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一共有过8位皇子。皇长子、皇四子、皇六子早殇。现有的除皇三子玄烨外,还有皇次子福全(九岁)、皇五子常宁(五岁)、皇七子隆禧(两岁)、皇八子永干(两岁。八岁殇)。
皇太后之所以在几位皇子中,选择并授意顺治以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出过天花是一个理由,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从远处说,多少与他的母亲佟氏(1640—1663年。即佟佳氏)的家世有关。佟氏,辽东汉人,祖父佟养真于天命三年(1618年)归顺后金。从努尔哈赤征明,以功被授三等甲喇章京世职。与其长子丰年并属下60人均在明军偷袭中遇难,堪称清代开国功臣。她的父亲佟盛年后改名佟图赖,多年从征有功,历任正白旗、镶白旗及正蓝旗汉军都统,定南将军等职,晋爵至三等昂邦章京(三等子),世袭。死后赠少保兼太子太保。佟图赖的叔父佟养性,在天聪五年(1631年)正月,刚刚组成汉军一旗时,即被授以昂邦章京,总理汉人军民一切事务。可以说佟氏家族是八旗汉军的骨干和中坚。大清入主中原后,汉军不仅随同征战,更在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沟通两个民族的友好与交流方面起着特殊作用。
由于有这样不寻常的家世,所以佟氏在众多庶妃中,显得与众不同,孝庄太后给以较多的关注和宠爱。佟氏怀孕后,有一天到慈宁宫向皇太后问安,皇太后看见她衣服的大襟上,似乎有龙盘绕,感到很惊异,问后方知有孕,便对近侍说:我早先身怀顺治皇帝时,左右之人即曾看见我衣服大襟有龙盘旋,赤光灿烂,后来果然诞生圣子,统一寰区。现今佟妃也有这种祥征,异日生子,必膺大福。这实际上是皇太后制造“祥征”,借以传达她的意向。
玄烨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上午十时左右降生,为皇三子。时顺治帝17岁,佟氏15岁,玄烨是他们唯一的子女。玄烨生来惹人喜爱。据说他“天表奇伟,神采焕发,双瞳日悬,隆准岳立,耳大声洪,徇奇天纵”。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生相貌不凡,一副伟人气质。得到这么一位宝贝孙子,皇太后当然视为心肝,钟爱无比。
按此时宫中规定,不许亲生母子同居一室。玄烨从呱呱坠地时起,就由保姆抱走,交给早已准备好的乳母在乾东五所抚养。离开乳母之后,添内监若干人为谙达(朋友、伙伴),教给饮食、言语、行步、礼节等。
当然,主要还是祖母皇太后的精心抚育培养。据康熙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母慈训”,饮食、起居、一言一行,都有规矩。康熙出生的第二年,即顺治十二年(1655年)痘疹(天花)肆虐京城,顺治帝因为两岁的玄烨未曾出痘,令其与保姆迁居于紫禁城外北长街路东的一座府第(后来改为喇嘛庙福佑寺)。直到六七岁,玄烨出了天花,有了免疫力,才重新回到宫里。这期间,父亲因皇四子出世,冷淡了玄烨。而祖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一直温暖着他幼小的心灵。为了不放松对孙儿的训导,皇太后制定出原则方案,把大量、细致的循循善诱工作交给苏麻喇代做。年过40的苏麻喇,奉皇太后之命,每天骑马往返于皇宫与玄烨避痘的北长街住处之间,风雨不误,数年如一日;“训迪”小玄烨良好的做人、做事品德、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以及读书兴趣等,纠正其“越轶”之处。并在玄烨能咿呀读字、学习握笔时,就教他认满洲文字,手把手地教练书法。据礼亲王昭裢在《啸亭杂录》中“苏麻喇姑”条记载:玄烨幼年“赖其训迪,手教国书”。
这位远见卓识的皇太后,按照帝王的标准严格训练孙儿。如“俨然端坐”一项,可以说是皇帝举止修养最起码的功夫。为了养成这种习惯,皇太后时刻告诫他:“凡人行为坐卧,不可回顾斜视”,这些方面不但关系于“德容”,而且“有犯忌讳”。所以,玄烨自幼年登基,直至日后与诸臣议事,与讲官论证经史,与亲属闲话家常,“皆俨然端坐”。用他自己的话说:“此乃朕躬自幼习成,素日涵养之所致。”
