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半岁以下宝宝的声音语言源自天然
一、宝宝对声音的好奇,是天然的语言启蒙
初生的宝宝胆子很小,一点点声音就会吓到他,因此很多长辈会将月子里母亲和宝宝的房间保持得特别安静,生怕有一点声音吓到宝宝。其实,宝宝对于声音的惊恐反应都是正常的,家长没必要太紧张,让宝宝适当多听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对于宝宝的听力和智力发育都有很大的好处。
科学家研究发现,大多数宝宝喜欢轻柔缓慢、质地纯厚的声音。当宝宝听到自己喜欢的声音时,往往会面容平静,全身放松,脸上还伴随着笑容。而且由于在胎儿期的时候,宝宝每天都能听到妈妈的心跳,所以很多宝宝喜欢有节奏感的声音。越是和妈妈心跳节奏接近的音乐,越能给宝宝带来安全感。
早点训练宝宝的听力,不但有助于宝宝听力的发展,对于宝宝的智力也有开发和启蒙的作用。
训练宝宝的听力,最好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妈妈和家里人要尽量给宝宝创造一个有声音的生活环境,尽量让宝宝多听见一些声音,例如:开门、走路、流水、鸟叫、说笑等等各种声音。让宝宝树立区分各种声响的意识。
除此以外,妈妈也可以给宝宝听一些轻柔、有节奏感的音乐,但是声音不要太长,音量也不要太大。
妈妈在平时也可以多对宝宝说说话,但是声音不要太大,语气也要尽量的温柔亲切。这样,可以让宝宝具有跟其他人进行情感交流的意识。
初生宝宝听到声音时的表现
宝宝满月以后,听到突发声音的时候,往往会一愣或者猛地抖一下身子,同时,还会伴随着手脚的弹动。
如果宝宝的时候,突然听到声音,大多数宝宝会被惊醒,接着就会哭闹起来。但是如果宝宝在哭闹的时候,突然听到声音,却往往会停止哭泣。
在宝宝大概3个月的时候,突发的声音往往会让宝宝紧闭双眼,挥舞双手,但是一般不会有身体的抽搐。
当妈妈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的时候,宝宝会根据自己的喜恶而转眼或者扭脸。同样,大人的说笑、歌声以及音乐声也会让宝宝显示出厌烦或者喜悦的表情。
贴心提示:
听力训练有助于发现与预防听力障碍,并且稳定宝宝的语言发展
俗话说“十聋九哑”,如果宝宝的听力有问题,对宝宝的一生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尽早地训练宝宝的听力,既能尽早地发现问题,又能有效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
爸爸妈妈不要刻意地把宝宝的房间弄得太安静,真实生活环境的声音是有助于促进宝宝听力的发育的,但是如果声音过于嘈杂和纷乱,或者音量过大,也会对宝宝的听力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和影响。
妈妈在抱宝宝的时候,应该尽量让宝宝的耳朵贴紧妈妈心脏的部位,这样能让宝宝清晰地感受到妈妈的心跳;也可以在宝宝小床的上方系上一些可以发声的玩具,从而促进宝宝听力的发育;妈妈平时还应该多和宝宝说话,但是声音一定要温柔,态度一定要和蔼;可以常常给宝宝哼唱或者播放轻柔优美的旋律;同时,还要多给宝宝听听不同动物的声音,让宝宝学会分辨不同的动物。
如果条件有限制,可以将一些水装进瓶子里面,轻轻敲打瓶子,让宝宝分辨瓶子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二、模仿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0到3岁的宝宝身上会发生很多奇妙的变化,往往连爸爸妈妈都搞不明白。只有与宝宝能够良好沟通的爸爸妈妈,才是合格的爸爸妈妈。这样,无论宝宝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模仿是对宝宝最好的回应
父母应该尽量地模仿宝宝发出的声音,这样,能让宝宝感觉到很有成就感。为了再次得到爸爸妈妈的回应,宝宝会更加积极地学习发声。同时,爸爸妈妈还可以发出其他的声音,等待宝宝做出回应,一步步地引导宝宝,让宝宝认识到语言对于人类沟通的重要性。
训练宝宝发声要多跟宝宝聊天
为了训练宝宝发声,爸爸妈妈可以多跟宝宝聊天。但是要选择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频率。
一般来说,睡醒之后,是宝宝最开心、最舒服的时候,还有喂奶的时候,也是与宝宝亲近的最好的时机。在这期间,爸爸妈妈可以用温柔的语调和宝宝聊天,比如:“宝宝你真乖”,“宝宝好漂亮哦”等等。同时,爸爸妈妈要用温柔的眼神注视着宝宝,并尽可能地用轻柔的声音呼唤宝宝的名字。这样的聊天一天进行两、三次,每次两、三分钟,就可以了。
三、宝宝痛苦会发出什么声音?
