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双色典藏版-中古史(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章】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第一节 后汉的乱源

    两汉时代,总算是中国统一盛强的时代;两汉以后,便要暂入于分裂衰弱的命运了。这个分裂衰弱的原因也甚多,追溯起来,第一件便要说到“后汉时代的羌乱”。

    羌族的起源和分布,已见第一篇第六章第四节和第二篇上第四章第二节。这一族分布方,是很广的。现在专讲后汉时在中国为患的一支。《后汉书·羌传》说:

    羌无弋爰剑者,秦厉公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隶……后得亡归,而秦人追之急,藏于岩穴中,得免。羌人云:爰剑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既出,又与劓女遇于野,遂成夫妇。女耻其状,被发覆面,羌人因以为俗。遂俱亡入三河间。《注》:“黄河湟水赐支河也。”案赐支就是析支,就是河曲之地,不能另算做一条河。所以注引《续汉书》作“河湟之间”。诸羌见爰剑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以为豪。河湟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爰剑教之田畜,遂见尊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

    羌人谓奴为“无弋”,以爰剑尝为奴隶,故因名云。其后世世为豪。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威,兵临渭首,灭狄豲戎。忍季父邛,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嶲羌是也;如今四川的西昌县。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如今四川的广汉县。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如今甘肃的武都县。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始矣。

    《后汉书》说越嶲、广汉、武都诸羌,都是爰剑之后,这句话恐未必十分可信。但因这一段文字,可以证明两汉时代,为中国患的羌人确是居湟中这一支。湟中是个肥沃的地方,爰剑又是从中国逃出去的,他的文明程度,总得比塞外的羌人高些,看“教之田畜,遂见尊信”八个字,就可以明白。

    这一支羌人的根据地,是从河湟蔓延向西南,包括青海和黄河上游流域。他的文明程度颇低,而体格极其强悍,《后汉书》说他“堪暑耐寒,同之禽兽”。而且好斗。部落分离,不能组织大群,又好自相攻伐。要到一致对外的时候,才“解仇诅盟”;事情一过,就又互相攻伐了;这也是羌人的一个特色。这个是因为他所处的地方,都是山险,没有广大的平原的原故。羌人在历史上,始终不能组织一个强大的国家,做出大一点的事业,也是为此。

    汉朝和羌人的交涉,起于武帝时。这时候,匈奴还据着河西,参看第二篇上第四章第一节。和羌人所据的湟中,只隔着一枝祁连山脉。武帝防他互相交通,派兵击破羌人,置个护羌校尉统领他。羌人就弃了湟水,西依西海青海盐池。在青海西南。王莽时,羌人献西海之地,王莽把他置了一个西海郡。莽末内乱,羌人就乘此侵入中国。后汉时羌人一支占据河北大允谷和大小榆中一带,在如今平番导河一带。颇为边患。和帝时,才把他打破,重置了西海郡;而且夹着黄河,开列屯田。从此从大小榆谷到西海,无复羌寇。然而降羌散布郡县的很多。在安定、北地、上郡的,谓之东羌;在陇西、汉阳、金城的,谓之西羌。

    中国的吏民豪右,都不免“侵役”他。公元107年,罢西域都护和校尉,发羌人去迎接他。羌人颇有逃散的。郡县到处“邀截”,又不免骚扰。于是各处羌众,同时惊溃。“东寇三辅,南略益州”。凉州的守令,都是内地人,见羌势已盛,无心战守,都把郡县迁徙到内地来。百姓有不愿意迁徙的,就强迫“发遣”,死亡流离,也不知多少。直到公元118年,才把三辅肃清。凉州还没有平定,而军费已用掉二百四十亿。到顺帝时,凉州也算平定了,才把内徙的州县,依旧回复。不多时,羌人又叛。用兵十余年,又花掉八十多亿的军费。到桓帝即位,才用段颎做校尉,去讨叛羌。这个段颎,是以杀戮为主义的。他说:“昔先零作寇,赵充国徙令居内,煎当乱边。马援迁之三辅,始服终叛,至今为梗。犹种枳棘于良田,养蛇虺于室内也。臣欲绝其本根,不使能殖。”

    于是从公元165年起,至公元176年止,用兵凡十一年,把西羌直追到河首积石山,东羌蹙到西县如今甘肃的秦安县。山中,差不多全行杀尽。这历年的羌乱,才算靠兵力镇定。羌乱的详细,可参看《后汉书·本传》,和任尚、虞诩、段颎、皇甫规、张奂等传。

    后汉的羌人,并不算什么大敌,他的人数,究竟也并不算多。然而乱事的蔓延,军费的浩大,至于如此。就可见得当时军力的衰弱,政治的腐败。这件事情,和清朝川楚教匪之乱,极其相像。军费自然十之七八,都是用在不正当的方面的。却是凉州一隅,因此而兵力独厚;其人民流离迁徙之后,无以为生,也都养成一个好乱的性质,就替国家种下一个乱源。

    政治腐败,他的影响,决不会但及于凉州一隅的。咱们现在,要晓得后汉时代社会的情形,且引几段后汉人的著述来看看。

    今察洛阳,资末业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本末不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论衡·务本篇》。

    王侯贵戚豪富,举骄奢以作淫巧,高负千万,不肯偿债;小民守门号呼,曾无怵惕惭怍哀矜之意。同上,《断讼篇》。使饿狼守庖厨,饥虎牧牢豕,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斫生人之骨髓……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奇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妓乐,列乎深堂。《昌言·理乱篇》。

    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财赂自营,犯法不坐;刺客死士,为之投命。至势弱力少之子,被穿帷败,寄死不敛,冤困不敢自理。同上《损益篇》。

    这种情形,说来真令人“刿心怵目”。却是为什么弄到如此?这是由于汉朝时候的社会,本不及后世的平等。他的原因,是由于[一]政治上阶级的不平,[二]经济上分配的不平,这个要参看下篇第三章第五节和第七节才得明白。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傥使政治清明,也还可以敷衍目前,为“非根本的救济”。却是后汉时代,掌握政柄的不是宦官就是外戚。外戚是纨绔子弟,是些无知无识的人,宦官更不必说。他们既执掌政权,所用的自然都是他们一流一班人,这班人布满天下,政治自然没有清明的希望。要晓得黑暗的政治,总是拣着地方上愚弱的人欺的,总是和地方上强有力的人,互相结托的。所以中央的政治一不清明,各处郡县都遍布了贪墨的官;各处郡县都遍布了贪墨的官,各处的土豪,就都不法起来。那么,真不啻布百万虎狼于民间了。灵帝开西邸卖官,刺史守令,各有价目。尤其是直接败坏吏治的一件事情。

    所以张角一呼,而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的人,同时响应。张角是钜鹿人,他自创一种妖教,名为“太平道”。分遣弟子“诳诱四方”,十余年间,众至数十万。他把这些人分做许多“方”,大方万余人,小者数千。暗约公元184年灵帝申平元年。三月五日同时起事。还没有到期,给自己同党的人告发了,张角就“驰敕诸方,一时俱起”。中外大震。这种初起的草寇,论兵力,究竟是不济事的。灵帝派皇甫嵩、朱儁等去讨伐,总算不多时就戡定了。然而从此之后,到处寇盗蜂起,都以“黄巾”为号,张角的兵,都是把黄布包着头的,所以人家称他为黄巾。郡县竟不能镇定。因为到处寇盗蜂起之故,把州刺史改做州牧,于是外权大重,就成为分裂的直接原因。参看上篇第八章第一节、下篇第三章第一节。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山雨欲来风满楼”,分裂的机会成熟了,却仍等待着积久为患的宦官外戚做个导火线。

    灵帝是个最尊信宦官的。他因为数失皇子,何皇后的儿子辩,养于道人史子助家,号为史侯。王美人的儿子协,灵帝的太后董氏自行抚养,号为董侯。灵帝想立董侯,没有办到。公元189年,灵帝病重了,把董侯属托宦者蹇硕,叫蹇硕立他。这时候,何皇后的兄弟进,做了大将军,兵权在手。蹇硕想诱他入朝,把他杀掉,然后拥立董侯。何进明知他的阴谋,拥兵不朝,蹇硕不敢动。于是史侯即位,是为废帝。

    这时候,外戚宦官,依旧是势不两立。然而何氏出身低微,何太后的立,颇得些宦官的力。以是何氏对于宦官,有些碍难下手。何进虽然杀掉蹇硕,又逼死董太后,杀掉董太后的哥哥董重;然而要尽诛宦官,何太后就要从中阻挠他。何进手下袁绍等一班人,因而劝何进召外兵以胁太后。

    宦官知道事情危险了,就把何进诱入宫,杀掉。袁绍等乘势攻宦官,尽杀之。凉州将董卓,驻兵在河东,听得何进召外兵的命令,即日进兵。这时候刚刚到京,于是拥兵入京城,把废帝废掉了,拥立董侯,是为献帝。

    京城里的大权,霎时间落入“凉州军阀”之手。袁绍等一班人,自然是不服的。于是袁绍逃回山东,起兵“讨卓”。诸州郡纷纷应之。董卓就把天子迁徙到长安,近着凉州老家。讨卓的兵,本来不过“各据地盘”,没有“讨卓”的诚意。自然是迁延敷衍,毫无成功。

    然而“凉州系”却又内乱起来了。公元192年,司徒王允和中郎将吕布,合谋杀掉董卓。

    董卓手下的将官李傕、郭氾,起兵攻陷京城,杀掉王允,吕布逃到山东。李傕、郭氾又自相攻伐。傕劫天子,氾留公卿为质。直到公元196年,凉州将张济从东方来,替他们和解,才算罢兵言和。献帝趁这机会,便想逃归洛阳。李傕、郭氾起初答应了,后来又追悔,合兵来追。献帝靠群盗李乐等帮忙,总算逃脱。然而群盗又专起权来,外戚董承等没法,只得召兖州的曹操入卫。曹操既至,以洛阳残破,挟着献帝迁都许昌。如今河南许昌县。从此以后,大权都在曹操手里,献帝“守府而已”。

    这时候,州牧郡守,纷纷割据。就有:

    袁绍 据幽并青冀四州

    刘备 据徐州

    刘表 据荆州

    刘焉 据益州

    袁术 据寿春如今安徽的寿县。

    马腾、韩遂 割据凉州

    后汉时代,是颇重门阀的。参看下篇第三章第七节。袁绍是“四世三公”,所据的地方又广大,所以势力最强。却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所假借的名义,也比众不同。

    “凉州系”在当时是个扰乱天下的罪魁。然而其中并没有雄才大略的人,李傕、郭氾、张济,不久都无形消灭了。只有吕布,却是个骁将。袁术攻刘备,吕布乘势夺取徐州。刘备弄得无家可归,只得投奔曹操。这刘备也是个英雄,曹操便利用他去攻吕布。曹操表刘备做豫州牧,借兵给他。公元198年,和他合力攻杀吕布。这时候,袁术因为措置乖方,在寿春不能立足,想要投奔袁绍。曹操顺便叫刘备击破他。袁术只得折回,死在寿春。然而刘备也不是安分的人,就和董承合谋,想推翻曹操。却又自己出屯小沛。事情发觉了,曹操杀掉董承,打破刘备。刘备也投奔袁绍,于是青、徐、兖、豫四州略定。

    袁曹冲突的时机到了。公元200年,战于官渡,在如今河南中牟县的北边。袁绍大败,惭愤而死。儿子袁谭、袁尚争立。公元206年,曹操全定河北。袁谭为曹操所杀。袁尚逃到乌桓(参看第二章第一节),又给曹操打败;再逃到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把他杀掉。公元208年,便南攻荆州。刘表刚好死掉,他的小儿子刘琮把荆州投降曹操。

