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口才全书-辩论时的口才艺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辩论,是参与谈话的双方,就同一问题,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针锋相对地论争。在论争中通过质疑、诘难和驳斥等手段揭露对方的矛盾,从而占据优势,确立自己的论断,最后,取得正确认识,肯定共同的见解。辩论的作用在于探求真理,明辨是非,正如马克思所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

    要想在论辩中取得成功,必须做到情与理的密切结合,综合运用、交替转化。没有情感的配合,只是说些抽象的道理,缺少震撼人心的力量及共鸣,难以使人折服。

    在情理结合的基础上,辩论中还有很多可以随机发挥的口才技巧,只要能够灵活地将这些技巧运用到辩论的过程中,就一定能够成为辩论中的赢家。不过,辩论与谈判一样,决不能把现实的功利当作胜负的唯一标准,那样的评判未免有失偏颇。

    辩论的最高境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对方心服口服,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有针对性地掌握在辩论这个特殊的场合中需要掌握的一些技巧。

    用声音买味道--让对方自相矛盾

    一个商人自夸自己的矛无坚不摧,又吹嘘自己的盾坚不可摧。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样呢?那人哑然。

    对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对方在概念、判断、推理中的某些悖论,借用原话,指出其不能自圆其说的逻辑矛盾,对方的论点就不攻自破了。这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能像上逻辑课那样,指出对方的逻辑错误,也没有必要那样做,因为如果都这样就会影响人际关系。但是如果遇到诡辩的时候,反驳对方时,能够将逻辑与机智融为一体,便会使反驳更加有力、更加有趣。

    有一天,古希腊的文学家欧伦斯庇格去饭店用餐,店主的牛肉没烤好,可是他很饿了,店主这时建议说:"谁要是等不及正餐,就可以随便先吃点现成的东西。"于是,他就吃了不少干面包。

    吃饱之后,他坐到烤肉炉边,等到肉烤熟后,店主请他上桌就餐,他随意回答说:"烤肉的时候,我闻味儿都闻饱了。"说完之后就躺在炉边打起盹来。最后,当店主来收烤肉钱时,欧伦斯庇格因没吃烤肉,而拒绝付钱。店主则说:"掏钱吧!你不是说你闻肉味儿都闻饱了吗?所以你应与吃肉的人付一样多的钱。"

    于是,他掏出一枚银币扔到长凳上,对店主说:"你听到钱的声音了吗?"

    店主说:"听到了。"

    欧伦斯庇格马上拾起银币,重又放回了钱袋:"我的银币的声音正好够付我闻了你的烤肉味儿的钱了。"

    店主无可奈何。

    在此例中,店主将"吃肉"的概念偷换成"闻肉",这种混淆是非的诡计被聪明的文学家看穿了,他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钱声"付"肉味"的钱,自然顺理成章。

    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是一位擅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高手。据说有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

    罗斯福不便直接回绝,于是,煞有介事地向四周环视一圈,然后,神秘而小声地问:"你能保密吗?"

    朋友回答:"当然能。"

    这时,罗斯福微笑着说:"那么,我也能。"那位朋友先是一愣,接着很快领悟了罗斯福的言外之意,尴尬地一笑,不再追问了。

    用无理对无理--以谬制谬

    从前有个吝啬的地主,雇了三个小孩当长工。一年冬天,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孩子们要求地主给点柴火,好能生火烧炕来取暖。

    但是,狠心的地主却说:"怕什么冷?俗话说,小孩屁股三把火,要烧什么炕?"硬是让孩子们睡凉炕。

    有一天,地主家来了客人,地主便吩咐小长工去烧开水,可是等了老半天,还不见开水烧出来。地主急忙到厨房一看,只见地上放着一壶凉水,三个小长工屁股对着水壶,正坐着聊天!地主看了勃然大怒,大声喝道:"你们在搞什么名堂?"

    "烧开水呢!"

    地主听完,更是火冒三丈:"你们连火都不点,这样怎么烧开水?"

