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2-改革开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5月18日,新政府军发起总攻,榎本武扬打算切腹自尽,但是被大鸟圭介一把拉住,然后在反复劝说之后,他终于答应暂且不死,先开城投降再说。

    且说这榎本武扬投降之后,被暂时先关押了起来。而该怎么处理他也被当做了一个课题摆到了新政府大小官员的桌面上。结果长州藩变态之心再起,说是直接拉出去打死了喂狗。然而包括萨摩藩在内几乎所有的非长州出身官员都表示了强烈的反对态度。黑田了介更是拿着那本榎本武扬送的《万国海律全书》高呼不可。在这一片反对声中,长州藩的意见被华丽地无视了,明治五年(1872)一月六日,吃了三年牢饭的榎本武扬被特赦出狱,担任了北海道开拓方面的官员,后来又出任了日本的讯信大臣(邮政大臣),文部大臣,外务大臣和农商务大臣,在那个萨长当道的年代,他作为一个旧幕府出身的家伙在官场上能够混到如此地步,着实是例外中的例外。

    明治二十四年(1891),清朝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号访问日本长崎,并在军舰上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当时榎本武扬担任外务大臣亦有出席,原本应该穿西式礼服的他这一天却是一身戎装,身着海军中将军服并佩戴短剑,其英姿飒爽让当时的各界媒体赞不绝口。同年,他创立了德川育英会育英黉农学科并出任黉长,这就是日本东京农业大学的前身。

    明治四十一年(1908),榎本武扬逝世,享年72岁。

    北海道的征伐成功,让新政府上下大小全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结束了,一个时代终于结束了。

    德川家康开创的江户时代,在历时256年后被终结了。

    照例,要说两句的。

    我在读中学的时候,历史教科书中有过关于明治维新的记载,那上面很笼统地把幕府划归为“反动和落后”的象征,这个概念几乎已经是深入人心了,以至于看到一些形形色色的人在写幕末历史的时候,还经常会用一些诸如腐朽之类的词来形容幕府。而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则是相对“进步”的一方,结果就是一维新一变法,如同打了一针强心剂,这眼看被外国势力欺负地奄奄一息快要吹灯拔蜡的日本立刻就活了回来并且上下蹦跶在世界的舞台上。

    明治维新所出现的效果是否立竿见影,我们放到后面再说,现在要评论的,是幕府。

    首先先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幕府绝对不是反动和落后的象征,这个说到天边都是不会变的。好好想一下就明白了,在被迫打开国门之后,关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是谁先开的头?萨摩?长州?那会儿他们还操着家伙满世界找外国人跟日奸搞天诛呢。而幕府却在萨长瞎胡闹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对西方的学习,什么翻译西方著作,聘用兰学学者之类我们之前都有说过,学了都要十好几年了,新政府才来一句“求知识于世界”;再说被誉为明治维新中的四字真言“富国强兵”,富国就是搞经济,是谁在日本第一个创立了由大商人出资政府参与控股的类似国有企业?是明治政府搞那些后来实在经营不下去不得不再贱卖给三井,住友等大财阀的官办国企么?错,是幕府的小栗忠顺。他在庆应三年(1867)的时候就从大阪各豪商那里凑集了100万两黄金成立了幕府控股的兵库商社,只不过后来因为倒幕故而公司也垮了而已;接着说这强兵,也就是练军队,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开始任用外国人做军事教练,组建军事顾问团,可这招的首创者,还是幕府的小栗忠顺,是他第一个引进了法国的军事顾问,那个大鸟圭介的传习队,就是法国人给训练出来的。此外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数年后,日本第八代内功总理大臣,早稻田大学的创立者大隈重信如此评价明治维新:“其实我们现在做的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在效仿小栗上野介罢了。”

    现在,你终于明白为何小栗忠顺会有明治时代之父的誉称了么?你还会说幕府是腐朽落后的象征了么?

    然后我们说一下幕府为啥会败。个人觉得主要是因为……运气不好。

    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我没写错,你也没看错。这就是运气的问题,事实上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想一下吧,如果当初按照小栗忠顺说的那样海陆两地夹击新政府军,结果会怎样呢?如果德川庆喜坚持不放弃将军的位子,结局会是如何呢?如果江户城死守到底,那又会是怎样呢?暂且不去讨论外国人是不是会侵略日本,就单说幕府和新政府对抗。

    说白了,其实新政府赢,并不是因为他们代表着什么正义,幕府败,也绝非是因为他们是什么邪恶,仅仅是因为双方势力都是一心为了国家考虑,而在为了国家努力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各不一样罢了,新政府打算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全新政治体系,而幕府则希望维持现状,然后进行各方面的改良或者是变革。结果两种人不可避免地站到了对立的双方,然后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终,幕府没能撞过新政府,败下了阵来,就如同当年安政大狱那批人没能撞过井伊直弼一般。

    我重复一下我之前曾经说过的话:明治维新的成功,是全日本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解放了全国之后,就该好好搞建设了。当然,要建设首先得要地皮和人口,不然你在哪儿建设?让谁去建设?