哭闹往往反映了宝宝的身体状况,如果宝宝经常没有任何原因的又哭又闹,妈妈就应该带宝宝去医院检查了。那么,怎么通过宝宝的哭声来辨别他的病痛呢?
宝宝“干打雷不下雨”
很多的时候,宝宝只是张着嘴干哭,眼睛里面没有一滴泪水,甚至连表情都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这其实是宝宝在对家长撒娇,他们是想告诉大人:我很无聊、我很寂寞、快来陪我玩。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应该好好地安慰宝宝,而不能大声呵斥宝宝。
宝宝嘤嘤哭泣,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宝宝困倦的时候,会用尖锐的嗓音,无表情、无眼泪地干哭。如果宝宝这样哭,爸爸妈妈就要关上电视和吵人的音乐,最好拉上窗帘,给宝宝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同时安慰、拍打宝宝,哄他入睡。
宝宝张着嘴巴、睁着眼睛哭
如果宝宝张着嘴巴、睁着眼睛哭,就说明宝宝饿了。为了验证宝宝是不是真的饿了,可以把一根手指放在宝宝嘴巴上面,如果宝宝真的饿了,就会转头看着手指头,有的时候还会吮吸手指头。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喂奶2到3个小时之后,或者虽然刚刚喂完奶,但是宝宝没有吃饱的时候。
宝宝突然地啼哭
如果宝宝在高高兴兴玩耍的时候,突然就哭了起来,妈妈就应该赶紧检查一下宝宝的衣服,看看是不是尿布湿了或者是不是衣服上面有什么坚硬的东西划伤了宝宝。
宝宝因腹绞痛而哭
如果宝宝在香甜的睡梦中,突然哭闹起来,同时还伴随着弯腿的动作,这时候,妈妈就要摸摸宝宝的肚子了。如果宝宝的肚子硬硬的,说明宝宝正在腹绞痛。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应该赶紧带宝宝去看医生。
宝宝因中耳炎而哭
如果宝宝长时间的吵闹,并且用手捂住耳朵或者不停地抓耳朵,说明宝宝很可能得了中耳炎,或者其他耳部疾病,妈妈应该赶紧带宝宝去看医生,以免延误病情,造成耳膜穿孔。
宝宝因肠套叠而哭
如果宝宝不明原因地啼哭,尤其在弯腰或者伸展身子的时候,哭得更厉害,这说明宝宝正在遭受肠套叠的痛苦。爸爸妈妈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四、宝宝快乐会发出什么声音
当宝宝舞动小手、不断地摇摆身体、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线、并伴随着尖叫的时候,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害怕,这只是宝宝特别欢乐的表现。宝宝之所以会这样兴奋,只是想让爸爸妈妈分享他的快乐。
快乐对宝宝的重要性
当宝宝情绪好的时候,如果妈妈逗宝宝玩,宝宝注视着妈妈的眼睛,小脸也红扑扑的,同时还会扭动身体,显现出快乐的神情。从出生到一岁,是宝宝塑造情感最重要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宝宝能够保持愉快的心情,对宝宝的身体发育和性格塑造,都有很大的促进。
科学家发现,愉快氛围中成长的宝宝,长大之后,性格会更加的开朗、乐观、坚强,更加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同时,轻松愉快的氛围,还能促使宝宝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更快地成为聪明、健康的宝宝。
宝宝的好性格要从小培养
每个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性格好的宝宝,但是,宝宝的好性格应该怎样培养呢?
首先,爸爸妈妈应该尽量满足宝宝的合理要求。
在这个时期,充足的睡眠,细致充足的食物,周到的照顾,都是宝宝最最需要的东西。当宝宝吃饱了、睡舒服了、尿布干爽的时候,宝宝就会心满意足地微笑。
母爱是宝宝最重要的快乐源泉,而且母爱带来的快乐不能被任何其他东西所替代,母亲温暖的怀抱、甘甜的乳汁、和蔼的微笑,都能给宝宝很大的满足,妈妈应该多多地和宝宝交流,才能给宝宝更多的温暖和安全感。
同时,家长也应该尽量给宝宝创建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只有温馨美满的家庭,才能带给宝宝最基本的安全感。爸爸妈妈千万不能把因工作压力和家庭矛盾的而产生的坏情绪传递给宝宝,否则只会对宝宝性格的塑造带来负面的影响。
爸爸妈妈也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来塑造宝宝的性格。科学家研究发现,常常听音乐的宝宝,表情十分快乐,而且动作活泼。同时,音乐还可以塑造宝宝的神态,甚至能够改变宝宝的容貌。
五、宝宝饿了会怎样,饱了又会怎样呢?