    其中一个小长工不慌不忙地答道:"老爷,您不是说过吗?小孩屁股三把火,我们三人共有九把火,怎么会烧不开呢?"地主又气又恼,要发作又说不出话来。

    长工在这里巧妙地引用了地主曾说过的话,并机智地把地主驳得又气又恼,但又无可奈何。

    甘罗的爷爷是秦朝的宰相。有一天,甘罗看见爷爷在后花园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

    "爷爷,您碰到什么难事了?"甘罗问。

    "唉,孩子呀,大王不知听了谁的挑唆,硬要吃公鸡下的蛋,命令满朝文武想法去找,要是三天内找不到,都得受罚。"

    "秦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他眼睛一眨,想了个主意,说:"不过,爷爷您别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您上朝好了。"

    第二天早上,甘罗真的替爷爷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施礼。

    秦王很不高兴,说:"小娃娃到这里捣什么乱!你爷爷呢?"

    甘罗说:"大王,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他正在家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来了。"

    秦王听了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男人家哪能生孩子?"

    甘罗说:"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怎么能下蛋呢?"

    "以谬制谬、以毒攻毒",是在言语论辩中用对方的荒谬逻辑推出更为荒谬的事物来反驳对方,可令对方哑口无言。对方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观点不攻而破。

    洞察对方的荒谬论点,看其论点是否真实,其论据是否能支持论点,推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如果结论是否定的,就可以把对方的荒谬论点夸大,使其暴露得更为明显,以达到反驳的目的。

    妙用两难推理--左右夹击

    传说,古代有一位国王,制定了两种处决犯人的方法--绞刑和杀头。

    行刑前,国王允许犯人说一句话,并根据这句话的真伪选择施刑的方式;如果犯人说的话是正确的,他将被送上断头台,如果他的话是错误的,他将被送上绞刑台。

    这个国王颇为自己的发明感到得意,可是有一天,他的得意被一名闪犯的回答给打碎了。

    那位死闪在行刑前对刽子手叹道:"看来我一定会被绞死。"这一句话倒使国王左右为难,如果把囚犯送上绞刑架,那囚犯的话就是正确的,按国王的原则就应该送他上断头台,但如果把他送上断头台,囚犯的话又成了错误的,所以依国王的原则又该送他上绞刑架。聪明的囚犯抓住了国王行刑办法中的言辞漏洞,把一个两难推理送给了国王,最后,国王无可奈何地下令该囚犯免死。

    还有,在战国时期,荆国有一位弓箭手,见传递官正准备送长生不死药给荆王,便问:"这药人可以吃吗?"

    传递官答说:"可以。"

    他听后,便一把夺过长生不老药,并且吃了下去。

    荆王知道后大怒,下令杀掉弓箭手。

    弓箭手说:"是传递官说可以吃的!"

    传递官说:"我是说这药人可以吃。"

    "我也是人,当然我可以吃。"弓箭手的这句话更激怒了荆王,他呵斥说:"吃了我的不死药还要狡辩,快把他杀掉。"

    弓箭手又说话了:"大王,这药是假的,您吃了也没用。"

    荆王说:"你怎么知道是假的?"

    弓箭手回答道:"如果这药是真的,我吃了就杀不死,如果我死在大王的刀下,那这不死药就是假的,可见有人在欺骗大王!"

    荆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放了他。

    在这里,弓箭手用了两难推理,即,如果我吃的确实是长生不死药,那么你绝对杀我不死;如果我吃的不是长生不死药,那么即使我吃了也不该杀死我;这药或者是长生不死药,或者不是,所以我要嘛是杀不死,要嘛就不该杀。在这个两难推理面前,荆王进退两难,因为他既无法杀一个长生不死之人,也不愿当众杀一个不该杀的人,所以就放了他。

    论辩中的两难推理法,又称腹背夹击法或左右夹击法。这种技巧应用于言语争论时,可以使对方陷入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境地。

    把皮球反着踢--让对方自食其果

    美国一家电视台派人采访中国知青出身的著名作家梁晓声,待采访进行到最后收尾时,记者让摄影机停止拍摄,并对梁晓声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字,例如"是"或"否"来回答。"梁晓声点头认可。

    当摄影机再度开拍时,记者立刻将麦克风拿到梁晓声的嘴边,问:"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的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还是坏?"

