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小青皮、青橘皮、青柑皮、个青皮。
【性昧归经】苦、辛,微温。归肝、胆、脾经。
【功效应用】疏肝破气:用于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常与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等同用;用于乳房胀痛,常与瓜蒌、橘叶、蒲公英等配伍;用于疝气疼痛,常与乌药、川楝子、小茴香、橘核等配伍;用于胸部挫伤、气滞血瘀疼痛,可与郁金、柴胡、三棱、乳香等配伍。消积导滞:用于食积气滞,胃脘胀满,食少嗳腐,常配伍神曲、山楂、麦芽等,如青皮丸(《沈氏尊生书》)。
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脾肿大,消化不良,肋间神经痛,乳腺炎,乳腺增生症,腹股沟斜疝,睾丸炎,前列腺炎,支气管哮喘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性烈,气虚及汗多者慎服。
【现代研究】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柠檬烯,枸橼醛等。能增加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量,使分泌物的相对密度(比重)降低,有祛痰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排出肠内积气。
青葙见《神农本草经》。为苋科1年生草本植物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茎叶及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野生或栽培。
【异名】草蒿、鸡冠苋、牛尾巴花、土鸡冠、野鸡冠。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应用】燥湿杀虫:用于疥癣,皮肤疮疹瘙痒,妇女阴痒,煎水熏洗患处。凉血止血:用于金疮出血,鲜草捣烂,敷于伤处。此外,其根30g与猪蹄炖服,可治风湿身痛。
现代常用于疥癣、荨麻疹、女阴瘙痒等。
【用法用量】煎服:鲜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散敷,或熏洗。
【现代研究】含多量草酸和糖类。
青蛙见《日华子诸家本草》。为蛙科动物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 Hallowell或金线蛙Rana plancyiLataste除去内脏的全体。前者,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后者,多产于长江流域及江南各省。
【异名】蛙鱼、蛙、田鸡、青鸡、坐鱼、蛤鱼。
【性味归经】甘,凉。归膀胱、肠、胃经。
【功效应用】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单用,去除内脏,煮熟加白糖服,每次1个;用于水鼓腹大,可与蝼蛄、陈葫芦共为粉,或制丸,温黄酒送服;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可与生藕合炖服。清热解毒:用于痔疮,可单用焙干研粉敷患处;用于热毒疮疡,痄腮,疥癣,可将蝌蚪捣烂外敷患处;用于毒痢噤口,可单用青蛙捣碎,瓦上烘热,入麝香少许做饼贴脐上。补虚强体:用于产后体虚,单用煮熟或煎汤服。
现代常用于肾病浮肿、肝硬化腹水、黄疸、痔疮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煮食,】~3只;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调敷。
【现代研究】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灰分、钙、磷、铁、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酸等。骨骼肌含磷肌酸、ATP、肌酸、肌肽、氨基酸、蛋白质、糖原等。
青蒿见《神农本草经》。为菊科1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蒿Artemisiaannua L.或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异名】蒿、草蒿、三庚草、野兰蒿、黑蒿、香蒿、苦蒿、臭蒿、黄蒿、臭青蒿。
【性味归经】苦、微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暑:用于暑热外感,头昏胸闷,恶心,单用,或与金银花、荷叶、西瓜翠衣等同用;用于小儿感受暑热,小便不利者,常以鲜品与车前草同用。退热除蒸:用于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夜热盗汗,常配伍秦艽、知母、鳖甲等,如青骨散(《证治准绳》)。截疟:用于疟疾寒热,单用鲜品急煎服,或捣汁内服;兼感暑湿者尤佳,可配伍淡竹茹、半夏等,如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祛湿杀虫:用于皮肤湿疹,疥疮,瘙痒,可与艾叶适量,煎水熏洗。
现代常用于原因不明之发热、夏令感冒、中暑、疟疾、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脂溢性皮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或鲜品捣汁服,30~120g。外用:捣敷或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截疟以鲜品为佳,且不宜久煎。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油中含蒿酮、异蒿酮等。此外,尚含东莨菪苷、东莨菪素及黄花蒿内酯B等。可代替氯喹以抑制各型疟原虫裂殖体的繁殖而中止发作,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用法简便等优点。水浸剂用试管稀释法,对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在试管内有杀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青黛见《药性论》。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tinctoria L.、草大青I.indigotica Fort.或豆科植物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 L.的茎叶经加工制成的干燥色素。主产于福建、云南、江苏、河北、安徽,以河北、福建、云南产量大,福建所产质量最佳,称建青黛。夏、秋季加工采收。
【异名】靛花、青蛤粉、青缸花、淀花、靛沫花。
【性味归经】咸,寒。归肝、肺、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痈,口舌生疮,小儿鹅口疮,黄水疮,丹毒,湿疹,常与黄柏、石膏、滑石同用,研末干撒,或油调外敷,即青黛散(《经验方》);用于痄腮肿痛,单用,或配伍冰片适量,用温水调敷患处。凉血消斑: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咯血,衄血及热毒发斑,常配伍生地、石膏、黄芩、焦栀子、升麻等,如青黛石膏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治疗鼻出血,可用脱脂棉或纱布沾青黛、血余炭塞鼻。清肝泻火:用于肝火炽盛、热极生风之高热抽搐,惊痫,昏迷,单用,或配伍牛黄、龙胆、黄连、钩藤等,如凉惊丸(《钱乙方》)。泻肺止咳:用于肺经热盛,痰热咳嗽,常与瓜蒌仁、川贝母、海浮石同用,即青黛海石丸(《症因脉治》)。此外,若与胡连、干蟾、芦荟等同用。又治小儿疳积发热。
现代常用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病毒性肺炎,心肌炎,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病毒性肝炎,中耳炎,口腔溃疡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g;或入丸、散。外用:干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寒凉,脾胃虚寒者忌用。
【现代研究】含靛蓝、靛玉红、靛棕、靛黄、鞣酸、蛋白质和大量无机盐等。靛玉红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在体外对慢粒和急粒的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尚有促进网状内皮系统及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靛蓝混悬液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芽胞杆菌、志贺菌属、霍乱弧菌等均具有抗菌作用。
青木香见《本草蒙筌》。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 ia debilis Sieb.et Zucc.或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Bge.的根。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地。
【异名】土青木香、马兜铃根、独行根、云南根、青藤香、蛇参根、天仙藤根、白青木香。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胃经。
【功效应用】行气止痛:用于胁肋疼痛,胸腹胀痛,单用,或与柴胡、香附子、玄胡、陈皮等同用;用于痧胀腹痛,单用捣汁,或研末服用;用于疝气,常配伍川楝子、橘核等。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疔疮,单用研粉,调敷患处,或以鲜品捣敷;用于毒蛇咬伤,可与雄黄共研末,酒调外敷,亦可与白芷配伍,内服并外用,或与穿心莲、蚤休等同用;用于泻痢腹痛,可单用捣汁服,或干品研末服,亦可与葛根、黄连、木香等同用。除湿止痒:用于皮肤湿疮瘙痒,单用煎水外洗,并研末外撒,或麻油调搽,或配伍明矾、五倍子、炉甘石等。
现代常用于高血压、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皮肤溃疡、湿疹、肠炎、痢疾、小肠疝气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入丸、散剂,1.5~2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磨汁涂。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脾胃虚寒者慎服。用量不宜过多,多服易致恶心呕吐。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马兜铃酮、马兜铃酸、青木香酸等。煎剂、酊剂、流浸膏或盐酸浸出液对多种动物静注或口服均有一定的降压与镇静作用。提取液对麻醉犬在位肠管及慢性肠瘘犬的肠运动有轻度的抑制作用。马兜铃酸对小鼠肉瘤37细胞、小鼠腺癌-755有抑制作用。还能明显提高吞噬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青木香总生物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及变型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青木香醚溶液酸性部分对鸽和犬有催吐作用。挥发油对猪蛔虫有毒杀作用。
青风藤见《本草纲目》。为防己科落叶缠绕藤本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et Wies.,华防己Diploclisia chinensisMerr.,或清风藤Sabia japonicaMaxim.等的茎藤。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地。
【异名】清风藤、青藤、寻风藤、大叶青绳儿、追骨风、大风藤。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肝、脾、肾经。
【功效应用】除湿疗痹:用于风湿痹痛,肢节肿痛,鹤膝风,煎服,浸酒服,或煎水洗患处;亦可配伍当归、赤芍、威灵仙、寻骨风、薏苡仁等。祛风通络:用于风邪中络之口眼斜,言语失利,口角流涎,可配伍白僵蚕、白附子、全蝎、荆芥、防风等。利尿消肿:用于水湿内停所致水肿,脚气,小便不利,可配伍薏苡仁、防己、白术、泽泻等。
现代多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麻痹、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痈肿恶疮、损伤瘀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浸酒或熬膏。外用:适量,煎水洗。
【使用注意】孕妇及体虚者慎用。
【现代研究】含青藤碱、青风藤碱、白兰花碱等。具有抗炎,镇痛,镇静,镇咳,降压,抑制肠平滑肌收缩,抗心肌缺血,保护再灌注损伤,对心律失常有明显拮抗作用。
青娘子见《本草纲目》。为芫青科昆虫绿芫青Lytta caraganae Pallas的干燥全虫。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异名】芫晴、芫青、青娘虫、相思虫、青虫。
【性味归经】辛,微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应用】逐瘀散结:用于气郁痰结之瘰疬,可配伍斑蝥、桂心等,捣研为散,以酒送服。利尿攻毒:用于狂犬咬伤,小便不利,可用青娘子3个、红娘子2个、斑蝥5个、海马半个、续随子0.3g、乳香、沉香、桔梗各0.15g,酥油少许,研末,黄酒送服,每次0.5~1g,日服1次。
现代常用于淋巴结结核、狂犬咬伤、小肠疝气。
【用法用量】内服:去两翅及头足,炒炙后煎汤,1~2枚(0.03~0.0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有剧毒,内服宜慎。体弱者及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含斑蝥素及脂肪等。药理作用参考斑蝥。
青葙子见《神农本草经》。为苋科1年生草本植物青葙Celosiaargentea L.的种子。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异名】牛尾花子、狗尾巴子。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应用】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目生翳膜,视物昏暗,青盲,常配伍蝉衣、白菊花、夏枯草、决明子、密蒙花等。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心烦,耳鸣,单用,或配伍夏枯草、苦丁茶、野菊花等。
现代常用于高血压、急性结膜炎、白内障、眼睑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
【现代研究】含脂肪油(主要是青葙子油脂)和丰富的硝酸钾及烟酸。动物实验证明青葙子有降压作用。
青葙花见《江西草药》。为苋科植物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花序。
【异名】笔头花。
【性味归经】苦,凉。归肝经。
【功效应用】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血淋,月经过多,崩漏下血,单用水煎服,或与猪肉炖服。用于鼻衄,亦可与卷柏、红糖共煎服。清肝明目:用于目赤肿痛,目生翳障,单用煎服,或煎水洗眼。
现代常用于多种出血症、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或炖肉服。外用:适量,煎水洗。
玫瑰花见《食物本草》。为蔷薇科灌木玫瑰Rosa rugosa Thunb.的花蕾或初开放的花。主产于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四川、河北等地。
【异名】徘徊花、笔头花、湖花、刺玫花。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理气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胁痛,腹胀,单用冲服当茶饮,或与香附、当归、郁金、玄胡索、川楝子等同用;用于肝郁犯胃之胸胁脘腹胀痛,呕恶少食,可与香附、佛手、郁金、砂仁、川楝、白芍等同用。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单用水煎冲黄酒、红糖服,或与当归、川芎、益母草、白芍等配伍;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腰腿疼痛,可单用泡酒服,或配方服用。此外,与紫花地丁、蒲公英同煎服,又治疮疡初起,乳痈。
现代常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食管痉挛、慢性肝炎、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妇女月经过多、赤白带下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或浸酒;或熬膏;或泡茶饮。
【现代研究】鲜花含挥发油(玫瑰油),其主要成分为香茅醇、栊牛儿醇、橙花醇等。此外,尚含槲皮苷、苦味质、鞣质等。玫瑰油对大鼠有促进胆汁分泌作用。
枇杷叶见《名医别录》。为蔷薇科常绿小乔木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的叶。主产于广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等地。
【异名】杷叶、炙枇杷叶。
【性味归经】苦,凉。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化痰:用于痰热壅肺之咳嗽气喘,痰黄黏稠,可配伍黄芩、沙参、桑白皮、知母、杏仁、白茅根等;如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用于肺燥咳嗽,咳痰不爽,常与桑叶、麦冬、阿胶等配伍。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降逆止呕:用于胃热呕吐,吐物酸臭或干哕,口渴,常配伍竹茹、芦根、黄连、麦冬等。
现代常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
【用法用量】煎服:4.5~9g(鲜品15~30g);熬膏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寒凉,故风寒咳嗽及胃寒呕吐者忌服。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
【现代研究】叶含皂苷、葡萄糖、蔗糖、果糖及苦杏仁苷等。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苦杏仁苷能分离出氢氰酸而有一定的止咳作用;其水解产物苯甲醛在消化道有抑制酵母、防止发酵的作用。
枇杷芋见《陕西中草药》。为列当科寄生草本植物丁座草Xylanche himalaica G.Beck的块茎。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异名】枇杷玉、草苁蓉、千斤重、千斤坠。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有小毒。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温肾阳,祛风湿:用于肾虚腰膝酸痛,宫冷不孕,可与佛掌参泡酒服;用于风湿痹痛,可与青阳参、铁骨散、独钉子、白木瓜共与猪脚煮,食肉喝汤。理气活血:用于胃腹胀痛,可与厚朴、木通、木香、生姜、甘草共煎服;用于跌打损伤,可单用泡酒服,或研末,加黄酒调糊状外敷患处,亦可与叶下花、珠子参、杜仲水煎服,点酒为引。解毒杀虫:用于痈肿疮疡,单用研粉外撒敷;用于咽喉肿痛,可单用研碎沸水泡服;用于痄腮,可单用磨醋擦患处;用于草乌中毒,可单用研末冷开水送服;用于血吸虫病,可与威灵仙、槟榔、百部、火草根水煎服。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功能性不孕症、月经不调、疮疖、腮腺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或泡酒;或入散剂,0.3~0.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干掺。
【使用注意】内服不宜过量。阴虚火旺及燥热咳嗽者禁服。
【现代研究】含熊果酸类成分。
板蓝根见《新修本草》。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tinctoria L.,或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cusia(Ness)Brern.等的根。前者主产于河北、江苏、安徽、陕西;后者主产浙江、广东、广西等地。
【异名】靛青根、蓝靛根、靛根。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胃、肺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头面红肿努焮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疮毒,痄腮等多种热毒病证,常与黄连、牛蒡子、马勃、玄参、僵蚕等同用,如普济消毒饮(《医方集解》);用于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痛头痛,单用,或与金银花、荆芥等同用。凉血消斑:用于温病高热,发斑发疹,舌绛紫暗,常与生地、紫草、黄芩等同用,如神犀丹(《温热经纬》)。
现代常用于流感,流脑,乙脑,腮腺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急、慢性肝炎等。治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可取板蓝根15g,川楝子10g,焦白术15g,柴胡15g,水煎服;治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可取板蓝根10g,山豆根10g,金银花12g,连翘12g,桔梗6g,甘草5g,水煎服。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靛苷、β-谷甾醇、靛红、精氨酸、脯氨酸、谷氨酸、酪氨酸,蒽醌类。对枯草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八联球菌、大肠埃希菌、副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A型脑膜炎奈瑟菌、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松节见《本草经集注》。为松科常绿乔木油松Pinus tabulae formisCart.或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Lamb.等枝干的松节。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后者,主产于江南各地。
【异名】黄松木节、油松节、松榔头。
【性味归经】苦,温。归心、肝经。
【功效应用】祛风通络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及跌打肿痛。治疗风寒湿痹,单用浸酒,或配伍羌活、独活、防风、威灵仙等;治疗跌打肿痛,可与乳香、没药、赤芍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大骨节病、跌损瘀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浸酒涂擦。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服。
【现代研究】主含纤维素、木质素、少量挥发油(松节油)和树脂。临床实验证明,有祛风,镇静,止痛,消炎作用。
松叶见《本草经集注》。为松科植物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或马尾松P.massoniana Lamb.、云南松P.yunnanensis Franch.等的叶。
【异名】猪鬃松叶、松毛、山松须、松针。