    这时候,刘备也在荆州。他和曹操是不能相容的,逃往江陵。曹操派轻骑追他,一天一夜走三百里,到当阳长阪,如今湖北的当阳县。追到了。刘备兵败,再逃到夏口,投靠刘表的大儿子刘琦。

    这时候的刘备,可算得势穷力尽了,却有一支救兵到来。当东诸侯起兵“讨卓”的时候,长沙太守孙坚也起兵而北。董卓西迁之后,孙坚便收复洛阳。后来和袁术结连去攻刘表,给荆州军射杀。坚兄子贲,收集残部,投奔袁术。孙策虽然年少,倒也是个英雄。看看袁术不成个气候,便想独树一帜。于是请于袁术,得了父亲旧时的部曲,南定扬州。公元200年,孙策死了,他的兄弟孙权代领其众。刘备手下的诸葛亮,便想一条计策,自己到江东去求救。

    这时候的江东,论起兵力来,万万敌不过曹操。然而北军不善水战,荆州军又非心服,加以远来疲敝,又有疾疫,却也是曹操兵事上的弱点。孙权是个野心勃勃的人,手下周瑜、鲁肃等也有一部分主战的。于是派周瑜带水军三万,和刘备合力抵御曹操,大破曹操的兵于赤壁。如今湖北嘉鱼县的赤壁山。于是曹操北还,刘备乘胜攻下如今湖南省的地方。明年,周瑜又攻破江陵。三分鼎足之势,渐渐的有些成立了。俗称“借荆州”一语,说荆州是孙权借给刘备的。这句话毫无根据。请看赵翼《廿二史礼记》。

    赤壁战后,曹操一时也不想南下,而西方的交涉又起。原来凉州地方,本有个马遂割据。李傕、郭氾等灭后,曹操虽然收复关中,派钟繇镇守,却还没顾得到凉州。公元211年,曹操征马腾做卫尉。马腾的儿子马超,疑心曹操要害他,就和韩遂举兵造反。凉州的兵势,十分精锐,钟繇抵敌不住,只得弃长安而走。马超、韩遂直打到潼关。曹操自将去抵御他,用离间之策,叫他两个分心,到底把他打败了。明年,曹操就杀掉马腾。马超知道了,举兵又反,却给杨阜等起兵打败。马超就逃奔汉中。

    这时候的汉中,是谁据着呢?先前巴郡有个张修,创立五斗米道。参看下篇第三章第六节。沛县的张鲁信奉他,张修死后,张鲁就俨然做了教主,很有信奉他的人。益州牧刘焉,便叫他保守汉中。刘焉死后,儿子刘璋颇为闇弱,张鲁就有吞并益州之志。刘璋急了,因为刘备素有名,就想招他入川,借他防御张鲁。刘备闻命,真是“得其所哉”,即便带兵入川。不多时,就借端和刘璋翻脸,把西川夺去,这是公元214年的事。公元215年,曹操平定张鲁,取了汉中。公元216年,刘备又把汉中夺去。这一年八月里,又命关羽从荆州进兵攻取襄阳。这时候的刘备,对于曹操竟取了攻势了。

    曹操取汉中这一年,孙权因刘备入川,也颇想乘虚夺取荆州。刘备这时候,正想争取汉中。知道两面开衅是不行的,便和孙权妥协,把荆州地方平分。备使关羽守江陵,权使鲁肃屯陆口。如今湖北的蒲圻县。这时候周瑜已经死了。到关羽进攻北方的时候,孙权又把吕蒙调回,换了个“未有重名,非羽所忌”的陆逊。关羽果然看轻他,把江陵守兵尽数调赴前敌,后路空虚。吕蒙便乘势发兵,袭取江陵。这时候,关羽前敌的攻势也已经给曹操发大兵堵住,弄得进退无路,只得退军,给孙权伏兵捉住,杀掉。西蜀进取之势,受了一个大打击。

    公元220年,曹操死了。儿子曹丕嗣为魏王,便把汉献帝废掉,自立,是为魏文帝。明年,蜀汉先主刘备也称帝于成都。公元229年,孙权也在建业如今江苏的江宁县,东晋时因为避愍帝的讳改名建康。称帝,是为吴大帝。后汉就此分作三国。

    关羽的败亡,是蜀汉一个致命伤。当时东吴的无端开衅,却也是有伤国际信义的。这种毫无借口的开衅,在历史上也很为少见。所以先主称帝之后,就首先自将伐吴。却又在猇亭,在如今湖北宜都县西边。给陆逊杀得大败亏输。又羞又气,死了。诸葛受遗诏辅政,东和东吴,西南定益州,汉郡,治滇池,如今云南的昆明县。屡次出兵伐魏。公元234年,死了。蜀汉就此不振。诸葛亮是中国一个大政治家,本书限于篇幅,不能详细介绍他。广智书局《中国六大政治家》里有他的传,颇可看的。诸葛亮出兵伐魏,第一次在公元227年。这一次魏人不意蜀国出兵,很为张皇失措。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叛应亮,兵势大振。

    时魏明帝初立,亲幸长安,派张郃去抵御他。诸葛亮派马谡当前锋。这张郃是魏国的宿将,马谡虽有才略,大约军事上的经验不及他,给张郃在街亭(如今甘肃的秦安县)打败。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这一年十二月里,诸葛亮再出散关(在如今陕西宝鸡县西边)围陈仓(在宝鸡的东边),不克而退。明年春,再出兵攻破武都(如今甘肃的成县),阴平(如今甘肃的文县)。公元231年,魏曹真伐蜀,攻汉中,不克。明年,诸葛亮伐魏,围祁山(在武都西北),魏司马懿来救。诸葛亮因粮尽退回。张郃来追,给诸葛亮杀掉。公元234年,诸葛亮再出兵伐魏,进兵五丈原(在如今陕西郿县),分兵屯田,为久驻之计。这年八月里,就病死了。诸葛亮的练兵和用兵,都很有规矩法度,和不讲兵法,专恃诡计,侥幸取胜的,大不相同。《三国志》、《晋书》,都把他战胜攻取的事情抹煞,这是晋朝人说话如此。只要看他用兵的地理,是步步进逼,就可以知道他实在是胜利的了。

    诸葛亮死后五年,魏明帝也死了。养子芳年纪还小。明帝死时,本想叫武帝的儿子燕王宇辅政。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趁他昏乱时候,硬劝他用曹爽和司马懿。明帝听了他。于是曹爽、司马懿,同受遗诏辅政。其初大权尽在曹爽手里,司马懿诈病不出。公元249年,曹爽从魏废帝出去谒陵。不知道怎样,司马懿忽然勒兵关起城门来,矫太后的命令,罪状曹爽。曹爽没法,只得屈服了。其结果,就给司马懿所杀。于是大权尽入于司马懿之手。这件事的真相是无从考见的,然而有可注意的,曹爽所共的一班人,都是当时的名士,司马懿却是个军阀。曹爽和司马懿相持凡十年。曹爽是曹真的儿子,在魏朝总算是个宗室。

    朝廷上又有一班名士拥护他(把如今的话说起来,可以说他是名流系的首领)。其初司马懿不能与争,大概是这个缘故。曹爽专政之后,把太后郭氏迁徙到永宁宫。和他的兄弟曹羲,都带了禁兵(这时候,表面上把司马懿尊做太傅,暗中却夺去他的权柄。司马懿就称病不出)。后来司马懿推翻他,就是趁他兄弟都出城,夺了他的禁兵,表面上却用太后出头。这样,我们推想起司马懿的行为来,大约是“交通宫禁”、“勾结军队”。其详情却就无可考较了。现在历史上所传的话,都是一面之词,信不得的。曹爽死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弟兄,相继秉政,削平异己。当时魏国的军人,都是司马懿一系,只有扬州的兵反抗他。公元251年,扬州都督王凌,公元255年,扬州都督毋丘俭,公元257年,扬州都督诸葛诞,三次起兵,都给司马氏平定。司马师先废曹芳而立曹髦,司马昭又弑曹髦而立曹奂,到司马炎,就自己做起皇帝来了。公元265年。

    蜀自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相继秉政。费祎死后,后主才亲理万机,信任宦官黄皓,颇为昏闇。蒋琬、费祎的时代不大主张用兵。费祎死后,姜维执掌兵权,连年出兵北伐,毫无效果;而百姓疲弊,颇多怨恨。公元263年,司马昭叫钟会、邓艾两道伐蜀。会取汉中,姜维守住剑阁,如今四川广元县。会不得进。而邓艾从阴平直下绵竹,就是从甘肃文县,出四川平武县的左担山,向绵竹的一条路。猝攻成都,后主禅出降。蜀汉就此灭亡。于是晋国派羊祜镇襄阳,王濬据益州以图吴。羊祜死后,杜预代他。

    吴自大帝死后,少子亮立,诸葛恪辅政,给孙峻所杀。于是峻自为大将军。峻死后,弟琳继之,废亮而立景帝休。景帝把孙琳杀掉,然而也无甚作为。景帝死后,儿子皓立,很为淫虐。吴当诸葛恪秉政时,曾一次出兵伐魏。诸葛恪死后,忙着内乱,就没有工夫顾到北方。靠着一个陆抗,守着荆州,以抵御西北两面。陆抗死后,吴国就没有人才了。公元274年。公元280年,王濬、杜预,从益、荆两州,顺流而下。王濬的兵先到,孙皓出降。吴国也就灭亡。

    三国时代,是我国南北对抗之始。这时代特可注意的是江域的渐次发达。前此江南的都会,只有一个吴。江北的广陵如今江苏的江都县。却是很著名的。我们可以设想,产业和文化的重心还在长江的北岸。自从孙吴以建业为国都,孙吴建国,北不得淮域。濡须水一带,是兵争的要地。定都建业,既可扼江为险,又便于控制这一带地方。建业后来又做了东晋和宋、齐、梁、陈四朝建都之所。东晋以后,南方文化的兴盛,固由于北方受异族之蹂躏,衣冠之族避难南奔;然而三国时代的孙吴,业已人才济济。这也可见南方自趋于发达的机运,不尽借北方的扰乱为文化发达的外在条件了。又益州这地方,从古以来,只以富饶著名,在兵争上,是无甚关系的。

    却是三国时代,正因为他地方富饶,就给想“占据地盘”的人注目。刘备初见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劝他占据荆益二州。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前者就是关羽攻魏的一条路。关羽既败,诸葛亮屡次伐魏,就只剩得后者一条路了。论用兵形势,自然是出宛洛,容易震动中原。所以我说荆州之失,是蜀汉的致命伤。然而刘备、诸葛亮,当日必定要注重益州。则“荆土荒废,人物凋敝”这两句话,就是他主要的原因。这个全然是富力上的问题。而向来不以战斗著名的蜀人,受诸葛亮一番训练,居然成了“节制之师”。从此以后,蜀在大局上的关系也更形重要了。

    当时还有一个占据辽东的公孙度,传子公孙渊,于公元237年,为司马懿所灭。其事情,和中原无甚关系。与高丽有关系处,详见下篇第一章第六节。

    【第二章】两晋和五胡

    第一节 晋初异族的形势

    从公元189年,董卓入据都城,擅行废立,山东州郡纷纷起兵讨卓之后,天下就此分裂。直到公元280年晋武帝平吴,天下才算统一。其间凡九十二年。却是晋武平吴之后,不及二十年,天下又乱起来了。所以致乱的原因,固然有许多,却是最大的有两端:其一,是晋武帝的厉行封建制。其二,是当时散布塞内外的异族太多,没有好法子统驭他。前者是“八王之乱”的原因,后者就是“五胡之乱”的原因。如今且把五胡的形势,叙述于下:

