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2-向着大洋彼岸出发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年11月12日,考察团正式组建并出发。这里面包括专员46人,随行18人,留学生43人。主要考察专员除岩仓具视之外,还有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总之依然还是萨摩跟长州的争风吃醋。

    值得一提的是留学生队伍,这是日本继千年前向中国派遣遣唐使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留学生派遣队伍,这些人主要被派往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俄国,其他的还有瑞士,荷兰之类的地方。

    在派往美国的队伍中,还有五个女孩子,她们是日本第一批女留学生。之所以会让她们去,纯粹是黑田清隆(了介,已改名)的大力推荐,这家伙不知道又从哪儿看来了啥学说,一口认定“要培养优秀的人才就先要培养优秀的母亲”,从而摇身一变成了女子教育的坚定拥护者。在一番选拔之后,明治政府最终选定了山川舍松,津田梅子和永井繁子,上田悌子和吉益亮子五人,其中,山川舍松是山川浩的妹妹,津田梅子时年不过6岁,是整个留学生队伍中年龄最小的,而永井繁子也不过才9岁而已。

    在上船前,岩仓具视照例是要说两句的。

    “你们是日本的希望。”

    一向以个性狡诈阴湿,擅长忽悠坑人著称的岩仓具视,此时的眼光却如此柔和。

    一声鸣笛,船开了。

    忽悠了大半辈子的岩仓具视这次却没再忽悠,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这批留学生最终都成了日本国的栋梁之才,而那五名女生中的两人,更是成为了日本女子中的佼佼者。

    津田梅子在明治十五年(1882)回国之后,搞起了女子教育,她先是进了当时专门针对华族女子的学校桃夭女塾教授英语,然后又在伊藤博文家当上了英语私人教师和翻译。不过这人存在着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由于在美国呆的时间太长,且出国时年龄又太小,所以她几乎不会日语。以至于在伊藤家,她跟伊藤博文的关系是属于典型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伊藤博文在让孩子们学英语的同时,还得专门请人教津田梅子学日语。就这样一直到了明治二十二年(1889),她又度赴美国留学了三年,在此期间,津田梅子专门为日本的女性留学生创立了奖学金,再度回国之后,她仍旧做回了华族女子学校的英语教师,不过与此同时,津田梅子开始起了自我筹办学校的准备。因为在她看来,所谓教育,应该要让所有人都能接受,而不存在什么华族平民之分。自己要做的,是开创一所没有等级身份限制的女子学校。

    这个愿望在她的一些朋友比如山川舍松,永井繁子等的帮助下实现了。明治三十三年(1900),女子英学塾正式成立,这是日本第一所将华族和平民的女生放在一块儿进行教育的学校,同时,连教育内容也有了改变,不再是之前的那套什么三从四德礼仪规范,而增加了更多带有自由色彩以及近代教育的东西。

    努力经营了近20年后,津田梅子的健康状况一度出现恶化,不得已去了镰仓的别墅休养,10年后的昭和四年(1929),她在那里去世,年64。

    这位日本的第一代女留学生一生都没有结婚。

    山本舍松之前我们说过,是山川浩的妹妹,跟他哥哥一样,脑子特别好用。到了美国之后她先是学英语,学完了英语开始编入正规的中学念书。高中时代山川舍松的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排在第二的,是一个来自中国的男生。该男生人也很聪明且读书相当努力,可不知道为何就是永远无法超越舍松,只能成为万年第二。

    在这种功课上的较量和追逐中,男生女生之间的关系往往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特别是正处在十多岁年龄的青少年中,这个我想读者中的很多人应该都比我更明白。然而,他们之间却什么也没有发生,这个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却也在情理之中。

    山川舍松那伙人背负着日本腾飞的希望,而那个中国男孩,则肩扛着让大清王朝走出积贫积弱困境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出现什么红色粉红色之类的。

