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孝庄皇后-淡泊、幸福的晚年生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 唯一的饮食爱好——饮苍溪茶

    孝庄太皇太后的幸福与大清事业连在一起。她一生历尽艰辛,操劳坎坷,晚年诸事顺遂,幸福安康。这首先是由于成功地剪除鳌拜、平定“三藩”,清除了朝廷内部和地方的隐患,国家走上了顺利发展道路;康熙皇帝已经成熟,能得心应手地掌理朝政,并勇于进取,使祖宗开创的基业得以繁荣昌盛。她可以放心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太皇太后对朝政不再起作用,或康熙不再需要祖母的指点。康熙对祖母“晨昏依恋三十余年”,已经习惯遇事听听祖母的见解。所以,太皇太后晚年,谈论国是依然是祖孙间最有兴趣的、习惯性的话题,是彼此间思想情感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如果太皇太后想到了什么,有所指示,康熙一如既往予以尊重和认真执行。康熙十八年太和殿一场火灾之后,太皇太后经常提醒注意防火。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初一日,皇帝传达太皇太后懿旨:隆冬季节风大,各宫的灯火要小心谨慎,不许任意吸烟,要随时严察。此前五月十八日,御门听政时,大学士、学士提出,多罗惠郡王博翁果诺懒惰,祭地坛时无故不行斋戒。经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议定“削去王爵”,请皇帝最后定夺。博翁果诺是承泽亲王硕塞次子,与玄烨是亲叔伯兄弟。康熙感到议夺宗室亲属爵位大事,宜特别慎重,需要请示祖母。奉太皇太后懿旨:博翁果诺身膺王爵,不尽力为皇帝做事,“其爵自应削去”!康熙立即决定:“然,理应削去王爵。”只不过康熙为了不使祖母操心、受累,除了重大人事升降、个别要事请示祖母外,其他一般朝政不再打扰祖母,烦心的事索性瞒起来,一人承担。这样,太皇太后就可以轻松地、安闲地生活,颐养天年,健康长寿。

    毋庸赘言,太皇太后的物质生活能够得到充分满足。但她不求豪华,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她使用的物品,损坏之处,修理了再用,不轻易换新的。如:康熙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太监把太皇太后用的银炉吊子拿去焊接,及修理撞凹之处,花银八厘。二十年十月初二,太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饭房用的银大碗二、大盘十、碟子七、碗二、勺子二、盆一、小瓶一、匙子二,“焊接修埋此等器皿崩缺之处”,用银一两三钱七分。老人家爱清静,不尚虚荣,不喜铺张、排场,每年的二月初八是太皇太后的生日,叫圣寿节。皇帝和大臣们认为,圣寿节应举行祝寿庆典。但老人家不愿为了个人过生日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一般都降懿旨:“停止筵宴。”康熙学习祖母的俭朴美德,自己的生日万寿节也降旨停止筵宴。

    在皇宫里,她这种地位的人,如此朴实节俭极为罕见。与她一而再,再而三的捐银救助灾民、犒赏将士的行为联系起来,更值得称赞。

    如果说太皇太后在饮食上有什么嗜好,需要特殊开支的话,那可能就是饮茶了。饮茶和使用银器、外出住蒙古包一样,都是蒙古族的传统生活习惯。

    据宫廷开支银两账目记载:十七年三月,太皇太后、皇太后一个月所饮苍溪、伯元茶,共二斤八两,每斤以八钱计,核银二两。有时茶叶便宜,一个月仅用银一两七八钱。

    与太皇太后共同饮茶的皇太后,是她的儿媳、侄孙女博尔济吉特氏。这位顺治帝的皇后,当年在冷宫苦熬,差一点被废掉。康熙奉她为皇太后,孝敬如生母。太皇太后年迈,她在身边陪伴、侍候,共同品茶聊天,尽晚辈的孝道。太皇太后不寂寞,皇太后的后大半生也在幸福中度过,活到77岁而终。