    明治二年(1869)六月十七日,天皇宣布,从今往后,取消公卿,藩主之类的叫法,大家一律叫华族,同时对于一般藩士,也给了他们称号,叫士族,皇室成员叫皇族,普通老百姓叫平民,当时还曾设置过一个位于士族和平民之间的阶级,叫卒族,就是底层武士,不过大家觉得这个称号实在过于无聊,所以没两年就被废除了,保留下来的,只有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简称为“四民”。这四个阶级从理论上说,都是平等的,也就是所谓的四民平等。

    同时,天皇还向各藩大名下发了一份红头文件,主要内容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你们的领地都是朕的,当年朕的祖宗不慎,给你们的祖宗坑去了土地,常言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所以现在你们就把土地给朕还上来吧。

    中气很足,一扫千百年来天皇圣旨的柔弱之风,大大雄起了一把。

    究其原因,是有人在背后撑腰。

    之前提过了,萨摩,土佐,长州和肥后已经做出了表率,搞了一招版籍奉还,这四个藩在当时代表着日本最强实力,幕府基本上就是被他们哥几个给推倒的,有了这样强有力的后盾,所填萎靡不振了千年的天皇才敢如此粗着嗓子说话。

    圣旨既发,就等彻底执行了。不过朝廷看了看全国的形势,发现一时半会儿还彻底不了,毕竟人家连着祖宗十八代都靠这几块地过活,你一下子全给收了,让他们要饭去?正所谓事要一点点做,饭要一口口吃,万事都急不得。所以,在这条圣旨之后天皇又追加了一条:各藩藩主继续担任藩知事,钦此。

    把诸大名的领地收上去之后再以天皇的名义任命他们为各藩的行政长官,意思很明确,换汤不换药而已,不过这都是暂时的,是过渡政策,所以我们先按下不表,等他过渡完了再说,现在先来侃点别的。

    或许所有人都会觉得很奇怪,要说其他藩,那实属迫于四藩淫威,不得已被版籍奉还,可这四藩却为何如此主动?大家的活法说白了都一样,你靠祖宗留下的地,我靠祖宗留下的田,为毛你就那么积极主动地要版籍奉还?难不成你自己外面有赚钱的路子?

    显然岛津茂久,毛利敬亲等四个藩主似乎并没有出去打工的能力,也不会那么好心愿意把祖辈留下来的遗产拱手让出,即便他们觉悟高,可手下的那些代表旧势力的高级家臣们也不会答应,不管从哪方面来看,这事儿都很蹊跷。

    除非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藩主进化成了天皇:位子高高在上,可说话就是不顶用了。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

    这故事说到这里,也算挺久的了,现在大家回忆一下,在这之前的那么多段文字里,你是否有见过这四个藩的藩主亲自率军出征的记录?注意,是出征,不是出巡或者参勤交代上洛之类的。

    答案是有,不过似乎只有一次,那就是安政大狱前夜,萨摩大名岛津齐彬率五千人要去讨伐井伊直弼,结果死半道儿上了。

    之后发生的种种战争,比如萨英战争,总指挥是藩主他爹岛津久光;四境战争,长州方面带队的是高杉晋作大村益次郎,毛利敬亲在家趴着;戊辰战争,萨摩是西乡隆盛,长州是大村益次郎,土佐是板桓退助,肥前是一个叫江藤新平的家伙,这个人后来跟着西乡隆盛一起搞西南战争,到时候在详细介绍。

    这下明白了吧?军权都不在藩主手里,你拿什么去说了算?而西乡隆盛,大村益次郎之类的,都是巴不得要让天皇一统日本江山的主儿,换句话讲,这四个藩的献地秀,其实真正的实行者是各藩的军权掌控人。

    事实上,西乡隆盛也好,大村益次郎也罢,都是从下面爬上来的,所以他们对于世袭藩政基本都没有好感,搞起改革来自然不会手下留情。

    这就是我们教科书上说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运动,这话讲得倒是很不错。

    然后,就引出下一个问题了,朝廷说要收各藩的领地,却还下达了一个过渡期的命令,那么在这过渡期里,他们打算干些啥呢?