    [一]匈奴,羯。羯是匈奴的别种,居于上党郡武乡县羯室,如今山西的榆社县。匈奴从呼韩邪降汉以后,其部众入居并州,已见第二篇上第七章第二节。呼韩邪单于二十一传而至呼厨泉,因先世是“汉甥”,便改姓刘氏。魏武帝因为他部众强盛,把他留之于邺,而分其部众为五,每部设立部帅,又选汉人做他部里的司马,以监督他。五部中左部最强,呼厨泉哥哥的儿子豹,做他的部帅,晋武帝又把他分做两部。虽然如此严密监督,他的部落总是日渐繁盛的。于是平阳、西河、太原、新兴诸郡,都布满了匈奴。

    [二]鲜卑。东胡的起源,已见第一篇第六章第二节和第二篇上第四章第二节。从东胡给冒顿打破后,其众分为两支:南边一支叫乌桓,汉武帝招他保守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西五郡塞外。鲜卑更在其北方。

    后汉时,匈奴灭亡后,鲜卑北据其地。当后汉末年,鲜卑出了两个著名的酋长(檀石槐、轲比能)。檀石槐时,其疆域北接丁令,西抵乌孙,东界扶余,参看下篇第一章第六节。几于不减匈奴之盛。可惜团结力不固,檀石槐、轲比能死后,就又分裂了。参看《后汉书》、《三国志》本传。然而他的部落,分布极广,东边从辽东起,西边到并凉塞外为止,没一处不有鲜卑。

    乌桓当后汉末年,曾经和袁绍相结托。袁氏败亡以后,袁尚和袁熙就奔依乌桓。魏武帝用田畴做乡导,出卢龙塞,掩击乌丸于柳城。在如今热河道的凌源县。大破之,降斩二十余万,迁其余众于中国。从此以后,乌桓两个字就不见于历史上了。仅《新唐书·四裔传》,载有一极小部落,不足齿数。柳城一战,决不能把乌丸灭掉,大约余众都并入鲜卑。因为鲜卑二字本是这一族的本名(见第一篇第六章第二节)。本节参看《后汉书》、《三国志》、《乌桓鲜卑本传》和《田畴传》。

    [三]氐,羌。羌人当后汉时候,虽然大被杀戮,然而他的繁殖力颇大。晋初,冯翊、北地、新平、安定诸郡,又都给他布满。氐人本在巴中的,张鲁时代,因敬信鬼道,才迁入汉中。魏武帝克汉中,迁氐人于北方。于是扶风、始平、京兆诸郡,莫不有氐。

    当时郭钦、江统等一班人,都创“徙戎之论”,要把他徙之塞外。参看《晋书》本传。然而把戎狄置诸塞外,自以为安,其实是最危险的事。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中国管辖所不及,为强为弱,都不能去问他的信。这种部落里,要是出了一个英雄,“并兼”,“胁服”,便成了一个强大的部族,要为边患了。历代北族的起源,都是如此。参看后文辽金元明清初起的事迹,自明。所以“徙戎之论”,不过是条姑息之策。但是这些民族,杂居在内地,是要有法子抚绥他,驾驭他,慢慢和他同化。让一步说,也要政治清明,兵力强盛,叫他不至于生心。晋初既毫无抚绥制驭的政策,又有“八王之乱”授之以隙(汉族自然同化的力量虽大,一时间也不及奏效),就酿成五胡之乱了。

    第二节 八王之乱

    魏朝待宗室是最薄的。同姓诸王,名为有土之君,其实同幽囚无异,所以司马氏倾覆魏朝很是容易。晋武帝有鉴于此,于是大封宗室,诸王皆得“选吏”、“置军”,而且“入典机衡,出作岳牧”,倚任之重,又过于汉朝。这个要算“封建制度第二次反动力”了,然而也终于失败。

    晋朝的景皇和文皇是弟兄相及的。武帝的母弟齐王攸,大约也有这种希望。当时朝廷上,也很有一班齐王的党羽。说太子惠帝不好,劝武帝立齐王。却是武帝的权力大,毕竟把齐王逼得出去就国,齐王就此忧愤而死。这也算得晋初“继嗣之争”的一个暗潮。参看《晋书》齐王本传,惠帝固然是昏愚的,然而《晋书》上形容他的话,也未必尽实。譬如说惠帝听蛙鸣,便问这个是“官乎私乎”?荒年,百姓穷得没有饭吃,人家告诉他。他说“何不食肉糜”,这个是傻子无疑了。然而荡阴之战(见下)稽绍以身护卫他,被杀,血染帝衣,左右要替他洗去,他说“稽侍中血,勿浣也。”智愚就判若两人。可见惠帝昏愚之说,一半是齐王之党所造的谣言。武帝死后,太子即位,是为惠帝。公元290年。

    宗室之中既然起了暗潮,自然要借重外戚。武帝有两个杨后;前杨后,就是生惠帝的。临终时候,因为惠帝“不慧”,怕武帝另立了皇后,要废掉他。于是“泣言”于武帝,要立自己从父骏的女儿做皇后。武帝听了他,这便是后杨后。惠帝是个极无能为的人,既立之后,杨骏辅政,他的威权自然是很大的了。却是又有人想推翻他。惠帝的皇后是贾充的女儿,贾充是司马氏的死党。司马氏的篡弑,和贾充很有关系的。可参看他本传。深沉有智数,见惠帝无能,也想专制朝政,却为杨骏所扼,于是想到利用宗室。

    公元291年,贾后和楚王玮、武帝第五子。东海公繇宣王孙。合谋,诬杨骏谋反,把他杀掉。废太后,幽之金墉城。在洛阳西北。以汝南王亮宣帝第四子。为太宰,和太保卫瓘同听政。汝南王和卫瓘要免掉楚王的兵权,贾后和楚王合谋杀掉汝南王,把东海公繇也迁徙到带方;在如今朝鲜的黄海道。旋又借此为名把楚王杀掉。公元292年,贾后弒杨太后。太子遹不是贾后所生,公元299年,贾后把他废掉,徙之金墉城。明年,又把他囚在许昌。这时候,赵王伦宣帝第九子。掌卫兵,要想推翻贾后,就故意散放谣言说:殿中兵士要想废掉皇后,迎还太子。贾后急了,公元300年把太子杀掉。赵王就趁此起兵,杀掉贾后。公元301年,就废惠帝而自立。

    这时候,齐王冏攸的儿子。镇许昌,成都王颖武帝第十六子。镇邺,河间王颙宣帝弟、安平王孚的孙。镇关中,同时起兵讨赵王。左卫将军王与起兵杀掉赵王,迎惠帝复位。成都王、河间王都还镇,齐王入洛阳。河间王忌他,叫长沙王乂武帝第六子。攻杀齐王。公元302年。明年,河间王和成都王又合兵攻乂,不克。公元304年,东海公越宣帝弟、高密王泰之子。执乂以迎颙将张方,张方把乂杀掉。成都王颖入洛阳。不多时,又回邺,留部将石超守洛阳。东海公旋又攻超,超奔邺。于是东海王越进爵。奉着惠帝,号召四方,以攻成都王。成都王遣石超拒战,惠帝大败于荡阴,如今河南的汤阴县。给成都王掳去,置之于邺。东海王逃回本国。这时候的成都王,要算得志得意满了。却是幽州都督王浚和并州刺史东嬴公腾,越的弟。又起兵讨他。石超拒战,大败。成都王只得挟着惠帝南奔洛阳,时洛阳已为张方所据。于是张方再挟着惠帝和成都王走长安。

    公元305年,东海王越再合幽并二州的兵,西迎惠帝。河间王颙派成都王颖据洛阳拒敌,大败。河间王把事情都推在张方身上,把他杀掉,叫人到东海王处求和。东海王不听,直西入关,挟着惠帝还洛阳,河间王逃到太白山,给南阳王模高密王泰的儿子。杀掉。成都王走到新野,给范阳王猇宣帝弟、范阳王康的儿子捉到,杀掉。惠帝东归之后,为东海王所杀,而立怀帝。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

    五胡乱华的事情,咱们得把它分做四个时代,便是:

    第一 前赵强盛时代

    第二 后赵强盛时代

    第三 前秦强盛时代

    第四 后燕、后秦对立时代

    前赵就是匈奴。五胡之中,匈奴、鲜卑为大。而鲜卑根据地在塞外,匈奴在塞内,所以匈奴先兴起。

    刘豹的儿子名字唤做渊,本在洛阳做侍子。从汉以后,外国王子到中国来做质子的,美其名曰“侍子”。惠帝元年,才用他做五部大都督(但是人仍旧在洛阳)。成都王颖用事,又叫他监五部军事,也留之于邺。刘渊屡请还河东,成都王不许。到幽并兵起,刘渊乘机说成都王,要回河东去,合五部之众,来帮他的忙。成都王才许了他。于是刘渊回到左国城,在如今山西离石县东北。自立为汉王。公元304年。旋又迁居平阳,如今山西的临汾县。称帝。

    这时候,洛阳以东群盗纷起,一时无所归向,便都去依附匈奴(其中最盛的,要算王弥和石勒)。于是匈奴的势力大盛。公元310年,刘渊卒,子和立,弟聪弑而代之。这时候,石勒的兵纵横河南。东海王越,自出兵讨之,卒于项。如今河南的项城县。勒追败其军于苦县。如今河南的鹿邑县。于是官军不复能讨贼,听其纵横司、豫。公元311年,刘曜刘渊的族子。攻洛阳,王弥、石勒都引兵来会。城陷,怀帝被虏。刘聪的儿子粲又攻陷长安,杀南阳王模。公元313年正月,“刘聪大会,使帝着青衣行酒。侍中庾珉号哭,聪恶之……帝遇弒,崩于平阳”。

    这时候,雍州刺史贾疋,已恢复长安,旋讨张连被害,众推始平太守麹允领雍州刺史。奉秦王业为太子。及得凶问,即位,是为愍帝。时“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众惟一旅,公私有车四乘。器械多阙,运馈不继。诸侯无释位之志,方镇阙勤王之举。”就靠麴允、索綝京兆太守。尽忠辅翼,屡却敌兵。公元316年,刘曜大举来攻,诸军毕竟不支。八月,京城被围。十月,帝出降。明年,刘聪“因大会,使帝行酒洗爵。反而更衣,又使帝执盖。晋臣在坐者,多失声而泣。尚书郎辛宾,抱帝恸哭,为聪所害。十二月……帝遇弒,崩于平阳。”于是西晋灭亡。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

    西晋灭亡之后,匈奴的势力看似很厉害了。然而刘渊本不是什么有大略的人,看他自立之后,一无作为可知。刘聪就更荒淫。当时匈奴所有,实在不过雍州和河东斤土而已。于是石勒起于东方。

    石勒,羯人。初名,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祖父并为部落小率。汲桑始命以石为姓,勒为名。大安中,晋惠帝年号,公元302、303两年。并州刺史东嬴公腾,执卖诸胡于山东,以充军实,勒亦在其中。后与魏郡汲桑,同从成都王颖故将公师藩为盜。藩和汲桑,都给青州刺史苟晞所击斩,石勒降汉。于是借其兵力,纵横东方。这时候,北方已经糜烂得不堪。其稍能自立的只有:

    青州刺史苟晞

    幽州都督王浚

    并州刺史刘琨

    都给石勒灭掉。群盗中最强盛的,是王弥、扰乱青徐一带。曹嶷,也在青州。广固城(在如今山东益都县西边,后来南燕所都)便是曹嶷所筑。也给石勒所并。幽、并、青、冀、司、豫、兖、徐,差不多都是石勒的势力范围。然而他起初也不过是个流寇的样子,后来得赵人张宾,用他的计策。公元312年,北据襄国,如今直隶的邢台县。明年,又南定邺,就据了这两处做根据地,于是渐渐的成了一个规模。