    梁晓声略为一怔,没有料到对方竟会问这样的问题,但他立即镇静下来,随即反问道:"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你们就没有以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还是坏呢?"美国记者当下不由得一怔,摄影机也立即停止拍摄。

    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中美作家会议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中国作家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5斤重的鸡放进一个只能装1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蒋子龙微笑道。

    再如:1972年5月,美苏举行高峰会谈。27日凌晨一时,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季辛吉在莫斯科的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美苏关于签署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会谈情况。季辛吉微笑着透露说:"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大约是每年250枚。各位先生,如果在这里我被当成间谍抓起来,我们知道都得怪谁。"这时,无孔不入的美国记者马上敏捷地接过话头,想探问美国的军事秘密:"我们的情况呢?我们美国有多少潜艇导弹正在配置的分导式多弹头?"

    季辛吉耸耸肩膀说:"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的分导式多弹头有多少。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它们是否是保密的。"

    记者说:"不是保密的。"

    于是季辛吉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么请你告诉我是多少呢?"

    这位记者顿时傻了,只得"嘿嘿"一笑了之。

    在这里,季辛吉想避开记者的追问,佯装不知道潜艇数字是否保密,他似乎是在迎上前去暗示记者:如果不属于保密之列,将公诸新闻界。急于抢新闻、争时效的记者不知是计,连忙告知:"不是保密的。"他们以为这样一米,季辛吉便会和盘托出。岂料季辛吉放的是"烟幕弹",烟幕一过,他便留给记者一个难题:既然你们说是不保密的,那就是公开的了,既然人所共知,那么就让消息灵通的记者自己来回答这个众所周知的数字吧!当记者为这个突然来临的"难题"傻笑时,季辛吉轻而易举地脱身了。

    有些人专门把掌握所谓的"秘密"作为自己的乐趣。特别是一些记者,常常在记者招待会上,通过向官方人员提出问题,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和社会上的流言蜚语,有时甚至提出一些众所周知的问题,通过你的口来证明一点什么,这时你可采用皮球反踢、回锋逆转的方法,将踢来的球无须费劲地顺势踢回,不过回答时要准确无误,无懈可击。当球回转到对方脚前,对方已很难再发起攻势了。

    转个弯再奔主题--出其不意

    一次,有两个人上法庭打官司。其中一人说另一人欠他许多黄金,另一人硬是不承认,坚持说:"我是第一次见到他,从来没有向他借过金子。"

    "你要他还的黄金,当时是在什么地方给他的?"法官问原告。

    "在离城不远的一棵树下。"原告说。

    "你再去一趟,把那棵树上的叶子带两片回来,我要把它们当见证人来审问,树叶将会告诉我实情。"法官提出这样一个奇怪的建议。

    原告便动身去摘树叶,至于那个大喊冤枉的被告则留在法庭上。法官没有和他谈话而转过头审理别的案子,这位被告在一旁无所事事,于是津津有味地看起法官审案。正当一个案子审到高潮时,法官突然回过头来轻声问他:"依你看,他现在走到那棵树了没有?"

    "依我看,还有一段路呢。"

    "既然你没跟他去过那儿,你怎么会知道还有一段路呢?"法官立刻抓住他的语病质问起来。

    被告这才知道自己露了馅,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诈骗对方。

    在这里,法官用的是由远至近之术,他不问被告是否知道那棵大树,而是故意让原告去找树叶,接着又去审理别的案子,并把被告放在一边,待他松懈之后,再用看似轻描淡写的一问,使对方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说出了实情,法官再抓住其回答与原先供词相矛盾的漏洞,乘胜追问,使得其不得不承认罪行。

    由远至近、由此及彼,是论辩术中常用的技巧,就有如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后攻其核心,对方就不会再有反驳的余地。

    由远至近的论辩方法是一个推理过程,使用此技巧时要注意:

    一是不要过早地暴露目标,以防对手有心理准备;

    二是一开始的话题要隐蔽得有分寸,不能"隐"得太深,且更不能与主题离得太远,要注意与主题的联系;

    三是要注意论辩推理过程的逻辑性。

    口中的"武器"--成功辩论的基本要求

    要想辩论成功,以下几点要求非常重要:

