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嘟》第二季-鉴定(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学习鉴定需要有天赋

    学鉴定得有天赋,所有跟艺术沾边的事都一定要有天赋。这是我的一个忠告。比如学音乐,不管是学声乐,还是学器乐,如果没有天赋,你怎么刻苦,最后最多就弄成一熟练工种。比如唱歌,典型靠天赋的就是什么大衣哥、什么厨子之类的,唱得都比那专业的还好,这就叫天赋。跳舞、画画,凡是跟艺术沾边的事都一样。鉴定也跟艺术沾边,因为你要有感受,里面那微妙的东西如果你感受不到,那就没法学这个。所以,知己知彼,我劝大家首先要知己,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这个感受,如果没有就趁早放弃。

    再讲讲鉴定中的经验问题。经验,就是你经事多了,你就知道了。有时候这人一过来,你就知道他带着什么目的。比如,我年轻的时候就愿意坐在文物商店收购部跟老先生们聊天。那些老先生们现在可能都作古了。有时候有客人进来卖东西,老先生们就起身迎人家,说什么东西啊?拿出来一看,差不多给个价。那时候人都穷,给点钱就卖了。那天,有人一进来就说,我这儿有张画,画得挺好。老先生就说,那我们就不收了,您回家自个儿挂着吧。那人说我这画是名画,是唐伯虎的。老先生说,唐伯虎的我们就更不收了,您就挂着吧。都没打开就把人给打发走了。我就纳闷了,说这人都没打开画,您怎么知道他那画就不是好画呢?老先生说,你听他那一口乐亭音,河北乐亭那地儿就不可能有好画。一个地区有没有好画有个前提,就是看它历史上是不是富裕。比如山西地区就出东西,我们都知道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过去就有很多有钱人,家里就会留下好东西。比如安徽徽州也出东西,但合肥就不出。合肥那地方甭看是省会,但它是一个新兴城市,文化沉积没那么厚。

    所以,在过去,地域也能决定东西的好坏。但现在不行了,现在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老北京到处都有喝街的,喝街是什么意思?就是在街上喊,谁家有破烂我买。其实他不买破烂,他是要买你家里的漏儿。喝街的成天这样走来走去,他就知道哪儿有好东西哪儿没有。比如黄花梨家具,二三十年前出得最多的有俩地,一个是江苏南通,一个是北京通县。北京的通县现在改叫通州区了,叫县丢人,得叫州。过去还有这么一副对联,上联:南北通州通南北;下联:东西当铺当东西。为什么通州南通这俩地儿的黄花梨家具多呢?因为它卡着了运输要道的两头。我们都知道,过去苏作家具最大的产地是苏州。苏州在苏南地区,苏北地区的通州离苏南还有一段距离,可是当时运输只能靠水运,苏州做完的家具就到了南通,然后上船,船一路向北,到北京,这北通州就算是最后一站了。所以当地有很多商人买卖这个家具。比如说,我订了十张方桌,从南通运过来,运到北京下船,开始往城里卖,结果三年下来卖了九张,最后剩一张怎么也卖不掉了。怎么办呢?就自个儿留着用了。所以过去在北京的通县倒能找到很多黄花梨家具,而这喝街的最知道。现在很多国宝级的交椅、马扎,都是他从那儿喝出来的。人家家里不当回事儿,一个黄花梨马扎的面子上,编的都是皮绳,后来都烂了。但拿回去重新一收拾,就是一件很好的文物。喝街的人都知道这些事儿,这就是他生活中的经验。

    现在买东西都有专门的市场了。自打有了拍卖行,买东西就变得方便了。虽然价格比过去贵了,但它确实很方便,想买什么随你挑,挑完了你心里也有个价位,超过你的价位你就别买了,这事儿就变得很简单了。但过去不行。过去没有市场,也没有拍卖行,而只有信息,都靠人家给你提供信息。比如,有人老跟我说,谁家里有个东西,赶紧去看看。我进人家里,先看那环境就知道这是不是他家传的东西。其实这种情况有很多都是做生意的,但大家对生意人有戒心,对家传就都没有戒心,他就只好把东西搁在家里卖。但是,家和家也是不一样的,一个居住的家和一个临时的家更不一样。有人临时租一房子,布置布置,就在这儿卖东西。这里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卖真的,但要寻求一个高价,户里的东西有时候就不讲理,没有市场行情,就是我缺这么多钱,你要给得起我就卖,给不起就不卖;一种就是卖假的,或者以次充好,那么他租一个房子,你误认为他就是房主,但他卖完把房子一退,就走了,你再来就找不着这人了。有时候我进人家里一看,就知道这房子是租的。我怎么知道的?太简单了。有时候进人家家门,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同。过去人家里都比较简陋,但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人买冰箱都特早,就是最没钱的时候,倾家荡产也得买一台冰箱。我一进门就看见冰箱,说渴了,拉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喝的。拉开冰箱你就知道是不是他家了。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很狭隘的经验,其实不然。你仔细想,家里的冰箱跟宾馆的冰箱是不一样的。宾馆的冰箱一拉开,里面的饮料都是成对的,俩可乐、俩雪碧、俩啤酒,一看就是宾馆。而这种临时的租户,那冰箱里面都比较空,一看就没过日子的东西。有鸡蛋、牛羊肉、鲜鱼、面条、蔬菜,这叫过日子。如果冰箱里面除了几罐饮料、啤酒,其他啥都没有,那这家就是租来的,就要小心他是不是有诈。