【性味归经】苦,温。归心、脾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腰痛脚弱,肢体麻木及头风头痛,煎服或浸酒服。活血通络:用于跌打损伤,单用煎汤熏洗;或浸酒;研粉服用;鲜叶煎服。杀虫止痒:用于顽癣,皮肤瘙痒,湿疹,漆疮,冻疮,大风疥癞,阴囊湿疹等,鲜叶煎汤熏洗。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慢性气管炎、维生素C缺乏、营养性水肿、跌打损伤、皮肤真菌感染及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钩虫病等。用于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用鲜松叶2500g,甘草60g,煎至40000g,成人每次250g,每日2次,连服3日,儿童酌减。用于预防感冒,单用鲜松叶制成100%的浓缩液,每次服30mL,每日1次,每周连取2日,共服5周。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取松叶、扁柏各90g,煎煮浓缩至200mL,加糖100mL或蜂蜜60g,共成300mL,口服3次,每次100mL,10日为1个疗程。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叶30~6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
【使用注意】本品性温,故血虚风燥者忌用。
【现代研究】马尾松叶含挥发油、槲皮素、鞣质等。云南松叶含挥发油、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等。具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降血脂,延缓衰老,抗乙肝病毒等作用。
松杳见《滇南本草》。为松科植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或其同属植物树干中取得的松油脂,经蒸馏除去挥发油后的固体树脂。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北、湖南、云南等地。
【异名】松脂、松膏、松胶香、白松香、黄香、树脂香、松胶。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历节酸疼,单用浸酒服。燥湿杀虫:用于风湿虫毒郁于肌肤之皮肤瘙痒,疬风疥癣,白秃湿疮,阴囊湿疹,研末撒敷或菜油调搽。治疥癣,可配伍大黄、荜茇、樟脑、水银共研细,调和为丸,用时于疮上摩擦之;治小儿秃疮,可与轻粉、黄丹共为粉,茶油调搽;治小儿湿疹,可与煅石膏、枯矾、雄黄、冰片共为末,凡士林调和成软膏使用;治神经性皮炎,可与猪油各适量,煮成糊状涂患处。拔脓生肌:用于痈疽肿毒,疔疮,疖肿,研末,以乙醇加热溶解,用干棉球蘸取药液搽患处;若肿毒溃破,脓水淋漓,可与乳香、没药、樟脑共为细末,掺与患处。
现代常用于银屑病、小儿湿疹、疥癣、慢性气管炎等。治慢性气管炎,可用松香粉与等量甘草粉混合均匀,每次1.5g,每日3次,10日为1个疗程。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内服:0.5~1g;入丸、散,或浸酒。
【现代研究】含松香酸酐、松香酸、树脂烃、挥发油及微量的苦味物质等。松香乙醇溶液涂于家兔皮肤有防止血吸虫尾蚴感染的作用。
松蒿见《贵州草药》。为玄参科1年生草本植物松蒿Phtheirospermum japonicum(Thunb.)Kanitz的全草。分布于除新疆、青海以外的全国各地。
【异名】糯蒿、细绒蒿、土茵陈、草茵陈、铃茵陈、大叶蓬蒿。
【性味归经】辛,凉。归肝、胆、肺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可与岩白菜、黄柏皮、小黄草、木节草、甘草同煎服;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单用煎服。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可与生姜共煎服;用于疮疡肿痛,单用研末,白酒调敷。
现代常用于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感冒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含松蒿苷、洋香酚苷、天人草苷等。
松子仁见《开宝本草》。为松科常绿乔木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等的种子。
【异名】松子、海松子、新罗。
【性味归经】甘,温。归肝、肺、大肠经。
【功效应用】润肠通便:用于年老体虚、妇女产后津亏、血少性肠燥便秘,常与柏子仁、火麻仁、胡桃仁、黑芝麻等同用。润肺止咳:用于肺燥咳嗽,可以松子30g,胡桃仁60g,共捣如泥,加蜂蜜收膏服用。
现代常用于老人、病后、妇女产后之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4.5~9g;或入膏、丸。
【使用注意】便溏、湿痰者忌用。
【现代研究】主含脂肪油,主要为油酸酯、亚油酸酯。另尚含掌叶防己碱、挥发油、蛋白质等。有抑制家兔实验性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对胆固醇及含胆固醇量较高的混合型胆石有较好的溶化和溶解作用。
松木皮见《本草纲目》。为松科植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Lamb.或其同属植物的树皮。
【异名】赤松皮、松皮、松树皮。
【性味归经】苦,温。归肺、大肠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用于风湿骨痛,可用松木皮(去粗皮)、锦鸡儿根、茜草、络石藤、虎刺同煎服。活血止血:用于跌打扭伤及肠风下血。治疗跌打损伤,可用松木皮煅存性,研末搽之;治疗肠风下血,可取贴木嫩皮锉细,焙令半干,再慢火炒干服,如松皮散(《杨氏家藏方》)。敛疮生肌:用于痈疽疮口不敛,水火烫伤,湿疹,单用适量,炒黄研末,香油调搽。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疮疖溃后久不收口、烧烫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现代研究】含左旋海松酸、鞣质等。
松花粉见《新修本草》。为松科植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或其同属植物的花粉。
【异名】松花、松粉、松黄。
【性味归经】甘、涩,温。归肝、胃经。
【功效应用】收湿敛疮:用于湿疹,湿疮,可与黄柏、苦参、青黛、松香同用,先将前四味研粉,再将松香熔化,用麻油调药末涂搽患处。收敛止血:用于吐血,咯血,便血,可单用,每次2g,冷开水送服;用于外伤出血。可单用撒敷患处。此外,炒黑松花粉与炒红曲共研,白糖调下,可治小儿久泻身热;与薄荷叶煎汤人蜜调服,可治疫毒下痢;与莲子肉、山药、苡米、芡实、白蒺藜、粳米粉、砂糖拌匀煮糕服,可治老人、小儿脾虚泄泻,如理脾糕(《寿世青编》)。
现代常用于外伤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慢性肠炎、痢疾、湿疹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冲服。外用:适量,干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血虚内热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油脂、钾、镁、硫、锰、锌、铁等多种微量元素。
枫柳皮见《新修本草》。为胡桃科落叶乔木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DC.的树皮或根皮。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及陕西、山东、河南等地。
【异名】枫杨皮、麻柳皮。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应用】杀虫止痒:用于皮肤瘙痒,疥癣,常与羊蹄根或皂荚子等煎水洗,或以乙醇浸搽。解毒止痛:用于水火烫伤,可与地榆根、乌桕根同煎喷于患处;用于风火牙痛,单用捣绒,塞患处,或噙用。
现代常用于真菌感染所致皮肤瘙痒、烧烫伤、龋齿痛等。
【用法用量】外用:捣绒塞牙缝,煎水含漱,或熏洗,或乙醇浸搽。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禁止口服。
【现代研究】含鞣质、脂肪、蜡质、果胶及大量维生素C等。
枫香脂见《新修本草》。为金缕梅科乔木枫香Liquidambar tai waniana Hance的树脂。产于浙江、江西、湖南、云南、福建等地。
【异名】枫脂、白胶、胶香、芸香。
【性味归经】苦、咸,平。归肝、脾、肺经。
【功效应用】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单用研末敷,或与乳香同用;用于胃痛,单用研末,开水冲服;治疗年久牙痛,可以其末,揩擦患处。解毒敛疮:用于瘰疬恶疮及诸疮不合。用于瘰疬恶疮,常熬制膏药敷贴;用于诸疮不合,与轻粉等量研粉,猪油合涂。凉血止血:用于吐血不止,单用为散,开水调服;用于衄血,可与蛤粉等量,以好松烟墨汁调服。此外,慢慢吞用,可治鱼骨鲠喉。
现代多用于跌打损伤、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颈淋巴结核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调敷;或制膏摊贴。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内有萜类、桂皮酸类等。
枫荷梨见《江西草药》。为五加科乔木或灌木树参Dendropanax chevalieri(Vig.)Merr.的根及茎。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异名】偏荷枫、鸭脚木、梨枫桃、木荷枫、五加皮、疯气树、半边枫、白山鸡骨、半荷枫。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常与虎杖根、红楤木根、菝葜根、木通等浸酒服,或与钩藤根、牛膝根、桂枝等水煎当茶饮。活血调经:用于经络郁滞之腰腿疼痛,半身不遂,偏正头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单用,或配伍当归、赤芍、川芎、乳香、没药、香附等。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跌打损伤、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
【用法用量】煎服:15~60g;或浸酒。
枫香树叶见《本草纲目》。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Liquidambar taiwaniana Hance.的叶。主产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
【性味归经】辛、苦,平。归脾、肾、肝经。
【功效应用】行气止痛:用于胃痛,呕吐,泄泻,痢疾,单用水煎服,或取鲜叶与鲜辣蓼叶共捣烂绞汁服;亦可与鸡眼草、车前草、莱菔子同用。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疮毒,蜈蚣螫伤,嫩叶捣烂外敷。此外,鲜叶捣汁内服,可治小儿脐风及中暑症。
现代多用于急性胃肠炎,痢疾,口、鼻、大小便出血,疖肿。
【用法用量】煎服:15~30g,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等。醇提物制成的止血粉,对犬股动脉出血、肝与脾创面出血、断肢伤面出血等,均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枫香树根见《本草纲目》。金缕梅科植物枫香Liquidambar tai waniana Hanee.的根。
【异名】枫果根。
【性味归经】辛、苦,平。归肝、脾、胃经。
【功效应用】解毒消肿:用于痈疽疔毒,单用擂酒饮,以渣贴之,或与红糖、酒糟共捣敷;用于乳痈,可与犁头草同用,水酒各半煎服。祛风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单用水煎服。调肠健胃:用于泄泻,痢疾,可与铁苋、凤尾蕨同用。
现代常用于疮疖肿痛、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胃肠炎、痢疾、小儿消化不良等。用于急性胃肠炎及小儿消化不良,可单用鲜品煎服。
【用法用量】煎服: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枫香寄生见《生草药性备要》。为桑寄生科常绿寄生小灌木扁枝槲寄生Viscum articulatum Burm.f.的枝叶。主产台湾、福建、广东、湖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异名】虾蚶草、百子痰梗、栗寄生、路路通寄生、柿寄生、扁枝寄生、枫寄生。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肾、肺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腰腿酸痛,肢体麻木,煎服或外洗。祛痰止咳:用于肺气失宣之劳伤咳嗽,痰多,可配伍天冬、百部、款冬花、炙紫菀、川贝母、茯苓、杏仁等。活血调经:用于络脉痹阻之产后血气痛,崩漏,带下,水煎服;用于跌打损伤,常与巴岩姜各等份,煎汤兑酒服。杀虫疗癣:用于疥疮,牛皮癣,煎水洗,或研粉用鸡蛋油调搽。
现代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高血压、牛皮癣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30~60g炖肉服,或浸酒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涂。
【现代研究】含齐墩果酸、齐墩果酸脂等。
刺三甲见《天宝本草》。为五加科多年生攀援状灌木白劣Acan thopanax trifoliatus(L.)Merr.的根或根皮。分布于中南、西南各地。
【异名】白竻根、三加皮、刺三加、苦刺头、三甲皮。
【性味归经】苦、辛,凉。归肝、肺、脾、胆经。
【功效应用】解毒消肿:用于疔疮肿毒,单用其根水煎服,另取花叶调冬蜜,捣烂外敷;用于乳痈,单用,水酒炖服;用于咽喉肿痛,单用水煎服;用于毒蛇、蜈蚣咬伤,单用鲜根加烧酒擂烂绞汁搽肿处,渣敷伤口周围。解表退热:用于感冒发热,单用水煎服。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可用鲜根与鲜白萝卜、冰糖水煎服;用于妇女带下,可与水沉香各30g煲瘦肉服,或与土丁桂水煎服。活血舒筋:用于跌打损伤,单用捣碎,加白酒调匀,微炒热包伤处,或浸酒内服;用于月经不调,可与红牛膝同煎服。
现代常用于疮疖肿痛、咽喉炎、扁桃体炎、蛇咬伤、黄疸、带下症、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大剂量30~60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含蒲公英赛醇及其乙酸酯β-谷甾醇等。
刺五加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五加科多年生灌木刺五加Acan 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的根茎或茎。主要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等地。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脾、肺、心、肾经。
【功效应用】益气健脾: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咳嗽气喘,单用,或与太子参、五味子等同用。补肾强腰:用于肾虚腰膝酸痛,常与桑寄生、狗脊、杜仲等配伍;若风湿痹痛兼肝肾不足者,可与独活、秦艽、防风、杜仲等同用。益智安神:用于心脾两虚,心神失养。失眠,健忘,可与酸枣仁、远志、茯苓、人参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腰肌劳损、久病体虚、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入丸剂、颗粒剂、口服液、注射剂。
【现代研究】含多种糖苷、多糖、异秦皮定、绿原酸、芝麻素、苦杏仁苷等,具有抗疲劳,抗辐射,抗应激,耐缺氧,降低细胞脂质过氧化,增强免疫功能,提高脑力劳动效能,抗心律失常,改善大脑供血量,调节血压,止咳,祛痰,扩张支气管,调节内分泌功能紊乱,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刺龙芽见《黑龙江中药》。为五加科小乔木辽东楤木Aralia elata (Miq.)Seem.的根皮或树皮。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异名】刺老鸦、刺老牙、鹊不踏。
【性味归经】辛、微苦、甘,平。归肝、肾、脾、胃、心经。
【功效应用】益气健脾:用于气虚乏力,脘腹胀满,不欲饮食,单用水煎或浸酒服;用于消渴,可单用煎服。补肾助阳:用于肾阳不足,腰痛,阳痿,单用水煎服。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单用根皮水煎服。此外,单用水煎,或与瘦猪肉炖服,又治水肿、腹水等。
现代常用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糖尿病、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肾炎水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30~60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或浸酒涂。
【使用注意】肝阳上亢者慎用。
【现代研究】含强心苷、皂苷、挥发油、生物碱等。对心肌缺血损伤及结扎冠脉所致心肌梗死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明显提高耐缺氧能力,降低氧耗速率,改善组织对氧的利用。
刺猬皮见《本草原始》。为刺猬科动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cuSL.的皮。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异名】猬皮、炙刺猬、仙人衣。
【性味归经】苦,平。归胃、大肠、肾经。
【功效应用】固精缩尿:用于肾气不固之遗精,遗尿,小便频数,单味炒炙,研末服;亦可配伍芡实、龙骨、牡蛎、益智仁等。收敛止血:用于痔疮出血,肠风下血,脱肛,煅烧存性研末,热酒或热米汤调服,或外敷;治疗鼻衄,常以其未绵裹纳鼻中。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之胃脘疼痛,反胃吐食,疝气腹痛,单味炒炙研末,温黄酒送服。
现代常用于遗精、遗尿、慢性胃炎、痔疮出血、颈淋巴结核等。治痔疮,可取刺猬皮烘干炒焦,研粉,加冰片,以陈菜油调成糊状,外敷痔疮处;治颈淋巴结结核(已溃破者),可以猬皮与粟子外壳、橡子外壳焙干研粉、加轻粉,香油调匀涂患处。
【用法用量】煎服:6~9g,或1.5~3g人散剂。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含角蛋白、骨胶元、弹性硬蛋白及脂肪等。
刺蒺藜见《神农本草经》。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L.的果实。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异名】蒺藜、蒺藜子、白蒺藜、杜蒺藜、八角刺、三角蒺藜、硬蒺藜。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肝、肺经。
【功效应用】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头痛,失眠,常与菊花、钩藤、白芍、夏枯草、牡蛎等同用。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或肝热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翳障不明,常与菊花、蔓荆子、草决明等配伍,如白蒺藜散(《张氏医通》)。祛风止痒:用于风疹瘙痒,常与蝉衣、苦参、荆芥、当归、白鲜皮等同用。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乳房胀痛,乳闭不痛等,可与柴胡、枳壳、香附、郁金、自芍、炮甲珠等同用。行血散结:用于气血瘀滞之癥瘕积块,痈疽,瘰疬,月经闭止,单味煎服;研末服;或捣烂外敷。
现代常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意外、白内障、青光眼、结膜炎、慢性肝炎、肝脾肿大、乳腺癌、白癜风、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6~9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血虚气弱者及孕妇慎服。
【现代研究】含刺蒺藜苷、黄芪苷、少量挥发油、鞣质、树脂、甾醇、钾盐及微量生物碱等。水及醇浸液对麻醉动物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生物碱部分有轻度的利尿作用。在大鼠离体肠管及蛙腹直肌标本上,有抗乙酰胆碱的作用。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有抑制作用。
刺楸树皮见《四川中药志》。为五加科落叶乔木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的树皮。全国各地多有分布。
【异名】丁桐皮、钉皮、海桐皮、刺楸皮。
【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肝、脾、胃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单用,或配伍威灵仙、寻骨风、络石藤、鸡血藤等,煎服,或浸酒使用。活血消肿: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痈肿恶疮,煎服,并捣敷;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捣烂敷患处。杀虫止痒:用于皮肤瘙痒,疥癣,煎水外洗,或研末调敷。治疥癣,亦可与蛇床子各等量,研末,凡士林油调膏外敷。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皮肤溃疡、疥癣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含鞣质、多炔化合物、黄酮苷、香豆精苷、少量生物碱、挥发油等。
刺楸树根见《四川中药志》。为五加科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 temlobus(Thunb.)Koidz.的根或根皮。
【异名】刺五加、刺根白皮、刺楸根。
【性味归经】苦、辛,平。有小毒。归肝、大肠、小肠经。
【功效应用】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之肠风下血,可与漏芦根、猪大肠炖服;用于痔疮出血,可配伍地榆、槐花、茜草炭、白茅根等。散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土鳖虫同用,酒煎内服,或捣烂外敷。祛风通络:用于风湿痹痛,屈伸受限,可配伍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等。利湿消肿:用于湿邪内阻之全身浮肿,小便不利,可配伍车前子、白术等。
现代多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外伤骨折、小儿脱肛等。治小儿脱肛,可与五倍子各15~30g熬水,待温熏洗。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服。
【现代研究】含多糖,水解后得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尚含刺楸皂苷A、B等。
茉莉花见《本草纲目》。为木樨科常绿灌木茉莉Jasminum sam bac(L.)Ait.的花。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湖南、广东等地。
【异名】木梨花、白末利、末利花。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肝、脾、胃经。
【功效应用】化湿行气:用于湿浊中阻,脘腹胀满,腹痛,泄泻,可与青茶、石菖蒲共煎服。或与厚朴、木香等同用。明目止痛:用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可与菊花、金银花、千里光等同用,水煎内服并熏洗;用于头晕头痛,可与鲢鱼头1个炖服。
现代常用于胃肠炎、急性结膜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泡茶饮。外用:适量,煎水洗目,或茶油浸滴耳。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乙酸苄酯、d-芳樟醇等。