    --旗帜鲜明

    辩论必须做到观点正确,旗帜鲜明。在辩论中,对原则问题,要语言明确,毫不含糊。自己爱什么、恨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都必须鲜明地体现在自己的言辞之中。逻辑的力量在辩论中是不可低估的,要取得辩论的胜利,必须有正确的论点、充足的论据和有力的论证。当然,也应注意用词艺术,考虑不同对象可能接受的程度。

    --快人快语

    论辩口才形态与对话、答问一样,都具有临场性的特点,面对来势猛烈的攻击,论辩者不允许有过多的思考时间,因此必须要反应敏捷,在瞬间选用简洁、凝练的话语回击对方,出口成章,应对自如。在针锋相对的激烈舌战中,论辩者必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使用锋利、明快、夹枪带棒的语言,迫使对方频频后退,难以招架。

    --逻辑严密

    论辩中要善用逻辑利器,或攻其命题,或驳其论据,或揭其论证的荒谬,充分体现论辩语言的思辨特征,使对手无暇思索。

    --幽默风趣

    幽默在论辩中有着神奇的力量。试想在剥去对方的伪装,或者找出对方的漏洞时,寓刀枪锋芒于说笑之中,以辛辣的讽刺,痛快的驳斥,使对手不得不在哄堂大笑中败下阵来。

    牵着对方鼻子走--预先挖好"陷阱"

    日本有个聪明绝顶的小和尚一休,有一次,大将军足利义满把自己最喜爱的一只龙目茶碗暂时寄放在安国寺,没想到被一休不小心打碎了。就在这时,足利义满派人来取龙目茶碗。

    大家顿时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茶碗已被一休打碎,拿什么去还呢?

    一休道:"不必担心,我去见大将军,让我来应付他吧!"

    一休对将军说:"有生命的东西到最后一定会死,对不对?"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又说道:"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最后都会破碎消失,是不是?"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接着说:"这种破碎消失,谁也无法阻止是不是?"

    足利义满还是回答:"是。"

    一休和尚听了足利义满的回答,露出一副很无辜的神情接着说:"义满大人,您最心爱的龙目茶碗破碎了,我们无法阻止,请您原谅。"足利义满已经连着回答了几个"是"字,所以他也知道此事不宜再严加追究了,一休和尚和外鉴法师便这样安然地渡过了这一难关。

    在论辩中,可以先巧设陷阱,让对方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诱其说"是"。对手在不知不觉中会一步步坠人圈套,这时候你便牵住了他的"牛鼻子",对方不得不就范。诱使对方多说"是"被称为"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在论辩中有其特殊的功效。

    诱使对方说"是"的方法是,辩论开头切勿涉及有争议的观点,而应顺应对方的思路强调彼此有共同语言的话题,从对方的角度提出问题,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让对方连连说"是"。与此同时,一定要避免对方说"不"。

    借他物为己用--化不利为优势

    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苏,在此之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关于被奴役国家的决议,对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攻击。在尼克松与赫鲁晓夫会晤时,赫对尼说:"这个决议臭极了,臭得像刚拉下的马粪,没有比马粪更臭的东西了!"

    赫出言粗俗,欲使尼克松难堪。谁知尼克松回敬道:"我想主席先生大概搞错了,比马粪臭的东西有的是,猪粪就是!"

    因为赫鲁晓夫年轻时当过猪倌,所以,尼克松借题发挥,歪打正着,赫鲁晓夫的脸"腾"地就红了。

    在论辩中,当我方受到攻击时,可以不直接从正面答辩,而借助论敌提供的话题还击,从而改变论战的局势。这种对策的关键在于一个"借"字,能否借为己用,取决于论辩者的论战经验和思辨能力。

    抓紧对方的小辫子--层层深入逮话柄

    心理学家A是日本某电视台"人生问题"的节目主持人。一次,一位有夫之妇M向他提及自己的烦恼:丈夫每日都晚归,似乎在外有风流之事,不知有何对策。她最后说:"只有丈夫才可以在外胡来,实在令人气炸肺……"

    A立刻逮住了这句话,问她:"您刚才说的"只有丈夫"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M夫人答道:"我的意思是,大伙都说,风流是男人的本性,我觉得这是古时候的观念。"

    A紧接着追问:"您说是古时候的观念,照您的意思,是说现代女性也可以风流了吗?"