    二 礼佛诵经,祈祷国泰民安

    太皇太后自幼信奉喇嘛教,晚年勤于礼佛。蒙古族有笃信喇嘛教的传统。满族信奉萨满教。但皇太极时,后金(清)朝廷已经开始尊崇喇嘛教。

    太皇太后晚年,清闲无事,又体衰多病,自然更偏重于固有的信仰,作为精神寄托,为国为家为孙儿也为自己的老身,祈祷平安吉祥。

    慈宁宫正殿,是太皇太后起居之所,后殿则是大佛堂,是太皇太后供佛拜佛的地方。大佛堂内设有金漆雕花大佛龛,供奉着高大的三世佛。每年从十二月初五起,在堂中念经21天;平时每月初六举行喇嘛教的宗教仪式,高声朗诵金刚经等。慈宁宫之南的慈宁宫花园中,有咸若馆,为花园的主体建筑,也是供佛处所,太皇太后也经常到此诵经。除日常供佛外,遇事需要请佛帮助,便做佛事,由喇嘛诵经。太皇太后还常去寺庙礼佛。如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二月十八日,曾去南苑仁佑庙上香。作为佛教信徒,太皇太后也持斋,届时,专买干鲜蔬菜佐食。

    康熙并不笃信佛教,但他尊重臣民的宗教信仰,支持祖母的礼佛活动。他通知内务府,凡太皇太后做佛事所需物品,保证供应。祖母要他代做的礼佛事,他都真心实意地去做。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康熙以“三藩”之乱平定,海宇荡平,赴东北告祭祖陵。回銮途中,于四月二十一日秉承祖母旨意,至辽阳千手佛寺降香,将太皇太后发来的香资银600两赐给寺僧。又去千山香岩等5寺,各赐寺僧银五两。

    山西省的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名山。山上喇嘛寺庙很多。太皇太后多年梦想去五台山拜佛。康熙为了实现祖母的夙愿,先于二十二年(1683年)二月亲率皇太子一登五台山菩萨顶喇嘛寺拜佛,为祖母祈福,颁发帑金修庙,御书匾额和碑文。回京后,立即令工部修建从北京去五台山的道路和桥梁,为祖母去五台山做准备。

    同年九月十一日,康熙和他的哥哥和硕裕亲王福全、弟弟恭亲王常宁,一起陪同祖母去五台山。太皇太后乘辇,康熙等骑马。这年太皇太后已71岁高龄,出远门,登高山,康熙必须加倍小心。他们兄弟三人是健在的太皇太后的亲孙子,共同护卫祖母,以保万无一失。

    十三日,过涿州,因为长城岭一路山径险峻,康熙先行一步视察道路修整情况,由福全和常宁随祖母后行。十九日再登五台山菩萨顶,第二天派祖母身边太监返回,向太皇太后汇报山顶“极危至险之处”,请祖母“定夺”。二十二日,康熙回头往迎太皇太后圣驾,二十三日,与祖母会合,到龙泉关住下。康熙又考虑长城岭地势绝险,“特赴长城岭,用辇亲试”。果然,每到陡峻之处,抬辇武官脚步倾斜站不平稳,攀不上去。康熙向祖母如实奏报。太皇太后觉得多年积诚瞻礼五台山,中途止步,于心不安。还是想要明天到长城岭一试,实在登不上去,再酌情停止。

    二十四日,太皇太后等从龙泉关出发,到长城岭。因山路坎坷难行乘车不稳,康熙请祖母改乘八人暖轿,他则侍从左右,亲自指挥校尉及侍从人等“前后扶掖”。太皇太后见校尉抬轿步履艰难,于心不忍,坚持乘车。康熙劝请再三,祖母不允,只得从命,同时,瞒着祖母,令轿随车而行。康熙跟在车旁,走了几里路,见车不甚安稳,请祖母改乘暖轿。太皇太后为难地说:我已经改乘车了,不知轿在哪里,能说要就到吗?康熙回答说:轿就在车后。说话之间,轿已抬到近前。祖母喜出望外,抚着孙儿的背,称赞不已,说:“车轿细事,且道途之间”,你都想得这么周到,“实为大孝”!

