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四年(907),黄巢起义军叛将朱温灭唐称帝,是为梁太祖,国号梁,改元开平,史称后梁,历史进入五代时期。
1.后梁
后梁的创立者朱温本是黄巢起义军中的一员大将,黄巢起义兵败,朱温投降,被唐僖宗赐名朱全忠,封为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此后势力渐长,逐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势力。天
三年(906),朱全忠打败了控制唐中央政权的秦陇集团首领李茂贞,掌握了唐中央政权,彻底消灭了长期操控唐政府的宦官集团。次年,朱全忠胁迫昭宗迁都洛阳,随后又派人杀死昭宗,立昭宗13岁的儿子李柷为傀儡皇帝。907年,朱全忠废掉唐哀帝李柷自立,改名朱晃,是为梁太祖,定都开封。
朱全忠是从地方藩镇起家,依靠军事力量立国。他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范境内手握重兵的节度使,氏叔琮、朱有恭、刘珍等大将均被朱全忠以各种借口诛杀。然而自唐末以来的藩镇专擅局面并未因诛杀一些武将而得到改观。梁太祖晚年时,大将杨师厚势力膨胀,一度叛乱。后梁内部的藩镇林立,统治者荒淫无道,梁太祖生活腐化,时人称其“大纵朋淫,骨肉聚麀,帷薄荒秽”。此外,梁太祖还与河东李克用连年征战,极大地消耗了国力。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朱全忠于乾化二年(912)被其次子朱友珪所杀。次年,朱全忠三子朱友贞平乱即帝位。朱友贞即位后,与河东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的战事更加激烈。后梁重镇魏博因不满朱友贞控制,降于李存勖,后梁战局形势遭到逆转,前线吃紧。后梁与李存勖父子之间长期发生战争,导致国内矛盾尖锐,爆发了陈州(今属河南)人毋乙、董乙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起义最终遭到镇压,后梁的实力也遭到了削弱。龙德三年(923),后梁最终为李存勖所灭,凡三帝,历时十六年。
2.后唐
后唐立国者李存勖是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之子。李克用因参与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而被唐政府封为河东节度使,治于太原。李克用随后逐步控制了今晋中、晋北地区,唐昭宗年间,封李克用为晋王。李克用助唐平定黄巢起义回师之时,在汴州遭遇朱全忠夜火纵袭,险些丧命,双方结下宿怨,互相攻伐。李克用在河东地区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不断征伐,壮大了实力。唐熹宗年间,李克用曾一度率兵攻入京城。昭宗即位后摄其实力,采取姑息政策,封其为晋王,李克用成为唐末割据势力中第一个封王的人。朱全忠代唐后,李克用以拥唐为名,与朱全忠继续交恶。天
五年(908),李克用病死,长子李存勖即晋王位。李存勖一上台就显现出其过人的政治才能。先是诛杀了觊觎其王位的叔父李克宁,然后又亲自率兵对后梁展开攻势,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李存勖在与后梁激战的同时,幽州的刘守光打算攻其后路,李存勖果断回师,经过两年的苦战,俘虏了刘守光父子,幽冀一带全部落入李存勖之手。
龙德三年(923),李存勖在陈州(今属河南)称帝,建国号为唐,史称后唐,以此增加反梁的号召力。李存勖就是唐庄宗。李存勖即位后立即对内外交困的后梁展开攻势,他亲率大军伐梁,以大将李嗣源为先锋,直取后梁都城开封,梁末帝兵败自杀,李存勖完成了灭梁大业。李存勖军事才能过人,骁勇善战、屡建军功,但其治国无道、用人不当、宠信伶官,称帝三年后身死国灭。李存勖任由伶官干政,造成朝臣大为不满。此外,李存勖还允许皇后干政,恣意冤杀朝臣,酿成魏博兵变,他本人也在乱军中被杀。事情起源于皇后刘氏与宦官勾结,诬陷大将郭崇韬谋反,刘氏等人密谋将郭崇韬杀害,并把受牵连的朱友洋、部将史武等七人灭族。刘氏的倒行逆施引起朝臣的不满和愤恨,进而起兵反抗。首先发难的是在灭后蜀中立有军功的康延孝,他以为郭、朱等人复仇为名,起兵反抗后唐。虽然这次起兵被迅速平定,但随后的魏博兵变却使李存勖兵败身死。魏博军是后唐的一支精锐之师,在灭梁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却遭到李存勖的猜忌。同光四年(926),魏博兵戍守期满,在返回的途中被告知就地停留驻守,士兵不满,发生了哗变,一路南下攻取了邺城(今属河北)。李存勖派兵镇压,反被魏博兵所败。情急之下,李存勖派出其所猜忌的大将李嗣源率侍卫军前去平叛,结果李嗣源手下的士兵发生兵变,拥戴李嗣源并与魏博兵联合。李存勖不得已亲率大军征讨,在洛阳到大梁的途中,李存勖得知大梁失守,被迫班师回朝,在回师的过程中,人心浮动,大量士兵逃亡。回到洛阳,亲军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率众兵变,李存勖被流矢击中而死。