    M夫人立即辩解道:"我可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这不是风流是对是错的问题,而是他瞒着我在外风流,这才是令人生气的事。"

    A又穷追不舍:"这么说,只要不瞒您,您就允许吗?您的意思是既然丈夫可以风流,做太太的也可以风流,是不是?"

    据说,M夫人勉强承认自己有这种意思--可能的话,她也想风流。A就是这样逮住对方话柄,步步紧逼,逐层追问,从而套出了M夫人潜在的欲望。这一实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如何逮住话柄进攻对方。

    "举起真理之石"--针锋相对的反驳

    所谓反驳,是指在辩论中一方说出自己的理由,否定对方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针锋相对"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针尖对麦芒"。论敌言论锋利,自己言辞要更锋利;对方有气势,自己就更要有气势。以威对威,以势对势,以快打快,以强击强。运用这种方法要求论辩者义正辞严,理直气壮,临"威"不惧,神态刚强,在论辩中产生一种闻之震耳、以正压邪的作用。

    有一次,在联合国的一次会议上,菲律宾前外长罗慕洛和前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罗慕洛批评维辛斯基提出的建议是"开玩笑",维辛斯基立即作出了十分无礼之举,他说道:"你不过是个小国家的小人罢了。"维辛斯基刚说完,罗慕洛就站起来,告诉联合国大会的代表说,维辛斯基对他的形容是正确的,但他又接着说:

    "此时此地,将真理之石向狂妄巨人的眉心掷去--使他们的行为检点一些,这是矮子的责任。"罗慕洛的话博得了代表们的热烈掌声,而维辛斯基只好干瞪眼,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在这则事例中,维辛斯基身为前苏联代表团团长,虽然来自一个超级大国,却出乎意料地在联合国大会上对别国外长进行人身攻击,完全违背了国际友好交往的基本道德和礼仪,表现出低劣的思想和修养,受到与会者的唾弃是可以想象的。反观身为"小国之臣"的罗慕洛,虽然菲律宾小得远不如前苏联的一个州,而且罗慕洛穿上鞋子后,身高也只有163厘米,但他面对一个超级大国外交官员严重的失礼毫不畏惧,为了维护自己及国家的尊严和形象,他勇敢而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当众抨击对方的卑劣行为。虽然他谦逊地自称为"矮子",但却不是一般的"矮子",而是能举起"真理之石"向"狂妄巨人的眉心掷去"的人,真理在他手上;虽然他也把对方比做"巨人",但这却是一个在国际交往中"行为不检点"的"巨人"。

    这样,"举起真理之石"的"矮子"与"行为不检点"的"巨人"正好成了鲜明的对照,有力地表现了菲律宾国虽小,却不容侮辱的严正立场,准确而有分寸地批评了身为大国之使的前苏联代表团团长有失检点的恶劣行为。

    舌战时,对准论敌提出的命题,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击中其要害,对方站不住脚,自然就会败下阵来。

    凭借勇气,领先气势,步步紧逼,言辞锋利,是针锋相对法的特点,掌握了此法,在论辩中才能体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真正含义。

    "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找出对方的逻辑破绽

    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工作。爱迪生问他有什么志向,青年人满怀信心地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

    年轻人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爱迪生从"溶解一切物品"这个概念出发,引出并指明其自相矛盾之处,从而轻而易举地驳倒了年轻人的观点。

    首先,要想发明这种溶解一切物品的"万能溶液",必须要有盛放它的器皿,这是这项发明的先决条件。

    可是,如果有盛放这种溶液的器皿,就说明这种溶液不是"万能溶液",田为它溶解不了盛放它的器皿。如果没有盛放这种溶液的器皿,那么,这种簿液就会因为没有器皿盛放而无法发明。

    爱迪生揭露了年轻人观点中的悖论因素,年轻人"想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万能溶液"的观点就被彻底驳倒了。

    按照对方的思维模式推论,或者以对方的核心论点为前提演绎,最后得出一个明显错误或荒谬的结论,这就是逻辑的力量。

    洞察到对方论点的荒谬,再看对方的论据是否有能力支持论点,推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如果结论是否定的,就要把对方的荒谬观点引申开来,使其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使对方的荒谬观点暴露得更为明显。将对方的谬误放大就是"引申荒谬"辩术,也叫归谬法。

    在这一辩术的运用中,要选择好进攻点,找出对方论题中最荒谬的论点作为突破口,然后从高点强攻,将对方荒谬的论点展开推理,使其结果更为荒谬。

    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有一次应朋友的邀请,参加音乐会。可是音乐会的节目上演不久,赫尔岑就厌烦地用双手捂住耳朵,打起瞌睡来了。这时,女主人对赫尔岑的举动感到很奇怪,便推了赫尔岑一下,问他:"先生,你不喜欢音乐吗?"