    长城岭上,山势高悬险峻,攀登艰难,太皇太后终于发话:岭路实在“险不可度”,我到此而止,已尽到诚心。到五台诸寺应行虔礼的,由皇帝代我前去,就像我亲自到佛前顶礼膜拜一样。听了太皇太后的话,康熙兄弟及随从人员,顿觉身心轻松。皇帝下马受命,恭送祖母回龙泉关。

    随后,由福全护送祖母踏上归途。康熙于二十五日,三登五台山菩萨顶。次日,尊太皇太后之命,代礼诸寺。十月初二日,康熙与太皇太后在曲阳县北五郎河会合,初九日返抵京城。此行往返28天,了却太皇太后多年的心愿,康熙和他的兄弟也对祖母尽一份孝心。

    太皇太后身体素质好,一向强健。晚年患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八月二十八日突发中风,经医生及时治疗,很快痊愈。她感谢佛的保佑,特命皇孙于九月十八日“吉日”前往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门内)进香礼拜。康熙将动身时,老天变脸,“大雨如注”,近侍劝皇帝雨停再去。康熙在为祖母康复庆幸,为了安慰祖母,不愿因为天气耽搁祖母命办之事,毅然冒雨前往。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初八,是太皇太后74岁圣寿节。康熙上太皇太后万寿表,歌颂功德,祝贺健康长寿。同时,适应祖母的信仰,特意铸造一尊73厘米高的黄铜镀金四臂观音像,敬献祖母。观音像的莲花座下沿,刻着满、蒙、汉、藏四种文字的铭文,内有:“永念圣祖母仁慈,垂佑众生,更赖菩萨感应,圣寿无疆”等语。太皇太后非常喜欢,一直供奉在慈宁宫大佛堂。不信奉佛教的康熙皇帝,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祖母精神畅快。

    三 和睦温馨的家庭,孝顺的子孙

    家庭和睦,子孙孝顺,对于老年人来说,至关重要。康熙先后娶妻纳妾六七十位,有子、孙、重孙150余人。一个多妻、多子孙的大家庭,不能没有矛盾。但康熙一律依封建礼法行事,并以身作则。对于后妃们、子孙们,充满夫妻、父子真情;普遍施仁善待,不做厚此薄彼、偏冷偏热之举。正是他用皇帝的家法加一颗真挚的爱心,维护了大家庭的和谐。再加上先后三位皇后主持后宫,能孝敬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与妃嫔们和睦相处,所以后宫的气氛比较宁静、温馨。太皇太后生活其中,当然无比欣慰。

    孝庄太皇太后晚年身边的一群后代,有儿媳、顺治帝的皇后和皇妃,其中有的也是她娘家的侄孙女、侄女;有爱女巴林公主;有孙子和孙媳、重孙子等。他们都是孝子贤孙。

    她的四位孙子,让他非常欣慰和省心。顺治帝去世时,儿子都很小,次子福全(1653—1703年)九岁、三子玄烨(1654—1722年)八岁、五子常宁(1657—1703年)五岁、七子隆禧(1660—1679年)两岁。他们四人是同父异母兄弟,都是孝庄太皇太后的亲孙子。太皇太后失去独生子福临后,把一腔母爱倾注到孙子们的身上,对他们加倍疼爱。她还要把儿子不能履行的父亲的责任担负起来,关心、主持他们的教育、婚姻大事,诱导四兄弟相亲相爱,携手效力于大清。