    公元317年,刘聪卒,子粲立。刘聪当生时,娶靳準的女儿为后,就委政于準。粲立,为準所杀。于是石勒从襄国,刘曜从长安,都发兵攻準。勒攻破平阳,準奔刘曜,为曜所杀。于是刘曜自立于长安,改国号为赵。明年,石勒也自称赵王。历史上称刘曜为前赵,石勒为后赵。

    公元328年,刘曜伐后赵,围金墉。石勒往救,战于洛西,曜大败,被执。子熙奔上邽。如今陕西的南郑县。明年,为石虎所追杀。于是前赵灭亡。后赵又并有雍秦二州。

    公元342年,石勒卒,子弘立。石勒的从子虎,是向来执掌兵权的,弑弘而自立。虎残暴无人理,参看第四章。后赵就不能支持,而鲜卑、氐、羌继起。

    公元349年,石虎卒。石虎的太子邃以谋弑虎,为虎所杀,立其弟宣。宣的弟韬,有宠于虎,宣忌而杀之。虎大怒,又杀掉宣,而立小儿子世做太子。世的母亲是刘曜的女儿。谪东宫的卫士名为“高力”的于梁州,“遇赦不原”。高力军反,攻破长安,出潼关,向洛阳。虎大惧,叫养孙冉闵和羌酋姚弋仲去打他,总算把高力打平。等到收军回来,石虎已经死了。冉闵走到李城,如今河南的温县。遇见石虎第三个儿子石遵,就劝他去攻石世。石遵听了他,就用冉闵做先锋,打破邺城,杀掉石世母子。石遵本来许以冉闵为太子的,即位之后,却背了约。于是冉闵攻杀石遵,立了他的兄弟石鉴。石鉴想杀掉冉闵,又给冉闵所杀。于是冉闵自做皇帝,复姓冉氏,改国号为魏,这是公元350年的事。

    冉闵做皇帝虽不过一年,却和当时时局很有关系,便是他杀石鉴时的“大诛胡羯”。《晋书·载记》上记这件事道:

    ……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令城内曰: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勅城门不复相禁。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是高鼻多须,滥死者半。有人据这一句,疑心当时的胡羯形状颇像白种人。案羯是匈奴别种,匈奴自是土耳其族。但是当时的所谓“胡”,范围是很广的。譬如鲜卑在匈奴之东,就叫东胡;西域诸国,有时也称为西胡。又如说北走胡,南走越。葱岭以东,原有属于白种的塞种(见第二篇第四章第二节)。这种人,自然也有迁居中国的;又有本来和匈奴混合,随着匈奴迁徙入中国的。所以大诛胡羯的时候,其中有高鼻多须的人。

    经过这一次杀戮之后,胡羯的势力就大衰。冉闵虽然败亡,胡羯却不能再起了。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

    鲜卑是个大族。他当时所占据的地方虽在塞外,不如匈奴在腹心之地,然而他的种落却较匈奴为多,所以扰乱中原虽在匈奴之后,而命运却较匈奴、氐、羌为长。其中最先崛起的是慕容氏。慕容氏,《晋书·慕容·载记》上说他是东胡之后,分保鲜卑山的。又述他的先世道:

    曾祖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时燕、代多冠步摇,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祖木延,左贤王。父涉归,以全柳城之功,进拜鲜卑单于,迁邑于辽东北。棘城在如今热河道朝阳县。

    到慕容廆手里,迁徙到徒河的青山,在如今奉天锦县境。又迁徙到大棘城,如今奉天的义县。并有辽东。参看下篇第一章第六节。到慕容廆还受晋朝的官爵。廆卒,子皝立,公元333年。才自称燕王。公元337年。又筑龙城,徙都之。如今的朝阳县。皝卒,子儁立。公元348年。这时候,辽西的鲜卑还有宇文氏和段氏。宇文氏为慕容皝所灭。见第三章第四节。段氏据令支,如今直隶的迁安县。也给慕容儁灭掉。于是前燕的疆域和后赵直接。

    石氏灭亡之后,慕容儁乘势侵略中国。公元350年,拔蓟,取幽州,南徇冀州。公元352年,和冉闵战于魏昌,如今直隶的无极县。闵马倒被执,魏亡。于是慕容儁徙都邺。

    当时前燕的实力仅及河北一带,幽、冀二州及邺。于是氐酋苻洪、羌酋姚弋仲,也都想乘机自立。案《晋书·载记》:

    苻洪,字广世,潞阳临渭氏人也……世为西戎酋长。始其家池中蒲生,长五丈五节,如竹形,时咸谓之蒲家。因以为氏焉。父怀归,部落小帅……属永嘉之乱……宗人蒲光、蒲突,遂推洪为盟主。刘曜僭号长安,尤等逼洪归曜,拜率义侯。曜败,洪西保陇山。石季龙将攻上邽,洪又请降……拜冠军将军,委以西方之事……以洪为龙骧军流人都督,处于枋头。枋头城,在如今河南濬县。石氐亡后,“有说洪称号者,洪亦以谶文草付应王,又其孙坚背有草付字。遂改姓苻氏”。

    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烧当……七世孙填虞,汉中元末,寇扰西州,为杨虚侯马武所败,徙出塞。虞九世孙迁那率种人内附……处之于南安之赤亭。那玄孙柯迥……迥生弋仲……永嘉之乱,东徙榆眉……刘曜……以弋仲为平西将军,邑之于陇上。及石季龙克上邽,弋仲说之……徙陇上豪强……以实畿甸……勒既死,季龙执权。思弋仲之言,遂徙秦、雍豪杰于关东。弋仲率步众数万,迁于清河按赤亭,在如今甘肃陇西县。榆眉,在陕西千阳县。清河郡,治如今山东的清平县。

    这都是被胡羯压服的,胡羯既亡,自然都想出头了。苻洪击虏赵将麻秋,不多时,给麻秋毒杀。儿子苻健,杀掉麻秋,引兵入关。姚弋仲也病死,儿子姚襄降晋。这时候,河南郡县无主,降晋的极多。晋朝就要起兵经略北方了。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

    从元帝即位建康以后,公元317年。到慕容儁入邺这一年,公元352年。晋朝的东渡,已经三十六年了。这三十六年之中却是怎样的呢?东晋的历史,我可以说是荆、扬二州冲突的历史。

    元帝以公元313年都督扬州军事,镇下邳。如今江苏的邳县。这时候,北方丧乱。元帝用王导的计策,迁居建康。愍帝被弑以后,便在建康即位。江东的人心很归向元帝。却是从北方丧乱以来,南方也屡有乱事,都是荆州的兵讨定。(荆州的刺史是刘宏,他手下的名将便是陶侃、周访),所以当时荆州的兵力,远较扬州为强。元帝即位之初,王导和从兄王敦,同心翼戴(王导典机务,王敦掌征讨)。元帝便用王敦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军事。这时候,刘宏已死。王敦便把周访迁徙到梁州,陶侃迁徙到广州,自己专管荆州之事。

    元帝又有些怕他,引用刘隗、刁协、戴渊、周顗等一班人,叫戴渊都督司、豫,镇合肥,如今安徽的合肥县。刘隗都督青、徐镇淮阴,如今江苏的淮阴县。二州军事,以防制他。又叫谯王承做湘州刺史,以掣王敦的肘。王敦在诸将中只有些怕周访,却是周访死了。甘卓继任,卓年已老耄,王敦绝不怕他。公元322年,王敦发兵反,从武昌顺流而下。刘隗、戴渊发兵入卫,拒战,都大败。刘隗逃奔后赵,刁协给人杀掉。敦入城,杀周顗、戴渊而去。同时也发兵袭杀甘卓和谯王承,元帝忧愤而卒。明帝立,敦移镇姑孰,如今安徽的当涂县。阴谋篡位。公元324年,死了,明帝和丹阳尹温峤合谋,发兵讨平其乱。这是荆、扬二州的第一次冲突。

    明帝在位三年而崩,成帝立,还只有五岁,太后庾氏临朝,后兄庾亮执政。这时候,祖约屯寿春,祖约的哥哥,唤做祖逖,请兵于元帝,要去恢复北方。元帝叫他自己招募,于是祖逖在淮阴招募约八千人,慷慨北行。和后赵相持,河南州郡,归他的极多。公元321年,祖逖死了,祖约代领其众。抵挡不住后赵,退屯寿春。陶侃镇荆湘,又有个历阳内史苏峻,历阳,如今安徽的和县。讨王敦有功,都和庾亮不睦。元327年,庾亮征苏峻为大司农,苏峻就举兵和祖约同反。苏峻的兵锋很为精锐,庾亮逃奔寻阳,去投温峤。这时候,温峤镇寻阳。温峤以大义责陶侃,一同举兵,讨定苏峻。祖约逃奔后赵,后来为后赵所杀。这一次,不是温峤公忠体国,陶侃也还未必可靠,晋朝就危险极了。这是东晋所生肘腋之变,总算靠上流的兵力镇定的。

    陶侃死后,庾亮代督荆江,公元334年。才出兵北伐。这时候,后赵方强。石虎时代。庾亮兵出无功,惭愤而卒。庾亮的兄弟庾翼接他的手。公元342年,成帝崩。成帝两个儿子,一个唤做丕,一个唤做弈,年纪都还幼小。宰相庾冰便立了琅邪王岳,是为康帝。庾翼从武昌移镇襄阳,庾冰代镇夏口。公元344年,康帝又死了。康帝的儿子唤做聃,还只有三岁。庾冰要立会稽王昱,简文帝。宰相何充不同意。聃即位,是为穆帝,太后褚氏临朝。这一年,庾冰死了,庾翼移镇夏口。庾翼的儿子,名唤方之,代镇襄阳。明年,庾翼又死了,遗表请把自己的儿子爰之代镇荆州。何充不听,用了桓温,并且连方之都罢掉。从此以后,庾氏的势力,就消灭了。

    桓温却是个豪杰,他占据上流以后,布置起来,便觉得旌旗变色,于是就成了伐蜀之功。前蜀的起源,《晋书·载记》上说他是廪君之后。案廪君的神话见于《后汉书·南蛮传》上。《晋书·李特载记》略同。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乃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沈,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生,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君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钟离山,在如今湖北宜都县境。夷水就是如今的清江。

    《晋书·载记》上又述李氏的缘起道:

    汉末,张鲁在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賓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值天下大乱,自巴西之宕渠,迁于汉中杨车坂,抄掠行旅;百姓患之,号为杨车巴。魏武帝克汉中,特祖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帝拜为将军,迁于潞阳北土,复号之为巴氐。

    这一支巴氐,实在是前秦、后凉、成汉的共祖。不过前秦、后凉是留居北方的,成汉却是入蜀的罢了。公元296年,关中氐齐万年反,关西扰乱,百姓都流亡入汉中。李特因将之入蜀。公元306年,李特的儿子李雄攻破成都,自称成帝。李寿改国号为汉。又北并汉中。李雄刑政宽简,百姓颇为相安。公元334年,李雄死了,兄荡的儿子班立。李雄的儿子越弒之而立其弟期。期淫虐不道,又为李特的孙子寿所弑。李寿也是个荒淫无道的,成汉就此大衰。李寿卒,儿子李势立。公元347年,桓温两道伐蜀,直逼成都,李势出降。前蜀就此灭亡。