初生的宝宝哭闹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饥饿。宝宝因为饥饿而发出来的哭声短促而有力,而且很有规律,同时还会时不时地急促换气。很多妈妈往往不知道这时候宝宝是因为饥饿而哭闹,从而造成宝宝反复哭闹。
其实,宝宝和妈妈天生就有一种感应,当宝宝饥饿的时候,往往妈妈的乳汁也涨满了,正好是给宝宝喂奶的最好的时机。
那么,妈妈应该如何应对宝宝因为饥饿而哭闹呢?
不能一哭就喂
初生的宝宝,除了饥饿之外,还会有其他很多的需求,但是宝宝表达需求的方式却只有一种,那就是哭。尤其是在妈妈没有乳汁的时候,宝宝往往是因为困了、累了、尿布湿了而哭泣。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妈妈,首先应该弄明白宝宝的需要,千万不能一哭就喂,否则会撑坏宝宝。
哭泣也可能是吃饱的表现
当宝宝饥饿的时候,宝宝会很专注的吃奶,而且长时间的不愿意离开妈妈的乳房。但是往往在吃完奶之后,宝宝还是会哭,对此,妈妈不必惊慌,因为这只是宝宝在告诉妈妈:“我吃饱了,妈妈不要给我喂奶了”。
宝宝的肚子的“咕噜咕噜”声
宝宝的肚子经常会“咕噜咕噜”乱响,这可能是宝宝的肠鸣,也就是饥饿引起的;也可能是宝宝吃饱了,正在消化食物的表现。
六、宝宝便便会发出什么声音?
宝宝在便便之前,往往会突然发呆,出现抿嘴、屏气、用力等表情,很多时候,宝宝的全身皮肤都会发红,同时还会发出“吭吭哧哧”的声音。
一般说来,宝宝在吃奶和喝水之后,会感觉需要排尿,爸爸妈妈可以把握这个时机,在宝宝吃奶和喝水半个小时之后把大小便。
新手爸妈应该如何指导宝宝排大小便
作为合格的爸妈,从宝宝出生起,就应该引导他意识到大小便,并且能够控制自己的排便。一开始肯定会失败,但是随着宝宝大脑的发育,以及爸爸妈妈的引导,一定能够逐渐达到目标。
宝宝刚刚开始使用尿不湿的时候,父母应该多给宝宝换尿布,从而让宝宝感受到干湿的区别,为宝宝意识到尿意打下基础。尤其是在把宝宝小便的时候,可以发出固定的声音,时间久了,宝宝就会把这种声音与排尿有效地联系起来。
如果想要帮助宝宝控制大便,妈妈应该细心观察,注意宝宝每次大便之前的表情、状态;爸爸妈妈应该尽量帮助宝宝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便秘的发生;在宝宝排便的时候,应该让宝宝聚精会神,不要逗宝宝玩,或者给宝宝吃的东西,以免造成排便困难;一般来说,宝宝每次排便的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如果长时间坐在便盆上,会造成宝宝臀部皮肤受伤,甚至造成脱肛;在宝宝成功排便之后,爸爸妈妈应该夸奖宝宝,绝对不能对宝宝的排泄物表现出厌恶的态度。
除此之外,父母还要耐心观察宝宝的生活和行为,根据宝宝的饮食状况、身体温度,随着季节、气温的变化,随时调整宝宝的排便状况。
第二节 半岁到一岁的宝宝,开始认知声音语言
半岁到一岁的宝宝,已经明白爸爸妈妈嘴巴开开合合的时候是在说话,而不是在吃东西或者做其他事情。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宝宝,并且要逐渐开始教宝宝说话了。那么,在这个阶段应该怎样教宝宝说话呢?
一、抓住宝宝的语言敏感期
很多妈妈认为,刚刚出生的宝宝只会吃饱了就睡,根本不会看东西,也听不懂话,更没有理解力。其实,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所有6个月~一岁的健康的宝宝,完全可以听得到声音,看得到各种各样的颜色,而且宝宝也具有味觉和触觉。另外6个月以后的宝宝,开始有了对于人际交往的渴望,比以前更喜欢妈妈的抚摸。当妈妈跟他们说笑的时候,宝宝会感觉很兴奋,而且宝宝喜欢跟妈妈眼对眼的交流。这个时期,如果妈妈能尽可能多的和宝宝交流,对于开发宝宝的智力,有很大的作用。
1.6个月以后的宝宝进入了语言敏感期
6个月以后的宝宝,开始注意爸爸妈妈说话时的口型,而且还会模仿爸爸妈妈发出依依呀呀的声音。这种现象,就意味着宝宝进入了语言敏感期。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在这个时期,好好引导宝宝,不但可以为宝宝学习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能够塑造宝宝良好的性格。
对宝宝来说,妈妈的声音比任何的音乐都要动听,能够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别人对宝宝说话的时候,宝宝可能没有反应,但是,妈妈对宝宝说话,却能让宝宝面露笑容。
2.宝宝的语言发展分为几个时期?
