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大决战(10)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拜别侯嬴后,信陵君来到了市集屠宰坊,把事情跟朱亥说了,请他一起前往。朱亥笑着说:“我不过是市集里一个杀猪的,公子却多次亲自前来拜访。我以前没有登门回访,只是不拘小节。如今公子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当前往效命。”说完后,他把屠刀一扔,大踏步走出屠宰坊,头也不回,跟着信陵君走了。

    两人又来到侯嬴家中,侯嬴对信陵君说:“我本应当与公子一同前往,只是我已经老朽了,走不动了。等到公子到晋鄙军中时,老夫将面向北方,自刭以谢公子。”侯嬴为信陵君出谋划策,窃取虎符,自知死罪,可是自己已经七十多了,年迈力衰了,与其等着魏王把他抓到监狱中,不如自己了断。战国时代士人重义轻生,果然如此!

    话说信陵君离开魏都大梁城后,昼夜疾行,到了邺城,见到魏军总司令晋鄙。信陵君谎称魏王有令,让他接替晋鄙掌管兵权,并取出虎符交给晋鄙过目。古代将领出征时,虎符是兵权的信物,虎符剖为两半,一半在将领手中,一半在君主手中。如果君主要更换将领时,就必须派人持另一半虎符前往兵营,两个虎符一合,对上号了,就说明是货真价实。晋鄙取得自己的虎符,与信陵君的另一半虎符一合,没错,是真的信物。可是晋鄙心思缜密,对信陵君产生怀疑:一来自己并无过失,魏王怎么无缘无故撤他的职呢?二来信陵君带来的符虽然是真的,为何却没有魏王书面签署的命令?想到这里,他抬起头,对信陵君说:“我掌控着十万大军,驻屯于边境线上,身负守卫国家的重任。现在公子自个驾了一辆车,就要来接替我的位置,我认为这件事有些可疑,我得核实才行。”

    其实信陵君也猜到晋鄙未必会把兵权交给他,他不可能让晋鄙去核实事情的真伪,否则一戳就穿。这时他向朱亥瞟了一眼,朱亥心领神会。战国时的衣服是宽襟长袖,谁也没发觉朱亥的袖子里还藏了一把四十斤重的铁椎。此时晋鄙眼睛正盯着信陵君,冷不防朱亥突然从袖子里掏出大铁椎,朝他的脑门上“轰”就是一椎。这一椎打下去,晋鄙惨叫一声,脑浆迸出,当场气绝身亡。

    晋鄙一死,信陵君马上召集诸将。他取出兵符,对众将说,晋鄙抗令不从,已经将其击杀。各将尉听后,纷纷表示愿听命于魏公子。就这样,这次兵变夺权十分顺利。就在信陵君杀晋鄙的同时,远在大梁城的侯嬴果然如期自刭而亡,以一死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

    信陵君召集三军将士,发布一条命令:“父子都在兵营的,父亲回家;兄弟都在兵营的,兄长回家;没有兄弟的独生子,回家养亲。”为什么他要下这么一条命令呢?此番前去,将与秦军血战,到时一定会死许多人,信陵君不想让魏国的家庭没有男丁。经过筛选后,十万人中有两万人被遣返,剩下八万精兵。这八万人,将为魏国赢得无上的荣誉。

    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赵国的战局。此时邯郸城已危在旦夕了,据史书所载:“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吃的是人肉骨头汤,不忍心吃自家的孩子,互相交换着吃,这堪称是人世间的惨事了。赵国政府左盼右盼,却还盼不来楚、魏援军,许多人开始动摇了,投降的论调又起。

    赵国将领李同问平原君:“你不担心赵国灭亡吗?”

    这什么话呢?平原君给了李同一个白眼:“要是赵国灭亡了,我赵胜就成了阶下之囚,我岂会不担心?”

    李同反问道:“您要是担心的话,您还守着家财做什么呢?您看看,现在邯郸的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易子相食。可是您家里的侍妾奴婢还穿着绫罗绸缎,粮食鱼肉也吃不完。老百姓衣不裹体,连米糠都没得吃。守城士兵武器都用尽了,有的人只能拿着削尖的木头当矛箭来使,可是您家里的器具、乐器一样也不少。试想想,要是赵国灭亡了,您这些东西还可以用吗?倘若赵国幸得保存,你又何愁没这些东西呢?所以我建议您把家中的闲杂人等编入士兵行伍,把家里的财物拿出来犒赏给战士们。此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大家一定会对您感恩戴德的。”