苦丁见《四川中药志》。为菊科1年或2年生草本植物台湾莴苣Lactuca taizmniana Maxim.的全草。分布于华东及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异名】龙渣口、高脚蒲公英、丁萝卜、乳浆草、小山萝卜、叉头草、蛾子草。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疔疮痈肿,乳痈,单用鲜根,或少加轻粉捣敷患处,或取全草与连翘、野菊花、金银花共煎服;用于痔疮,单用全草煮汤洗拭;用于毒蛇咬伤,取鲜根捣烂,加少量雄黄搅和敷伤口周围,另取根或全草水煎服。活血疗伤:单用全草,与瘦猪肉煮汤服。
现代常用于疖痈、乳腺炎、扁桃体炎、痔疮、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苦瓜见《滇南本草》。为葫芦科1年生攀援草本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的果实。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湖南、福建等地。
【异名】锦荔枝、癞葡萄、红姑娘、菩达、凉瓜、红羊、癞瓜。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经。
【功效应用】清暑除烦:用于烦渴引饮,中暑发热,水煎或泡开水代茶饮,或单用绞汁调蜜服;用于湿热痢疾,捣烂绞汁,开水冲服。解毒消肿:用于毒热蕴结之痈肿,丹毒,恶疮,煎服并捣烂外敷。清肝明目:用于火热上炎之赤眼疼痛,流泪,羞明,煅研为末,以灯心草煎汤送服。
现代常用于中暑、菌痢、糖尿病、胃炎、结膜炎、皮肤溃疡等。
【用法用量】煎服:6~15g,或煅存性研末。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食之,可致吐泻腹痛,故忌服。
【现代研究】含苦瓜苷,尚含5-羟基色胺和多种氨基酸如谷氨酸、丙氨酸、β-丙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α-氨基丁酸、瓜氨酸、半乳糖醛酸及果胶等。苦瓜浆汁对家兔有明显降低血糖的作用。水提物对皮下注射脑垂体前叶浸膏引起高血糖的大鼠亦有降低血糖作用。
苦芙见《本草经集注》。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国蓟Cirsium chinense Gardn.et Champ.的全草。主产于江苏、浙江、广西、湖南等地。
【异名】钩芙、苦板、轮蓟、狭叶蓟、牛刺犁。
【性味归经】甘、苦,凉。归肝、肺、肾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暑:用于暑热心烦,胸闷,口渴,可配伍香薷、银花、连翘、厚朴、鲜扁豆花等。清热解毒:用于毒热蕴结之疔疮肿痛,丹毒,捣烂外敷;用于痔疮,金疮,烧灰撒敷;用于漆疮,煎水洗。凉血止血:用于血热所致吐血,衄血,尿血,崩漏,带下等,单味煎服,或配伍白茅根、茜草根、侧柏叶等。
现代常用于中暑、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泌尿系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跌伤吐血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捣敷。
苦参见《神农本草经》。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agJescens Ait.的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产量较大。
【异名】苦骨、地骨、川参、凤凰爪、牛参。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大肠、小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泻痢,常与木香、甘草同用,即香参丸(《沈氏尊生书》),或与黄连、黄柏等配伍;用于湿热黄疸,常配伍茵陈、栀子、车前子等;用于湿热带下,可配伍黄柏、龙胆、白鲜皮等。杀虫止痒:用于疥癣,湿疹,皮肤瘙痒,常与枯矾、硫黄、黄柏、白鲜皮、蛇床子等同用。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腹水,单用煎服,或与茯苓、白术等配伍。此外,若与桔梗同用,又治痰饮咳嗽。
现代常用于急性扁桃体炎、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传染性肝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慢性气管炎、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滴虫性阴道炎、血吸虫病腹水、脂溢性皮炎、阴部湿疹等。
【用法用量】煎服:3~12g,或人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反藜芦。
【现代研究】含右旋苦参碱、右旋氧化苦参碱、右旋槐花醇、左旋槐角碱等。多种动物实验证明,苦参对心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对氯仿一肾上腺素、乌头碱、毒毛花苷等所致之心律失常,均有良好的预防作用。苦参碱在体外对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变形分枝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移植性小鼠肉瘤S1s。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醇浸膏在体外有抗滴虫作用。苦参煎剂临床试验以及苦参煎剂、苦参注射液和苦参碱对兔灌服,皮下、静脉、腹腔或肌内注射,均有利尿作用。
苦菜见《神农本草经》。为菊科1年或2年生草本植物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异名】荼草、野苦马、青菜、紫苦菜、堇菜、苦苣、天香菜、老鸦苦菜、滇苦菜。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用于湿热黄疸,可配伍茵陈、车前仁、满天星等;用于湿热痢疾,可与黄连、马齿苋等配伍。解毒消肿:用于毒热蕴结之对口恶疮,疔疮肿毒,妇人乳房肿痛,捣汁,以酒和服,渣敷患处。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之血淋,尿血,痔瘘出血,可与白茅根、茜草根、血余炭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黄疸型肝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肝硬化、乳腺炎、蛇咬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10~30g,打汁或研末服。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不可与蜜同食。
【现代研究】全草含抗肿瘤成分。实验证明,在小鼠大腿肌肉接种肿癌-37后第6日,皮下注射苦菜的酸提取物,6~48小时后杀死小鼠,肉眼及显微观察,均可见到肿瘤已有明显出血、坏死等。
苦蘵见《本草拾遗》。为茄科1年生草本植物苦蘵Physalis pubescens L.的全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尤多。
【异名】蘵敢草、灯笼草、鬼灯笼、天泡草、灯笼泡草、响铃草。
【性味归经】苦、酸,寒。归肺、肝、胆、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盛之咽喉肿痛,牙龈肿痛,鲜草捣烂绞汁服,或煎水含漱;用于天疱疮,疔疮肿毒以及痄腮,内服并捣敷,亦可焙干研末油调敷;用于肺热咳嗽,煎服,或制成糖浆内服。清利湿热:用于湿热黄疸,痢疾,热淋,水肿,单味煎服,或配方使用。
现代常用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细菌性痢疾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或捣汁服。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煎水含漱。
【现代研究】含酸浆果红素。
苦丁茶见《本经逢原》。为冬青科常绿乔木枸骨Ilex cornuta Lindl.或大叶冬青Ilex latifolia Thunb.的嫩叶。主产于江苏、浙江、福建、广西等地。
【异名】枸骨叶、角刺茶、苦灯茶。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肺、胃经。
【功效应用】疏散风热:用于风热外感,头昏,头痛,目赤,齿痛,耳鸣,单用水煎当茶饮。除烦止渴:用于热病烦渴,可配伍天花粉、麦冬、黄芩等。清热解毒:用于热毒泻痢,口疮,水火烫伤,乳痈。治泻痢,可与黄连、黄柏、木香同用;治口疮,煎水含漱并内服;治烫伤和乳痈,研末油调外涂。
现代常用于高血压、血管神经性头痛、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中耳炎、口腔炎、乳腺炎、烧烫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人丸剂。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油调外涂。
【现代研究】含咖啡因、皂苷、鞣质、苦味质等。枸骨对豚鼠离体心脏有增加冠脉流量及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苦瓜叶见《滇南本草》。为葫芦科植物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L.的叶。
【性味归经】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痈,疔疮,杨梅疮,犬咬伤,煎服,或研末酒送服,并捣汁抹患处;用于热毒痢疾,可配伍黄连、马齿苋等。行气止痛:用于胃痛,煎汤内服,或配伍陈皮、玄胡索等。
现代常用于皮肤溃疡、细菌性痢疾、胃炎、手癣、犬咬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30~60g(鲜用),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或捣汁涂。
【现代研究】含苦瓜素等。
苦地丁见《中药志》。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丁紫堇Corydalis bungeana Turcz.的全草。主产于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辽宁等地。
【异名】地丁、地丁草、小鸡菜、紫花地丁。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心、脾、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疔疮肿毒,单用捣敷,或与野菊花同煎服,亦可配伍蒲公英、连翘、野菊花、黄芩等;用于肠痈,可与金银花、丹皮、生地榆、赤芍同煎服。此外,煎服或外用,还可用治感冒,扁桃体炎,痄腮,目赤肿痛。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泻痢,可与地榆同煎服;用于湿热黄疸,可与茵陈同用。
现代常用于急性扁桃体炎、蜂窝织炎、急性阑尾炎、黄疸型肝炎、细菌性痢疾、肠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现代研究】含多种生物碱等,对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卡他布兰汉菌、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副流感病毒等有抑制作用。
苦地胆见《生草药性备要》。为菊科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地胆草Elephantopus scaber L.的全草。主产于长江流域及江南各地。
【异名】天芥菜、土柴胡、草鞋底、地胆头、土蒲公英、铁扫帚、毛刷子、地苦胆、一刺针、铁烛台。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肺、脾、肝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疡,乳痈,蛇虫咬伤,煎水熏洗,或捣烂外敷,并煎水内服;用于咽喉肿痛,单味煎水当茶饮,或配伍板蓝根等;用于聤耳流脓,鲜草取汁滴耳。清利湿热:用于湿热内阻之淋证、水肿、脚气、小便不利,可与瘦猪肉共炖服,亦可配伍车前子、白茅根等;用于湿热黄疸,单用煮肉食,或配伍茵陈、栀子、虎杖等。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的衄血,肠风下血,水煎服。
现代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咽喉炎、扁桃体炎、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湿疹、疖肿、下肢溃疡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虚寒证患者及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含地胆草内酯、去氧地胆草内酯、异去氧地胆草内酯等。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等有抑制作用,对大鼠蛋白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醇制剂对小鼠白血病P388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地胆草内酯、地胆草新内酯对大鼠瓦克肉瘤-256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体外对人鼻咽癌-KB细胞半效抑制浓度为0.28~2.0μg/mL。去氧地胆草对大鼠瓦克肉瘤一256亦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苦杏仁见《神农本草经》。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杏Prunus armeniaca L.或山杏Prunus armeniaca L.var.ansu Maxim.等味苦的种子。主产于东北、华北各地。
【异名】杏仁核、杏核仁、杏子、杏梅仁。
【性味归经】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应用】止咳平喘:随配伍之不同,用于多种咳嗽气喘。风寒咳嗽,常配伍苏叶、半夏、陈皮、生姜等,如杏苏散(《温病条辨》);风热咳嗽,常配伍桑叶、菊花、桔梗、薄荷等,如桑菊饮(《温病条辨》);燥热咳嗽,常配伍桑叶、贝母、沙参等,如桑杏汤(《温病条辨》);肺热咳喘,常配伍麻黄、石膏、甘草、即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常与郁李仁、桃仁等同用,如五仁丸(《世医得效方》)。此外,去皮捣研,人轻粉、麻油调搽患处,可治诸疮肿毒。
现代常用于急、慢性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习惯性便秘,外阴瘙痒等。
【用法用量】煎服:4.5~9g;或人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苦杏仁有毒,用量宜控制,过量可出现昏迷、惊厥、呼吸麻痹、瞳孔散大等中毒症状,最后导致死亡。中毒者须立即静注亚硝酸钠,然后缓慢静注硫代硫酸钠急救解毒。民间内服杏树皮或杏树根煎剂进行解救。阴虚咳嗽及大便溏泄者不宜用。婴儿慎用。
【现代研究】含苦杏仁苷、杏仁油,又含蛋白质和多种游离氨基酸。苦杏仁苷在体内分解产物氢氰酸,有剧毒。但微量氢氰酸能镇静呼吸中枢而有镇咳、平喘作用。杏仁油可润滑肠道,促使排便。
苦豆子见《新疆中草药手册》。为豆科灌木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ouroides L.的全草及种子。主产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
【异名】布亚(维名)。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用于湿热痢疾,带下,单用炒至黑色,研末内服,或全草水煎内服;用于热毒疮疡,取子煎水外洗;治疗湿疹,顽癣,用干馏油配10%软膏外擦。和胃止痛:用于胃痛,吐酸,可与生姜、蒲公英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急、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胃肠炎,皮肤化脓性感染,湿疹等。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单用炒至黑色,研粉,每次1g,每日3次。
【用法用量】全草煎服:1.5~3g;种子炒黑研末:1g。外用:适量,煎水外洗。
【使用注意】内服过量,或炒制不合要求,可发生头晕、恶心、呕吐、腹胀、烦躁等副作用。
【现代研究】种子含苦参碱、金雀花碱、槐胺碱、槐果碱、槐安碱、苦豆碱等,叶中还含糖类和蛋白。苦参碱、槐果碱、槐定碱静脉注射,可引起动物血压先升后降;对温血、冷血动物之离体心脏有兴奋作用;对末梢及内脏血管有收缩作用。对血压之作用以苦参碱为最强,对心脏、血管之作用则槐果碱、槐定碱最强。
苦树皮见《四川中药志》。为苦木科灌木或落叶小乔木苦木Picrasma quassioides(D.Don)Benn.的树皮、根皮或茎木。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多有分布。
【异名】苦皮子、山熊胆、赶狗木、苦胆木、苦皮树、黄楝树、苦木。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大肠、小肠、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用于湿热痢疾,腹痛,泄泻,单用研粉,或制片内服。解毒杀虫: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疥癣,湿疹,研粉调敷,或煎水外洗,并研粉内服。
现代常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胆道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胃痛、淋巴结炎、副睾炎、盆腔炎、肋膜炎、慢性支气管炎、烧烫伤等。
【用法用量】内服:研粉冲服,1~3g,或制片。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木材含苦木素、异苦木素、苦树素A、B、C、D、E、F、G等。总生物碱在体外对溶血性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属,枯草芽胞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苦木素可作健胃剂。在体外能抑制溶组织阿米巴的运动;浸剂灌肠可治蛲虫。
苦荞头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蓼科1年生草本植物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 Gaertn.的块根及根茎。主产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
【异名】荞叶七、荞麦七。
【性味归经】甘、苦,平。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健胃顺气:用于脘腹饱胀,胃脘疼痛,单用煎服;用于小儿疳积,可与鸡屎藤、臭牡丹等量,研粉服用。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腿疼痛,水煎服,或煎水熏洗。此外,与抱石莲各30g,黑竹根15g,水煎服,可治狂犬病。
现代常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胃溃疡、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等。
【用法用量】煎服:9~30g;浸酒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过服有碍胃气。
【现代研究】含芸香苷等黄酮成分,是黄酮类的丰富来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抑制作用。
苦荬菜见《救荒本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苦荬菜Ixeris denticulata(Houtt.)Stebb.的全草。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异名】苦荬、盘儿草、苦球菜、苦丁菜。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疔毒,乳痈,可与蒲公英、地丁共捣敷,或与牛刺犁、牛大黄各等份,研末,香油调敷;用于口舌生疮,单用水煎含漱;用于咽喉肿痛,可与土牛膝、薄荷水煎漱咽。清热利湿:用于湿热痢疾,可与枫香树叶,或地锦同煎服;用于淋证,尿血,单味,水酒各半煎服;用于妇女阴道瘙痒,单用煎水熏洗患部。此外,单用水煎加酒冲服,药渣捣敷患处,可治跌打损伤。
现代常用于痈疖肿痛、乳腺炎、急性扁桃体炎、口舌糜烂、阴道滴虫、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涂;或研末调搽;或煎水洗。
苦壶卢见《本草纲目》。为葫芦科1年生攀援草本植物苦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Standl.var.gourda Ser.的果实。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异名】苦匏、苦瓠、亚腰壶卢、药壶芦、长柄葫芦、金葫芦、京葫芦、小葫芦。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脾经。
【功效应用】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单用煎服,或与葶苈子等同用;亦可与虫笋共煎服。解毒散结:用于痈肿恶疮,疥癣,单用煮汁搽之,或与蛇蜕皮,露蜂房共为细末,生油调涂敷贴患处。
现代常用于肾炎水肿、小便不利、腹水、黄疸、糖尿病等。治糖尿病,可单用苦壶芦30g,水煎服。
【用法用量】煎服:6~9g;或人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苦楝皮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楝科落叶乔木苦楝Melia azedarach L.或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根皮或树皮。主产于华北、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
【异名】楝皮、楝根木皮、双白皮。
【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用于疥疮,头癣,单用研末,以醋或猪脂适量调匀涂患处。驱虫:用于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单味煎服,或与芜荑、雷丸、鹤风、槟榔等同用。治蛲虫,亦可研末,以蜜制成栓剂,塞人肛门,或与百部、乌梅,每晚煎浓汤灌肠,连用3~4日;用于阴道滴虫,煎汤外洗,或制栓剂外用。
现代常用于疥癣、蛔虫病、蛲虫病、阴道滴虫等。
【用法用量】煎服:6~10g(鲜品15~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或煎汤熏洗,或制栓剂用。
【使用注意】对胃有刺激性,故体弱、孕妇及肝炎、肾炎患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苦楝素、苦楝萜酮内酯、苦楝萜醇内酯、苦楝皮萜酮。苦楝素有驱蛔虫作用,高浓度时能麻痹猪蛔,特别是头部的神经环,低浓度则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除体外。苦楝子乙醇浸液,对若干常见的致病性真菌体外试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热水提取物有抗真菌的作用。苦楝素尚能兴奋兔在位及离体肠肌,使张力和收缩力增加,故用于驱虫时,不需另加泻药。