宝宝的语言发展分为以下几个时期:0到一岁是前期语言时期,在这个时期,宝宝从爱听渐渐转换到了听懂;宝宝在18个月的时期,词汇量会大幅度增加;20个月的时候,语言的学习发生一个飞跃;24个月的时候,宝宝常常会自己跟自己说话,甚至还能够模仿妈妈说话;但是,30个月的时候,语言的学习速度开始下降了。如果妈妈能够把握宝宝学习语言的速度和时机,教宝宝说话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贴心提示:教宝宝指着物体学说话
很多爸爸妈妈在教宝宝说话的时候,往往只是盯着宝宝的眼睛,一遍一遍地重复“爸爸、妈妈、宝宝、桌子”等等。尽管爸爸妈妈讲得辛苦,宝宝却一脸迷茫,因为这时候的宝宝根本不知道爸爸妈妈说的是什么。
在教宝宝说话的时候,妈妈应该边指着东西边教宝宝说话,这样不仅仅可以提升宝宝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够让宝宝认识和熟悉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同时要观察宝宝的反应和表情,如果宝宝明白了,宝宝会眼睛明亮,一脸轻松、欣慰的表情;如果宝宝眼神浑浊,一脸迷茫,说明宝宝根本没有明白。这时候,妈妈可以反复多教宝宝几次,如果宝宝还不明白,就先放在一边,等第二天宝宝开心的时候再教,不要跟宝宝在一个问题上纠结,以免造成宝宝厌烦。
二、面带微笑教宝宝说话
宝宝开始学说话的时候,情感也开始敏感,这时候的宝宝喜欢对着家人微笑,更喜欢看到爸爸妈妈的笑容。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给宝宝创造一个温馨、愉快的氛围。无论多累,都要多多亲近宝宝,对宝宝微笑,而且不要忽视宝宝对大人的回应,比如宝宝分别时的挥手、吃饭时的微笑等等。爸爸妈妈也可以抱着宝宝随着轻松柔和的音乐跳舞,或者在宝宝入睡之前,轻轻拍打、抚摸宝宝的身体,也可以给宝宝播放或者哼唱温柔的摇篮曲。
宝宝能够看懂妈妈的表情
很多妈妈认为六个月到一岁的宝宝没有感情,事实不是这样的。六个月到一岁的宝宝,已经能够懂得大人表情的含义,尤其能够明白妈妈表情的含义。宝宝会随着妈妈的脸色而高兴、忧虑、悲伤。
因此,妈妈要多用眼神跟宝宝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神对于人际交往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样,眼神也是妈妈与宝宝交流的重要途径。很多妈妈发现,虽然自己用愉悦的声音和宝宝讲话,但是宝宝却不开心。这就是因为妈妈没有跟宝宝进行眼神交流,宝宝有一种被敷衍的感觉。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宝宝往往会有意做出一些表情和动作,如果妈妈还没有关注宝宝,宝宝就会哼哼唧唧,如果还等不到妈妈的回应,就会又哭又闹了。这个时候,妈妈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只要观察宝宝的神态,用目光跟宝宝进行交流,宝宝很快就会恢复愉快的心情。所以,妈妈跟宝宝交流的时候,不但要热情,更要专注,千万不要应付宝宝。
贴心提示:
怎样训练六个月到一岁的宝宝的语言能力呢?