    专家更易受环境影响

    这些经验在今天也许不管用了,今天没人在家里卖东西了,都有市场了。但你到市场去也能判断出来这人是个新做生意的,还是个老生意人,看那屋里的布置就知道了。当然你也得有经验,没有经验的话看着都差不多。有人见你就说他做这行做了好几十年了,刚干上两年就得说好几十年,你就容易信任他。要说他上三代都是干这行的,你心里就放松警惕了。

    现实社会五花八门,我讲的永远不会那么完善。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社会层面是不一样的,我能看到的,是我经历的社会层面,比我高的我看不到,比我低的我也看不到,甚至同一个社会层面,角度不同我也看不到。所以,我们的所有经验都只能叫狭隘的社会经验。更何况还有一个心理层面,一个人的心理层面也是受环境影响的,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地方,给人的感受就不一样。比如一件东西它摆在故宫,搁在最重要的地方展览,所有人就都围着赞叹,国宝啊,真好啊,说这东西真啊。所有人都没看见底下还写着一个纸条呢,说是仿品。你一下子就愣了,说怪不得我看着就不怎么好呢。你马上就受到“仿品”这俩字的影响了。博物馆越大、越有地位,你看它的东西就越好,这就叫环境影响。比如,这些年很多人往日本跑,去看日本国宝性的茶展。那茶被日本人视若拱璧,我们也就这么坚定地认为了。到了人家的博物馆,都怀着一种毕恭毕敬的心情去看,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如果这东西你在古玩城看到,它装在一个上好的锦盒里,你是一种感觉;它拿一张破报纸包着,从柜子底下抽出来,你是另外一种感觉。这就叫环境影响。

    我很多年前去上海博物馆看过一次东西。汪庆正副馆长调出了很多好东西给大家看。上海人做事都比较严谨,在一个会议室,铺着白色的单子,每个人都正襟危坐,每人跟前还写一块小牌子。于是大家就谁都不敢先说话,怕说错了丢人啊,全是明白人啊。结果那天去了一人,本来不让他进的,说名单上没他,但他在门口赖皮赖脸,说看一眼它也跑不了,说你们都坐着我站旁边还不行吗。于是就让他进来了。就在大家都不说话的时候,他说了,上来就说这是雍正的,这是雍正仿永乐的,这是永乐的,不是仿的,什么都敢说,而且还都让他说对了。当时我印象特深的是,汪庆正副馆长说了一句话,说你看这么多明白人都不如一个孩子。这孩子就敢说,而且都说对了。他为什么敢说呢?因为他没有地位,不受环境影响,逮住机会就赶紧说。所以敢抓住机会说话,也没什么不好。

    我原来以为专家是不受环境影响的,其实他们更受环境影响。比如有专家上午看东西看得很好,就一件东西看错了。他为什么看错了,原因大家也都知道。因为别人是天天跟市场打交道的,而这专家就从不跟市场打交道。一种大家公认的最新仿品,老先生就没看出来。所以谁也没说什么。中午吃完饭休息,来了一个人,特执拗,觉得这老先生看错了就必须得纠正过来。就把这老先生叫到跟前说,您再仔细看,这东西不对,怎么回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跟人说完了,这老先生再一看也明白了,上午确实看错了。老先生的心气儿就泄了,下午再看东西就哪件都不对了,就不敢看了。这就是心理素质太差,这有点像射击运动员,开始打得好,后面就打得更好;如果有一枪打飞了,后面也就歇了。