    平原君赵胜听了后大汗直流,感到很惭愧。他听从李同的建议,散尽家财,得三千名敢死队员,并把这三千人交给李同。李同率领敢死队勇敢地发起冲锋,将生死置之度外,连英勇善战的秦国人都被他们的气势所镇住,退兵三十里。可惜的是,在这次冲锋战中,李同不幸战死沙场,但他的奋力一搏,为邯郸城保卫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魏、楚援军终于赶到邯郸战场。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杀大将晋鄙,得八万精兵,入援赵国。与此同时,楚国也出兵了,春申君黄歇率楚国兵团也赶赴赵国。邯郸之战,从秦赵两国交战变成为赵、楚、魏三国联合对付秦国,强弱格局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前后历时三年,无论赵国或是秦国,都已筋疲力尽,强弩之末矣。新投入战场的魏国兵团与楚国兵团却是生力军,倘若是平时,魏、楚军队也非秦国的对手,可是现在却不一样,秦国这头老虎已经没力气了。

    秦军统帅王龁开始吃不消了,在魏楚援军的打击下,秦军败势已露。平原君赵胜乘机鼓舞士气,盼到头的赵军尽管疲惫不堪,仍顽强地投入最后的反击。秦军将领郑安平更加倒霉,他的部队被联军包围。郑安平并非一名出色的将领,他之所以能当上将军,完全是因为当年救过范雎的缘故。身陷重围后,郑安平首先考虑的是保命要紧,他没有拼死抵抗,而是放下武器,连同部众两万多人,投降赵国。

    郑安平投降后,秦军的士气更加低落了。王龁再也不敢恋战,带着残兵败将,撤了邯郸之围,逃回秦国去了。

    至此,邯郸战役终于以秦军的失败而告终。

    邯郸保卫战是战国时代一次重要的会战,秦国在取得长平之战胜利后,企图动用优势兵力灭掉赵国的计划破产了。至于秦军失利的原因,白起早就说得很明白了。但秦国并非没有取胜的机会,有一些因素白起也未必能预料得到,比如说魏国的参战并没有必然性。如果不是信陵君冒险窃符夺兵,那么邯郸之战的胜负还是殊难预料的。

    秦军的失利令秦国统一全国的时间被大大推迟了。信陵君、春申君这两位战国著名公子不仅拯救了赵国,也间接保卫自己的国家。保存了赵国,就多了一份抗击秦国的力量。可是有一个人并不这么理解,这个人就是魏安釐王。他本来对信陵君的防备心就很强,现在信陵君自作主张,窃符夺兵,擅杀大将晋鄙,这无疑极大地触动了一位专制君王的心理底线。在他看来,信陵君就是乱臣贼子,是国家叛徒。邯郸战役结束后,魏安釐王派一名将领前往赵国,把魏国军队拉回国内。信陵君知道自己得罪了魏王,回国后恐无容身之地,索性待在赵国不走了。

    与魏安釐王的态度截然不同,赵孝成王对信陵君感恩戴德。既然信陵君不回魏国了,那么赵国可不能亏待他。赵孝成王与平原君两人一商量,得重谢信陵君才行,打算封五座城给他。人总是有虚荣心的,对于重视声名的信陵君来说,更是如此。他自认为是赵国的拯救者,内心不免有几分骄矜,而这种骄矜之气,又溢于言表,表现出来就是几分傲慢。这时有一个门客对他说:“有些事不能忘,但有些事必须忘。别人对公子的恩,公子不能忘了;公子对别人的恩,必须得忘掉。何况公子矫令窃符,杀晋鄙夺兵权以救赵国,对赵国是有功,但对魏国来说,公子就算不上忠臣了。所以公子不可把救赵当作自己的功劳,更不应当表现出骄矜傲慢的样子。”

    这一番话,点醒了梦中人,信陵君大感惭愧,马上自我批评。正因为功成而不居,信陵君在赵国住了下来,谦虚而谨慎,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物。

    邯郸之战不仅改变了信陵君的命运,也改变了另一个人的命运,这个人就是白起。

    秦昭王征服赵国的梦想破灭后,白起已是在劫难逃。在此之前,秦昭王已经容不得他了。既然白起不愿意为国家效力,留着他有什么用呢?