李存勖既死,李嗣源率军入洛阳称帝,是为明宗。明宗李嗣源本名邈佶烈,无姓,曾是李克用帐下的一名大将,在战场上冒死救过李克用的性命,被李克用收为养子并赐其姓名李嗣源。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后,采取了一些措施缓和阶级矛盾。他设法除去了百姓深恶痛绝的贪官租庸使孔谦,改变了孔谦时代的收租办法,废除了许多苛捐杂税,允许普通百姓自铸农器。通过这些改良措施,加上短暂的和平政局,明宗在位八年,后唐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长兴四年 (933),李嗣源之子从荣政变未遂,明宗受到惊吓,悔恨交加,不久死去。明宗死后,其子李从厚即位,是为唐愍帝。愍帝昏庸无能,次年,明宗养子李从珂起兵夺取帝位,后唐政局陷入动荡之中。就在后唐政局混乱之时,明宗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乘机勾结契丹,以割地称臣的方式向契丹寻求军事援助,夺取了后唐政权。
3.后晋
后晋立国者石敬瑭是沙陀部人,后唐铭州刺史臬捩鸡之子。唐明宗李嗣源在任代州刺史时,对年少的石敬瑭颇为赏识,并把石敬瑭招为女婿。石敬瑭跟随明宗常年征战,屡建军功,官至大镇节帅。后唐末帝从珂即位后,石敬瑭被封为北京(今属山西,李存勖称帝后以原治所太原为北京)留守节度使。石敬瑭在任北京节度使期间,为圆自己的皇帝梦,乘后唐内乱,于清泰三年(936)夏向契丹上表称臣。石敬瑭为了达到取唐自立的目的,不惜以割让幽蓟十六州,每年输绢帛三十万为代价,而且厚颜无耻地称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幽蓟十六州的割让,给后来契丹南侵创造了便利条件,使得中原地区丧失了抵御契丹等游牧民族侵略的天然屏障,给后来两宋王朝带来了严重的边患危机。同年十一月,契丹主耶律德光册立石敬瑭为帝,治于太原,国号晋,史称后晋,石敬瑭就是晋高祖。随后,石敬瑭发兵攻陷洛阳,后唐灭亡。
后晋天福七年(942),石敬瑭死去,其侄少帝石重贵即位。石重贵深受中原人民反抗契丹的影响,在朝中以景延广为首的抗战派推动下,石重贵开始对契丹用兵。契丹则利用后晋降将赵延寿想做皇帝的打算,与后晋交战达五年之久。946年,后晋大将杜重威率众投敌,引契丹兵南下。947年契丹军攻入开封,后晋被灭,契丹军队在开封大肆抢掠,引起了中原人民的强烈反抗。契丹军队俘获了少帝石重贵等群臣,劫掠了大量财物北还。后晋灭亡,传二帝,历时十一年。
4.后汉
在契丹进军开封、后晋被灭的时候,手握重兵的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为汉。刘知远就是后汉高祖。当时,契丹在中原人民的反抗下被迫退出开封,刘知远随即率众占领了开封。不久,刘知远死去,其侄隐帝刘承祐即位。刘承祐即位后,朝中将相不合,刘承祐不甘为权臣左右,先后杀掉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人,又派人欲加害邺城留守郭威。然而事与愿违,隐帝杀郭威未果,郭威率兵攻入开封,杀掉隐帝,灭亡了后汉。后汉共传二帝,凡四载。郭威灭后汉以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仍定都开封。
5.北方政权与契丹的关系
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耶律阿保机就是辽太祖。925年辽太祖率兵征服渤海国,改渤海国名为东丹国,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次年,耶律阿保机在回师途中病倒。政权一度动荡,最终耶律德光再次统一了契丹。938年,后晋石敬瑭为借契丹军事力量夺得后唐帝位,便把幽蓟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割让给契丹。942年,后晋储帝石重贵即位,受中原人民反抗契丹的影响,开始与契丹交战。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与后晋交战,最终攻克开封,后晋灭亡。随后,契丹称大辽,改年号为“大同”。但辽军在中原地区烧杀抢掠,遭到中原人民的反抗,统治无法稳固,最终被迫北还。辽世宗、穆宗、景宗年间,统治者为争夺帝位发生了激烈的斗争。穆宗年间辽停止南伐,以图恢复国力,开始与南唐、北汉联合对抗逐渐强盛的后周。周世宗柴荣立志要收复幽蓟十六州,959年,周世宗北伐,大军收复了幽蓟十六州中瀛(今属河北)、莫(今属河北)、易(今属河北)三州。应历十九年(969)二月,辽穆宗被杀。景宗耶律贤即位,改元为保宁。景宗年间仍采取不主动南伐中原,仅援北汉的方针。到了宋朝,宋太宗赵光义统一江南之后,于979年亲征北汉,辽派数万兵支援北汉,辽军在白马岭与宋军交战,被击溃,辽将耶律敌烈等人战死。同年六月,北汉主刘继元降宋。此后,辽与宋之间时战时和,直至辽灭亡。