这种认真、严格的教育是很有成效的。玄烨自幼好读书,自幼嗜书法,自幼留心典籍,自幼喜观稼穑,自幼习射,自幼不喜饮酒,自幼不爬墙,自幼不看无聊书籍等。一以贯之,即位之后,更加严格自律。康熙二年(1663年),某在外将领得一罕见的黄鹦鹉,为讨幼帝欢喜,以黄金作笼,派专人贡献御前。康熙看后并未奖赏,而是“却其献,严饬之”。十岁孩童,能舍却逗人喜爱的小宠物,实属难能可贵。这是因为祖母曾经给他讲过,祖父太宗皇帝拒绝下属进贡铁雀的故事,牢牢记在心间。康熙帝毕生俭朴勤政,从不在玩物方面花费时间。祖母经常给他讲述祖父当年披坚执锐,艰苦创业的故事。他听后暗下决心,长大也要做一位像祖父那样的英杰。
与康熙接触较多的法国传教士白晋,给这位中国皇帝以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有极高的天赋,过人的才能和诸多美德。其中特别指出:“他的嗜好和兴趣高雅不俗,都很适合帝王的身份。”
这些良好作风、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都是自幼祖母谆谆教导的结果。康熙成年之后,深有体会地说:“教子必自幼严饬之始善。”
顺治十六年,玄烨六岁时,某次和他的哥哥福全、弟弟常宁,同去宫中向皇父请安。皇父问起每人志向,常宁仅三岁,自然不能回答;福全深明事理,知祖母宠爱玄烨,便回答:愿做贤王;玄烨早已从祖母那里接受了继承父业的思想,便果断地说:“待长而效法皇父,黾勉尽力。”顺治知道这是母后教导的结果,但儿子的志向和智力使他满意。两个儿子的回答,在他眼前展现了未来的一副和谐前景,他感到欣慰。
二 辅佐孙儿登基,拒绝垂帘听政
清入关之前,新君之立,由八旗亲王、郡王、贝勒等商议决定。这次帝位继承,不经过八旗王公大臣会议议立,而以遗诏形式指定皇三子玄烨为嗣帝,在清朝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是在孝庄太后主持下,对旧有帝位继承制度的大胆改革。从此,国君由公议改为指定,由出自皇族改为出自皇子,成为定制。
顺治帝驾崩,朝廷上下,不但诸王大臣,即使普通官员,一般也都希望由皇子继承帝位。据中书舍人张宸《杂记》记载,当时外城各门全都关闭,士兵站岗,全城戒严,大街小巷空寂无人,大家都惶恐不安。午后四时左右,召百官携朝服入朝,进门即令赴户部领孝帛,然后到太和殿西阁门。遇同官魏思齐,打听由谁继帝位。回答说:“吾君之子”,“心乃安”。可见,以皇子继位,在当时顺天心,合人意,有利于稳定政局。
帝位继承制度的重大变化之所以能行得通,而且是众口一词,原因有二:一是皇权已经进一步加强和巩固,诸王的权势大为削弱,诸王与皇帝已非共议国事关系,而是诸王、大臣在皇帝谕旨下奉命议事。也就是说,皇权高于一切,达到不能分割、不可转让的程度,所以皇位必然世袭。二是清朝入关后,对关内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多有吸收;广大汉族官民,认可并习惯子承父位的皇位世袭制度。即使是皇帝家族内的兄终弟及,也意味着皇权的转移和再分配,容易引起纷争。乞求“太平和丰年”的百姓,最怕政局动荡,不得安生。所以说,这次帝位继承制度的改革,是适应客观环境,顺应历史潮流之举。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日,玄烨在祖母孝庄太皇太后亲自主持下即皇帝位。颁诏大赦天下,改明年为康熙元年。定顺治帝谥号为章皇帝,庙号世祖。康熙元年(1662年)八月,康熙尊祖母为太皇太后,尊母后(顺治帝皇后)为仁宪皇太后,尊生母为慈和皇太后。
康熙一词,满文原意:安定、太平、安乐,表明清朝统治者在遭到人民长期抗击之后,渴望出现太平、安乐的局面。顺治帝生前已基本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统一。但活跃于东南沿海地区的郑成功仍有相当势力,入据台湾后,仍不时骚扰大陆。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亦有待于驱逐;漠西厄鲁特蒙古和漠北喀尔喀蒙古尚需进一步加强管理。总之,统一全国、保卫边疆、轻徭薄赋、察吏安民等任务相当繁重。少年皇帝任重而道远。