半岁到一岁是宝宝学习说话的最好的时机,在这个时期,妈妈应该把握一切时机,让宝宝建立语言的意识,例如:妈妈可以先告诉宝宝身边的东西的名称。同时,要用多种多样的语气和宝宝说话,同时结合各种面部表情,激发宝宝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的意识。
妈妈在跟宝宝说话的时候,尽量面对着宝宝,让宝宝能够看清妈妈的表情以及口型,说话的含义要明确、速度要尽可能地慢一点,同时要避免咬舌、吃字等现象。
三、妈妈的陪伴让宝宝更愿意跟外界交流
宝宝最需要的,就是妈妈的陪伴,妈妈的陪伴,让宝宝更愿意跟外界交流。
曾经有研究机构做过下面一个实验:
40位母亲带着她们的宝宝(15个月左右大)被分为两组:第一组的宝宝坐在地上玩耍,但是实验者要求母亲们不要对宝宝任何的表情和语言做出回应。第二组的母亲可以跟宝宝们进行语言和表情的交流……
当所有的宝宝们坐在地上玩的时候,实验者会把一个机器人推进房间,并且遥控机器人走近宝宝。这时候,没有得到妈妈回应的宝宝大多数会很恐惧,很少敢于接近机器人,而那些得到妈妈的回应,跟妈妈有良好交流的宝宝们并不恐惧,甚至敢上前看看、摸摸机器人。
妈妈的关注越多,宝宝的回应越多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知,宝宝得到外界的关注越多,他对外界的回应、关注也越多。在妈妈的陪伴下,宝宝可以更加勇敢地探索陌生的事物,同时,也更愿意跟外界发生互动。
贴心提示:照镜子的时候,宝宝更爱“说话”
在宝宝出生八到九周之后,我们可以在宝宝的床边固定一面小镜子,镜子最好在距离宝宝15厘米的地方,高度应该保证宝宝能够平视。让宝宝躺着可以看见镜子里面的东西(一定要注意,不能让宝宝总是朝一侧睡觉,否则会让宝宝睡成“歪瓜脑袋”),细心的妈妈就会发现,宝宝面对镜子里面的“小朋友”的时候,先是比较紧张。适应之后,宝宝的眼神就会随着镜子而活动。等到宝宝能够自己挺起脖子的时候,妈妈可以把宝宝抱到大镜子前面,这时宝宝会因为面对镜子里面的人而害羞、兴奋得脸色发红。等过一段时间,宝宝会对着镜子做鬼脸、吐舌头,当看到镜子里的人和自己做同样的动作的时候,宝宝就会开心的笑起来。再过一段时间之后,宝宝胆子开始大起来了,还会伸手摸摸镜子。
宝宝在镜子面前的表现,体现了宝宝对于他人以及环境的态度。当宝宝对镜子里的人亲热、友好的时候,说明宝宝对于周围的环境感到安全,而且特别信任。所以,镜子不但能够提高宝宝的反应和视力,而且对于培养宝宝和他人、社会的交往,具有很大的作用。
但是,在用镜子逗弄宝宝的时候,镜面一定要平整,不能有扭曲,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能用有尖锐棱角的镜子,更不能用边缘粗糙的镜子。当宝宝摆弄镜子的时候,一定要有妈妈陪伴,避免镜子破裂伤害到宝宝。
第三节 一岁到一岁半的宝宝,自发学习声音语言
宝宝在一岁之后,说话的愿望特别强烈,这时候的宝宝,已经开始主动的学习语言,并积极发声。这正是教宝宝说话最好的时机。在这个时期,宝宝有什么特点呢?爸爸妈妈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倾听宝宝“咿咿呀呀”的声音
很多新妈妈还是可以从宝宝的哭声中判断出宝宝的需要的,但是宝宝一岁之后,哭已经不是宝宝表示需要的唯一途径了,在宝宝不舒服或者想要某些东西的时候,往往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那么,宝宝的咿呀声到底有没有规律呢?如何从宝宝的咿呀声中判断宝宝的需要呢?
一般情况下,只要需要相同,宝宝咿呀的声音和哭声的节奏几乎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宝宝的咿呀声并不是宝宝情绪的发泄,而是宝宝真实需要的表达。爸爸妈妈只要认真倾听,就能从宝宝的咿呀声中,了解宝宝的需要和愿望。
二、宝宝喜欢模仿妈妈说话
很多妈妈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宝宝很快会模仿出来。所以,想尽快让宝宝学会说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和宝宝说话,有意识地让宝宝模仿大人说话。开始的时候,宝宝肯定会有某些字、词说不准,妈妈不要太在意这些词语,也不要刻意追究宝宝的错误,以免引起宝宝的厌烦。
一岁到一岁半是宝宝最渴望尝试说话的时期,只要有机会,宝宝就想多说几句,也不管发音、词义是否准确。很多的时候,往往宝宝呜呜啦啦说了一堆,爸爸妈妈却不明白宝宝的意思。
当宝宝说“宇宙语”的时候,爸爸妈妈千万不要焦急,这只是宝宝在模仿大人说话,随着宝宝的成长,这种情况会逐渐改善。
模仿宝宝的“宇宙语”,有利于宝宝的学习语言
爸爸妈妈跟宝宝相处的时候,最好认真倾听宝宝的发声,并尽量模仿宝宝的发音,尤其是那些稀奇古怪的语言和词汇。这样,宝宝就会感觉自己被注意了,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语言。
如果爸爸妈妈只知道一味地教导宝宝说话,却忽略了模仿宝宝的说话,宝宝会感觉自己的发音没有任何的意义,甚至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就会打击宝宝学习语言的兴致。
而且大多数时候,宝宝在叽里咕噜说“宇宙语”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通过爸爸妈妈的模仿,宝宝才会明白自己说话的内容,从而改进自己的发音。所以,爸爸妈妈模仿宝宝的发声,不但能够鼓励宝宝学习语言,更能促进宝宝早点学会正确的发音。
三、宝宝喜欢叠音词
一岁到一岁半的宝宝常常会将字音重叠,“狗”,宝宝会发出“狗狗”;“猫”宝宝会发出“猫猫”;个别宝宝会发出一长串的叠音,例如:“爷爷”,很多宝宝会发出“爷爷爷爷爷爷……”。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宝宝的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而且宝宝发音的肌肉也不够有力,很多的时候,宝宝发音之后,常常不能有效地停止发音。而且,由于发叠音的时候,发声的肌肉是没有变化的,所以叠音发声对于宝宝来说很容易,在成功发出一串叠音之后,宝宝也会特别有成就感,所以会出现宝宝发出叠音的现象。
很多的爸爸妈妈在教宝宝说话的时候,也喜欢使用叠音,例如:吃饭饭、睡觉觉等等。这种办法好不好呢?应该怎样教导宝宝说话呢?
