戴错了,直接再一按中指过去了。考场的人盯着,说这人怎么回事,结果一看上面带一套,就抓住了。后来有人说指纹不行用虹膜,用眼睛识别。虹膜识别也没用,现在有一个东西叫美瞳。你看那女孩眼睛挺漂亮吧,你给她点点眼药水就掉出来了,她眼睛那上面的东西是一层膜。

    有学习好的,就有学习不好的。这事神了,不管哪个学校哪个班,学习最好的那几个都不是最用功的人,一般都是在第二梯队里。人有很多东西是天生的,一个班里几十个人,总有那么几个出奇的好,有几个出奇的笨。

    有这么一人,学习好,爹妈从来没操过心,永远是全县第一。这儿子次次考第一,牛吧?牛人有牛人的事,这儿子替人当枪手去了,又不收钱,什么好处都没有,就是逞能,结果当场被抓了现行。教育部规定,你当了枪手,三年不能再考。一个应届考生,如果三年不考这孩子就快废了。家长快急疯了。这就是平时疏于教育,以为儿子太省心了,最后给你捅天大一篓子。

    古代科举苦,要有工夫你去看看,南京现在还有过去那个考场,一个一个小格子。北京原来也有,贡院六号现在是房地产项目。过去那个贡院全拆光了,现在变成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个一个都小阁楼,考试进去,三天吃喝拉撒全在里头。当时没有现在这种先进的作弊设备。现在都是高科技,有各种办法,能把信息通过现场传递出去,然后把答案传回来。古代不成,没那么多事,在身上抄,叫夹带。我见过一份夹带,有人给我拿了一堆,特好,基本上都是明朝清朝的,东西真好,就是要价特贵。当时我心疼钱来着,就没买,要能买着呢,今儿也拎着给大家瞧瞧。

    过去说蝇头小楷,蝇头小楷,苍蝇头那么大。我觉得那东西写得跟蚊子头似的,我看着都非常吃力,完全是白丝绸用毛笔抄在上头,密密麻麻。过去古人写在马甲上,能写四万字,就是他里头那个衬布。现在捡重点的抄,怎么抄呢?有的是本事。现在有的考试什么都不许带,就带一瓶矿泉水,绞尽脑汁把想写的内容抄在一张纸上,拿透明胶条粘一下,撕下来再粘到瓶子上。监考老师如果不趴上看就看不见,远看只觉得这孩子拿的这瓶水有点脏,有点脏就更不愿意凑前去了,结果这孩子能看得见,他能够连蒙带猜,尤其是自个儿写的,就知道上面大概是什么,这就是作弊。

    作弊,各种漏洞都会被人家钻。出国要考英文,英国考雅思,美国考托福。这“托福”翻译得也好,托福,托您的福让我过了。托福考试是同年同月同时,世界各地开考,但他们忘了时差。日本和韩国比我们早一小时,九点钟开考,我们才八点。日本韩国一开卷这卷就看见了,一看见,一个微信就发中国来了,中国考生一看高兴了,肯定考一个好成绩。美国人恐怕就没往这上面想。

    作弊与反作弊的较量

    考试,对于想作弊的考生来说,他是在跟考官较量。在历史上,这种作弊往往是深层次的。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判分都是非常科学的,对错一目了然。但过去科举是文科,一篇文章的好与坏之间差距很大,考官就是你可以买通的对象,考官作弊给你提高分数。

    怎么对付作弊呢?第一招叫糊名,把考生名字给糊上,让你无从知道考生的情况。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考官先熟悉你家孩子写的字,字体这东西很容易辨认,为什么清代后来老写馆阁体?写的都一模一样,跟印刷的似的,不太容易辨认。政府还有高招,举凡重要的考试誊抄,找专人把所有考卷抄一遍。这样你认笔迹就没有用了。从宋代就开始实施这些制度,以保证科举制度和考试制度的公平性。

    明朝还有这样好的制度,今天就没有了。过去为官的,收入丰厚,对孩子的教育舍得投入,一般情况下,官员子女的学业学识都比较高。明朝规定,官员子女考试严加一等。他会在试卷上做一记号,审卷时要比别人严。

    中国的科举制度,后来被发现是个腐败的制度,因为他迫使所有官员都在应付考八股。我们小时候老批判八股文,其实八股文写好了也很不容易,它跟今天的官样文章还是不一样的,必须有文字功底,必须熟读四书五经。