    前蜀灭后两年而石虎死,北方大乱。河南诸州,都来降晋。于是晋朝就想北伐。然而这时候,荆、扬二州的齕又起。朝廷忌桓温的威名日盛,就引用名士殷浩去抵抗他。石虎死的明年,殷浩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公元353年,殷浩用姚襄做先锋北伐,反为襄所邀击,大败。桓温因此逼着朝廷,废掉殷浩。于是荆州的势力,高压扬州,达于极点了。公元354年,桓温伐秦,大败其兵,直到灞上。苻健用坚壁清野的法子拒他,桓温粮尽退兵。明年,讨定姚襄。姚襄走入关中,给秦人杀掉,他的兄弟苌,投降苻秦。公元361年,穆帝崩,成帝的儿子琅邪王丕立,是为哀帝。公元365年,哀帝又崩,兄弟弈立,是为废帝海西公。公元369年,桓温伐燕,战于枋头,不利。这时候,中央猜忌桓温,于他的举动颇务掣他的肘。于是桓温就想要行废立。公元371年入朝,废海西公而立简文帝。明年,简文帝崩,孝武帝立。桓温颇有“图篡”之意。朝臣谢安、王坦之故意用镇静的法子对待他。公元373年,桓温死了,他的兄弟桓冲是个无能为的人,把荆州让给谢安。于是荆扬二州的冲突,又算告一个小结束。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

    如今又要说到北方的事情了。慕容儁迁邺这一年就死了,子暐立,慕容恪辅政。公元365年,陷洛阳。公元356年,桓温破姚襄,收复洛阳。到这一年而陷于前燕。公元367年,慕容恪卒,慕容评辅政。越二年而桓温北伐,慕容垂大败之于枋头。慕容评性最鄙吝,见慕容垂威名日盛,忌之,阴图谋害,慕容垂逃到秦国。于是前燕骤衰。而前秦从苻坚即位以后,苻健卒,子生立。苻坚弑而代之。坚的父亲名雄,也是苻洪的儿子。用了王猛,修政练兵,国势骤强。公元370年,王猛伐燕,克洛阳。明年,攻破了邺城。慕容暐被执,前燕就此灭亡。这时候,北方的国,又有[1]前凉 前凉张轨,公元300年做晋朝的凉州刺史。这时候,中原丧乱,轨就保有了凉州。张轨和他的儿子实,都还“事晋,执臣礼”。张实卒,他的兄弟张茂立。刘曜来攻,才力屈称藩。张茂卒,张实的儿子张骏立。张骏卒,子张重华立。石虎来攻,屡败其兵。重华卒,子曜灵立,为重华的兄祚所弒。祚淫虐不道,又为其下所杀,立了张重华的儿子玄靓。张骏的少子天锡,又弑之而自立。公元376年,为前秦所灭。

    [2]代 代就是拓跋氏,详见第九节。也是公元376年,为前秦所灭。

    [3]陇西鲜卑乞伏氏 《晋书·载记》述他的源起道:“在昔有如弗斯、出连、叱卢三部,自漠北南出大阴山。遇一巨虫于路,状若神龟,大如陵阜。乃杀马而祭之。祝曰:若善神也,便开路;恶神也,遂塞不通。俄而不见,乃有一小儿在焉。时又有乞伏部,有老父无子者,请养为子,众咸许之。老父欣然,自以有所依凭,字之曰纥干。纥干者,夏言依倚也……四部服其雄武,推为统主。”这一段神话虽荒唐,却可见得这一族是从漠北迁徙而来的。后来有一部长。唤做祐邻,乞伏国仁的五世祖。才南迁到秦州的边境。在如今兰山道的北境。邻六传至司繁,为前秦所击破,降于前秦。

    其余诸小部落,一时也无不慑服。于是苻坚“三分天下有其二”,就要想灭掉东晋以统一天下——于是西陷梁、益,东扰徐、豫。公元383年,就起了大兵八十万来伐晋。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北方的苻秦,虽然盛强;南方的东晋,形势却也变了。这是为什么?从谢安秉政之后,就叫他的侄儿子玄驻扎广陵。谢玄募了一支精兵,号为“北府兵”。统带这一支兵的人,名唤刘牢之,也是一个战将。

    苻坚的伐晋,所靠的就是兵多。既然“多而不精”,就一定“多而不整”,这本是兵家所忌的。当时他的大军,还没有到齐,前锋就给刘牢之打败。南军的战气已经加倍。谢玄等遣使请战,苻坚要放他渡水,“半渡而击之”。谁知自己的兵,多而不整,一退不可复止,给晋兵杀得大败亏输。这种战事的始末,本书限于篇幅,不能详叙。欲知其详,参考《通鉴纪事本末》最便。其余的战役仿此。

    苻坚盛强的时候,北方的羌人和鲜卑人等,本是被他硬压服的,并不是心服。然而苻坚却待他们甚厚,而且措置之间,似于本族反疏。当时劝他的人很多,他都不听。这也有个原故,氐本是个小族,若要专靠了几个本族人,而排斥异族,如何能站得住呢?这也是苻坚眼光远大之处。然而一朝败北,向来“力屈而非心服”的人,就如雨余春笋,一时怒发了。于是慕容垂据中山,如今直隶的定县。为后燕。

    慕容永据长子,如今山西的长子县。为西燕。

    姚苌据长安,为后秦。

    吕光据姑臧,如今甘肃的武威县。为后凉。吕光,潞阳氐人。苻坚的骠骑将军,替苻坚讨平西域的。

    乞伏国仁据陇右,为西秦。居勇士川,在如今甘肃金县的东北。乞伏乾归徙苑川,在如今甘肃靖远县的西南。

    苻坚先为西燕所攻,弃长安,奔五将山。在陕西岐山县东北。后来被姚苌捉到,杀掉。他的儿子丕,镇守邺城,为慕容垂所逼,逃到晋阳,自立。和慕容永打仗,败死。苻坚的族子登,自立于南安。如今甘肃的平凉县。和后秦相攻,公元394年,给姚苌的儿子姚兴杀掉。儿子崇,逃到湟中,给乞伏乾归杀掉。于是前秦灭亡。

    前秦灭亡这一年,慕容垂也灭掉西燕,并幽、冀、并三州,又南定青、徐、兖三州。后秦也攻破洛阳,并有淮汉以北,又破降乞伏乾归,并称为北方大国。然而拓跋氏和赫连氏,也就起来了。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

    鲜卑诸族以慕容氏为最大。然而慕容氏所遇的机会,不如拓跋氏之佳(慕容氏直氐、羌、胡、羯方张之时,而拓跋氏直诸族都已凋敝之后),所以拓跋氏就成了统一北方的大功了。拓跋氏的起源,《北史》上说:

    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筒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时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仕尧时,逐女魃于弱水北,人赖其勋;舜令为田祖。历三代至秦汉,獯粥、俭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积六七十代,至成皇帝,讳毛,立,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震北方。

    拓跋氏的有传说,大概是起于成皇帝的,以前都是捏造出来。成帝以后,《北史》叙述他的世系:五传而至宣帝推寅;宣帝以后,又七传而至献帝邻。《北史》记他之事迹道:

    宣帝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谋更南徙,未行而崩……献皇帝邻立。时有神人,言此土荒遐,宜徙建都邑。献帝年老,乃以位授于圣武皇帝,案,名诘汾。令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似马,其声类牛,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故地。其迁徙策略,多出宣献二帝,故时人并号曰推寅,盖俗云钻研之义。

    这其中固然杂有神话,然而他本来的居地,和迁徙路径,却可以推测而得。如今的西伯利亚,从北纬六十五度以北,号为冻土带。自此以南,到五十五度,为森林带。更南的平地,号为旷野带。又南,为山岳带,就是西伯利亚和蒙古的界山。冻土带极冷,人不能生活的地方极多。森林带多蚊虻。旷野带虽沃饶,然而正是《北史》所说“昏冥沮洳”之地。拓跋氏最初所居,似系冻土带,因不堪生活的困难而南徙,又陷入旷野带中。后来才越过山脉,而到如今的外蒙古,就是所谓“匈奴故地”了。有人说“大泽方千余里”,是如今的贝加尔湖,这句话是弄错的。贝加尔湖,是古时候的北海,是丁令人所居(参看下篇第一章第二节),在北荒算乐土了。“大泽方千余里”,明是广大的沼地。

    诘汾的儿子名为力微,神元帝。居于定襄的盛乐。如今归绥县的北边。四传至禄宫,力微的儿子。众分为三部:禄官居上谷之北,濡源之西。如今的滦河。禄官的兄子猗,居参合陂。如今山西的阳高县。猗卢,居盛乐。公元296年。公元308年,禄官卒,猗卢合三部为一。这时候,刘琨和匈奴相持,而拓跋氏同铁弗氏的交涉也于是乎起。

    铁弗氏是匈奴南单于的苗裔,居于新兴。“北人谓胡父鲜卑,母为铁弗,因以号为姓”。《北史》本传。铁弗氏的酋长唤做刘虎,和刘琨相攻。刘琨借兵于拓跋氏,击破之。于是把陉北的地方赏他,封为代王。公元315年。猗卢死后,国多内难,中衰。到公元338年,什翼犍立,昭成帝。才再强盛。什翼犍徙居云中,如今山西的大同县。仍和铁弗部相攻。

    公元376年,刘虎的孙子刘卫辰刘荛死后,子务桓立,和拓跋氏讲和。务桓死,弟阏陋头立,和拓跋氏构畔。后为务桓的儿子悉勿祈所逐,逃归拓跋氏。悉勿祈死,弟卫辰代立。”请兵于前秦。前秦遣兵伐代,什翼犍病不能战,逃到阴山之北。秦兵退了,才回来,给儿子实君所弒。前秦听得,再发兵攻代,把实君杀掉。于是把代国的地方,分属于刘卫辰和刘库仁。刘武的宗人,昭成帝以宗女妻之。什翼犍的孙子珪,这时候年纪还幼小。他的母亲贺氏带着他去依刘库仁。后来刘库仁死了,儿子刘显想害他,他就逃到贺兰部。公元386年,自称代王,旋称帝,是为北魏道武帝。后灭刘显公元387年。和刘卫辰两部,迁居平城。公元391年。代北的种落本来是很强悍的,他东征西讨,把这许多种族都渐次收服,就依旧变做一个强部了。

    从前秦灭亡以来,北方连年兵争,凋敝已极。后秦和后燕虽然并地稍广,国力也都不充实。公元395年,慕容垂的儿子宝带兵攻魏,大败于参合陂,死者无数。明年,慕容垂自将攻魏,魏人敛兵避他。垂入平城,退军时候,看见魏国人所筑的“京观”,又羞又气,走到上谷,死了。慕容宝立,魏人大举南伐。陷并州,从丹陉东下,从娘子关到获鹿县的隘道。郡县望风而溃,中山以外,只剩了邺和信都如今直隶的冀县。两城。慕容宝逃到龙城。魏兵退后,出兵想收复中山,手下的军队哗变起来,只得退回龙城。叛兵追上,把他围住,慕容宝就给手下的人所弒。少子长乐王盛,定乱自立,因用刑甚严,又为手下的人所弑。兄弟河间公熙立,奢淫无度,为部将冯跋所篡,是为北燕。公元409年。魏道武南侵的时候,慕容皝的小儿子范阳王德镇邺,弃之,南走广固,自立,是为南燕。

    后燕破败到如此,后秦也日就衰颓。刘卫辰灭亡,他的小儿子名唤勃勃,逃到鲜卑的叱干部,后来又转入后秦。姚兴叫他守卫朔方,以御后魏。谁知勃勃既得兵权,就叛起后秦来。公元407年,自立为夏王,改氏赫连。连年攻剽后秦的边境,后秦用兵,总是不利,国力更形疲敝。赫连勃勃居统万城,在如今陕西的怀远县。

    这时候的北方诸国,大都已到末运了。南方的东晋,却是怎样呢?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东晋从淝水战后,形势也大变了。这是为什么?就因为有了一支北府兵,下流的形势骤强。