用叠音教宝宝说话,有利也有弊。当爸爸妈妈用叠音给宝宝说话的时候,能够让宝宝有被尊重的感觉,甚至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宝宝就会更加积极地学习说话。但是,如果一味使用叠音,当宝宝面对正常的交流的时候,会感觉莫名其妙。所以,尽量使用规范的语言,让宝宝在潜移默化当中,熟悉并接受正常的交流方式,同时,也激发宝宝学习正常语言的渴望。
四、如何让宝宝快速学会说话
很多的时候,妈妈会发现,自己的宝宝只能发几个音,其他同龄的宝宝却能够说出不少句子了。这是为什么呢?妈妈应该怎样教宝宝,才能让宝宝快速地学会说话呢?
让宝宝感觉学习说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首先,爸爸妈妈应该根据宝宝的体力以及能力,制订一定的计划,每天不要教给宝宝太多的东西,避免宝宝厌烦,而且一定要给宝宝留出足够的练习时间。爸爸妈妈应该在宝宝精力充沛的时候教,而且最好每天要选择同样的时候,其次,爸爸妈妈要注意教育的方式,千万不能自顾自地说话,却不管宝宝的反应。第三,爸爸妈妈应该边游戏边跟宝宝说话,同时还要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果发现宝宝有疲倦、不耐烦的表情,就不要让宝宝继续学习了。
当宝宝学会一点东西的时候,爸爸妈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或者鼓励,让宝宝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贴心提示:
如何提高宝宝语言学习的速度呢?
爸爸妈妈应该尽量多和宝宝交流,同时,也要鼓励宝宝多与外界交流,尤其要多和同龄人交流。这样宝宝不仅可以学到更多词语,更重要的是,宝宝可以学到更多与人交往的方法。
为了让宝宝印象深刻,妈妈可以指引着具体的东西教宝宝说话,例如,妈妈可以拿起电话,教给宝宝说“电话”;在教宝宝说“飞机”的时候,妈妈可以拿着飞机模型,让宝宝对这些东西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宝宝牢牢记住这些词语。只要宝宝记住了大量的词语,学习语言的速度,自然能够加快。
第四节 怎样教一岁半到两岁的宝宝学说话
语提示跟宝宝说话,同时还要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果发现宝宝有疲倦,宝宝在一岁半之后,学习语言的能力会有大幅度地提高,而且会在短时间内学会大量的词汇。这个时期,是宝宝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把握这个时期,及时引导宝宝说话,可以对宝宝的语言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这个关键时期,爸爸妈妈应该如何引导宝宝说话呢?
一、教宝宝说话,警惕进入误区
刚刚出生的宝宝,听不懂大人讲的话,但宝宝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爸爸妈妈在教宝宝说话时,难免会犯一些错误,看看下面几项你有哪些?