苦地胆根见《生草药性备要》。为菊科植物地胆草Elephantopus scaber L.根。主产于长江流域及江南各地。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小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中暑发热,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单用水煎服;用于痈肿疮疡,乳痈,单用水煎冲酒服,或捣烂冲酒敷患处。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单用捣烂,调鸡蛋2枚共煎成饼服。此外,单用酒水煎服,可治跌打损伤。
现代常用于中暑发热、扁桃体炎、乳腺炎、急性肾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泡酒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含漱。
苹果见《滇南本草》。为蔷薇科落叶乔木苹果Malus pumila Mill.的果实。主产于东北、华北、华东等地。
【异名】频果、平波。
【性味归经】甘、酸,凉。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益胃生津:用于津少口渴,纳食呆滞,捣汁或熬膏服用。除烦醒酒:用于饮酒过度,单用捣汁服。
现代常用于热病口渴、中暑、醉酒等。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生食或捣汁;或熬膏。
【现代研究】主含碳水化合物、淀粉、苹果酸、奎宁酸、枸橼酸、酒石酸等。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消化作用。
苜蓿见《名医别录》。为豆科多年生蓿根草本植物紫苜蓿Medicagosatire L.或南苜蓿Meicago hispida Gaertn.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异名】蓿、木粟、怀风、连枝草、光风草、金花菜。
【性味归经】苦、涩、微甘,平。归脾、胃、大肠、小肠、膀胱经。
【功效应用】清利湿热:用于湿热泻痢,单用水煎服,或鲜草捣汁服;用于湿热黄疸,常与茵陈、车前子、萹蓄、大枣水煎服;用于淋证,小便不利,可与金钱草、穿山甲、木通、五灵脂同煎服。凉血止血:用于痔疮出血,单用水煎服,或捣汁服。
现代常用于肠炎、细菌性痢疾、黄疸、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或捣汁(鲜品90~150g)。
【现代研究】含皂苷、异黄酮衍生物等。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苜蓿根见《新修本草》。为豆科植物紫苜蓿Medicago sativa L.或南苜蓿M.hispida Gaertn.的根。
【异名】土黄耆。
【性味归经】苦,微涩,寒。归肝、胆、小肠经。
【功效应用】清利湿热:用于湿热黄疸,小便淋漓涩痛,单用煎服或捣汁服。明目:用于夜盲症,鲜根30g,煎服。
现代多用于尿路结石、黄疸、夜盲症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或捣汁服。
【现代研究】含糖类、氨基酸等。
苘麻见《新修本草》。为锦葵科1年生草本植物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的全草或叶。全国各地多有分布。
【异名】野麻、野苘、野芝麻。
【性味归经】苦,平。归大肠、肝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热毒蕴结之痈疽肿毒,漫肿无头,单用鲜叶和蜜捣敷,或与红糖捣敷;用于聤耳流脓,单用煎服,或与少许雄黄捣筛为末敷耳中;用于咽喉肿痛,可与一枝黄花、天胡荽煎服或绞汁服;用于赤白下痢,可与地锦、马齿苋等同用。祛风通络:用于风湿痹阻之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可配伍威灵仙、寻骨风、鸡血藤等。
现代常用于皮肤化脓性感染、扁桃体炎、中耳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0~30g。外用:适量,捣敷。
【现代研究】含芸香苷等。
苘麻子见《唐本草》。为锦葵科植物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e.的种子。
【异名】苘实、野苎麻子、空麻子。
【性味归经】苦,平。归脾、肝、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利湿热:用于痢疾,泄泻,单用焙干,研细末冲服;用于小便淋漓涩痛,单用水煎服。解毒散结:用于瘰疬,单用研末,置豆腐干内水煎服;用于乳汁不通,可与王不留行、穿山甲共煎服。明目退翳,用于翳膜遮睛,常与猪肝炙干为散,米饮调服。
现代常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尿道炎、乳汁不通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或入丸,散。
茄子见《本草拾遗》。为茄科1年生草本植物茄Solanum melongena L.的果实。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栽培。
【异名】落苏、矮瓜、吊菜子、草鳖甲、昆仑瓜、酪酥。
【性味归经】甘,凉。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痈,皮肤溃疡,乳头皲裂,研末调敷,或煅研细末,撒于创面。活血止痛:用于筋脉拘急疼痛,腰腿活动不利,煅烧存性,研末冲服。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之肠风下血,血痔,烧存性,研末,米汤冲服。
现代常用于皮肤化脓性感染、乳腺炎、出血症等。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入丸、散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含葫芦巴碱、水苏碱、胆碱、龙葵碱等。口服或注射茄子提取物,能降低兔与人的血胆固醇水平,并有利尿作用。
茅膏菜见《本草拾遗》。为茅膏菜科多年生小草本植物茅膏菜Drosera peltata Smith var.Lunata(Buch-Ham.)C.B Clarke.的全草。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
【异名】捕虫草、露珠草、夏无踪、黄金丝、珍珠草、野高粱、地下明珠。
【性味归经】甘、辛,平。有小毒。归肺、肝、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全草或球根晒干研末,水调和为丸,胶布固定患处,24小时后取去,如起泡者,刺破消毒;也可单用煎服或泡酒服。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煎服,或研粉外敷。此外,单用煎服,又治小儿疳积,咽喉痛,痢疾,胃气痛;研粉敷贴大椎穴,治疗疟疾;酒精浸泡外搽,治疗湿疹、湿疮。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疥癣、神经性皮炎等。治神经性皮炎,可用鲜茅膏草全草适量,捣烂,外擦患处,至皮肤有灼热感,轻度疼痛时止,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敷;或敷贴有关穴位。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可多服、久服,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含矶松素、茅膏醌、羟萘醌、氢化萘醌等。矶松素小量对蛙、小鼠、兔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大量则由兴奋转入麻痹。对家兔的呼吸、血压有轻度抑制作用。对某些皮肤病有治疗作用,体外抗菌实验,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茅膏菜根见《江西民间草药》。为茅膏菜科植物茅膏菜Drosera peltata Smith var.Lunata(Buch.-Ham)C.B.Clarke的块根。
【异名】地下明珠,落地珍珠、铁秤锤、一粒金丹、一滴金丹、泥里珠、地下珍珠。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有小毒。归肺、肝、胃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可将地下明珠1~5粒压碎捻成丸,放在1张膏药或胶布中心,贴痛处,一昼夜后,贴药处有痛热感时即揭去,皮肤出现小泡,用针挑破,放出黄水,外敷纱布保护,或敷消炎软膏,至结口为止;用于跌打损伤,可单用研末对酒吞服。解毒散结:用于疗疮肿毒,以新鲜球根去其外衣,取1~2粒,置于3cm2见方胶布中央,用镊子压扁球根,贴于消毒后的疔疮顶部,4~5小时取下,有水泡者为佳,若溃破,可用1%甲紫外搽;用于疥疮,可单用研粉,用猪油调成59/6的油膏外涂。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疮疖等。
【用法用量】内服:研粉,0.5~1.5g;或磨汁;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患处;或穴位处作发泡剂。
【使用注意】内服过量,可有头晕,嗜睡现象。孕妇忌服。
枣树皮见《本草纲目》。为鼠李科植物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inermis (Bge.)Rehd.的树皮。
【性味归经】苦、涩,温。归肺、大肠经。
【功效应用】涩肠止泻:用于泄泻,痢疾,单用炒焦为末服,或用车前子9g煎汤送下。0祛痰止咳平喘:用于咳嗽喘息,单用研粉冲服,或煎服。止血敛疮:用于外伤出血,可与当归各炒为极细末,干撒于患处;用于水火烫伤,可单用碎为粗粉,制成枣树皮酊,喷于创面。
现代常用于肠炎腹泻、刀伤出血、慢性气管炎、烧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6~9g,或研末,1.5~3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撒。
【现代研究】具有祛痰,镇咳作用。
郁金见《药性论》。为姜科植物郁金Curcuma aromatica Salisb.、莪术Curcuma zedoaria(Berg.)Rosc.、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块根。主产于浙江、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异名】玉京、黄郁金、黑郁金、广郁金、川郁金、温郁金。
【性味归经】辛、苦,凉。归心、肝、胆、肺经。
【功效应用】行气破瘀:用于气滞血瘀之胁肋胀闷,肝胃气痛,乳房胀痛,经行腹痛,常与柴胡、白芍、枳壳、陈皮、当归、丹参等同用。疏肝利胆:用于肝胆郁热,胆汁外溢之黄疸,胁痛,常与茵陈蒿、栀子、生大黄、黄柏、枳实、焦三仙等同用。清心开窍:用于湿温浊邪蒙蔽心窍所致神志不清,常与竹沥、石菖蒲等同用,如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用于癫痫痴呆,常与白矾、胆南星、丹参、菖蒲等配伍,如白金丸(《本事方》)。o凉血止血:用于血热所致吐血,衄血,尿血,单用为散服,或与生地、丹皮、栀子、牛膝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冠心病心绞痛、癫痫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磨汁或人丸、散。
【使用注意】阴虚失血及无气滞血瘀者忌服。孕妇慎服。不可与丁香同服。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6.1%,(内有姜黄烯、水芹烯)、樟脑、莰烯、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酮、芳基姜黄酮、对甲苯基-甲基羟甲基姜黄素等。郁金挥发油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温郁金煎剂对豚鼠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郁金(商品)煎剂用平板小沟法,对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郁金粉口服能减轻家兔或大白鼠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及脂质沉积。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郁李仁见《神农本草经》。为蔷薇科落叶灌木郁李Prunus japonica Thunb.、欧李Prunus humilisBge.或长梗郁李Prunus japonica Thunb.var.nakaii(Lévl.)Rehd.的种子。主产于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南、山东等地。
【异名】郁里仁、李仁肉。
【性味归经】苦、甘、辛,平。归大肠、小肠经。
【功效应用】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气滞胀痛,常与桃仁、杏仁、柏子仁等同用,如五仁丸(《世医得效方》),若与朴硝、当归、生干地黄同用,即郁李仁饮(《圣济总录》)。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腹满,小便不利、脚气浮肿,可与桑根白皮、赤小豆、茅根、橘皮、紫苏同用,即郁李仁汤(《圣济总录》)。
现代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脚气水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人丸、散。
【使用注意】阴虚液亏者及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含苦杏仁苷、脂肪油、挥发性有机酸、粗蛋白质、纤维素等。所含脂肪油对粪便和肠壁起润滑作用。
鸢尾见《神农本草经》。为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的根茎。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
【异名】扁竹根、赤利麻、蛤蟆七、下山虎、搜山虎、土田七、鸢根。
【性味归经】苦、辛,寒。有毒。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消积杀虫:用于食积饱胀,单用研粉冲服或对酒吞服,亦可与薏苡仁根、刘寄奴水煎服;用于蛔虫腹痛,取鲜根捣绒炒鸡蛋服。利水通便:用于水肿胀满,大便不通,单用水煎服,或用鲜根茎捣烂敷脐部;用于腹水,单用切片煎鸡蛋吃;用于黄疸,赤白痢疾,单用水煎服。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疮毒,单用研粉,凉开水调敷;用于咽喉肿痛,可与山豆根、僵蚕、薄荷煎水服;用于牙龈肿痛,单用鲜品擂汁服,或切片贴痛牙处;用于毒蛇咬伤,可与苎麻根各适量捣敷伤口。活血通络:用于跌打损伤,单用研末或磨汁,冷开水送服;用于关节痛,单用水煎服。
现代常用于消化不良、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磨汁,或研粉冲服。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体虚便溏者及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含异黄酮糖苷等。具有解热,抗炎,抗过敏作用。
虎杖见《名医别录》。为蓼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的根茎。主产于华东、中南、西南各地。
【异名】苦杖、斑杖、紫金龙、活血龙、大叶蛇总管、川筋龙、花斑竹根、活血丹、阴阳莲、土大黄、酸汤杆、黄地榆、酸筒管、水黄芩、搬倒甑、血三七、土黄连、九龙根、蛇总管。
【性味归经】苦、酸,凉。归肝、胆、肺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胁痛,单用,或与茵陈、金钱草等配伍;用于淋浊,带下,可与萆薢、薏苡仁同用。活血通经:用于瘀血经闭,产后瘀血腹痛,常与桃仁、红花、玄胡索等同用;用于跌打损伤,常与乳香、没药、三七、当归等配伍。清热解毒:用于水火烫伤,单用研末,香油调敷,或与地榆、冰片共研末,香油调涂;用于痈肿疮毒,毒蛇咬伤,鲜品捣敷或煎汤内服。祛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单用煎服,或与贝母、黄芩、枇杷叶、杏仁等同用。此外,本品还有泻热通便作用,可治热结便秘。
现代常用于病毒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结石、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烧烫伤、痈疮、蛇咬伤、经闭、痛经、大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9~30g,浸酒或人丸、散。外用:适量,研末,烧灰撒,熬膏或煎水浸渍。
【使用注意】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反应。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含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虎杖苷。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布兰汉菌、甲型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等有抑制作用。在试管内还有杀灭钩端螺旋体的作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水煎液尚对7种流感病毒有较高的抑制作用;对乙型肝炎抗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白藜芦醇苷对试验小鼠、猫等有一定的镇咳平喘、降低血压、扩张冠脉血管、增加冠脉流量及轻度增强心脏收缩的作用。并有明显地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对小鼠有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和乌拉坦睡眠时间的作用。芪类衍生物外用有止血收敛作用。
虎刺见《本草图经》。为茜草科常绿小灌木虎刺Damnacanthus indicus Gaertn.f.的全草或根。主产于浙江、江西、广东、湖南、湖北等地。
【异名】刺虎、绣花针、老鼠刺、鸟不踏、虎牙刺、两面针、蛇不过、白凤珠。
【性味归经】苦、甘,平。归肝、胆、脾、肺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痛风,单用,水酒各半煎服,或煎汁用酒冲服。利湿退黄:用于水肿,单用煎服;用于黄疸,胁痛,可与茵陈,或阴行草、车前草等配伍。活血通经:用于跌打损伤,经闭,痛经,癥瘕痞块,单用,黄酒适量煎服。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病毒性黄疸型肝炎、肾炎水肿、妇女经闭、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外涂,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含多种蒽醌类成分虎刺素、虎刺醇、虎刺尼定等。
虎皮草见《陕西中草药》。为虎耳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叶金腰Chrysosplenium macrophyllum Oliv.的全草。分布于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江西等地。
【异名】猪耳朵、龙舌草、牛耳朵、大虎耳草。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肺经。
【功效应用】清热定惊:用于小儿惊风,可用本品与金首饰l具水煎空腹服。解毒敛疮:用于臁疮,单用鲜品捣烂取汁,加雄黄或冰片少许调匀涂搽患处;用于水火烫伤,可与刺黄连根各等量,水煎熬膏涂搽患处。止咳平喘:用于咳嗽气喘,单用研粉,白茅根煎水送服。
现代常用于小儿惊厥、烧烫伤、肺结核、支气管哮喘等。
【用法用量】煎服:30~60g。外用:适量,捣敷、捣汁或熬膏涂。
【现代研究】含槲皮素等。
虎耳草见《履巉岩本草》。为虎耳草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L.)Meerb.的全草。分布于中南、华东、西南各地。
【异名】石荷叶、金线吊芙蓉、老虎耳、金丝荷叶、耳聋草、猫耳朵、耳朵红、铜钱草。
【性味归经】辛、微苦,寒。有小毒。归肝、肺、胃经。
【功效应用】清泄肺热:用于风热咳嗽,百日咳,单用煎汤冲冰糖服;用于肺痈吐脓,可与鱼腥草、金荞麦或金银花、甘草等同用;用于肺痨咳嗽,常与鱼腥草、一枝黄花、百部、白茅根、白及同煎服。清热解毒:用于聤耳流脓,单用鲜草捣汁灌耳,或略加枯矾使用,亦可与鲜爵床、冰糖共煎服;用于痔疮肿痛,单用水煎,加食盐少许坐熏;用于瘰疬痰核,湿疹瘙痒,单用鲜草捣烂外敷;用于荨麻疹,可与土茯苓、忍冬藤、野菊花水煎内服,并熏洗患处;用于风火牙痛,水煎去渣,加鸡蛋1个同煮服。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血崩,单用水煎服。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捣烂绞汁滴耳;或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含生物碱、硝酸钾、氯化钾、熊果酚苷、挥发油等。有利尿与抑菌作用。
虎掌草见《滇南本草》。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 Buch.-Ham.的根或全草。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等地。
【异名】见风青、见风蓝、乌骨鸡、狗脚迹、土黄芩。
【性味归经】苦、辛,温。有小毒。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咽喉肿痛,单用其根3g,捣烂含于口中,15分钟后吐出,日含2次,或单用10~15g煎水含漱;用于痰核瘰疬,可与小九牯牛、威灵仙、紫夏枯草、白头翁泡酒服;用于无名肿毒,可单用烘干研末,醋调搽患处。舒筋活血:用于久病胃痛,单用加酒煎服或泡酒服;用于风湿痹痛,可与贯众、大鹅儿肠根、臭山羊根各等量泡酒服;用于癥瘕痞块,可与红糖适量煎服。
现代常用于扁桃体炎、喉炎、淋巴结核、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毒性黄疸型肝炎等。治黄疸型肝炎,可与青叶胆,黄鳝藤共煎服。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或煎汤含漱。
【使用注意】本品对皮肤刺激性大,接触时间过长,可致皮肤发泡。
【现代研究】含白桦脂酸、草玉梅皂苷,虎掌草皂苷A、B、C、D等。具有镇咳,祛痰,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布兰汉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等作用。
败酱草见《神农本草经》。为败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 folia Fisch.或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juss.等的带根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各省。
【异名】鹿肠、泽败、鹿酱、苦菜、苦猪菜、野苦菜。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肺、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消痈排脓:用于肠痈、肺痈、热毒疮痈、痄腮。治肠痈未成脓者,常与金银花、牡丹皮、赤芍等配伍;治肠痈已成脓者,常与薏苡仁、附子等同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治肺痈,咳吐脓血,常与鱼腥草、芦根、桔梗等配伍;治疮痈及痄腮,鲜品捣敷并煎水内服。祛瘀止痛:用于血瘀而致的胸痛,腹痛,腹胀,腹部硬块,产后瘀滞腹痛,水煎服,或配伍五灵脂、当归、川芎、赤白芍、乳香、没药、泽兰等。