    后来,山川舍松考入美国名门大学瓦萨学院,而那位男生则进了耶鲁大学学土木工程,毕业之后,前者回了日本搞女子教育跟红十字会,而后者也因为清朝的紧急召回,和当年被派出去的那批留学生一起,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再后来,山川舍松嫁人了,至于嫁了谁,怎么嫁的我们后面再说,因为篇幅会很长;而那个男生也已经成长为了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并且用在美国学到的知识,为中国设计了一条铁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

    此人就是詹天佑。

    看着留学生一个个上了船,前往预定的国家留学,岩仓具视长舒了一口气,觉得自己的任务算是完成了一半,接下来,就该去美国好好考察了。

    一船人在太平洋上漂了将近一个月,于12月6日抵达了旧金山。而美国方面对于这次日本人的来访,也是非常重视的,那群人一下地,脸色还是苍白的,就受到了各界代表的热烈欢迎,其中,加利福尼亚州长和旧金山市长也出席了欢迎会,并且发表了重要讲话,主要是回顾了过去十几年的美日交往史,然后再展望一下未来。说完之后,全场鼓掌,场面一时间十分火爆。

    这种出乎意料的热情让日本人显得有些受宠若惊,于是岩仓具视当即表示,使节团里也要出来一个人,发表一下演说,以此为回礼,当然,得用英语。

    虽说有英语翻译的存在,但翻译毕竟是翻译,级别不够,上台演讲显然是有藐视对方之嫌,可级别够的,却又都不怎么会英语,特别如岩仓具视者,连ABC都说不利索,这可怎么上台?看来看去,岩仓用手一指:“你上!”

    被指中者,伊藤博文也。

    这哥们儿去英国留学过几年,虽说英语还不算特别流利,但在这个使节团里,除了翻译之外就属他最强了,现如今这个演讲者人选是他也是他,不是他也只能是他了。

    伊藤博文略作思考,便缓步走上了台,清了清嗓子,讲了起来:“雷迪思安德杰特们(女士们,先生们),我的名字叫伊藤博文,原本是个武士,目前是日本大藏省的官员。现在,就由我来给大家说上两句。”

    在众人礼节性的掌声中,伊藤博文开始了感谢:感谢美国政府,感谢加州政府,感谢广大美国人民对我们这么热烈的欢迎。

    谢完了,他话锋一转:“但是,我们其实最想要的,却并不是贵国的这份热情。”

    现场渐渐地安静了下来,听着翻译同传的岩仓具视更是有点紧张:这小子莫非要在这里攘夷砸场子?

    要知道加利福尼亚是当时美国19世纪人气最高的淘金地,那里的人普遍热情豪放的,敢爱敢恨,比如西部牛仔什么的,爱你的时候能为你两肋插刀,恨你的时候插你两刀,现在伊藤博文面对牛仔们的热情居然说什么不需要你们的热情,那简直能算是对他们的挑衅了。

    “我们国家目前最需要的,是尽快达到贵国先进文明技术的最高点!”

    还没等大家回过神来,下一句就被说出了口,而这种带有极大渴望的直白表态相当程度上符合了在场大多数人的胃口,顿时,一片极为热烈并接近疯狂的掌声喝彩响了起来。在这如雷鸣般的声音中,伊藤博文微笑着走下了讲台。

    话得说回来,敢在外国这么赤果果表达自家野心的,估计也就日本人了吧。

    在旧金山风光了一把之后,使节团又马不停蹄地上了火车,经过1个多月的颠簸,他们终于横跨了美国大陆,于1月21日到达了首都华盛顿,接着便赶赴白宫,准备拜访时任美国总统格兰德。

    这群日本人在美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岩仓具视。倒不是他长得特别帅,只不过其他日本人清一色一人一套西装,唯独他,却穿着和服,带着高高的黑色公家帽,显得特别标新立异。于是美国人仿佛是发现了什么宝贝一样,每天就是一大群记者围着他,也不问什么问题,而是先端起照相机对准岩仓具视就是一阵灯光闪烁,而岩仓具视本人倒一点也不怯镜,大大方方地一边让人拍照一边给美国人解释日本文化。