玄烨即帝位刚两个多月,江南桐城县生员周南,到皇宫门前条陈十款。其中第十款是:“请垂帘以襄盛治之隆。”他援引宋代皇太后临朝称制的先例,建议孝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宋朝第五代皇帝宋英宗,嘉祐八年(1063年)即位,不久因病不能掌理朝政,由曹太后垂帘听政,英宗病情好转,曹太后撤帘还政。英宗死后,他与皇后高氏所生的长子即位,是为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哲宗即位,年仅十岁,高氏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临朝九年,直至元祐八年(1093年)病故。历史上有先例可循,孝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顺理成章。
孝庄太皇太后德高望重,完全有驾御朝政的能力和威望。然而,她毫无谋取个人权力和至高地位的欲望;是历史把她推到或说逼到这一步,她才勇敢地把重担挑起来。除了一心辅佐皇孙做一个好皇帝之外,别无所求。因此断然拒绝了周南的建议。
举世公认,康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位有作为、受后人称道的皇帝。他之所以能如此,重要因素是祖母的教导和辅佐。玄烨本人感受最深,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太皇太后病重,他“五内忧灼,莫知所措”,对臣下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
对于只有八岁的孙儿皇帝,太皇太后功夫主要用在两个方面,一是让他直接参与听政、议政、决策大事的实践过程,逐步学会独立掌理朝纲;一是教以治国之道。康熙即帝位后,继续选择品学兼优的官员讲授中国古代圣贤书籍。他曾回顾:“朕八岁登基,即知黾勉学问,彼时教我读句者,有张、林二内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书唯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则在所后。”由于他勤学苦读,故对“帝王政治,圣贤心学,六经要旨”,有准确的领悟。更有太皇太后经常教导。康熙登基时,太皇太后就训诫说:自古都说当皇帝难,众多的百姓对居于其上的皇帝寄予殷切的期望。所以皇帝必深思“得众则得国之道”,使全国都安乐富庶,大清江山才能永远巩固。你要“宽裕慈仁,温良恭敬”,一言一行,时刻谨慎,恪勤政事,以便承担起你祖父和父亲留下的基业,让我放心。康熙不辜负祖母的期望,将祖母的教诲牢记心中。有一次,太皇太后在众官员面前问康熙有何愿望,他胸有成竹地回答:“唯愿天下乂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官员们听了,一致赞颂,认为:“盖抚驭万方,驯致太平,其基已肇于此。”
自从顺治帝驾崩,太皇太后就开始掌管起重大朝政,但不直接出面处理政务。为了国家政务有效运转,皇帝亲政前,实行四大臣辅政体制。康熙即帝位第五天,太皇太后谕诸王、贝勒、大学士、都统、尚书等文武官员说:“尔等思报朕子皇帝(即顺治)之恩,偕四大臣同心协力以辅幼主,则名垂万世矣。”
四大臣是顺治帝在临终指定皇太子时,亲自从直属皇帝的上三旗中选任四名亲信大臣为辅臣:内大臣索尼(正黄)、苏克萨哈(正白)、遏必隆(镶黄)、鳌拜(镶黄)。令他们辅助幼帝,佐理政务。顺治帝的遗诏,来自孝庄太后的建议,并在她的亲自主持下实施。在顺治帝逝世后仅七八天之内,便确立了一个新的统治核心。它“以太后为中心,遗诏为根据,惩于前次摄政之太专,以异姓旧臣当大任,而亲王贝勒监之”。[1]