    根据上面所述的,你应该已经知道答案了吧,那就是让各藩的军权掌控人全部掉个,或者让他们的军队中充斥大量向着朝廷的人。具体的做法,就是来一场全国性的兵制改革,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自然落在了富有经验的大村益次郎头上。

    说真的,看了这位老兄的一生历程之后,我越发感到,他之所以在适塾的时候成绩优良堪称尖子,可一出校门当医生就看一个死一个,主要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在给人动手术的时候胆儿太大,什么都敢摘除,啥都敢来一刀切,以至于活活把人给弄死了。

    大村益次郎搞的兵制改革,归结起来就三句话:第一句:只要符合我的要求,不管你之前是干啥的,都能加入到扛枪保卫祖国且吃皇粮的队伍中来。第二句:只要不符合我的要求,不管你之前是干啥的,都给我滚出扛枪保卫祖国且吃皇粮的队伍中去。第三句:哪个藩敢不听或者蓄意阻挠我搞兵改的,就是朝敌。

    此次兵制改革,由天皇赞助御之锦旗无数面协同进行。

    这是一个创举。

    你得知道这么一件事儿,那就是在从前,远的不说,就从江户时代说起,那些挎弯刀的,扛长矛的,背铁炮的,不管他们一年能拿多少俸禄,不管他们地位多么低,出门能不能穿鞋,吃饭能不能吃肉,他们都有着一个特殊的称号,那就是武士,属于凌驾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上的统治阶级,你要是看日本的历史古装剧也能发现,一个日本武士走过,然后会有农民啊商人之类的对他行礼,表示尊重。

    同时,武士具备苗字权和佩刀权。

    苗字权,就是能够拥有姓,比如同样两个人,一个是武士,一个是农民,那么武士能叫田中太郎,而农民就只能叫太郎,因为后者地位低下,不具备拥有苗字的权利。

    佩刀权顾名思义就是能带着个刀随意乱晃,腰间一般佩一长一短两把刀,这两个家伙乃是武士身份的最闪亮象征,毕竟你不可能每跑一个地方,就跟人家挨个说,我有姓,我姓田中,这样看起来很逊,可要是腰间佩着两把刀那就不一样了,不用开口,只要长眼睛的一看就明白:这是武士大人,统治阶级,要行礼。

    现在大村益次郎这么一弄,等于就是说,只要你加入了军队,不管之前是干嘛的,都能拥有带刀带枪的资格,换句话讲,只要加入军队,人人看起来都是武士。

    结果就是爽了一批人,毛了一批人,怒了一批人。

    农民弟兄们爽了,心里想这年头好事儿来的还真容易,只要身强体壮膀阔腰圆就能变武士了,当然,虽说跟真的武士还差那么点儿,可以差不多了,运气好的话没两年兴许就真的跟武士一样了涅?好事儿,真好事儿。

    武士们毛了,感到自己受了侮辱,想当年老子好歹也是腰间刀一挎,走街串巷人人低头行礼,若有不恭轻则骂重则打,多威风啊,最重要的是自己是武士,武士诶!人上人哪!现如今要跟一群挖土刨地的农民一起挎刀扛枪,这是多大的侮辱啊?虽说这群泥腿子一时间没法乌鸦变凤凰,可这年头实在是说不准,万一过两年那个长的像笑星一样的大村啥玩意儿的一高兴,再来个改革,让农民变武士,这可咋整?

    一部分武士怒了,因为他们没啥大用被踢出了保家卫国的队伍,不过皇粮还是有的吃的,原来的俸禄是多少,现在还是多少,出门倒也接着让你带刀,就是从今往后你不用参加什么军事训练之类的事情了,换言之,是让你在家吃闲饭的意思。可能我们现在都很向往这种生活,想想不干活就能有饭吃多幸福,但当时的那些回家武士们没有一个感到高兴的,倒不是他们多么热爱工作,而是他们都知道,现在是过渡期啊,自己这份口粮虽说今天还有,可一旦等着过渡期结束了,工资自然也就过渡到那些进入军队的农民手里去了。这要再过两年,估计连自己都得过渡到田里去然后给昔日的那帮泥腿子行礼鞠躬了。

    虽说怨声载道,但大村益次郎确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改军制。在他看来,这些原本只有鞠躬行礼的份儿的农民,现如今让他们吃上了皇粮,心里绝对是向着提拔他们的朝廷的,到时候等各藩军队里亲朝廷的士兵站稳了脚跟,那就是天皇彻底掌握日本的时候了。

    这个想法特别不错,而且在刚开始做起来的时候也是整得风生水起,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日本的兵制改革就是一帆风顺了,前面的路,很长也很难走。

    同年6月19日,天皇单突然独派了一道圣旨给正在搞兵制改革的大村益次郎,把他叫到了跟前,说你这改革的脚步暂时停一停,先去帮我搞个重大工程。

    大村益次郎很奇怪,说皇上这年头还有比兵制改革更重要的事儿?