    玄烨继承皇位,遵从祖母的教导,给兄弟们优厚的待遇。先后封二哥福全和硕裕亲王,封五弟常宁为和硕恭亲王,封七弟隆禧为和硕纯亲王。这三王受封时都是15岁,没有军功,没有劳苦,和当年顺治帝封幼弟博穆博果尔为襄亲王一样,属于破格封爵。清初以军功封爵行赏;敢于打破常规封王,只能是孝庄文皇后的主意。也就是说,顺治也好,康熙也好,都是在这位刚毅果断的母亲或祖母的授意和支持下,为兄弟加封的。以此体现兄弟共同掌理朝纲,完成父亲未竟事业的意愿。康熙的兄弟没辜负祖母的培养和期望,个个尽忠尽孝,兄友弟恭,参与议政,尽心竭力,做玄烨的臂膀。孙子们都孝顺祖母,小时候天真烂漫,缠绕膝前,给祖母增添不少欢乐;长大后,亲王自立王府,也按时入宫给祖母请安。有时康熙和兄弟结伴而来。看见他们健康成长,太皇太后的心里总是甜甜的,充满无限希望。太皇太后晚年,深得孙子们的敬爱和照顾。日常生活中,及时嘘寒问暖,千方百计让祖母愉快度过每一天,三位孙子陪同祖母赴五台山礼佛,病榻前问医问药,守候看护,无不尽心竭力。

    康熙对祖母的孝敬是无与伦比的。与康熙朝夕相处的诸王、贝勒、贝子、公等文武群臣,目睹康熙皇帝对太皇太后极尽孝道,评价说:“我皇上至德纯孝,奉事太皇太后三十余年,极四海九州之养,尽一日三朝之礼,无一时不尽敬,无一事不竭诚。诚自古帝王所未有也。”

    康熙认为真孝要出于至诚,尽心体贴,让老人顺心、欢心。康熙孝敬太皇太后,常寓于一言一行的小事之中。平时不论政务如何繁忙,每隔两三日必到太皇太后住的慈宁宫问安。如果时间允许,或祖母身体不适,便一连多日,每天前往探视,每天问候一两次、三四次不等。这样,既可及时了解祖母健康状况,知道该为祖母做些什么;又可让祖母见到自己,以慰老人想念、牵挂之心。在问安时间上,也经过精心安排,通常在上午8—10时左右,因为这时老人比较闲暇,精神状态也好,正好陪着说说话。

    人逢佳节倍思亲,老人更甚,逢年过节,愿意与儿孙们团聚。康熙理解祖母的心情,每到年节,尽可能多和祖母在一起欢聚,吃团圆饭。二十一年二月赴东北祭祖,全程用时80天。为了和祖母共度端阳节,他快马加鞭,特意在节前一天,即五月初四赶回宫,并立即先去慈宁宫向祖母问安。

    皇孙出巡在外,祖母日夜惦念。为了减少祖母的牵挂,离京期间,每隔几日即派人送信给祖母报平安。令宫中也及时向他奏报祖母情况。每次北巡围猎获得野味,马上令送回宫,请祖母尝鲜。二十三年九月,康熙第一次南巡,为期60天,途中将从黄河打捞的鲜鱼及特产鲜果,派人“驰进”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归途到直隶省河间府秦家庄,收到祖母差人送来的乳制品。祖孙间互传想念之情。

    太皇太后的健康是康熙最关心的。发现“圣体少有违和”,立即准备汤药。并常在太皇太后健康不佳时,亲自陪同到温泉疗养。康熙十一年(1672年)元旦问安时,见祖母受疾病困扰,多日未见好转,便决定陪同祖母前往赤城(当时属直隶省宣化府,今属河北省,在北京西北)汤泉疗养。太皇太后以国事为重,对他说:我身患疾病,所以去赤城温泉疗养,你若同往,“恐误国事”,可不必去。康熙回奏:太皇太后身体不好去温泉,我若不去侍奉,于心不安。至于国家政务,已有安排,令内阁隔两天送一次奏疏给我,不会有误。

    正月二十四日清晨起程,经过九天旅途跋涉,二月初三到达目的地。一路之上,太皇太后乘辇,康熙乘马随辇而行。太皇太后年届六旬,在年仅20岁的青年小伙子康熙的心目中已是高龄老人。所以加倍小心,亲自关照祖母的衣食住行,无微不至。午间,康熙亲视祖母降辇入行宫进膳,一切安排妥帖后,才去自己行宫进膳。饭后又返回太皇太后行宫,从远处下马,走到近前侍立,待祖母登上乘舆,亲自扶辕驾步行数十步,然后上马跟随在太皇太后的乘舆后面行走。到临时住地,步送祖母到行宫门前,亲见祖母降乘舆入宫后,才回自己行宫。

