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西方现当代哲学重“为道”的趋势
西方现代哲学家尽管仍然保持近代哲学史上的基本情况,但已经有接近中国传统的趋势。在这一点上,我倒是不完全赞同金岳霖的看法。金岳霖在“中国哲学”一文中认为西方现当代的哲学家与中国哲学家“大异其趣”,“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式人物。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伦理、政治、反思和认识集于哲学家一身,在他那里知识和美德是不可分的一体”。至于西方现当代,则“苏格拉底式的人物已经一去不复返”,“现代苏格拉底是再也不会有的”。[7]金岳霖的主要理由是求知有分工,“每个知识部门都取得了很多专门成就,要我们这些庸才全部掌握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必野心勃勃地要求某一位学者独立统一不同的知识部门”[8]。我以为分工明细固然使哲学家不可能再像苏格拉底那样集伦理、政治、反思和认识于哲学家一身,不可能使哲学家同时成为政治家、道德家,就像中国哲学的情况那样,但西方传统哲学之所以具有哲学或哲学家与实际生活(政治生活、伦理道德生活等)的联系不那么紧密的特点,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对世界的态度问题。中国儒家哲人的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的思想态度决定着儒家既是哲学家又是政治家、道德家,西方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分的思想态度及认识与实践的理论决定着西方近代哲学家与实际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分离的特点;至于西方现当代哲学中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以至后结构主义思潮中的哲学家,则大反主客二分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所提倡的实际上是类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当然不是儒家式的天人合一),他们都把哲学思想与人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而人的实际生活在他们看来,不仅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也不仅是道德行为,而更重要的是人的感情、情欲等,他们大都公开反对做书呆子式的、学究式的学者,反对那种把人看作是只有认识,只知向自然索取而没有感情、情欲,只知理性至上而无非理性因素的干巴巴的观点。克尔凯郭尔、尼采、狄尔泰、海德格尔、萨特等基本上都是如此。他们不一定全都像中国儒家哲人那样既是哲学家,又是政治家、道德家,但他们都关心实际生活,以致关心政治生活,他们的哲学都是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人生哲学,他们也都要求身体力行自己的哲学,要求“按照自己的哲学信念生活”,这一点却是和中国儒家哲人非常相似的。尼采不就是由于自己的哲学信念而疯狂致死吗?尼采反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主要是反对他们过分吹捧理性、吹捧知识,但就尼采哲学之紧密联系人生、紧密联系生活而言,则与苏格拉底、柏拉图有相通之处,尼采实际上是要超越以主客二分和主体性为模式和原则以及重认识的西方近代哲学而回复到古希腊的某种意义的天人合一的时代。海德格尔之向往前苏格拉底哲学也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萨特明确主张哲学应具有实践性,他本人就是一个实践家,一个身体力行其哲学的哲学家。看来,西方现当代哲学中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思潮,就其要求与人生、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这一点来说,颇有以新的形式回复到古希腊哲学之势,也是向中国哲学靠拢的一种表现。也许西方现当代哲学中的分析哲学多有金岳霖所说的那种情况,但毕竟分析哲学不是西方现当代哲学之全部。当然,金岳霖也举了分析哲学以外的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的例子,他认为新黑格尔主义者的政治思想与其哲学虽有内在联系,但与这些哲学家本人(“只有格林除外”)的联系却“非常外在”[9]。但金岳霖毕竟没有看到分析哲学和新黑格尔主义以外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家们那种把哲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身体力行其哲学的特点。还是用“为道”与“为学”的术语来说吧。西方现当代的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思潮反对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的重“为学”的旧传统,颇有中国哲学史上的重“为道”的思想,故其哲学以及哲学家本人多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金岳霖说西方现当代哲学家“推理、论证,但是并不传道”,这个说法未免笼统,其实,例如克尔凯郭尔、尼采就不搞甚至反对脱离实际生活的推理、论证,而着重“传道”,只是这里的“道”不能理解为中国儒家之“道”。克尔凯郭尔、尼采不但“传道”,而且身体力行其“道”。
注释:
[1] 参见《金岳霖学术论文选》,35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 同上书,359页。
[3] 参见《金岳霖学术论文选》,36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 同上书,361页。
[5] 同上书,359页。我这里基本上采用了金岳霖在该书中阐发的观点。
[6] 同上书,357~358、360页。
[7] 参见《金岳霖学术论文选》,360、36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8] 同上书,360页。
[9] 参见《金岳霖学术论文选》,359页。
四、道家既“知”“道”亦“行”“道”