    过去的考试还有测题。乡试,会试,殿试。到了最后一关殿试的时候,能提早知道考题,对考生来说非常重要。影视剧中有人给和珅行贿,说能不能知道殿试皇上出什么题。你千万不要以为和珅知道题,他也不知道。题是皇上出的,用不着保密。早晨十点钟考试,九点钟皇上才出题呢。和珅心里有谱,他知道皇上怎么想,他也熟读四书五经,他就是因为一句四书五经中的话被皇上提上去的。

    和珅长得非常俊秀,用流行词说,叫颜值高,颜值低了皇上也看不上你。乾隆想干吗和珅事先知道,他能摸清主子的心思,乾隆到了晚年,目力所及看不见和珅就慌神。这边收了钱,不能不跟人说题。和珅进不了皇上那屋,就得问书童,老爷子最近翻什么,书童说翻《尚书》,翻到第几章第几章,和珅就明白了。在跟皇上聊天的时候再随便探寻两句,皇上看什么书,说什么话,就知道皇上出什么题了,直接就把题卖给行贿者。他是这么来的,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皇上出了一个题写在纸上,和珅看一眼出去卖钱去了,没那事。今天的考试条件越来越好了,屋里也有空调了,不像古代,吃喝拉撒睡都在那么一个小屋。你到贡院看看,再到南京保存的贡院去看看,进去以后你会感慨万千:一个人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要在小屋里待那么多天!可那时候,人要改变自己的生存面貌,一定要通过科举考试。

    最后说说鲁迅先生。鲁迅的祖父叫周福清,他跟一个叫殷如璋的官员是同榜进士。当时周福清也在北京做官,然后丁忧。所谓丁忧,就是父母死后回去守孝三年,期间什么事都不能干,吃喝拉撒都在家里。这是古人的规矩,古人认为,人生下来这头三年完全依赖于父母,父母去世以后,你必须用三年时间丁忧,为父母守孝。

    守孝时不能为官。周福清回家以后,殷如璋到浙江作监考。科举到了清代末年,舞弊现象非常严重。周福清就想,我反正在家啥事没有,老同事监考,我得让他关照我一下。他就派了一个名叫陶阿顺的佣人,拿着一万两银票,夹在信里送给殷如璋,要他关照自家弟子。这弟子是谁呢?是他的长子——鲁迅他爹,还有他的侄子们。

    一万两在清朝末年是个大数。这阿顺真是不开眼,他以为舞弊是件光宗耀祖的事,竟然把银票和信封直接扔给了殷如璋。殷如璋当时还在接待苏州官员,大家都很尴尬,但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殷如璋光招待官员,就忘了理这人,也忘了回话。阿顺在外面不依不饶,在外头乱嚷嚷,这让所有人都下不来台了。殷如璋一拍桌子:把人抓了,你这是行贿!鲁迅他们家自此一蹶不振。鲁迅恨科举,我估计跟这事有关。鲁迅小说中写了一个人叫阿Q,估计可能叫阿顺吧,阿顺顺Q它就过来了,真备不住是这么一回事。

    今天刺探试题,买通枪手,行贿买官,都为了考试。

    这种长方形的笔筒是寿山石笔筒,是生抠出来的。正面就画一仙鹤,站在水里,背面有一首五言诗,写得一般,中间好像有几个字被改变过,看着很怪异。为什么刻一个仙鹤呢?它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一品当朝。过去的文官和武官,是看这个补子就能看出来的,文官是禽,仙鹤是文官一品;武官是兽,一品是麒麟。

    笔筒画面留白很多,这种布局,清朝雍正年间比较多。雍正比较雅,这就是雍正时期文人的笔筒。它到底是不是一品官员使的,我不敢说,也可能是个小官,希望将来做成一品大员,故而用这样的笔筒激励自己。

    笔筒是文房用具中出现最晚的品种,明朝末年才出现。早期笔筒个儿大,主要是为了搁杂物。康熙后期开始出现小体量笔筒,到乾隆时期,还出现过更小的笔筒,一般都是放小楷的。古人真正写书的时候,是不能写今天这种大的书法的,每个人都能写一笔蝇头小楷,没有那么多纸张可供你挥霍。再说写书的时候,除了印本还有写本,完全是一个人誊抄的,誊抄对于文人来说是一个基本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