    凡遇翻山越岭、过桥等路途险恶之地,康熙定要亲自保驾护送。正月二十六日,过八达岭,走盘山道,道路险峻,崎岖难行。康熙为了确保万全,在前一天安排祖母住下之后,不顾旅途劳顿,扬鞭策马出居庸关,“亲阅道路”。当天过岭时,在山脚即下马步行,扶辇整辔。太皇太后心疼孙儿,说:步行很劳苦,你还是骑马吧。康熙回答说:这里道路太险,不加扶护,我不放心。坚持步行护辇到平坦道上,才重新乘马随行。

    太皇太后赤城温泉疗养,往返65天。康熙将祖母的疗养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在驻地及往返途中,不失时机地处理政务,考察民情,接见地方官员。

    刚到温泉几日,接宫中来奏,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嫡长子、年方四岁的承祜于二月初五日上午病逝。此子天性聪慧,康熙最为钟爱,听到不幸消息,甚感悲痛。但到祖母行宫问安,瞒起爱子的死讯,对祖母“笑语如常”。以免打破祖母平静的疗养生活。

    康熙奉陪或送迎祖母外出疗养、避暑,已知者从康熙十一年到二十二年,就有七次,有的是祖母因病疗养,不兼做什么事情。有时外出疗养,根据需要,同时辅佐康熙做些事,如:康熙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因太皇太后身体欠佳,康熙亲自陪同去遵化汤泉疗养。几天之后,祖孙二人各自增加新的活动项目。太皇太后不时接见蒙古部落前来朝见的王公和娘家亲人。康熙则奉祖母的懿旨,“游览近地,访问民生”,到景中山、三屯营、滦河等地,接见官民,检阅营兵。

    孝庄太皇太后共生三女一男。长女雅图(1629—1678年),固伦雍穆长公主,13岁下嫁科尔沁蒙古卓礼克图亲王乌克善之子、孝庄太皇太后的侄儿弼尔塔哈尔。弼尔塔哈尔额驸于康熙五年袭其父爵受封为卓礼克图亲王,翌年去世。雅图于康熙十七年闰三月逝世。

    次女阿图(1632—1700年),即固伦淑慧长公主,12岁下嫁内喀尔喀蒙古额驸博尔济吉特氏恩格德里之子索尔哈。顺治初年索尔哈亡。顺治五年阿图又嫁给蒙古巴林部辅国公博尔济吉特氏色布腾,故人称巴林公主。顺治七年色布腾晋封巴林郡王。不幸,康熙七年二月,这位色布腾也故去。这在当时便会被认为命硬克夫,阿图不但忍受中年丧夫之苦,而且承受舆论的压力与折磨。

    三女淑哲(1633—1648年),固伦端献长公主,13岁下嫁蒙古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内大臣俄尔齐桑之子喇麻思,顺治五年16岁去世。

    儿子与三女儿早早离开人世。长女处境较好。次女巴林公主阿图经历坎坷,太皇太后牵肠挂肚,成为晚年一块心病。这位公主恬淡安详,“五十余载,毫不生事”的美德,不仅深得太皇太后的喜爱,也赢得康熙的由衷尊敬。康熙十二年端午节,康熙得知祖母想念巴林公主,立即派人用御轿驰驿往迎。公主很快到来。太皇太后原本有些身体不适,见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女儿,喜出望外,圣体顿时恢复强健。二十六年夏,听说巴林公主居住的地方年景不好,流行牲畜瘟疫,庄稼颗粒不收,太皇太后挂念女儿的生活。康熙了解老人的心事,又派人把姑母接进京城,并带去马驼、粮米以救急。