    孝武帝委政于自己的兄弟会稽王道子。道子也是个“嗜酒昏愚”的,又委政于王坦之的儿子国宝。谢安的女婿。孝武帝的母舅王恭镇京口,和道子不睦。桓温的儿子桓玄在荆州,郁郁不得志,也游说刺史殷仲堪造反。公元396年,孝武帝崩,安帝立。明年,王恭、殷仲堪同举兵反,以诛王国宝为名。道子大惧,把王国宝杀掉,差人去求和,二人才罢兵。于是道子又引用谯王尚之宣帝弟进的玄孙。做腹心。用他的计策,新立了一个江州,用王愉国宝的兄。做荆史,割豫州所属四郡归他管辖。

    豫州刺史庾楷庾亮的孙子。大怒,说王恭、殷仲堪,再举兵内向。道子的世子元显,遣人运动刘牢之,袭杀王恭。谯王尚之也杀败庾楷,而殷仲堪用桓玄、杨佺期南郡相。做先锋,直杀到石头城。朝廷不得已,用桓玄做江州刺史,殷仲堪做荆州刺史,杨佺期做雍州刺史。三人才罢兵而还。公元398年。未几,仲堪和佺期都给桓玄所并。公元399年。于是上流的权势又归于桓玄一人了。元显年纪虽小,却颇有才气,从经过一次事变以后,朝廷的实权尽入其手。公元402年,荆州大饥,元显趁势发兵以讨桓玄。桓玄也兴兵东下。元显就仗一个刘牢之,桓玄差人运动刘牢之,刘牢之又叛降桓玄。元显弄得手足无措,兵遂大溃。桓玄入都,杀掉道子和元显,并且夺掉刘牢之的兵权。刘牢之要谋反抗,手下的人都恨他反复,没有人肯帮他的忙,牢之自缢而死。于是桓玄志得意满,公元403年,废掉安帝而自立。

    然而北府兵的势力,毕竟还在。宋武帝(刘裕)便是这一支兵里最有实力的人。公元404年,刘裕和何无忌、刘牢之的外甥。刘毅、孟昶、诸葛长民等,起兵京口、广陵,以讨桓玄。桓玄大败,挟安帝走江陵,为益州刺史毛璩所杀。安帝复位,于是刘裕在中央政府总揽大权,同时起事诸人,分布州郡。东渡以后,中央政府,常为外州所挟制起初为荆州所挟制,后来也兼为北府所挟制。的形势,到此一变。

    后燕、后秦的衰弱,已如前述。北魏道武帝,从破燕之后听信了方士的话,吃了寒食散,大概是一种金石剂,性质极其猛烈。初服的时候,觉得诸病悉除。但是到后来,也非常猛烈。

    六朝人受其害的很多,巢元方《诸病源侯总论》里,载有解救的法子,还可以考见其中毒的情形。躁怒无常,国政颇乱。所以也不过谨守河北,不能出兵。刘裕“休兵息民”了几年,公元408年,出兵伐南燕(这时候,慕容德已死,儿子慕容超在位)。明年,把南燕灭掉。又回兵平定了卢循、徐道覆的乱,这种事情,虽然不过是妖人创乱,于当时的时局却颇有关系的。先是有琅邪人孙泰,习妖术于钱塘杜子恭。孝武帝时,孙泰做了新安太守,就想反。事觉,伏诛。他的侄儿孙恩,逃入海中,聚党为乱,众至数十万。屡剽扬州沿海,直至京口。这时候,刘裕还在刘牢之之麾下,拒战有功。刘牢之便把这件事专委于他,到底把孙恩打平(恩穷蹙赴水死)。刘裕的“崭然见头角,自此始。”桓玄篡位,孙恩的妹夫卢循,南陷广州,玄不能讨,就用他做广州刺史。

    卢循又用自己的妹夫徐道覆做始兴相(始兴,如今广州的曲江县)。刘裕北伐,卢循、徐道覆乘机分两道北犯(从如今湖南、江西),直出长江,军势甚盛。何无忌败死,刘毅拒战,也大败。刘裕赶归守御。这时候,“北归将士,并皆创病,建康战卒,不过数千”。诸将都要奉安帝渡江,刘裕坚持不可。徐道覆劝卢循急攻,卢循不听。久之,无所得,要想回兵,给刘裕袭破。卢循、徐道覆逃回广州,却广州又已给刘裕遣兵袭取了。卢循攻交州,兵败自杀。徐道覆在始兴,也兵败而死。灭掉割据四川的谯纵。毛璩的参军,公元405年,攻杀毛璩,据蜀。公元414年,刘裕遣朱龄石把他讨平。历史上也称谯纵为后蜀。渐次剪除异己。荆州刺史刘毅、豫州刺史诸葛长民。谯王尚之的兄弟休之做荆州刺史,也给刘裕攻破,奔逃后秦。公元416年,出兵伐后秦(这时候,姚兴已死,他的儿子姚泓在位),从合肥向许洛,所至克捷。明年,就攻破长安,把后秦灭掉。后秦求救于魏,魏人不能出兵,但列兵河上为声援,给刘裕打败。

    这时候,晋国大有可以恢复北方之势,而刘裕急于图篡,引兵南归,只留着一个儿子义真,留守长安。诸将不和,长安就给赫连勃勃打破。公元418年。“裕登城北望,流涕而已。”公元420年,刘裕弑安帝而立其弟恭帝。明年,就篡晋自立。

    宋武帝篡晋之后,三年而殂。子少帝义符立,为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等所弑。立了武帝第三个儿子义隆,是为文帝。庐陵王义真是次子,徐羡之等也和他不睦,先诬以罪,把他废掉。文帝和檀道济谋,讨除徐羡之等三人。不多时,又把檀道济杀掉。于是和武帝同时起兵的人,既给文帝除掉,就武帝手下的宿将,到此也翦灭无余,更无力经营北方,北方就都并于后魏了。

    北魏道武帝,以公元408年,为儿子清河王绍所弑。明元帝讨绍自立,又服寒食散,不能治事。公元423年,传位于太武帝,国势复强。赫连勃勃取了长安,就是这一年死了。儿子赫连昌立。魏太武帝立后二年,自将伐夏,攻统万,赫连昌逃奔上邦,又给魏人追攻擒获。他的兄弟赫连定自立于平凉,后来为魏人所破,逃到吐谷浑。吐谷浑人把他执送北魏,于是夏灭亡。公元431年。

    凉州地方,从苻坚淝水败后,就为吕光所据。公元386年。公元397年,匈奴沮渠氏叛,《载记》说“其先世为匈奴左沮渠,因以官为氏焉。”推吕光所命的建康太守段业为主,据张掖。公元401年,沮渠蒙逊杀段业而自立,是为北凉。业所署沙州刺史李暠,也据敦煌自立,是为西凉。公元400年。河西鲜卑秃发乌孤,《载记》说:“其先与后魏同出。”按拓跋、秃发,就是一音的异译。又据乐都如今甘肃的碾伯县。自立,是为南凉。公元397年。后凉的地方,就此分裂了。

    吕光死后,儿子绍继之。绍兄纂,杀绍自立。纂弟超,又杀纂而立其兄隆。北凉、南凉,时来攻击,遂降于后秦。公元403年。南凉秃发乌孤,传弟利鹿孤,利鹿孤又传弟傉檀。傉檀降后秦,姚兴以为凉州牧,移镇姑臧。后为西秦乞伏炽磐所灭。公元414年。西秦乞伏国仁,传弟乾归,为姚兴所破,降于后秦。后来逃归苑川,见上节。自立。传子炽磐,袭灭西秦。炽磐死后,子暮末立,为赫连定所杀。公元431年。西凉李暠,迁居酒泉,并有玉门以西。传子歆,为沮渠蒙逊所灭。公元421年。南凉亡后,沮渠蒙逊并有姑臧。又灭西凉,取敦煌。在凉州诸国中,最为强大。传子牧犍,为后魏所灭。公元439年。还有冯跋所立的北燕,传子冯宏,也给后魏灭掉。于是天下就剩宋魏两国了。

    【第三章】南北朝

    第一节 宋齐的治乱

    宋文帝的时候,虽然宿将垂尽,兵力已靠不住,然而前此灭南燕,灭后秦,总算是“累胜之余”;而且这时候的拓跋魏,也不过草创,所以还有恢复中原的念头。宋武帝死时,魏明元帝乘丧伐宋,取青、兖、司、豫四州,置戍于虎牢、在今河南汜水县。滑台。在今河南滑县。公元429年,宋文帝遣刘彦之伐魏,魏人敛兵河北,宋人恢复虎牢、滑台。到冬天,魏人纵兵南下,宋人不能抵挡,所得的地方又都失去。文帝“经营累年”,到公元449年,又遣兵伐魏。然而“兵多白徒,将非才勇”,才进就败。魏太武帝自将南伐,至于瓜步。在如今江苏六合县。宋人沿江置戍,极其吃紧。幸而盱眙、如今安徽的盱眙县。彭城,如今江苏的铜山县。都坚守不下,魏太武帝乃勒兵而还。然而“所过郡邑,赤地无余”,至于“燕巢于林木”。元嘉文帝年号,公元424—公元453年。之政,在南朝中本算是首屈一指的,到此也弄得“邑里萧条”了。公元452年,魏太武帝被弒,文成帝立。宋文帝再想北伐,也没有成功。南北分立,“北强南弱”之势,到此就算定了。明帝时,和魏交兵,又失掉淮以北的地方。

    文帝皇后袁氏,生太子劭。淑妃潘氏,生始兴王濬。淑妃很为得宠,袁皇后“恚恨而殂”。太子劭因此深恨潘淑妃和始兴王。始兴王惧,“曲意事劭”,劭又喜欢了他。劭和濬多过失,怕文帝觉察,“因为巫蛊”。事觉,文帝要废太子而赐始兴王死,犹豫未决。潘淑妃告诉了始兴王。始兴王告诉太子,太子就举兵弑帝。并杀潘淑妃。江州刺史沈庆之,奉武陵王骏,讨诛劭、濬。骏立,是为孝武帝。公元453年。

    孝武帝天资刻薄,武帝、文帝的子孙,差不多都给他杀尽。孝武帝卒,前废帝子业立,公元464年。荒淫无度,而刻薄同孝武帝一样。孝武帝的旧臣,多给他杀掉。又要杀江州刺史晋安王子勋。也是孝武帝的儿子。子勋的长史邓琬,奉他起兵。刚好前废帝为左右所弑,明帝立。公元465年。谕子勋罢兵,邓琬不听,奉子勋称帝于寻阳。公元466年。这时候,“四方贡计,并诣寻阳”,朝廷所保,只有丹阳、淮南等几郡而已。不多时,子勋给沈攸之等讨败。明帝因此更加猜忌孝武帝的子孙,也差不多给他杀完。公元472年,明帝卒,后废帝立,荒淫更甚于前废帝。江州刺史桂阳王休范反,文帝的儿子。昼夜兼程袭建康,为萧道成所讨平。萧道成自此威权渐大。道成刺兖州,镇淮阴。公元477年,道成弒后废帝,而立安成王准。荆州刺史沈攸之和中书令袁粲,镇石头。起兵讨道成,都败死。公元479年,萧道成遂篡宋自立,是为齐高帝。