十国的兴衰
十国之中,有九个在南方,只有一个北汉在北方。十国也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进一步扩大,这些割据政权主要是唐末农民起义中那些夺取农民战争胜利果实的节度使发展而来的。
1.吴越
吴越由唐末杭州人钱镠建立。钱镠在唐末占据杭州地区,势力不断膨胀,占领了周围十余州。因曾经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军而被唐昭宗任命为镇海、镇东节度使。开平元年(907),后梁封其为吴越王。吴越国土面积狭小,周边强国林立,特别是北方的邻国吴国,即后来的南唐,始终对吴越政权产生威胁。因此,吴越历代统治者多与北方中原朝廷交好,以维系自身的统治。吴越国兴起于893年,灭亡于978年,期间共经历86年,传五代,至钱俶时,纳土入朝,降于北宋。
2.吴
吴国由庐州合肥人杨行密建立。杨行密原为庐州牙将,唐僖宗中和三年(883),被唐政府任命为庐州刺史,势力渐长。唐末农民起义爆发,杨行密在动荡中逐步壮大,占据了淮南28州。天复二年(902),唐政府封其为吴王,都广陵(今江苏扬州)。杨氏政权的继承者大多政治才能平庸,大权旁落,被大将徐知诰所控。徐知诰执掌吴国政权20余年,曾采取了一些减轻赋税、发展生产的措施,国内政局较为稳定。顺义七年(927),杨行密将政权传于其子杨溥,实权仍为徐知诰掌握。天祚三年(937),杨溥被徐知诰所废。吴国共传四主,历时46年。
3.南唐
南唐的建国者为徐州人李昪。李昪本为吴国部将徐温的养子,故名徐知诰。徐温掌握着吴国的军政大权,但其子徐知训因暴虐成性,在扬州被吴将朱谨所杀。徐温死后,徐知诰乘机掌握了吴国军政大权。天祚三年(937)徐知诰取吴自立,改国号大齐,年号昪元,建都金陵(今属江苏)。徐知诰以唐朝子孙自居,次年,改姓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南唐在十国当中面积较为广大,生产相对发达。中宗李璟时期又向东西方向出击,占领了三十余州。但后来南唐政治逐渐腐败,国力衰微。交泰元年(958),李璟摄于后周的实力,献江北、淮南14州,去年号,向后周称臣。宋建隆二年(961),李璟驾崩,后主李煜即位。李煜即位之时,南唐的苛捐杂税繁重,连鹅生双子、柳树结絮都要课税,社会矛盾尖锐。李煜善文辞书画,知晓音律,但在政治上作为有限。在宋朝的长期军事打击下,后唐国势日益衰弱。开宝八年(975),宋军将领曹彬破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南唐传三主,历时39年。
4.闽
闽的建立者是光州固始人王审知。王审知是在唐末农民起义中崛起的。乾宁四年(897),唐政府封王审知为琅邪王福建武威节度使。朱梁时期,王审知被封为闽王。王审知执政三十年期间,厉行节俭,轻徭薄赋,国力较为强盛。王审知死后,闽国内政局动荡,继承者多信奉道教和巫术,大兴土木,浪费大量钱财。公开卖官鬻爵,苛捐杂税繁重。最终闽在保大三年(945)被南唐所灭。闽传六代,历时49年。
5.南汉
南汉为闽中刘隐所建。刘隐祖籍河南上蔡。刘隐袭其父封州(今属广东)刺史之位,实力逐步壮大。天祐二年(905),唐封刘隐为岭南节度使。后梁贞明三年(917),刘隐之弟刘岩袭位称帝,国号越,不久又改称汉,史称南汉。南汉各朝君主多残暴奢侈,刑法苛刻,有刀锯、肢解等严刑酷法。最终造成国内矛盾激化,引发了张遇贤的起义。开宝四年(971),南汉被宋将潘美所灭。南汉传五主,历时67年。
6.楚
楚国的建立者为许州鄢陵(今属河南)人马殷。马殷在唐末占有潭州(今属湖南)、衡州(今属湖南)等地,被唐政府封为湖南节度使。朱梁时期,马殷被封为楚王,治所在潭州。马殷死后,诸子争立,国内政局混乱,政治黑暗,赋税沉重,农民大量逃亡。保大九年(951),楚国被南唐所灭。楚国共传六主,历时57年。
7.荆南
荆南又称南平,为陕州硖石(今属河南)人高季兴所建立。高季兴本为朱全忠部下,开平元年(907)被封为荆南节度使,驻守江陵。同光二年(924),后唐封高季兴为南平王,因此荆南也被称为南平。十国之中,荆南国土面积最小,仅辖荆(今属湖北)、归(今属湖北),峡(今属湖北)三州。荆南国力贫弱,依靠征收商税和掠夺过境使者财物来维持财政,统治者高从海被人称为“高赖子”。建隆四年(963),荆南最终为北宋所灭。荆南传五主,历时57年。
8.前蜀
前蜀的立国者是许州舞阳(今属河南)人王建。王建出身卑微,早年常有偷盗行为,曾被人称为“贼王八”。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王建从军。在镇压黄巢农民起义中,王建势力逐步强大,占据成都并以成都为基地,四处扩张,先后占领了东西川和汉中等地。天复三年(903)王建被唐政府封为蜀王。后梁建立当年,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王建死后,其子王衍即位,王衍在位期间多奢侈荒淫,鱼肉人民。后唐同光三年(925),前蜀被李存勖带兵所灭。前蜀传二主,历时35年。