现代常用于急性阑尾炎,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淋巴管炎,肺脓肿,急、慢性肝炎,肠炎,痢疾,子宫颈炎,眼结膜炎,毒蛇咬伤等。治痢疾,可与白头翁、地榆等共煎服。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者60~120g)。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食少泄泻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齐墩果酸、常春藤皂苷元、败酱皂苷C、D、C1、D1以及生物碱、挥发油等。有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功能作用,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明党参见《饮片新参》。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的根。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地。
【异名】土人参、粉沙参、红党参、明沙参、山萝卜、明参。
【性味归经】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润肺止咳:用于肺热咳嗽,咯痰不爽,肺燥咳嗽,常与沙参、贝母等同用。养胃和中:用于胃热津亏之反胃呕逆,头晕目眩,常与麦冬、枇杷叶同用。滋阴平肝:用于阴虚阳亢,眩晕头痛,常与白芍、石决明等同用;用于肝热目赤,可与桑叶、菊花配伍。
现代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胃炎、贫血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熬膏。
【使用注意】风寒咳嗽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脂肪油、多糖、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等。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抗高温,抗疲劳,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岩扫把见《贵州草药》。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盾叶唐松草Thalictrum ichangense Lecoy.exOliv.的全草或根。分布于辽宁、山东、湖北、湖南、贵卅I等地。
【异名】水香草、连钱草、龙眼草、倒地掐、小淫羊藿。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定惊:用于小儿急惊风,高热痉抽,单用研末,开水冲服;用于目赤肿痛,单用水煎服;用于鹅口疮,单用浓煎洗口。清热燥湿:用于湿热黄疸,常与虎杖同煎服;用于湿热泻痢,单用煎服,或与山栀仁、小茴香根等同用;用于风疹瘙痒,单用煎汤洗患处。
现代常用于病毒性黄疸型肝炎,菌痢,肠炎,急性结膜炎,荨麻疹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或研末1.5~2g。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
【现代研究】含海罂粟碱、去氢海罂粟碱等。
岩豇豆见《贵州草药》。为苦苣苔科附生灌木肉叶吊石苣苔Lys-ionotus carnosa Hemsl.的全草。分布于云南、贵州等地。
【异名】岩泽兰。
【性味归经】辛、微甘,平。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宣肺止咳:用于外感风寒之恶寒发热,咳嗽气逆,单用水煎服,或制成浸膏片服。止血化瘀:用于劳伤吐血及枪伤,泡酒服,或研末敷伤口。健脾消积:用于脾虚不运之纳食呆滞,小儿疳积,可与小夜关门、鸭公头叶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钩端螺旋体病,产后腹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9~30g;或浸酒服等。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水洗。
【现代研究】含岩豆素。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卡他布兰汉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伤寒沙门菌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昆布见《吴普本草》。为海带科植物海带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或翅藻科植物昆布Eckloniakurome Okam.等的叶状体。主产于山东、辽宁、浙江等沿海地区。
【异名】海昆布。
【性味归经】咸,寒。归肝、胃、肾经。
【功效应用】化痰软坚:用于痰火凝结之瘿瘤,瘰疬,常与海藻、海蛤壳、羊靥、通草等同用,如昆布丸(《广济方》)。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可与茯苓、猪苓、白术、泽泻等同用。此外,煎汤常服,可预防肝阳上亢。
现代常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肾炎水肿、肝硬化、睾丸肿大、高血压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或人丸,散。
【使用注意】性寒滑利,脾虚便溏者及孕妇忌服。反甘草。
【现代研究】含藻胶酸、昆布素、甘露醇、半乳聚糖、无机盐、碘、钙、钴、氟、钾、铁等。碘能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并能使病态组织崩溃和溶解;可以纠正因缺碘所致的甲状腺功能不足,亦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草酸海带氨酸具有降压作用。海带聚糖有降血脂作用。海带根粗提取物对豚鼠有平喘作用,对大鼠、猫有一定的镇咳作用。
昆明山海棠见《云南中草药选》。为卫予科植物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Lévl.)Hutch.的全株或根皮。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异名】火把花、紫金皮、紫金藤、黄藤根。
【性味归经】苦,辛,微温。大毒。归肝、脾、肾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痈,单用泡酒服。续筋接骨:用于跌打骨折,单用泡酒服;或取根皮加糯米稀饭捣绒敷患处。化瘀止血:用于产后瘀血腹痛或出血不止,可与大血藤同煎服。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白血病、肺癌、胃癌等。治白血病(属热毒壅盛或气滞血瘀者),可与牡丹皮、白花蛇、六方藤、小白薇共煎服;治肺癌,胃癌(属气滞血瘀或湿痰阻滞者),可与对节疤、重楼、金丝桃、薏苡仁、三七、百合、雪上一枝蒿、黄芪同煎服。
【用法用量】煎服:6~15g(先煎);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水涂;或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小儿及育龄期妇女慎服。不宜过量久服。
【现代研究】含雷公藤碱、雷公藤次碱等。具有抗炎,抗生育,免疫抑制,抗着床,抗早孕,抗癌等作用。
罗勒见《嘉事占本草》。为唇形科1年生草本植物罗勒Ocimum basilicum L.的全草。全国各地均有野生或栽培。
【异名】兰香、香菜、香花子、苏薄荷、紫苏薄荷、丁香罗勒、省头草。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疏风解表: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可与生姜共煎,红糖为饮服。化湿解暑:用于湿阻胀满,不欲饮食,可与玄胡、生姜、香附子同用;用于伤暑,可与滑石、甘草同煎服。行气活血:用于气滞血瘀之月经不调,胃痛,可与丹参同煎服;用于风湿痹痛,可与威灵仙、赤芍水煎熏洗患处,或用鲜草捣敷患处。解毒消肿:用于牙龈肿痛,可单用水煎含漱,或与金银、细辛水煎服;用于湿疹,皮炎,单用煎水熏洗患处。
现代常用于感冒、胃肠胀气、消化不良、胃痛、月经不调、风湿性关节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5~15g(大剂量可至30g);或捣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或含漱。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黄酮类等。具有抗溃疡作用。
罗布麻见《陕西中草药》。为夹竹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罗布麻Apocynuzn venetum L.的全草。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河南等地。
【异名】吉吉麻、泽漆麻、野茶、野麻、红麻、茶叶花、罗布欢的尔。
【性味归经】甘、苦,凉。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心悸、失眠、多梦,单用其叶开水冲泡当茶喝;或配伍夏枯草、钩藤、菊花等。清热利尿:用于小便不利,水种,单用其根,水煎服;或与泽泻,猪苓、车前子、木通同用。此外,水煎内服,又可防治感冒。
现代常用于高血压、肾炎水肿、心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妊娠水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6~9g;或泡水饮。
【使用注意】本品对黏膜刺激性较强,易致恶心,呕吐以及腹泻,上腹不适,也可出现心动过缓和期前收缩,内服不可过量。
【现代研究】含黄酮类、酚性物质、有机酸、氨基酸、鞣质等。具有降压、强心、镇静、抗惊厥、利尿,降血脂,调节免疫功能,抗衰老,抑制流感病毒等作用。
罗汉果见《岭南采药录》。为葫芦科多年生攀援藤本植物罗汉果Momordica grosvenori Swingle.的果实。主产于广西。
【异名】拉汗果、假苦瓜。
【性味归经】甘,凉。归肺、经。
【功效应用】清肺止咳:用于痰热咳嗽,咽喉疼痛,单用水煎当茶饮,或与瓜蒌、沙参、贝母等同用;用于百日咳,可用罗汉果1个,与柿饼15克煎服。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煎服,或与蜂蜜开水泡服。
现代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
【现代研究】含多量葡萄糖、果糖及20余种无机元素、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镇咳,祛痰,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等作用。
罗锅底见《云南中草药选》。为葫芦科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大籽雪胆Hemsleya macrosperma C.Y.Wu、中华雪胆Hemsleya chinensis Cogn.和可爱雪胆Hemsleya amabilis Diels.等的块根。主产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异名】金盆、金龟莲、金银盆、金腰莲、苦金盆、曲莲、蛇莲、土马兜铃。
【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热毒壅盛之咽喉肿痛,牙龈疼痛,单用,或与射干、骨碎补、马勃、板蓝根等同用;用于目赤肿痛,胁痛口苦,黄疸,泻痢,淋证,常单用研末服;用于痈疮,水火烫伤,可与蒲公英、野菊花等同捣敷。健胃止痛:用于胃气不和之疼痛,单用煎服,或研末服。
现代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急性菌痢,肠炎,慢性支气管炎,泌尿系感染,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牙周脓肿,肝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6~9g;或研末,0.3~0.9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雪胆皂苷甲、雪胆皂苷乙,其皂苷元均为齐墩果酸;并含两种四环三萜苦味质(苦味素):雪胆素甲和雪胆素乙。雪胆素和雪胆皂苷,在体外对志贺菌属、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罗裙带见《本草纲目拾遗》。为石蒜科植物文殊兰Crinum asiaticum L.var.sinicum Bak.的叶。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等地。
【异名】万年青、文兰树、扁担叶、郁蕉、裙带草、水蕉、海蕉、引水蕉、玉带风、文殊兰。
【性味】辛,凉。有毒。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痈,鲜叶捣汁涂搽,或与蜂蜜少许共捣敷。散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关节酸痛,头风头痛,鲜叶炒热,加酒包患处。治跌打损伤,亦可与乳香、没药、血竭等包扎外用。
现代常用于跌打损伤,痈疖,皮肤溃疡等。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捣汁涂;炒热罨;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本品及鳞茎均有毒。内服可致腹痛、腹泻、体温升高、呼吸不整,甚至休克。解救方法:洗胃,服浓茶;或用白米醋200g、生姜汁100g含漱或内服。
【现代研究】含生物碱、氨基酸。
罗裙带根见《广西药用植物图志》。为石蒜科植物文殊兰Crinum asiaticum L.var.sinicum Bak.的鳞茎及根。
【异名】开喉箭,扁担七、千层皮。
【性味归经】苦、辛,凉。有毒。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痈疽疮肿,乳痈,单用捣汁搽患处,或单用烤热后贴患处;用于咽喉肿痛,单用水煎服;用于牙痛,单用置牙痛处,咬含15分钟。散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单用研末,水酒送服,另用鲜品,甜酒少许捣敷患处。
现代常用于疖痈,乳腺炎,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涂。煎服:3~9g,或入散剂。
【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
【现代研究】鳞茎含石蒜碱、多花水仙碱。多花水仙碱对蛙心、猫血压、豚鼠小肠及神经肌肉等有拟胆碱样作用。
果上叶见《云南中草药选》。为兰科植物密花石豆兰Bulbophyllure odoratissimum (J.E.Smith)Lindl.的全草。分布于云南、贵州等地。
【异名】小果上叶、石串莲。
【性味归经】甘、淡,凉。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润肺化痰:用于肺痨咳嗽,咳痰带血及肺虚久咳,可与白及、七星草同煎服。通经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疝气腹痛,风湿痹痛,单用水煎服;用于跌打损伤,单用研粉,加酒调糊外敷。
现代常用于肺结核咯血、慢性气管炎、慢性咽炎、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捣敷。
知母见《神农本草经》。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Anemarrhe一na asphodeloide Bge.的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等地。
【异名】毛知母、光知母、肥知母、盐知母。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应用】清热泻火:用于外感热病之高热口渴,汗出心烦,常配伍石膏、粳米、甘草,即白虎汤(《伤寒论》)。滋阴降火:用于阴虚发热,骨蒸盗汗,常与秦艽、地骨皮、青蒿等同用,如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若阴虚肾火旺盛而致遗精梦泄,腰酸咽干,盗汗咽痛,可配伍黄柏、地黄等,如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治消渴,可与山药、黄芪、鸡内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同用,即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清肺润燥:用于肺热、肺燥咳嗽,常配伍沙参、麦冬、石膏、桔梗、地骨皮等,如知母甘桔汤(《症因脉治》)。此外,慢性咽喉疼痛,咽干声嘶者,亦常与玄参、生地、甘草同用。
现代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泌尿系感染、糖尿病、口腔炎、咽喉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用。
【现代研究】含知母皂苷。知母浸膏对大肠杆菌所致的兔高热有解热作用。煎剂对志贺菌属、变形杆菌、白喉棒状杆菌、伤寒沙门菌、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有抑制作用。水浸提取物能降低正常兔的血糖水平,尤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兔有更为明显的降糖作用。
垂盆草见《四川中药志》。为景天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ge.的全草。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异名】狗牙半支、半枝莲、三叶佛甲草、狗牙草、鸡舌草、佛指甲。
【性味归经】甘、淡,凉。归肺、脾、肝经。
【功效应用】清利湿热:用于湿热黄疸,胁肋疼痛,单用,或配伍茵陈、板蓝根、栀子等;用于淋证,小便不利,可配伍车前草、篇蓄等;用于湿热泻痢,可配伍马齿苋、地锦等。清热解毒:用于疮疖肿毒,肺痈,肠痈,乳痈,虫蛇咬伤,咽喉肿痛,水火烫伤等。治疮痈,乳痈,烫伤,蛇咬伤,可以鲜草捣汁服,外用鲜草适量捣烂敷患处;治咽喉肿痛,可以鲜草捣汁含漱。
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肝炎,肠炎,痢疾,蜂窝织炎,乳腺炎,阑尾炎,肺脓肿,蛇咬伤,烧烫伤,带状疱疹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50~10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搽;或取汁外涂。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生物碱、蔗糖、果糖等。具有保肝,降酶作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伤寒沙门菌、白假丝酵母菌等有抑制作用。
垂丝卫矛见《浙江天目山药植志》。为卫矛科灌木垂丝卫矛Euonymus oxyphylla Miq.的茎皮或根。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安徽、四川等地。
【异名】球果卫矛、五棱子、青皮树。
【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单用煎服,或与羌活、防风、秦艽、独活、红花、茜草等浸酒服。活血通经:用于虚寒经闭,痛经,可与艾叶、小茴香同煎服;用于跌打损伤,水酒煎服,或捣烂外敷。利水祛湿:用于水肿鼓胀,可与牵牛子同煎服;用于阴囊湿疹,煎汤熏洗,或研末加桐油调敷患处。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阴囊湿疹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捣敷,或研末调敷。
委陵菜见《救荒本草》。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 Ser.的根或带根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异名】翻白菜、翻白草、天青地白、老鸦爪。
【性味归经】苦,寒。归大肠、肺、肝经。
【功效应用】凉血止痢:用于痢疾腹痛,常与人苋、白头翁,十大功劳等同用。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月经过多,崩漏下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单用鲜草或干品水煎,加少量红糖服;亦可配伍侧柏叶、大蓟、小蓟等。
现代常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各种出血性疾病。
【用法用量】煎服:15~30g;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研末敷。
使君子见《开宝重定本草》。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Quisqualisindica L.的果实。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等地。
【异名】留求子、五梭子、索子果、冬均子、病柑子、使君肉。
【性味归经】甘,温。有小毒。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杀虫止痛:用于蛔虫病,蛲虫病,尤宜于蛔虫病。单用嚼服,或配伍使用,如与槟榔合煎。消积健脾:用于小儿疳积,常与胡黄连、芜荑、党参、白术等配伍。
现代常用于蛔虫病、蛲虫病等。
【用法用量】煎服:9~12g;或人丸、散。
【使用注意】忌用热茶送服。多食或饮热茶能引起呃逆,呕吐,眩晕等反应,故不宜多用。
【现代研究】含使君子酸钾等。体外实验证明,使君子酸钾对猪蛔整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侧柏叶见《药性论》。为柏科植物侧柏Biota orientalis(L.)End.的嫩枝和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异名】柏叶、丛柏叶、扁柏叶、侧柏炭。
【性味归经】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
【功效应用】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单用,或与茅根、大蓟、小蓟等同用。配伍鲜生地、鲜荷叶、鲜艾叶,即四生丸(《妇人良方》);若治虚寒性出血,可与干姜、艾叶配伍,即柏叶汤(《金匮要略》)。祛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单用,或与红枣浓煎当茶饮。生发止痒:用于脱发,头皮骚痒,可以鲜品浸泡于60%的乙醇中7日,取药液外涂,每日3次,也可与制首乌、熟地、女贞子等补益肝肾药同煎服。解毒散结:用于轻度水火烫伤及痄腮。用于轻度烫伤,多以侧柏末麻油调涂;用于痄腮,可以侧柏末蛋清调敷。此外,单用水煎当茶饮,又可治高血压。
现代常用于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支气管炎,肺结核,百日咳,消化道出血,斑秃,烧烫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或人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寒凉,多服、久服易致头晕,恶心,胃中不适,食欲减退。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油中主含小茴香酮、侧柏烯、侧柏酮、蒎烯等;黄酮类中有槲皮素、杨梅树皮素、山柰素、扁柏双黄酮、穗花杉双黄酮及异海松酸、鞣质等。动物实验证明有镇咳祛痰作用,对离体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煎剂对小鼠出血时间及兔凝血时间均明显缩短,显示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对小鼠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布兰汉菌、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白喉棒状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炭疸芽胞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醇浸剂对结核分枝杆菌还有一定抑制作用。
佩兰见《本草再新》。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兰草Eupatorium fortrnei Turcz.的茎叶。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山东、广西、四川等地。