    巴林公主的到来,给太皇太后以莫大的安慰。太皇太后已75岁高龄,钟爱的女儿和皇孙经常围在她的身边,其乐融融,使她在无比的幸福和满足中度过人生最后的四个月。她把巴林公主托付给皇孙,算是对身后事的安排。康熙当着祖母与公主的面承诺,待姑母年迈时,迎接到北京,凡一切应用之物,他全承理,“以终天年”。太皇太后深知皇孙言而有信,她了却掉唯一的一桩心事。

    太皇太后死后,康熙秉承祖母的遗愿,继续善待姑母。康熙三十年,将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嫁给姑母的孙子乌尔衮,亲上加亲。康熙三十一年十月,下诏给姑母设护卫长史,给予贝勒待遇。巴林公主晚年住在京城,得到康熙这位侄儿的悉心奉养。三十九年正月,巴林公主病危,康熙来到姑母的病榻前,姑母看着孝顺的侄儿,“含笑而逝”。

    四 终生相伴的“老友”苏麻喇

    布木布泰与苏麻喇之间的特殊友谊,历经60余年,终生不渝,堪称人间美谈。

    苏麻喇是布木布泰从科尔沁蒙古大草原带进后金皇宫的贴身侍女。按规定,侍女和宫女,到一定年龄都要出宫嫁人,或由主人指婚。苏麻喇不曾结婚,也未离开过皇宫,当了一辈子侍女。先是布木布泰的小伙伴,晚年成了孝庄太皇太后的老朋友。

    太皇太后与苏麻喇两人步入老年后,在一起谈天说地,互相关照。苏麻喇也信奉喇嘛教,“性好佛法,暮年持素”。她俩人礼佛的目的相同,太皇太后祈祷佛保佑大清江山千秋万代,保佑孙儿一家繁荣兴旺、吉祥如意。苏麻喇则为主子祈祷。她说:蒙主子厚恩,奴才活在世上,“每日只是在佛像前尽力为主子祈祷”,为主子“念佛祈福”,“祝愿主子万万岁”。愿意多活几年,也是“为主子叩头祈祷,以尽奴才的一点心意”。

    不仅太皇太后,清皇室四代人都把苏麻喇当自家人。皇太极驾崩之后,福临即位,多尔衮摄政。福临曾与母后“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小福临想念母亲,母后挂念儿子,常派苏麻喇代她去看望福临。母后使者的到来,使福临也得到一丝温暖。所以,在见不到母后的情况下,也盼望苏麻喇的到来。

    苏麻喇是幼年玄烨(康熙帝)的启蒙老师。康熙不忘苏麻喇的训迪之恩,给其高于皇室佣人的生活待遇,尊之为“额涅”(满语,即额娘、母亲),令皇子、公主们称苏麻喇为“妈妈”,即奶奶、祖母。既然主子如此尊重苏麻喇,宫中其他人,包括内务府大臣的奏折里,也称苏麻喇为:“苏麻喇额涅格格”、“苏麻喇额涅妈妈”。格格,是对皇室女儿的称呼,也可用于对女子的尊称。“妈妈”,也是尊重年长妇女的泛称。表明苏麻喇在清宫中受到普遍的尊敬。

    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康熙的十二子允祹降生。这年,太皇太后73岁,苏麻喇也年届古稀,但她依然身体健康,头脑清晰。康熙遵照祖母的意图,在允祹出世不久,就托给苏麻喇抚养。清室妃嫔或宫人所生皇子,有托付他人代养的先例。如:康熙的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幼时交给“殷实官员抚养”;康熙的皇四子允禛(雍正皇帝),自幼由康熙的第三位皇后佟佳氏抚养;皇五子允祺放在皇太后宫中抚养。但把皇子交由侍女抚养并不多见,说明苏麻喇的实际地位和在太皇太后、皇帝心目中的分量非同一般。康熙把儿子托给她,有拜师的意义。同时,也是太皇太后考虑到苏麻喇独身一人,生活寂寞,孩子会给她带来欢乐。苏麻喇把允祹“自幼养大”。允祹对苏麻喇的称呼,与其他皇子不同,不称“妈妈”,而称“阿扎姑”。“阿扎”,满语,与“额涅”含义相同,即母亲、额娘。后面加一个“姑”字,变成了“母姑”。“阿扎姑”是允祹对苏麻喇独用的称呼,他亲切地称:“我的阿扎姑”。有不是亲娘,胜似亲娘的情感。[1]