西方现当代一些哲学家们所传的“道”或“天人合一”(借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思想类乎中国道家式的“道”或“天人合一”(关于两者的区别,这里不打算论述)。道家的“天”和“道”是没有道德意义的,这和儒家的“天”和“道”具有道德意义特别是封建道德意义很不相同。道家讲在天人合一境界中达到超脱,他们乃是既要超脱功利,又要超脱仁义。道家的情况似乎证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一定导致知行合一,并不一定导致哲学家及其哲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似乎只有在儒家那里才有这种由前者导致后者的关系。这种理解实际上只是表面的。儒家的“天”主要是有道德意义的义理之天,它所讲的知行问题主要是道德问题,故由天人合一导致知行合一,非常明显,易于说明;道家否定“天”和“道”的道德含义,其哲学似乎是脱离实际行动和实际生活的,但仔细考察一下道家就知道,他们讲超功利、超仁义,却并不脱离实际行动和实际生活,他们并不是不关心社会政治生活的学究。超功利、超仁义也是一种实际行动和实际生活。道家也重“为道”,只是不为儒家之道,至于道家轻“为学”,则比儒家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道家也不像西方传统的哲学家那样“推理、论证,但是并不传道”,而是既传道,也身体力行其道。道家和儒家都属中国传统,道家哲人和儒家哲人一样都关心社会,关心政治,都把哲学与社会思想、政治思想紧密结合起来,都有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只不过道家的哲学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是企图超功利、超仁义的,当然,道家不像儒家那样大都是政治家。《老子》:“法令滋彰,盗贼多有。”[1]“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2]这些,既是《老子》的哲学,又是其社会政治思想,可称作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哲学。《老子》还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3]这是《老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可见《老子》有明确的社会政治思想,而且与其哲学结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只不过它是一种反传统的社会政治思想。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的思想既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讲绝对平等自由,讲超功利、超仁义的社会政治思想。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乃是庄子身体力行其哲学的一种表现。
老庄虽不谈知行关系,但实际上都主张不但要知“道”,而且要行“道”。庄子说:“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4]“真知”当然不是像西方哲学传统那样指认识自然,而是指悟“道”,也就是以道观物,达到天人合一,以见物无不齐,物我不分。但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修养,修养就是行。儒家的修养是道德修养,即“去私”,这是儒家的“行”;道家的修养是“去知”、“忘我”,这是道家的“行”。儒家要求通过“行”达到人与道德意义的义理之天合一,道家要求通过“行”达到人与无道德意义之道合一。庄子讲“体道”,也许就是指身体力行其道。
注释:
[1] 《老子》第57章。
[2] 同上。
[3] 《老子》第80章。
[4] 《庄子·大宗师》。
五、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实际的社会政治生活紧密相连,与哲学家本人的生活、行动紧密相连,这是中国哲学传统所走的道路;哲学与这些有不同程度的分离,乃是西方哲学传统所走的道路。中国哲学传统的老路一直保持到今天,似乎没有什么改变,“学哲学,用哲学”,集哲学家、政治家,以及其他各种“家”于一身,仍为当今的风尚。至于西方哲学传统的老路,如前所述,似乎更多地存在于近代,而现当代西方哲学中则兴起了一种与之异趣的思潮。我以为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本不应自外于实际生活,哲学家本人也应按自己的哲学信念生活,否则,哲学便会失去自己的光辉和生命力,中国哲学传统的道路在这方面是值得继承的,西方现当代哲学中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流派把哲学与人生紧密联系起来的思潮也是值得我们吸取的。
但是第一,中国儒家的义理之天必须打倒,儒家的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的道德含义必须清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把哲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又不致使我们的哲学与实际生活被一套封建道德生活与政治生活的教条所束缚。这是在儒家传统根深蒂固的中国这个国度里发展哲学所应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哲学既然应当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那么,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不一样,则每个人的哲学思想和哲学信念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不同的哲学思想和哲学信念可以通过彼此间的交往和讨论,或相互融合,或更进而加深其自身,发展自身,这都不是用外在的力量所能强求的。
第三,哲学虽然应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但这并不是说哲学与实际生活包括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就没有区别。与西方哲学传统相比,中国哲学传统未免有些与实际的社会政治思想和生活搅混在一起了。就此而言,西方哲学传统把两者的距离拉得远一些,也有它好的一面,即可以使哲学得到更多、更深入的专门研究,不致出现集各种“家”于一身而对哲学并无深入的专门研究的哲学家;其实,把这样的人称为思想家也许更为合适。当今之世,求知为道,都有分工明细的特点,金岳霖所指出的这个事实是对的,我们不能因强调哲学应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就把哲学与实际的社会政治思想与生活不加区分地搅混在一起而不对哲学做专门的研究,搅混在一起的做法与看法确实是不合时宜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