【异名】兰草、大泽兰、香水兰、省头草、香草、针尾凤、佩兰叶、醒头草。
【性味归经】辛,平。芳香。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化湿醒脾:用于湿阻中焦所致脘腹胀满,不欲饮食,恶心呕吐,常与藿香、苍术、白豆蔻等配伍使用。因性平而芳香,故尤宜于脾经湿热,口中甜腻之脾瘅,单用,或与黄连、芦根等同用。解暑辟秽:用于感受暑湿或湿温所致恶寒发热,头胀头痛,胸闷纳呆,常与薄荷、桑叶、大青叶、藿香等配伍。
现代常用于夏季胃肠型感冒等。
【用法用量】煎服:6~9g(鲜品9~15g)。
【使用注意】阴虚,气虚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八叠球菌、变形杆菌、伤寒沙门菌等有抑制作用。
爬山豆根见《贵州民间药物》。为豆科小灌木三棱枝杭子梢Campylotropis trigonoclada(Franck)Schindl.的根。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异名】三楞金、见水消、野蚕豆根。
【性味归经】辛、涩、微甘,平。归脾、大肠、小肠、肝、胆经。
【功效应用】o清热利湿:用于湿热泻痢,可与火炭母、马齿苋共煎服;用于黄疸,可与黄疸草、乌韭、车前草同用;用于淋证,血尿,水肿,可与白茅根、猪棕草、木通、金银花同用。发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常与坝子花、银花藤共煎服。活血祛瘀:用于跌打损伤,可单用捣烂,加童便少许拌匀敷患处。
现代常用于感冒发热、病毒性黄疸型肝炎、尿路感染、跌打损伤、细菌性痢疾、肠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捣敷。
乳香见《名医别录》。为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Boswellia carleriiBirdw.及其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主产索马里、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南部及苏丹、利比亚、土耳其等国。
【异名】熏陆香、乳头香、西香、天泽香、浴香、滴乳香、制乳香、明乳香。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功效应用】活血行气止痛:用于血瘀气滞之各种疼痛,常与其他活血祛瘀药同用,如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即由乳香、没药、丹参、当归组成。治跌打瘀痛,内服、外用均可;治心血瘀阻之真心痛,配伍川芎、赤芍、丹参等确能减轻疼痛;治血瘀之四肢疼痛,常配伍当归、玄参、毛冬青等;治肠痈腹痛,与红藤、地丁、银花、连翘等同用,如红藤煎;若与没药、雄黄、麝香同用,即醒消丸(《外科全生集》),可治痈疽肿毒;若与秦艽、羌活、当归、海风藤配伍,即蠲痹汤(《百一选方》),可治风湿痹痛。消肿生肌:用于疮疡溃后不敛,常与没药研粉外用,即海浮散(《疮疡经验全书》),也可人膏药使用。
现代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肝硬化、脑血管意外、急性乳腺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跌打损伤、急性化脓性感染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人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人膏药。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含树脂、树胶、挥发油等。有镇痛作用。
金箔见《本草蒙筌》。为用自然金Native gold锤成的纸状薄片。
【异名】金薄。
【性味归经】辛、苦,平。归心、肝经。
【功效应用】镇心安神:用于心悸,怔忡,惊痫,癫狂,可以天竺黄、朱砂、胆星、牛黄、雄黄、珍珠、麝香等,研粉炼蜜为丸,金箔为衣,如金箔镇心丸(《沈氏尊生书》)。解毒疗疮:用于疔疮肿毒,研末外用。
现代常用于乙脑、流脑、中毒性痢疾、肝性脑病、脑血管意外、癫痫、精神分裂症等。
【用法用量】内服:人丸、散,一般多作丸药挂衣。外用:研末撒。
【使用注意】阳虚气陷、下利清冷者忌服。
【现代研究】主含自然金,常含少量银、铜等其他金属元素。
金橘见《本草纲目》。为芸香科植物金橘Fortunella margarita(Lour.)Swingle,或金弹Fortunella crassifolia Swingle等的果实。分布我国南部各省。
【异名】卢橘、山橘。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肝、脾、肺经。
【功效应用】理气解郁:用于肝郁气滞所致胸闷胁痛,胃痛纳呆,单用,或与枳壳、木香等同用。化痰醒酒:用于痰多咳嗽及伤酒口渴,煎汤服;或泡茶饮。消食开胃:用于食滞纳呆,食欲不佳,可单用蜜渍,饭后嚼服数粒。
现代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醉酒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鲜品15~30g),或泡茶,或嚼服。
【现代研究】含金柑苷、维生素C、有机酸等。
金爪儿见《浙江中药资源名录》。为报春花科多年生丛生草本植物金爪儿Lysimachia grammica Hance.的全草。分布于浙江、江苏、湖北、四川等地。
【异名】小茄、路边黄、雪公须、五星黄、爬地黄、小救驾、枪伤药。
【性味归经】辛、苦,凉。归肝、小肠、脾经。
【功效应用】行气活血:用于肝郁胁痛,可与梅花藻叶、天胡荽水煎,加白糖服;用于跌打损伤单用捣绒和酒揉患处。利尿消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可与车前草、水灯心同煎服。拔毒消肿:用于痈肿疮毒,可用鲜品与鲜蒲公英、夏枯草各等份,共捣绒搽患处;或用米醋和药炒热包患处。
现代常用于跌打损伤、肾炎水肿、疖肿。
【用法用量】煎服: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金丝桃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藤黄科半常绿性灌木金丝桃Hypericum chinense L.的全草。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异名】土连翘、五心花、金丝海棠、狗胡花。
【性味归经】苦,凉。归肝、胆、肺、脾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毒,蛇咬伤,鲜品捣烂,加食盐少许外敷患处。散瘀止痛:用于癥瘕积聚,单用煎水煮鸡蛋,或与地耳草、虎杖同用;用于跌打损伤,可与土牛膝、接骨木、香附子、栀子捣烂外敷。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可取根30g,鸡蛋2个水煎煮,吃蛋饮汤。
现代常用于疖肿、蛇咬伤、黄疸型肝炎、肝脾大、风湿性关节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鲜根或鲜叶适量,捣敷。
金刚散见《云南中草药》。为葡萄科藤本植物三裂叶蛇葡萄Ampelopsis delavayana (Franch.)Planch.的根或根皮。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陕西等地。
【异名】大接骨丹、见肿消、红内消、赤葛、绿葡萄、五爪龙、山葡萄。
【性味归经】辛,平。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湿:用于淋证,白浊,常与木通、萆薜等同用。活血通络: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单用煎服,或浸酒服;亦可研粉酒调外敷。止血生肌:用于外伤出血,肿痛,常用干品研粉撒敷。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疮疡,水火烫伤,均可取鲜品捣烂外敷。治烫伤,亦可对麻油少量外敷;治痈疮,亦可与虎杖同研粉,用凡士林调软膏外敷。
现代常用于尿路感染、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烧烫伤、疖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干品调敷。
金针菜见《滇南本草》。为百合科植物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黄花萱草H.flava L.或小萱草H.minor Mill.等的花蕾。
【异名】萱草花、宜男花、黄花菜、萱草。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脾、肾经。
【功效应用】清利湿热:用于热淋,水肿,小便不利,黄疸,单用水煎服。止血:用于痔疮出血,大便下血,水煎服。养血除烦:用于血虚肝郁之烦躁失眠,头晕耳鸣,夜盲,可与瘦猪肉炖服。此外,产后体虚乳汁不足者,可与黄芪、党参、瘦猪肉或老母鸡炖服。
现代常用于泌尿道感染,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消化不良,神经官能症,高血压,少乳症等。
【用法用量】煎服:9~30g;或炖肉食。
金鸡脚见《植物名实图考》。为水龙骨科附生草本植物金鸡脚Phymatopsis hastata (Thunb.)Kitag.的全草。分布于西南、中南、华东,及陕西、山东等地。
【异名】独脚金鸡、鸡脚七、三叉虎、鹅掌金星草、鸭胶草、三角枫。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辛,凉。归肝、肺、小肠、膀胱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毒。乳娥,毒蛇咬伤,水火烫伤,均可单用水煎服。治乳娥,亦可配伍玄参、牛膝等;治蛇咬伤,可与细辛、生半夏、雄黄浸酒,取浸出液外搽伤处。利尿通淋:用于热淋,血淋,石淋,常与石韦、白茅根、黄柏等配伍;用于妇女带下,可与苍术、黄柏、土茯苓同用。清热镇惊:用于感冒发热,可与薄荷、桑叶、百蕊草同用;治惊风抽搐,可配伍水灯心、青蒿、排风藤、钩藤等。
现代多用于小儿惊风、感冒咳嗽、扁桃体炎、泌尿系感染、尿路结石、痈、疖、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者60~120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鲜品捣敷。
金果榄见《本草纲目拾遗》。为防己科植物金果榄Tinosporacapillipes Gagn.或青牛胆Tinospora sagittata Gagn.的块根。主产于广西、湖南、贵州等地。
【异名】金栝榄、地胆、九牛胆、地苦胆、金牛胆、山茨菇、金线吊葫芦、九牛子、九龙胆、雪里开。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咽喉肿痛,乳娥,口舌生疮,单用水煎服,或与连翘、牛蒡子同用,亦可与硼砂、冰片、八爪金龙共为末,吹入患处;用于痈肿疮毒,可与鲜苍耳草捣汁服,亦可加冰片少许,加醋磨汁外敷;用于水火烫伤,可与土大黄、生地榆各等量,研粉,麻油调涂患处。除湿止泻:用于湿热泻痢,单用煎服或研粉服,亦可与海蚌海珠、地锦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痈、疖、急性细菌性痢疾、烧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3~9g,研末每次1~2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吹喉。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掌叶防己碱、防己内酯,异防己内酯,药根碱等。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钩端螺旋体及抗肿瘤作用。
金沸草见《神农本草经》。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L.var.chinensis(Rupr.)Reg.、线叶旋覆花I.linariaefolia Tufcz.或大花旋覆花I.britannica L.等的全草。主产于江苏、四川等地。
【异名】金佛草、旋覆梗、黄花草、毛柴胡、黄柴胡。
【性味归经】苦、辛、咸,微温。归肺、大肠经。
【功效应用】散风寒、化痰饮: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积,胸膈痞满,常配伍麻黄、前胡、桔梗、荆芥等,如金沸草散(《类证活人书》)。解毒消肿:用于疔疮肿毒,鲜品捣散,或煎水外洗。此外,研末撒敷,又治创伤出血。
现代常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风湿性关节炎,泌尿道感染,痈,疖肿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4.5~9g;或鲜用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或研粉撒。
【使用注意】阴虚劳咳及温热燥咳者忌用。
【现代研究】含旋覆花素。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有抑制作用。
金荞麦见《李氏草秘》。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荞麦Fagopyruin cymosum Meisn.的根茎及根。分布于我国中部、东部和西南部。
【异名】金锁银开、苦荞头、野荞子、铁石子、透骨消、蓝荞头、荞麦三七、开金锁。
【性味归经】苦、酸,寒。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毒,乳痈,蛇咬伤,多外用,可配伍蒲公英、地丁等,若配合煎汤内服效果更佳;用于咽喉肿痛,可单用,亦可配伍射干、山豆根等;治瘰疬,常与何首乌等药同用。清泄肺热:用于肺热咳嗽,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等同用;用于肺痈,单用,亦可与桔梗、鱼腥草、桃仁、薏苡仁等同用。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可与独活、牛膝、当归等同用。此外,若与焦山楂、生甘草同用,又治痢疾;与马蹄金、凤尾草、萍菜同用,又治湿热黄疸。
现代常用于扁桃体炎、肺脓肿、肺炎、肺心病、肺气肿、细菌性痢疾、风湿性关节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5~45g;外用:适量,捣汁涂敷。
【现代研究】含双聚原矢车菊素、海柯皂苷元等。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及解热,镇痛,提高免疫功能,抗癌等作用。
金挖耳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金挖耳Ca rpesium diva ricatum Sieb.etZucc.的全草。主产于四川、湖南、福建等地。
【异名】挖耳草、朴地菊、野烟、野向日葵、倒盖菊、杓儿菜。
【性味归经】苦、辛,凉。归肺、肝、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咽喉肿痛,可用鲜草捣汁,调蜜服;用于痄腮肿痛,可与白头翁、赤芍水煎对酒服,或与大葱头合酒糟捣烂炒热敷;用于疮疡肿毒,带状疱疹,可单用鲜草捣烂外敷;用于毒蛇、疯狗咬伤,可单用鲜草水煎服,并以鲜药渣敷患处。清热定惊:用于小儿急惊风,高热惊抽,单用水煎服,或加朱砂、蚯蚓等。
现代常用于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腮腺炎、痈疖、带状疱疹等。
【用法用量】煎服:6~15g;或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金盏菊见《福建中草药》。为菊科1年生草本植物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nalis L.的花、根。我国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均有栽培。
【异名】大金盏花、水涨菊、山金菊。
【性味归经】淡,平。归胃、大肠、肝经。
【功效应用】行气活血:用于气血郁滞之脘腹胀痛,疝气疼痛,癥积聚,单味,酒、水煎服。凉血止血:用于肠风便血,单用其花10朵,酌加冰糖,水煎服;或配伍地榆、槐花、白茅根等。
现代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肝炎、胆囊炎、月经不调等。
【用法用量】煎服:根,30~60g(鲜者50~120g);花,6~9g(鲜者9~15g)。
【现代研究】花含类胡萝卜素、番茄烃、蝴蝶梅黄素、毛茛黄素等。根含三萜皂苷。花、叶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有良好的抗菌作用。花提取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并有降低血压、增强心脏活动、增大心搏振幅、减慢心率、促进胆汁分泌、加速创伤愈合作用。酊剂在试管中对病毒(APR-8及A2)有杀灭作用。叶的水提物有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加速血凝的作用。
金钱草见《本草纲目拾遗》,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Nakai)Kupr.或报春花科过路黄Lysimachiachristinae Hance,旋花科马蹄金Dichondra repens Forst.及伞形科白毛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Lam.var.batrackium(Hance).Iand.-Mazz.等的全草。主产于江苏、广东、湖南、四川等地。
【异名】连钱草、铜钱草、马蹄草、透骨消、透骨风、穿墙草、大叶金钱草、江苏金钱草。
【性味归经】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功效应用】利尿通淋:用于湿热壅盛所致各种淋证,水肿,单用,或与海金沙、冬葵子、萹蓄、瞿麦、车前子、鸡内金等同用。利胆退黄:用于湿热黄疸,常配伍茵陈、栀子、大黄、枳壳、柴胡等。解毒消肿:用于热毒疮痈,颜面肿痛,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癣疮,湿疹,鲜品捣敷。或煎水外洗。祛风止痛:用于风湿痹痛,煎服,或捶绒酒炒热,外敷。此外,与冰糖炖服,又治伤风咳嗽。
现代常用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病毒性黄疸型肝炎、疮疖、腮腺炎、风湿性关节炎、湿疹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者30~60g);浸酒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绞汁涂;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阴疽诸毒,脾虚泄泻忌用。【现代研究】含挥发油、熊果酸、β-谷甾醇、棕榈酸等。煎剂给大鼠、兔灌服,有明显利尿、利胆作用。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金铁锁见《滇南本草》。为石竹科多年生平卧蔓生草本植物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 W.C.Wuet C.Y.Wu.的根。分布于四川、云南金沙江流域。
【异名】昆明沙参、独定子、麻参、土人参、小马桑、象牙七、金丝矮拕拕。
【性味归经】苦、辛,温。有小毒。归肝、胃经。
【功效应用】散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久病胃痛,单用煎服,或泡酒服。治胃痛,亦可与青藤香共为末,开水送服。化瘀止血:用于创伤出血,可研粉撒布患处。此外,本品内服,还能止咳平喘,治疗慢性咳喘。
现代多用于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外伤出血等。
【用法用量】煎服:0.6~1.5g;或研末,或浸酒服。外用:适量,研末撒。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内服宜慎。孕妇忌用。
金银花见《履巉岩本草》。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性木质藤本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Thunb.的花蕾。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异名】忍冬花、银花、苏花、双花、金花、金藤花、二花、二宝花、金银花炭。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盛之痈肿疮疡,咽喉肿痛,乳痈,肠痈,脱疽,淋证。治疮痈,既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又可煎水外洗,亦可与蒲公英、地丁、野菊花等配伍,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治咽喉肿痛,常与板蓝根、山豆根、黄芩等同用;治乳痈,常与青皮、陈皮、蒲公英、地丁等同用;治肠痈,常与大黄、丹皮、红藤等配伍;治脱疽,可与玄参、当归、甘草同用,即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治淋证,常与海金沙、白茅根、车前子等配伍。解表清热: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常与连翘、牛蒡子、薄荷等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谵语,常与石膏、芦根、连翘、竹叶、犀角、玄参、生地等同甩,如清营汤(《温病条辨》)。解毒止痢:用于热毒血痢,常与黄连、黄芩、芍药等配伍。
现代常用于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肿、大叶性肺炎、肺脓肿、肺结核、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高脂血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婴幼儿腹泻、胆道感染、阑尾炎、子宫颈糜烂、乳头皲裂、外伤感染、小儿痱毒、蜂窝织炎、骨髓炎、败血症、荨麻疹等。
【用法用量】煎服:9~30g;或人丸、散。外用:研末调敷;煎水外洗;或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无热者忌用。
【现代研究】含氯原酸、异氯原酸、新氯原酸等。体外实验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霍乱弧菌、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枝杆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与流感病毒、孤儿病毒、疱疹病毒以及钩端螺旋体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水及醇浸液对肉瘤及艾氏腹水癌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对大鼠巴豆油性肉芽囊有明显的抗渗出和抗增生作用;并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及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经电休克、转笼等多种实验方法证明,口服氯原酸对大鼠、小鼠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对大鼠有增加胃肠蠕动、促进胃液及胆汁分泌的作用,并有轻微增强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对猫与大鼠的升压作用。大鼠灌服金银花尚有减少肠内胆固醇吸收、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含量的作用。
金樱子见《雷公炮炙论》。为蔷薇科常绿攀援灌木金樱子Rosalaevigata Michx.的果实。主产于广东、湖南、浙江、江西等地。
【异名】刺榆子、刺梨子、金樱肉、金英子、糖罐子、黄刺果、野石榴、糖刺果、灯笼果。
【性味归经】酸、涩,平。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应用】固精缩尿止带:用肾虚遗精,滑精,尿频,遗尿,单用熬膏,即金樱子膏(《明医指掌》),或与桑螵蛸、覆盆子、芡实、山药、莲须等同用,如水陆二仙丹(《仁存堂经验方》);用于妇女带下,常配伍芡实、山药、莲子、苍术、茯苓、车前子等。涩肠止泻:用于脾虚久泻久痢,单味煎服,或与党参、白术、山药等同用。此外,单用水煎服,又治阴挺。