误区一:觉得宝宝听不懂自己的话
刚刚出生的宝宝,对大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当妈妈总是冲着他微笑,对他说:“宝宝,看这里,我是妈妈”。“宝宝,这个是奶,你饿了么?”这样时间一长,这些语言信息就会储存在宝宝的脑子里。随着宝宝的智力的发育,再经过语言的重复,宝宝就会明白“妈妈”的意思了。
误区二:对宝宝的要求过分满足
宝宝指着水瓶,爸爸妈妈马上把水瓶递给他,这种过分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会导致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宝宝不用说话,就能够轻松满足自己需求,宝宝因此而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如果宝宝想喝水,爸爸妈妈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空的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地去说“水”,会渐渐懂得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误区三: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一岁左右的宝宝,语言处于单词句的阶段,常常会发出一些重叠的音,例如如“抱抱”、“水水”、“饭饭”、“打打”,宝宝会结合自己的身体动作和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到了宝宝一岁6个月左右,宝宝能够用二、三个词组合在一起,例如“吃饭饭”、“妈妈抱”来表达自己意思,这就进入了宝宝的多词句时期。快要到两岁时,宝宝会说出“妈妈抱宝宝”,“宝宝吃饭饭”等等简单的句子,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面对不同语言发展阶段的宝宝,有些父母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宝宝过渡到说完整语句的阶段。
误区四: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匹朵”等等。这是因为宝宝的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等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宝宝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音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宝宝发音就会逐渐正确。
误区五:语言环境复杂
有些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小宝宝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因此在6个月~两岁这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统一语言,教宝宝正确发音。
大多数宝宝在一岁之后,就已经能够开口说话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宝宝只能含含糊糊地依依呀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自家的宝宝发生这种情况,爸爸妈妈应该先回想一下,是不是自从宝宝出生之后,就只会依依呀呀,而且怎么教也学不会。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应该赶紧带宝宝去医院检查了。
如果宝宝偶尔正常说话,偶尔发出依依呀呀的声音,那么爸爸妈妈就要反思一下对宝宝的教育方式了。以下几种方法会导致宝宝语言学习进程的缓慢。
贴心提示:
教宝宝说话的时候要固定“教师”
由于每个人的语音,性格以及说话节奏都有不同,所以在教宝宝说话的时候,应该指定一个或者两个家庭成员,专职教育宝宝说话,如果频繁更换“教师”,宝宝总是处在对于新“教师”的不适应当中,学习进程自然就会缓慢了。
二、鼓励宝宝学说话
8到10个月的宝宝就能听懂爸爸妈妈的话了,一岁半到两岁的宝宝完全可以明白爸爸妈妈的批评或者赞美。爸爸妈妈的赞美,不但可以不断地激发宝宝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更是催化宝宝智力发育的良药,同时,对宝宝形成良好的性格,以及健全的人格,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爸爸妈妈应该怎样鼓励宝宝学说话呢?
对于宝宝的成就,要及时鼓励
在宝宝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每个阶段取得的小小的成就,都应该引起爸爸妈妈的重视。
每当宝宝取得进步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应当及时给予表扬,而且夸奖的时候,不能轻描淡写地夸几句就完事,应该伴随夸张一点的表情,同时要用响亮的声音为宝宝喝彩,并且用清脆的声音为宝宝鼓掌,最好全家人一起为宝宝喝彩。这种方式,不但能鼓励宝宝更加努力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塑造宝宝健康的心灵。
三、妈妈应该如何跟宝宝交流?
跟宝宝聊天,可以把宝宝和爸爸妈妈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但是对于还不能流畅说话的宝宝,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和他们交流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让爸爸妈妈和宝宝顺利的交流。
1.把握交流的时机
宝宝苏醒的时候:当宝宝刚刚睡醒,张开双眼的时候,爸爸妈妈应该把握这个时机,积极主动的用眼神跟宝宝交流。
宝宝咿呀儿语的时候:当宝宝咿咿呀呀说话的时候,爸爸妈妈不要因为听不懂而对宝宝不理不睬,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和宝宝交流。
母乳喂养的时候:母乳喂养的时候,是宝宝跟妈妈交流的最好时机。妈妈可以在哺乳的时候,面带微笑,轻声细语的和宝宝说话,这样可以有效地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2.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时机跟宝宝交流
引导宝宝感觉差异:妈妈可以把两个娃娃放在距离宝宝20厘米到30厘米的地方,其中一个娃娃头上戴大红花,另一个娃娃不戴,宝宝肯定会认真观察,寻找两个娃娃的不同,这对培养宝宝观察以及阅读能力有着极大的好处。
共同分享所有的信息:当爸爸妈妈带着宝宝出去游玩的时候,应该时刻跟宝宝说说看见的东西,例如:“看,好红的花啊!”、“好大的一只麻雀啊”、“宝贝,快来看看这只大螳螂!”