    天皇说,我想着这国家也解放了,人民也奔小康了,接下来你看是不是就该纪念一下为我们伟大革命流血牺牲付出生命的同志们了?

    大村益次郎想了想,表示皇上您说的对,确实很有必要,可是该怎么做呢?

    说到这里,天皇不吭声了,因为他的任务就是简单概要地下一个命令,接下来的详细介绍工作,交给别人就成了。于是边上站出了岩仓具视:“我们要造一座以为了天皇而战死的烈士为祭神的神社。”

    祭神就是被祭拜的对象,比如说以猫为祭神的神社就是你进了神社拜的是猫大神,不过这是一个泛称,所有神社的被祭拜对象都叫祭神,所以通常不同的神社会给自家的祭神起个特定的名字,还是以猫大神神社为例,如果你跟隔壁太郎各开一家神社都祭猫的话,为了区分开不至于让人拜错,你们两家都得给自家的猫起个称号,比如你家的叫喵喵,太郎家的叫猫老大。

    所以,大村益次郎就问岩仓具视了:“祭神的名字想好了么?”

    岩仓具视:“想好了,叫忠灵或者是忠魂。”

    大村益次郎点了点头,略作沉思之后,对天皇说道:“皇上,我有一个自己的考虑,不知道行不行。”

    岩仓具视:“什么考虑?”

    大村益次郎脸色很难看,心想我叫皇上你搭什么茬儿,不过现在也不是吵架的时候,于是只能当没发生过:“我觉得,应该把那些为幕府战死的人一并放入,一起拜祭。”

    岩仓具视脸色也很难看,心里反复嘀咕说你到底是不是长州人啊?这看起来不像啊。

    这也难怪,因为从戊辰开战以来,长州人不管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处理幕府各势力的讨论桌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变态。像什么不给战死者入葬啦,在人家城下烧杀劫掠啦之类,几乎都是他们干出来的。像萨摩藩,同样是一伙的,就表现出了一种很大度的胸襟。所以一时间岩仓具视如同看外星人一般看着大村益次郎,尽管他长得确实很有几分ET的风采。

    虽说这个提议的确很不错,就如同美国当年把南北战争时候的双方将士一起放在了同一个烈士公墓里一样,但最后还是在长州藩广大代表主流的变态人士强烈反对下,被否决了。

    6月29日,经过10天的紧张施工,坐落于东京九段下的神社基本框架算是造好了,天皇知道消息后非常高兴,亲批了1万石作为神社每年的给养,也就是其每年的收入,同时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东京招魂社。

    首批入住神社被祭拜的共有7751人,日语称之为“柱”,听起来有点神棍的意思,这其中包括了吉田松阴,坂本龙马,高杉晋作,武市半平太等所谓维新志士,新选组的那个伊东甲子太郎,因为给孝明天皇看了大半年的陵墓,所以也被归入尊王烈士中加了进去。

    明治十二年(1879),明治天皇从中国《左传》第六卷僖公二十三年秋的一句话:“吾以靖国也。”中得到了启发,正式把东京招魂社改名为靖国神社。

    明治十五年(1882),为了更好地纪念诸神棍,靖国神社方面决定再搞一个“宝物馆”,就是把其中一些著名神棍生前用过的穿过的吃剩下的东西放在橱窗里给大家看,于是他们造了一个展览馆,根据中国荀子劝学篇里的那句“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为宝物馆取名为游就馆,意思说这里环境很好,绝对适合高档人士参观,我当年在日本也不知道算不算高档人,反正好像给了800日元是个活物都让进(学生票有减免,非广告)。顺便一说,游就馆是世界上第一个军事博物馆,进去了之后不要乱拍照,会被穿的跟公家一样的人骂的(我只是路过打酱油顺便围观的)。

    且说大村益次郎搞定了靖国神社之后,又回头忙着继续兵制改革去了,于此同时,政坛也不甘示弱,搞起了官制改革。在之前的文里,我们有比较仔细地介绍过三职八局制度,然后又提了一下太政官制,所以现在,我们就从这太政官制开始说起。

    且说这三职八局制度在制定之后仅两个月便被废除了,主要废的是三职中的最高级别官——总裁,然后又设立了一个总揽天下大权的太政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太政官不是一个人当的官,而是一个组织。之后又搞了一套类似于美国的三权分立,还仿着人大老美的宪法制定出了一部叫做《政体书》的临时基本法,但这些东西在当时就等于是过家家,因为那会儿奥羽越列藩同盟正闹得凶,什么官啊权啊法的都只能关起家门自己搞半壁江山的小集团操练,拿出去根本没人鸟。在这操练中,明治政府渐渐地觉得其实这玩意儿的实用性并没有想象中的强,不如就等统一全日本之后换一套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