9.后蜀
前蜀灭亡后,李存勖派其侄女婿孟知祥任成都府尹,充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主政期间,多注重吏治,轻徭薄赋,势力逐步壮大。随后,孟知祥夺取了东川之地,自领东、西川节度使,封蜀王。应顺元年 (934),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不久,孟知祥死去,其子孟昶继位,夺取了大量州县,疆域基本达到了前蜀的规模。孟后期统治日趋残暴,最终为北宋所灭。后蜀传二主,历时40年。
10.北汉
北汉是十国中唯一的一个北方政权,它的建国者是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郭威灭掉后汉政权以后,乾祐四年(951),刘崇以河东十一州之地,在太原称帝,改名字为旻,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北汉国土面积狭小,又与契丹结交,每年交纳大量的钱财,国内苛捐杂税繁多,阶级矛盾尖锐,最终于广运六年(979)为北宋所灭。北汉传三主,历时29年。
北方经济的衰败与南方经济的发展
农业五代十国时期,自唐末以来的长期战乱有增无减,社会经济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各个地方的政权存在时间都比较短,在动荡的形势下难以制定和推行稳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水利事业荒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被征召入伍,脱离了生产。许多贫苦百姓为躲避战祸和繁重的徭役而背井离乡,田地荒芜,农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与北方政权相比,南方诸国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增加赋税收入,比较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如后唐明宗和后周政权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洛阳作为隋唐两朝的重要都市,在唐末五代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后梁建立后,洛阳的生产逐步恢复,成为后梁重要的财政税收来源。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带动了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复苏,并为后唐建都洛阳打下了基础。在后唐政权统治时期,洛阳的农业继续得到发展。在后唐明宗和后周世宗年间,曾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促进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
南方诸国大部分地区战乱较少,加上地处长江和珠江流域,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统治者为争取自保,多采取招抚流亡、兴修水利等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南唐和吴越时期兴建的许多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直至后来北宋中期都未达到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吴越时期曾修筑著名的杭州捍海石塘,为杭州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后蜀地区农业也得到发展,粮食丰收,米价最低曾降到了一斗三文,这与北方萧条的农业经济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外,南方的吴越、闽、南唐、前后蜀都曾广种茶树、桑、棉等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大大促进了南方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手工业五代时期家庭手工业在社会生产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五代的役法规定纸户、笔户负责向官府供应纸和笔,其中一部分就是由家庭手工业生产而来。另外,五代时期税负中的绢、布、绫、罗等很多都是家庭手工业的结晶。除此之外,五代时期的制茶、制糖、矿冶、制盐、丝织、印刷和造船业等都有所发展。如南汉地区盛产金银,甚至用金银来做“殿衣”和“地衣”,足见南汉金银产量的巨大。吴越、吴、南唐以及前后蜀丝织业比较发达,吴越时期,仅在杭州城内为钱镠织锦的工人就达两百多人。