    齐高帝篡宋之后,四年而殂。公元482年。子武帝立。武帝和高帝同起艰难,留心政治,在南朝诸帝中,比较算是好的。公元493年,武帝卒。武帝太子长懋早卒,次子竟陵王子良,颇有夺宗之意。武帝兄子西昌侯鸾,扶立太孙昭业,是为郁林王。子良忧惧而死。郁林王荒淫无度,在位一年,为鸾所弑,立其弟昭文。旋废之而自立,是为明帝,大杀高、武二帝子孙。公元498年,明帝卒。子宝卷立,是为东昏侯,昏淫为南朝诸帝之最,而亦“果于杀戮”。豫州刺史裴叔业治寿阳,如今安徽的寿县。降魏,南朝因此失掉淮南之地。江州刺史陈显达反,崔慧景讨平之。慧景还兵攻帝,为豫州刺史萧懿所杀。东昏侯又把萧懿杀掉。萧懿的兄弟萧衍,时为雍州刺史。东昏侯发道密旨给荆州刺史南康王宝融,叫他暗中图谋他。宝融举兵反,公元501年,自立于江陵,是为和帝。这时候,萧衍也起兵襄阳,和帝就用他做征东将军,发兵东下。东昏侯战败,为宦者所弑。明年,和帝禅位于萧衍,是为梁武帝。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北魏太武帝时候虽然强盛,然而连年用兵,国颇虚耗。太武帝还有北征柔然、高车的事情,见下篇第一章第三节。文成帝立,“守之以静”,民乃复安。公元465年,文成帝卒,子献文帝立。好佛,传位于孝文帝。公元471年。太后冯氏旋弒献文帝而称制。公元476年。公元490年,冯太后卒,孝文帝才亲政。

    孝文帝是北魏一个杰出的人物。迁都洛阳,公元493年。断北语,改族姓,禁胡服,与汉人通婚,兴学校,改制度。从此以后,鲜卑就与汉族同化了。参看第四章。然而北魏的衰机,也兆于此时,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魏国的宗室贵人,从南迁以后都习于奢侈。这时候,佛法初行,建寺造塔等迷信,更足以助长奢侈。野蛮民族迁徙到文明的地方,吸收文化难,而沾染物质上的奢侈易,这也是历代北族迁入中国的通例。

    [二]北魏当建都在平城的时候,和北族的交涉是很频繁的。参看下篇第一章第三节。所以设了怀朔、高平、御夷、怀荒、柔玄、沃野六镇,在如今兴和道西南境。“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不但不废仕宦,至乃偏得复除。当时人物,忻慕为之。及太和在历,仆射李冲,当官任事。凉州士人,悉免廝役;丰沛旧门,仍防边戌,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征镇驱使,为‘虞候’、‘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多复逃胡乡,乃峻边兵之极,镇人浮游在外,皆听流兵捉之。于是少年不得从师,长者不得游宦……自定鼎伊洛,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或有诸方奸吏,犯罪配边,为之指踪,过弄官府,政以贿立,莫能自改”。以上魏广阳王深上书;见《北史·太武五王传》。太和,孝文帝年号,公元477——公元499年。——于是郁极思变,就成了后来的乱源。

    公元499年,孝文帝卒,宣武帝立,委政于高皇后的兄肇。公元515年,宣武帝卒,孝明帝立,年方六岁,高太后临朝。先是道武帝要立明元帝做太子,恐怕身后母后专权,先杀掉他的母亲,才立他。从此以后,就成为拓跋氏的家法(君主政体的残酷不仁如此)。宣武帝好佛,充华胡氏生子孝明帝,立为太子,才不杀胡氏,而且把她立为贵嫔。高太后临朝,又要杀掉胡贵嫔,中给事刘腾等设法阻止。胡贵嫔很感激他。不多时,胡贵嫔和刘腾等合谋,伏兵把高肇杀掉,并弑高太后。于是胡氏自称太后,临朝称制。公元516年。刘腾和太后的妹夫元乂等用事。后来太后又宠幸了一个清河王怿。孝文帝的儿子。元乂、刘腾把清河王杀掉,连太后也幽禁起来。刘腾死后,元乂防范稍疏,太后又设法把元乂杀掉,再临朝称制。公元525年。

    奢侈的风气,到胡后时候更盛,大营寺塔,赏赐无度。于是“府库累世之积,扫地无余”,至于“减百官禄力”,“豫借百姓六年租税”;入市的,每人要税一个钱。地方官又竞为诛求,以结纳权要。弄得民不聊生。于是六镇和内地的人,纷起叛乱。尔朱荣,北秀容人,“世为部落酋帅;其先居尔朱川,因为氏焉”。北秀客,在如今山西的朔县。尔朱荣雄健有才略,讨平部人之乱,做了并、肆等六州都督。这时候,明帝年长,和太后嫌隙日深。密召尔朱荣,要诛灭太后左右,旋又后悔,止住他。太后大惧,把孝明帝杀掉。公元528年。尔朱荣举兵入洛,杀掉胡太后,立了孝庄帝,留其党元天穆居洛,自还晋阳。

    公元530年,孝庄帝诱尔朱荣入朝杀之,并杀元天穆。尔朱荣的从子尔朱兆,举兵弒帝,立了长广王晔。献文帝的孙子。明年,又把他废掉,而立节闵帝。公元531年,高欢起兵于信都,高欢,本在尔朱氏部下。先是河北叛乱时,有一个乱党唤做葛荣,兵最强。后来给尔朱荣灭掉。手下的人,受尔朱氏凌暴,都不聊生。大小凡二十六反,杀掉过半,还是不能遏止。尔朱兆问计于高欢。高欢说:不如叫他就食山东。尔朱兆听了他,就叫高欢带了去。于是高欢就起兵讨兆。立渤海太守朗,太武帝儿子的玄孙。攻破邺城。尔朱兆迎战,大败。高欢入洛,废掉节闵帝和朗,而立孝武帝。明年,攻杀尔朱兆。孝武帝和高欢不睦,暗结关中大行台宇文泰,以图高欢。公元532年,孝武帝举兵讨欢,欢也从晋阳南下,夹河而军。孝武帝不敢战,奔长安。这一年冬天,为宇文泰所弑,立了文帝;而高欢也另立孝静帝。于是魏分为东西。公元550年,东魏为北齐所篡;西魏又两传,到公元560年,而为宇文氏所篡。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

    东西魏分立后,高欢、宇文泰,剧战十年,彼此不能相胜,其中最危险的,是公元537年这一段。这时候,关中大饥,宇文泰所带的兵,不满万人,而高欢的兵,有二十万。战于渭曲,高欢大败。西魏从此才算站住,乘胜进取河南许多地方。明年,东魏侯景,治兵虎牢,以复河南诸州。宇文泰来救,不利。于是从洛阳以东为东魏,所有的形势略定。公元543年,高欢又发兵十万伐魏,战于印山,互有胜负。从此以后,东西魏就没有什么大战役。在河北,东魏以晋阳,西魏以汾洲为重镇。于是东西分立的局面定,而受其害的,却在于梁。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公元502—公元549年。在历代君主中,年寿要算长久的。初年励精图治,国内颇称太平。晚年迷信佛法,三次在同泰寺舍身,“祭宗庙,以麦为牺牲。”人民有犯罪的,至于“涕泣而赦之”,于是刑政废弛。承平日久,兵力尤不可靠。又梁武帝太子统昭明太子早卒,武帝立了自己的次子简文帝做太子。对于昭明太子的儿子,觉得有些抱愧,于是把统的儿子河东王誉、岳阳王詧等都出刺大郡。而又用自己许多儿子,分刺诸郡以敌之。诸王“人各有心”,彼此乖离,也是召亡的一个原因。梁武帝的灭亡,攻佛法的人,都把他作为口实。然而这是他误解佛法之过,并不能归咎到佛法本向,这是略为研究佛法就可以知道的。

    高欢手下得力的战将是侯景,尝专制河南。公元547年,高欢卒,子澄嗣,执魏政,侯景以河南十三州降梁。梁武帝因此就起了恢复北方的雄心,叫自己的侄子贞阳侯渊明去伐魏。魏遣慕容绍宗讨侯景,渊明被擒。侯景奔梁,袭据寿阳,梁朝就用他做豫州刺史。先是梁人乘魏乱,恢复淮北诸州。侯景见梁朝兵备废弛,阴怀异图。公元548年反,武帝命临贺王正德拒之,武帝兄弟的儿子,起初养以为子,打算把他立做太子。后来太子统生,正德还归本支。因此不悦,常畜异谋。正德反引侯景渡江,把他开门放入。梁武帝忧愤而死。侯景立了简文帝,尽陷江南诸郡县。

    这时候,梁朝所分封的诸王方各据一州,互相吞并。梁武帝第七个儿子湘东王绎,据了荆州,攻克河东王誉于湘州,邵陵王纶武帝第六子。于郢州,形势颇强。公元551年,侯景溯江而上,陷江州、郢州,攻巴陵,大为王僧衍所败,猛将多死。回来之后,就杀掉简文帝和太子大器,立了个豫章王栋,昭明太子孙。旋又弒之而自立,称汉帝。湘东王即位于江陵,是为元帝。

    始兴太守陈霸先起兵讨侯景,元帝派他和王僧辩分道进攻,侯景败死。

    先是元帝遣兵攻岳阳王詧于襄阳,岳阳王求救于西魏,元帝乃罢兵。及元帝即位,武帝第八个儿子武陵王纪,也称帝于成都,发兵攻江陵。元帝请救于西魏,西魏发兵入成都。武陵王腹背受敌,败死。于是益州为魏所取,而东方州郡,亦大半入魏。自巴陵至建康,以江为界。后来元帝和魏,又有违言。公元554年,西魏遣柱国于谨帅师伐梁,攻破江陵,元帝遇害。徙岳阳王詧于江陵,令其称帝,是为西梁。王僧辩和陈霸先立敬帝于建康,而东魏又把贞阳侯渊明立做梁主,派兵送他回来。王僧辩拒战,大败,就投降了他,同他一起回,把敬帝废做太子。陈霸先发兵袭杀王僧辩,重立敬帝。公元557年,就禅位于陈。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

    从北魏道武帝建国之后,凡一百四十八年,而分为东西。公元386——公元515年。又十六年而东魏为北齐所篡,二十三年而西魏为北周所篡。北齐高氏,系出汉族,然而从文宣帝以后,都极其淫暴,这都是当时所谓“渐染胡风”的一流人;参看第四章。从文化上论,实在不能算他是中国人。字文氏则也是鲜卑。《北史·周本纪》说:

    其先出自炎帝。炎帝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其后有葛乌兔者,雄武多算略,鲜卑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及其裔孙曰普回,因狩,得玉玺三纽,文曰皇帝玺……其俗谓天子曰宇文,故国号宇文,并以为氏。普回子莫那,自阴山南徙,始居辽西……为魏甥舅之国。自莫那九世至侯归豆,为慕容皝所灭。

    “出自炎帝”,和得氏之由,自然是荒唐话。自阴山南徙,始居辽西,这句话从地理上看却不错的。宇文氏先世的事迹,详见《北史》第九十八卷《宇文莫槐传》。《本纪》说他是鲜卑,而《宇文莫槐传》又说他是匈奴,这也是《北史》的疏处。《宇文莫槐传》说:“其先南单于之远属也……其语与鲜卑颇异……”‘颇异”者,“不尽异”之词。这一种人,就是奚、契丹的祖宗,明明是鲜卑。不过其先居于阴山,地近匈奴,大概有婚姻上的关系,所以说是“南单于之远属”。而两民族也极为密接,所以说“其语与鲜卑颇异”,大约是搀杂匈奴语的。这也可推想前史致误之由。

    北齐篡魏的是文宣帝,性极淫暴,然而这不过是“渐染胡俗”的结果。论起他的本性来,是很明决的,所以还能委任杨愔。历史上说他“主昏于上,政清于下”。文宣帝死后,太子殷立,为孝昭帝所废。公元559年。传弟武成帝,公元561年。极其荒淫。用祖珽、和士开一班小人,朝政大乱。国用不足,赋敛无艺,弄得民不聊生。公元565年,传位于子纬,奢纵更甚。郡县守令都是市井鄙夫,入资得官,而剥削百姓,以为取偿之计。于是北齐就成了必亡之势。