    赫尔岑摇摇头,指着演奏的地方说:"这种低级轻佻的音乐有什么好听的。"

    女主人惊叫起来,对赫尔岑说:"你说什么?这里演奏的都是流行乐曲。"

    赫尔岑心平气和地反问女主人:"难道流行的东西都是高尚的吗?"女主人对赫尔岑的反问不以为然,不服气地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会流行?"

    赫尔岑听了这话,风趣地对女主人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赫尔岑在这里就将女主人"只要高尚的东西就能流行"的谬论进一步渲染,并以此推出了令对方无以应对的"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之谬论。

    不打自招--善于抓住对方的矛盾

    要想做一名优秀的论辩者,仅有一张伶牙俐齿的嘴是不够的。矛盾分析法可以为你的思辨指引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先制造假象让对方产生错觉,接着诱使其上当,让敌手陷得越深,你的成功几率就越大。等对方身陷其中,再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荒谬论点的根源,彻底否定对方,这也是一种彻底反驳对方的方法。

    宋朝时,发生了一件谋杀案,县官对嫌疑犯多方拷问,都查不出结果。后来,经师爷一番诱问,终使案情真相大白。

    张三和李四两人是好朋友,经常合伙去外地经商,有一次,两人约好第二天清晨五更天,李四到张三家找他,然后再一同上路。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李四就收拾妥当出了门,哪知天亮时分,李四的妻子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夹杂着张三叫嫂子开门的呼喊声。

    李四的妻子开门一看,只见张三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说:"嫂于,你丈夫约定五更来我家,怎么天都亮了,他还没来?"

    这话让李四的妻子大吃一惊,说道:"他不是早就出门了吗?"

    张三更是惊奇地说:"那怎么没到我家来,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呢?"说罢张三和李妻就四处寻找,结果在一个树林子里找到了李四的尸体,他身上携带的银两早已不翼而飞。李四的妻子号啕大哭,一把抓住张三说:"一定是你杀了我丈夫!"就把张三拉到了县衙门。县太爷问了好一会儿,都无法断案。这时站在一旁的师爷胸有成竹地说:"老爷,且待我来盘问。"说完他就开始问道:"张三,李四和你约定今天五更到你家会面,李四没来,你去李家叫他,是这样吗?"

    "一点也没错,事情就是这样。"张三说。

    "你去李四家是怎么叫的?"

    "我是这样叫的,"张三接口答道:"嫂夫人,你丈夫约定五更天到我家,怎么天都亮了,他还不来?"

    "你真是这样叫的吗?"师爷追问;

    "老天有眼,如有假话,我便五雷轰顶。嫂子在这儿,不信,你可以问问她!"张三说得斩钉截铁,旁边李四的妻子也证明事实如此。

    "好!那么我问你,你到李四家找李四,为什么不叫李四,偏偏叫李四的妻子来问话,你怎么知道李四不在家呢?"

    "这个……这个……"张三慌了手脚,支支吾吾地答不出话来。

    师爷接着喝问:"大胆刁民,还敢狡辩吗?你一句话泄了天机,你去李四家时,早知道李四不在家了,所以才叫"嫂子"出来问话。这就证明你今天一早明明已见过李四,那么,谋财害命,杀死李四的,除了你还会有谁呢?还不从实招来!"

    师爷一席话,逼得张三只好供出自己谋杀李四、抢夺银两的全部罪行。

    师爷之所以能迅速破案,就因为他使用了矛盾分析法。他从诱问人手,使张三无意中泄露了最重要的破案线索,再步步追问,通过精辟的分析,使张三不得不承认自己谋财害命的罪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