现代常用于遗精、尿频、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带下、子宫脱垂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入丸、散;或熬膏。
【使用注意】功长收涩,故有实火、邪热者忌用。多服久服可致便秘和轻度腹痛。
【现代研究】含苹果酸、枸橼酸、鞣质、树脂、维生素C、皂苷、糖类等。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志贺菌属及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口服有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和收敛止泻作用;对家兔喂食胆甾醇并加适量甲硫氧嘧啶产生的实验性动脉硬化有降低血清胆甾醇的作用。
金樱根见《日华子诸家本草》。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Rosa laevigataMichx.的根。
【异名】金樱蔃、脱骨丹。
【性味归经】酸、涩,平。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应用】涩精止泻:用于肾虚遗精,遗尿,尿频,久泻,久痢,单用,或与五味子、瘦猪肉同炖服。固崩止带:用于崩漏,带下,可与瘦猪肉同炖。此外,单用煎服,可治阴挺,脱肛;鲜根磨糊外涂,可治疖毒初起。若与黄枝子根、虎刺、天胡荽根、五加皮等炖肉服,可治慢性黄疸;与车前草、黄毛耳草、贯众同用,可治淋浊。
现代常用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子宫脱垂、遗精、遗尿等。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现代研究】含鞣质。
金边兔耳见《本草纲目拾遗》。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杏香兔儿风Ainsliaea fragrans Champ.的全草。主要分布于华东、中南等地。
【异名】兔耳草、兔耳箭、小鹿衔、橡皮草、大种巴地香、兔耳金边草、朝天一柱香、扑地金钟、兔耳一枝箭、杏香兔儿风。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滞之痈疽肿毒,瘰疬痰核,肺痈,肠痈,蛇虫咬伤,单用煎服,或捣敷。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咳嗽咯血,单用,或配伍青黛、海蛤粉、茅根、仙鹤草、黄芩、半夏等。利水除湿: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水肿,单用水煎服,或加盐捣烂敷脐部。
现代多用于痈疖肿痛、肺结核、肺脓肿、病毒性黄疸型肝炎、肾炎水肿、阑尾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捣烂塞鼻。
【现代研究】水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金钟茵陈见《滇南本草》。为玄参科1年生草本植物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 inensis Benth.的全草。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云南、广西等地。
【异名】黄花茵陈、阴行草、北刘寄奴、园香草、土茵陈、吊钟草、吹风草、山茵陈、黑茵陈、金壶瓶。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热闭小便不利,水肿腹胀,血痢,血淋等症,单用水煎服。活血祛瘀:用于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单用研末,泡酒服。治跌打损伤,亦可与骨碎补、延胡索等配伍。止血生肌:用于外伤出血,水火烫伤,单用研末撒,或调敷。治烫伤,亦可与生地榆、大黄各等份,共研末,香油调敷。
现代常用于病毒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泌尿系结石、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烧烫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或研末。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含阴行草醇、薄荷酮、异薄荷酮、苯甲醛等。具有保肝利胆,降低血清胆固醇,抑菌等作用。
金盏银盘见(《广东中药》Ⅱ)。为菊科1年生草本植物金盏银盘Bidens biternata (Lour.)Merr.et Sherff的全草。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
【异名】黄花雾、金杯银盏、虾钳草、盲肠草、一包针、鬼针草、引线包、豆渣菜、草鞋坪、黏身草。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肺、脾、大肠、肝、胆经。
【功效应用】疏散风热:用于感冒发热,温病初起,单用,或与九里香鲜叶同煎服,或绞汁服。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盛所致咽喉肿痛,肠痈,疮痈肿毒,蛇咬伤,可用鲜草水煎,或捣烂绞汁服,并用鲜草捣烂敷伤处。清利湿热:用于泻痢,黄疸和淋证,煎服或绞汁服。
现代常用于感冒、肠炎、痢疾、黄疸、急性咽喉炎、痈疖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10~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妇女行经期忌服。
【现代研究】含蒽醌苷、生物碱、鞣质、皂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有抑制作用。
金边龙蛇兰见《南宁市药物志》。为龙舌兰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金边龙舌兰Agave americanaL.var.mar ginata Hort.的叶。分布我国西南、华南等地区。
【异名】金边莲、金边假菠萝、龙舌兰。
【性味归经】甘、微辛,平。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润肺止咳:用于虚劳咳嗽,咳痰带血,可配伍百部、沙参、贝母等;用于肺热咳嗽,痰多黏稠,可配伍黄芩、半夏、瓜蒌等;用于肺躁咳嗽,可与沙参、梨皮、杏仁、瓜蒌、麦冬、桑叶、甘草同煎服。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毒,可单用鲜叶捣烂绞汁服,渣敷患处;用于水火烫伤,单用捣烂敷患处。
现代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疖痈。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30~60g),或绞汁。外用:适量,捣敷。
【现代研究】含甾体皂苷等。具有抗炎,轻泻,利尿作用。
狗肉见《名医别录》。为犬科动物狗Canis.familiaris L.的肉。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异名】犬肉、地羊肉、家犬肉。
【性味归经】咸,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应用】补中益气:用于脾胃虚寒之肠中积冷,胀满疼痛,浮肿,和米煮粥,空腹食。温肾助阳:用于肾阳虚衰之腰膝软弱,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小便清冷及败疮久不收敛,煮食。
现代常用于阳痿、遗精、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煮食。
【使用注意】热病后忌服。
【现代研究】含嘌呤类、肌肽、肌酸、钾、钠、氯等。
狗骨见《名医别录》。为犬科动物狗Canis miliaris L.的骨骼。
【性味归经】甘、咸,温。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麻木,行走不利,单用研末,或浸酒服;或配伍木瓜、川芎、五加皮、秦艽、防风等。止血止痢:用于崩漏下血,单用烧灰,黄酒调服;用于久痢不止,单用炙黄,研粉服。敛疮生肌:用于恶疮不愈,可与黄丹各等份,为末敷之。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疏松症等。
【用法用量】内服:浸酒,或烧存性研末,每次1.5~3g。外用:适量,煅黄,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含脂肪、骨胶原、磷酸钙、碳酸钙等。
狗脊见《神农本草经》。为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Cibotiumbarometz(L.)J.Sm.的根茎。主产四川、福建、江西、浙江、云南等地。
【异名】百枝、狗青、扶盖、金毛狗、金狗脊。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补肝肾,祛风湿:用于肝肾亏虚之腰膝酸痛,足膝无力,俯仰困难,常与萆薜、菟丝子为丸,即狗脊丸(《太平圣惠方》),或与牛膝、续断、杜仲等同用;若风寒湿痹兼有腰脊疼痛者,可配伍五加皮、桑枝、海风藤等。固肾涩精缩尿:用于肾虚尿频,遗尿,遗精,滑精,常与益智仁、桑螵蛸等配用;用于冲任虚寒之带下,白浊,可与鹿茸、白蔹,用艾煎醋汁为丸服,如白蔹丸(《普济方》)。此外,茸毛外敷,止诸疮出血。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性功能障碍、遗精、尿频、骨质疏松、外伤出血等。
【用法用量】煎服:4.5~9g;浸酒;熬膏或人丸剂。外用:茸毛适量,外敷。
【使用注意】阴虚有热,小便不利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淀粉。根茎柔毛含鞣质及色素。
狗鞭见《神农本草经》。为犬科动物狗Canis familiaris L.雄性的外生殖器。
【异名】牡狗阴茎、狗精、犬阴、黄狗肾。
【性味归经】咸,温。归肾经。
【功效应用】温肾壮阳,补精益髓:用于肾阳不足所致阳痿,遗精,阴囊湿冷,带下清稀,腰膝酸软等,单用煎服,或研末吞服,亦可与其他补肾填精药同用。治阳痿,遗精,可配伍驴鞭、鹿鞭;治阴囊湿冷,妇女带下,可配伍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治精髓亏虚所致形体赢弱,妇女产后虚劳,可配伍鹿茸,熟地等。
现代常用于性功能障碍、遗精、带下、男性不育症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研末,入丸、散,每次1.5~3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阴事易举者禁服。
【现代研究】含雄性激素,脂肪等。
狗舌草见《唐本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狗舌草Sertecio integrifolius(L.)Clairvill var.fauriei(Lévl.et Vant.)Kitam.的全草。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西南广大地区。
【异名】狗舌头草、白火丹草、铜交杯、糯米青、铜盘一支香。
【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归小肠、肝、脾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疡,单用水煎服;用于肺痈,可与金锦香各15g同煎服。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可用鲜草捣烂敷脐部;用于淋证,可与黄柏、甘草,或车前草、瞿麦、木通等同用。活血疗伤:用于跌打损伤,可用鲜根与蛇葡萄根各等量,捣烂,拌酒糟或黄酒烘热敷伤处。杀虫止痒:用于湿疹瘙痒,疥癣,阴痒,可内服,亦可取鲜草捣敷患处。治阴道瘙痒,还可与黄柏、枯矾共研细末,醋调为丸,睡前纳阴道中。
现代常用于痈疖、肺脓肿、肾炎水肿、尿路感染、跌打损伤、滴虫性阴道炎。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加倍),或人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现代研究】含生物碱等。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
狗肝菜见《岭南采药录》。为爵床科1年或2年生草本植物狗肝菜Dicliptera ckinensis(L)Nees的全草。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及江南各省区。
【异名】金龙棒、猪肝菜、路边青、麦穗红、青蛇仔、野辣椒、羊肝菜、野青仔。
【性味归经】甘、淡,凉。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发热,可与牡荆叶、岗梅叶、积雪草、青蒿、香薷、甘草同用;用于温热病高热,神昏,发斑,可与大青叶、积雪草、地胆草等配伍;用于疮疖,疱疹,可与犁头草捣敷外用;用于咽喉肿痛,可用鲜草捣烂绞汁,徐徐咽下;用于目赤肿痛,可与野菊花等煎服。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之吐血,便血,尿血,崩漏下血,单用,或与大蓟、侧柏叶等同用。利水渗湿:用于淋证,小便不利,带下,单用煎服,或绞汁服。治浊淋,亦可与马齿苋各60~120g,水煎加食盐适量内服。
现代常用于感冒、扁桃体炎、上消化道出血、尿路感染、带下症、疖痈、带状疱疹。
【用法用量】煎服:30~60g(鲜品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洗。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有机酸,氨基酸,糖类等。
狗尾草见《本草纲目》。为禾本科1年生草本植物狗尾草Setariaviridis(L.)Beauv.的全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异名】莠草、光明草、狗尾半支、大尾草。
【性味归经】甘、淡,凉。归肝、胆、大肠、肺经。
【功效应用】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可与天胡荽同煎服;用于肝虚视物模糊,可与羊肝蒸服用。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痢疾,小便涩痛,单用,或配方煎服。治黄疸,可配伍虎杖、金钱草、茵陈等;治痢疾,可与黄连、木香、苦参同用。解毒杀虫:用于痈肿疮疡,寻常疣,疥癣,煎水洗,或捣敷患处。此外,与黄独、连钱草同用,又治百日咳。
现代常用于急性结膜炎、病毒性黄疸型肝炎、痢疾、痈疖、疥癣。
【用法用量】煎服:6~12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狗狗秧见《河南中草药手册》。为旋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日本天剑Calystegia japonica Choisy的根及全草。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南、江苏等地。
【异名】打碗花、夫儿苗、狗娃秧、日本天剑。
【性味归经】甘,寒。归胃、肝、小肠经。
【功效应用】滋阴清热:用于热病烦渴、消渴,可与天花粉、葛根、麦冬、知母等配伍。平肝潜阳:用于肝阳眩晕,单用其根煎服。利尿通淋:用于小便不利,连根全草水煎服。此外,又有健胃消食作用,可治中焦失运之消化不良。
现代常用于高血压、糖尿病、消化不良、尿路感染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现代研究】含山柰酚-3-鼠李糖葡萄糖苷、皂苷、黄酮醇苷等。山柰酚有利尿作用;尚有泻下作用。
饴糖见《本草经集注》。为米、大麦、小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全国各地均产。
【异名】黏糖、胶饴、软糖、麦芽糖。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应用】补脾益气:用于脾虚失运之食少纳差,肢体乏力,少气懒言,心悸而烦,常与黄芪、党参、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等同用。缓急止痛:用于虚寒腹痛,常配伍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甘草等,如小建中汤(《伤寒论》),气虚甚者,再加黄芪,如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润肺止咳:用于肺虚燥咳,气短作喘,干咳无痰,声音低微,常配伍杏仁、百部、紫菀、川贝母等。排物解毒:用于误吞稻芒、鱼骨或草乌、乌头、附子产生的毒性反应,单味频频服食。
现代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肠炎、肠粘连、慢性支气管炎等。
【用法用量】内服:烊化冲人汤药中,30~60g;熬膏或人丸剂。
【使用注意】湿热内壅、中满吐逆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麦芽糖和少量蛋白质。
肺形草见《药用植物图说》。为龙胆科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双蝴蝶Crawfurdia fasciculata Wall.,的幼嫩全草。分布于华中、华南、西南各地。
【异名】蝴蝶草、金丝蝴蝶、玉蝴蝶、花蝴蝶、山蝴蝶、甜甘草。
【性味归经】辛、甘、苦,寒。归肺、肾、小肠经。
【功效应用】清肺止咳:用于肺热咳嗽,肺痈,单用水煎服,或与一枝黄花、牡荆子、白英、枇杷叶、甘草同用。凉血止血:用于肺痨咯血,可与白茅根、桑白皮、地骨皮同用;用于金创出血,单用捣烂外敷,或晒干研粉包敷。利尿解毒:用于小便不利,水肿,可与灯心草、玉米根水煎服;用于疮疖肿痛,乳痈,可单用捣敷患处。
现代常用于慢性气管炎、肺结核咯血、肺脓肿、肾炎水肿、泌尿道感染、乳腺炎、疖肿。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敷。
肿节风见《生草药性备要》。为金粟兰科常绿亚灌木接骨金粟兰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的枝叶。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各地。
【异名】九节茶、九节草、观音茶、接骨丹、接骨草、接骨金粟兰、接骨莲、竹节茶。
【性味归经】辛、苦,平。归肝、脾、大肠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筋骨拘挛,单用浸酒服,或与威灵仙、海风藤、防己、独活等同用。活血散瘀:用于跌打损伤,骨折,单用捣烂外敷,亦可与红花,地鳖虫同用;用于妇女痛经,产后瘀滞腹痛,可与川芎、红花、益母草等同用。清热解毒:用于疮痈,肠痈,泻痢,口舌生疮等,单用,或配方煎服。若用叶研末,茶油调敷,可治水火烫伤。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腰肌劳损、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及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含左旋类没药素甲、异秦皮定、延胡索酸、琥珀酸、挥发油等。具有抗菌,抗病毒,促进骨折愈合,抗肿瘤作用。
兔儿伞见《救荒本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兔儿伞Syneilesisaconitifolia Maxim.的根和全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异名】七里麻、一把伞、南天扇、雨伞菜、兔打伞、雪里伞。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有毒。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用于风湿麻木,全身骨痛,可与刺五加根、白龙须、小血藤、木瓜根泡酒服;用于肾虚腰痛,单味泡酒服;用于跌打损伤,可与丹参、炒槐花、地鳖虫水煎,对酒少许服,另用鲜草捣敷。解毒消肿:用于痈疽肿毒,单用全草捣烂,鸡蛋清调敷;用于瘰疬,单用其根100g,水煎服,或与蛇莓、香茶菜同用,另用鲜八角莲根捣敷;用于痔疮,单用适量,水煎熏洗患处。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跌打损伤、疖肿、颈淋巴结结核、痔疮。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或取汁涂。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鱼鳔见《本草纲目》。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小黄鱼P.polyactis Bleeker或鲟科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等的鱼鳔。主产于上海、浙江、福建等地。
【异名】鱼胶、白鳔、鱼脬、鱼肚。
【性味归经】甘、咸,温。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补肾益精:用于肾虚遗精,滑泄,常与沙苑蒺藜、五味子制丸服用,如聚精丸(《证治准绳》)。祛风止痉:用于产后风痉,破伤风,可研粉,蝉蜕煎汤送服。治疗破伤风,亦可研粉人麝香少许,酒调服;若与皂矾各30g、朱砂10g,共为末,每服10g,可治痫症。养血止血:用于血虚证,可与当归、红枣同煎服;用于吐血,咯血,尿血,崩漏下血,可单用焙黄研末服。散瘀消肿:用于痈肿疮疡,单用香油炸,研末,黄酒冲服;用于乳痈,研末冲服,或煮软外贴肿块处。
现代常用于肾虚遗精、破伤风、再生障碍性贫血、痈疖、乳腺炎、食管癌、胃癌等。
【用法用量】煎服:10~30g,或研末,3~6g。外用:适量,溶化涂敷。
鱼脑石见《日华子诸家本草》。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或小黄鱼P.polyactis Bleeker头骨中的耳石。
【异名】石首鱼头石、石首鱼脑中枕、石首骨、鱼首石。
【性味归经】咸,平。归肾、膀胱、胃经。
【功效应用】化石通淋:用于热淋,砂淋,石淋,单用,或用鱼脑石14枚,当归等量为散服。解毒排脓:用于聤耳流脓,单用研末撒耳中,或与冰片同研细末吹耳中;用于鼻渊头痛,单用煅研,每晚睡前酒调服。
现代常用于泌尿系结石、中耳炎、鼻窦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5~15g;或研末,1.5~3g。外用:适量,研末吹鼻,或麻油调匀滴耳。
鱼腥草见《名医别录》。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带根全草。主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异名】蕺菜、臭腥草、奶头草。
【性味归经】辛,寒。归肺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用于肺热咳嗽及肺痈。治疗肺热咳嗽,常与黄芩、桑白皮、桔梗、贝母等同用;治疗肺痈,常配伍芦根、桔梗、冬瓜仁、天花粉等。若与金银花、紫花地丁、连翘等配伍,内服或外用,又治热毒疮疡。利尿通淋:用于热淋涩痛,单用,或与木通、滑石、车前子等同用。此外,与山楂炭同用,又治痢疾;煎汤熏洗,可治妇女外阴瘙痒。
现代常用于肺脓肿,肺炎,急、慢性气管炎,泌尿系结石,泌尿系感染,局部化脓性炎症,中耳炎,肠炎,宫颈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者30~60g)或捣汁服。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虚寒症及阴性外疡忌服。
【现代研究】含鱼腥草素,挥发油、蕺菜碱等。具有抑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炎,利尿,镇咳,镇痛,止血,促进组织再生伤口愈合作用。
鱼鳖金星见《本草纲目拾遗》。为水龙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抱石莲Lepidogrammitis drymoglossoides(Bak.)Ching的全草。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各地。
【异名】瓜子金、瓜子莲、石瓜子、金星草、镜面草、抱石莲。
【性味归经】苦,平。归肝、胃、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疔疮,风火牙痛,瘰疬,单用水煎服,或捣敷外用。散瘀止血:用于多种内外出血证,单用或配方使用。止咳化痰:用于咳嗽吐痰,或痰中带血,单用,或与枇杷叶、连钱草等同用。