    不懂道理则不论对错

    鉴定有两大分类,一类跟商业无关,一类跟商业有关。比如博物馆的鉴定就跟商业没什么关系,就是把这东西拿出来大家一起探讨,是什么年代的,是怎么回事。对于商业鉴定来说,能说出唐宋元明清就可以了,但是专业鉴定不仅要说出具体的年代,还要找出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你的说法。所以,这种专业探讨就变得非常有意思。另一种跟商业有关的鉴定,比如拍卖行看东西也不能出错,好的拍卖行也特别忌讳出错。但实际上,拍卖行出错也没什么稀奇的,出错也是一个常态。这就跟医院死人是个常态一样,越大的医院死的人越多,小医院反而是不死人的。所以顶级医院那太平间就没闲过。拍卖行同理。大拍卖行经历的东西多,东西也复杂,出个错就很正常。出错也有很多种。有一种错是明白无误的错,肯定是错了,但当时你就是不明白,还觉得自己撞着了一个好东西。

    十多年前,有个著名的国际拍卖行,拍品目录封面上上一东西,目录一寄过来,我就说这东西怎么上封面了?这东西肯定有问题啊。所有的东西存在着,一定有道理,目录封面上这东西,却是一个没有道理存在的东西。我明白其中的道理,但这个道理很深,有好多层的道理。比如这事儿有五层道理的时候,你能一下看到五层,这事儿你就全能解释了。你能看到三层,你就能解释一半;你只看到一层,你就只能解释个表皮。所以这拍卖行也不能解释,当时就把这东西卖了,还卖了一个好价。卖完以后,东西马上就跟着出来了。你不是卖得好吗?仿品多着呢。拍卖行一愣,也很负责,马上派他们的首席专家找去了,结果还真找着了,一推门,傻了,一地,一屋子,都是。我还买过一个呢。这东西当时拍了一千多万,我一万块钱也买了一个,抱回家看着也挺好看。然后我就跟他们讲这东西不存在的道理,讲得很深,但他们听懂了。大拍卖行好就好在能承担错误,回去就跟买家说,我们发现这东西不对了,希望您能来退货。那买家听说不对,赶紧就回来把货退了,把钱领走了。拍卖行又直接去找委托人,说如果你还想在这行里做生意,这东西你就退回去,把钱还回来;如果你不想在这儿做生意了,本公司就动用所有的法律手段,不停地跟你打官司,让你这辈子都纠缠在这件事上。那人想了半天,还得在这行里混,确实也不能这么干,就把钱也退了。这事的结果虽然是有惊无险,但大家也接受了一个教训。

    我老说道理为大,其实是赵普说的,不是赵普跟我说的,是赵普跟赵匡胤说的,天下都是道理为大。你想学习鉴定或者了解鉴定,就一定要了解这之间的很多道理,技术可以学,道理却是要你自个儿悟。就跟医生看病一样,要了解这病的成因和解决方法,这其实也暗含了一个非常复杂的道理。但有些道理也不是人人都懂的,所以我有时候就很难跟人家就某个问题去反复论证。鉴定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道理。当你很熟这个道理的时候,你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一看就能明白问题出在哪儿;但当你不懂这个道理的时候,你就会永远纠结在一些细节上,就会拿自己知道的那一点技术细节跟我来论。所以,有时候我没法去跟客人理论。比如,有客人就老说,它怎么就不可能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呢?为什么这东西在我这里就不真,在别人那里就真了呢?这就是他不懂道理,跟他论对错就是个非常累心的事。

    鉴定需要讲道理讲局限。这是个唐三彩瓶子,这种造型也只有唐朝一朝有。这东西叫净瓶,是佛教用来净手的,一个人拿着,另外一个人洗手。佛教中的净手是象征意义的,不是真像洗澡似的,把手打上肥皂洗干净。

    这净瓶拿着手感非常舒服。今天看到的这种造型,有银的也有铜的。对于唐三彩有两个条件限制,第一是造型,第二是品种。唐三彩和净瓶的造型都限制在唐朝,所以我们姑且不论这东西的真伪,从风格上讲它就一定是唐朝的,上下跨不出去,不可能是隋以前的,也不可能是宋以后的。三彩这种审美并不是我们的传统,因为传统中国人喜欢具象而不喜欢抽象,是不太接受这种抽象图案的。所以,唐以后三彩器并不占主流,但在唐代它却是主流。我们知道,辽代有辽三彩,宋代有宋三彩,清初康熙时期也有素三彩,但这些三彩都是作为一个品种的点缀,也都直接受唐三彩的影响。尽管唐三彩对后世有这么一些影响,但这审美是西域带给我们的,传统中国人在内心没有真正接受过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