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嘟》第二季-古董变身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文物作伪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我也只是一知半解。过去绘画作伪的人,很大一部分是裱画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裱画的高手全会画画。比如,过去在木器上刻字的人、在碑上刻字的人,全都有一笔好书法。如果他不能写出一笔好字来,他就不能刻出一手好字,他感受不到书法的韵味。画的修复也是这样,过去修复画的人一定会画画。画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全。比方一张画被虫吃鼠咬了,残破不堪,就要把这东西清洗干净,把它附在一张纸上,这张纸叫命纸,把这个旧画裱在命纸上头。然后就要凭一支笔,凭他对这个画的理解,把它完整地画出来,这就叫全上。比方说这应该有一树干,但被咬缺,就必须把这个树干描上,描得天衣无缝。我过去见过全画的人,一张画在那个案子上裱着,一点一点全,一全全半个月,但是全过的地方,你是真看不出来了,这就是本事。

    修复画,包括修复文物的人都得特静。过去裱画的、修复文物的都需要把性子磨没了才能干。有些画粘连了,要把它一点一点地剥离出来;那瓷器打成一堆碎片,要一块一块把它粘起来。所以这个人必须有极大的耐性。

    绘画的修复

    记得二十年前的一个冬天,那时候挺兴吃涮肥牛。那天有人请客,两大桌二十人,在北京最好的肥牛火锅店涮火锅,吃得热火朝天。大家都喝到微醺的时候,来了一个朋友,说有东西要出手。那天吃饭的人里有好多北京收藏界的高手,他听说了就来了,拿来一本册页。册页从书包里掏出来的时候,直掉粉,东西的状态非常不好,你都不愿意用手拿它,觉得一拿,它就要烂,但上面的字写得很清楚——《陶冶二十图》。

    什么叫“陶冶二十图”呢?就是烧造陶瓷的一个流程,画成二十张图,简单地说,就是历史上烧造陶瓷的纪录片。乾隆初年的时候,宫廷有很多画家,乾隆喜欢陶瓷,就给画匠们说,我没工夫上景德镇去看,你们给我画一些陶冶图画来,让我欣赏一下制瓷的整个过程。《陶冶图》与《耕织图》《棉花图》这些重要的画作,在故宫里都有拓本,但谁也没见过这个原稿。原稿是彩色的,谁画的呢?是当时的三个宫廷画家:丁观鹏、孙祐、周鲲,他们奉皇上之命去画的。画完以后,皇上很满意,把画交给了督陶官唐英。

    唐英当时的奏折对这幅画有记载,那是乾隆八年五月二十二日。奏折是这么说的,“四月初八日,由内廷交出陶冶图二十张,酌将此图交予唐英,按每张图上所画细作合计,详细写来。”这个画就是二十开,同时有二十开馆阁体文字,小楷写得规规矩矩,是唐英写的。

    据说这东西早就没了,但那天它千真万确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只不过状态太烂了,上面全是额吝,额吝是北京土话,就是水印。过去人都糊顶棚,顶棚漏水,会跟小孩尿床似的有黄渍,叫额吝。

    持宝人说,东西想卖三十万。二十年前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数。我觉得这东西真好,想买。可那天一个朋友拉着我说,你不懂这个,画成了这样就一点钱都不值了。我当时还羞羞答答还了个价,说十万块钱,我就咬着牙买了。那人瞥了我一眼,理都不理我,夹着画就撤了。

    接着吃涮肥牛,可我怎么吃也不是味儿,心里老想着那画。晚上回家,又鼓起勇气给那人打电话,说我愿意加五万块钱买,那边说不行,电话就挂了。我也就泄了气了。

    第二年五一节,香港佳士得拍卖。佳士得的人认识我,说马先生来了,有个重要的跟陶瓷有关的东西给你看。我说什么啊?他说是《陶冶二十图》。我心里就咯噔一下。没看的时候,我跟他们说这东西状态特别不好,上面全是额吝。结果打开一看,东西已经修复,虽然上面还有浅浅的印子。结果,台湾元大投信的人把它买走了,他们在台湾收藏明清官窑可是老大。当时二百二十万买走了,现在如果到佳士得重新拍,至少拍一个亿。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有个台湾人买了一张徐悲鸿的画。当时他被人宰了一刀,花了一万美元买了张状态特别不好的徐悲鸿的画。后来拿到荣宝斋,人家说这得重新揭裱。拿去铺到案子上,坐一壶开水,拿热水直接往画上一浇。吓我一跳,这不就等于把一万美元扔火炉子里了吗?等最后把画修复出来,感觉稍微淡了一点,其他都非常好,这是绘画的修复。