按清朝传统旧制,皇帝年幼,国家政务应由宗室诸王摄理。世祖福临幼年,由睿亲王多尔衮摄政,由于权势过大,竟然觊觎皇位。因此,孝庄太后大胆改革传统旧制,决定由上三旗元老重臣共同辅政。上三旗大臣,与皇帝休戚与共,命运相连,又与皇位无关,他们与太皇太后及皇帝之间,除君臣关系之外,还有旗主和旗员之间的严格隶属关系,要随时向太皇太后请示汇报。据朝鲜使臣在中国了解的情况:“四辅政担当国事,裁决庶务,入白太后。”
四大臣辅政体制,体现太皇太后、年幼皇帝和四大臣的共同领导关系。凡事由四大臣集体商议,年幼的康熙帝与辅臣共同听政,奏请太皇太后决策。或太皇太后提出问题,四大臣商议,皇帝下令实施。如:顺治朝仿明制,设内官十三衙门,委任宦官,取代内务府,致太监得宠,与外官勾结受贿。太皇太后认为这是更张祖制,渐习汉俗的主要过错。因而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十五日,以康熙皇帝名义下令革除内官十三衙门,恢复内务府。又如:顺治朝撤销理藩院,将外藩事务划归礼部管理,一般仅限于对前来朝贡者设宴接待和颁发赏赐。这是明朝的做法。所以,顺治年间与外藩蒙古的关系有些疏远,管理大为削弱。太皇太后于顺治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降谕吏、礼二部称:“太宗皇帝时,蒙古各部落尽来归附,设立理藩院,专管外藩事务,责任重大。今作礼部所属,于旧制未合。”遂决定重设理藩院,并扩大其职权。
康熙初年四大臣辅政体制建立,至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捉拿鳌拜,废除辅臣体制,凡八年零五个月,史称“辅政时期”。
三 康熙对祖母选定的皇后情深意浓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初八日,12岁的玄烨举行大婚典礼。此时玄烨父母双亡,婚姻大事由祖母操办。这次,太皇太后没再从遥远的科尔沁那里去选皇后。她选中了首席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内大臣噶布喇的女儿赫舍里氏。赫舍里氏(1654—1674年),正黄旗满洲人,生于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比玄烨大一岁。
赫舍里氏出身书香世家。从其曾祖父起就通晓汉文化,其曾祖父、祖父、叔祖父及父辈因会满、蒙、汉等几种语言,才能卓越,一向受汗和皇帝的重用。赫舍里氏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大家闺秀风范,深明传统为妇之道,入宫后孝敬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而且她治理后宫“惟敬惟勤,节俭居身”,严谨谦和;为人“宽和”大度,对内宫妃嫔、宫女人等“恩以逮下”,“勤以率下”,诸事周到,因此,与上下都能和睦相处。对康熙温柔体贴,进言“恳挚”,从无个人索要。赫舍里氏死后,康熙在御制册文中说:“毗予不逮,得尔为多。”她使康熙有一个平和稳定的后宫,有一个温馨融乐的家庭,是康熙理想的贤内助。康熙事业有成,饱含着赫舍里氏的支持。康熙十分满意,感激祖母的选择。
康熙八年(1669年)十二月十三日,赫舍里氏生皇二子承祜,是为嫡长子,康熙和太皇太后都视为至宝。不幸于四岁夭折。康熙与赫舍里氏都很悲伤。五年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上午,赫舍里氏和康熙的第二位皇子允礽出世。他是康熙的第七子,因有些皇子早殇,存活下来的皇子排序,他排行第二(皇长子允禔为惠妃纳喇氏所生),是嫡长子,自然高贵,下年即立为皇太子。
允礽降生同一天的下午,赫舍里氏因难产失血过多,逝世于坤宁宫。尊谥为:仁孝皇后。雍正时改谥:孝诚仁皇后。一天之内,几小时之间,康熙经历从大喜到大悲的感情急转弯。他是一位既有坚强理智,又有丰富感情的人。十年恩爱夫妻,心心相印,突然离去,五内如焚。越喜爱儿子,就越痛惜爱妻之死,心底的创痛久久不能抚平。他辍朝五日,之后,除了国事不能丢外,经常沉浸在对亡妻的缅怀之中。