    这种行为终于引来了一个人的不满,那家伙不是别人,正是岩仓具视在美国留学的亲儿子——岩仓具定,他觉得自家老头纯粹就是被美国人给当马戏团的小丑给耍了,现了大眼,于是匆匆跑出学校,见到了自己的父亲,要求他把那套看起来特别可笑的衣服给换了。

    听了儿子的劝说,岩仓具视忍痛脱下了那套他引以为傲的和服,穿上了新买的西装,走进了白宫。

    其实岩仓具定冤枉美国人了,美国这个国家对于外来的新鲜事物一向不怎么反感,人家是真的喜欢穿着和服的岩仓具视,认为这是日本的文化,感到既新奇又欢喜。

    事实上,岩仓具定的劝,岩仓具视的脱,说白了还是一种心态问题,自卑的心态。

    那时候的日本总想着挤入西方列强的队伍,并且还有一种试图全盘西化的倾向,打算用这种方法证明自己也是文明开化国家,所以他们在任何方面都会非常注意是否跟列强们保持一致,如果万一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日本人首先想到的永远是“我们错了”,并且会感到是一种耻辱。

    实际上日本人就是这样的民族,他可以做的差,可以过的穷,但绝对不能跟他们希望的周围环境不保持一致。

    现在话再说回来,这次见总统主要目的是商讨一下如何废除之前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在岩仓具视心中,日本已经完成了统一,搞起了西洋化的兵制,开始了近代化的建设,虽然国力尚且不能跟西洋列强相提并论,但怎么着也该算是个文明国了,所以有资格在谈判桌上跟美国人商量商量怎么废条约了。

    但是格兰德却似乎没有这个意思,与之相反,他还提出要求日本的国门打得更开一下,西洋化的脚步更快一些,比如扩大外国人在日本的专门居住地范围,并且不再仅限于那里,而是可以到更多的,日本的其他地方去旅游,不仅如此,格兰德甚至希望日本政府能允许美国人到日本去购置房产,也就是买卖土地。

    原本是来商量废除条约的,结果不但没废除还被人反将了一军,岩仓具视一时间有些不快,正欲有所表示,格兰德连忙扯开了话题:“其实,你们日本因为种种问题,所以尚且无法得到列强们的认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慢慢来,很快就有好的。”

    岩仓具视连忙问是什么问题。

    “在你们日本,信仰是不自由的吧?必须人人都要信神道教,出版的自由也没有,言论就更不用说了,如果当街骂天皇什么的,一定会被抓起来下狱的。”

    岩仓具视笑了:“在我们国家,信仰是自由的,有人信佛,有人信神,同样也有跟你们美国人一样信上帝的,在这方面我们和你们一样,都享有高度的自由。至于出版言论方面,现在的确有那么一点限制,但这是出于一种对国民的保护,而不是为了更严厉的统治。”

    格兰德没说话,但眼神里却是充满了疑惑。

    于是岩仓具视进一步解释说:“您应该也知道,日本是一个长期处于藩国自治状态下的国家,所以各处都有各处的规矩,非常杂乱,可现如今我们想要结束这种局面,化分裂为统一,所以势必会做出一些限制性的规定,这您应该能理解吧?”

    见格兰德略微点了点头,岩仓具视又说道:“据我所知,贵国实行的是州自治政策,跟我们当年非常相似,所以如果贵大总统也打算结束这种局面的话,同样会控制言论和出版的。”

    格兰德很明确地点了点头,表示认可,但似乎还是有点不太敢相信的样子:“实在很难想象,一个国家控制言论和出版能够对国民不造成任何影响……”

    “贵大总统如果不信,可以亲自踏上日本的土地来看一看。”

    这段看似闲聊的对话很快就结束了主题依然回到了修改废除旧条约上面,因为岩仓具视这次来美国主要就是为了这事儿,不处理完他心里就堵得慌。

    格兰德见对方逼得紧,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岩仓先生,您有证儿么?”

    岩仓具视很莫名:“什么证?”