跟孩子一起瞎喊:宝宝非常乐意和妈妈一起发出傻乎乎的声音,例如“哦——”“嗯——”,偶尔还会发出“海豚音”。
跟宝宝一起唱歌:妈妈可以在任何情况下给宝宝放一些轻快优美的音乐,或者给宝宝唱一些优美动听的歌谣。
训练宝宝爬“圈”:在地板上铺上厚实的垫子,妈妈坐在垫子的中央,指引宝宝围着妈妈爬圈。这种运动,不仅仅可以提高宝宝身体的协调性,而且能够增进母子之间的感情。
提前预告:在宝宝睡醒之后,用欢快的声音对宝宝宣布:“起床喽!穿衣服了。”让宝宝慢慢体会生活的一点一滴。
各种感觉的体验:让宝宝触摸不同的东西,例如不锈钢的小碗、羊毛布料、丝绸的衣服等等,让宝宝体会不同物品的质地和感觉。
体会宁静:给宝宝创造一个温馨、安静的环境,不用音乐,也不要刺眼的灯光。让宝宝在宁静的环境中感受环境的美好。
常常翻看家庭影集:爸爸妈妈可以将亲戚朋友的照片制成精美的影集,经常和宝宝一起翻翻看看,这样,可以培养宝宝对生活的热爱之心。
看看谁的运气好:妈妈可以准备几个空盒子,在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藏一个小玩具,让宝宝找找玩具到底在哪里?
跟宝宝一起“翻山越岭”:妈妈可以在地板上铺好厚垫子,然后把沙发垫子,丝绵靠枕等等放在垫子上,跟宝宝一起爬过去,记得要让宝宝多赢几次,这样有利于培养宝宝的积极性。
贴心提示:
有童心的妈妈能跟宝宝更好地交流
有童心的表现之一——做鬼脸:当宝宝摸妈妈脸蛋的时候,妈妈可以歪嘴巴;当宝宝挖妈妈鼻子的时候,妈妈可以歪歪脸;当宝宝扯妈妈耳朵的时候,妈妈可以皱皱眉……这些动作和表情,可以时刻给宝宝一种新鲜感。
有童心的表现之二——跟宝宝一起触摸物品:妈妈可以抱着宝宝在房间里面到处走走,抓住宝宝的小手,让宝宝摸摸窗户、电视、冰箱、墙纸等等,同时告诉宝宝这些东西的名字。
有童心的表现之三——自己编故事:挑选一些简单有趣的童话,把童话中主人公的名字换成宝宝的名字,会让宝宝感觉十分新鲜有趣。
有童心的表现之四——自制动物书:妈妈可以去动物园,给各种动物拍照,并且把照片制作成一本相册,然后利用这本相册,向宝宝介绍各种各样的动物,还可以模仿动物的叫声。
有童心的表现之五——让宝宝自己做主:很多情况下,可以让宝宝自己做主,例如,穿什么颜色的外套,用哪个小碗吃饭。这样,宝宝就会感觉到自己受到了重视,从而特别开心。
有童心的表现之六——跟宝宝一起回忆“过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看家庭录像带,跟宝宝一起回忆第一次洗澡,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等等的情景。
有童心的表现之七——点点数数:妈妈可以引导宝宝,数一数自己的手指、脚趾,数一数屋子里面有几朵花等等。不久之后,宝宝就会跟妈妈一起数数了。
有童心的表现之八——看图提问:妈妈可以找一本宝宝喜欢的图画书,就图画的内容向宝宝提问,例如:“熊猫在吃什么啊?”
四、打造宝宝自己的语言体系
为了和宝宝更好地交流,妈妈应该熟悉并且帮助宝宝打造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
1.用宝宝的方式跟宝宝交流
宝宝语言的特点是词语简单,语速慢,而且伴随着眼神的交流,往往还有夸张的动作和表情。爸爸妈妈在跟宝宝交流的时候,也应该用具有宝宝特点的语言,跟宝宝交流。使宝宝可以产生跟人平等交流的感觉。此外,爸爸妈妈如果想真正融入宝宝的语言体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尽量多跟宝宝说话
爸爸妈妈在平时应该尽量多跟宝宝说话,例如:给宝宝洗手的时候、给宝宝换衣服的时候。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宝宝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并且能够让宝宝尽快熟悉日常用语。
3.尽早地给宝宝念故事
很多妈妈认为,在宝宝听懂大人话之前,没必要给宝宝念儿歌、讲故事。虽然很多的时候,妈妈给宝宝念儿歌、故事,宝宝听不明白,更没什么概念,但是由于跟日常生活语言相比,儿歌、童谣有着明快的韵律以及较强的趣味性,可以有效提高宝宝对于听说的兴趣。
4.指物命名
很多的时候,宝宝往往会盯着某样东西看,这时爸爸妈妈就可以指着宝宝盯着的物体,说出物体的名字,多多重复几次,宝宝就学会了。
5.跟宝宝一起锻炼口腔肌肉
爸爸妈妈可以引导宝宝吐舌头、吹气,还可以发出长长的“啊、依”等声音,这些都可以锻炼宝宝的肌肉,为宝宝学习语言做好铺垫。
6.让宝宝盯着妈妈说话
在宝宝说话的时候,妈妈应该让宝宝盯着妈妈说话,让宝宝看得到妈妈脸部的表情,以及嘴唇的动作,这样,有利于宝宝掌握各种词汇的准确发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