现代多用于痈疖、出血证。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捣敷。
【现代研究】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作用。
夜交藤见《本经逢原》。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藤茎或带叶藤茎。
【异名】首乌藤。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归心、肝、脾经。
【功效应用】养心安神:用于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常与柏子仁、合欢皮、酸枣仁等同用。祛风通络:用于风湿痹痛,周身酸痛,常与威灵仙、独活、秦艽等配伍。此外,煎汤洗浴,又治疥癣瘙痒。
现代常用于神经衰弱、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疥癣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煎汤洗浴;或捣敷。
【现代研究】含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具有镇静,催眠,降脂,抗动脉硬化及预防脂肪肝等作用。
夜关门见《分类草药性》。为豆科直立小灌木截叶铁扫帚Lespedeza cuneata(Dum.Cours.)G.Don的全草。分布于东北、华北、中南、华东、西南广大地区。
【异名】三叶草、蛇退草、暗草、铁马鞭、夜合草、铁扫把、关门草、串鱼草。
【性味归经】苦、涩,凉。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补益肝肾:用于肾虚遗精,单用炖肉服;用于肾虚遗尿,可与竹笋子、黑豆、糯米、胡椒共炖猪小肚子服;用于肝肾不足,视力减退,常与车前草、青葙子、天竺子、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当归配伍;用于妇女白带,可单用全草或根30g,水煎服。健脾利湿:用于湿胜脾虚之泄泻痢疾,带下,水肿,小便不利。治泻痢,可单用水煎服;治带下,常与白果、金樱子、阳雀花根水煎服;治水肿,小便不利,可配伍乌药、积雪草、白马骨等。祛痰止咳:用于咳嗽气喘,单用水煎加冰糖服。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毒,蛇咬伤,可与蛇莓各等份,捣烂涂搽患处;用于乳痈,可与蒲公英共捣外敷,或煎水服;用于目赤,夜盲,可与白菊花、谷精草、枸杞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遗精、遗尿、胃炎、肠炎、痢疾、慢性气管炎、乳腺炎、痈疖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30~60g)。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现代研究】含蒎立醇、黄酮类、酚性成分、鞣质等。动物试验有镇咳作用。体外试验证明,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夜明砂见《神农本草经》。为蝙蝠科动物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的干燥粪便。全国大部分山区均产。
【异名】天鼠屎、黑砂星。
【性味归经】辛,寒。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清肝明目退翳:用于目赤肿痛,青盲雀目,内外翳障。治目赤或白睛出血,可与菊花、夏枯草、谷精草、生地、丹皮等同用;治肝肾不足,阴血不能上承而致青盲,可与熟地、枸杞、女贞子等同用,如复明丸(《审视瑶函》);治雀目,可与石决明末人猪肝内煮服,如决明夜灵散(《证治准绳》);治内外翳障,可与地黄、枸杞、石斛等同用。消疳积:用于小儿疳积,可与精猪肉共煮食。
现代多用于结膜炎、白内障、小儿营养不良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包煎),或入散剂,每次1~3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现代研究】含尿素、尿酸、胆甾醇及维生素A等。
兖州卷柏见《本草图经》。为卷柏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兖州卷柏Selaginella involvens(Sw.)Spring的全草。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异名】金不换、田鸡爪、扇卷柏、石卷柏、千年柏、地柏枝、松柏草。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肝、心、脾经。
【功效应用】凉血止血:用于血热所致各种内外出血证。治吐血,衄血,可配伍生地、白茅根等;治尿血,可配伍蒲黄、白茅根、小蓟等;治外伤出血,可单用研末外敷。清利湿热:用于湿热黄疸,淋证,水肿,单味煎服或配伍。治黄疸,可配伍阴行草、金钱草、虎杖等。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常与冰糖水煎服。
现代多用于病毒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带下症、多种出血症等。治胆囊炎,可用本品60g、夏枯草15g、柴胡、赤芍、黄芩各9g,水煎服。此外,研粉,茶油调敷,又治烧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者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含海藻糖等。具有抑制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作用。
闹羊花见《本草纲目》。为杜鹃花科落叶灌木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Bl.)G.Don的花序。分布于华东、西南、中南各地。
【异名】踯躅花、老虎花、三钱三、一杯醉、黄杜鹃花。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应用】祛风通络:用于风湿顽痹,肢体麻木,言语謇涩,单用酒蒸,晒干研末服;或取闹羊花120g、金樱子根30g、烧酒500mL,封浸1个月,每晚服药酒15~20mL。止痛:用于风虫牙痛,可与草乌为末,化蜡为丸,绵包1丸咬之;用于头痛,鲜品捣烂外敷后脑或痛处。此外,鲜品捣擦患处,可治顽癣瘙痒;与小驳骨、泽兰共捣,用酒炒热外敷,可治创伤疼痛。
现代常用于头痛、牙痛、风湿关节痛及各种神经痛。
【用法用量】煎服:0.3~0.6g;浸酒或人丸、散。外用:捣擦。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多服、久服。体虚者忌服。
【现代研究】花含毒性成分棂木毒素和石楠素。具有镇痛,抗菌等作用。
炉甘石见《外丹本草》。为碳酸盐类矿物菱锌矿Smithsonite的矿石。主产于广西、四川、湖南等地。
【异名】甘石、卢甘石、飞炉甘石。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胃经。
【功效应用】明目退翳:用于目赤肿痛,可与风化硝等份为末,化水点眼;用于翳膜遮睛,可与青矾、朴硝等份为末,沸水化开,温洗眼部。收湿敛疮:用于溃疡不敛,皮肤湿疹等。治溃疡不敛,脓水淋漓,可配伍黄柏、滑石、石膏等研末外用,或与龙骨为末,干掺患处,如平肌散(《御药院方》);治阴汗湿痒,可与蚌粉、五倍子、黄连等研末外掺,如阴汗湿痒方(《仁斋直指方》)。
现代常用于慢性溃疡、接触性皮炎、各种睑缘炎、急性结膜炎、翼状胬肉、角膜翳等。治疗眼病,常用炉甘石(黄连水飞)20g、琥珀1.5g、煅珊瑚1.5g、冰片6g、珍珠0.4g、4朱砂1g、麝香0.4g、硼砂2g、熊胆2.5g,共研细末,点于眼眦内,即八宝眼药。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水飞点眼;研末撒;或调敷。
【现代研究】主含碳酸锌,尚含少量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铁、氧化锰等。煅炉甘石主含氧化锌。能部分吸收创面分泌液,有中度防腐、收敛、保护作用,亦能抑制局部葡萄球菌的生长。
油桐根见《四川中药志》。为大戟科植物油桐Aleurites fordiiHemsl.的根。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
【异名】桐子树根、桐油树根。
【性味归经】甘、辛,寒。有毒。归脾、肺、小肠、肾经。
【功效应用】消积下气:用于食积痞满,小儿疳积,单用水煎服或炖肉服。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单用水煎服。化痰平喘:用于肺痨咳嗽,单用炖猪肉;用于哮喘,可与盐肤木根、冰糖适量,水煎服。驱蛔杀虫:用于蛔虫病,单用研末服。此外,鲜皮捣烂外敷,可治疮疡,疥癣。
现代多用于食积不化、消化不良、肾炎水肿、蛔虫病等。
【用法用量】煎服:12~18g(鲜品30~60g);或研末;炖肉;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泽兰见《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瓜儿苗Lycopus lucidus Turcz.的茎叶。我国南北各地多有分布。
【异名】地瓜儿苗、草泽兰。
【性味归经】苦、辛,微温。归肝、脾、小肠经。【功效应用】活血祛瘀:用于月经不调,行经腹痛,血滞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常与当归、丹参、白芍、香附等同用;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配伍桃仁、红花、降香、当归、川芎等;用于痈肿疮疡,既可捣烂外敷,又可煎水服用,亦可与银花、当归、甘草同用。利水消肿:用于小便不利,身面浮肿,可与防己同用。
现代常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急性肾炎水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4.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无瘀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葡萄糖苷、鞣质、树脂、黄酮苷、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等。具有抗体外血栓形成,抑制凝血系统与增强纤溶活性之作用。
泽泻见《神农本草经》。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Alismaplantago-aquatica L.var.orientaleSamuels.的块茎。主产于福建、浙江、四川、江西等地。
【异名】建泽泻、川泽泻、盐泽泻。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应用】泄热利水:用于下焦湿热所致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泄泻,常与茯苓、猪苓、白术等配伍,如五苓散(《伤寒论》);若与白术同用,即白术散(《素问病机保命集》)。
现代常用于肾炎水肿、风心病水肿、急性尿潴留、睾丸鞘膜积液、高血压、糖尿病、围绝经期(更年期)综合征、前列腺炎、高脂血症等。治高脂血症,可与决明子、何首乌、大黄、炒白术同煎服。
【用法用量】煎服:6~12g;或人丸、散。
【使用注意】肾虚滑精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五种三萜类化合物:泽泻醇A、泽泻醇B、乙酸泽泻醇A酯、乙酸泽泻醇B酯、表泽泻醇A,另含挥发油、小量生物碱、天门冬素等。具有利尿,降压,降血糖,抗脂肪肝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作用。
泽漆见《神农本草经》。为大戟科2年生草本植物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 L.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异名】绿叶绿花草、五朵云、五盏灯、乳草、猫儿眼睛草。
【性味归经】辛、苦,凉。有毒。归大肠、小肠、脾经。
【功效应用】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胀满,单用,或与大枣同用。若肺脾失调而水肿,喘息者,可配伍人参、白术、桑白皮等。化痰止咳:用于痰饮喘咳,可配伍半夏、白前、甘草等,如泽漆汤(《金匮要略》)。解毒杀虫:用于瘰疬,熬膏内服或外敷,或与夏枯草、浙贝母、牡蛎等同用;用于癣疮,可研末,香油调搽,或以鲜泽漆白浆敷癣上。
现代常用于淋巴结结核、骨髓炎、细菌性痢疾、腮腺炎、支气管炎、病毒性无黄疸型肝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熬膏或人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熬膏涂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现代研究】含槲皮素-5,3-二-D-半乳糖苷、泽漆皂苷、三萜类,具有镇咳,祛痰,抗癌等作用。
单条草见《植物名实图考》为报春花科1年生草本植物泽珍珠菜Lysimachia candida Lindl.的全草。分布于华东、华南、西南各地。
【异名】星宿菜、金鸡胆、节节黄。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肝、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盛之咽喉肿痛,可与喉咙草同煎服或频频漱咽;用于疮痈,乳痈,可与蒲公英各30g,水煎服,药渣敷患处;用于痔疮,可单用煎水熏洗患处。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可单用捣烂敷患处。利湿消肿:用于风湿痹痛,脚气水肿,可与苍术、米泔水煎服。
现代常用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跌打骨折、风湿性关节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卷柏见《神农本草经》。为卷柏科植物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Beauv.)Spring的全草。主产于山东、辽宁、河北及华东、中南等地。
【异名】神投时、回阳草、不死草、长生不死草、万年松、还魂草、见水还阳草、万年青、佛手草、老虎爪、山卷柏、岩松、长生草、九死还魂草、打不死。
【性味归经】辛,平。归肝经。
【功效应用】活血祛瘀:用于瘀血经闭,痛经,常与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同用;用于瘾瘕,常与三棱、莪术等配伍;用于跌打损伤,常与乳香、没药、苏木、血竭等配伍。化瘀止血:本品炒炭,止血而不留瘀,可治各种出血证。血热妄行者,配伍赤芍、丹皮、生地等;肠热便血者,可配地榆、槐花等;尿血者,可配白茅根、小蓟等;崩漏下血者,可配阿胶、艾叶炭等。此外,研末外敷,可治创伤出血;鲜品捣敷,可治水火烫伤。
现代常用于经闭、痛经、跌打损伤、各种出血证、烧烫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或制丸。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本品生用破血,炒用止血。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本品叶含苏铁双黄酮、穗花杉双黄酮等。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建神曲见《本草纲目拾遗》。为麦粉、麸皮和多种药物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主产福建等地。
【异名】泉州神曲、范志曲、百草曲、万应曲。
【性味归经】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消食健脾:用于消化不良,脘闷不食,肢体倦怠,腹痛泄泻,常与山楂、麦芽、党参、茯苓等同用。解表化湿:用于伤风感冒,暑湿痢疾,可配伍藿香、紫苏、陈皮、茯苓等。
现代常用于消化不良、伤风感冒、急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等。
【用法用量】煎服:6~9g;或入丸、散。
降真香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豆科植物降香檀Dalbergiaodorifera T.Chen.的根部心材。主产于海南、云南、广西。进口降真香为印度黄檀的心材。
【异名】紫藤香、降香、降真。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应用】活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诸痛,单用,或配方。治胁痛,可配伍郁金、桃仁、丝瓜络;治胃痛,可配伍蒲黄、五灵脂;治跌打瘀痛,可配伍乳香、没药;治疝气,可配伍乌药、小茴香、川楝子;治胸痹心痛,可配伍川芎、赤芍、丹参、红花,如冠心二号方。化瘀止血:用于金疮出血,单用研粉外敷;用于内伤吐血、咯血,可与花蕊石、乳香、没药共为极细末,童便或黄酒送服。
现代常用于跌打损伤、冠心病、心绞痛、痈疖肿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或研末吞服1~2g,或人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
【现代研究】主含黄酮类衍生物等。具有抗血栓,抗凝,增加冠脉流量,减慢心率,轻度增加心搏振幅,抗惊厥,镇痛等作用。
细辛见《神农本草经》。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Schm.vat.mandsh uricum(Maxim.)Kitag.或华细辛Asarumsieboldii Miq.的全草。主产于东北及陕西等地。
【异名】小辛、细草、少辛、独叶草、金盆草、北细辛、山人参、辽细辛、华细辛。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肾经。
【功效应用】发散风寒: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常与羌活、防风、荆芥等配伍,如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若阳虚外感,恶寒发热,脉反沉者,可与麻黄、附子等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温肺化饮:用于痰饮咳嗽,常配伍干姜、茯苓、五味子、甘草,即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若兼风寒外束,恶寒发热,不渴者,可配伍麻黄、桂枝、半夏等,如小青龙汤(《伤寒论》)。祛风止痛:用于风寒偏正头痛,牙痛,风湿痹痛。治头痛,常与川芎、羌活、白芷等配伍,如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也可与雄黄等量研末炮鼻使用,左边疼炮入右鼻,右边疼炮左鼻,即至灵散(《圣济总录》);治风湿痹痛,常与羌活、防风、秦艽等同用;治牙痛,可单用煎汤含漱,或与荜茇等量煎汤热漱,如细辛汤(《圣济总录》),或与荆芥、露蜂房等量煎汤热漱,即细辛散(《御药院方》),若胃火牙痛,可与黄柏、石膏煎水含漱。此外,研末,醋调敷脐部,可治口疮糜烂;与皂角共研粉吹鼻,可治卒然昏迷,牙关紧闭。
现代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鼻炎、鼻窦炎、风湿性关节炎、牙周炎、冠心病心绞痛、蛔虫腹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1.5~9g,研末1~3g。外用:适量,研末吹鼻、敷脐,或煎水含漱。
【使用注意】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者忌服。反藜芦。
【现代研究】本品含挥发油等。动物实验证实,挥发油有解热,镇静,镇痛,抗炎作用。浸剂对蛙坐骨神经丛、豚鼠皮内神经末梢及人舌黏膜有局麻作用。醇浸液、挥发油在体外对革兰阳性菌、枯草芽胞杆菌、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结核分枝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线叶蓟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线叶蓟Cirsium lineare(Thunb.)Sch.Bip.var.pallidum(Kitam.)Ling的根或花。分布于华东及四川等地。
【异名】野红花、山红花、尖头小蓟、条叶蓟。
【性味归经】酸,温。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活血散瘀: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单用水煎服;用于跌打损伤,可单用水煎,冲黄酒内服。解毒消肿:用于乳痈肿痛,痈肿疮疡,可用鲜根加葱白捣烂,加热,喷黄酒适量外敷患处。
现代常用于月经不调、跌打损伤、乳腺炎、疖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捣敷。
贯众见《神农本草经》。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crassirhizoma Nakai或蹄盖蕨科植物峨眉蕨Lunathyrium acrostichoides(Sw.)Ching、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 L.、狗脊蕨Woodztardia japonica(L.f.)Sm.紫萁科植物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Matteucia struthiopteris(L.)Todaro等的根茎及叶柄基部。粗茎鳞毛蕨主产东北;峨眉蕨主产华北、华中;乌毛蕨主产华中、华南;狗脊蕨主产华东、华南;紫萁主产华中、华东;荚果蕨主产东北、华北、西北。
【异名】贯节、贯众炭、贯仲、管仲、贯中、贯钟。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预防和治疗风热外感,温热斑疹,疮疡肿毒,痄腮,单用,或与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等配伍。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崩漏,炒炭单用,或配伍使用。吐血者,取贯众炭与血余炭、侧柏汁同煎,即管仲汤(《万病回春》);治崩漏下血,尿血,便血,可与乌贼骨同用。杀虫:用于蛔虫、蛲虫、绦虫、钩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病。治蛔虫,常与苦楝根皮等量煎服;杀蛲虫,可单用煎水熏洗肛门,或与苦楝根皮、鹤虱等同用;杀绦虫,可与槟榔、雷丸等同用;杀钩虫,可与槟榔、苦楝根皮、紫苏、榧子、雷丸、鹤虱等配伍。
现代常用于预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肺结核咯血、支气管扩张咯血、上消化道出血、产后出血、热带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烧烫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4.5~9g,或人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或熏洗。
【使用注意】阴虚有热及脾胃虚寒者忌用。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粗茎鳞毛蕨根茎含绵马酸类、黄绵马酸类、鞣质、挥发油等。乌毛蕨根茎含绿原酸。狗脊蕨根茎含鞣质及大量沉淀。紫萁根茎含尖叶土杉甾酮A、羟基促脱皮及促脱皮甾酮。荚果蕨根茎含尖叶土杉甾酮A、以及花生四烯酸为主的脂肪酸。煎剂对流感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于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皮肤真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粗茎鳞毛蕨、荚果蕨、紫萁、狗脊蕨等对猪蛔虫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粗茎鳞毛蕨所含绵马素类物质对绦虫具有强烈毒性,能使虫体麻痹,而不能附着肠壁,可因继服泻盐而将绦虫驱出体外;紫萁根茎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