    “按照外交惯例,像您这样来要求修改条约的,必须要有贵国最高领导人颁发的条约交涉全权委任状,不然的话,是个人都能跑我这里来要求改条约,我岂不是要被烦死了?”

    岩仓具视想了想觉得这话有理,不过那个委任状他是自然没可能带身上的,于是只能试探性地询问说:“总统先生,您也知道,我是这次使节团的全权代表,也是深受我国天皇陛下信任的重臣,所以,能否看在这层关系的份上,我们暂且无视那个委任状呢?”

    格兰德的答案想都不用多想当然是NO。

    被人抓了软肋的岩仓具视彻底没辙了,废除条约一事就此搁浅。之后,考察团离开美国前往欧洲,第一站是被誉为世界工厂的英国。在那里,大家还是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岩仓具视也得到了英女王维多利亚的单独接见,不过这次他怕女王再问起什么授权书之类的事儿,所以废除条约的事情连提都没提。

    之后,考察团又参加了曼彻斯特的工厂,机器轰鸣声中,大伙用自己的双眼看到了差距,顿感压力巨大。其中,大久保利通在给自家发小西乡隆盛写信的时候曾写上了这么一句:“我们和西方列强之间的距离,已经到了实在是让人无法想象的程度。”

    继英国之后,考察团又先后访问了法国,俄国和德国(普鲁士)。当来到德国境内后,所有人都放慢了脚步,进行了特别仔细的参观。因为对于日本人来说,德国的历程跟他们自己显得尤为接近:当年也曾分裂成好几个小国,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被统一,在他们统一的过程中,先后打败了丹麦和奥地利,然后又在明治三年(1871)打败了当时号称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震惊了整个欧洲大陆。

    我们都知道,当年幕府的时候,日本一向学的是法国,明治政府建立起来之后,这套政策依然被延续了下去,在明治三年(1870)时,明确提出了海军学英国,陆军学法国的口号,但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普法战争之后,发生了变化。

    早在使节团出使前,就有人建议说,法国是战败国,已经没有学的必要了,现在应该学的是德国。

    这是那年头日本人相当无聊的一个坏毛病——近乎歇斯底里的实用主义。就是他觉得你比他强,那么就会拼了命地学你,可一旦你被谁谁谁给打败了,日本人也不管你是否比他强,立刻就认定你是垃圾,将你全盘否定,批驳地一丝不剩,然后转而去学习那个打败你的人。

    所以使节团就此也背上了一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仔细彻底地考察德国,为将来走德国化路线做准备。

    岩仓具视等人不敢偷懒,异常认真地观察了德国境内的几乎每一个大型工厂,在克虏伯兵工厂,他们甚至恨不得趴机器上去数数看到底铆了多少个钉子。在参观完所有的工厂之后,这群人又会晤了在当时有铁血宰相之称的德国宰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

    俾斯麦首先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了欢迎。

    接着,他又跟岩仓具视谈起了治国之道,对此,俾斯麦表示,德国也是一个由分裂化统一的国家,为了让国家更快地稳定下来,依靠的唯有铁和血。

    岩仓具视本人倒是没说什么,不过底下陪坐的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倒是听得热血喷张斗志昂扬,恨不得马上回国搞一场铁血大清洗。

    在最后会晤结束时,俾斯麦一把抓过岩仓具视的手,很深情地说道:“你我两国都尚且处在黎明,让我们共同努力,迎接属于我们的太阳吧!”

    据说大久保和伊藤两人就差在下面高呼口号日德友谊万岁了。

    明治六年(1873)六月,为期一年多的出国考察终于圆满结束,使节团满载而归,因为他们所有人都表示自己从原来的井底之蛙晋升成了井上之蛙,并且学到了很多西洋富强的秘笈,就能一回到国内之后开机重新练级了。当然,正所谓得到了多少也要付出多少,这次出国考察的花费同样是让人刻骨铭心的,两年不到的时间里,这些人花掉了100万日元,那时候日元很值钱,算起来相当于今天的100亿日元以上,折合成人民币应该在8亿,属于不折不扣的一笔巨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