    北周篡魏的是孝闵帝,西魏文帝,卒于公元551年。子钦立,公元553年,为宇文泰所废,立其弟廓。公元556年,宇文泰卒。明年而孝闵帝篡魏。然而大权都在从兄宇文护之手。篡位的明年,为护所弑。立其弟明帝,公元561年,又弑之,而立其弟武帝。武帝立十二年,才诛护亲政。公元572年。“帝沈毅有智谋……克己励精,听览不倦。用法严整……群下畏服……以海内未康,锐情教习,至于校兵阅武,步行山谷……征伐之处,躬在行阵;性又果决,能断大事,故能得士卒死力。”公元576年,伐齐,克平阳。齐主自晋阳回攻,不克。明年,再伐齐,克邺。齐主纬出走,被执,齐亡。

    灭齐的明年,周武帝卒,子宣帝立。荒淫无度,周政遂衰。公元579年,传位于静帝,自称天元皇帝。未几而死,静帝年幼,内史上大夫郑译等,矫诏引宣帝后父杨坚辅政。杨坚就大杀周宗室,尽握朝权。相州总管尉迟迥、郑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等起兵讨坚,皆为坚所败。公元581年,坚遂篡周而自立。

    陈武帝无子,传位于兄子文帝。公元559年。文帝死后,太子伯宗立,公元566年。大权尽在叔父安平王顼之手。公元568年,为顼所废。顼自立,是为宣帝。宣帝立九年而北齐亡,乘机恢复淮南之地。隋文帝受禅的明年,宣帝卒,后主叔宝立,荒淫无度。公元589年,为隋所灭。西梁已先二年为隋所灭,天下复统一。

    【第四章】军阀和异族

    读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有一件事情应当注意的,便是:“这时候,中国的政府,差不多始终是军阀政府”。曹魏、司马晋,其初都是军阀,不必论了。晋武平吴之后,便撤废州郡兵备,原也有意于偃武修文;无如一方面又想行“封建制度”,诸王都给以兵权,就酿成了“八王之乱”。于是“中央政府解纽”,各地方的权力自然扩张起来。这时候,北方五胡的势力日盛,解纽之后的地方政府,无论怎样抵敌不住他。所以虽然有刘琨、王浚等几个想竭力支持的人,也是终于灭亡。至于南方,究竟离五胡的势力稍远,长江一带还能自保,就成了东晋和宋、齐、梁、陈五朝汉族逃难的地方。却是南方的形势,从长江下流,要想渡江而南,是很难的(长江下流的津要,是采石和京口两处,以当时军事上的形势论,北军很难飞渡,所以有“长江天堑”的话)。

    而荆、襄一方面,受北方的压迫较重;荆、襄设或不保,从上游顺流而下,下游也是不能自保的。所以自来立国南方的,没有不以荆、襄为命脉。三国吴要力争荆州,也是这个道理。因此之故,晋室东渡以后,荆、襄方面不得不屯驻重兵,以御北方(当时荆州的形势,在事实上总较扬州为强)。晋室东渡以后,所以能立国,固然靠此;而中央政府常受荆州方面的压迫,也是为此。在刘裕灭掉桓玄以前,这种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刘裕以一个武人,而尽灭掉其余的武人。论理,中央政府的权力,可以大振;然而当时虽把功臣宿将除尽,而因防御北方的原故,外兵仍不得不重。于是芟除功臣宿将的结果,徒然弄得掌兵的都是庸才,以致对外不竟;而国内则外兵既重,中央政府,仍不免受其压迫,齐、梁、陈三朝的崛起都是如此。还有许多反叛而不曾成功的。

    所以从董卓入据洛阳以后,到隋朝统一天下以前,“汉族四百年的政府,可以说全是给军阀盘踞”。公元189—公元589年。读史的人,总说外兵不重,不能抵御异族的;所以宋朝除掉唐朝的藩镇,就有辽、金、元之祸。这种观察,是全然误谬的。宋朝的灭亡是另有原因,和去藩镇全无干涉;而且契丹的侵入,不是藩镇引他进来的么?这个且待将来再论。即以东晋论,当时荆州的兵力,似乎替国家捍御一点外患;然而若不是荆、扬二州互相猜疑,东晋恢复北方的机会就很多。桓温没有下流的掣肘,刘裕没有内顾之忧,恢复北方的事业,都未尝不可以成功。所以内外乖离,最是立国的大忌。所以军阀对于国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个并不是说要去兵;正因为有了骄横的军阀,往往只能对内,并不能对外;到国内乖离之后,就是把别国人引进来,都是在所不恤的。这个是历朝的史事,都是如此,略为留心一点,便可以看得出。以上是就对外一方面论。就对内一方面论,军阀政府的罪恶就更大。因为军阀政府大抵是不知政治为何事的,所以行不出一点好政治来,而且本有的好政治,还要给他败坏。把下文所讲魏晋以后的政治制度和两汉一比较,就可以知道了。还有一种昏淫的君主,也是军阀政府所独有的,崇尚文治的皇室很少。我如今且举个齐东昏侯做个例。

    帝在东宫,便好弄,不喜书学……在宫尝夜捕鼠达旦,以为笑乐……性讷涩少言,不与朝士接……常以五更就卧,至晡乃起。王侯以下,节朔朝见,晡后方前,或际暗遣出。台阁案奏,月数十日乃报,或不知所在。阉竖以纸包裹鱼肉还家,并是五省黄案……教黄门五六十人为骑客,又选营署无赖小人善走者为逐马鹰犬,左右数百人,常以自随;奔走往来,略不暇息。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渐出游走,不欲令人见之,驱斥百姓,惟置空宅而已。是时率一月二十余出。既往无定处,尉司常虑得罪,东行驱西,南行驱北;应旦出,夜便驱逐……临时驱迫,衣不暇披,乃至徒跣走出;犯禁者应手格杀,百姓无复作业,终日路隅。从万春门由东宫以东至郊外数十里,皆空家尽室。

    巷陌县幔为高障,置人防守,谓之“屏除”。高障之内,设部伍羽仪;复有数部,皆奏鼓吹羌,胡伎鼓角横吹。夜反,火光照天。每三四更中,鼓声四出,幡戟横路……或于市肆左侧过亲幸家,环绕宛转,周遍都下。老小震惊,啼号塞道。处处禁断,不知所过。疾患困笃者,悉搁移之,无人扛者,扶匐道侧,吏司又加捶打,绝命者相系。从骑及左右。因入富家取物,无不为尽。工商莫不废业,樵苏由之路断。至于乳妇昏姻之家,移产寄室;或舆病弃尸,不得殡葬。有弃病人于青溪边者,吏惧为监司所问,推至水中,泥覆其面,须臾便死,遂失骸骨。

    ……三年,殿内火……其后出游,火又烧濬仪、曜灵等十余殿,及柏寝;北至华林,西至秘阁,三千余间皆尽。左右赵鬼,能读《西京赋》,云:“柏梁既灾,建章是营。”于是大起诸殿……皆币饰以金璧……潘氏服御,极选珍宝,主衣库旧物,不复周用,贵市人间;金银宝物,价皆数倍……都下酒酤,皆折输金,以供杂用,犹不能足。下扬、南徐二州桥桁塘埭丁,计功为直,敛取见钱,供太乐主衣杂费。由是所在塘渎,悉皆隳废。又订出雄雉头,鹤氅白鹭绩,百品千条,无复穷已。

    亲幸小人,因缘为奸,科一输十……百姓困尽,号泣道路。少府大官,凡诸市买,事皆急速,催求相系;吏司奔驰,遇便虏夺。市廛离散,商旅靡依。又以阅武堂为芳乐苑,穷奇极丽,当署种树,朝种夕死,死而复种,卒无一生。于是征求人家,望树便取,毁彻墙屋,以移置之……纷纭往还,无复已极……明帝时,多聚金宝,至是金以为泥;不足周用,令富室买金,不问多少,限以贱价,又不还直……潘妃放恣,威行远近。父宝庆,与诸小共逞奸毒,富人悉诬为罪,田宅赀财,莫不启乞,或云寄附隐藏,复加收没。一家见陷,祸及亲邻;又虑后患,男口必杀……《南史·齐本纪》下。

    宋的前后废帝,齐的郁林王,陈的后主,都是这一路人。为什么这样淫暴的君主,专出在这个时候?原来一国的文化,决不是普及于全社会里的各阶级的。这种人,都是沉没在社会的下层的。历朝开国的君主,固然都是这一种人,然而得国之后,总要偃武修文,一两传后,就把这种性质变掉。独有南北朝时代,他的政府始终没改掉军阀的性质,就自然产出这一种人。这也可见得武人当权的弊窦。

    至于北方,则当时始终在异族政府之下,而异族的君主也是极淫暴的。我如今再举个石虎为例。

    季龙性既好猎,其后体重,不能跨鞍,乃造猎车千乘。辕长三丈,高一丈八尺,置高一丈七尺。格兽车四十乘,立三级行楼二层于其上。克期将校猎,自灵昌津,南至荥阳,东极阳都,使御史监察其中禽兽,有犯者罪至大辟。御史因之擅作威福,百姓有美女好马者,求之不得,便诬以犯兽,论死者百余家。海、岱、河、济间人无宁志矣。又发诸州二十六万人修洛阳宫,发百姓牛二万余头配朔州牧官。增置女官二十四等,东宫十有等。诸公侯七十余国,皆为置女官九等。先是大发百姓女二十已下十三已上三万余人,为三等之弟,以分配之。郡县要媚其旨,务于美淑。夺人妇者,九千余人。百姓妻有美色,豪势因而胁之,率多自杀。石宣及诸公及私令采发者,亦垂一万,总会邺宫。季龙临轩简弟诸女,大悦,封使者十二人皆为列侯。自初发至邺,诸杀其夫及夺而遣之,缢死者三千余人,荆、楚、扬、徐间,流叛略尽,宰守坐不能绥怀,下狱诛者五十余人。《晋书·载记》第六。

    当时北朝里这种残暴不仁的人极多,其最甚的,就是刘聪、刘曜、苻生、赫连勃勃等。北齐的文宣帝、武成帝、后主等,虽然系出汉族,然而久已和胡人同化,也可以认他做胡人。其中也有一派比较文明一点的,便是鲜卑慕容氏、氐苻坚和北魏孝文帝等。这个大约因各族感受汉族文化的不同而异。当时诸族之中,最淫暴的,是胡、羯;鲜卑、氐、羌,都比较文明些。这个也有个缘故。汉朝的征服异族,对于匈奴用力最多,所以当时的匈奴虽然降伏,还时时存一怕他复叛的心,养之如骄子。

    看《前后汉书·匈奴传》,便可知道。至于氐、羌两族,却又不免凌侮他。只有鲜卑,住在塞外,和汉族的关系较疏,既不受汉族的压迫,也不能压迫汉族。两族的关系,虽然也有时小小用兵,然而大体上,却总是通商往来的一种平和关系。所以匈奴因受优待而骄;氐、羌两族,又因受压迫,而不能为正当的发展。只有鲜卑人,最能吸收汉族的文化。所以他们灭亡的时候,也是不同。胡、羯是暴虐不已,终于自毙的。鲜卑却是吸收了汉族的文化,慢慢儿同化的。氐、羌人数较少,所以和别一族融化,较为容易。

    北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误谬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物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藉武力和汉族相持么?后来的女真、满洲,都是实行这种政策的,然而“其效可睹”了。这个且待后来再行详论。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只看你决心走哪一条路罢了。那么,还是拣胡羯的一条路走呢?还是拣鲜卑的一条路走呢?这种道理,难道北魏孝文帝都能晓得么?这也未必其然,不过一种爱慕文化的心理,实在能够教人消灭种族之见罢了。这也可见得文化是天下的公物,实在有益于平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