    秦昭王把他连降十八级,降为一名普通小兵,发配到阴密。由于白起生病未能起行,故而还待在咸阳城内。不久后,信陵君窃符救赵,魏、楚军队参战,秦军开始屡战屡败,每天都有使者从前线传来战报,无一例外都是坏消息。最坏的消息是郑安平率两万人马投降赵国,郑安平是范雎推荐的,这让宰相范雎大没面子,且把他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白起在一旁冷笑着,他旁若无事地看范雎的笑话,看秦王的笑话,幸灾乐祸地用这种手段来报复范雎。

    白起的态度令秦昭王心生厌恶,不行,这家伙不能继续待在咸阳城内了,必须把他赶到发配地。秦昭王一纸令下,白起不得不卷铺走人,他出了咸阳城,往西赶了十里路,到了一个名为杜邮的小地方。这时范雎派人悄悄跟踪,去的人回来报告说,白起被赶出咸阳,心怀不满,满脸怨气。

    这还用得着说吗?从秦军总司令一下子掉到小兵一个,谁没怨言呢?可是在范雎看来,这就是杀白起的理由了,白起要是不死,总有一天,他还会被秦王重用的。范雎向秦王打小报告:“白起一肚子不服气,有怨言。”还有一帮大臣也巴不得白起死,你一句我一言,把白起的坏话都说尽了。

    秦昭王英明一世,不料却在邯郸栽了跟头,都是因为白起不肯出手。一员大将,如果他不想打仗了,就没有价值了。倘若每个将领都像白起这样抗命不从,他这个国王还怎么当呢?想到这里,秦昭王眼中露出杀机。

    白起没有继续西行,他收到了一把剑。这是秦昭王派一名使者送来的剑。赐剑就是赐死,白起心里十分明白,自己已经走向生命的终点了。他平静地接过剑,握在手中,想起过去四十年征战沙场的一个又一个细节,从伊阙之战到破郢之役,从华阳之战到长平之役,哪一场战役不是惊天动地呢?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战争之神,可是怎么从高空坠落地狱呢?

    “我有什么罪?竟然落到这个地步!”他自言自语,一个英雄不应当是这样的下场。突然,他眼前闪过许多张陌生的面孔,这些面孔因为惊慌、恐惧而变形,那是一些赵国士兵临死前的表情。当年他坑杀数十万赵国士兵时,他以冷漠的眼光看着这些面孔,没有涌现出一丝的仁慈。“是的,我有罪,我该死。长平一战,赵国士兵投降数十万人,我却骗了他们,把他们全坑杀了。就凭这个,我就该死了。”那生命终结的那一刻,他有了一颗忏悔的心。

    一代名将白起以自刎结束了传奇的一生。这里我要说一个题外话,我们在读古代战争史时,经常有一个遗憾,古人对战争的记录很简略,如何排兵布阵,如何攻城,使用什么武器,基本上都不说,所以我们对细节了解很少。白起所指挥的几大战役,同样没有详细的资料,我们要复原当年的战斗场面,几乎是不可能了。

    不管怎么说,白起之死对秦国是一个重大损失,东方诸国终于可以拍手相庆了,杀人如麻的瘟神终于死了。白起最早出现在史书中,是在公元前294年,那年他攻取韩国新城,但他的军旅生涯应该早于此。他死于公元257年,如此看来,从军应该长达四十年左右。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白起让赵、魏、韩、楚诸国吃尽苦头,消灭了上百万的军队,如此骄人的战绩,在整个战国史上,确实无人出其右。现在白起死了,东方诸国终于喘了口气,腰杆自然就挺硬了,与秦国对抗的勇气也在增长。

    七九鼎归秦

    合力对抗秦国,已成为赵、魏、韩、楚四国的共同利益,只有遏制秦国的扩张,这些国家才可能有生存的机会。

    在邯郸解围后的第二年(前256年),赵国联合魏、韩、楚三国,对秦国发动反击,收复被占领的新中城。秦昭王焉能忍受这样的耻辱?很快,秦国开始报复了。秦军首先发动征韩之役,攻克阳城、负黍,取得斩首四万的战果。紧接着,秦军攻入赵国。在长平、邯郸之战中精锐尽丧的赵国军队一败涂地,阵亡九万人,又一次蒙受重创。

    秦国兵团威力不减,两战两胜,总计歼灭韩、赵军队十三万人,震动诸侯。感到害怕的不仅仅是东方六国,苟延残喘的周王室也坐卧不安。周王室分裂为西周与东周,西周距离秦国更近,领主西周君对秦国势力不断东扩忧心忡忡。为了抵抗秦国,西周加入了东方合纵行列,与赵、魏、韩、楚四国结盟,共同出兵,出伊阙进攻秦国,令秦军不得出阳城。

    然而西周君的举动却触怒了秦昭王。战国时代的周王室从来未能拥有实际的权威,春秋时代的“尊王”思想已经荡然无存。甭说秦国,就是其他中小诸侯,也不把周王室放在眼中。当战国跨入尾声时,周王室的命运早就注定了。秦国吞并二周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秦武王时,那位尚武君王便幻想着“车通三川,以窥周室”,如今西周君却自不量力,武力拒秦,这只能加速周王室的覆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