五月初五日,他“迁送大行皇后梓宫于紫禁城西”。五月二十七日上午,亲自送皇后梓宫到京城北郊沙河地区的巩华城,夜晚方归。不论皇后梓宫在紫禁城西,还是在巩华城,康熙都经常前去“举哀”。从皇后去世到五月底,他几乎每天处理完朝政就到亡妻梓宫前致祭哀悼。当年六月至十二月,平均每月去四五次。十四年五月初三日,是赫舍里氏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康熙于初二日一早赶到巩华城,当天住一夜,第二天祭奠亡灵后始归。从十三年到二十年赫舍里氏灵柩安葬于孝东陵之东的景陵之前,康熙共去巩华城祭奠128次。每年除夕的前一天,他定去巩华城陪伴亡妻一日。
赫舍里氏死后三年,康熙未立新皇后。在太皇太后的催促下,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册立遏必隆之女镶黄旗满洲人钮祜禄氏为皇后。钮祜禄氏(?—1678年)与皇后赫舍里氏同时入宫,为妃十二三年,没生育子女。被册封皇后后,主持后宫,博得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帝的好评。可惜,为时只有半年,就于十七年(1678年)二月二十六日撒手人寰。谥号:孝昭皇后。雍正尊谥:孝昭仁皇后。
钮祜禄氏之死,如同在康熙那颗受伤的心上又撒一把盐。他满怀悲痛把她的灵柩送到赫舍里氏亡灵所在的巩华城,然后频繁前去向两位皇后致哀。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康熙到巩华城,次日送钮祜禄氏与赫舍里氏灵柩,前往景陵安葬,一路痛哭,于三月初八日安葬礼成。
康熙的第三位皇后是他的表妹佟氏,后称佟佳氏(?—1689年)。她的父亲佟国维是康熙生母孝康皇太后的弟弟,也就是国舅。佟国维于康熙九年任内大臣,二十一年晋升领侍卫内大臣,后任议政大臣。佟氏与玄烨的婚姻是亲上加亲。先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四日,玄烨奉太皇太后之命,册封佟氏为贵妃,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二十日,又奉太皇太后之命,晋封佟氏为皇贵妃。她是康熙册封的唯一的皇贵妃。皇贵妃位于皇后之下,众妃之上。由于没有皇后,皇贵妃是后宫实际上的主持人,上下人等对她都非常满意。佟氏只生一女,夭亡。但她对康熙的众阿哥、格格们,视如己生,十分疼爱。雍正皇帝胤禛出生后,由她抚育10年,雍正和他的后代“常怀高厚之恩”。太皇太后于二十六年(1687年)仙逝,她是为婆祖母太皇太后侍奉晚年和送终的首席孙媳,尊老爱幼,至恭至诚。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佟氏病重,初九日,康熙册封佟氏为皇后,次日,这位一日皇后乘鹤西归。谥号:孝懿皇后。雍正尊谥:孝懿仁皇后。十月葬于景陵。
康熙时年36岁,与佟氏相处的13年,是人生感情最丰富而又成熟的阶段,对爱情的真谛有了全面的理解和切实体会。因而,丧失爱妻之痛,尤感深切。
一个微雨之夜,“物在人亡”,康熙触景伤情,“悲从中来,不能自已,握管言情,聊抒痛悼”,作诗抒发对这位亡妻无尽的怀念:
月掩椒宫叹别离,伤怀始觉夜虫悲,
泪添雨点千行下,情割秋光百虑随。
雁断衡阳声已绝,鱼沉沧海信难期,
繁忧莫解衷肠梦,惆怅销魂忆昔时。
佟氏死后,康熙未再册立皇后。他的第四位皇后是他驾崩后,雍正皇帝即位,尊生母乌雅氏(1660—1723年)为皇太后。雍正元年乌雅氏去世,尊谥:孝恭仁皇后。与康熙的三位皇后,同葬于景陵。
康熙终身对他的后妃们一往情深,关心体贴。我们举一个小例子:康熙外出,定期给后妃们写信报平安,或报道有趣的见闻,并等待她们的回信。如果他去的地方有特产,便派人送回。亲征噶尔丹时,捎回一些甜瓜干,并在信中写明:先洗净,再用热水泡一会儿,即可食。还说:“物虽微而心实远也,不可为笑。”从中可见这位皇帝的一颗普通人的爱心。
【注释】
[1]孟森:《明清史讲义》下册,第410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