商业和城市尽管五代时期政局动荡,战乱不断,但商业以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适应社会各个方面的需要,因而还是获得了发展。在南方诸国,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商业也逐步繁荣。为巩固自身统治,许多统治者都采取了鼓励商业贸易的措施,对于那些盐、铁、铜、酒等获利丰厚的商品,官府通常采取垄断贸易的“禁榷制”。
隋唐时期的一些大都市在五代时期都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如汴梁;少量的衰落下去,如东西两京。此外,在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和四川等地也逐步兴起了很多商业都市。随着工商业的逐步发展,隋唐时期严格的市坊制度遭到了冲击,临街搭建店铺成为趋势,新的街巷制代替了以前的市坊制。这些变革为后来宋朝的商业贸易繁荣打下了基础。一些沿海诸国如吴越、闽、南汉等国,则比较重视海外贸易。明州、福州、泉州、广州等地都是五代时期的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制度
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不断,边患危机加深,王朝更替极为频繁。统治者多是军阀出身,部下的一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和军阀都想自己建立政权,登上皇帝宝座。军事割据势力盘根错节,他们拉拢各方势力,到处扩张领土,为争夺各种利益相互混战。加上一些刚刚进入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仅凭借军事力量夺取了政权,但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完备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政权难以维系长久,最终造成了政局更为动荡。
在中央政权方面,五代沿袭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宰相被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五代时期,曾一度废除了唐朝宗以来设立的枢密院,改设崇政院,开始侵夺中书职权。后唐时期,废崇政院复设枢密院,逐步侵夺了中书的职权和尚书省兵部的职权,形成了宰相主持日常政事,枢密使主持军事的格局。“十国”大多数也设立枢密使或者内枢密使,但职权不及“五代”各国的枢密使,多由一些与帝王关系稍次的亲信担任。五代时期继续沿袭唐制中的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副长官为御史中丞。后来御史大夫被废除,御史中丞为长官。晋、汉、周沿袭了此制。“十国”中除去荆南和楚之外,多数仍设御史台,台长由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担任。
地方上的府州分为节度使州、防御使州、团练使州、刺史州。前三使通常由州长官刺史兼任,刺史州则由节度使兼任。除本州外的辖州称为支郡,武将几乎包揽了这些地方长官的职务。都城和陪都称府,长官称为尹,陪都设留守兼任府尹。州府下设判官和推官,县则设县令、主簿和县尉,分管民事和刑狱。后来,镇将开始接管刑狱,县尉遂被废除。
在军事制度方面,统治者为维持统治,扩大疆域,增加兵力,经常征集丁壮组成乡兵。后晋开运元年(944)下令,七户抽一卒,不出卒的户要出兵械。这些临时招募的士兵多是一些市井之徒,战斗力比较弱,到了战场上往往都是“奔溃相蹱”,临阵脱逃。至后周太祖郭威时期,开始改革军事制度。裁汰老弱,从藩镇中挑选精锐,加强禁军力量。斩杀高平之战中临阵脱逃的将领和士兵,严肃军纪。同时制定军法,依法治军。经过整顿后的后周军队,“诸军仕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
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由于战争连年,军阀当政,刑罚苛刻。据《廿二史札记》中记载:“五代乱世,本无刑章,视人命如草芥,动以诛族为事。”隋唐以来的法律制度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但这一时期,一些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也采取了零星措施,努力改善法制败坏的局面。如周世宗显德年间编成《大周刑统》,该律以《唐律疏议》为基础,以唐宣宗年间的《大中行律统类》为蓝本修订而成,对唐末五代以来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整理,删繁就简,基本统一了法律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宋朝的《宋行统》就是参照《大周刑统》而制定的。