    家具的修复

    家具修复我见得就多了。现在的家具修复,跟我们年轻时候喜欢的家具修复完全不一样,当时为我们修家具的老师傅全都作古了。

    那时家具找到了以后,脏啊,状态不好。弄辆三轮车驮着到修复家具的师傅那儿。第一件事是烧两壶开水,找两块蒸馒头的方碱往那里一扔,碱化了以后趁热全泼到家具上闷着,闷一会儿污垢就全下来了。然后大棕刷子刷,刷干净重新使摽,就是该修的地方修、该补的地方补。最后老师傅说,东西修完了,净一遍吧!什么叫净一遍?就是用木匠干活的刨子,用那个特别短小的,叫净刨的,给它整整地刮去一层。这净刨刨刃磨得飞快,老师傅使这个净刨的时候,飞出来那刨花,不是大刨花,那刨花像一层小棉纸似的飘出来。

    现在观复博物馆的那件天下第一的紫檀大画桌,面宽一米。很多人来参观,觉得这桌面怎么这么新啊,这就是当年被净过的。今天肯定是不允许,说你拿净刨,把那么好的大案子净一遍。而是案子面上有任何历史留下的痕迹,就让它原样保留着。

    在家具修复或者说文物修复的理念上,东西方有些不同。在中国,家具修复第一先找材料,什么家具找什么材料,包括纹饰,一定是同等木材。黄花梨就使黄花梨修,红木就使红木修,紫檀就使紫檀修,而且紫檀还得使同类的紫檀。高手修完了,你都看不出来破损过,这是中国人的修复观念。

    西方人不那么认为,西方人认为家具上面所有缺损是历史造成的,如果修,换一种木头,完全不一样的木头,让你看出来哪块是后配的。

    瓷器的修复

    瓷器也是这样。今天瓷器修复的能力非常高,我见过南方有些高手修的,甭说肉眼,拿高倍放大镜都看不出来。人家给我拿来一个修过的宋代瓷器,附着一张修复前缺一个口的照片,结果我根本就看不出修过。过去拿高倍放大镜可以看出来,因为修复的地方没有气泡。正常瓷器烧造的釉里都有气泡,在高倍放大镜中,那气泡看得清清楚楚。修复得再好,放在高倍放大镜下一看,修复的地方没有气泡。现在修复的地方居然也有气泡,而且气泡排列跟旁边没修的地方一模一样,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日本人修复却不一样。若瓷器有一缺损,他就打漆、调灰,一点一点补,把形状补齐。补齐以后,把修出来的地方涂上金箔,纯金的,有个专业的词叫“金缮”。他们用这种方式来修补,因而日本有很多残迹非常美。

    过去,中国人在瓷器的修复中,还有一路子的修复是明着修,叫锔。过去说锔锅,锔碗,锔大缸。瓷器碎了以后,是可以把它重新锔起来的,锔起来可以继续使用。我见过非常漂亮的碗,上面都打着各种锔子。早期的时候,一看带锔子的东西都不值钱,我最早买的那带锔子的五彩碗,漂亮得不行,就几块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国外来的商人,在北京专门找带锔子的瓷器。专买这残器,按锔子给钱,一个锔子给十块钱,您这碗上面十个锔子给一百,二十个锔子给二百。当时有一个人,他的一个碗上一百多个锔子,就发了大财了。人家认为锔子越多越是一种美,它能使这个瓷器呈现一种残缺美。有一个词称之为“蜈蚣脚”,像蜈蚣脚似的可漂亮了。外国人把这些东西都买走了,等我们明白过来的时候,说也买点吧,没了。那是一种绝技,小锔子丁点大,整齐之极,真是手艺高超。

    过去的人在修复文物中的理念是什么呢?是惜物,爱惜东西。所以过去的人,掌握一门修理的手艺,就可以凭这份手艺游走江湖,吃遍天下。

    我们讲修复画、修复古籍、修复家具、修复陶瓷,还有修复窑的。比如,修复越窑、修复定窑、修复彩瓷,各有各的独门绝技。还有就是修复青铜。有的高手还能修复玉器,我认为这是修复中最难的一项。

    观音瓶,康熙素三彩。素三彩是素色:素紫、素黄、素绿三色。画的是什么呢?海八怪——海中的各种神仙。全都不是正常的样子,龙也是带翅膀的,海浪翻滚。海八怪在明朝末年出现得很多,在清朝康熙年间也算得上是一种常见题材。

    这件东西是我在香港买的,没包装。没包装怎么办呢?拿纸包着吧,拿纸就裹了,用纸口袋拎着。到了北京,下飞机就把它搁在行李车上面。上坡的时候车严重倾斜,这东西带着包装就掉地上了。掉地上了,就不想打开这包,直接拎到办公室,一个月我都没打开它。等打开以后,一看比想象的好,只有一个地方磕下来一小块,有些碎渣子。后来高手给我修了,修得特别好,现在我都忘了碎的地方在哪儿了。我就想,一件东西,甭管它时间长短,流传到你手里,本身就是一个偶然,就是缘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