    允祹与“阿扎姑”共同生活20年。苏麻喇在他身上投入的爱抚,既充满慈母的切切舐犊之情,又饱含严师的谆谆育才之道。她以言传身教,培养允祹的品德和才干。允祹长大了,在遵父皇之命办理的诸事中,表现出他的谦虚干练。康熙晚年,诸皇子争嗣,搅得宫中鸡犬不宁,而允祹竟不曾介入。康熙四十八年封之为贝子,此后,凡父皇出游必令其随从。乾隆朝,晋履亲王,授议政大臣。和他的“阿扎姑”一样健康长寿,79岁而终。苏麻喇是成功的,她默默地为皇室做出又一奉献。

    太皇太后归天将近20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二十七日,年近九旬的苏麻喇突然一病不起,“腹疼痢血,食不下咽”。几位在京的皇子,都像对待自己的亲“妈妈”一样,前去探望,尽心护理。允祹尤其殷勤,自“阿扎姑”生病之日起,就与福晋日夜在病榻旁守护。皇子们随时向巡视塞外的皇父奏报病情,商量治疗之策。苏麻喇“从小不吃任何药”,拒绝医治。康熙知道她从来不肯吃药,让皇子说是草根煮鸡汤,劝她服用,她说:草根“也算是药”,仍加以拒绝;只允许请喇嘛念经,还“只是为主子念佛祈祷”,认为自己的病已到尽头。九月七日,苏麻喇与世长辞。

    从苏麻喇得病到逝世安葬,康熙都打破常规,给予特殊的、高规格的待遇。按清朝宫内规矩,佣人及下层妃嫔,凡得重病,一律迁移出宫,到固定的住所养病,类似住院隔离疗养。皇室重要成员才可在原住处养病、治病。苏麻喇得的是传染病,竟在宫内她的住所一直未动,皇子们心照不宣,没有人提起迁出之事。康熙唯恐皇子们遵照常规办理,特写信嘱咐:“妈妈的病重大,恐怕你们将她移至养病之所;就在平日住的地方养吧。万一已经移住了,将此谕告知(妈妈)后,务必还搬回去住。”皇帝与皇子们想到一处:躺在病榻上的是自己的“额涅妈妈”。

    苏麻喇死后,在京皇子除年幼者外,立即全部到场,分工办理善后;康熙得信,指示:“将妈妈存放七日后,再洗身穿衣。因朕十五日才能抵京,故再存放七日,俟朕到家后再定夺。”他亲自决定和料理苏麻喇的后事。这都是超越通常惯例的。皇帝和皇子们只能在自己的亲人患病和去世时,才一齐亲临办理诸事。说明皇帝一家实实在在地把苏麻喇当成亲人。

    苏麻喇的遗体安放后,允祹悲痛不已,对三哥允祉说:“阿扎姑自小把我养大,我未能回报,就出了此事,我请求能住守数日(守灵),百天之内供献饭食,三七念经。”但内务府说,无供献饭食及念经之先例。允祉请示父皇,康熙认为允祹是对的,特予批准。

    苏麻喇生前无妃嫔名分,康熙又在更大程度上破例,以嫔礼安葬。她的陵墓在孝庄太皇太后的昭西陵旁,让这对老朋友在地下相伴长眠吧!

    受众人尊敬的苏麻喇,生前,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她有不同的尊称,孝庄太皇太后叫她“格格”(姑娘),康熙皇帝称她“额涅”(额娘),皇子们尊之为“妈妈”(奶奶),她是允祹敬爱的“阿扎姑”(母姑)。她死后,人们依然尊敬她,始称她为:苏麻喇姑。

    【注释】

    [1]杨珍:《康熙皇帝一家》,学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3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