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
文学五代十国时期,词有了较快发展。荆南的孙光宪、南唐的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都以擅长写词而著称。特别是后主李煜,他在继承其父李璟文风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前期的作品大多写宫廷生活,如《一斛珠》(晓妆初过)《菩萨蛮》等,多用精练的语言刻画人物心理;他后期的作品则抒发亡国之思,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都是文学史上的旷世佳作。
史学五代时期,战乱不断,影响了史学的发展。但受前代文化传统的影响,仍有不少人热衷于史事。五代各朝均有实录,十国也留下不少的史料,这些宝贵的史料为宋朝编修《五代史》准备了条件。这一时期突出的史学成就是《旧唐书》的编纂。《旧唐书》的修订历时25年,经过后梁、后唐、后晋三代,最终完成。除此之外,五代十国时期还有大量的私人史学著作出现,如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孙光宪的《北梦琐言》等,这些作品多是借对盛唐的缅怀,总结唐朝衰落的教训,或者是记载政治奇闻轶事。同唐朝相比较而言,五代十国的史学不及盛唐时期繁荣,但也取得一定的成就。
书法五代十国时期的书法也有所发展。据史书记载,南唐后主李煜和吴越的钱氏都擅长书法,但未见墨迹流传。五代时期在书法领域取得较大成就的是华阴人(今属陕西)杨凝式。杨氏生于唐末,曾中进士,在五代各朝都做过官,卒于后周显德年间。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又学习王羲之、王献之,承袭唐朝流风,又有所改变。集诸家之所长,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其传世之作有《韭花帖》《神仙起居帖》和《夏热帖》等。《韭花帖》是他流传于世的代表作,这是一封用行书写成的信。大意是作者午休起来,看到有人送来美味的韭花,于是作者起笔写信以表谢意。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字迹清秀洒脱,堪称书法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
后周的建立与灭亡
后周太祖郭威出身贫寒,理解普通民众疾苦,建国后对内政、军纪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后周社会经济的发展。郭威下令,分发粮食和土地给那些因战争逃难而来的贫苦百姓,免除他们的租税。惩处贪污,处死了贪赃枉法的莱州(今属山东)刺史叶红鲁。整顿军纪,严禁军队扰民。规定行军士兵不得入村舍扰民,否则以军法处置。此外,郭威本人也是厉行节约,减少了宫廷各项开支。郭威在位三年后死去,养子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周世宗也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继承了后周太祖的各项改革措施并有所发展。周世宗下令农民可以承租流亡户的庄田,交纳相应的租税,吸引了大批流民参加生产。在税收政策方面,比较注重均衡地租,废除免税的特权。整修水利,治理黄河,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此外,周世宗还下令僧尼还俗,毁佛像铸造钱币。在军事方面,裁汰老弱,整肃军纪,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他利用高平之战,处斩了一批临战脱逃的士兵和将领。
经过周世宗的改革,后周政权逐步稳固,先后击败了后蜀,收复了今陕甘一带许多州县。为解除北方的威胁,周世宗柴荣开始着手北伐,力图收复北方幽蓟失地。显德六年(959),周世宗柴荣正式率军北伐,后周军队入河北时,受契丹奴役的河北汉人纷纷举城迎降。大军直入瓦桥关(今属河北),收复了幽蓟十六州中瀛(今属河北)、莫(今属河北)、易(今属河北)三州。就在收复幽州指日可待之时,柴荣突然身患重病,大军不得不暂时撤退。不久,周世宗柴荣病死,其子柴宗训即位,是为恭帝。次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趁后周主幼国危之际,谎称契丹入侵,率禁军在开封城外的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后周灭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